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论文【范例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中外建筑史论文【范例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外建筑史论文【第一篇】

重复是学习之母。为帮助考生们及时掌握所学知识点,考生们要多加练习试题,以下是百分网网友搜索分享的“中外建筑史论文【范例10篇】”,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1. 在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我国很早就实行了类似于近代建筑的模数制,宋代用“(材分制 )”,清代用“(斗口制 )”作标准。

2.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落遗址 )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有六、七千年,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3.《清式营造则例》是(梁思成 )(人名)根据《工程做法则例》编著的。

4.计成在《园冶》认为,第园筑之主,犹须什( 九),而用匠什(一 )。

5.“择中”思想见于《周礼 考工记 》一书,其中的“国”指(城池 )。

6.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平面柱网由内外两圈柱组成,这种形式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金箱斗底槽”。

7.中国营造学社诞生于( 1930)年,创始人是( 朱启钅今)。

8.清式七檩举架的飞檐为(三五 )举,檐步为(五 )举。

9. 我国近代建筑的主体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砖木混合结构、砖石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钢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

10.宋代用材的材等折变率为( 8);清代斗口的等级折变率为( 11)(数值)。

11.唐宋木构殿堂有(3 )个水平结构层,其中最复杂的一个实际上属于(铰接 )结构。

12.江南园林边界模糊的空间效果,主要是以(借景 )和(障景 )手法取得的。

13.中国古代营居喜用木构,这与( 阴阳五行)观念不无关系,也是(砖石 )结构不发达的一个原因。

14.上海大厦(百老汇)属于(折中主义)风格,是(北外滩 )的端景。

15.历史上外来建筑文化移入中国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其英文表达可用(acculturation )一词,而当代建筑的一大倾向是“趋同”,英文表达为( assimilation)。

16.在我国古代氏族社会时期,房屋营建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 干阑式建筑、木骨泥墙建筑。

17.我国现存最早的塔是 嵩岳寺塔。

18.我国的古代佛塔一般可分为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塔三种基本类型。

19.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 统治机构、居民区、手工商业区。

20.我国的五大古都是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

21.地方城市的基础设施一般有: 防御工程、 水利工程、 道路与下水道、邮驿设施。

22.窑洞主要的三种形式: 开敞式靠崖窑、下沉式窑院(地坑窑)、砖砌锢窑。

23.试举出我国民居的四种具体实际类型 碉楼、土楼、窑洞、云南一颗印、北京四合院、阿以旺。

24.故宫中的前三殿和后三宫分别是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25.我国古代坛庙建筑的三种基本类型是:祭祀自然神、祭祀祖先、先贤祠庙

26.五岳、五镇是山神,其中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7.我国古代的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

28.浙江普陀山供奉的是 观音菩萨 道场。

29.我国的佛寺的组合形式,大体上可分为 塔院式 和 以殿堂为主的佛寺 的两大类型。

30.我国现存最大的经幢是 赵州陀罗尼经幢(华夏第一经幢 北宋)。

31.我国的佛教石窟主要有: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

32.我国摩崖造像的代表建筑有:孔望山摩崖造像、乐山凌云寺弥勒大佛。

33. 大约六、七千年前,我国广大地区都已进入氏族社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有主要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的 干阑式 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 木骨泥墙 房屋。

34.中国最早的佛寺是建于(北魏 )朝的(洛阳白马寺 )寺,现存元朝以前最大的佛殿是(唐 )朝的(佛光寺)大殿。

35.古代木构建筑用材的模数制,大约开始于(南北朝)朝,成熟于(宋)朝,在清代称为(斗口制),是(大木大式)建筑用材的标准。

36.古代屋顶色彩等级最高的是(黄)色,最低的是(黑)色,清代皇家建筑彩画主要为(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

37.梭柱大约出现于(南北)朝,琉璃瓦大量用于屋顶始自(宋)朝。古代最高等级的建筑基座称(须弥座),是从(印度)传入的,由(佛座)演变而来。

琉璃瓦正式用于屋面是南北朝,但为数不多,宋代使用渐广,到明代成为高潮

38.“民族固有形式”的口号盛行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但当时上海盛行的摩登建筑却是(折中主义)风格,代表作是外滩的(沙逊大厦)和(上海汇丰银行)。

39.中国古代都城的居住区划分单位在汉朝称(闾里),在唐朝称( 里坊)。

40.明清北京紫禁城的正门是(午门),属于(阙)门形制。

41.秦始皇陵的陵台底边长达( 350/500)米,这种陵台在汉代称(方上 )。

42.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从(东汉)朝起开始建造佛塔,属于(楼阁式)门形制式。 (上累金盘,下为重楼)

43.苏州传统住宅侧路上的主要建筑是(),为建筑中最精彩的部分。厅堂内的轩,以(轩 )椽构成。

44.“阿以旺”是(维吾尔 )族的一种典型住宅形式,特指住宅的( 带天窗的大厅)。

45.中国现存最大的两座古代木构殿堂是(太和殿 )和(凌恩殿 )。

46.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厅堂是(南禅寺大殿 ),现存最早的砖建筑是( 嵩岳寺塔)。

47.宋代木构建筑最小的模数化单位是( 分),清代的斗口分为( 11)个等级。

48.宋代名匠喻浩写过一部(《木经》 ),还设计了著名的开封( 佑国寺)塔。

49.宋辽金时期的木楼阁上下层结构连接方式多用(叉柱造 )造,结构抗震的关键部位是(榫卯 )。

50.上海沙逊大厦(和平饭店)是由(英商共和洋行 )设计的,属于(折中主义 )风格。

51.广州中山纪念堂的设计者是( 吕彦直),属于( 中国固有)风格。

52.中国近代首批建筑师多毕业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 )大学,那里曾是(学院 )派的大本营。

53.《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的作者是(刘致平 ),《苏州古典园林》的主编是(刘敦桢 )。

54. 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 瓦和瓦当 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 高台宫室 的出现。

55. 我国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在 秦汉 的开始兴起,到 魏晋南北朝时期 有了较大的发展。

56. 河南开封佑国寺塔,在我国现存最早的 砖 塔;福建 开元寺 两座石塔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塔。

57. 清式大木作中普通台基高等于檐柱高的15/100;柱础高为柱径之2/10。

中外建筑史论文【第二篇】

1、近年来银行发展状况:

我国银行的分配状况:3家政策性银行分别是: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进出口银行;4家商业银行分别是: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是:交行、中信、华夏、招商、光大、民生、浦东发展、深圳发展、渤海、广发、兴业,以及110家城市商业银行;目前,我国银行体系由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及其他类金融机构组成。

