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论文 中药学毕业论文心得体会范文【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中药学论文 中药学毕业论文心得体会范文【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药学论文【第一篇】

现代远程教育是指利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实时或非实时地传递多媒体的音频、视频或数据等信息,进行可视的、交互的远程教育形式。它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能提供公平、广泛和廉价的教育方式,使教育效率大大提高。使学习者不再受到地理位置和上课时间等因素的制约,最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和最优秀的网站可以被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中所拥有。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

远距离教育界通常把远程教育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函授教育阶段、广播电视教育阶段、现代远程教育阶段。第三个阶段之所以称为现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与传统远程教育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现代远程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一)教学媒体更为先进

函授教育和广播电视提供的是视觉和听觉媒体(印刷品、广播、电视),学生只能按提供的定量信息进行定餐消化,不必考虑你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问题。现代远程教育由于计算机多媒体以及对信息的选择功能,可提供学生在信息选择上的宽容度和同一教学信息量上的饱和度。

(二)教学交互性更强

远程教育和远距离教育的最明显特征是学习者和教师不在同一地点,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地理距离,必须采用多种媒体和手段来传播学习内容。建立在电子通信技术基础上的现代远程教育,使用的是双向交互式通信媒体,并与教育传播理论、现代学习理论紧密结合,以交互性、网络化、实时性、综合性和适应性为基本特征。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等向学生传送远程教育的多媒体教学信息,充分发挥视频流媒体的优势;而学生则可以通过bbs、电子邮件等方式向教师提出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得到来自教师的反馈。

(三)学生学习更主动

现代远程教育结合文本采用图像、音频、视频和虚拟显示技术传递教学内容,同时采用多种技术实现的因特网和供学习者使用的资源库,实现了教与学之间的交互性,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客体变为主体,由指导变为主导,由学会变为会学,由学校选择学生变为学生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教师、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进度。这种区别也是前所未有的。

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前景

作为第三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的崛起和发展,不仅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取得长足进步的结果,还是应对构建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也是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对人力资源开发和知识创新需求的必然选择。

(一)理论和学科建设走向成熟独立

目前,中国远程教育理论与学科建设已体现出一门成熟学科所具有的特征:

(1)具有自己的基础理论。远程教育界已系统地引进国际远程教育理论,同时从中国实践中汲取营养进行理论概括和理论创新,形成了自身的基础理论。

(2)具有特色的研究方法。远程教育研究特色是其大规模实践造成的,也是其兼收并蓄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系统工程理论等学科特色凝练而成的。

(3)已有课程、专业和学位。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已普遍开设了远程教育课程,并把远程教育作为主要学科方向和专业来建设。

(4)具有自己的学术出版和专业刊物。

(5)具有全国性和全球性的学术组织,如icde、aaou等,学术交流活跃。

(二)中小学远程教育会继续稳步发展

作为应试教育延伸的中小学网校,尤其是初中和高中网校,在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和改善的情况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网校的行列来,但是主要目的均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应对升学考试。

因为网校的选择者主要是家长和学生,是分散的大众群体,自主选择权大,因此网校不会出现像高等远程教育那样激烈的变化,而是会继续稳步发展。

(三)成人继续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战地

现代远程教育最大的商业蛋糕在于成人再继续教育,对大多数已经工作的成年人而言,他们一方面希望能够再返回学校充电而弥补自身在工作中发现的不足,但另一方面他们因为忙碌的工作而根本抽不出时间来进行正规学校教育,而接受远程教育,在方便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就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

(四)运用多种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构建终生学习的体系

现代远程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其学习方式的灵活多样,学习手段的多元选择和学习支助的'日趋完善,使其不但成了个人进行终身学习的最佳选择,而且促进了终生学习体系的构建,推进了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进程。

终身学习有许许多多的途径和方法。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所进行的十分人性化、个性化的教育。它能打破时空的局限,以其丰富的资源、个性化的学习材料设计、有效的学习支助系统,以及相对低廉的学习费用,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现代远程教育还因其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和对现代传媒手段的充分运用,使得人们选择远程的方式进行学习,便能极大地提高其学习能力,学会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学习,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最佳选择。

(五)与开放教育相结合,形成现代远程开放教育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有机组合,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基本框架的重要元素。它以教育技术和媒体为课程载体,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开放的学习模式,为学习者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崭新学习环境,使学习者的学习既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在社会的任何一个场所主动进行学习。远程教育更适宜实现开放教育,是开放教育发展最合适的土壤。它具有三个国际公认的要素:(1)以学生为中心;(2)采取多种教与学的方法和手段;(3)取消和突破种种学习的限制和障碍。

