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8会议精神4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3年5.8会议精神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会议精神篇1
我们学校学习了洛阳市陈雪枫书记讲话。通过学习,我对学校安全有了更系统的认识,更深刻体会到学校安全时时刻刻不能掉以轻心,校园安全时时刻刻不能忘。
校园的安全是实行教育教学的保障,没有安全的保障,就没有办法实行教育教学。所以,我们要尽自己所能保障学生的安全。
保障学生的安全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实施:
一、教育学生自我防范,多渠道宣传安全知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与渔”。提高学生自我安全防护能力尤为重要。学生自我安全防护内容有:防触电,防火灾,防溺水,防食物中毒,防气体中毒,防拐骗,防自然灾害(雷电、大风、暴雨等)、防交通事故、防偷窃盗抢、防其他意外伤害等。以上内容可以通过加强遵纪守法教育,张贴安全教育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手册,利用周一国旗下讲话,广播、黑板报、墙报、课堂教学、班会集体活动等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宣传,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人人懂安全,个个讲安全”的思想教育。
二、充分发挥家校合一的安全教育作用
在家父母是学生的监护人,在校教师承担了儿童的监护人角色。因此,安全教育还需与家长加强联系,积极引导学生家长加强对学生安全知识教育,充分利用校讯通宣传安全公约,让安全教育家喻户晓,进入千家万户。做到教师与家长相互沟通,避免一些事故发生,增强彼此间树立“珍惜生命,安全第一”的共教意识。
三、加强班级安全教育意识
l、在班级中设立安全委员,随时发现班中的不安全因素,善于观察同学的细致变化,及时提醒老师给予这些同学更多的关心与帮助。
2、充分利用相关的安全日组织学生观看安全教育录像,举行专题讲座和“争当安全文明卫士”演讲比赛,结合实际培养自救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安全演练,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
3、制订行之有效的安全合约,使学生有章可循。
4、做好季节性常发的安全事故防范教育,如:夏季的游泳,秋季的防火,寒暑两假的交通安全等。
四、做好学生心理辅导,抵制不良的安全因素
安全的隐患无处不在,无时不发生,尤其是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安全危机已屡见不鲜,我们应对心理上出现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积极疏导化解。对有缺点错误的学生,要满腔热情地做好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不歧视。对于个别屡教不改、错误性质严重、需要给予纪律处分的学生,也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以理服人,不能采用简单粗暴和压制的办法,严禁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其他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对单亲家庭子女、经济困难家庭子女等特殊学生群体以及学习困难学生予以关怀,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抵抗挫折、克服困难、明辨是非的能力,并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资助和学习上的帮助。
只要我们通过多方面安全教育活动,学生才有可能掌握必要的安全常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处理突发事件自我保护技巧和自护自救能力,养成良好的品质和生活习惯,避免和减少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创建一个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学生成长环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上,我们对学校的安全工作理解了。实践中,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子。接下来最重要的是要看我们的行动了,行动比语言更有力”。
会议精神篇3
新学期又开始了,又是大家蓄势待发的时刻,每个人都力求将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陈局长在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了本学期工作的重点。通过对讲话的学习,我认真思考了自己的过去,也描绘了自己未来的工作,我计划在新学期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师德方面
工作时必须明确自己从事的是教育工作,因此必须严格遵守师德规范,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为全体学生树立榜样,用阳光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把教书育人的外在要求内化为自觉行为;作为班主任还要从日常行为规范方面对学生严格要求,必须要多与学生沟通,多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掌握学生,应对好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能力素质方面
当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自身能力素质成了每位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陈局长在讲话中提出:要让教师在语言表达、教学书写、案例写作、教学思维、组织管理、备课说课、现场上课、课件制作、学科专业等九项能力过关,而我的其中好几项能力相当薄弱,所以我会更加努力,通过多种渠道认真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
三、教育教学文面