表1为截止12月31日,我国银行业各类金融机构境内外资产和负债总额情况:

表1各银行资产负债情况。

资产总额占比%负债总额占比%。

大型商业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

其他类金融机构。

总计。

解析: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大型商业银行依旧占据了主要地位。但近几年来,所占的市场份额逐渐下降,与此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所占市场份额有所提高。

图1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

图2银行行业信心指数与景气指数。

结果分析:该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报告。

图1中,企业景气指数都大于临界值100,说明当前企业景气状态处于温和回升状态;。

图2中,银行业景气指数小于临界值100,因此可以反应出银行业在近一年多内的景气状态不佳;银行家信心指数偏低,说明近年来处于金融行业银行业的发展并不顺利。

银行行业经济结构。

银行行业的经济周期。

银行行业生命周期。

行业类型。

垄断竞争型。

周期型行业。

成长阶段。

金融服务行业。

分析(略)。

4、行业板块的变动趋势:

表2、3为家上市银行的收入情况:

表2。

营业总收入增长率股东净利润增长率利息净收益增长率。

手续费净收入增长率拨备支出增长率其他项目收益增长率。

结果分析:

平均成本收入比中,其中五大行提升个百分点至%,城商行下降了个百分点至%,农行、中行、中信、平安银行成本收入比提升。

表3。

业务和管理费用增长率%12平均成本收入比%11平均成本收入比%。

12净息差%11净息差%12非息收入比例%11非息收入比例%。

结果分析:

净息差中,股份制银行下降最多,达到9个基点,其中平安和民生银行下降最多,分别为38个基点和36个基点,兴业银行反弹18个基点;同时,由于银监会对行业收费的管理导致五大行手续费收入增幅减小。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非息收入占比分别为%和%,同比提高和个百分点。

图3为年主要财务指标:

图32012~各季度银行业净利润。

结果分析:

5、行业竞争性和盈利能力分析:

图420上市银行资产情况。

图5总资产排名情况。

图62013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长率。

图72013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长率排名。

图82013年上市银行a股每股收益。

结果分析:

图4表明,国有银行工商、建行、农行、中行在总资产中依然占据相应的优势,并且短时间内银行资产不会发生大幅度的变动。

图6表明,在增上市银行净增长率中可以看出虽然工商等银行在总资产上占据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净增长率中排名较后。

图7表明:这几个银行的每股收益率的排名也较后,可以看出总资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一定优势,但并不能完全决定各银行之间的收益率增长的幅度排名。

从价值创造方面比较各银行之间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表4、5为以下12家银行的价值创造总量和效率量化总值(采用eva和raroc计算)。

表4~国内主要银行eva值。

200420062009。

工行7993205597010222443804366662。

建行163401236513659252193411955037。

中行2635136706739135531976446954。

交行7801972653513979990514634。

招行1013152214636844119198467。

民生67013821631138319264819。

浦发41110321262360558608467。

光大-2035498661223513063023。

兴业74311021708346647838144。

中信88118614369624835728。

总和28476552824291595295126979225063。

表52004~国内主要商业银行raroc值及排名。

结果分析:

从图表结果可以看出除个别银行个别年份有价值损毁外,其余银行的总体创造价值总量基本上呈逐年增加趋势,价值创造总量提升明显,随着行业间竞争的加剧,各银行的价值创造效率也明显改观,层逐年提高趋势,根据表5中的raroc排名可以得到相应的银行间收益及价值创造排名,其中兴业银行排名第1,建行、浦发和招商银行分别位居2、3、4位;这与上图中收益率增长率的排名和每股收益在总体上是一致的。

图9各银行机构负债情况。

图10各银行机构负债增长率。

结果分析:

二、国家政策对银行业短期和长期影响:

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按性质来划分包括放松银根和紧缩银根两种。宏观调控放松银根对银行的影响是积极的,而宏观调控紧缩银根给银行带来的更多是冲击与考验,其对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银行信贷供求矛盾突出。

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控后,受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银行在减缓发放贷款特别是流动资金贷款的同时,也加快了清收力度,银行的信贷供给受到压缩,但是市场上的信贷需求由于是刚性的并没有立即相应地缩减,这种供求矛盾必将影响企业的经营,影响银行的效益,银行的信贷风险加大。宏观调控对于泡沫经济的影响给银行带来的冲击更是剧烈的。

2、信贷结构不合理现象加剧。

三是贷款结构长期化和存贷款期限不匹配问题突出。“重营销、轻风险”、“重余额、轻结构”等状况给信贷资产带来隐患。

3、不良贷款攀升,经营难度加大。

一是银行新增贷款对不良贷款率的稀释作用明显减弱;。

三是考虑到宏观调控措施对一些行业和企业影响的时滞因素,潜在风险将会在更长一段时间内逐步显现,不良贷款在一定范围内可能有所反弹。

2013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的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同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调节市场流动,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对于银行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外建筑史论文【第三篇】

浅谈中国山水画与古典园林。

姓名:xx。

班级:xx学号:xx指导教师:xx浅谈中国山水画与古典园林。

作者:xx。

摘要。

一个时期的艺术会渗透到这个时期的方方面面,例如园林的营造艺术,凡属风景式园林或多或少地都具有“画意”,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绘画的原则。中国画与中国园林有着不解之缘,中国古典园林史表明,山水画与山水园林关系非常紧密,历代的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蔚然成风,不少园林作品直接按某个画家的笔意,某种流派的画风来造园,以画论代园论指导园林设计的手法屡见不鲜,长时间的发展而形成了“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传统。现在将从两者的关系,从立意,构图,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共同点来阐述山水画渗透于中国古典园林中。分析美术与园林,两者之间的联系。

