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技能培训实用4篇
【导言】此例“计算机基础技能培训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计算机基础技能培训范文1
关键词高职高专 轨道交通 计算机基础课程 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50-02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时代的新的挑战。现代信息社会要求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毕业生能够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这就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轨道交通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计算机基本素质,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典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具备安装、设置与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提高计算机动手能力,培养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自动吸取计算机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
一、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的背景
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是较为全面地讲述计算机学科中的基础性知识,更多地强调计算机操作技能,侧重点在于帮助学生通过大学生计算机一级考试,没有在更高层次上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国内各高校中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没有专业差异,甚至没有任何差异,与公共英语、高等数学一样,定位为公共基础课程,不管是对什么专业,均采用相同的教材,无法针对学生的专业来安排课堂内容,缺乏专业特色。而国外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很强的专业差异性。在高职院校中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需要开设哪些课程,应采用怎样的教学质量检验方法,其原则应是使学生的信息素质达到社会需要的标准。
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行车、货运、客运等岗位职业技术能力,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符合轨道交通行业一线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岗位要求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轨道交通专业应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本技能训练标准与其专业相结,合进行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如运用Word软件制作行车、客运、站务等行业文档,运用Excel表格制作货票,运用Powerpoint2007制作工作实务汇报文稿等。据此,应对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相应的设计。
二、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的思路和目标
坚持“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质上是应用教育”的指导思想,以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为平台,以“面向应用需要、采用多种模式、启发自主学习、重视实践技能训练、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团队精神”的教学理念,从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对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知识结构进行科学分析,拟订“直接从应用入手”制订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面向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实训技能训练标准,设计其实践课程,并拟订出版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面向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实践课程教材。同时,探索和开发有利于轨道交通专业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及其实践训练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资源、网络学习平台和课程教材。
通过课程设计,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检测、自主评价、自主反思等一系列认知和自己专业项目研究报告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自主行为,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三、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的内容
依据课程学习目标,选择适合培养学生专业能力、适合教学操作的知识和实训内容,作为训练学生专业能力的实训任务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学习单元,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托工作任务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训练过程。
首先,针对学习情境一――现代办公组网情景案例,对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关键知识和能力基本因素进行分析和再组合,开发、设计出包含这些知识点的具体活动项目方案和教学资料,在实施、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设计。
其次,针对学习情境二――现代办公软件情景案例,即针对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现代办公软件实际情境,设计出实际工作中包含这些知识点的具体操作文档、教学资料,使学生能够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最后,针对学习情境三――现代办公设备使用情景案例,即针对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现代办公软件实际情境,在项目实施过程设计中不断强化各项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使学生进一步熟练使用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常用办公设备。
四、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的创新之处
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计是将目标定位在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学生身上,是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进行的。希望寻找到既适应社会和企业对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又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能够切实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计算机基础关键能力的项目教学方法,设计出既适合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又可推而广之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具体项目和活动方案,最终开发出相应的校本课程教材,总结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有关的课程资料,使之能够在广泛的范围内得以推广。因此,需从铁道运输类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出发,深入了解铁道运输行业中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知识结构进行科学分析,并据此拟订出课程体系,规范教学要求和内容。坚持“面向应用需要、采用多种模式、启发自主学习、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团队精神”的教学理念,采用“直接从应用入手”设计课程体系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今后在工作中更加容易融入企业、更好地将计算机技能应用于实践工作中。这是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项改革,是值得重视的探索。同时,也为非计算机专业及其他不同领域多模式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提供了可供选择的空间。
要使上述课程设计真正发挥实效,还需要有一些相应的措施来辅助实施,具体如下:一是构建具有轨道交通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即探索具有专业特点和特色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模式,建设好配套的教材、课件、考试系统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等等。二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设计后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以情景案例为核心,将完成案例的过程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组织在一起,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三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网上教学资源库和建立开放性、动态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网站。
参考文献
[1]李文光,何克抗。以知识建构与能力生成为导向的教学设计理论中认知目标分类框架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2]冯铃。海外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经验[J].计算机教育,2007(11)
计算机基础技能培训范文2
