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专业论文(精编5篇)
【导言】此例“生物制药专业论文(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生物制药毕业论文1
关键词教学模式 化学工程与工艺 知识结构 改革方向
中图分类号H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b)-0037-02
1 国外高校化工类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高校化工类高等教育有三种比较典型的模式:美国模式、德国模式和前苏联模式,分述如下。
美国模式
美国强调“通才培养”,在化学工程大类中,一般不再设置专业方向。其知识结构的重点是自然科学理论,专业知识很少。课程学习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他们较重视基础实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但对工程设计、工程实践教学很淡薄,一般不设置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及专业实验。当学生进入硕士或博士学习阶段时,根据所从事的研究方向,才会有一定的学科偏重。本科生的专业知识,一般在工作岗位上结合自己的工作补充学习,多数需一年以上的岗位培训。也就是说美国化学工程师的培养,一半是在学校另一半则由社会来完成。
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在“未来的化学工程教育”报告书中,提出了高校化学工程教育中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强调了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及实际操作训练。
德国模式
德国工科大学一般设置系,系(专业大类)下设置专业方向。对学科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国家没有统一规定和要求,学校可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学校的传统、基础、科研成就及师资特长等来确定。德国的本科教育分基础学习和专业学习两个阶段。基础学习阶段一般为两年,主要学习通用基础课。在专业学习阶段,学生根据所选择的专业方向,完成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还必须完成规定的实验、课程设计、专题报告、实习及毕业论文等实践性环节的训练。另外,德国大学的“专业方向”与我们的“专业”概念是不同的。德国的专业方向一般只表明在这一学科中所包括的主要研究领域,从事这些领域研究工作的教授,在其所在的研究所里开设一些选修课,提供一些实践性环节(毕业论文等),训练机会由学生选择。
前苏联模式
前苏联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与我国基本相同,专业划分又细又窄,甚至有些学校设置化学工程系、化工工艺系、化工机械系等。这些系下面又设置许多专业。例如化工工艺系下设无机物、基本有机高分子、有机染料及中间体、放射化学等专业。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前苏联解体后的多数国家也开始进行了多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拓宽专业,减小专业“钢度”,增加培养人才的适应性。
2 国内高校化工类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沿革
美国模式将专业学习和工程训练交由社会完成,不适合我国国情,因为我国企业没有岗位培训的基础。德国模式基本上是将专业学习和工程训练放在校内完成的,但德国学制较长(一般为5年,多数学生实际上需7~8年)。目前我国实际上是将专业学习和工程训练一部分放在校内,一部分放到社会。
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学习前苏联高等教育的经验,在全国对高等学校进行第一次调整,1952年5月教育部制订了《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计划》。其基本方针是以培养工业设计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加强综合性大学。1977年恢复高考后,1984年7月国家计委、教育部进行了第二次专业调整,颁发了《高等学校工科本科专业目录》。化工类专业设有化学工程、无机化工、有机化工、高分子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工业分析、电化学生产工艺等10个专业。第二次调整由于受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和行业限制,专业口径仍然较窄。基本上是以产品划分专业,教学计划以产品工艺为核心,培养的人才是专门为某种或某类产品的生产而服务的。
国家教委于1993年7月又进行了第三次专业调整。化工与制药类设置有:化学工程、化工工艺、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工业分析、电化学工程、工业催化、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微生物制药、药物制剂、中药制药等13个专业。第三次专业目录调整,突出特点是将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煤化工合并为化工工艺专业,拓宽了专业口径。初步改变了以产品划分专业的面貌。
1995年9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工科本科专业引导性专业目录》,进行了第四次专业调整。在化工类中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包括化学工程,化工工艺、精细化工、电化学工程、工业催化、化学制药等)和生物化学工程专业(包括生物化工、生物制药、微生物制药等)。这一次调整由于是引导性目录,并未在全国推行,但为1998年专业调整典定了基础。
1998年9月教育部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这次是第五次调整。化工与制药类设两个专业,一个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包括化学工程、化工工艺、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部分)、工业分析、电化学工程、工业催化、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及化工(部分)、生物化学工程(部分);另一个是制药工程包括化学制药、生物制药(部分)、中药制药(部分)、制药工程。
笔者认为,专业调整后我国现有的培养模式基本上是符合当前国情的,也就是在学校完成初步的工程训练,即进行工程师素质的培养,到岗位上再进一步结合工作需要进行学习和训练,补充必要的专门知识,增加岗位工程经验以后,便可成为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
3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
进入21世纪以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培养目标已逐步明确。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高素质的高等化工工程技术人才,能够掌握化工生产技术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具有化工产品的研制开发与评估、化工装置的设计与放大、化工生产的控制与管理的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具备在发展变化的世界,中适应工作获得成功的人才。
纵观世界各国相继提出并实施的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与新举措,结合我国国情,面向21世纪的工程人才培养要求应该是:①有为建设祖国服务的思想;②有开拓、创新与应变能力;③博学多才,有工、理、文、管的综合知识;④有社会主义道德和敬业精神;⑤有国际交往和跨国工作的能力。
围绕培养目标,通过社会需求及行业和学科内部知识体系分析,我们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定位为以化学工艺(包括工艺技术、过程原理、单元操作及过程的合成、设计、开发、放大等)为主“体”,以过程装备(化工装备)及过程控制为“两翼”。在充分研究国内外高校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和吸收这些培养方案优点的基础上,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遵循教材建设、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笔者构建出包括人文基础课、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方法课和实践环节的知识结构体系。
4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方向探讨
根据国外高等工程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国内兄弟院校考察与调研的结果,笔者提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方向如下:
