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字]《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字3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500字]《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字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500字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字篇1
尽管在读书的时候愿意为一本书写下读后感的想法是如此强烈,但是我还是在提笔前犹犹豫豫,特别是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
在这本书之前,我试图为《论自由》写下读后感,但是因为书的序有太多太多需要一读再读的东西,序里引用的原文的很多句子,总是被我品读多次,内心给予最真诚的赞美和认可。在我读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时,之前阅读的场景一再出现,我知道我同意作者,但是仍旧不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甚至用简单的话概括出来,看来阅读还是停留在“愚蠢地同意“的层面。
如果这次我仍旧像以前一样,认为一本书好,就照本宣科地把妙言警句摘抄下来,攒凑成1篇读后感,这样的效果如同我没有读过《如何阅读一本书》一样。事实上,我之前的读后感多是这样的形式。
我还记得当初把这本书加入书架的所想:读书嘛,谁不会?况且我自认为喜欢读书,勤于读书。待到我在作者的带领下,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理解作者的意图时,还是深深被作者所应用的严谨的结构,宽容而富于理解的语言,对作者和读者的边界界定,对责任措辞的把握而折服。
当然啦,作者在教会读者读书同时,是严格把自己作为作者的身份扮演好。在书中,他们(是两个人合著的书)一再强调读“一本好书“时采取的正确的阅读方式。结构严谨自不必说,作者介绍了四种阅读层次,后一种是前一种的囊括和进阶。更可贵的是,为了前后呼应,在每个章节结束,作者列出了本章所讲的概括结构,以便读者在大信息量的情况下抓住核心,同时是自己身体力行阅读层次的最佳实践。
使用“阅读层次“而非”阅读技巧“,是在我读完之后由衷佩服作者的地方。”技巧“一词多多少少带有急功近利的意思,作者把阅读作为一种主动的有活力的活动,要有所目标和期望,这样的理念在书中多次强调:活动,需要活力,才可以阅读下去。提醒读者阅读的主动性,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探索能力越强,收获越多。
阅读的四个层次分别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尽管分析阅读是在1970年再版时加入的,我认为这部分是本书写得最好,最优秀的部分。基础阅读停留在小学阶段的阅读要求;检视阅读要求在短时间快速阅读,抓住文章重点,以便决定是否要进一步阅读下去;主题阅读则是高级阶段,通常适用于准备就一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往往需要在多本著作之间互相参考,得出自己研究成果和写出自己著作。
分析阅读要求读者全身心投入阅读,我想,这样的阅读方法是阅读《国富论》或是《资本论》所需要的思想准备和方法,是追求理解力的优质阅读。阅读行为要围绕一系列的积极行动:比如了解书的主题,列出书的纲要,诠释书的内容,与作者达成共识,抓住作者的主旨,找出作者论述,确定作者解决和遗留的问题。单单是上述这个列表清单,就足以让读者肃然起敬,而对每一步的深入解析,是要动用积极思考才能得以完成的.。
除了类似笔记性质的总结规则以获取书本传达的知识外,因为是优质阅读,在读完书与作者的交互成为必不可少,作者把它描述为读者的一个应尽义务。只有获得了读者的评价,作者的任务才可以说是成功完成。书中两个章节“公正地评价一本书“和”赞同或反对作者“组织与作者交互所遵循的规则。在诚实提到”没有一本书会好到无懈可击“时,一方面强调读者需要把作者观点化为自己观点,避免成为思想的奴隶,另一方面则给出在提出评价时所遵循的规则:”懂了“是要实事求是做出评价的基础,避免了毫无理解便同意的愚蠢以及不理解便反对的无礼。尽管作者鼓励读者大胆地评论作者,做出积极回馈,但是除了基本的礼貌问题外,作者特别强调了”遵守思维礼节“的重要性,比如”在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极力避免为辩论而辩论的倾向,反倒把从评价中学到知识的初衷忘得一干二净。
