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业毕业论文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农业专业毕业论文精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农学毕业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OBE教育理念;实践教学;教学体系

一、前言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食品安全学、食品营养学、食品毒理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监测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等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熟知国内外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前沿理论知识及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熟悉食品标准与法规,能在商检、卫生防疫、食品企业、科研院所及有关社会中介机构等部门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性监测、检测、评价、预警、控制、认证、标准和法规制定及其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1]。如何培养其专业人才,适应食品安全发展新趋势与高等教育改革新局面是培养单位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一直是其专业教学改革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OBE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成果

OBE(Outcomebasededucation)教育理念,即能力导向教育。OBE教育理念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于1981年被提出,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中已成为主流,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全面接受了OBE理念,并将其贯穿始终[2]。学习成果包括知识性成果、技术成果、能力成果等。学习成果,即学生在学习完成后将掌握的知识、具备的各种能力以及作为一个职业人所持有的职业素质。OBE教育理念面对社会不断进步、学科持续发展和行业更加融合,培养内涵上高点定位,重视培养,强化知识、能力和素质等综合体现。教学方式强调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考核的是学生的学习效果,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产出。陈宝生部长在2018年教学工作会中强调,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要首先在本科创新[3]。紧扣新经济对本科人才的需求特点,坚持以产出为导向的工程教育的理念,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要把握的主要问题。

三、OBE教育理念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教学体系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4]。能力体现在具有扎实的食品学科和生命科学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食品安全分析管理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监测技术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的实践技能,对国内外食品安全的前沿理论以及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创新,指导在立法、商检、卫生防疫、食品企业、科研院所的食品安全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创新创业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尤其是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评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基于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理论知识运用和创新意识是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是实践教育体系要求的重点。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构建出符合时代要求和专业培养要求的实践体系。培养过程中基于OBE教育理念,按照工程认证“工程经验”和“工程素养”这两个核心目标,实现“以内容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根本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食品工程应用型人才[5]。