(1)改革教学计划,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总体思路如下:①以核心主干课程建设为中心,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全面系统地推进课程建设。②拓宽专业知识面,保证宽口径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宽专业”的原则,专业主干课程要博而通,淡化专业,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③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并为拔尖人才的培养和“宽厚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增加选修课的门类,加大选修课的比例。④加强实践环节,突出能力培养。加强、利用和组织好实践教学环节,使之与课堂理论教学相协调,使学生既能获得基础理论知识,又能拓宽专业面,培养、训练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贯彻“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的方针,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方式上努力转变单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观念,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逐步摆脱以教师为主、课堂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大力推进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践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增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3)加强师资建设,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造以“教授、博士”为主的一流教师队伍。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队伍建设非常关键。高校应对教师加强学历教育和外出培训,大力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条件。
(4)加强教材建设,建立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教材体系。1995年原国家教委正式启动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后,全国高校拉开了大规模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目前有1200多种教材已经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者也与2007年由“科学出版社”主编出版了高等院校21世纪教材《精细化工工艺学》,目前已为国内数十所高校采用,得到了师生的普遍欢迎。
总之,为了培养和造就适合时代的高素质化工专业人才,高校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既符合我国化工类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又兼顾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体现出院校的办学特色,发挥其长处。强调高等本科教育的“基础性”、“素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注重专业的适应性教育,不断进行培养方案与教学的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经济的竞争。改革教学的目的是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校培养造就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为构建和谐社会、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Green and Globalization in Europe and East Asia:Convergent and Divergent of Education Policy,1999,14(1):55~71.
[2] 王定标,陈卫航,魏新利等。化工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化工高等教育,2005,(2):16-19.
[3] 蔡瑜琢。全球化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23~27.
[4] 郭晓明。整体性课程结构观与优化课程结构的新思路。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5):38~42.
[5] 杜卫刚,周伟。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21(12):106-108.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面这5篇生物制药专业论文就是山草香为您整理的生物制药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生物制药毕业论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生物制药专业 实训技能教学
生物制药产业是二十一世纪最活跃、发展最迅速的产业之一,社会对生物技术制药人才的需求日益剧增。与国外相比,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市场缺口大,高素质人才匮乏,因此国内很多高校为了迎合这一市场需求,增设了生物制药专业。另一方面,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不完善,就业岗位有限,对口的工种设置也不健全,这就更增加了高职院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难度[1]。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职教育既要有“超前意识”,满足市场需求趋势,培养面向第一线的高素质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工人,又要拓展生物制药技术的“内涵”,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行业内转岗能力。
生物制药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培养掌握生物技术和药学基本原理,具备生化制药、发酵工程制药和基因工程制药理论和技术的专业人才。另外,与本科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其立足点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技能是高职人才的核心竞争力[2]。因此,实践教学是高职生物制药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协作精神、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内首先成立动物药学系,在2006年增设生物制药专业,并与江苏倍康药业联合建立教育部生物制药实训基地。本文结合我院生物制药实训技能教学情况,以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依据,以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为出发点,探讨如何开展和提高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实训技能教学。
1.专业实训室的建设
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生物制药实验室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拥有较好的场地条件和实验设备,基本能满足实验教学要求,但是仍然存在功能紊乱、分工不明确等问题,特别是由于生物制药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已不能够适应市场形势的需求。广义的生物技术涵盖上游技术和下游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和分离工程等,结合生物制药技术相关行业能力和市场需求,以提高毕业生专业技能为根本目标,我院成立了五大专业实训室,分别是:①基因操作技术实训室,主要功能是满足核酸提取、基因扩增及电泳、基因重组及表达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与考核;②组织细胞培养技术实训室,基本功能是满足细胞培养器皿清洗与消毒灭菌、培养基配制、组织细胞原代培养及细胞传代培养、细胞大量培养、细胞模型与药物筛选等技能的训练与考核;③微生物发酵工艺实训室,重点开展菌种保藏与复苏技术、发酵工艺技术等技能的训练与考核;④生物制药下游工艺技术实训室,主要完成预处理及固液分离技术实训、膜分离技术实训、萃取与浓缩技术实训、层析技术实训、结晶与干燥技术实训;⑤生物药物质量检测技术实训室,主要负责生物药物的鉴别、生物药物的检查、生物药物的效价(含量)测定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与考核。我院建立了以上各专业实训室,添加了先进的设备,并配以足够台套数,充分满足了学生专业实训的要求,并实行严格的规章管理的制度,大型精密仪器由专人负责管理,保证仪器设备正常运转。完善的实训室硬件建设,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了物质基础。
2.实训教学内容的优化
高职教育的实训教学通常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贯穿于各学期各门课程中的实验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如基础化学、生物化学等,以及专业课的综合实验教学,如发酵工程、生物制药工艺学、药品生物检定等课程的实验教学;第二种是各重点专业课程的教学实习,主要是将该课程中涉及的重要技能进行有机整合,以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和训练;第三种是以毕业生实习的形式开展,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自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以及论文内容的撰写,最后以毕业论文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