[关键词]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1-0152-02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调整,会计行业,其技术结构和职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使得传统的手工记账逐渐为微机记账所代替,会计电算化已成为必然,会计的职能也由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逐步向管理型、经营型迈进。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属于新型教育形式,目前,国内高等教育的现状,本科院校调整专业培养目标,拓宽基础,淡化专业,着重培养通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强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按照朱基同志提出的“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要求,不断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改革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适合社会发展的会计电算化专业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专业教学体系,为国家培养一批高质量的会计人才,已迫在眉睫。
1 构建以综合素质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在制订专业教学改革方案时,应进行充分的社会调查,听取会计主管部门和企业单位对会计人才需求的意见,以会计专业技术岗位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实施校企合作,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把会计专业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创造性、复合型技术应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并以此构建教学体系。
在长期会计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属于社会科学,无论是会计知识、相关专业知识,还是计算机知识,都在随着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步更新,这就要求我们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主要做法是适应高职教育特色,注重学生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校外实训,积极与地方企业合作,形成会计电算化专业以培养学生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掌握语言表达、社交、计算机操作、计算技术、会计实务操作、会计电算化和企业财务分析与决策七项能力,课堂记账实训、毕业综合模拟实训与实际工作岗位顶岗实训相结合的一条主线、七项能力、三项实训,体现高职特色的具有为区域性经济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
2 构建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最优组合
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方案中,围绕着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中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关系,以提高整体素质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知识传授为手段,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的内容融会到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当中。通过开设哲学、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财会人员职业道德、法律基础知识等课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加强文化素质、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聘请专家讲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和适应社会竞争的健康心态。
在知识传授中,对基础理论教学遵循“够用”为度的原则,结合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开设WTO准则、程序设计等课程,使学生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多种需求,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职业能力教学中,将学生应掌握的能力分为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计算技术能力、会计实务操作能力、会计电算化能力、企业财务分析与决策能力七个方面。为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分为手工操作实训与会计电算化实训两部分,其中手工实训分为单项技能训练(如手工记账、点钞、珠算、微机)和综合技能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包括软件设计、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两个方面。同时把手工操作实训与会计电算化实训操作有机结合,利用校内、校外实训条件,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职业基础能力方面,通过开设各类课程,进行课堂教学、实训、上机、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就业的基础能力;在职业专业能力方面,把学生应掌握的会计操作、会计电算化、财务分析作为专业能力。通过实践环节考核,将学生取得英语、计算机、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电算化证、普通话、毕业论文等合格证作为学生毕业的硬性条件。
3 建立与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的、以职业技术岗位需要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理论教学体系
高职高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应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应用”为主旨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摆脱学科性教学体系的束缚,确立以职业岗位群和专业技术职务必需为中心,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来构建理论教学体系。
(1)根据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将全部学时的50%用于实践性教学环节,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并以此构建理论教学体系。
(2)理论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专业理论课教学加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注意基础理论知识为专业服务,突破传统学科教学内容。
(3)由于会计属于社会科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随着与国际惯例的逐步接轨,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一些专业理论教学可以聘请社会上专家、教授、会计主管部门、公司企业财务主管作为兼职教师授课,或者举办一些会计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以期达到理论教学更能符合实际的原则。同时,在学生有效学习期限内,不间断地进行微机操作技能训练,利用讲座等多种形式不断介绍新的会计制度、财税法规,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4)在理论教学上,加大改革力度,注意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淡化理论教学,建立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根据专业特点开设“财会人员职业道德”,把“统计学原理”、“工业统计”按专业培养目标整合为“统计技术”,对专业会计及会计电算化课程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分别开设“记账训练”、“会计电算化训练”,进行同步实训,以增强教学效果。增加一些专业拓展与人文社科类选修课,以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 构建以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
适应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准备根据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修正、完善培养目标,确立以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
(1)按总学时的50%安排实践性教学,实践教学形式分为单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等,为保持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培养专业的实践技能,在学生有效学习期限内不间断地安排各种实践活动。
(2)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有利条件,平时在校内实训基地加强实训,专业实习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
(3)建立与高职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打破本科传统老三段课程体系,完全按能力模块组织教学,分为基础课、理论课、技能训练课、选修课,并对课程结构、内容等进行改革,把能力培养作为重点。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手工记账与微机记账考核并存,单项技能与综合技能考核并存,并增强校内实训的仿真性。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上,以学生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在专业会计教学中始终将能力培养放在首位,通过“记账训练”、“会计电算化实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考核形式上,通过会计操作基础、会计岗位技能、会计电算化、会计软件设计、综合实训等方式,检验学生专项技能;在考核目标上,通过记账、微机、珠算、点钞、书法“五手”训练,检验学生技能熟练程度。
5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改革目前的考试办法,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的评价体系。基础课以理论考核为主;专业课突出职业技能的考核,以实际手工操作、模拟演示等方式,配合以必要的理论考核,技能课全部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
要制订具体的考核方案,对理论考核部分要完善试题库,使之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实践技能考核针对会计操作基础、会计岗位技能、会计电算化,会计制度设计采取模拟实训、上机操作、毕业设计等方式完成。
参考文献:
[1]邓春华。财务会计风险防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2-14.