在结束阅读层次讲解后,列举了阅读不同题材书籍的办法,尽管我们不需要像赵括一样完全照搬本书给的建议,但是遵循一定的方法仍旧会让我们的理解力有所提高。书后的书单也是值得感兴趣的读者使用本书介绍的阅读方法加以实践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500字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字篇2
“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艾德勒.范多伦所著《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激起了我的共鸣。
和很多同事一样,我也在努力提高自己主动阅读意识,以至于几天不阅读,会有脑中空空的感觉,或许这就是我们的心智失去了活力吧。
我曾经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了一次快乐的写作。那就是4000多字的“我的阅读史”。我的阅读始于6岁,主要看小人书、童话故事书,到如今工作2 载,囫囵吞枣地看过不少的文学书、哲学书、历史书、科学书,却从没有认真思考过“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命题。自己惯常的做法,多是率性阅读,读《曹雪芹传》、《山楂树之恋》、《你往何处去》、《兄弟》、《思维的乐趣》、《古炉》、《人生》,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对于相对专业的教育、心理、哲学书,就会拿根铅笔,描描画画,抄写几句自认为有感悟的话,甚至写几句偶感“想起了……”,有时还会画个笑脸或哭脸。如果要寻找持续的强烈的读书兴趣点,至少在 0年内,我最钟情的是儿童文学,尤其青睐童话和儿童小说,对这类充满想象力和童趣的文字照单全收,这应该影响我当前儿童观的最肥沃的土壤。
20xx年前后,我曾被自卑的情绪困扰,听身边的老师、同学谈到经典的教育或哲学书籍和作者,如数家珍啊,而我如坠雾里云中。除了苏霍姆林斯基、刘默耕、路培琦(后两位是小学科学教育专家),我哪里读过杜威、卢梭、洛克、杜鲁姆、范梅南、蒙台梭利,只有多买,多读,完全是恶补状态,那一段时期,浏览的书是前些年的n倍。
当时也经常“潜入”教育学院的教室里,旁听京内外的校长论坛、研究生沙龙、教授授课,特别是听肖川、朱旭东等教授们点评学校发展中的问题时,我真像是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边听边记边思考。喜欢看石中英先生的《教育哲学》和《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不仅仅是书中的内容,更是因为石中英先生的几年小学教师经历,他的书序中认为那是一笔无价的财富,而我不正拥有这这份财富吗?把读书和现实适当的结合起来,我的自卑情绪开始缓解。不过,仍旧佩服那些接受过研究方法培训的学生们,他们的.研究态度极其严谨,我也养成了引用别人的话一定要注明出处的习惯。
对照这本畅销的阅读指南书,我最佩服两点。
一个是作者提到的阅读层次。尤其是对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阐释。曾经,我为了写论文的文献综述,大量阅读关于班主任专业成长的书、文章,后来缩小范围,针对角色认同的文章和书。其间,确立过读关于儿童观的书,树立了一个观点,“为人师,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是教育观的核心”。后来,读管理类书籍,喜欢上了德鲁克的掺杂着部分教育理论思想的实用书。比方说读班级管理方面的书,既要看理论性的,也要看实用性的,像班华、王晓春、李镇西、魏书生、郑立平等老师的书,两者兼而有之。更多的是亲身体验型的班主任书籍如《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翻看,偶有所感。
另一个是主动阅读的基础,要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分别是,“就整体来说,这本书谈些什么?”说的是什么样的主题,“细部上,这本书谈些什么,怎么说的?”意思是要我们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此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说的是你要主动评价书中观点,“此书和你的关系?”这就是让你尝试应用此书了,你会如何把书中观点和自己观点建立关联,你会如何试用书中的实用方法,你会如何把此书介绍给他人。
这四个问题,也是新华社鹿永建先生推介的读书小组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果用这样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相信没有吃不透的书。