(六)走向个性化的特色教育阶段

个性化特色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两方面:一是有丰富的、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教学内容,大量的课件;二是进行交互式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能够进行实时与非实时的交流,进行网上讨论、电子邮件交流、bbs交流、可视可听可说的交流等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实际上,个性化教育的有效方式恰恰是现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的极大丰富和多重组合,学习手段的多元选择、学习支助的日趋完善等为学习者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大大推进了学习的个性化。如果远程教育能够走向个性化的特色教育阶段,那么,远程教育就有可能成为社会倍受欢迎的教育类型。

中药学论文【第二篇】

继承和发展是前提,发展是最好的继承,中药学发展离不开中西医药学结合。然而,无论是中药学发展还是中西医药学结合,在当前都还存在一些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其中既有理解的问题,也关系到科学观念的转变。现以中药学科学探讨对此问题作如下探讨。

1中药学现代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中药西药化

以往所进行的中药学科学研究,大多探讨的都是中药西药化。因为无论它们是怎样表述的,其核心都是从现有的中药中寻找、分离及提纯所谓的“有效成分”或化学单体,其针对的大多都是西医学的疾病,而这不正是西药的发展历程吗?如青蒿素、黄连素等,大都失去了中医药学理论的表述和应用原则,我国《药典》也已将它们归入西药收载。中药西药化也许是新西药发现或创制的一条捷径,然而,其作为中药发展之路尚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一,从已有的中药西药化的结果来看,其虽然有成功的范例,但与整个中药的数量比较就显得非常之少。其二,从西药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现代西药的发展本身就似乎陷入了一个走不出的“迷宫”。鉴于已有药物的临床毒副作用和病原耐药性等问题,人们忍痛地否定了一批又一批药物的使用价值,不断寻求合成新的药物。

中西药合用

中西药合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由于中药辨证与西药辨病治疗侧重和经验积累的不同,使中西药合用在很多情况下都收到了好于单纯中药或西药的临床疗效。然而,由于中西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临床适应症也各有不同,在没有合适的结合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当今西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强势,中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弱化的条件下将它们合用,不仅难免发生用药理论和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与偏差,而且亦会常常影响它们的临床疗效,甚或导致严重的临床毒副反应发生。

2中医药学科特点认识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观念。然而,由于在“单因素线性分析” 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现代医药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都将这一点忽略了。如现代医药学不仅注重对疾病发生的每一种因素的单独认识与把握,其虽然也用复方,或在处方中也常有两种以上的药物使用,但多是针对不同“病因”而各自为战的大拼盘;其也重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其多局限于两种药物之间。而中医药学辨证施治不仅在诊断上强调要“四诊合参”,形成一个整体“证候”,而且在治疗上,也是采用君臣佐使理论将其多味中药组成为一个整体处方来进行试验与观察的。

如研究发现,龙胆泻肝汤与关木通加六味地黄丸及关木通加滋阴药的配伍,能显著减少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加利水药与关木通加清热药,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减少不显著;而关木通加甘草与关木通加附子,均可显著地增加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经过炒焦、与滑石粉炒和与麦麸炒后,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均有显著性降低(p)。当代名医用附子,李可最大量一昼夜达600克,祝味菊最大量在45克,姜春华用9克,而李翰卿则用克治愈过心衰的患者,其间最大相差达到2000倍,而都取得了“起沉疴”的临床疗效。这用传统科学的理念是无法理解的,对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整体并不等于宏观

“蝴蝶效应”只能在特定的复杂气象条件下产生;由于中药的配伍、剂量与炮制等不同,使其处方的作用有很大区别等等。那么,中药学发展不仅要重视其有效成分等物质性研究,更不能忽视对其复方配伍、炮制及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等的认识。中药的疗效与毒性,既不能唯成分而论,也不能简单地依据剂量的大小来确定;而是要综合考虑其辨证施治、处方配伍与药材炮制等诸多因素。

整体认识需要微观化但必须转变科学观念

整体认识不仅需要微观化,而且可以随着认识方法与观察指标的微观化而微观化,只是要以复杂性科学的观念为指导。这是因为:

(1)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不断需要新指标、新方法与新药物来提高、发展与丰富其水平、能力与手段。如有人将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x光、b超等)称为“放大眼”,把听诊器等叫做“放大耳”,它使我们看到和听到了以往未能见到的现象。再如温病学向称湿温缠绵难愈,因湿邪重着黏腻,湿与热合,如油入面;但诸如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杆菌病等湿温类温病,今天已知并非“缠绵难愈”,因为用特效抗生素治疗,多能迅速遏制病情。