我院结合以往实训教学的经验,贯彻和落实项目教学改革的精神,以提高高职生物制药学生专业实训技能为依据,对实训教学的部分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和尝试,取消原有重点课程的教学实习,代之以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包括三大部分,分三学期完成。第一部分是基本技能训练,在大二上学期进行,主要对基础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实验动物学等基础课程中的重点实验内容进行整合,以几个项目的形式进行集中实训和考核;第二部分是专业技能训练,在大二下学期开展,主要对微生物与免疫学、细胞生物学、药品生物检定、生物制药工艺学等专业课中的重要内容进行重组,同样以项目的形式进行训练和考核;第三部分是综合技能训练,在大三上学期完成,主要针对生物制药涉及的综合性大实验,包括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和分离工程等综合性专业课程,进行集中教学、训练和考核。值得注意的是:教学内容的拟定不是将各门课程的实验进行简单的拼凑,而是将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以一个或几个大项目的形式呈现。例如设计一个大项目为重组蛋白的制备,它包括重组基因的克隆、重组载体的构建、重组菌的获得、重组菌的发酵培养、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和鉴定等一系列连续的过程,这样设计不但囊括生物制药的上游技术和下游技术的几乎所有重要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对项目过程整体的把握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实训教学方法的改进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师先在黑板上把实验内容讲一遍,强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做实验。这种做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机械模仿、重复操作,获得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3]。为了提高实验效果,在教学方式上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教师只重点讲解设计思路,不演示具体的方法和操作步骤,主要任务是负责实验方案的审查和解答学生疑问;在实验过程中给予一些必要的启发和引导,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创新性思路,鼓励学生对现有的实验内容、步骤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并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验证,为培养学生具备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将教师的科研和学生的实训相结合,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将指导教师目前进行的或已经成熟的科研课题作为实训项目[4]。把教师的课题分解成若干小项目,再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头至尾参与整个课题过程,以及课题成果的申报和转化等,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而且通过学生实验的尝试,科研课题可得到一定的初试,为教师课题的后继工作打下基础,达到双赢的目的。
4.实验师资力量的提升
实验教师队伍是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师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为充分调动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有效提高实训教学质量,首先,高职院校要做好宣传工作,让实验教师在思想上重视实验教学工作、热爱实验教学工作,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工作中。其次,生物制药专业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涉及内容多,知识更新快,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要上好这门课程,教师就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平时多学习、多积累;高职院校也可以安排年轻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使教学内容不局限于书本上教条的内容,而是更加贴近生产实践。再次,由于高职院校重点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毕业后要能到相应工作岗位顶岗,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多聘请一些校外的、企业内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尤其是实训教学,这样不但上课内容生动活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由于上课内容直接来自于生产生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提升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力。最后,高职院校应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量化实验教学的工作考评:实验教师竞聘上岗,奖惩分明,优胜劣汰;鼓励教师承担实验教学改革项目和撰写教改论文,并与教师的职称晋升挂钩;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监督,成立由分管领导、教研室主任组成的教学指导小组;不定期检查指导教师的工作,督促教师做好本职工作。
5.实训教学考核方法的制定
实训室硬件设施得以改善,软件力量得以提升后,急需一套合理的实训考核制度对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成果进行严格的考核,因此,建立综合性实验考核制度十分必要。
对学生实训的考核,教师应本着以下几点开展:首先,以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指导思想,重点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加大操作题的比例,考核过程中穿插教师的提问,评估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其次,考核内容中要适当添加相关专业理论的考查,高职教育培养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操作工,学生要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必须具备比较全面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才能正确分析,并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真正成为一个技能型人才;最后,充分运用考核的双重性,一方面检查学生对实训技能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对实训的深度理解,另一方面借助考核反馈的信息,发现教学中可能存在的教学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升实训教学质量。
以专业技能训练考核为例,在训练的最后一天进行考核,上午对学生进行逐一考核,考核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理论题,另一部分为操作题,各占总分的50%,考核内容每位学生不一,由学生随机抽取,当场考核,当场打分;下午为抽考,抽考比例为学生总数的20%,考试内容和方式同上。最后对考核的成绩进行评议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重点解决,从而在以后的实训教学中加以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近年来生物制药实训教学的改革,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实践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生物制药技术发展迅猛,对生物制药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以及师资力量的提升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提高生物制药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欧志敏,王鸿,杨根生。生物制药专业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8,3:62-64.
[2]秦钢。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核心技能与课程体系设置[J].考试周刊,2007,35:13-14.
[3]何纯莲,赵冰清,黄浩。实施开放性实验教学创新实验教学模式[J].药学教育,2006,22(1):43-45.
