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英雄故事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爱国英雄故事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爱国英雄故事1

英雄如何诞生的?

Stan是一个少有的将自己的兴趣作为终生事业的人,他说这只是自己非常幸运罢了。从进入这行开始他就爱上了漫画,打那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愈发喜爱。当时他去一家出版社公司应征,那家公司出版各种不同种类的书籍,包括体育杂志、爱情小说、探险故事、还有漫画。当时正好漫画部有个空缺,便意外的进入了这个领域。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我的脑子里面各种角色就疯狂涌现出来,他告诉我们很多英雄身上都带有我本人的影子,每当他创作的时候他都会想,“如果我是他,我会说什么呢?”只有这样身临其境,他才能文思泉涌的继续创作。

起初在创作蜘蛛侠的人物时,他并没有想很多,只是想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漫画角色,因为他大部分的读者都是年轻人。但Stan说他的确想把蜘蛛侠打造成为观众们想成为的大人物。同时,他也尽量不想将他打造的过分完美,所以他尽量给他制造一些普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在学校他并不是最受欢迎的人物,姑娘们不会想办法接近他。但他很聪明,也很有责任感。简单来说,他也会遇到困难和问题,这会让观众们对号入座,“哎,这些的不就是我吗。”

为何英雄火了?

提及为何美国式英雄人物会在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火的不行,Stan说无论世界上哪个国家的人,年轻时都喜欢神话故事。当大家渐渐变老,就不再会迷恋神话故事了,但感觉还在。一夜之间,超级英雄故事进入大家的视线。对他来说,超级英雄就像人们成长过程中看过的神话故事。有人被威胁,因为巨人、怪物或头号恶棍而陷入险境。现在杰克变成了蜘蛛侠,巨人变成了章鱼博士!意思是一样的,只不过蜘蛛侠是给更年长一些人看的。人们从不会对这一类的故事无感―色彩鲜明,能让人体验更加刺激的生活。

Q&A

Q:你是谁的粉丝?

Stan:我粉很多东西。任何写得好、画得好、演得好的作品我都喜欢。如果一个人事业上很有头脑,我也很喜欢,例如我的伙伴Gill。我欣赏所有会把事情处理妥当的人。

Q:生活中,你的偶像是谁?

Stan:威廉莎士比亚。我是他的头号大粉丝。那样的作品,必须在我的排行榜上占一席。还有达芬奇,他就是个天才。另一个则是孔子。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上面就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4篇爱国英雄故事,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爱国英雄的故事的相关认知。

爱国英雄故事2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为祖国而奋斗》。爱国主义,这是一个多么光辉的字眼。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有多少仁人志士,有多少科学伟人,有多少文学巨匠为它而拼搏,为它而奋斗不息!

大家都熟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他牢记母训精忠报国,带领岳家军,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壮志,驰骋疆场,威震敌胆,击退敌人的一次次进攻。南宋末年,宋朝江山土崩瓦解之际,文天祥奋起卫国,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他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诗句,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和誓死不屈的决心。 古罗马有一位叫马塞尔的英雄,当祖国遭受敌人的侵略时,他带领人民奋勇杀敌,在战斗中不幸被俘。敌人威胁他如不投降,就把他烧死。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马塞尔临危不惧。他慷慨陈辞:为了祖国免遭强盗的蹂躏,我即使葬身火海也在所不辞。马塞尔的生命被火神吞噬了,可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罗马人民努力奋斗。

正如俄国伟大评论家车尔雪尼夫斯基所说:爱国主义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呀,在它的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就连人本身又算得了什么呢!

让我们看看,从解放战争中的董存瑞到抗美援朝中的黄继光、邱少云,从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献身的英雄到新长征途中的雷锋、王杰,他们哪一个身上不闪烁着爱国主义的烁烁光芒?就说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吧,他立志为祖国、为人民摘取那颗数学桂冠。在文革期间,棍子向他打来,帽子向他扣来,这位向哥达巴赫猜想进军的人,躲在一间仅十平方米的阴暗潮湿的房子里,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不屑的奋斗,默默地夜以继日工作着。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几年的汗水,换来丰收的硕果。一位外国科学家看了陈景润的工作成果,惊奇地喊道:他移动了群山!是的,他为祖国和人民搬动了受欺挨打、积弱百年的群山,为祖国赢得了崇高的荣誉。

