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巴金的家读书心得【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巴金的家读书心得【第一篇】

小说《家》里面有一句话说: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把自己的幸福争过来。我感觉作者一直在强调这件事情,幸福是需要争取的。

小说里面有两类人,第一类人是完全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上的人,第二类人是敢于追求自我,追求自己梦想、自由、幸福的人。

天黑了,人们躺下来,取下他们白天戴的面具,结算这一天的总账。他们打开了自己的内心,为了这一天的浪费,为了这一天的损失,为了这一天的痛苦生活。自然,人们中也有少数得意的人,可他们已经满意的熟睡了,剩下那些不幸的人,失望的人在不温暖的被窝里悲泣自己的命运,不论是在白天或黑夜,世界都有两个不同的面目,为着两种不同的人存在。

小丫鬟会说:“我在这儿过了七年了,眼看就要翻过第八个年头罗!”她突然感觉到这种生存的单调,心里有点难过,开始悲叹起自己的命运来。

少爷到了订婚的日子,像一个傀儡,又被人珍爱着,像一个宝贝。他做家人要他做的事,他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他做这些事,好像是他应尽的义务。他逐渐熟悉了这个环境,学到了新的生活方法,而且逐渐把在中学学到的学识忘掉,这种生活他不再是陌生的了,他第一次领到薪水,心里充满欢喜和悲哀,一方面因为是自己第一次挣来的钱,另一方面却因为这是卖掉自己前程所得的代价。

这里面有两股势力,一股势力是老太爷的,老太爷只知道他的命令应该遵守,他的面子应该顾全,至于别人的幸福,他是不会顾到的。一股势力是小辈这边的,小辈像是一个逃狱的犯人,坐在小房间里动也不敢动,恐怕一动就被捉回死囚牢中去。死囚牢就是我的家庭,刽子手就是我的家族。你们希望我回来,我回来你们的问题就解决了,你们可以得到安宁,你们又多看见一个牺牲品,可我从此就会沉沦在苦海里。

就像是大人一直对你说要听话,听话有时候真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在18岁成年之后不是一件好事,什么事情应当有自己的判断、自己的主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将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上,听任别人摆布最终只能导致悲剧。

巴金的家读书心得【第二篇】

《家》作为巴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和中国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标志着巴金思想、艺术的最高成就。

《家》在刻画人物方面最显著的特点,还在于对于人物心理、情绪的剖析和内心活动的挖掘。这方面充分体现了巴金心理描写的才能。《家》的心理描写,主要采用了四种方法:。

一是有浓郁抒情色彩的长篇独白。最精彩的是描写鸣凤投湖前哀诉无门的心理活动。作家透入鸣凤的内心看她起伏的思绪,又投过鸣凤的内心看周围的世界。这篇字字含泪、句句含情的独白,清晰的展示了这个美丽、善良、真诚、纯洁的少女丰富的精神世界及其变化活动的脉络,揭示出她即将告别人世时最为恸人的情绪和心境。

二是人物之间倾诉衷肠的大段对话。这种对话不是独白式的自语,而是在特定情势下急于让人了解的倾诉。比如,梅对瑞珏带泪啼血的诉说。这个绝望的青年寡妇对知己敞开了她那心死意灭、凄凉酸楚的内心。

三是梦境、幻想等潜意识的展露。写鸣凤死后觉慧做了一个梦:衣着华丽的鸣凤,已成为富家小姐,仍爱着自己,但她父亲要把她嫁给一个中年官吏。他俩划着小船逃走,但风急浪高,难以前行,鸣凤的父亲又开着汽艇追来。鸣凤被抢走,小船破碎,自己溺入水中。这个梦意味深长地显现了隐蔽在觉慧心灵深处的思绪。梦中的大河、巨浪、小船、汽艇都含有象征的意义。

