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人读后感【推荐8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4年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人读后感【推荐8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第一篇】
从我们诞生的一刻起,从我们踏上人生旅途的一刻起,我们开始选择。那些无穷的选择将会与你一起走向漫长的人生道路。
就像追风筝的人一样,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漂亮的风筝,它有时是理想,有时是希望,有时也是人格。我们既然选择了它,便要无悔地去追,追的同时,也要对自己的判断负责,否则,它将会成为终生的遗憾、悔过,即便是自责,也无法弥补,只有加倍的去补偿,去赎罪。
背叛往往是一瞬间的决定,但救赎却是一条漫长的路。两者之间通常会夹杂着一个词:后悔。因为过去的永远都是过去,无论如何也无法挽救,所以后悔就是人心灵上的一种责怪。
当今社会,在追求进步,在追求人上人的同时,我们也会迷茫,迷茫着四周,我们该去做什么?该如何面对不断的选择?该怎样在选择中让自己的心灵无悔?一个左右为难的选择,在一瞬间的决定中已经决定了自我的命运,但在同时,一个小小的转折也将再次改变命运,这是唯一一条能从背叛再次踏上好人的路,也是唯一一个加以补偿的办法。但这种机遇并不多,重要的是对自我选择的无悔。
风筝只有一只,勇敢的追吧,去追回自己的理想!但也不要忘记,面对偶遇的选择,不要愧对人格,让心灵无悔!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第二篇】
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说,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它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最喜欢忠诚的哈桑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铭刻在心底的声音是永恒的`忠诚誓言。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作者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就在上周有一天下班回家的路上,路过一个卖风筝的小摊位,听到有人说,网上卖的《多啦a梦》图案样式的风筝比摊位上更便宜一些。我当时还在想,网上的风筝能放得起来吗?现在我知道了,他追逐的可能是放风筝的过程,他快乐就好!
或许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我们的一生都是个追风筝的过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或鲜红或湛蓝。望着远方的风筝,我们追寻,我们仰望,在追风筝的路途中,有沟壑,有山坡;有彷徨,有疲乏。可是,没有人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我追!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第三篇】
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爱上的那个人,喜欢一首歌曲,是因为有自己的故事,正如我钟爱这本书,是因为那个忠诚到让我心疼的小男孩——哈桑。
一直觉得这本书,除去历史、种族、社会或者宗教之外,是一本关于友谊的书。
就像书中的阿米尔说“有时候想起来,我的整个童年,似乎就是和哈桑一起度过的某个懒洋洋的悠长夏日。”他们一起蹒跚学步,一起在院子里玩游戏,一起追逐过路的游牧部队,一起看西部电影,一起在喀布尔新城那个弥漫难闻气味的市场闲逛,一起在那个山丘后面已被废弃的墓园的石榴树上刻下“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苏丹。”······很多时候,记忆之所以美好,并非经历多么难忘,而是和自己珍惜的人在一起享用过某段快乐。
然而,阿米尔是主人,他是仆人;阿米尔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阿米尔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这些没有什么能改变得了,就算他们其实是没办法公开承认的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弟,他们的命运却从一出生就被社会贴上了与他们的友谊不符的各种标签。即使阿米尔知道“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他从来不告发他,不提镜子、用胡桃射狗其实都是都是阿米尔的主意,每天帮他弄好早餐,收拾床铺,擦亮鞋子,熨好衣服,放好课本和铅笔。每当邻居家的孩子欺负他,哈桑总会挺身而出,将他们挡回去······但他们的友谊却如同风筝一样脆弱,当哈桑说“我宁愿吃泥巴也不会骗你。”阿米尔说“真的吗,你会那样做?”“做什么?”“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不过我怀疑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哈桑的反问使阿米尔觉得尴尬,就算有那么多的事实证明,阿米尔却还是在内心深处怀疑着哈桑对他的忠诚。就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把一段感情当做生命一样的去珍惜和维护,却让拥有的人认为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和轻而易举,在我看来,友谊的本身不应该受这种不平等关系的桎梏,而更应该是双方没有许下任何承诺却甘愿为对方守护一生的无言约定。