四、基于能力导向教育理念开展专业实践教学

(一)基于目标改革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中检验及控制能力是本专业学生应具有的主要专业能力之一。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首先需注重通识教育,在精通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理解人类相关知识类型的本质及其探究方法与模式,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潜力[6]。毕业后结合专业特点能够创造新职业、新专业,引领社会发展,真正体现社会适应能力。其专业实践能力不只是了解几项指标的检测技术,随着食品安全形势的发展,要勇于创新,引领时代。其次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对学生食品安全检验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专业课程分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环节更具有个性化的培养,结合学生的爱好、职业趋向进行培养。第三是课程的学习要合理优化设计、循序渐进[7]。学科基础课程,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化学理论基础;专业必修课程中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与分析、仪器分析和食品化学等提供了食品安全检验能力培养所需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能力训练。在食品和农产品安全检测机构资质认定中关系到怎么检测和检测运行的过程以及食品理化检验、食品安全检测、食品感官评定和食品法规与标准等课程,这对核心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性更强的食品安全实验操作能力提供了训练。专业选修课程,如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粮油及制品检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等,为其专业检验及控制能力培养所需的专项能力提供了强化训练,这要求课程间要有很好的协调。(二)基于能力强化专业实践环节能力培养。全日制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8],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实践环节教学内容与其一样,但应具有专业特色。课程实验有验证、综合和设计等类别。其中食品品质与工艺方面涉及验证和综合性,产品开发技术和思路是开发出营养、安全的产品。产品工艺是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导向要求学生具备产品工艺理论及其质量控制的能力。实验中,产品方案的开发设计,学生间相互交流,加强知识的记忆和增加体验感受[9]。学生在产品方案改进提升,结合理论与实验操作过程开展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是针对某一门课做的设计,通过理论学习后,结合相关的项目开展实践。以个人或组为单位,最后通过答辩完成。设计可针对食品安全的综合分析评价和食品质量与安全综合控制等方面进行。学生从设计对象确定出发,通过分析评价项目或指标选择和质量控制环节设计,获得合理的分析评价方法和控制方法或措施以及产品质量与安全综合评价方法和保证产品质量与安全综合措施,最后撰写一份综合分析评价和综合控制技术方案和说明书,这是课程内容综合实践的提升。生产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生产实习巩固和提高专业知识,生产实习是必修实践环节,是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完后进行的认知实习,去实习基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参观和实践学习,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实习中要求学生深入食品工厂企业了解工作环境、企业的生产状况、管理经营情况和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等。同时,学习了解食品工厂化生产工艺过程、产品标准及相关参数。实习中从实践过程和职业素养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动手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等。毕业实习是学生通过实习实践巩固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践,结合实习过程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7]。从目标能力导向教育的角度来看,毕业实习是学生运用扎实的基础知识解决工作实践中的问题,从而在实习实践中能发现探索新的食品安全问题,检验、积累自己的认知能力。通过毕业实习实践,学生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内涵和挑战。毕业实习是学生的一次“工作演习”,让学生可以有机会展示和完善自己,扩宽知识面,增加社会阅历,提升综合实践能力。毕业设计(论文)是一个重要的必修环节,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分占6—8学分,学生利用3—5个月的时间对本专业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实践。实践通过专门的导师来指导,提出项目任务,学生通过方案设计,实践解决问题,最后撰写研究报告并答辩。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实践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针对能力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2]。毕业设计(论文)的物殊性要求其在实践环节中科学管理,积极探索并形成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这是毕业论文(设计)实践对能力培养的有力保障。(三)基于多元化的能力实践环节培养。实践能力培养有多种途径,如通过校内和校外实践环节、专业和跨专业实践平台等。实践平台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场所。首先,学校内有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训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校外有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企业基地等,可以构建技能训练、单个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训平台。其次,学校可以结合课程开展创新研发竞赛,从产品开发、分析方法和案例处理等竞赛强化学生的专业实战能力。基于能力导向积极构建“技能—模块—项目”三级训练机制。人才培养中采用导师制可以更加系统、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导师的“产学研合”发现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培养。最后,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基金一般项目、撰写著作、专利、论文,参加学术讲座、学术交流、课外读书、学科竞赛(含挑战杯)等,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四)创新和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实践环节教学与理论教学不一样,实践环节教学中的形式多样。过去考核多以实验报告结合考勤和实验情况对学生进行评分,缺乏客观性、公正性,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成绩。教学实践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观察、操作和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创新和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尤有重要,注重实践过程的考核,工艺实验注重考核原理的掌握和创新思想的训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可以开展多样的教学形式。本着能力导向考核形式应注重实验操作技能的实践考核,比如课程实验平时成绩不只用主观评价,应从出勤保障、实践过程、操作规范程度、结果有效性等方面进行量化,实验报告中重点考核对过程和结果的分析。

五、结语

强化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食品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食品安全是保障,其正随着社会的进步经历着产业升级转型发展。本文基于OBE教育理念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从优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强化系统性与可操作性实践环节和多元化的能力实践环节培养,从而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强、创新精神的食品安全类人才,为地方高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培,戴梓茹,宁毅,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应用型本科院校钦州学院为例[J].大众科技,2018,(02).

[2]王卫东,孙月娥,王帅,等。OBE理念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要求[J].食品工业,2018,(05).

[3]陈宝生。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8,(5).

[4]贾冬舒,陈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改革与实践研究[J].长江丛刊,2016,(35).

[5]孟凡冰,李云成,余华,等。基于OBE理论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改革初探[J].农产品加工,2018,(03).

[6]王素娟,徐萍。文化视角下通识教育的组织改革[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06).

[7]宫霞,张路遥,韩梅,等。应用技术型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学通报,2018,(16).

[8]马宁,裴斐。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模式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6,(14).

