教育工作者的冀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教育工作者的冀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教育工作者的冀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通过品读文本,能抓住关键动词体会槐乡孩子的热情好客和快乐开朗。
3.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准并受到美的熏陶。
一、复习导入赏槐花:
1.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第21课-----“槐乡五月”。
我们一起读课题。
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出示: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3.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觉得槐花怎么样?
4.是啊,槐花很多很白很美,还很香:
这香味啊在文中想藏也藏不住呢?
你们看!
(1)出示:香清香浓香醇香香喷喷香海香气扑鼻。
请这一排开火车读。
(2)能把它们送进句子中吗?
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小蜜蜂采走了(香)的粉,小朋友家里的桌子上摆上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设计意图:
通过第一。
二、乐在其中醉槐花:
过渡: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河水香了,泥土香了,小蜜蜂变香了,连洋槐枝头飞过的小鸟是香的,洋槐树下跑过的孩子也是------香的。
难怪作者说:(出示: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作者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出示)。
板书:孩子。
槐乡的孩子们会干什么呢?请大家又轻又快地打开课本。
出示要求:
(1)自由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用波浪画出来并读给同桌听。
(一)大家读得很投入,谁来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1.“在洋槐开花的季节,只要哪位小朋友走进槐乡,他呀,准会被香气熏醉了,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
(1)请用铅笔圈出表示动作的词。板书:卧。
(2)你还觉得那个字或词用得特别好?
“傻乎乎”是真的傻吗?
(3)通常人们喝酒才会醉,诗人李白好酒“斗酒百篇”,所以被称为“诗仙”。
文中的小朋友居然被香气熏醉了,可见槐花有多香,把小朋友都变成小“醉仙”了。
卧在槐树下的小醉仙,怎么还不回家呀?
读出你的沉醉吧。
小朋友,天都快黑了,怎么还不回家去呢?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小朋友,快醒醒,槐花瓣都落在你脸上了,你刚刚做了个什么好梦呀?
读出你梦一样的感受!
看来我们都被槐花的香熏醉了,把你的醉读出来吧!
2.出示:
“槐花饭是用大米拌槐花蒸的。吃咸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
(1)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一段。
你有什么感受?
(2)这段文字到底有什么奥妙,让我们这么想吃?
请你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点击变红:蒸,浇,撒,拌。
做一做这几个动作吧。
点击变蓝:麻油、蒜泥、陈醋、炒芝麻、槐花蜜。
有了这些佐料,槐花饭别提多香了。
你看,准确的动词描写和细致形象的名词,真是能让我们垂涎欲滴。
(3)看,这就是香喷喷的槐花饭。
出示:槐花饭图片。
你想吃吗?
读一读,你会感觉你真的吃到了!
把你垂涎欲滴的感觉读出来吧!
我们中国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看,这是《舌尖上的中国》介绍的蜂蜜美食,五月,还还可谓是“舌尖上的槐乡”啊!
3.槐乡的孩子还真是好客。
出示:“小朋友临走时,槐乡的孩子还会送他一大包蒸过晒干的槐花,外加一小罐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
指名读。
如果我是这位小朋友,我一定很舍不得走。因为做一个槐乡孩子一定有无穷的乐趣。
板书:乐趣。
4.(1)“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
指名读。
这一句话中,有哪几个动词?请用铅笔圈出来。
这几个动词中,哪个词用得特别好。
板书:飘。
小姑娘为什么能“飘”呢?
采访:小姑娘,你的衣襟上还别着槐花,你想飘到哪里去呀?
带着你的美好梦想读!
发辫上戴着槐花的小姑娘,你头发都有香味了,你想飘到哪里去干什么呢?
小姑娘们,一起来飘一飘吧。
男孩子闭上眼睛,感受一下仿佛看到了什么?
(2)“小小子呢,衣裤的口袋里装的是槐花,手上拿的还是槐花。他们大大咧咧的,不时就朝嘴里塞上一把,甜丝丝、香喷喷的,可真有口福呢。”
指名读。
这里有哪几个动词?请用铅笔圈出来。
点击变红:装,拿,塞。
能学一学他们的样子吗?
你觉得他哪个动作表演得最传神?
板书:塞。
平常我们吃饭会不会这样塞?
采访一下小小子,你为什么要这样大把大把地塞呢?
我们一起来做做这个动作吧!
你快乐吗?
读出你的快乐!
你开心吗?
读出你的开心!
看看你们,可真是快乐如神仙啊!