在我们年少的时候,总喜欢把我们有关友谊的未来许下永远的诺言,我们或许会说,多少多少年后,依然在一起,依然像今天这样酣畅淋漓的欢笑,依然不被世俗熏陶,而随着时间的无声流逝,我们毕业,分离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又有多少友谊能承受住时间和空间的考验,待续当年的未完。在书中,当阿米尔看到哈桑被大一些的孩子欺负甚至猥亵的时候,他选择沉默和逃避;与此同时,哈桑却为了阿米尔的风筝坚定不动摇的和对手较量,对手残忍的揭示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主仆关系,哈桑大声反驳说两个人是朋友。躲在角落里不敢出现的阿米尔听到这句话不但没有一点激励也没有丝毫感动,他心底里的怯懦终于将他的灵魂吞噬,悲剧也随之发生。而不仅如此,阿米尔继续一错再错的设计了他父亲最厌恶的方式,用“盗窃”的罪名将哈桑驱逐出门,但哈桑还是在我意料之中的承认了并非他所为的假象,一如既往的忠诚,忠诚到让人心疼。
“为你,千千万万遍。”在哈桑的心中,阿米尔是如同太阳般的信仰,或许有人觉得他不值,而或许在他的心里,和阿米尔在一起的快乐和幸福满足感已经足够他可以忽略掉所有的痛苦,那种力量的强大足以支撑着他的整个生命为一个人守护。
仿佛中,我听到一首带着灵魂的旋律,时而欢快,时而忧伤,让整个生命都为之动容。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第四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2024年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人读后感【推荐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不经意间我在图书馆看到《追风筝的人》,在群书中我选了这本书,也许被它奇特的名字吸引了,也许被它的版面吸引了,也许被它的作者吸引了。我完全沉浸到故事里面,爱不释手的读,出乎意料这是我第一次那么专心读完这么厚一本书,实在有太多话要说,这是一个发生在阿富汗的故事,两个年龄相仿的小男孩,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实在让人有很大感触啊!
起初,我无意间瞅到这个大标题时,有点不解“追风筝的人”,难道是神话故事,莫非追风筝的人是一个能腾云驾雾的神仙,在我的脑海中出现各种各样美丽的`故事情节,让我更坚决地选择了这本书。当我读到完全不一样的故事情节的时候,我更加酷爱这本书了。依照阿富汗的习俗,每年初春,这里就会有盛大的风筝节,许多孩子把自己积攒一年的精力全部放在这次风筝节,在我看来这只是一场小孩子们玩的游戏,对于小阿米尔来说这不止一场比赛,更是获得父亲赞美和笑容的比赛。在阿富汗的天空,此时飘荡着五颜六色的风筝,每一个风筝的尽头都有一个勇敢的小斗士。所有的风筝在天空搏斗,像一场荣誉的争夺会,如果他把周围的敌人都消灭了,他才会成为万众瞩目和赞叹的焦点。哈桑是一个13岁的孩子,他一直深爱着阿米尔。回到题目中这风筝,也是相当重要的,只要阿米尔抢到最后一个被击落的风筝,才会获得荣誉和完全的胜利。于是哈桑,就担任这项重要的任务——把阿米尔击落的风筝追回来,故事的高潮也由此展开,一切的悲伤的来源都在此处慢慢浮现。
整篇小说都是以一种压抑的感觉写的,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自私地为自己着想,完全忽略了哈桑的感受。最后当“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一直为过去所干得事而后悔和难过,阿米尔对于哈桑的歉意也许是我们不体会的,但阿米尔却一直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对于阿米尔来说这一切痛苦的根源是他13岁那年的风筝节,哈桑是一直折磨着阿米尔的,但哈桑从来不知道,他只知道自己爱阿米尔。当时,哈桑为他愚蠢的奉献精神,让他无言接受,为了让自己不再受到折磨,他只想摆托这种折磨,他把哈桑赶走,希望他永远不要出现在他眼前,这辈子他也许也能过的快乐。他是错的,当初没有勇敢的承认错,现在后悔将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他,也许将是一辈子,一直到和他一起进坟墓为止,他将无法释怀。
阿米尔对哈桑的愧疚将永远无法弥补了吗?每次让我流泪的是哈桑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这简单的话从一个孩子的嘴里说出,让人有种莫名的伤感。哈桑一直都不明白,为何自己爱着的阿米尔少爷为什么不再理会他而且总是伤害他,但哈桑并没有背弃他,始终没有!我的眼睛又湿润了!我深深地被哈桑震撼了。
故事并没有结束,后来俄国占领阿富汗,阿米尔和爸爸被迫离开了家乡来到美国,再后来阿米尔在美国娶了妻子,过上安定生活,他的父亲也去世了,他的父亲一直是个受人尊敬的人。
小说的结尾又提到了风筝,由风筝起,由风筝落,这是再好不过的结局的,很多年前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很多年后,阿米尔为哈桑的孩子追风筝,“为哈桑,千千万万遍”。一切又是一个完美的开始。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第五篇】
当别的小朋友欺负我的时候,你总是挡在我的前面,即使是一对对六;当我为了赢得爸爸的爱,让你去追那只蓝色的风筝时,你毫不犹豫转身就跑;当我们被那些霸道的孩子拦住去路时,你勇敢得举起弹弓说,放我们走;当那些孩子堵住你那风筝的去路时,你默默的承受了他们对你的伤害,口中喊着:为你千千万万遍。
他是哈桑。阿米尔家仆人的儿子。