生物制药毕业论文3
关键词:农药 无缝对接 探析
关键词:农药 无缝对接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58-03
海南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农药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化学、农药交叉科学方面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药、化工、检测、管理等部门从事农药等化工产品的生产、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此,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生态科学、农业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与综合治理技术和农药化学、农药剂型与加工、农药毒理学、农药残留检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具备从事农药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设计和技术应用与推广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无缝对接培养模式是学校根据市场需求与企业同步的一种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达到就业单位一线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在这种模式中, 学校和就业单位是人才培养供应链上两个不同的节点,学生作为知识的载体进入高校,经过教育加工后再输送到用人单位,实现两个节点的无缝对接[1-3]。
该专业办学点在海南,地处国家最南端。各种热带经济作物和粮农作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广泛,培养适合热区的农药人才尤为突出。目前关于农药学人才培养经常报道[4],但是要培养适合热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开展企业的一线工作,达到无缝对接的要求,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1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我国植物保护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涉及普通的病、虫、草害,而热带地区的病、虫害一年四季发生,与普通的病、虫害既有联系也有显著的区别。如果按照常规方式开展教学,势必忽视热带地区独特的病、虫危害,导致学生与热区就业单位的脱节,就业单位还得自己培训学生,这样无形增加成本。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对该方向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将热带地区的作物种类,病、虫害发生与发展情况,病、虫害的种类等增加到课堂教学中,学生除了了解常规病、虫害的知识外,还对热带地区的病、虫害有了新的认识,这样学生在热区就业就能够直接上手,达到一线人员的知识要求。
同时,海南省建立国际旅游岛后,对环境保护要求提高,对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更加严格,对农药的使用更加规范。因此,在开展农药学的教学时,将绿色农药作为其核心,所有例证和推导都以绿色农药为对象,将高效、低毒、低残留和环境友好农药传授给学生;将高毒农药作为反面教材,时刻提醒同学,避免使用,从而引导学生规范使用农药。
在实验课内容的改革上,我们以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为主;以创新为目的,建立研究型的实验教学方法。主要采取的做法是: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有机整合实验内容,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将热带地区的病虫草害灌穿在实验教学中。做到课堂实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实验与科研、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使实验课的内容既保留了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结合传统的板书、挂图、标本,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3D效果,高性能摄影等技术衔接。做到声、光、电等丰富的视觉效果,从感性上认识了解病虫危害,从理性上掌握其防治方法,为进入社会学以致用,达到无缝对接要求。
2 编制热区特色教材
植物保护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全国各大农业院校都有开设。专业教材非常丰富,国家规划教材、“十二五”教材层出不穷。现有全国通用的病理学、昆虫学、农药学等教材都属于大众化、通用型教材。很多热带地区的作物、果树、病虫害等都未涉及到。然而,海南属于热带地区,该地区有自身独特的气候条件,有一年四季任意危害的病虫害,内地居多教材涵盖的教学内容属于大宗作物,如水稻、小麦、棉花等,很多作物在海南分布较少,为此编制适合热带地区的特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尤为重要。
为了有针对性开展热带地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学院每年组织力量,依托本专业师资,针对热点和紧迫需要的原则,编制热带特色教材。学校和学院充分考虑教师出版经费短缺的问题,每年资助部分教材出版。经过本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现如今编制了多本特色教材,基本涵盖了热带地区病虫草等方面的内容。具体编制的教材如下:热带果树病理学、热带植物细菌病害、热带园艺植物病理学、热带作物昆虫学、热带农田杂草生态与管理、热带农业生态学、热带作物生态学、热带作物病虫草害名录、热带饲料作物病虫害防治学、反季节瓜菜病虫害防治技术、冬季瓜菜安全用药技术、生物农药研究及品种介绍、农药学科群实验指导、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槟榔病虫害田间诊断图谱、橡胶树病虫害诊断图谱等。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植物保护农药方向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课程综合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科学研究技能训练等,共计周,占据大学学习生活1/6的时间。为了充分利用好实践教学环节,达到培养热区特色人才的要求,我们详细规划了实践教学环节。
与制度结合开展实践教学
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学院实行了学制“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大学前3年以基础理论学习为主,第4年以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为主。该制度于2007年开始试点,现如今推广到其他专业。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时,一方面,将自身3年的理论学习运用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学生动手动脑参与企业实践活动,独立开展企业安排的各项工作,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各项技能,了解了企业的生产情况,有利于学生步入社会,达到无缝对接的要求。
与企业结合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进企业使实践教学活动与现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内容相一致,为学生提供实验教学、实习教学、专业科研训练、专业生产技能训练和实际生产经营管理训练的平台,推动实践教学向集成化发展,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做研究、做人做事的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验证和提高,成长为即用型人才。