爱国英雄故事3

关键词:美国;动画电影;草根人物;英雄主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122-02

美国人塑造了好莱坞电影王国,也塑造了“美国式”英雄,里面透露着英雄文化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英雄主义可以说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不论在什么年代,美国的电影和动画总是在不断的重复着英雄的故事。然而面对着他们强健体魄和完美人性,人们不免觉得这些超级英雄过于平面化。所以近几年来,以《蝙蝠侠》为代表的此类好莱坞电影开始不再单纯的表现英雄的豪情和壮举,而是让英雄走下神坛,运用多维的表现方法勾勒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就连《蝙蝠侠》前传系列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也曾表示:“超人给人最直观的感觉,无疑是一个理想的完美化身。反观蝙蝠侠就要更具备人类的特征,他没有那么多理想化的条条框框,所以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会显得更加人性化。”

年的美国动画电影也呈现了这样一个趋势,并且更加极端——选择草根小人物作为影片的主角,在保留其基本价值观的基础上发展出另一条道路,使其获得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从而获得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一、平民主角——角色的创新

何为英雄?《人物志》有云:“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以此而论,聪明且具过人胆力即可为“英雄”。有着浓厚英雄情结的美国动画电影中主角们尽是有着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智慧的英雄。从1977年的《救难的小英雄》和1985年的《黑神锅传奇》,到90年代的《狮子王》、《花木兰》、《泰山》,无一不是将西方骑士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致。

世纪末的美国动画不再是迪士尼一统江湖的局面,随着皮克斯和梦工厂的崛起,动画影片不仅进入了一个高产期,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动画影片的类型也开始越来越丰富。

从1998年的《虫虫危机》开始,“草根英雄”开始逐渐走进美国动画的舞台中央。小人物总是能带给观众一种亲切感,这源于他们身上的种种“性格缺陷”,如《鲨鱼故事》中的奥斯卡是个话唠,《功夫熊猫》中的阿宝肥胖贪吃,《海底总动员》的马林胆小怕事,《怪物史瑞克》中史瑞克孤僻且性格暴躁。这些看似不完美的性格赋予人物更加鲜活的生命力,凸显了人性的真实和复杂,让这些草根人物更加亲切,可爱。这是动画设计者对人性弱点的体谅和包容,是悲天悯人的大情怀。这对于观众在情感上是很容易引起共鸣的。

草根角色的弱势或者性格缺陷往往在故事展开前会借助情节做明确的交代,以便与之后要面临的危机产生的强烈冲突,形成极大的戏剧张力,在逻辑上合理的推进情节的发展。同时出身低微的小人物的不完美在设定上可以被赋予更多滑稽幽默的特质,这些草根人物没有刚正不阿的性格,没有非富即贵的身份,他们不像往常的动画主角一样让人充满了敬意,反而像以往那些负责插科打诨的配角一样,担负起了搞笑逗趣的工作。

二、命运转折——英雄主义的叙事手段

草根角色的弱势或者性格缺陷往往在故事展开前会借助情节做明确的交代,以便与之后要面临的危机产生的强烈冲突,形成极大的戏剧张力,在逻辑上合理的推进情节的发展。

另一方面,美国动画电影总是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这已经形成了观众的一种心理暗示:不论怎样主人公们一定会获得幸福的结局。尽管草根人物的弱点常常以一种幽默的方式传达给观众,但如果让观众一味的沉浸在对主人公的戏谑中,不仅不会让观众怜悯、认同,还会产生反感。而当草根们不得不直面自己的种种弱势,投入到抗击命运的战斗中去,这样的情节设置会有效地规避草根角色本身的不完美所带来的观众审美上的风险,让角色在历练中日臻完美,最终完成自我的超越。

《小鸡快跑》和《虫虫危机》片中的角色皆为生物链中的低级物种,在剧情中也是备受欺凌的弱势群体,这其中的主角母鸡金婕和小蚂蚁菲力,尽管和和他们的同类没有什么不同,但不论是勇气、智慧还是对于自由和平等的渴望都远远高出同类,是绝对的领导者;而配角们相比之下则显得更加的麻木、懦弱、愚钝。故事最终结局是面对不公正的待遇一干人等在领袖的带领下勇敢的向命运发起挑战,最后取得成功。这是美国文化中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这类动画影片实际上借用了一个“草根”外衣讲述了一个传统典型的英雄故事。这是美国文化追求民主、自由和个人空间的表现。以一个真正的深入民心的领导式人物的言传身教影响,唤醒周边的人,引导他们为自由民主而战的独立意识和信念。