当然,也赞同书中一个观点,“有许多书只能当作娱乐消遣或接收资讯用。事实上,你根本用不着对这些书做分析阅读。扫描一下便够了”,多选择经典去阅读,多读原著,而不是什么都照单全收,毕竟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一起阅读一本经典,主讲人会辛苦一些,也当之无愧地是最大的受益者。新一轮工作室的读书活动在崔平川以《跟孔子学做老师》交流中开启,8月8日晚上曹团团老师以个人独特的风格演绎着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解,接下来,郑伟、王晓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500字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字篇3
“在此时此刻觉得没必要记录的东西,在未来可能会影响你的态度和即将发生的事件的结果,甚至为工作提供启示。”凭借着这种对“随时记录令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和感悟”的重要性这一点达成的共识,作者很容易的把我们带到了阅读之前就开始记笔记的道路上。因着一段时间内自己的爱好或者工作需要而主动选择想要阅读的书,在阅读积极性上自然就要高一些。接下来作者通过案例介绍了记读书笔记的几种技巧:可以书写任何内容、按时间顺序书写、附上日期、灵活运用速记或略记、可以粘贴任何跟笔记内容相关的文字、剪报、照片等等。这样自己用心制作摘抄的过程会有一种仪式感,帮助自己把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延续下去,另外,按格式标注统一的日期不仅对以后的检索有帮助,它还回避了时间的压力,无需给自己定任务,减少了记笔记的抵触感。
不仅如此,当你抱着要记点什么的心态去读书时,往往会更加在乎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往往会再思考一下作者写这个故事或者案例的意图。当你读完一整章而什么也没记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呀,怎么就到下一章了”然后,放下书仔细思考这一章,问自己“难道没什么收获?”或者回看这一章的目录仔细回想……这样坚持记读书笔记的感觉太美好了。
当我们被作者引导而体会到了记读书笔记的好处时,他紧接着告诉我们:别急,还有更妙的。如何让读书笔记真正融入我们的思想和知识系统,使你自然而然的变成了一个博学、富有创造力的人。是的,这很很神奇,但作者用案例告诉你这也许一点都不难。
“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在《创意的生成》一书中如是说。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对“创意”、“设计”、“营销方案”等字样儿保持着相当的“敬畏”之情,因为总觉得这些都需要“灵感”之类的神秘力量垂青,才会在你脑子里“咔嚓”一声蹦发出来。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的信心增加了,因为像我一样“不怎么受垂青”的人通过信息的积累,科学的存储,养成良好的回顾习惯,找到信息与信息之间正确的碰撞方式,我们都可以做到在自己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拿出有用的信息,使之发挥作用,变成你脑中一个不错的注意,或者笔下1篇应题的文章。所以,有感兴趣的问题时不要无动于衷,应该马上查找、翻阅笔记。在参考读书笔记的同时回想当时的思路,再与现在更成熟的思想相比较,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这样的读书方法才能真正让书融入自己的思想,是普通的重读无法比拟的。
凭着自己感兴趣的点选书是自己有意识的去获取信息,比盲目的拿起一本书来读,做到思维集中要容易的多。带着写读书笔记的目的来阅读,更加有效的迫使你思考,尽可能多的获取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并使之升华。经常回顾曾经的思维火花——读书笔记,把握任何让自己思考的时机,有感兴趣的问题,有灵光一现的感悟,有工作上的需要,都可以凭借着检索系统快速的找到对应的笔记,对照自己当时的想法跟现在信息碰撞出新的创意,这就是读书笔记的回馈,它成为了你自己的思想,并随时准备着接受新的信息,不断的学习、成长。如果检索发现没有这一类的笔记怎么办,那么恭喜你,又可以去找书了,再一次投入到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这一美好的过程。
就是这样,本书介绍的读书方法会让你不停思考,不停回顾,不停探索,永远处在获取智慧的快车道当中,一路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