农业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二篇】

一、 准确把握国情、民情,提高对职业教育中种植专业重要性的认识。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占我国行政区划的80%以上,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人口占我国人口的75%,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是农民。农民所从事的产业绝大部分是种植业。种植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民的生产方式主要依赖种植业。我国耕地面积人均不足亩,而我国农民普遍文化素质低下。我国农业生产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低,文化科普素质差。在亿农业劳动力中吗,文盲占29%,小学文化程度占40%,大多数农民缺少科学技术知识。我国农村急需一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而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则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尤其是种植专业教育。

二、 加强种植专业教师的修养,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现有农村职业学校中,种植专业大都是近年来从大中专农业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在专业理论、专业实践及教学实践中都具有相当大的差距,还很不成熟,想要培养高素质的种植专业技术人才,对种植专业教师就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第一 加强政治思想修养,塑造高尚的师德。

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新任国家主席关于中国梦的阐述。培养自己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忠诚党的职业教育事业,克己奉公,有强烈的进取心和紧迫感,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对学生充满爱心。治学严谨、言行一致,当好学生的楷模,使学生心服口服,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第二 利用各种途径深造。

1.参考自学考试。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学历达标率,鼓励报考研究生。

2.不断选派专业课教师参加在职培训和进修学习。以使专业课教师不断丰富更新知识,改变知识面窄、知识结构单一的状况。

3.不断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考核和评价工作,督促专业课教师加强业务自修,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拓宽知识面。

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种植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较吃力,但他们积极向上,要求进步,渴望学习使用的农业新技术。同时思想上有压抑感。由于世俗的偏见,社会上不人对职业学校尤其是种植专业缺乏应有的理解,以为上种植专业是“白搭工”“庄稼活不用学”。学生上学学习要顶着社会的压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较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就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材体系改革。

目前教材体系过于强调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知识偏多偏深,知识内容陈旧、滞后,重理论,轻实践等,这些特点明显与种植专业的学生实际不相适应。其改革主要是删去淘汰的植物品种和已经落后的传统耕作方式。增加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理论知识,按照“需用为准,够作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组织,不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化与完整,突出技能的培养,便课程内容精简而实用,形成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技能为主线的组合型综合化课程。通过改革,理论内容减少了,增强了专业课的实用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使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 成立兴趣小组,组建第二课堂。根据学生的爱好不同,成立若干兴趣小组。我校种植专业二年级就建有:食用菌、花奔、中药材、大棚蔬菜、作物食种繁育等兴趣小组,每周抽出一定时间活动,每一兴趣小组都有指定导师精心指导。

第二 组织知识技能竞赛。每月坚持一次,结合课本理论和农事进行,强调技能的培养。我校种植专业学生就进行多次的果树嫁接修剪、化肥鉴定、果实品种识别、病虫识别等各种竞赛,每竞赛一次,对学生的学习都是一次促进。

第三 把农业技术、新理论、新知识改编成多种文艺形式,让学生自编自演,使学生在娱乐中增长知识。

四、积极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种植专业生命力和前途。

1.加强政府行为,实行政策倾斜。

在用人制度上,职专毕业生享有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待遇。政府部门要认真实施执行《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加大投资力度,实施政策倾斜。在劳动用工方面,劳动部门要严格实行国家关于就业准入制度,认真落实未经必要培训不得就业的规定,全面实施职业资格认证书制度。使毕业生持“双证”直接就业。

2.动员种植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去实展才华。

党和政府文件规定,农村土地延包三十年不变,尤其是近年来农村普遍实行的退耕还林补贴和种粮补贴,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荒山开发、农副产品加工、大棚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区、食用菌开发、花椒种植、辣椒种植、中药材种植等项目都前景看好,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知识青年到哪里大有作为。学校要因势利导,动员种植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去发展和施展才华,并为他们提供信息,提供技术服务,大力培养毕业生典型,确实能够使一生富一户。

农学毕业论文【第三篇】

现代化大农业是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由落后的传统农业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现代化大农业人才是强农的根本,农业院校承担着培养高层次农业人才的重任。在这种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应该转换培养模式,走实现自身价值的特色化发展之路,以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对高水平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这也是体现高校社会职能、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为了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我们在农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改革。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和专业素养。

一、明确培养目标

农学类专业主要以大田农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综合性等共同特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农学专业学生除了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外,同时还应该具有科研管理能力、农业技术推广能力等专业技术能力,能够在农业及其他相关领域从事与农业相关的教学与科研、经营与管理、研发与推广等工作的综合型、应用型农业高科技人才。