学院将本专业学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课程实习、毕业(生产)综合实习、毕业论文的实践平台延伸到企业,发挥企业生产经营与社会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优势,分享企业人、财、物的资源优势,推动实践教学向开放化、集成化、自主化发展。
按照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位于海口的相关企业,如海南博士威农用化学有限公司、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南国绿洲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等,开展药效试验和技术推广等内容;或者由专业教师带队到海南其他企业,如乐东茂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海南惠民农产品出口配送有限公司、三亚市南繁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调研,改变了以往单一安排的实践形式,推动了实践教学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通过这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学生参加实践更加积极主动,选择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实践内容更加多元化和全面化,从而进一步培养和锻炼了具有不同志向的学生,使得这些学生选择就业面更加广泛,与社会对接更加具有适应性。
与就业结合开展实践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对农药的热情和兴趣,自新生入学开始,学院为每个新生班级配备了企业的高管作为名誉班主任,同时发放带企业标志的班服,形成对帮活动。从2010年9月开始,位于海南省的几家农资企业,如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博士威农用化学有限公司、南国绿洲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乐东茂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由企业总经理担任名誉班主任和学生创业导师,企业高管担任名誉班主任和就业指导教师,与结对班级不定期地开展培训、讲座、交流、模拟面试、素质拓展、参观学习等活动,为大学生讲授办企业、做人做事、服务社会等经验和知识。
目前,学院已经与企业达成了各种合作协议,同时,在企业挂牌,作为实践育人单位。学生利用最后一年在企业带薪参加实习,部分学生还在企业开展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实验等,有些能力强的学生还未毕业便被实习单位相中,将其转为正式员工。将试用期提前到学生时代,毕业后直接结业,从而实现大学生的“零距离”就业。
4 开展小班教学
为了提高课堂理论和实验教学质量,学院从2012~2013学年第1学期开始实施《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学院理论和实验教学编班(分组)暂行规定》,理论教学编班以专业(方向)修课的学生人数为编班原则,实验教学分组以专业(方向)班级人数为分组原则。
理论教学编班:以专业(方向)修课的学生人数确定分班。专业(方向)修课的学生人数在66人以下的不分班;专业(方向)修课的学生人数在66人以上的则分为二个班(可结合专业方向的自然分班数分成一个大班和一个小班,也可分成二个平衡班)可安排二个教师同时在二个教室上课,也可安排一个教师在不同时间分开上课。
小班化教学的目的是减少因学生人数过多,上课效果不理想,学生逃课、代课等问题。实行小班教学后,学生到课率、听课效果明显改善,对知识掌握程度有所提高。
5 开创特色的冬季小学期制
开展冬季小学期制是海南大学的特色。学校利用海南冬季暖和的自然条件,吸引国内外知名学者来学校讲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也积极聘请知名学者为农药方向学生讲学。近年学院外聘了中国科学院孙汉董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部级教学名师左玉辉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长江学者王源超教授,前来开展冬季小学期授课。
通过这种形式的讲学,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了解他们的科研情况,为自己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础。同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为考研深造做准备。
6 无缝对接下的零距离就业
植物保护(农药)专业学生就业率一般在95%以上,最高达到100%。每年为了促进学生就业,学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出台就业奖励办法
签约率是学校对学院就业工作考核的核心指标,学院根据签约率对各毕业班级实行一次性兑现奖励,将奖金发放到班级,作为班级的活动经费。具体奖励标准依照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与奖励标准对照表(表1)进行。
表1 毕业生签约率与奖励标准对照表
备注:奖励金额=V*T;签约率=(劳动合同+协议书+升学录取通知书)/毕业班级或学位点的总人数。
如符合本科毕业生就业先进班级奖励的表彰条件,但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的班级,学院将降低一个档次奖励或取消奖励。
(1)班级有2个以上学生出现违约且影响到用人单位对我院学生产生不良评价;(2)班级在最后一学年当年出现1人以上的违纪,且受到学院或者学校的处理;(3)所在班级有2人次以上不按照学院要求进行毕业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答辩或回校注册。
提供各种升造机会
学校和学院提供各种学习机会,鼓励学生考研和出国。植物保护(农药)专业每年绩点在前5%的学生都有机会保送到国内211或985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近年来学生保送的学校有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
学院为了鼓励学生考研,每年还定期举办考研助推班,为有意愿读研的学生提供培训。近年考上研究生的比例在10~30%之间。同时,学院的植物保护专业有2个博士点和6个硕士点,每年可以招收硕士和博士生70人左右,学院制定措施优先招生本学院专业学生。
本专业学生有很多出国(境)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学校与境外26个国家和地区的94所知名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具体项目有:校际交换生、中外联合培养、境外实习和就业、短期赴境外交流及冬夏令营等。本学院学生根据自身能力,积极参与出国(境)交流和学习。
建设农资职业经理人成长班
农资职业经理人成长班是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与农资行业的10家知名企业合作举办的特色班级。该班级的目标是联合培养有志在农资行业发展的农资职业经理人,主要由经验丰富的企业精英为学生授课,打造未来的职业经理人。这是一项高质量、高素质、创新型的院企合作,培养农资行业的未来职业经理人的人才工程。通过这种班级培养,受训学生获得了农资部门一线人员的言传身教,初步了解农资企业的运作模式,管理经验。为今后自身发展埋下伏笔;同时,知名企业对通过层层选的成长班学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学员今后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7 结语
通过以上形式多样的改革和实践探索,解决了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解决了学生在热带地区的直接就业问题,通过开展企
业、学院、事业单位三位一体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无缝对接的就
业。二是从教学内容上开展特色教材教学和绿色农药教学,将绿色概念贯穿在该专业学生培养中,为社会,特别是海南冬季瓜菜的安全生产,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梁,张业琴。高等职业教育与大学无缝对接的实现机
制――澳大利亚学分转换模式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9,30(3):44-48.