因为出生在富贵家庭,他从来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和自己家仆人的儿子从小长大,一起拥有最快乐的童年,但是当爸爸对那个和自己从小长大的哈桑露出友爱时,他内心充满嫉妒。因为是少爷,他一次次接受着哈桑对自己的保护,并觉得理所应当。直到他亲眼看着哈桑为了自己而受别人欺负,却没有上前阻止时,他意识到这是他骨子里的懦弱。因为无法承受悔恨,他一错再错,用冤枉哈桑的手段将其赶出自己的家门。所有这一切,这让他背负悔恨26年。
他是阿米尔,哈桑的少爷,同时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追风筝的人》,一部将人性透明化的书,那些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善良,以及那个年代的阿富汗的历史,所有这些都会让你陷入深深的思考。
这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没有什么可以无法弥补,我开始相信每种错误都有补偿的机会,虽然在这其中,是的,你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坦诚,让沟通更加有效。将罪行埋在心里是最愚蠢的做法,没有愿意尝试说出来的那一刻感觉是多么棒!
伤害,从出尔反尔开始。即使是一个小孩子,也会将你对他所做的承诺记得一清二楚,何况你周围的人都和你一样聪明。如果不能做到,请不要轻易地承诺。
很琐碎、很平淡的东西,才会构成人世间的最美好最温暖的东西,比如,亲情、友情、阳光、写作。正如我在这里将我读过这本书后的感想分享给大家一般。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第六篇】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她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给我以震撼。
这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阿富汗有很多儿童,但没有童年。卡勒德·胡赛尼大获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写出了这样一句话:即使在最黑暗的夜空,依然有最璀璨的`星星在闪烁。这片土地因保守的思想令人压抑,又因对宗教不移的信仰让人明朗;这片土地因战争令人绝望,又因古老的传统让人希冀:这片土地明显的阶级观念令人沉重不堪,又因美好、单纯的思想让她的儿女义无反顾地坚守着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这本书一直在传递这样一个思想:珍惜爱,珍惜和平。这本小说让其作者于06年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因为这位拿着美国绿卡的医生,原为阿富汗移民。
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说,看完后也让我有很多感想,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它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第七篇】
大学毕业的时候朋友送了我一本《追风筝的人》,工作之后从没翻阅过。局里提倡读书活动,我就读起了这本《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是以苏联入侵阿富汗和塔*班掌权后阿富汗国内暴*为背景的。故事主人公有2个,富家子弟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故事主线就是阿米尔和哈桑的友谊。书中同时描写描写了父子之情、手足之情和友情。提出了忠诚与背叛、愧疚与赎罪等道德命题。书的最后阿米尔为哈桑的儿子追逐掉落的风筝,就像当年哈桑为自己追风筝一样。
看完这本书心里一直很难受。哈桑对阿米尔说的那句“为了你,千千万万遍都愿意”让我印象十分深刻,而阿米尔在为哈桑的儿子追风筝的时候也对哈桑儿子说“为了你,千千万万遍都愿意”。
追风筝,或许形象而又有力的概括了我们的一生,生命就是一场从不停歇的追逐,追逐的对象,或许是理想、或许是想象中自己的样子。
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而对于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书中很多的情感描写真的都直击人心,比如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朋友面临危险时的手足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卸,还有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
人生也许就是这样,一旦犯错或错过,可能就得用一生来挽回。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第八篇】
小说《追风筝的人》由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男孩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过错的心灵救赎过程。请看本站站为大家整理推荐的3篇优秀的《追风筝的人》500字读后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看完这本书后铭记脑海的一句话。没有万语千言,哈桑用寥寥几个字向我们阐述了最真挚的友谊。
阿富汗,这个曾经在我脑海中只留下荒芜战争场景的国度,却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让我有了重新的认识。在书中,我看到了最最真实的阿富汗——一个有欢乐、有悲伤、有良知亦有邪恶的国度,一个人性化的国度。无可否认,哈桑和阿米尔这段友谊,是千千万万阿富汗人的缩影,是千千万万段友谊的缩影。也许不尽相同,但却有着共同的出发点——为了朋友而义无反顾!