四是动作、神态等细微变化。作家不直接写人物的内心,只描写他的外在表现,从中反映心理的变化。比如写觉慧因参加学潮遭祖父囚禁,他在天井的梅花旁“伸手折了短短的一小枝,拿在手里用力折成了几段,把小枝上的花摘下来放在手掌心上,然后用力一捏,把花瓣捏成了润湿的一小团”。这情不自禁的动作,使他得到一种毁坏的满足,表现出他内心极度的愤怒、痛苦和由此产生的茫然的反抗情绪。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或许愈是如此,愈让人觉得深刻,他的前程断送,他的幻梦破灭,让人为之扼腕,更为之气愤,因他的懦弱,因他的逆来顺受。“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只是点头,可是后来回到自己的方间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头哭”,这样委屈自己的一个人让人觉得可怜又可气,而正是这样的性格特质也为他日后的不幸埋下了伏笔。高觉新是高家唯一一个的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矛盾体:一方面他是一个旧家庭里暮气十足的少爷,一方面又是一个接受新知识的青年。而正因为他本身处于这样的矛盾之中,当他处于分界点上而又无法把握平衡时,便会给他招来更多的痛苦和挣扎。当旧家庭和新思想发生冲突时,他便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受到长辈的讥讽和压迫,又要忍受兄弟的责难和不解。正是因为这种不幸,赢得了更多读者的关注。

巴金的家读书心得【第三篇】

这次寒假,由于时间不足,匆忙看完巴金的名著《家》,不敢说完全看懂摸清。只能稍微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这是一个x地区的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代表传统封建的势力。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x,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觉新的弟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x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巴金以成熟的文笔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在温情关系掩盖下的大家庭的勾心斗角,揭露了所谓“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的无耻。另外,他还描写了新思想下,新一代青年逐渐觉醒和反抗。封建势力虽然强大,但那毕竟已成为过去,和现代社会发展相悖,始终会被社会所淘汰和遗弃,即使觉民、觉慧不站起来反抗,还会有千千万万的人站起来。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另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一个如此庞大的的家庭衰落,,虽然有点可惜,但封建专制始终是不可取的。

在这些充满政治色彩的思想下,也不乏细节的描写。用了很多不同的修辞,景物仿佛就是为了主角的思想而生。比如小说一开头写风雪中那“黑洞”似的公馆以及结尾写觉慧如鸟脱笼似的离家。

《家》的另一个特点是洋溢着纯洁浓厚的青春气息。这种单纯而自然的气息,正如巴金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在历史的洪流中,这本书永远不会被淘汰,因为它是我们新文化运动的见证。

巴金的家读书心得【第四篇】

我喜欢看那些写大家族的书,从日常琐事里浮现出的一张张个性鲜明的脸庞,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着兴衰荣辱。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共性,而共性下或暗藏或浮于表面的个性,常将人深深的吸引。纵观整个世界史,不是没有声名赫赫的大家族,却无法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什么印象,因为他们虽为一家人,却特立独行得可以,每个人都能独立展开一段故事,家族就像“福布斯名人排行榜”一样,不过是个功过簿、记事本,在介绍某某家族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记录“君曾是国王的首席枢密大臣,君的母亲是伯爵的妻子之类”,难怪选修英国皇室史的学生会说他们的老师终其一生只在研究一堆的威廉和一堆的玛格丽特结婚生了一堆的伊丽莎白。这虽是笑话,不过也小小说明了为什么国外的家族不太能引起我探究的兴趣。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旧式家族其实是很有其独特的韵味的,中国人向来有尊老敬老的传统,也有极强的血缘观念,家庭是家族成员的凝结点,也是他们心灵的唯一后援,没有家族的旧时中国人,就像被驱除出地盘的狼群一样,下场是很凄凉的。所以有的女子一辈子只在两个家庭中活动,一个是娘家,一个是夫家;男子的处境稍好一些,他们活动的范围比较广泛,不过大多也基于家庭的基础,他们接触结交的对象不会超越所在的阶级和其家族凭借阶级背景可以扩展到的社交圈。上层社会里,与其说是一群群具有相同地位的人的交往,不如说是一个个有相似家庭背景的家族的交往。古老的家族,是打开中国人性格迷题的一把钥匙。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想说说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这套书陆陆续续看了半年才看完,其间虽然时不时冒出一些想法,总有写点什么的欲望,但始终觉得欠缺一些,现在想想,是少了对高氏家族最终命运的认知,虽然在字里行间可以找得出预示的迹象,却不是一锤定音的凄惶。当一幕戏曲曲折折走向尾声,总少不了一声教人心惊胆战的锣响,或是一刻灯火通明的落幕,我想我等待的就是那一声锣响和一个余音袅袅的落幕。这一套书的终了,落幕了大家族中众人的命运,也落幕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式家族,一个时代至此结束,尽管它曾经辉煌过,但在某些人的心中,它只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这便是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心态,痛恨旧的体制,又无法彻底割断彼此的联系,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有了反抗的理由,大的反抗是对抗整个陈腐的社会制度,小的'反抗是对抗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命运,封建式家族就在这样内外的冲击下一点点土崩瓦解,支离破碎,祖宗们费尽心机保持了几千年的封建家长制在短短几十年里荡然无存,让你不得不惊异外来文化先进思想的异常旺盛生命力,也生出些许的担忧,我们的青年未经过洗练便直接从封建社会要走向共产主义,可能吗?即使可能,能保持多久?一切来得太快太迅速,根本不给人喘息的机会,所以我一边看着觉民们热血沸腾得办报社、搞社团、和自己的家庭做鱼死网破的斗争;一边心里悄悄认同觉新的说法:现在还不是时候,就是牺牲也轮不到你的牺牲。太热血太理想便容易轻言生死,被吃人的礼教逼死固然悲惨,毫无价值的牺牲更教人心痛。看着梅、瑞玉、惠这些温婉贤淑的女子毫无反抗得顺从长辈愚昧的安排一步步走向死亡,我觉得哀伤,却哀而不痛,我心里当她们是已死的人一样了,因为从她们顺着父母长辈的第一句话做起时就注定了悲惨的结局,我不是个冷漠的人,我只是认为有些人的性格决定了自己的命运,也许便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