(2)中医药学的辨证施治或对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虽然说传统上以宏观指标与天然的动植物药物为主;但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每一次随着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引进,都给其临床疗效与辨证施治规律的认识带来了飞跃与发展。中医药学现代研究既要重视对每一种因素、每一种药物甚或单体物质的作用特点与规律的认识,更不能忽视对中药复方综合作用、处方配伍、剂量与炮制,尤其是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的研究;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不断引进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辨证施治(证候状态分析与处理)规律,以更好地丰富与发展中医药学。

中药学论文【第三篇】

目前对临床中药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具体包括药物代谢问题、不良反应、药物原理、治疗效果和药效研究等各个方面,新时期临床中药学的研究和发展需要引起重视,将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得到有效的控制。现在中药学最欠缺的为人才,由于老一代中药学研究者相继垂暮,我们国家临床中药学研究所面临重大危机,虽然国家始终全力支持中药学研究与发展,但是很多医药人才还是会优先选择上升途径比较快的西医,对于需要数十年如一日进行研究的中药学药理工作不感兴趣,这属于我们国家中医学中的最大弊端[4]。因此需要培养一批热爱中药学,想要将其发扬光大的研究人才,为临床中医学注入新鲜血液,培养可以从事新时代临床诊疗工作,还可以研究相关中药学理论知识的人才,使临床中药学能够继续发展。现在临床中药学的体系不断建设,我们国家中药学如果想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成立专属于自己的中药学体系,使其不再成为外界严重的伪科学,将临床中药学成为一门真正科学性的临床研究体系,不但需要建立体系,还需要扩大中药药性以及药理临床实验研究,并且与西医相互融合,包括靛玉红、川芎嗪、糠米、青蒿素、鱼腥草素以及丹参酮等都属于临床中药学前提下采取西方医学提纯技术制作而成的一类有效药物,在未来会有更多药物出现,也是临床中药学发展的重要方向[5]。临床中药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代表了中药学在改革过程中的一个具体方向。所以,在其发展过程中应重视临床中药学的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采取合理措施,不仅要重视临床中医学人才队伍的建设,也要加强自身体系建设,不断扩展临床中药的研究范围,以保证临床中药学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

4结论

临床中药学学科的未来发展应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中药文献分享的“中药学论文 中药学毕业论文心得体会范文【精编5篇】”,由于我们国家各个领域的发展,中医属于我们国家的骄傲也会随之发展,奉献更多的中医智慧,使全国人民受益,临床中药学属于中医的关键组成部分,未来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参考文献

[1]李庆生.临床中药学应当坚持医药结合全方位发展-关于临床中药学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天津中医药,,5(9):30.

[3]张冰,吴嘉瑞,林志建.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临床中药学科建设思考与展望[a].第六次临床中药学学术年会暨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3,5(2):88.

[4]陈晓阳,李晟,秦莉花,等.对“临床中药学”教材编写的思考与建议[a].2013第六次临床中药学学术年会暨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3,1(10):209-210.

[5]廖广辉,钱旭武,洪寅.谈“临床中药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思考[a].2013第六次临床中药学学术年会暨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3,8(2):226.

中药学论文【第四篇】

试析“基础”课“课型群”建设的构想与实践

[论文摘要]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与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研究采用的往往是“一法一议”的方式,其局限性一目了然。“基础”课“课型群”建设以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理念为理论基础,以课堂教学实验为主要途径,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经过不断探索和筛选,构成了以基本课型与辅助课型等六个课型为主体的“基础”课“课型群”。

[论文关键词]教学方法 课型群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教材由国家统一编写,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开出让学生满意、教师满意、社会满意的课程,教学方法的问题就凸显出来。教学方法不仅是教育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等特点。虽然大家对教学方法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解,然而,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最主要的途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其他教学方法仍然是学校教学的主要方式。我们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就一直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问题,并从系列课程建设人手,努力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教学评价等方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探索和研究并付诸实践,为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课型群”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基本课型与辅助课型共同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型群”建设问题。