男孩子们,把你们的乐读出来吧!女孩子们闭上眼睛,你能仿佛看到什么?
(3)槐乡孩子的快乐感染着我们,让我们也快乐地分享吧。
出示第三小节。
请一个女孩子读小姑娘这一句,一个男孩子读小小子这一句。第一句老师读,好吗?
你发现到投影上这段文字,和书上有什么不同吗?
其实呀,这是老师故意改的,洋槐开花了,大家多欢喜呀!
请一个同学读第一句,注意是感叹号哦!
所有女孩子读小姑娘这一句,所有女孩子读小小子这一句。
(配乐)师生共读。
尝试背诵:
这么多喜欢的句子,你能试着背出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吗?
小结:槐花是槐乡孩子最好的伙伴,有槐花的地方就有孩子,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槐花!
所以,(出示,齐读)。
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三、意犹未尽话槐乡。
1.从那些精准的动词,我们感受到槐乡孩子的无穷乐趣。学到这里,我们也像误入槐乡的小朋友一样,真不想离开呀。
出示:五月,洋槐开花了!我真想。
提示:注意用上合适的动词哦!
(1)生写。
(2)指名说。
出示《槐乡的孩子》片段。
师范读。
大家是不是很感兴趣呢,那就课后找来原文读一读吧。
下课。
板书:
卧
孩子飘乐趣。
塞
[《槐乡五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育工作者的冀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第二篇】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
1、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学会认读整时。
2、结合日常生活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的习惯。
3、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会看钟表上的整时。教学难点: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三.教具准备:道具钟若干个,实物钟,课件。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1、师:同学们看看今天来了那些客人?(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视频片段)。
3、生齐答:想。
4、师:那么老师就请一位男同学和女同学上讲台来比一比吧!(学生热烈举手参与)。
5、师:看看他们俩谁最快把这个图案拼完,好吗?(男女同学齐叫加油)。
6、师:比赛已有结果了,你们知道他们拼出来的是什么吗?
7、生:是一个钟。
8、师:对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拿出自己做的钟表,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3、小组汇报:生1:有12个大格生2:有两根针生3:有数字1-12。
4、师:分针和时针长得一样吗?生:不一样,一长一短、一粗一细。
师:又短又粗的叫什么?又细又长的叫什么?
生:又短又粗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是分针(板书:分针,时针)师:你们知道分针、时针是往那个方向运动的吗?用你的小手来表示一下。
生:分钟和时针是按照这边的方向走的(做手势)。
3、师:同学们,钟表上除了有分针和时针以外,当然还有更细更长的秒针,以后我们会慢慢地学得到。
师:看,美羊羊多高兴,它很满意我们的回答。
(三)、认识整时。
4、师:(课件重现7时、1时、4时),看一看这三个钟表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分针都指着12。把你想到的认识整时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听听。小组讨论。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师:聪明的班长暖羊羊跟我们说:“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生1:6时。
生2:9时。
生3:8时。
(四)、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
师:好,现在请大家听听喜羊羊介绍一下怎样写“7时”吧?(师示范板书)。
师:后面的两个钟谁会写呢?生1:到黑板上板演。
师小结:这种表示法叫做文字表示法,几时只要在几的后面加写“时”字就可以了。
2、师:还有一种表示方法(课件出示电子钟)。这是什么?生:电子表。
师小结:(出示课件)班长暖羊羊跟我们说,用数字表示整时,冒号右边是2个“0”,冒号左边是几就是几时。(生跟读)(强调两个小圆点不能写成句号)。
3、师:黑板上的三个钟表,你能不能用数字表示法写出它的时间呢?