二、转变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充实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实践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1]。现代化大农业背景下,要求农业人才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知识并重,即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能够快速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并指导实践,所以对实践教学要求更多,因此学校设置“3+1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大学本科为四年,学生在学校学习三年,主要完成基础理论课程及实验课程,最后一年在企业或者是涉农单位开展各种专业实践、毕业实习、专业实训等内容。通过在企业和涉农企事业单位一年的实践锻炼,着重提高学生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更加系统化,有效地弥补了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同时,通过实践锻炼也让学生对农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有了客观的定位,看到了自己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和能力上的不足,增加了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增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更加深了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显著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培养关键能力

现代社会的经济、科技形势发生了巨大变革,在这种社会形势下,如果长期固守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必然会导致农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不相适应,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离。传统的课程体系,突出的特点是专业壁垒森严,专业色彩浓厚。除公共课程外,多数的课程设置都是围绕一个狭窄的专业培养目标。作为新时代的农业复合型人才,除了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需要具有获取知识能力、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沟通能力、群众工作和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等,要促进学生知学统一,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所以,在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中,应避免课程体系单一、结构失衡,突出综合知识、综合技能、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边缘性交叉性课程,具体可以分成几个类别: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课程、科技讲座课程、身心教育课程和文化素质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素质拓展与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包括法律法规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经济管理课程、交际与礼仪课程、文学基础等课程。改革后,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道德等人文素养。

四、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按照重视能力培养、拓宽知识领域的教育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定位、学科发展、专业指导思想和特色,结合当地的农业发展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学生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中,在学生参与科研过程中,教师结合实际,给学生以适当的科研奖励,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热情。同时在投身科研的过程中,学生切身感知到农业科学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确定自身的努力方向。联系与农学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如作物化学调控、作物逆境生理学、农业推广学、绿色食品生产等,将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与基础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及生产实践相结合。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提升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与相关学科进行交叉融合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删减掉不同课程实践教学中的重复内容,减少课时,节约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选修其他专业课程,拓宽知识领域。通过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形成特色鲜明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

五、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创业是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现代化大农业背景下,更需要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农业人才。2008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更大程度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2]。这说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提升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解决就业问题的又一有效途径。当前,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加。面对这种形势,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根据农学类专业的特点,利用依托垦区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创业培训环境,开展农资经销、特色农产品开发、种子生产与经营、动植物生产等相关的创业培训,从国家政策、市场经济分析及管件技术环节上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除了开展创业课程外,还举办创业大赛、创业工作坊、创业知识讲座、创业案例分析等,联系知名企业家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由于创业本身就体现了开办和首创的艰辛与风险,因此在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同时,还应该不断完善培训模式、规范培训标准,提高培训质量,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从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大学生的创业经验来看,大学生毕业后,先“就业”获得对在公司工作的“经验感知”,而后从事“创业”活动,其“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更大[3]。因此,在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就业教育。

农业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四篇】

一、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口径狭窄

传统农学专业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麦、水稻,而北京郊区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三大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缩小,甚至生长期间需水量较大的水稻已经限制生产,小麦亦改为节水种植。有限的农用土地逐渐被籽种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兴起所占领,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应用的舞台日渐缩小。

(二)专业课程老化

传统农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主要是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和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课程的学习目标是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面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农作物种植的多元化、生产的机械化、设备的现代化和农业功能的转化,其学习内容与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渐行渐远。

(三)实践教学简化

学校正向综合大学转变,原本在校内的农场、实验田逐渐被其他功能的建筑所替代,实践教学远离教学区,实验课与理论课在不同场地进行,增大了实验课的难度和成本,原来每天都要求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的教学安排,在成本约束下,变成了一次,投入时间少,学生学农兴趣很难形成。(四)动手能力弱化在教学改革“厚基础”的大背景影响下,专业课时逐渐减少,相应的实践学时也在减少,在规定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很难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实验课中以验证性实验居多,教师无法得到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情况的反馈,学生也以考试能过关的低标准要求自己,导致实验设计能力差、独立操作能力差。

二、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按照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和专业教师的业务优势,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提出了“适合北京需求,培养都市型农业人才”的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方向,构建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争创特色专业。