一、“基础”课“课型群”建设教学方法研究的意义

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学科建设、教材体系、教学手段等方面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课程建设也逐渐走上了正轨。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改革方面却始终难有新的突破,究其原因,有两个倾向性的问题值得注意:一种倾向是偏重对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的研究,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案例教学法、理论灌输法、疏导法、沟通法等等,这些教学法非常重视实践操作,因此课堂效果比较明显,也便于教师学习操作。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通常采用的是“一法一议”的方式,研究比较细致具体,针对性强,也达到了将某一种教学法典型化的要求,但是局限性也是一目了然。虽然很多人期望从改变研究的角度和途径取得新的突破,但是,针对某种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毕竟与教师个体的教学理念、个性风格以及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有密切的关系,同样的方法,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案例,不同的教师运用起来却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这种单一教学方法的研究往往表现出浓厚的个性化色彩而难以透视其内在规律,很难达到示范性的效果。另一种倾向是把教学方法的研究理解为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组成的教学模式,如程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传统教学方法等,期望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掌握了某种模式后能够胜任教学工作。这些研究基本上是遵循了一般教育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虽然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但是针对性不强、特点不鲜明,所以总是让人有隔靴搔痒之感,很难有所突破。 高校“基础”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任务,旨在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基础”课程是“使人成为人的学问”,其课程内容主要讲授做人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价值标准和道德行为取向,使学生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成为合格的现代人。因此,课程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达到这个要求,切实提高“基础”课乃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理念为基本思路的教学方法研究,是在多年教学改革与探索的基础上,构建“基础”课“学导式”“课型群”。“学导式”教学是一类教学方法的总称。它是《基础》课教学过程“双主体”结构的`载体,体现了“学导式”教学的规律性。“基础”课“学导式”教学方法十分丰富,是由基本课型与辅助课型共计6个课型相结合的“课型群”系统。在教学中,通过各具特色的课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调动和发挥学生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内在因素的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做出正确价值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方法,逐渐丢弃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和自觉的法律意识。通过对不同课型基本要素和基本规律的研究,使“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特点,增强教学效果。

“课型群”的研究与实验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法研究的思路和范围,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规律、构建教学模式的原则、教学的组织形式、不同课型之间的内在联系等等理论问题,因此,该项研究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教学方法论的研究思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基础”课“课型群”建设的理念与原则

教学方法的分歧往往源于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作用的认识不同。由于教育者所处的立场不同,有的强调教师的作用,有的强调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思路和多种教学方法。十几年来,吉林大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在陈秉公老师的积极倡导下,我们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双主体学导式”的教学思想理念,强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双主体”互动实现教学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均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但是其作用并不相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持者和施教者,对教学过程负全责,主持设计、规划安排教学过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接受者,如果教师授权,学生也可以主持个别教学活动。例如,体验式教学方法就强调在老师指导的情况下,由学生自己设计完成某一部分教学内容,但学生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持者。“学导式”教学方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指导、引导和激励等措施,吸引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使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以及探索性、创造性不断地得到发挥,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成为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互动,依靠师生共同努力探索问题、寻找答案,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理念是我们进行“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也是构筑基本课型与辅助课型“课型群”的理论依据。 "

三、“基础”课教学“课型群”的结构体系

“基础”课教学的出发点是通过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构建学生的精神支柱,同时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让学生丰富生动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立足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树立终身教育理念,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做好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意识、科学思维、健全身心的准备。从本世纪初,吉林大学“基础”课程进入精品课程建设以来,我们先后完成了教学理念的论证和系列课程建设的工作,至,“基础”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这些都为“课型群”教学方法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型群”的构建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和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课教学“课型群”的结构体系主要由基本课型和辅助课型构成,其中,系统讲授式为基本课型,辅助课型主要包括案例分析式课型、问题研究式课型、师生问答式课型、主题论辩式课型、行为体验式课型等五种课型,共同构成了一个“课型群”。“学导式”课型群的构建既要求六种课型的有机结合,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课型体系,同时,每个课型又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子系统,能在教学中独立运用,而且具备各自的特点。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基本教学方法。“基础”课的“基本教学方法”为“系统讲授式”教学法。从开始,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全国高校使用新版05方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这本教材将过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并为一本教材,它的理论性、知识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特点非常鲜明,教材的内容涵盖了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三大部分,重点、难点问题和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都是以往教材所不能相比的。

可以说,“系统讲授式”教学方法要求是高标准的,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每一章、每一节以及每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都要有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将每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都看作是科学研究的问题,做到既依据教材,又超越教材。使用“系统讲授式”教学法,应掌握好以下三个要点:一是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要有认真的构思和设计,讲授知识或阐述问题时要层次分明、准确清晰。二是对学生不易掌握的难点和疑点问题,要在讲清基本理论或观点的基础上,进行充分论证,从多个视角和多个侧面进行论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三是关注学生的理想境界和精神世界的升华。“基础”课的内容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非常密切,要通过我们的教学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现在与未来、发展与需要等等诸多问题和矛盾,启发他们摆脱个人的狭隘眼界,以博大的胸怀和更高的追求面对现实,憧憬和走向未来。(2)辅助教学方法。“基础”课的“辅助教学方法”为案例分析式课型、问题研究式课型、师生问答式课型、主题论辩式课型、行为体验式课型。