正文。

一.中国山水画的演变历程。

人。唐末、五代、宋初产生了“百代标程”、“照耀千古”的大山水画家,如孙卫、荆浩、李成、范宽、董源等等,都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大画家。这段时间的大山水画家多位是隐士,他们的山水画成就特别高。隐遁山林的画家,自然以山水为主,所以北方的人物画、花鸟画不是特别好,而山水画出名。他们都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地区山密浑厚、势壮雄强的特色,称北方画派。其实五代宋初时期的南方山水画成就也不低,南唐的大山水画家董源、卫贤、赵干等成绩很高。由于南唐的群臣都是文学和艺术上的能手,所以南唐绘画,诸如花鸟、人物、山水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南方画派与北方画派形成鲜明的对比。北宋中后期绘画已经普及到一般文人,以苏轼、黄庭坚、米蒂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则竭力推动文人画的发展,他们倡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主张“不求形似,但求达意”的意境美。北宋的文人几乎都知晓画,甚至亲自浑染,将自己的审美观带入到绘画中去。李唐、马远、夏垚、刘松年,他们并称为“南宋四大家”,马远在构图上大胆取舍,以山一角、水一涯的局部特写,突出大量空白的深远景观,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浓郁的诗意,人称“马一脚”;夏垚构图常取半边,中空旷大,近景突兀,远景清淡,自具一格,人称“夏半边”二人都是遗貌取神,这种边角构图,为传统的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到了元代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元代的绘画用以寄托性情,这是元代文人闲逸、苦闷、悲凉的精神状态所致。士人放弃对国家的责任心,而隐逸形成一种社会普遍性的现象,他们百般无聊,于是引发出一种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之感,这时期的山水画以赵孟頫为代表,中后期出现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等,并称为“元四家”,他们成就最高的是画山村山水的小景,甚至画高山峻岭也小景化。明朝初期,阴柔的元代画风逐渐被放弃,抒发胸臆的宋画重新兴起,随着商品经济逐渐繁荣,绘画也逐渐商品化,画家靠买画为生。同时这一时期画派纷起,自成体系,也促进了画科的全面的发展。到了明末后期,山水画的主流又回到追求的是淡、柔、静、寂风格。清代的绘画,继承了元、明画风的趋势,山水画家更多关注笔墨情趣,造成了多样形式面貌,派系愈加林立,参差不齐。这时候,中国绘画史上曾出现过的各种山水画技法在清代都有自己的继承者。总的来说,清代的山水画是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山水画发展的一个全面总结,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的又一个高潮。明清两代这个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两个王朝,政治、经济、文化有诸多共同点和延续性,山水画领域也出现了不少与园林艺术相近的艺术现象和特征,如皇家的宫廷画院的兴盛,文人画的主导地位继续发展,复古与创新交锋,世俗化绘画的兴起,雅俗文化的合流等。清朝初期发展后期逐渐没落。

二、中国园林的发展。

最早的中国园林大概起源于殷周时期,其演变历程可分为以下5个时期:生成期(殷、周、秦、汉)、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全盛期(隋、唐)、成熟期(两宋至清初)、成熟后期(清末)1。园林起源于商周时期,我国造园开始于奴隶社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很大,这时期的园林建造与绘画都反映了人民追求隐逸、无为的思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山水画的画科正式确立,私家园林也勃兴于这个年代;魏晋南北朝时以儒道结合的玄学进一步发展,所以在艺术上提出了“吉不尽意”、“悟对神通”的依托哲学的理论主张,使山水诗、画、园林的创作达到了一个追求形外之意的境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出对自然美的一种怡然、闲适的深远情思。这时期山水画以夸张变形的手法处理树石,追求装饰趣味为主。唐朝的王维,这位倍受后人推崇的文人画家的鼻祖,他辞官隐居到蓝田县辋川,相地造园,同内山风溪流、堂前小桥亭台,据传都是依照他所绘的画图布局筑建,如诗如画。苏轼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巾有画:观摩诘之画,画巾有诗。”宋朝时期的山水画和园林同时达到成熟阶段。“文人园林”是当时文人和画家共同参与造园活动的典范,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诗、书、画、园林的相互交融创造了中国园林艺术的高峰;山水画中追求的“得意忘形"的创作思想对后人影响很大,园林受其影响更注重“意境”的塑造。伴随着山水画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也促进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不断完善和成熟。而这些王公、贵族、以及官僚们大都是绘画的积极参与者,他们大都具有极高的文人艺术素养与非凡的鉴赏力,由他们参与的造园运动,进一步糅合、统一了园林创作与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审美主旨。由于全社会对文人哲学理想以及审美思想的推崇,此时的造园家很自觉地与文人、以及文人画家的理念相结合,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更高的写意山水园阶段。

三、建园旨趣与山水作画的一致性。

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可以看出,我们民族骨髓里一直保持着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自然中的一切,花、草、鸟兽、山川、湖泊、都影响并制约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又成为我们生命中必然组成的部分,从敬畏到亲和,人们开始认识自然美,重视和表现自然美,并借助一定表现手段,以沟通艺术家与自然山川情感的共鸣,山水画因势而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里的处境与他们的美学理想相去甚远,对他们来说,寄情山水、在山水与自生之间寻找内在的精神联系是获得生命愉悦与慰藉的途径。于是,描绘丹青和营造园林就成为他们的情感归宿。如此来说,不管是造园还是山水绘画,都是借山水来抒发内心的情感,都取得了一种与山水之间的沟通和与大自然的对话。造园是用实物,花、草、树、石,而山水绘画则是通过笔墨在纸卷上挥洒。

入唐以来人们对大自然山水风景的构图规律和自然美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把握,山水画在经历了漫长的停滞期之后,也于中唐的突变后进入了迅速的发展期,诗与画之间出现自觉的相互渗透,同时,山水画也影响着园林,诗人和画家开始有意识的把诗画融入园林中,并在私家园林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也相应的达到了全盛时期2,王维的山水诗、山水画及山水园林——辋川别业图就是这个阶段的典型代表。

四、以王维山水画来分析山水画与园林的关系。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太原祁人。王维的诗和画都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而禅宗与魏晋玄学、老庄相通,表现出清淡朴素、纯正单一的审美意趣。这种审美情趣极大的影响了王维的诗画及园林的创作。王维的山水画,笔墨宛丽,气韵高清,以青、柔为主要特色,线条柔和、温润,多平远构图,意境平和、宁静,画作多为雪景、寒山、村墟、栈道之类;《唐朝名画录》称王维“其画山水松石,踪似吴生,而风致标格特出”。《唐书·王维传》中也记载“如山水平远,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能及也”。

王维笃信佛法,佛家常常以净水来比喻佛法,王维的诗经常描写独自一人,面对寒林净溪,临水晏坐,与水合一的境界;《旧唐书·王维传》指出辋川别业“有路处则林木,岸绝处则古渡,水断处则烟树,临流石岸,欹奇而水痕”等等,《园冶》中:“依水而上,构亭台错落池面”、“架桥通隔水”便与此相合。王维的山水画对园林中水体以及水体与建筑关系的处理都给予清楚的指导。