可若是觉民社团的成员们,黄存仁、张惠如、张还如他们就这样牺牲了,我是会感到深切的悲痛的,他们的觉悟经历了多少先天的后天的磨练,他们饱读诗书,他们出洋留学,他们带着一腔热血只为开创崭新的局面,随便牺牲哪一个都是莫大的损失,黑屋子里浑然无知的人就在睡梦中死去吧,至少给清醒的人一个重见阳光的机会。我们的青年热爱自己的国家,所以不顾及抛弃荣辱生命,只是那是多么的可惜……幸而巴金先生始终是仁慈的,他留给我们一个希望,他让这些可爱的青年继续奋斗着而不为他们标注一种命运,也许在他的心里,他们仍有无限的可能,纵然前方黑暗混沌见不到光明。

觉民们的命运掌握在了自己手里,高氏家族的其余人却无一例外得被命运控制住了,作揖主义的大哥觉新必将在无所作为中死去,尖酸刻薄的太太姨太们挥金如土之后只会堕落,更不需想象官宦老爷们和他们骄气的公子们的下场了,家财散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我可以预见他们的行乞生涯。人是多么渺小的生物啊,既不拥有长久的生命,也很难在有限的生命里尽早得觉醒,许多人的一生就这样毫无意义的度过,在临死前都不曾了解生命的意义。曾经他们的家族挣来辉煌和荣耀,如果妥为利用,是可以让他们“好风凭借力,直上青云”的;然而在那样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家,苟延残喘着,被时间和岁月磨去棱角,更被子孙们一层层消耗,再不具有令人心醉的魅力,或者因为这样,支离破碎才在所难免。

我们总想保留一些东西,却在不经意间失去了更多。遥想当年意图打破一切旧物的“愤青”们,不知他们活到今天是否还会那样执着;如果觉民们尚在人世,“家”对他们会不会有不同的意义......往事以已,只是徒留一份感慨罢了。

巴金的家读书心得【第五篇】

我在2004年2月第二遍赏析了中国文学巨擘巴金的代表作《家》,体会到了在旧社会封建思想影响之下那些青年人为了改变而做出的努力和牺牲。我们当代人能幸福的生活,是靠一辈又一辈的付出和拼搏得来的。

《家》主要塑造了几个典型人物的的性格。高老太爷是旧势力和封建思想的.代表,在他的影响之下,这个家族奉行的是服从主义,一切逆来顺受。

觉新、觉民、觉慧进学堂,接受了新的思想,在于觉新,对理想的生活只是很向往,但行动上碍于高老太爷,所以他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在于觉民,他曾经一味的逃避,对生活充满了幻想,最终成功跨越出思维囹圄。只有觉慧,他去了上海,去争取自己的生活。

文章通过对高家以及几个有代表性的家族发生的故事,讲述了旧的势力几欲破灭,只有不断的争取才能换来希望中的光明。

巴金的《家》文字细腻,对人物刻画达到了入木三分的程度。

48 18240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