[2]黄春媚。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无缝对接共创“三赢”局面[J].继续教育研究,2013,(10):30-32.
[3]谭宏,唐朝莉,郭跃,陶晶。高职院校“无缝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知识转移模型[J].江西教育科研,2007,(1):93-95.
[4]宋宝安,赵德刚,杨松,等。农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1(1):130-136.
生物制药毕业论文4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生物工程 应用型人才 特色专业
生物技术对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医药、能源和环境等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国内各高校争先设置生物工程专业。但我国高校随着生物工程专业办学规模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如学生只重视基础理论和实验室实验,而忽视工厂生产实习,工厂实践应用能力不强等弊端,导致大量的毕业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长沙学院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2002年,学校在开办了生物技术专科专业。2004年,学校又增开了生物工程专科专业,在这两个专业的办学基础上,2005年,学校开办生物工程本科专业并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2006年生物工程专业被湖南省列为“十一五”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生物工程专业被长沙学院列为校级特色建设专业。多年来,长沙学院生物工程专业一直十分重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研究工作,依据地方院校在办学层次、办学历史以及师资力量等办学条件方面,经过几年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她已初步形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社会需求和自身办学条件的基础,以为社会培养出应用型本科人才为我们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本文结合长沙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建设,重点谈谈地方高校培养特色生物工程人才的专业特色建设与实践。
一、以学科建设为支撑,强调学科服务专业建设
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可为专业建设提供高水平的师资、教学研究基地、最新科研成果等,是大学培养高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才的重要平台。而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地,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提供条件,二者不能割裂开来。新建本科院校由专科院校升格而来, 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的要素科学研究的基础非常薄弱,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问题在实践中凸显出来的时间不长,其学科专业建设也没有重点大学的沉淀深厚,要想使自己的学科专业有所为,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学科创造专业特色。
1.创建优势学科,创造专业的科研特色。长沙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师资经过人才引进和建设,有专任教师15人,教授5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博士7人,在读博士2人,这些教师中一般均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科研背景和经历。因此,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汇聚师资和科研优势,重点建设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一学科。该学科于2006年成为我校首批重点建设学科,在此学科的基础上,我们组建的科技创新团队被确定为湖南省科技创新团队。近4年来,该学科团队获得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培养了1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组评审专家,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湖南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名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利用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学科资源优势,我们为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成立了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开放实验室,以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此外,这一学科建设的成果为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学生实验课程,毕业论文,实验教材的编写,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等专业建设内容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丰富了教师理论教学水平,同时也让学生完成了毕业论文(设计)的学习任务。
2.促进学科融合,开拓产业支撑下的专业方向。各种学科如生物学与理学、工学、农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多种学科间的交流与联合,渗透与交叉是学科专业内部知识的整合和学科知识资源的共享,是开办专业方向的基础。我校生物工程专业依据自身条件,将生物化工和药学学科融合,开拓了生物制药工程专业方向,以实现现代生物制药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为生物制药产业输送高素质人才,从而实现专业服务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为了扩宽学生就业领域,我校生物工程专业还将生物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和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学科融合,开拓了生物营养工程专业方向,以实现现代生物营养工程人才的培养,为从事人体健康的食品和饲料产业输送人才。通过开设两个专业方向,我校生物工程专业产业定位具体,学生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强、毕业生工作领域明确,改变了传统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产业背景模糊而不明朗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注重实践,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才是工程专业的根本”已成为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界的共识,加之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型生物工程领域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因此,我们在以培养工科人才为目标的生物工程专业的建设中更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的培养[3]。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课程教学、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等。实验技能培养体系,包括课程实验、综合性大实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毕业论文等组成。
1.课程实验要求三性实验(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在80%以上,尽量少开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对传统生物工程专业必修课程的《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和《生物分离工程》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以产品生产的形式组合成内容彼此关联、将单一的实验内容综合化,提高学生的工程运用能力。综合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又为培养学生的生物提取与分离、生物制药和基因工程产品等生产工程技能提供了“案例”的实训。
2.工程实践由见习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岗前培训三部分组成。见习实习可以采用校外见习和校内见习等形式,实习内容可以是校外实习基地和本专业开放实验室,这一实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兴趣。生产实习根据学生限选的专业方向,统一安排到生物制药或生物营养产业的企业进行生产一线的技术操作实习。毕业岗前培训由联系实习单位的教师介绍接受实习单位的情况及可供选择的实习项目或工种,让学生自己选择,到接受单位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选择实习岗位。
3.开设特色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在大学三年级时实行导师制管理模式,通过双向选择,使学生进入到各个研究室中。一方面,教师将成熟的科研成果引入学生的科研选题,先给学生讲明实验的目的和所具备的条件,安排学生进行资料查阅并写出实验方案,由指导教师核定,然后实施。另一方面,由学生团队提出方案,相关导师认可后,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近年来,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有3个学生团队自主提出的实验项目获得湖南省教育厅立项,8个学生团队参加长沙市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得不同程度的奖励,学生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这种形式既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又让学生完成了毕业论文(设计)的学习任务。