王维推崇亲近山水,结庐丘壑,过朴素简逸、修禅冥思的自由生活。山水画、山水诗、园林是满足其畅神、寄情、遂志追求的重要途径。正如宗炳所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即说明借神游山水画(园林)满足主体的精神需求。山水画、山水诗给人愉悦的精神满足,而园林给出了自然一个真实的所在。王维笃信禅宗,而禅宗信奉“我心就是一切”的世界观,即为“以物观物”的境界深刻的影响了王维的创作。故在王维的山水画与辋川别业中,充分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山水草木泉石,不仅仅是独立自在与人无关的,被欣赏的无生命的东西,而是融合在人的思想感情之中,人的生活组成部分自然山水融入了主体的精神,主体则借山水寄托自己的情思,以达到怡情悦志。王维的辋川别业反映出唐代自然山水园林中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怀,由六朝中的发现自然美走向了更高的阶段——发掘诗情画意。在古典园林艺术中,“诗情画意”也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4。园林设计中的立意是指“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即计成所谓的“相地”。只有经过立意规划,才能相形度势,扬长避短,顺理成章。此外,传统山水画家讲究“立意为象”,这是个复杂的过程。郑板桥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此即所谓外师造化而中得心源。园林设计也同样如此,但凡一处成功的园林,必有其明确的立意,其他所有元素都在此立意之下进行组织,这种组织的过程是“因任自然,随机应变”的过程,所以得到的结果是浑然统一而又不着痕迹的。这与中国山水画论中的“形散神聚”、“外松内紧”的道理是相通的。

五、结语。

山水画、山水园林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产物,就山水画和园林而言,两者体现出人们对内在和外在世界的分析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以画论代替园论,指导园林的设计和营造具有坚实的基础。故刘庭风指出:没有山水画也就没有以山水画为构架的中国园林,意境创造和气韵、骨法用笔和绘图、随类赋彩和宛自天开都是相对应的5。

我们现在在大学里学习了中外美术史,虽然只是说的美术方面的内容,但是从其中山水画这一小部分就可以映射出艺术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可以反映在我们身旁的方方面面之中,所以,生活中不缺乏美,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中外建筑史论文【第四篇】

为帮助考生们更好、更有准备地参加2017年自学考试,考生们要多做题多练习,才能巩固所学知识点,以下是百分网网友搜索分享的“中外建筑史论文【范例10篇】”,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答:p297 ( 1 )英国: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称为罗马复兴,后期称为希腊复兴。典型代表作为爱丁堡中学、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

(2 )德国:温克尔曼对希腊艺术的研究是这一领域的开山之作,所以德国建筑多为希腊复兴建筑。代表作有,以雅典卫城为蓝本的柏林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阿尔塔斯博物馆。

(3 )俄罗斯:打败了拿破仑的侵略,俄罗斯的建筑风格融浓郁的俄罗斯传统风格与古典复兴于一体。代表作有,克里姆林宫、圣彼得堡广场建筑群。

答:p302 浪漫主义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是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第二阶段称为“哥特复兴建筑”,已发展称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风格。

代表作:英国议会大厦,伦敦圣吉尔斯教堂,曼彻斯特市政厅。

答:p303 ( 1 )特点:折中主义为了弥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建筑创作中的局限性,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样式,故有“集仿主义”之称。折中主义建筑师不讲固定的法式,只讲究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刻意求新,立足于创造丰富多彩的建筑。将罗马、希腊、拜占庭、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各是各样融会于自己的建筑作品中,以求摆脱一脉相承的谱系,创造本时代的建筑风格。

(2 )代表作:巴黎圣心教堂,巴黎歌剧院,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堂。

(二)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突破:与结构力学有关的一系列理论的形成,是现代建筑能够形成的技术基础。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就是钢铁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工业革命提供了现代建筑必须的现代手段、新的建筑材料,比如钢筋混凝土、预购钢构件、平板玻璃。

答:p319 (1 )“工艺美术”运动 :遵循拉斯金的理论,主张在设计上回溯到中世纪的传统,恢复手工艺行会传统,主张设计的真实、诚挚,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主张设计装饰上从自然形态汲取营养。目的是“诚实的艺术”。建筑上主张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古典建筑形式。

(2 )“新艺术”运动 :主张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反对历史式样,提倡模仿自然界生长繁盛的草木形状的的曲线为主题的装饰构思,目的是想解决箭镞和工艺品的艺术风格问题。其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外形一般简洁。

(3 )异同点 :二者同样注重自然的运用。但是,工艺美术运动比较重视中世纪的'哥特风格,把哥特风格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来源,而新艺术运动则完全放弃任何一种传统装饰风格,全面走向自然,在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有机形态。

答:p332 (1 )表现派 :为了表明艺术家的情感而歪曲事实。表现主义者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这一派建筑师常常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体形来表现某些思绪或象征某种时代精神。他们主张革新,反对复古,用一种新的表面的处理手法去替代旧的建筑样式,同建筑技术与功能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

(2 )未来派 :意大利未来主义学者圣。伊利亚画了许多未来城市和建筑的设想图,并发表“未来主义建筑宣言”。图样中都是高大的阶梯形的楼房,电梯放在建筑外部,林立的楼房下面是川流不息的汽车、火车,分别在不同高度上行驶。但是没有实际的建筑作品,但对于二战后的一部分建筑师产生了很大影响。

(3 )风格派与构成派 :a )风格派:荷兰艺术家组成名为“风格”派的造型艺术团体,他们主张纯抽象和淳朴,外形上缩减到几何形状,而且颜色只用红黄蓝与黑白,也被称为新塑造主义。 b )构成派:俄国青年艺术家把抽象几何形体组成的空间当做绘画和雕刻的内容,特别是雕刻,很像是工程结构物。构成派在旨趣和做法上与风格派没有什么重要区别。

风格派和构成派热衷于几何体,空间和色彩的构图效果。是反现实主义的。

答:p331 一战以后,建筑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特点是把新材料新技术加以完善并推广应用。比如高层结构技术的改进和推广,焊接技术开始用于钢结构,钢筋混凝土整体框架的大量应用。在各种大跨度建筑中,壳体结构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建筑使用质量的提高时这时期建筑发展的重要特点。

p358二战后,建筑类型发面,以高层建筑与大跨度建筑尤为突出。各种新结构,例如,钢筋混凝土薄壳顶,这折板结构,悬索结构,张力结构,钢网架结构,充气结构。建筑工业的另一大发展是工业化的预制装配以致整幢建筑的工业化全装配体系的发展。