另一类是“神选”机制下“小人物”迎接命运的改变。《功夫熊猫》中的阿宝出身草根阶级,但其“神龙大侠”身份的诞生过程则充满可西方“神选”的意味。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欧洲移民国家,而且是一个建国历史很短的国家。所以,美国文化最早继承的当然是占主流的欧洲文化,而这种文化是源于欧洲大陆的基督清教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统治下,“人们相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相信天定命运,崇尚自由、宽容、自律、契约以及美国式的个人主义。”这种意识形态在《料理鼠王》中也有体现,尽管都是老鼠,但主角永远是“最有天赋的”那个。

三、成长蜕变——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美国的动画电影常包含着励志的主题,这点在“草根英雄”的为主角的影片中尤为突出。伴随着剧情发展的总是一个普通小人物的自我完善的过程。

《辛普森大电影》中的侯默先生是个稀里糊涂的中年人,作为一个已经做了三个孩子父亲的成年人,他的日常表现实在令人难以满意。正是由于他的不负责任行为使春田镇陷入一场大危机,而作为一家之主侯默却选择逃跑。最后在全家人帮助下,侯默不仅拯救了整个春田镇,更赢得了家人的爱与尊重。

《僵尸新娘》中的维克多是个听由父母安排自己婚姻的青年,为了家庭利益,父母让他和素未谋面的维多利亚结婚。而就是这样一个唯唯诺诺的年轻人,在与“僵尸新娘”新娘艾米丽相识后,虽然也表现出了怯懦、犹豫以及欺骗,但维克多最终被艾米丽打动,表现出了同情弱者和牺牲自我的高尚品质,最后勇敢的拯救了艾米丽,更赢得了自己的幸福。

在此类电影中可以看到,“草根英雄”的成长过程总是穿插在情节中,人物的自我升华总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完成,比起传统作品中英雄意识爆发式的觉醒,这种无意识的转变方式让观众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使观众相信,这些“假的故事”就是真的,也就是说把一个谎话说圆。而观众接受这类故事的心理基础不是出于理性和现实的考虑,而纯粹是情感上的说服。

这种叙事策略让影片的主题拔高不通过同生硬的说教,而是用一种举重若轻的方式,涓涓细流般地传达给观众,让观众和剧中人物一起体验生活的悲欢与喜乐。用“草根人物”的真实和质朴来对虚幻剧情进行一种诗意品格的提升。

四、世俗之梦——传统价值观的回归

“草根英雄”式的动画电影往往借用离奇的情节来对日常生活进行审美上的超越,制造一个梦境来讲述一个温馨感人的故事,但精神内核始终围绕着人类传统的价值观,歌颂友情、亲情、爱情这些人类共有的美好情感。

《超人特工队》在影片开始用了相当的篇幅介绍男主角现在所面对的种种窘境,曾经的超级大英雄现在却俨然是个陷入中年危机的普通人;《怪物史瑞克》不仅是一部真正意义上草根的传奇故事,其典型意义还在于男女主角均以一种“反英雄”的姿态来颠覆长期以来美国动画片的才子佳人式角色设定形式,这个系列的第二部,不仅终结了“他们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的”的经典童话式结局,而且上演了一部典型的家庭伦理剧,一家人闹成了一锅粥。以一种更为接近现代人情感诉求的方式讲述一个后现代式的浪漫爱情故事。

与以往的动画电影相比,这样的剧情在之前动画电影中是前所未见的,这些角色和普通人一样有烦恼,需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琐事。而观众面对这样的人物和情节却不陌生,创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段把观众熟悉的、甚至亲身经历过的人和事艺术地再现,在幽默滑稽的语境中让普通人的生命进程与大屏幕中的悲欢喜乐相重叠。

《海底总动员》中马林在寻找儿子的路上遇到了好心的帝王鱼多莉和鹈鹕,在他们的帮助下来到了儿子被困的牙医诊所;而被困的尼莫在其他鱼类的帮助下才逃出小女孩的魔爪,游回大海与父亲团聚。