陈局长提出:要树立质量是立校之本、教育之本的观念,以质量的提高促进形象的树立。作为下堡初中的一名教师,也要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首先是加强教学研究工作,努力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设计,实验新的教学方式,运用新的教育技术,把先进的理念转变为教育教学行为;其次是切实提高课堂效益,更大力度地采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
的高效模式,让学生主动学习、享受学习,坚决杜绝无效课堂、负效课堂,而且要因材施教,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设计问题,设计教学环节,布置作业,分层优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每节课都有收获,同时必须要加大培优补差力度,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第三是加强德育和课外实践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体验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最初的被动到主动再到最终化为生命的自觉行为。
四、要幸福的工作
教育是我每天必须进行的工作,因此我要在教育中享受幸福,要幸福的进行教育工作:对孩子,微笑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对家长,嘴巴甜一点,气量大一点;对工作,抱怨少一点,热情多一点,多一份珍惜,多一份责任,多一份反思;要求学生,多一份感恩,多一份表现,多一份快乐。为了自己的理想,我会一路追随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
我将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会议精神篇4
语文在初中教学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考试阅读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期待等到考场“超常发挥”。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1篇1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1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语文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
三、改进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教师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
3、“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语文;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自信;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发现,使学生不断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便会落到实处。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4、要正确处理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但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5、正确处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关系。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课内阅读教学中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它类似文章的学习阅读。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6、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怎样培养呢?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
会议精神篇2
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文以识为主,认题立意,非识之高卓精审,无以中要。”“识”高则文高,“识”低则文低,文章的好坏取决于作者识见的高低。领导讲话稿作为文秘人员代领导立言的公务文书,其“识”有着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内涵,不仅包含对客观事理的直接认识,而且还包含对领导、场合、文体规律等方面的间接认识。现就领导讲话稿写作之“识”略加探讨,以期加深对该公务文书写作规律的认识。
一、事理之识——探求本质性
领导讲话稿是供领导人在公务活动中发表讲话时所用的书面材料,往往是因事而发,由事而作,或论理或叙事,或以事证理,或以理论事,其功用无非是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思想,给人以指导,给人以鼓舞和力量,是为需要而作,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有序开展。因此,写作领导讲话稿首要前提是要研究工作,并且,只有对事物的研究越接近本质,越符合事物运行规律,写出的领导讲话稿实际功用才能越明显。
抓本质,关键是要用联系、发展、全面、辩证的观点去认识和分析客观事物。一要上高度。也就是把所要表述的工作放到一个大背景下,放到事物发展进程中,放到全局工作中去鸟瞰,立体挖掘,透过大局看小情,立足小情顾大局,发现其深刻意义。二要求深度。也就是善于对所掌握的情况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总结出必然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三要拓广度。也就是把所掌握的情况进行纵横延伸,在纵向延伸中找出其发展的轨迹,在横向延伸中找出其与其他工作的结合点,从而确定其所蕴含的意义。四要换角度。也就是从不同角度认识这一工作。换个角度,就对工作的认识多一分的理解,对工作的认识也就更为全面,主次矛盾也就易于分清、辨明。多角度地进行思考,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就会被全方位地认识和挖掘出来,本质属性也就更容易把握。
二、领导之识——达到同一性