答:p326 一战 (1) “新建筑”思想 --- 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和思想的形成:一战后西欧社会经济条件下,建筑发展中久已存在的各种矛盾激化了,创造新建筑的历史任务更加尖锐地摆在建筑师面前,现代建筑和现代城市规划在这样的北京下逐步在 20 世界初形成了。

中外建筑史论文【第五篇】

有交流才能有发展,有发展必然会变异。所以,在21世纪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固有的中国文化不可能不面临新的挑战。挑战之一是如何处理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传承性。

这是几千年特别是1840年以来中外文化交流中遇到的一个老问题,也是今后中外文化交流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新问题。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为使中国的新文化既包容现代性,又接纳好的传统,提出过各种各样的模式。如“主以中学,辅以西学”;“新学为体,旧学为用”;“建设以中国文化为本位的新文化”;“中国文化的充分现代化”;“全盘西化”,等等。这些模式都试图在中国新文化的建设中找到一个科学而带有永恒色彩的不变的框架,但皆含有很强的主观因素。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新文化涌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无法去事先设定一个人为的范式。当强调“中学为体”的时候,往往会限制去吸收外来文化;当呼唤“全盘西化”的时候,又会忘掉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其实,中外文化的交流是一种自由的选择。能够交流的东西,自然可以融合在一起;还不具备融合在一起的文化,人为地去促进,也见不了多少成效。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从西方引进的共和国理论、多党政治等,费力可谓多矣,但中国不具有实行的社会条件,仍然以失败而告终。况且,文化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人来创造的,也是由人去自由交流和选择的,让众多的民众去按一个范式去进行文化的交流和选择,只能是异想天开。因此,只有充分把握文化交流中的自由特征,才能实现真正的文化交流。以广阔的开放的胸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洋为中用,才合乎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划主次、定比例的方法,是根本不可能的,必然是一种误导。在21世纪的中外文化交流中,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必然会以开放的姿态去迎接未来文化;而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文化也会逐步现代化。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自然要去处理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自然要用现代的理念、现代的价值判断去重新解析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传承顺理成章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得以实现。所以解决现代性与传承性的问题,应该以现代驾驭传承,最后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为归宿。然而,真正科学地做到以开放促交流,以交流促现代化,以现代化促传承,非常困难。往往讲现代化时,就忽略了继承传统;弘扬民族传统时,又和文化的现代化对立起来。忽略了传统的继承,会导致对外来文化的不准确的选择;忘记了现代化,又可能出现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因而,在21世纪的中外文化交流中明确提出注意处理现代性和传承性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值得进行长期研究的。

挑战之二是如何处理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所谓文化的“世界性”,就是指文化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具体来讲,就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文化要保持先进地位,跟上世界前进的步伐,始终维持一种高势能的文化。这种世界性,没有文化的交流是无法实现和保持的,特别在世界已成为“地球村”的21世纪更是如此。所以,21世纪的中国文化,只有充分的世界性,才能具有时代性。从目前看,其中最主要的是处理好中西文化的关系。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明清以来已经走过了近500年的路程,但仍然没有处理好。五四运动时期,不少高水平的思想家致力于中西文化关系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解决方案。但多数人试图在中西文化上找到一个简单的公式,即西方文化是什么,中国文化又如何,然后取长补短,自然就使两种文化结合在了一起,中国文化在这种结合中自然就具有了时代性。这种思维模式使他们苦思冥想,妄图用几个字或一两句话概括中西文化。如李大钊曾明确指出:“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一为保守的,一为创造的;……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1]这样的区分,似乎有道理,但只要仔细去推敲,则会发现许多漏洞,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进入了简单化的误区。因为,无论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宏大而驳杂,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了的。东方文化中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证明其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西方文化也能够找到很多实例,指出其消极的成分,说明其并非全是积极的。正确的思维应该是认真而全面地去研究东西方文化,以博大的胸怀去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在碰撞与融合中创造新文化。李大钊在《新青年》的1篇文章中讲得好:东西文化,“一个是新的,一个是旧的。但这种精神活动的方向,必须是代谢的,不是固定的;是合体的,不是分立的,才于进化有益。”[2]中外文化在交流中新陈代谢,才可以使中国文化具备世界性。但实际运作起来相当困难。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突起的时候,知识界又在重复五四时期的旧思维,又花大力气去讨论东西文化的优劣所在,试图用几个字或几句话来讲清楚两种文化的差异。这当然无法如愿。所以,在中西文化的研究和交流中想简单一些或省力一些,都是不现实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刻苦而持久地进行中外文化的研究,同时持久不懈地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才能使中国新文化和世界接轨,才可以具备文化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当然,也不能忽略文化的民族性。外来文化在中国真正扎根,必须具备了中国的民族特点,才有可能变为现实。利玛窦等西方的传教士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几千年的中外文化交流也证明了这一点。民族性是外来文化存在的必备的形式。相反,文化的民族性,只有具备了时代性或先进性之后,才可以传播、发展。文化的先进性或时代性是内核,文化的民族性是形式。时代性必须依赖于民族性才能生存;民族性只有寄托于时代性才可以保持。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挑战之三是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大家常讲的国民性的改造问题。

任何美妙的设计,任何精心制定的方针政策,最终都要人来具体实施,都要由人来完成。何况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的交流,新文化的建设,就更和人的水平、人的特性、人的素质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了一起。以往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的素质决定着文化交流的风貌。21世纪的中外文化交流还将继续证明这一点。有鉴于此,历来的有识之士都注重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国民性的改造。梁启超一生呼吁开发民智,鲁迅毕生去解剖国民性,致力于国民性的改造。在今后的中外文化交流中,中华民族能否立于不败之地,能否通过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的现代化,归根到底要看民族素质的高低。但是,提高民族素质,改造国民性格,是相当难的一件事情。俗话讲,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国民性的改造要多种因素去综合运作,还必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去实现人的本能的提高。那种为改造人而“改造”人的做法,靠“灵魂深处闹革命”的办法,不但提高不了人的素质,反而会更糟。一个民族国民性的变迁,只能随着人民的富裕和社会的进步而变迁。在当前,就是随着现代化的步伐而逐步发展。现代化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石。而且,随着人的素质的提高,又反过来推进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化和人的素质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人的素质和中外文化交流也是这样的辩证关系。民族文化素质高了,既可以放眼全球,将高水平的文化引进到中国,又可以向世界传播优秀的中国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种高素质、高水平的文化交流还会造成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家,将中外文化的研究推向新的境界。归根到底一句话,21世纪中外文化交流的面貌主要是由中国人的素质来决定的。

参考文献。

[1]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言治[j],北京,1918,(3).