三、产学研合作,发挥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主动性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指以高校为技术依托, 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社会企业、高校共同参与到教学生活中去,“做中有学、学中有做” 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主要是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 因而特别符合地方高校的办学目标,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1.校企联合办班,实现企业自主参与专业建设。面向市场需求培养人才是新时期地方性高校教育必须正视的客观现实,走校企联合之路是实现“把学校办成企业的学校”的最佳途径[4]。为解决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问题,我校生物工程专业与大北农集团进行联合办班,保持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我们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中,特别邀请了企业专业技术和管理者参与,他们就我们的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他们对我们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最能给出具体的方向和内容;同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邀请了他们参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来自企业的教学方式与内容特别的受到学生的欢迎。尤其是大北农集团通过双向选择,每年从生物工程专业学生中录用40人组成“大北农班”,“大北农班”的学员利用暑假时间在大北农公司进行企业文化,专业技能和社会调查等集中培训,培训结束时,大北农集团对优秀学员颁发大北农助学金并在毕业时接收为公司新员工。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在这里最直接地接受来自企业生产实践的知识,切身感受企业的运作方式,也最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学生总能接触到许多没有写进教科书的知识,也易体会到所学理论知识的价值,更容易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2.校企联合建产学研基地,实现学校自主为企业解决科研课题。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产学研基地,这既对教师从事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专项科研课题研究极具针对性,它既能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又能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我校生物工程专业与湖南九鼎集团在产学研合基地建设合作上展开多年,并已在我校成立了湖南九鼎集团“水产生物工程饲料”研发中心,该中心由骨干教师牵头,在校企、师生之间,建立稳定的专项课题组。学生通过在中心参与企业课题的科研训练,为学生攻克生产一线科研难题奠定基础。同时,我们在湖南九鼎集团成立了长沙学院“水产生物工程饲料”应用与推广中心。学生利用实习和寒暑假的社会调查参与教师科技产品在企业中的转化与推广,这让学生的专业社会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目前,以长沙学院为牵头单位,由长沙学院和湖南九鼎集团联合申报的”水产生物工程饲料”基地获得“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教师通过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在为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把地区经济建设中产生的新知识、新理论引入大学课堂,大大丰富和完善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强了生产实际的针对性,促进了教学改革特别是专业设置的改革,使学生真正了解到学与用的关系,了解新知识的产生过程,激发出学生的极大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3.学生自主创业,实现学生企业家。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将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之中,加强创业教育的力度,使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学生职业素养的训练融合是生物工程专业建设的新特色。我校生物工程专业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产学研金相结合,进行学生自主创业。如我校大三学生依托“植物生物营养剂研发”课题成果,由5名学生组合的创业团队创办了以学生为企业法人代表的“长沙健硒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以团队形式开展自主创业活动,这使学生的创业能力得到培养,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得到提升。
生物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以学科为依托,产学研为平台,实现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共享。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开展产学研合作等多方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以培养应用型生物工程技术人员为目标的专业特色培养模式。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将继续研究分析国内外生物技术发展的趋势,不断改善和优化课程体系,力争为全国和长沙生物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持,成为全国、湖南尤其是长沙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的高水平的专业平台。
参考文献:
[1]朱中华。论新建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的十大关系[J].现代大学教育, 2005,( 1) : 102-104
[2]李兴彪,叶光华。加强学科间专业间合作和融合的必要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2006(11):33-34
[3]孙伟民,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6(3):42-43
生物制药毕业论文5
关键词:院企联合;生物制药;本科人才;实践教学;建设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我国对生物医药的发展特别地重视,我国政府2010年的工作报告首次将生物医药产业列入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众所周知,每个行业的快速发展都需要有人才的支撑,而不同的医药生产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又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制药企业必须与高等院校、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等进行合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人才职业教育链。高等教育应该与医药生产企业进行零对接,培养出符合实际生产需要的高质量和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即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综合素质高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实现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以达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1,2]。
1 生物制药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全球生物制药巨头于2002年瞄准了中国较低的人力成本,之后纷纷将其生物制药和化学实验研发基地设在了中国,国内一些医药生产企业也逐步从仿制药走上了自主研发和创新的道路。生物制药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社会对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需求层次化明显。目前,生物制药行业人才重点应培养以下人才:
知识产权人才
在生物医药行业,由于企业创新能力不够,导致产品同质化倾向日益严重,同时产品的竞争力也下降。应聘者要有一定的医药学专业背景和知识的积累,以及很强的理解、沟通和学习能力。因此,制药行业急需有能突破思维定势、有创新型的人才,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高级研究员
随着制药行业的发展和研发队伍的大力扩张,既懂得药理研究和具有医院临床试验经验,又能在找准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项目策划、组织运作、落实研发和生产并担当管理职能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紧缺。
质检人才
随着国家对医药、化妆品和化工等产品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质量监察力度的加大,产品质量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要适应这一培养目标,构建一套“院企联合”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的“理实一体化”的模块化、层次化和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备条件和关键[3,4]。
2 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学院利用山西省生物制药企业资源,着眼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本院的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把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生物制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毕业后能从事生物制药研制、开发、生产、经营以及医学检验、卫生防疫等工作的高素质生物制药专业多层次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创新构建了“基础能力培养+跟班实习+顶岗实习”的3阶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5~7]。
3 人才培养要求
“院企联合”的生物制药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学生除具有本科生应掌握的知识和达到的素质能力外,特别强调掌握与岗位需求相关的职业资格知识及提升学生发展潜力的知识、生产一线操作所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药物的研究与生产、药物分析检验和药品营销等岗位群要求的专业知识;具备相关企业的岗位生产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择业就业能力,增强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廉洁自律的职业素质。