由于领导者的职务以及性格、年龄、文化修养等各有自己的特点,体现在讲话上,便呈现不同的特色和风格。文秘人员要主动融入,用领导的思维、语言写作,达到与领导的高度融合。一要站领导位。要站在领导职务的角度,弄清楚领导职务的性质,分管工作范围,以及在领导班子中的位置,从而把握讲话的分寸、语气和角度。如主要领导讲话应体现方向性、全局性、全面性,抓住主要矛盾,但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副职或部门领导讲话则侧重于某一方面的问题,应体现操作性、具体性。二要知领导“底”。领导者的经历、性格、气质、修养、习惯、爱好等个人特点,都会不同程度地体现在讲话中,不了解这些情况是不可能写出领导个性的。文秘人员要在全面了解这些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积累一些相关的知识和素材。如领导善于旁征博引,文秘人员就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领导擅长理论思维,文秘人员就要打牢理论功底,否则,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三要讲领导话。领导讲话的不同风格,反映在遣词造句用语上,特色也都十分明显,文秘人员要选择恰当方式,准确予以体现。如对热情洋溢、声音高昂、富于鼓动性风格的,要多用短句、正装句和感情色彩浓的词句;对情绪平稳、条理清晰、富于启发性风格的,要选用语法严密的句子,富于哲理性的言词;对语言幽默、谈笑风生、富于吸引力风格的,用语要带有幽默感,注意使用轻快的语言和有趣味的材料。
三、受众之识——形成互动性
讲话稿是讲给特定的对象听的,其作用最终取决于受众的接受度。因此,讲话稿一定要既考虑到现实的必要性,又考虑听讲对象特定的需求性,最密切地联系听讲对象的实际,最大限度缩小领导者与受众的距离,形成积极互动的关系。一要弄清相互关系。领导与受众的关系决定文稿定位,关系不同,讲话的内容和语气也要有所区别。譬如,出席上级召开的会议,讲话内容多是汇报式的,要多写一些有本地(本部门)特色的内容,如工作上的新经验、新情况、新问题,对全局工作的新建议等。在平级单位之间的会议上,介绍经验要留有余地,表明观点时要掌握分寸,通篇体现平等协商的态度。参加下级单位的会议,讲话立足点要高,内容要有理论性和系统性,部署工作时把道理讲透,把意义摆明,而不能简单地发号施令。二要弄清受众情况。与会者由于政策水平、文化程度、职业、年龄的不同,对讲话的理解也就存在着差异。要根据他们的实际,用他们熟悉的事、用惯的话、常用的表达方式,拉近感情距离,增强讲话实际效果。如面向基层、面对农村群众的讲话,就要尽量用浅显通俗的语言,广泛使用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乡土”语言,多列举农民身边的活材料等。三要弄清思想动态。韩非说过“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在起草文稿时,特别要考虑受众的心理、想法、愿望,看他们对某一问题心里是怎么想的,哪些方面是他们最关心和担心的,敏锐地抓住群众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加以解疑释惑,从而牢扣群众心中绷得最紧的弦。
四、场合之识——把握适宜性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说的是领导讲话要看场合,顺应场合的特点和气氛,采取得体的方式准确表述。
一要繁简适宜。总的来说,领导讲话要言简而意丰,但繁与简是相对而言的,该繁时过简,让人觉得意犹未尽,而该简时过繁,让人觉得画蛇添足,要根据场合恰当把握。如主体报告,对工作要条分缕析,没有较长篇幅是难以完成的;而强调讲话只需点明观点即可,毋需长篇大论。二要言语得体。不同场合采取不同的语气,如一些法定工作会议(党代会、人代会等)就要求采用庄重严肃的语气,而在宴会、欢迎会上的讲话则要求采用轻快或热烈的语气。三要情理交融。理性决定文稿的价值,感性决定文稿的魅力,情理孰重孰轻,还是要分场合。如总结汇报类讲话,要以理性为主;而表彰先进典型类讲话,则要饱含激情。
五、文体之识——掌握规律性
领导讲话稿的文体规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体式上的规范性。领导讲话稿主要作用于人的理智,其表述应符合人们特定的认知习惯,而这种认知习惯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写作格式,既包括内容的组成部分,也包括形式和外在结构,这种规范的体式,是长期写作经验的结晶。如:工作部署类的讲话通常有三个部分:为什么干、干什么和怎么干,这种结构安排符合内容要求,也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其框架具有模式性。因此,领导讲话稿写作一般应规范严谨,这是它的共性,但也不否认其应有个性,这是实现良好效果的途径。1篇好的文稿,应该是整体规范完整下的个性突出,或是个性突出中的规范完整。二是文体上的中介性。讲话稿以声音为媒介传递信息,兼有公文和演讲词的特点。在体现公文的特点上,讲话稿具有一定指导作用和行政约束力;体现在演讲词的特点上,讲话稿通过新颖深刻的见解和令人信服的事例来打动听众,具有生动、吸引听众的特点。因此,领导讲话稿要充分利用有声语言的长处,“写”出声调的高低、语气的变化、节奏的起伏,既便于读,又便于听,努力做到把书面用语口语化,把抽象道理具体化,把概念东西形象化,这样既生动感人,又通俗易懂。在写作中,要尽量用短句而不用长句,尽量用正装句而不用倒装句,尽量用通俗的词而不用生僻的词,尽量用双音词而少用单音词,适量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增加文采。三是表意上的直接性。讲话稿是传达事实或思想并由此导出一些具体的行为,写作上要直述不曲,用最精炼明快的文字准确说明事由,解说事理,陈述办法,忌用易产生歧义和引起猜测的寄寓笔法。在结构上,线条要单一,情节要简单,前后内容转换要明显。在语言运用上,要注意单一性和明晰性,多用直叙、概述,少用倒叙、插叙;多用直笔,少用曲笔;多直接议论,简要说明,少用描写、抒情和旁征博引。四是形式上的逻辑性。领导讲话稿叙事说理的特点,决定了其写作运用的是逻辑思维,在文稿中处处显示出逻辑的征服力量,在语言表达、结构安排等外在形式上处处体现出秩序的规律性。增强逻辑力量,在文字表达上,就是要遵循由先到后、由上至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因果相依等规律性的秩序,虽然有的可以倒置,但不可以跳跃、错杂,都要依次有序进行;在结构设计上,就是在层次分明的前提下,结构的展开应该是一个有序的、有规律的渐进过程,我们所说的“层层剥笋”、“步步深入”、“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等就是结构逻辑的要求和规范。
“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写好领导讲话稿不是一件易事,需要下功夫“积学以储宝”,增进各方面之“识”。“识”之愈多愈深,并融会贯通,写讲话稿才能“胸有成竹”,一语中“要”,达到领导满意、受众接受、社会效果最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