[2]常口。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操作指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3.
计算机基础技能培训范文3
关键字信息技术 教师 进修
引语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学方法也强调创新和多元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变得非常重要和普遍。教育的好坏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可持续发展,是繁荣昌盛的保证,全球一体化,科技的日新月异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技术,如何将这些技术运用于教学中成为教师不能忽视的一点。而合理的应用计算机来提升教学质量是目前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之一,但现在还存在一些中老年教师不懂电脑,更不会用电脑进行教学的情况,哪怕年轻教师掌握的信息技术也有些过时,不能将之更好的推向课堂。为此,教师信息技术的进行就非常重要了。
一、 教师信息技术进修的必要性
新课改的推行让教师们意识到教学并不是单方面的讲述,而是要体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使之可以终身受益。在当前的时代,掌握计算机技术是教师最基本的技能之一。第一,教师学习计算机技术有助于改变他们陈旧的教学理念。在当前的社会里,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和了解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互联网和生活已经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时刻给自己充电,走在潮流的最前端。但有一大部分教师有计算机恐惧症,对计算机敬而远之,觉得计算机不过是打打字,对更深层的技术一点也不了解,这种观念导致教师对学习计算机毫无热情可言,也难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技术的兴趣,培养高素质,学习型人才。为了改变教师陈旧的传统教学理念,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正确认识,进修计算机技术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第二,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有助于教师的进一步学习和深造。互联网上有巨大的知识,信息库供学生的教师进行学习吸收,如果教师不懂得学习和与时俱进,那在很多思想方面就会落后学生,导致不理解学生的状况。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需要教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计算成为帮助他们学习的好帮手。在教育领域,如果不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很容易被时代抛在后面。通过计算机培训可以让教师有效的掌握课堂教学,文字处理,使用网络寻找资料等基础技能,方便学习,备课的工作。
二、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特点
教师进修信息技术是教师掌握现代教学新情况,新理论的重要途径,终极目标是将那些有益的内容运用于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师计算机培训和其他培训有所不同,因为这是无学历要求,不强迫,和教师工资,升迁不挂钩,是教师为适应时展的潮流,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自身素质而自愿参加的一种培训。只有激发教师的内在驱动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才能让他们参与到信息技术培训中来,提高培训的效率。所以进行教师计算机培训的时候,内容上必须要从实际出发,保证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可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强化他们的操作能力,知识为辅,实际操作应用为主。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可以在自身的学科中,熟练掌握学科软件,适应课堂变化发展的要求。
总的来说,教师培训的内容选择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传授给教师们需要的知识,改变教师和教育者的知识结构,计算机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推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趋势,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此外教师培训年龄,专业,思想等上的差异性,培训时间的业余性也是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特点。
三、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法
教师计算机培训的方法主要有三方面,一、突出实用,精选内容。对于非学历的成人教育,可能存在很多教师对计算机不感兴趣,兴趣不浓,所以在进行计算机培训的内容选择要注意要投其所好,重视实际,有选择性。在讲课时要择优进行讲解,内容上还有新和精,突出计机技术的价值,激发教师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和积极性。比如在对于数学教师,可以教授他们运用计算机的运算执行功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常人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巨大运算工作。对于化学,物理老师可以教他们制作一些有趣的课件,完成操作难度大的试验课件,帮助教师加深对直观的理解。对语文老师,可以给他们演示一些辅助教学的软件,教他们自己制作课件,体现计算机技术的具象性等。在教学中大大激发教师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热情,让他们真切体会到计算机技术运用于课堂的必要性和实用性,体会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二、紧扣目标,增强培训效率。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主要是为了教学的需要,为教学服务,教会教师使用现代教学工具,运用计算机文字,图像,数据,声音等功能,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等特点给学生在视觉,听觉上的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效能上有增大信息量,提高信息的反馈,丰富教学方式,扩大教学活动空间,方便信息分析统计等优点,在教学体系和结构上有助于使素质教育取代过去的应试教育。最大限度的实现那些优点,是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的出发点,在培训过程中必须加以贯彻。三,优化基础。计算机学习并不是通过说明书就能学会的,需要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计算机是一门与时俱进的知识,但万变不离其宗,哪怕技术再怎么发展,总离不了基本原理,管理方式,基本操作技能,只要帮助教师掌握了那些最基础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有利于教师在课程结束后的自学。
四、结束语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进修是一门必修课,在对教师的培训过程中不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联系实践教学需要从基础抓起,应该多给他们实际操作的时间,加强单独指导,教会他们最基本的操作原理,并使用一些课件帮助他们学习理解知识。通过对教师信息技术进修的必要性,特点,方法的分析,让我们更清晰的看到了教师学习计算机的迫切性。
参考文献
[1]黄九勤;浅谈教师的计算机培训[J]中小学教师培训
[2]陈科夫;教师计算机培训方法与策略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
计算机基础技能培训范文4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
1.引言
进入21世纪,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工作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已成为国家培养国际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发展过程中,相当一部分高职学院都以“本科压缩型”或“专科型”的模式办高职教育,其教学模式和结构不适应高职人才培养需求。特别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使学生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深化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必须首先从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和教材模式改革入手。