(五)、巩固练习。
1、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喜羊羊终于战胜了灰太狼,逃离了被吃的命运。灰太狼不服气,要求老师再来考考大家,看看同学们学会了这节课的内容没有。
2、练习1:老师拨一拨,学生说一说(2时、5时、12时)(大道具钟)。
3、练习2:学生甲拨整时,学生乙说一说。
4、练习3:写一写,用两种表示法写出时间。
5、练习4:画一画,(出示钟面,时刻),学生画出分针或时针。用投影更正答案。
(六)、总结。
爱睡觉的懒羊羊对我们同学们说,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利用了40分钟学习了如何看钟表,还有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对于我们来说,时间就是知识。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用好时间,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
教育工作者的冀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第三篇】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极大兴趣的时候,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够很快被学生吸收。虽然我国素质教育已经开展多年了,但是许多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还是很难进行启发式教学,往往将本来应该是十分生动的.内容,以“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讲述。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知识时多考虑一下自己讲授的知识以及教授的方法能否引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做到以下几点:(1)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了普遍发展。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符号、枯燥的数学定理、复杂的证明过程呈现出来。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感性思维。(3)向学生讲述一下关于数学的小知识或者是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冀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六章的知识点是勾股定理,教师在讲勾股定理这一章时,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下古代人是怎样发现勾股定理的,或者是向学生讲述一下古代人是怎样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的。再比如,第十五章的知识点是轴对称,教师可以列举一些体现轴对称特点的中国古代建筑物,比如说故宫的建筑模式。
素质教育要求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双方在教学内容上是传递与接受的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比如,在数学课堂上,有学生认为教师有的地方讲的不对,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给教师提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大度宽容,首先应该表扬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其次,仔细考虑自己是否真的出错了。最后,如果有错要及时改正。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互动、互惠的师生关系。
教学目标具有激励、导向、评价作用,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设置数学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数学教学不仅要注意问题的解决,也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不仅要注重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设计应该遵循多样性、灵活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原则。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应该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除此之外,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还要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由于中学生的注意力还不是特别集中,在一节课中只运用一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疲惫和倦怠,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命题与证明》这一章时,教师应该采用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新知识又能够及时掌握新知识,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只有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极大兴趣的时候,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够很快被学生吸收。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恰当、科学的教学策略。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遵循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等原则。教学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教师一定要跟随教育改革的步伐,跟随时代的潮流,积极探索教学之路,提升数学教学水平,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教育工作者的冀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第四篇】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关心身边事物的感情。
3.写作目标:仿写练习。
教学重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炼字的传神。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关心身边事物的感情。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秋。
展示秋景图片,伴随背景音乐欣赏。
请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许多文人墨客的吟秋的诗文也传诵不衰:
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秋天是喜悦,是悠闲,是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欣赏现代诗人何其芳的诗作《秋天》,去倾听秋的诉说。(板书:秋天)。
二、诵秋。
快速回忆以前学过的朗读方法,回答朗读应注意什么?朗读时应注意什么?
1.初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2.播放录音,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语气。
3.生字词识记。
4.指读课文,教师点评。
4.齐声朗读。(要求:学生在脑海中勾画诗中的图景)。
三、整体感知--寻秋。
如果你不知道诗的题目是《秋天》,你凭哪些景可知是秋天?(写景要有典型性)。
四、探究精读--品秋。
(一)农家丰收图。
1.徐志摩在他的作品《私语》中写道:“秋在一片将黄未黄的树叶上”,这节说秋在农家,从哪里看出秋在农家的?(提示抓关键词)。
明确:稻香、镰刀、背篓、竹篱、瓜果……。
2.根据画意,给第一节诗起一个贴切的名字。
3.对比阅读,体味词语的妙处,把握情感。
4.生读。
(二)霜晨归渔图。
1.依照第一节阅读的方式,请同学们找出第二节诗文中的关键词,并体味好处,把握情感。
2.生读。
(三)“少女思恋图”
1.第三幅图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2.还有没有疑问?质疑探究。
3.生读。
五、了解作者,体会诗人感情。
三幅画,让我们仿佛看见了那幽幽的山谷、闻到了浓浓的稻香、听到了轻轻的渔歌和牧羊女甜蜜的心事,可见诗人怀着是对秋天的一种极度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来完成的诗作。
六、课堂延展--绘秋。
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体悟文章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画。
七、小结。
杨玲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工作者的冀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第五篇】
1.通过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巩固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说出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3.说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指出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能力目标。
1.动手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归纳、突出细胞结构的共同结构特征,并区别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的重要概念。
2.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能熟练地制作临时装片,并使用显微镜观察。
2.区别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认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的重要概念。
四、教学准备。
1.载玻片、盖玻片、消毒牙签、吸管、镊子、吸水纸、纱布、口杯、%的生理盐水、稀释的碘液、显微镜。(补充多种动物细胞的永久制片)。
2.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教育工作者的冀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第六篇】
2、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3、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学生思考并讨论。
(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基准。这个道理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可视学生的讨论情况作些启发和引导,下面的例子供参考)。
例如:在温度的表示中,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两种不同意义的量,通常规定零上温度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来表示。那么某一天某地的最高温度是零上7℃,最低温度是零下5℃时,就应该表示为+7℃和—5℃,这里+7℃和—5℃就分别称为正数和负数。
那么当温度是零度时,我们应该怎样表示呢?(表示为0℃),它是正数还是负数呢?由于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数0耽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入负数后,0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毅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
所举的例子,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应从相反意义的1这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只要初步认识即可,不必深究。
说明:这是一个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通常向指定方向变化用正数表示;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用负数表示。这种描述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应予以重视。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增长”和“减少”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要求写出“体重的增长值”和“进出口额的增长率”,就暗示着用正数来表示增长的量。
归纳: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教科书第6页)。
类似的例子很多,如:
水位上升—3m,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
收人增加—10%,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等等。
可视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这种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按题意找准哪种意义的量应该用正数表示是解题的关健。这种描述具有相反数的影子,例如第(1)题中小明的体重可说成是减少—2kg,但现在不必向学生提出。
巩固练习教科书第6页练习。
阅读思考。
教科书第8页阅读与思考是正负数应用的很好例子,要花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
课堂小结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思考交流:
1,引人负数后,你是怎样认识数0的,数0的意义有哪些变化?