[2]李大钊:新的!旧的!,新青年[j],北京,第4卷,第5期.

[3]李喜所主编: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中外建筑史论文【第六篇】

1、近年来银行发展状况:

我国银行的分配状况:3家政策性银行分别是: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进出口银行;4家商业银行分别是: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是:交行、中信、华夏、招商、光大、民生、浦东发展、深圳发展、渤海、广发、兴业,以及110家城市商业银行;目前,我国银行体系由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及其他类金融机构组成。

表1为截止2012年12月31日,我国银行业各类金融机构境内外资产和负债总额情况:

表1各银行资产负债情况。

资产总额占比%负债总额占比%。

大型商业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

其他类金融机构。

总计。

解析: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大型商业银行依旧占据了主要地位。但近几年来,所占的市场份额逐渐下降,与此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所占市场份额有所提高。

图1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

图2银行行业信心指数与景气指数。

结果分析:该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报告。

图1中,企业景气指数都大于临界值100,说明当前企业景气状态处于温和回升状态;。

图2中,银行业景气指数小于临界值100,因此可以反应出银行业在近一年多内的景气状态不佳;银行家信心指数偏低,说明近年来处于金融行业银行业的发展并不顺利。

银行行业经济结构。

银行行业的经济周期。

银行行业生命周期。

行业类型。

垄断竞争型。

周期型行业。

成长阶段。

金融服务行业。

分析(略)。

4、行业板块的变动趋势:

表2、3为2012年16家上市银行的收入情况:

表2。

营业总收入增长率股东净利润增长率利息净收益增长率。

手续费净收入增长率拨备支出增长率其他项目收益增长率。

结果分析:

平均成本收入比中,其中五大行提升个百分点至%,城商行下降了个百分点至%,农行、中行、中信、平安银行成本收入比提升。

表3。

业务和管理费用增长率%12平均成本收入比%11平均成本收入比%。

12净息差%11净息差%12非息收入比例%11非息收入比例%。

结果分析:

净息差中,股份制银行下降最多,达到9个基点,其中平安和民生银行下降最多,分别为38个基点和36个基点,兴业银行反弹18个基点;同时,由于银监会对行业收费的管理导致五大行手续费收入增幅减小。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非息收入占比分别为%和%,同比提高和个百分点。

图3为2012年主要财务指标:

图32012~2013各季度银行业净利润。

结果分析:

5、行业竞争性和盈利能力分析:

图42013年上市银行资产情况。

图5总资产排名情况。

图62013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长率。

图72013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长率排名。

图82013年上市银行a股每股收益。

结果分析:

图4表明,国有银行工商、建行、农行、中行在总资产中依然占据相应的优势,并且短时间内银行资产不会发生大幅度的变动。

图6表明,在增上市银行净增长率中可以看出虽然工商等银行在总资产上占据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净增长率中排名较后。

图7表明:这几个银行的每股收益率的排名也较后,可以看出总资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一定优势,但并不能完全决定各银行之间的收益率增长的幅度排名。

从价值创造方面比较各银行之间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中外建筑史论文【第七篇】

通过本学期的音乐鉴赏课学习,我对我国民族音乐又有了更深的认识。以前我一直觉得民族音乐不好听,或者说是听不懂,不了解。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我喜欢当今的流行音乐,我对港台流行音乐更是趋之若鹜,不喜欢民族音乐,对民族音乐知识可以说了解甚少,说不出几种民族乐器的名称、叫不出几位中华民族音乐家的姓名。然而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的优美、动人。我被吸引了,我国民歌浩若烟海,内蒙民歌的豪放、辽阔,江南民歌的婉转、秀丽,陕北民歌的高亢、奔放,云南民歌的明丽、清新,新疆民歌的活泼、欢快,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从中得到丰富的体验,体味到各民族的风俗民情和鲜明的地域色彩。民族音乐风格上因地区差异而不同,这也是它们的魅力所在,因为只有这样,音乐的元素才会丰富起来,否则再有内涵的歌曲总有一天也会听“腻”的,歌曲的最高境界我认为还是音乐元素的多元化。

另外外国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发展在器乐方面成绩比较显著,它完善了一套纯器乐的大型曲式,如独奏奏鸣曲、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它的主要特点是:作品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和鲜明的时代感;曲式结构规范,主题乐思发展严谨,功能和声完善,配器细腻,音色力度变化丰富;作曲技法上创造了动机展开的发展手法,用旋律模进、变速度、变节奏、变调性、变和声织体等,造成乐曲发展趋势。并规范了奏鸣曲式和奏鸣交响套曲。

此外,在古典主义时期还确定了交响乐队的组织形式,形成了完整的双管编制乐队。而在此之前的乐队里,只有弦乐组是完整的。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及打击乐有组织的充实到乐队后,加强了乐曲的和声效果,乐队演奏时能产生浑厚、均衡、色彩丰富的音响。这种乐队组织形式一直影响着以后的音乐发展。

在古典音乐派别中,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维也纳古典乐派”有以下风格特征:强调理性、思想性和作品的社会意义;世俗因素增强(民间音调与舞蹈节奏运用);音乐作品结构严谨匀称(整齐的方整性乐句);主调和声成熟并占统治地位;乐思发展清晰,逻辑性强,旋律追求优美动人的气质;情绪明朗乐观(但由于理性精神的影响,往往比较克制、沉着,而不是狂热的倾诉);曲式多采用奏鸣曲和奏鸣套曲曲式(与后来的浪漫乐派形成鲜明的对比);简单的说,崇尚理性、逻辑严密、内容充实、形式严谨、含义深刻、语言通俗是这一音乐时期的典型风格特点。

这个学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感受到了音乐的巨大魅力,让对音乐有了一个更深入的学习,让我深深喜欢上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非常感谢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感谢刘老师的悉心教导,以后如果有机会我还会跟着刘老师学习的,希望老师的课程越办越好。

中外建筑史论文【第八篇】

随着生产力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已在对外开放中逐步融为一体,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加入wto后,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自然而然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可以预料,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金融业是中国承诺入世后开放的十大领域之一,银行、证券、保险业都将进一步开放,国内金融企业,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如何迎接入世的挑战便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加入wto后,中国从单边、自主开放变为中国与世贸组织成员间的相互开放,从中国按政策导向的对外开放变成按世贸组织规则进行开放,开放的程度会加深,开放的领域从货物、服务领域进而延伸到生产要素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海外业务,提高本外币的一体化服务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就成为我国银行业求生存、谋发展做出的必然选择。