哈桑为阿米尔追到了蓝色的风筝,也因为那一只风筝被欺负、被蹂躏,却依旧毫无怨言。反观之,少年的阿米尔在这段友谊中却担当着一个狠心的角色,忽视哈桑的付出、陷害哈桑甚至害得他不得不选择离开。故事的结局是令人意外的,阿米尔等来的是哈桑逝去的消息,一别成永别,留下的、只是满满的悔恨。阿米尔只能移情,成为为哈桑的儿子追风筝的人。
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但却是最扣我心弦的一个。
错过、悔过,才能懂得珍惜、学会守候!
我国着名文学家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敲打。”哈桑正是用他自己的方式实践了“友谊”之词。
友谊是一棵树,只有以真诚去浇灌,才能开出灿烂的花朵。
让我们静静等待、那一朵花开……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里描写的虽然是一个悲剧的故事,但是却让我看到了忠诚二字的份量、看到了坦诚之路的煎熬、看到了阿富汗人民的生活。
忠诚由哈桑对阿米尔的所作所为来层层展现,即使阿米尔嘲笑哈桑,他也不会报复;即使阿米尔让哈桑做些低下的事来展示效忠,哈桑也坚决的表示愿意做;即使到最后哈桑知道阿米尔没有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甚至在还诬陷他偷走了手表从而逼走他们时,他一句对阿米尔不利的话也没说出来;至始至终,他都在维护阿米尔,他称阿米尔为阿米尔老爷,这中间虽然有着上下的关系,但是在哈桑心中,他把哈桑当做朋友,深一步说,这不仅仅是忠诚,而是捍卫自己的朋友,时时刻刻为了他,一种含蓄但又强烈的友谊,一种爱。但是当方面的付出,最终却以悲剧收尾,这是可悲的。
阿米尔长大成家立业之后,在寻找救赎的路上,一步步突破自己原先的软弱个性,小说在细节描写上很详细地刻画了阿米尔这种想做又不敢做、最终又硬着头皮扛下来的心绪,让人又为他的人生安全担心,又为他的突破勇于承担感到舒心,最终这或多或少让他自己的内心好受了不少。
塔利x政权下人民生活的困苦,妇女不准出来打工,离了婚的人因为没能力照顾孩子只能将孩子送到福利院去;百姓任官兵宰割,塔利x在国内为非作歹,百姓有一顿没一顿,经常没肉吃,“肉是塔利x才有的吃的”。相比之下,我们出生的年代,生活已经确实是很优越了,还能比阿富汗更差的吗。
找个时间看看这部小说的电影版,再重新回味下,现在回想时,不少阅读时感动我的细节已经记不起了,确实是本值得阅读的书本,不应该只是当做小说,有更深层的历史在里面。
《追风筝的人》是一本具有浓重的异域风情的书,这本书有许多令人感动值得揣摩的方面。
开篇随着作者的娓娓道来,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个美好、和谐、虔诚的阿富汗;随着作者对仆人哈桑的描写,我又不禁为他们童年纯洁的友谊而触动;当作者面对他的父亲一种孩子对父亲的爱与崇拜又令人不禁回想起自己童年里一直守护自己的父亲的伟岸的身躯;当作者为了独占父亲的宠爱,自私的将哈桑赶走又不禁感到惋惜。
当俄罗斯的战火燃到阿富汗,那个美好的阿富汗开始褪色。主人公父子二人踏上背井离乡之路,那种父子之间的相依为命,那种身处异乡的漂泊感,那种极大的民族自豪感,又震撼着我。
同时,主人公埃米尔始终被一件事所困扰,就是当年将哈桑赶走,他的懊悔已属不易,当他得知自己有机会赎罪时毫不犹豫的踏上了重返阿富汗之路,他的勇气,不得不叫人钦佩。重回家园不见了以往的美好,只有塔利x统治下看不到边际的恐怖。身陷敌巢,他冒生命之危险就出了自己的侄子,他解救的不只是孩子,更是他自己,他自己多年来从未平静的心。
这个埃米尔自我救赎的故事里,有对于祖国的爱,有对于信仰的虔诚,有对于友情的忠诚,有对于爱情的坚守,有对于亲情的感触,有对于自己心灵的救赎;沉浸其中有一种被深深溶解的感觉,一种灵魂被净化的感觉,读这本书可以让人反思,回忆寻找心灵的一种归属。
对于阿富汗的现状,不敢妄加评论,就像作者一样默默地为这个曾经美好的国度祝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