2,怎样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特别地,在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时,通常把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正数,而把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负数。)。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7页习题1。1第3,6,7,8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主要目的是加深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和用正负数表示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2,“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要从0不属于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中的任何一种上来理解)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人负数后,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0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数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由于上节课的重点是建立两种相反意义量的概念,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所以作为知识的回顾和深化而放到本课。
3,教科书的例子是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的实际应用,用这种方式描述的例子很多,要尽量使学生理解。
4,本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教学理念,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合理应用,在体验中感悟和深化知识。通过实际例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工作者的冀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第七篇】
教学重难点分析:
1、学情分析:从知识基础看,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求正方形的面积及正方体的体积,具备求一个正数的平方和立方的知识水平,且刚学完有理数的乘法,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乘方的定义及表示,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但学生对于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的掌握上会有难度,对于这类计算容易混淆,是本节课的难点。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方定义,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的形成与运用。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观察、比较、归纳,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边长为3的正方形的面积是___3×3可以记作___,读作_________.
(2)、棱长为3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3×3×3可以记作___,读作_________.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起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自主探索形成新知。
观察下列各式有何特征?
(1)2×2×2×2=。
(2)(-3)×(-3)×(-3)=。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探究、归纳乘方定义及表示,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明确乘方是乘法的特殊形式,体现化归的数学思想。
3、应用新知巩固概念。
4、探索研究发现规律。
通过题组训练,探索规律,合作交流,获得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体现分类的数学思想。
5、应用新知巩固训练。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符号法则的运用及利用乘方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拓展思维知识延伸。
利用故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的热情。
7、课堂小结归纳反思。
锻炼学生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和归纳能力。
教学评价分析:
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参与及与同学合作交流进行评价,以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1)关注学生的智力参与度。
(2)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层练习的评价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
教育工作者的冀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第八篇】
掌握积的乘方法则,并能够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会进行简单的幂的混合运算。
在推导法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在运用法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应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索过程,培养合作、探索问题的能力,以及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
重点
积的乘方法则的运用。
难点
积的乘方法则的推导以及幂的混合运算。
一、复习导入
1.幂的乘方法则是什么?
2.如果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那么它的体积是多少?
如何计算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1.思考:
前面我们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你能根据前面的学习方法计算吗?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写出解答过程:
2.发现:
从上面的计算中你发现积的乘方的运算方法了吗?换几个数或字母试试,与你的同学交流。
通过思考、交流,得出:(n是正整数)
要求学生完成法则的语言叙述和推导过程。
用语言叙述:积的乘方,等于把积中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推导过程:略
3.思考:三个或三个以上因式的积的乘方,是否也具有上面的性质?怎样用公式表示?
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然后向全班汇报成果。
三、典例剖析
例1计算:
师生共同分析,教师板书,强调每个因式都要乘方,符号的确定,以及运算的步骤,培养学生细致、有条理的良好习惯。
例2计算: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作答,然后全班讨论交流,让学生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此题是幂的混合运算,正确分析计算步骤,正确使用运算法则,注意符号运算是成功的关键。
四、课堂练习
基础练习
1.计算:
2.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3.计算:
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错误,组织学生对错误进行分析,对于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第3题是混合运算,要分析运算步骤,处理好符号。
提高训练:
3.计算:
五、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幂的运算法则,交流解答运算题的经验,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辨析、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以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六、布置作业
第3题
2.计算:
下一篇:锅炉车间主任岗位职责职述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