《飞屋环游记》中倔强的老弗莱德里克森先生在小男孩罗素帮助下不仅走出自闭和孤独,也达成了妻子最后的愿望。两人最后成为了忘年之交的朋友。

《卑鄙的我》中的格鲁不仅不是英雄,还是一个以追求成为“世界头号罪犯”目标的恶人。为了实现他的犯罪计划,他收养了三个孤女。没想到不仅没有达到犯罪目的,心中美好的情感反而被逐渐唤醒,最后成为了三个孩子的超级奶爸。

“草根英雄”式的动画电影中传统价值观的回归、呼唤美好的人伦之和对当下现实的人文理想是十分必要的,这是现代人道德自省的内在诉求。相较而言,从前美国动画影片中强调的个体自由与个性解放则会让内心处于情感荒漠的现代人更加彷徨无助。“草根英雄”式的动画电影以夸张的手法、幽默的态度、深刻细腻的笔触,从平凡的小人物生活中挖掘出人类情感世界中种种美好情怀,浓墨重彩的刻画了人性的光辉,让观众在获得欢笑的同时得到心灵的快慰。

五、结语

“英雄、俊杰、楷模、典范是所有民族的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从远古的史诗到近代的电影莫不如此。这表明人的天性是要选择好的,表明人有一种处于本能的进步要求,这是一种生理学的而不是美学的要求。在人类文化法阵的历史过程里,不断变化并且日益提高的审美力只不过使英雄的“美好形象”按照阶级利益发生相应的改变而已,对于阶级理想的憧憬决定着英雄的品质和美。

“草根英雄”式的美国动画电影不但在角色选取上出奇制胜,并为传统的英雄主义注入了时代创新元素,更用一种温馨励志的叙事方式迎合了现代人的情感需求。洋溢着对真实质朴的向往与追求,彰显了动画电影这一大众艺术形态的特殊审美价值。给世界各国的动画创作者提供了极为形象生动的典型解读范本。

参考文献:

[1]齐瑾,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J].安顺:安顺学院学报,2009,11(1):22~23.

爱国英雄故事4

关键词叙事曲;肖邦;《g小调叙事曲》;蒙古族叙事民歌;《嘎达梅林》

《g小调叙事曲》和叙事民歌《嘎达梅林》作为西方叙事曲和中国叙事民歌的杰出代表在音乐文化上的差异非常鲜明。《g小调叙事曲》以钢琴来表现故事,乐曲的构成是奏鸣曲式,肖邦做了很多灵活自由的处理。虽然有鲜明的标题,但没有具体的说唱,着眼于特定情景或事件所引起的感觉情绪,完全根据音乐想象故事情节。《嘎达梅林》采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声羽调式,用四湖或潮尔琴等乐器伴奏,自拉自唱,歌词运用了形象化的比兴手法,情节内容复杂,结构庞大,主要根据歌词理解故事情节。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然而这两首音乐超越民族地域的限域,具有很多相同之处,体现了音乐艺术的世界性。

一、叙事曲和蒙古族叙事民歌

叙事曲也叫叙事歌,是由叙事性的民间歌曲、传统形式的创作歌曲等继承和发展来的一种曲式。最早出现在中世纪的欧洲民间诗歌和文学之中,诗人们又以此为基础唱出了叙事歌。钢琴叙事曲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特有的体裁,舒伯特的代表作《魔王》,使得声乐叙事曲这种新式体裁成为了音乐史上的里程碑,而肖邦又在舒伯特的基础上大胆革新,首创了钢琴叙事曲,结合了民间艺术传承下来的精华,使叙事曲具有了戏剧性和交响性,在他的钢琴音乐中是最富有创造,最动人的作品。叙事曲一方面背离了器乐曲严格的结构限制,一方面又与19世纪的标题乐曲截然不同。标题乐曲中的文学性内容往往被限制在某一个特定的范围之内,而叙事曲中所包含的文学性内容则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它可以给听众广泛的想象和联想。肖邦的一生只创作了四首叙事曲,每首曲子的背后都有一个关联的故事背景。