4 人才培养措施
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内容和考核手段
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在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中,使课程体系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院企”共同开发高质量的专业特色课程,如“生物制药学”、“生物制药工艺学”、“免疫学”和“基因工程药物”等,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考核方式应当灵活多样,考核内容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注重实效的原则,改革考核办法,加强实践、实训学分考核,形成以“实践动手”与“职业能力”考核为主的评价体系[1]。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
形成人才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职业发展反馈制度、“院企联合”机制、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制和专业教学委员会例会制度等,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学院为主体的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构建模块化、层次化、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生物制药人才培养规格要求,适应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段式”(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专业方向实践和综合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一套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的“理实一体化”的模块化、层次化、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支持“基础技能实训+专业技能专项实训+专业技能综合实训+跟班实习和顶岗实习”4个层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更新、充实、整合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创新构建了“基础能力培养+跟班实习+顶岗实习”的3阶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企业实习进行教学并采用灵活适用的考核与评价方式。3阶段模式实践为学校教学、学生的学习与职业定位、企业对于员工等需求与要求在具体企业背景、企业环境与具体工作任务中找到有机结合点。
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实验项目为载体,从低到高、从接受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的逐层提高的层次化实验课程体系,开展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构建“验证型、综合型、创新型”的3层次实验项目。
“院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由学院选派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教师和企业选配富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实习,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认真进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院企”共同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有效整合实验教学资源,积极探索有利于资源共享和高效运行的实验室、实训基地开放管理新机制[8-10]。
加强毕业论文管理工作
学生在入学第6学期分配导师,导师把好选题的遴选关,增加综合性实验选题和调查报告选题的比例,学院加强对导师指导和毕业生论文进度等环节的监控,严格毕业论文初审、盲审、答辩和论文定稿等制度,不断提高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
注重加强“院企联合”,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校内教师要进行岗位专业化的训练;制药企业和营销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也能够完成校外岗位操作的现场指导工作,使学生真正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得到培养和训练。
加强专业能力培养
开设职业角色体验、职业指导、潜能开发和人际沟通等课程,通过课程选修、讲座、讨论和企业访谈等方式培养职业能力。
5 保障措施
在实训基地建设上,脚步已迈。学院现有15个实验室共1300m2,有价值7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有12个校外实习基地,在“院企联合”共建实训基地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院企联合”共建实训基地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院与山西隆克尔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山西省源渊药业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实训基地。山西隆克尔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为省级国有企业,固定资产7000余万元,主要从事研究、生产生物药品尤其是冻干苗、油乳剂苗,部分毕业班级学生先后进厂参加实习并就业。山西省源渊药业有限公司是山西省龙头企业,固定资产9000余万元,为种、养、加、制综合企业,目前,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部分学生已进行实习并就业。
生物制药专业已逐步开展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改革,部分课程开始实施“项目驱动、案例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采取新的重视过程考核和学生能力考核的新型评价方式,并取得一定成效。
学院领导对教学改革尤其是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高度重视,鼓励教师从事教学改革,为教学改革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制度保障。生物制药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和改革专业,学院在制度、资金和人员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学院教师,都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均是教学和教学管理第一线人员,都直接参与了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以及教学改革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研究水平,具有较强组织与协调能力。特别是学院院长王金胜教授,长期从事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活动。
6 展望
改革研究成果在学院生物制药专业内实施,将极大推动生物制药专业建设,目前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制药专业在校学生145人,将直接受益。
改革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制药专业其他院教学,带动学校制药专业教学改革。目前制药专业在校学生共有300余人,将从中受益。
改革研究成果可向学院其他专业推广,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模式和成功经验可应用于其他生物科学、中药资源与开发等专业,会使整个学院师生受益。
所以,高等教育应与当今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高等学校应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资源配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学院将对生物制药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作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继续加强“院企联合”的办学模式,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培养生物制药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方面探索更多、更好的办学经验。
参考文献
[1] 徐凌云,刘志国,徐伟民,等。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生物制药本科人才培养体系[J].药学教育,2011,27(4):4-6.
[2] 张军。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核心课程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覃日强,罗洪波。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示范性建设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8):56-57.
[4] 赵新业,梁建和,陈炳森。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电类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J].广西教育(C版),2011(15):98-99.
[5] 陈丽梅,袁月明,闫毅,等。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链”的构建与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12(7):62-64.
[6] 李正文,顾明华,袁涛,等。地方综合性大学农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1):14-16.
[7] 宁海龙,邹德堂,唐鑫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1(5):43-45.
[8] 李第秋,黄富佳。软件开发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0,26(6):55-57.
[9] 叶茎,何琼,盖超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交通职业教育,2012(1):52-53.
[10] 张翠英。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1(1):57-59.
上一篇:小学德育论文(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