发展现状。

中国银行的境外机构设置处于重点布局阶段,设立了包括代理行在内的400多家分支机构。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银行业转轨和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开始加强,于是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化,不是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设立国际业务部和国外建立代理行的阶段,而是将业务重点放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境外分支机构的数目得到较快的增长,五家银行在境外都设立了自己的分支机构,有的银行还通过兼并等形式参与了国际资本运营活动,如工行收购了友联银行,建设银行参股建新银行等。

障碍分析。

体制制约。现行的金融体制,特别是银行体制的制约,不能完全适应发生了深刻变化的经济体制的需要。目前我国国有银行业尚未完全进入企业化经营状态,主要是不少金融组织缺乏独立的产权,社会信贷活动背离价值规律。

设施落后。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使世界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全球化突飞猛进。我国金融业近年来基本普及了电脑技术,但整体上,技术设备比较落后,与外国大型国际金融机构差距很大。

人才短缺。我国金融业的外向型人才,相对于拓展海外复杂的国际金融市场要求还是远远不够的,表现为人才的绝对数量不足,特别是缺乏真正懂得国际金融和现代投资知识的人才。

中外建筑史论文【第九篇】

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前提和保证。我国教育的历史悠久,建国以来,特别是1978年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但其教育理念和管理体制与外国相比有诸多需改进之处,我们需要学习和分析他国教育理念,以便促进我国教育理念的发展与改革,使其适应新的形势,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

通过对于一系列中外教育现象以及教育体制的学习探讨,不难发现中外教育的一项重大差别:我们以课本为世界,而人家是以世界为课本。学生教育亟需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课堂教学应加强“课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从课本中解放出来,以便使学生的视野能从狭小的“课本世界”扩展至广阔的“生活世界”。

一、个性化与社会化。

有一项关于“中美学生道德认识比较”的调查,内含若干涉及道德认知的问题,当我们对中美两国学生的不同答案进行比较之后,会更清楚地看到不同文化环境、不同教育背景下的学生社会化之差异。从中美学生对调查问卷中问题的回答可发现两个基本现象:

(一)美国学生对同一问题总是有多种不同的回答,其回答的角度也不尽相同。而中国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回答往往是相同的或者相类似,这表明美国人在学生的道德教育方面没作统一要求,即没有向学生灌输统一的道德价值标准。

(二)从美国学生的回答中,不难发现他们的道德认识里含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他们的性格成分中含有较强的攻击性。从中国学生的回答中,不难发现他们的道德认识里含有一定的“体谅他人”的倾向,性格成分中含有较强的忍让性。

这项调查显示出,中国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比美国学生高,而美国学生的个性化程度比中国学生高。

总之,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效益的社会化必然不是一律化,社会化的目的绝不是把所有个体都训练成一个模式。社会化也绝不是个体对社会的消极适应,单纯的消极适应只能保证社会的简单延续,而不能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真正意义的社会化应当包括个体对社会的积极适应与创造。在强调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西方人比较重视自我意识的个性发展,多鼓励学生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中国人则比较强调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多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在某些场合掩饰和控制自己的真实情感或真实想法。

学校的学习内容是与社会相连的,了解社会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

在法国,除了日常的各种社会活动之外,一般从小学三年级起学校就组织学生每年到外地去,离开家长的照顾讨一段集体生活。

学生都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自己准备行装。时间为2—3周,或去乡村、山区,或去海边,而许多地方都有政府开设的类似夏令营的基地,长期供学生们使用。

也学些文化,但更多的是参与爬山、骑马、游泳、采集标本、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等活动,充分接触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学校之外的广阔世界。这类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见识,而且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

发达国家的学校教育使学生意识到,学校里所学的内容是与自己周围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并使学生主动而且全面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是向“广”的方向发展,教师总是设法引导学生把眼光役向课本之外的知识海洋,并力图使学生们能够保持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注重鼓励和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中国的教育是向“深”的方向发展,学校教师总忘不了提醒学生要“吃”透课本内容,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教科书上,学校生活则与社会生活完全隔离。

二、关于考试外国压力也很重不仅考还要公开排名。

杨福家教授谈中外教育差别在哪里,提到第一个差别是:同学进学校的门是不一样的,这个关是不一样的。

中国总的来讲,从古代开始到现在都非常重视考试。现在一谈到应试教育这么几个字,就有种贬义,实际上认为不然。考试要不要?要!考试本身其实并不坏,但有一点我们要检讨的,就是中国学生现在很多的教育是一卷定终身。

在复旦大学工作的时候,有一次一位同事来见杨福家教授,他当时心情非常不好,说他的女儿考了99分。杨福家教授不认为99和100有什么差别,误差百分之一是国际水平嘛。但同事的回答让他无话可说,他说,差一分能进你们复旦大学吗?教育电视台每年暑假就要公布今年最低录取分数多少,而且教委宣布,所有进大学的人,都在这个录取分数线以上,没有一个人开后门的。这个分数实在太重要了,差一分也不行。

而在美国要进好的大学,一般要有五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有个sat考试,一年考7次,随便你什么时候考,满分1600分,进哈佛大概要1400分。但是没关系,负担不是太重,高一你就去考吧,你高兴什么时候去考就什么时候去考。

第二,高中四年要学220个学分,至于你三年学完也可以五年学完也可以,220个学分,每一门课5个学分,属于学分制。

第三,他考试的平均成绩要比,什么叫比,不是一张考卷是全部的分数,一张考卷给你的大概最多一半,你考卷全部对了,给你50分,平时如果你做一个航天的模型,玩一个能够遥控的风筝,都可以拿25分、30分。另外平时还有其他作业,甚至于对同学的帮助都算分,这样子综合起来看你是a还是b。

第四,考大学要有推荐信,推荐信不好随便写,要有个性的推荐信。中国很多学生总是要出国了,就找一些名人写推荐信,甚至于把草稿已经写好,我感到都是废话。杨福家教授介绍一个同学到了斯坦福,老师一看就行,为什么?这里面写了一句话,杨教授说,这个同学从小修电视机,什么坏的电视机到他手里都能修。斯坦福一看这里有他的个性,能修电视机的人他做实验恐怕不会太差,要他。所以有个性的推荐信非常重要。

第五,个别来谈,很多同学老师找你一谈就很清楚了。

中外建筑史论文【第十篇】

xxx年xxoo月xxoo日。

摘要:

