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时间短的词语 表示时间很短的常用词语【范例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表示时间短的词语 表示时间很短的常用词语【范例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范文【第一篇】

关 键 词定语短语;定语;中心语;语义模;的。

作者简介李天广,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模”是形象的说法,简而言之,就是某个形式类的语法框架或语言框架。定语和中心语的语义关系,我们称之为语义模,语义关系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语义模。出现在中心语前面的定语可以同时有多个类别,和中心语构成多种语义关系,中心语前面只出现一类定语的定中短语我们称之为一元定中短语。

定中短语往往有“的”字标志。前贤对定中短语“的”字隐现的结论各有说法。吕叔湘(2002)《现代汉语八百词》,从结构框架着眼,得出的研究结论并不符合全部的语言事实,如形容词重叠后加“的”,口语中却经常没有“的”,如:大大泡泡糖、蓝蓝天空、高高山岗。熙(1982)《语法讲义》注意“的”字存现使得定中关系发生某些变化。张卫国(1996)认为限定性定语后面不带“的”;区别性和描写性定语后面一般要有“的”。刘丹青(2008)认为定语后的“的”不具有强制性的。“的”字的隐现看起来有着更复杂的制约因素。本文尝试借助语义模的研究,从定中语义模的角度探讨“的”的隐现,也从其他角度进行解释。本文考察的对象是一元定中短语,多元定中短语和不是定中短语不在我们的研究范围内。

一、语义模和“的”字的隐现

定中语义关系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语义模,“的”字的隐现和语义模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试着在语料库中检索一元定语短语,根据定中语义关系的异同,划分出如下语义模。

1.领属模。定语表示中心语的所属,中心语归属于定语,比如:我的爸爸、张明的汽车、中学校长、大众电影、河马的性情。定语由代词、人名充当的,书面语或正式场合有“的”,口语场合没有“的”,无“的”情况更多是一种称谓,如:我的祖父、我祖父、张明的舅舅、张明舅舅。定语由表人的词语充当的,中心语表事物,一般要有“的”。如:鲁迅的书、哥哥的衣服、张明的衣服、导师的书、群众的力量。

一部分定语也是由代词或表人名词充当的,但定语和中心语在语义上不是真正的领属关系,有些学者称之为伪定语。我们把这类语义模叫表象领属模。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要用“的”,如:他的杨白劳、李明的杨子荣、张磊的座山雕。借助一定的语境,这类短语才能被正确的理解。“他的杨白老=她演杨白老”。邢福义(1996)认为:“这些例子里的定语‘他的、你的、我的’都只是采取了定语的形式,实质上没有领属定语的限定,他们都是表象领属定语,从语义上跟中心语的实际联系看,是假领属定语。”

定语和中心语由表机构、单位、处所等的词或短语充当的,构成领属关系后,可以加也可不加“的”。如:学校医院、学校的医院;工厂食堂、工厂的食堂。

带“的”构成领属关系,不带“的”容易引起歧义,也可能构成其他关系,如:“学校的医院”和“学校医院”,前者明显是定中关系短语,后者在语境中才能确定是否是定中关系的短语。

定语是由事物名词充当,加“的”倾向于构成所属关系的定语短语,不加“的”定语显示中心语的性质。如:熊的脾气、熊脾气;孩子的脾气、孩子脾气。带“的”构成领属关系;不带“的”,定语显示中心语的性质,整体构成隐喻。“孩子的脾气”中“孩子”是具体的人,对脾气的所属进行限定。“孩子脾气”中的“孩子”是一种比喻的说法,短语整体指爱哭、倔拗、顽皮等特点。

定语是由国家名充当,中心语是职务名(官衔名),不带“的”。如:美国总统、俄罗斯总理、中国总理、日本首相、约旦国王。

2.时空模。定语表示中心语的时间、空间的范围。中心语是定语所指时空范围内的事物,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一定要有“的”。如:改革开放后的临沂、五十年代的北京、站台上的火车、十年的时间、家乡的变化、地铁里的故事。