(一)调整专业方向

农学专业的支撑学科以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主,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北京农学院重点建设学科,硕士点之一,以农作物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为特色,先后选育出6个小麦品种,6个玉米品种,4个小豆品种,2个大豆品种,师资力量在种子科学方面有优势。其次,根据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籽种农业将成为北京农业的优势产业。因此,农学专业在2003年第一次改革时,将专业学习方向调整为“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2006年,又针对北京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专业领域,借助本院园艺学科和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北京农学院)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增设了“观光农业”的学习方向。至此,农学专业包括:“种子科学与工程”和“观光农业”两个学习方向,形成了培养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观光农业两个核心产业所需人才的新型农学专业,每年两个专业方向各招收一个本科生班。农学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直接针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的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北京籽种产业发展需要的,掌握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理论、技能;懂得国内外种子法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种子管理部门、种子加工与生产、种子营销企业等领域和部门,从事新品种选育、种子繁殖生产、种子检验、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观光农业”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掌握观光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观光园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区等部门和领域,从事技术指导、规划设计、项目策划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构建新型专业课程体系

2005年在北京市教委“农学专业课优化整合及骨干课程体系的研究”教改项目的支持下,根据专业学习方向和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深入调整。经过反复修订,形成了现在的专业课程体系。“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包括:《植物育种学》《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检验学》《种子法规》《种子经营与管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种子营销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园艺学概论》《植物种质资源学》《国际贸易学》等。专业课程体系以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经营管理为主线,涉及种业产业化方方面面的知识;“观光农业”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为《农业生态学》《植物种质资源学》《观光农业》《现代农业生产原理与技术》《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都市型农业评价案例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新农村发展规划》《现代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籽种农业》《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城市园林与绿化》《观赏植物装饰与应用》等,形成了以观光休闲园区、现代高科技园区建设、管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面向北京农业生产需求,很多课程没有现成教材,任课教师就边学习、边总结、边教学。学生感到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有用武之地,增强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方向,每个学生都有专业特长。

(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为加强实践环节,在教育部“新世纪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工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校内外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2-2005)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将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技能作为农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形成实践课程《农事学》教学体系。《农事学》在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其配套教材《农事学实践教程》为2005年北京市精品教材。目前,该课程改名为《植物科技技能训练》,成为植科学院所属农学、园艺、植保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该课程从大学第一学期开课直到第四学期,每周3个学时。在农学专业两个新学习方向形成后,又对专业课学习增加实践环节。原则是专业课学时不变,调整实验课时和增加教学实习天数,同时安排一些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在的专业课都增加或补充了实践教学,例如,《植物育种学》课程包括30学时理论课、10学时实验课和9天教学实习;《种子加工与贮藏》课程包括16学时理论课、16学时实验课和3天教学实习;《种子检验学》课程包括8学时理论课、16学时实验课和3天教学实习等等。在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安排上,第四学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假期或周末参加不少于12天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在学习专业课之前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解农业生产。第六学期以毕业论文为主线,学生自由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活动,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前答辩。同时组织、鼓励学生申报市级或校级“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课题,通过参与项目研究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热情,提高科学研究与创业能力,目前,农学专业已经形成了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有一定理论体系和实用价值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1)大一、大二学生设置有《植物科技技能训练》课程,每周一次3学时,学习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技能。(2)大二学生参加不少于12天、由教师指导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活动。(3)大三学生开始参加科研训练,加入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在科研活动中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实施和写作,毕业前完成论文答辩。(4)大四学生在第八学期结合就业参加毕业生产实习。这一套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不断线,培养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同时,每年聘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学,使课堂教学与北京都市农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基本实现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往往难以掌控,为了督促师生更好地完成实践环节,在考核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完成后计学分,保证教学质量。例如,(1)在每次实验、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或实习报告,分别考核,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40%。(2)“三农调查”和“拓展训练”等实践环节,要求每位学生深入北京农村或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考察,结束后完成调查报告,采用答辩方式,全体导师为评委集体考核,合格后方可计入学分。(3)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学生每人一题,依次完成论文综述、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等工作,每项工作均由导师进行评价和集体考核,最终成绩采用优、良、中、及格四个等级,毕业论文只有达到中等以上成绩,方能合格毕业。几年的实践表明,实践教学的严格要求,督促和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毕业后很容易融入到工作岗位中。

48 12956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