蒙古叙事民歌产生于蒙古帝国和元朝时期。蒙古族古代叙事民歌,如《独角白鹿》、《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孤儿传》、《孤独的鹿羔》等,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人物少,说唱性不明显。近代叙事民歌是在已有的民歌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综合艺术倾向的民间艺术,除继承了民歌的基本要素之外,还改造吸收了神话、传说、史诗、叙事诗以及戏曲艺术的各种因素,以科尔沁叙事民歌为代表。叙事民歌既不同于史诗也不向于后来产生的说唱艺术,史诗的内容局限于神话中的英雄镇魔(蟒古斯),表达形式有特定的格式,演唱者也往往是师徒相传或得到特殊启示(如梦中得到前辈的指点等说法)的少数艺人。而说唱艺术,如《好来宝》,是需要道具来伴奏的舞台艺术,叙事民歌完全是群众自编自唱的大众艺术。

二、反压迫,追求民族独立的主题

《g小调叙事曲》是肖邦于1831年到1835年之间取材、创作,结曲出版于1836年,这时候的肖邦的音乐生涯正处于顶峰。肖邦的音乐创作分为华沙时期和巴黎时期,叙事曲创作于巴黎时期,以演奏家本身为主体,追求艺术创新,是肖邦的代表作品之一。肖邦终生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波兰,暮年身体虚弱的时候,仍然公开演奏为祖国募捐。美国盲人钢琴家及钢琴教育家爱德华・巴克斯特・培理在出版于1902年的《钢琴作品描绘性分析》一书中指出:《g小调叙事曲》是根据波兰革命诗人密茨凯维支的《康拉德・华伦洛德》而写的,是爱国主义的浪漫主义作品。

作品表现了十四世纪时立陶宛人反抗日耳曼武士团的斗争,讲述的是被日耳曼武士团俘虏的立陶宛少年康拉德长大后立志牺牲自己、为祖国报仇的故事。立陶宛人倭尔特・冯・斯塔丁幼年被俘,在日耳曼武士团的抚养下长大。被俘的立陶宛民间歌手哈尔班,暗中以爱国思想感化倭尔特,在他的潜移默化下,倭尔特酝酿着复仇的大志。后来倭尔特被立陶宛人俘虏过去,娶了立陶宛大公的女儿阿尔多娜。夫妻二人以身许国,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幸福甚至生命 山草香…和荣誉,来挽救祖国的命运。倭尔特改名换姓回到日耳曼武士团,取得了武士团的信任,渐渐削弱武士团的战斗力。事情泄露后,被处死。肖邦创作《g小调叙事曲》是在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以后,他把愤怒反抗之情全部倾泻在作品中,因此作品着力表现深刻的思想内容,刻画复杂的情感世界,充满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以及祖国的怀念,通过音乐故事再现了一位爱国英雄高大伟岸的形象。

《嘎达梅林》这首著名的蒙古族长篇叙事民歌是根据真人真事由人们口头创作而成的,民歌自20世纪30年代产生以来,在民间口耳相传,经民间艺人反复传唱,逐渐丰富发展,臻于完善。《嘎达梅林》塑造了二三十年代我国蒙古族民族英雄嘎达梅林,歌颂他敢于反抗军阀勾结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掠夺内蒙古地区土地的斗争。1929年11月9日,嘎达梅林率牧民以“人民群众行动起来,夺回自己家乡土地”为口号举行起义,他的妻子牡丹果敢坚强,深明大义。嘎达梅林最后为自由、为生存、为爱而走向死亡,他是蒙古族的英雄,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叙事民歌充分表现了嘎达梅林刚毅正直、同情人民疾苦、热爱家乡、矢志不移的斗争精神和高贵品质。

《嘎达美丽》是蒙古民歌中传唱最广、改编最多的长篇叙事民歌,曾被译成多国多种语言,曾被改编成歌剧、交响乐、摇滚乐、电视剧、电影、胡仁乌力格尔、京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蜚声世界艺术之林。1956年,由著名作曲家辛沪光创作的交响诗《嘎达梅林》,进一步确定了其在蒙古族音乐史中的重要地位。《嘎达梅林》为中国第二批非物资文化遗产,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蒙古族人们智慧的集中体现,堪称是一幅描绘蒙古族社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三、音乐取材的传承性