2.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深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在高职教育中,应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坚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在参照教育部各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针对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进行编排的方法,建立较为完整、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经过不断实践与探索,我们认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在以素质培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三结合”的课程结构模式下,走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模式。只有按照这种培养模式进行教与学,才能够使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适应多元、多变的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适应社会对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人才的需要,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21世纪社会是信息的社会,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所以,在计算机教学和教材中必须从学生运用信息工具、主动获取信息、善于处理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学习和信息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加强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毕业后对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深化计算机教材模式改革,突出高职特色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考核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所以,高职教材改革必须突出它的职业性、实践性、适应性、科学性和先进性。高职计算机教材建设应与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相适应,与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将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软件和新技术,以及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反映到新教材中。
教材模式改革必须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就业上岗能力培养为重心,以技能训练为特色的指导思想。理论叙述体系要反映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出发,对于某一模块最好采用完整的案例人手引入知识和理论,使学生带着实际问题,从模块整体知识考虑,将问题用模块的局部知识逐层分解处理,以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注重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为了使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里所说的“能力”除包括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能力外,还包括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理论教学和教材建设应特别注意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统率具体的计算机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能开阔眼界,从方法论的角度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实训中,除加强每个模块的课堂实践环节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设置大量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课后练习和课后实训课题,使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交替进行,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整合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空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以及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5.学历教育与资格证书教育并重
在以往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由于受用人单位对学历证书要求的影响,许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都是以理论考核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得课堂教学多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的实习只是验证理论的正确性、熟悉常用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和简单程序的编制与调试,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本质上偏离了高职教育的轨道。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应用普及,各行各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不再停留在大专毕业证书上,还要求高职毕业生必须具有国家权威部门颁发的计算机操作等级证书和其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因此,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应该走文化教育、综合技能训练和资格证书教育联合的模式。
高职培养的目标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工作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所以,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应停留在会打字或会操作计算机常用软件以及编写简单的计算程序的水平上,而应让学生在系统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和简单程序编写的基础上,着重掌握将来从事社会职业所必需的实用文档的编辑与写作、表格制作与计算、演示文稿的制作、建立求解生产与生活实际问题的编程思想和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利用的实训上。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大作业和实训课题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生活中和互联网上的资源,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完成将来从事社会职业所必需的计算机基础综合技能项目的训练。为了解决文化教育、综合技能训练和资格证书教育之间的矛盾,我们编写了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新教材。新教材以教育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为依据,充分考虑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二级考试大纲的相关内容和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模块的内容,精心设计了大量与社会志也需要相适应、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题型类似的习题与实训课题,使学生在这些习题和实训课题的引导下,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获取相应的资格证书。实践证明,结合社会职业需要和以资格证书考试相适应的课后实训课题,对于引导学生精读课本、学会自学将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课后实训课题对系统地启发学生思考、引发学习兴趣、检验学习效果都会收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2024年社会实践评语通用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