辅助教学方法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灵活多样的范式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投入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成为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要说明的是,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仅仅使用这几种教学方法,这五个课型是我们在教学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比较筛选出来并作为重点研究的教学方法。在一般情况下,就“基础”课全局而言,辅助教学方法不能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使用,只能作为“辅助教学方法”使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一种教学方法,必须以教学的内容为准来确定,同时还要考虑到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在以上这些课型中,有的课型运用的范围比较广,使用的频率比较高,例如,案例分析这种课型。

这种课型虽然很多教师都愿意使用,但是真正能运用得恰当、意蕴深刻、发人深省的却并不多。恰恰相反的是运用不当会适得其反,造成用案例取代系统理论和知识讲授的问题。在辅助教学方法中,从双主体教学理念出发,我们注意选择了便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或易于参与的课型。但是,多数的教学方法在使用时是受到教学内容和其他客观条件限制的,因此,只有在教学确实需要的前提下才可以选择选用某一种“辅助教学方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使用。为此在使用前,教师必须做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也就是说,“辅助教学方法”是配合“基本教学方法”而设计和使用的。辅助教学方法只能是个别的,不可过多,更不能喧宾夺主,将“辅助教学方法”变为“基本教学方法”。为此,我们还将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对六个课型在基本要求、教学环节、教法安排、预期效果等方面做出内涵明确、形式统一、体系规范的要求。

中药学论文【第五篇】

中医传承发展从师带徒方式向普通高校教育模式的转变,一方面教材的内容引进了新的学科、新的内容、新的技术,开放程度有了很大提升,促进了与西方医学的融合,丰富了中医的内涵,更加适应人民健康需求;但另一方面,新的医学知识体系和体验对中医教材内容有很大冲击,容易使学生产生困惑,特别是社会上废除中医的逆流不时涌现,对中医的发展带来不小的负面效应。如何面对这些变化,保持中医系统的适度开放性,为中医发展培养合格的后备人才,高校的中医教师教授内容及其教学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运用系统论的开放性原理评估和分析教学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可以从综合性、规范性、更新率和受众性四个方面把握教学内容和质量。

内容综合性

从宏观角度看,根据系统开放性原理要求备课内容要具有综合性,而不能只有中医内容。具体而言,讲授内容是否综合了目前医学发展状况,结合了社会学、环境医学、物理医学(射线、超声等)、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是否兼顾了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与中医学医学模式(人体-自然-社会心理学)。综合性不仅仅体现在备课内容,而且要求灵活安排教学辅助技术设备的运用,注重学生学习中医方法培养。传统中医运用眼、耳、鼻(口)、手,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得病人资料,科技的进步,使得新设备得以在临床广泛应用,彩超、ct、dr、mri等,客观上丰富了医生获得病人生理病理变化的资料,更加准确的辨证诊病;药物分析技术、药物分离提纯加工技术,让中草药的应用更加安全便捷,对中药的认识也更加深刻。所以要带领和鼓励学生注重学习和使用多媒体,可以利用手中终端设备,学习中医知识,使中医内容更加具体化、可视化,有利于中医的传播和学习,扩大中医的影响,提高学生对中医的自信。

教学规范性

即要求保持系统的适度开放,过多强调现代科技设备的重要性和先进性,容易让学生忽略主体人的作用。其实不论中医还是西医,临床工作中,都注意避免过度依赖设备,而是注重临床病人的症状、体征,结合检查结果,作出系统的评估,进行诊治。所以规范运用中医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解释教材,恰当列举事例。避免系统过度开放,系统过度开放,不但不会促进系统发展,反而会阻滞系统,甚至导致系统崩溃。这也是为什么废止中医的呼声中,不仅有行业外误解的声音,也有来自中医系统的意见。就是因为这部分中医从业者在学习、运用中医的时候,没有把握好适度的开放性,导致了其对中医系统的认知丧失了稳定性。

系统开放性

还要求讲授的内容具有适当的更新率,还应该体现当今面临疾病的难点、热点,前沿进展情况要适当更新比例。综合性要求内容要广发性,是横断面的要求。更新率要求中医内容不能千篇1律的古籍古方,还要适当纳入出现的新的理论进展,新的解读,新的技术应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古今结合,中外结合,结合时代社会环境理解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

教学相长

[1]^v^.推进继承创新发挥特色优势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j].求是,2007(11):3-6.

48 17874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