肖邦叙事曲的创作除了直接受密茨凯维奇叙事诗的影响外,还来源于丰厚的传统音乐文化土壤。肖邦从波兰民间“杜马”中直接获取灵感。“杜马”波兰文为“Duma”,是16世纪末叶一位波兰民间无名作曲家悼念爱国英雄的叙事诗。波兰的“杜马”源于乌克兰,起源于15至世纪,歌唱时拉琴伴奏,内容是抒情性或叙事性的,具有沉思和忧郁的性格,所讲述的多半是历史事件或重大事件。后来这种叙事诗传入波兰,民间歌手就用这种体来叙述爱国英雄故事,由弦乐器伴奏,具有把严谨而简洁的史诗叙事性和纯朴的抒情性结合起来的特点,这在密茨凯维奇的叙事诗和肖邦的叙事曲中均有鲜明的体现。在肖邦的乐曲中有波兰民间音乐史诗体裁――波兰沉思曲的痕迹。《g小调叙事曲》还受到声乐叙事曲的影响。声乐叙事曲具备了戏剧性特征,舒伯特的声乐叙事曲具有浪漫主义的戏剧性和叙事性特点,肖邦受其影响,钢琴叙事曲有鲜明的标题描绘性、故事的形象性。《g小调叙事曲》有类似讲故事者的开场白的引子或引子性质的主题。在他的《第四叙事曲》讲故事者的形象出现在乐曲中间部分。《第二叙事曲》最后则有叙述性的结束语,这些都和舒伯特的 《魔王》相接近。

《嘎达梅林》源自蒙古族民歌,最初是以抒情短的形式记载,没有谱例流传,以后逐渐形成一首概括嘎达梅林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叙事民歌。在嘎达梅林之歌形成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蒙古族英雄史诗、胡尔乌力格尔、好来宝、民歌等的营养,这些民间口承文艺从内容、形式、艺术、主题、文化等方面深刻影响了嘎达梅林之歌,对其成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加深了该民歌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嘎达梅林》的叙事民歌韵文与叙事结合的行文结构与《蒙古秘史》等蒙古文学经典作品在结构上有相同之处,其中有很多传统的蒙古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现象,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尚圆意识”、尊老习俗、鸿雁象征心理、兄弟结拜、盟誓礼仪、祭祀礼仪、妇女观等文化风俗、现象、心理,提升了该民歌的文化含量。

《嘎达梅林》尤其受到东蒙民歌影响。东蒙叙事民歌发达,历史悠久,在科尔沁地区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经民间艺人的作歌,广泛传唱的情况尤为普遍。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东蒙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心理和民俗文化形态,蒙古族民间文艺门类齐全,其中长篇叙事民歌和器乐独奏独树一帜。自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里经历了漫长的半农半牧进程,较早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也是蒙古族近代民族民主思想最早兴起的地方,这为科尔沁地区民间音乐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出现了一大批以蒙古族人民现实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叙事民歌。长篇叙事民歌音乐风格的形成得益于古代“蟒古思因・乌力格尔”、“胡仁・乌力格尔”和抒情民歌的给养。叙事民歌是从“胡仁・乌力格尔”传统发展而来的,胡尔奇是说唱艺人,是叙事民歌的实践者,也是近现代东蒙地区民间一度活跃的作歌习俗的实践者。他们背着胡琴,游走于乡野间,收集各地民歌、故事,加以记忆、整理、再创作。胡尔奇这一职业群体的繁盛给叙事民歌的勃兴和发展带来的契机,他们是演绎《嘎达梅林》的主要艺人。

四、悲剧性主题

《g小调叙事曲》是一部折射了波兰民族英雄的悲剧。历史上,波兰也曾经是中东欧强国,但是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列强瓜分、蹂躏的对象,一直未能摆脱悲剧的命运,在近现代200多年的历史上,波兰这个国家曾经三次从世界版图上消失,最长亡国时间长达123年之久,两次世界大战,波兰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然而波兰人民并未屈服,一直在抗争,波兰国歌就叫《波兰没有灭亡》。波兰人就算远在异乡,也是爱国的,在他们的作品中无一例外地都展示出浓郁的爱国热情和悲剧情怀。《g小调叙事曲》音乐形象的发展线索从抒情性逐步转向戏剧性,最紧张的戏剧性发展和冲突在乐曲最后的再现部和尾声。音乐首先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祖国的怀念,爱国热情的增长,然后充满了豪迈的英雄气概,最后是悲剧性浪潮的爆发,作品中把色彩暗淡的主部放到结尾,体现出浓郁的悲剧性和戏剧性。