这次选修了中外名曲欣赏课,抱着一个培养音乐兴趣的态度去了解学习中外名曲,回过头来想上过的几次课,这个目的似乎已经达到了。在课上,老师带领我们领略了各个时代中西不同的代表音乐,体会了不少的音乐元素。听了一些名曲,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音乐,私下里下载了莫扎特的《摇篮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肖邦《夜曲》等等,了解了各自的创作背景,更加喜欢上了它们。

关键词:摇篮曲命运交响曲夜曲钟乐章。

谈到音乐,有人曾经说过:“建筑是音乐的凝固,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也是声音的艺术。它的材料是声音,它不可能像造型艺术那样塑造和描绘出形态逼真的物象与人像,也不可能像语言艺术那样表达明确的思想,叙述具体的情节,但是它可以激起人们内心的最强烈的情感与共鸣。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曲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音乐家创作出了具有深刻内容与重大社会意义的音乐艺术作品。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许多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往往都表现了音乐家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影响下而产生的不同感情体验。因此,在欣赏过程中,必须深入体会音乐所表现的感情内容。

在这学期的课程上,我们接触到了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其中就有我比较喜欢的莫扎特的《摇篮曲》,原是母亲抚慰小儿入睡的歌曲,简短而富有韵律。旋律轻柔甜美,伴奏的节奏型则带摇篮的动荡感。原曲的歌词为“安睡安睡,乖乖在这里睡,小床满插玫瑰,香风吹入萝里,蚊蝇寂无声,宝宝睡得甜蜜,愿你舒舒服服睡到太阳升起。”那恬静、优美的旋律本身就是一首抒情诗,就像一首民谣那样深入人心。

还接触到了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主题开门见山,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了欢乐的旋律,其中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随后是轻盈的舞步般旋律。然后第二乐章开头乐队奏出简易、动听如歌的主题,旋律温柔恬静,犹如轻舟荡漾,充满了绵绵情思。有一段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使人联想到情侣在美丽花园里弹琴说爱的浪漫,还有中提琴的背景衬托,听来相当惬意。第三乐章,轻盈的小步舞曲,像情侣沉醉在自然美景中,翩翩起舞的欢乐。主题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充满了青春的活力。第四乐章,曲调轻快,描写幸福的情侣踏上归途,全曲在最愉快的气氛下结束。旋律明澈流丽,跳荡着无忧无虑的情感,象征着幸福完美的爱情。

机。这一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它贯穿这第一乐章,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第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它抒发着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命运动机再次闯入,威风凛凛的命运再次占了上风。但在这一乐章的庞大结尾处,两个主题再次汇合,音乐的气势不可阻挡,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第二乐章,第一主题抒情、安详、沉思,是由中提琴、大提琴拉出。富有弹性的节奏和起伏的旋律,使这个主题具有内在的热情和力量。第二主题先是由木管奏出,然后由铜管乐器吹出英雄豪迈的凯旋进行曲。在尾声中,第一主题作了简单的展开,表现出英雄的乐观情绪,以及从沉思中获得进一步斗争的信心和力量。第三乐章,是决战前夕各种力量的对比。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出了跃跃欲试的音调,小提琴却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命运主题依然凶险逼人,决战的第一阶段仍由命运取胜。但是,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伴随着低音弦乐奏出的舞蹈主题,引出了振奋人心的乐段,它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第四乐章,开始是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是先由乐队全奏辉煌的第一主题,后是由弦乐拉出欢乐的第二主题,表现人民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到发展部的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远远地又响起了命运的威吓声,但已是苟延残喘,再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了。于是,辉煌、明亮的第一主题再次响起,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的欢乐。这场雨命运的决战,终于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还接触到了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代表人物有肖邦,我最欣赏他的作品就是《夜曲》,是肖邦夜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也是最明朗的一首,作品的风格明显地流露出传说夜曲的痕迹。这首夜曲具有典型的肖邦早期作品的风格,平易优美,饱含诗意,可见此时的肖邦已无愧于“钢琴诗人”这个雅号。其中恬静优美的旋律和精雕细琢的钢琴织体是其主要的特点。全曲有三个主题素材。以行板速度呈是的第一主题恬适华美,犹如表情丰富的花腔女高音般的歌调。这一主题在整首乐曲中反复了三次,情绪连贯,但是旋律的装饰性变化很大,具有较强的即兴色彩。在第二主题中则注重于速度的变化。接着再现的第一主题,其即兴特点增强,整个乐句的装饰性变化使旋律成为斩不断的情丝,诉说着内心的甜蜜和辛酸。以上两个主题重复一遍后,出现了第三主题,形成临近结束的气氛,第三主题变化重复后出现富于热情的华彩段落,最后,乐曲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巧在各个不同的音区作了形形色色的变奏,我们可以从中模仿小提琴演奏技术的断奏、跳弓,十分新颖的在钢琴上做出前所未有的表现方式,像同音上的轮指、长串的半音阶进行、单手带旋律声部的颤音,连续的八度进行和左手远距离的八度大跳等等,这在当时都是骇世惊俗的,超乎一般钢琴家的能力极限,令当时的听众叹为观止。

在生活中,也有一些音乐传达着爱与感恩,感化着这个社会。影片《八月迷情》中,片中的主人公为了寻找亲生父母而四处流浪,发展自己的音乐天赋,最后通过自己所作的大型交响乐作品的公演寻找到了父母。影片中奥古斯特?拉什凭借自己对父母的思念,以及对音乐的浓厚爱好,从教堂来到朱丽叶音乐学院,发挥自己的天资,创作出了《august的c大调狂想曲》,拉什逃脱一切束缚,赶到音乐会现场,亲自指挥了自己所作的狂想曲,最终将身处两地的父母吸引到广场相聚,happyend.整部影片说不得精彩,但是其中包含的'爱却感染着许多的人,许多人在观看这部影片之后全家抱头痛哭,不得不说,音乐的感染力是无与伦比的。

通过这学期的中外名曲赏析课程,使我感受并体验到不同的音乐表现要素、把握不同的音乐情感与情绪、区分不同的音乐体裁与形式、了解不同的音乐风格与流派,并在大量积累音乐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并发展了我们敏锐的审美感觉力。我们从中外名曲赏析课上学到的不仅是表层的知识点,更关键的是领会到很多做人的道理,身心得到愉悦,情操得到陶冶。

音乐一直都在,有音乐相伴,人生感觉很惬意,让我们一起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体会着人生的真谛!

参考文献:

[3]王盛昌.《中外名曲赏析》山西教育出版。

48 19245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