叙事民歌《嘎达梅林》被称为“陶丽多”,即史诗性民歌,其精神内涵与蒙古族崇尚英雄的传统情节一脉相承,是一部悲情英雄史诗。科尔沁部族自古以英勇著称,战争和英雄造就了英雄史诗,科尔沁是世界上蒙古史诗七个中心之一,经过历史和文化的积淀,英雄主义已经形成了集体性文化心理,演唱叙事民歌时歌唱者和听众严肃的态度,表演场域所形成的庄严肃穆的氛围无不体现着民众对英雄的敬仰和崇尚英雄主义的审美追求。英雄主题长与悲剧情怀相联,产生于人与一种无形的自然力量或社会制度的矛盾冲突,近现代科尔沁民众经历了游牧和农耕两种经济生产方式,不同文化的冲突,失去故土、起义失败、颠沛流离的集体痛苦等转化成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具有审美价值的集体悲情。表现出悲剧性的严肃和完整。正因为严肃完整的悲剧性情怀和英雄主义情节赋予《嘎达梅林》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持久的艺术震撼力。

五、音乐中的创新发展

肖邦把他所涉猎的音乐体裁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g小调叙事曲》中肖邦创造性地把叙事曲运用到了钢琴作品的创作上,使其成为一种抒情性、叙事性、戏剧性相结合的器乐曲体裁。叙事曲较长,音乐处理需要更多样化的主题和织体,戏剧性和悲剧性的冲突内容,要求作曲家采用更庞大的音乐形式和更复杂的表现手段等,它的真正开创意义不仅在于对已有曲式的突破和综合运用,还在于将音乐作品的戏剧性内容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处理多个段落与句子的前后关系和整体结构都有了新的突破。《g小调叙事曲》的音乐旋律具有宣叙性、朗诵性的特点,表现了丰富的情感。运用了抒情性、神秘性、戏剧性、悲剧性的表现手法,有完美的作曲技巧,巧妙的曲式构思,深刻的内容,精致的织体和优美的旋律等,使叙事曲成为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在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

蒙古族叙事民歌传统古来有之,但篇幅短小,人物少,故事情节也相对简单,寓意性和借事抒怀是其主要特点。《嘎达梅林》创造性地发展了蒙古叙事民歌,篇幅大,人物角色多,故事情节复杂,而且其故事直接来源于民众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我国历史离殇曾经发生过数百次的人民起义,从中涌现出很多优秀的民族英雄领袖,但他们的业绩很少在民歌中得到流传,而《嘎达梅林》真实完整地记录了起义的前后过程,填补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缺憾,是蒙古族人民对我国音乐史的一大贡献。《嘎达梅林》的表达方式以叙事为主,兼以抒情,说唱兼备,全诗长达2000余行,唱完这首叙事歌需要花费4个小时,在音调、调式、曲式结构、演唱方法等方面均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作品具有浓郁的写实色彩,所反映的生活事实既有别于古代科尔沁叙事民歌,又有别于蒙古族其它地区的音乐形式,个性鲜明。

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和《嘎达梅林》的共同性体现了音乐无国界。傅雷曾对傅聪说要了解肖邦,一定要了解肖邦的诗。肖邦的音乐有着中国古典诗词的气质,浪漫的气质和强烈的民族感是我们古典诗歌的特点。《嘎达梅林》作为蒙古族叙事民歌,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还受到近代汉文化影响,具有古典诗词的一唱三叹的韵味,这些都通过音乐传达了人类的共性和强烈的民族感情。

参考文献

[1]保・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勃・阿拉波夫。音乐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3]西洋百首名曲详解[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4]钱仁康。肖邦叙事曲解读[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5]黄新羽。肖邦和他的叙事曲――《g小调第一叙事曲》之实践研究[J].黄河之声,2008(8).

[6]王晓宏。论肖邦《g小调叙事曲》的创作特征及艺术表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7]李德芳。分析肖邦《第一叙事曲》(0P23)[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3(2).

[8]姚丹。从《傅雷家书》看中国诗画对“钢琴诗人”傅聪的影响[J].艺术百家,2006(2).

[9]陈清漳。塞西。芒・牧林整理。嘎达梅林(蒙古族民间故事诗集)民间文学丛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54.

[10]伍国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11]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12]杨玉成。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13]乌兰其其格。近现代科尔沁标志性文化―长篇叙事民歌[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3).

[14]屈正平。简论嘎达梅林的英雄形象[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5(1).

[15]巴。苏和。论蒙古族科尔沁文化[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6).

48 632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