3.数量模。定语称说或计量中心语的数量。分如下几类:(1)量词是个体量词或容器量词的。个体量词后“的”字不出现,中心语一般是可计数的,如:一位老师、三头牛、八匹马、三件衣服、两盆花。借用容器名词作量词后没有“的”, 中心语是不可数。如:一碗酒、一桶油、一腔热血。这类数量模定语重复使用时,后面一般加“的”,如:一碗一碗的酒、一桶一桶的油、一堆一堆的苹果。(2)量词是度量衡词的。中心语一般用度量衡来度量,“的”字可以出现,也可以隐去,如:三斤桔子、三斤的桔子、三十公里山路、三十公里的山路。不可数名词或集合名词直接出现于数词和度量衡名词组成的数量模之后,加不加“的”都可以。(3)量词是频次动量词的。定语表面修饰中心词,实际修饰动词,加不加“的”都可以。如:(看了)三天书 、(看了)三天的书;(吃了)三年闲饭、(吃了)三年的闲饭。(4)存在修辞的。量词多是借用名词,前面的数字多是“一”,且不能变化。中心语具有量词的某些特征。如:一叶轻舟、一线天、一抹流云、一钩残月。

4.指量模。定语由指示代词和量词充当的,加强中心语区别特征。“的”不出现,口语中往往省略量词,如:这个人、这人、那座楼、那楼、那辆车、那车。

5.情状模。定语描述中心语某一方面的状貌特征,可以是词,也可以是短语,单音节定语后一般不带“的”,两个以上音节的,一般要加“的”。如:大老虎、重担子、小女人、小屋漂亮的围巾、干瘪的河床、稀奇古怪的想法、一望无垠的大草原。

6.类属模。定语指称或限定中心语的类属,定语和中心语经常在一起使用,有凝固化的趋势,中间不能用“的”。如:白纸、黑字、红花、手提电脑、大学老师、高等学校、妇女主任。

这类短语人们习惯上理解为熟语或复合词。定语是中心语的一个显著特征,它的语义融入中心语,两者的组合不表示两个成分的交集,而是事物约定的名称。如:“手提电脑”不只表示“电脑”是“手提”的,当然也可以背着,这个结构实际上蕴含了缺省的语义内容,指“携带方便、袖珍的那类电脑”。定语和中心语往往作为一个整体来感知,语义上无法分割成两部分,因此定语和中心语间的组配不需要“的”来标记。

7.修饰模。定语是由词组充当,是对中心语表示事物的修饰、介绍、陈述、说明。修饰模定中短语一般要有“的”。如:戴手表的老师、同学打架的小事、会处理事情的办事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法、刚发射升空的神舟飞船。

通过语料库检索,借助添加、变换、删除等鉴别方法,归纳出七大类定中短语语义模。根据认知语义学在词类和语义学、语用功能三个范畴之间建立的“关联标记模式”,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来看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字的隐现规律,定语和中心语组合间有无标记“的”取决于定语和中心语在语义上是否自然匹配:语义组合自然的、经常性的,定中间一般不出现“的”字;语义组合不自然的、临时性,定中间需要“的”字来标识。表属性的语义模的关系要比表非属性的语义模关系紧密,人们在认知习惯上更多把定语表示的属性和中心语直接连在一起,无“的”标记定语短语与这种语义关系相匹配,如类属模定语短语,定中语义关系的一体性、稳定性最强,变化性最弱,定语表示中心语的一种持久的性质,被修饰的中心语通常泛指一类事物的大类名,定中短语指称一个下位的类名。例如“黑字”,“字”是一个大类名,“黑”是某一类字的恒定属性,“黑字”就是一个小类名。如果中心语是个体名,与类属语义模中的性质形容词是不能组配的。个体量词或容器量词的数量模、存在修辞的数量模、指量模定中短语表示的语义关系与定语的固定性、静止性语义特性和中心语稳定性的类名事物特征是匹配的,因而这类语义模定语短语是自然的、无标记组配,不加“的”。修饰模、情状模定中短语定语对中心语描写、说明、评价,语义结构松散,定语不是中心语的固有特征,和中心语的关系是临时的。在认知习惯上,人们不是经常性把定语表示的这类性质和中心语连在一起,有“的”标记定语短语与这种语义关系相匹配。量词是度量衡名词的数量模、量词是频次动量词的数量模、时空模、领属模表示的定中语义关系固定性较差、具有一定可变性,在认知习惯上,人们不是经常性把定语表示的这类性质和中心语连在一起,定中短语“的”字有无具有不确定性。

各类语义模定中短语“的”出现的概率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修饰模、情状模定中短语――量词是度量衡名词的数量模、量词是频次动量词的数量模、时空模、领属模定中短语――量词是个体量词或容器量词的数量模、存在修辞的数量模、类属模、指量模定中短语。

位于两端部分的定中短语类,带“的”与否都具有绝对性,位于中间的定中短语类带“的”与否有一定相对性。确立定中短语的语义模的不同,可以大体确定定中短语“的”的隐现规律。相同语义类的词语可以进入同一语义模充当定语,“的”的隐现规律相同;不同语义类的词语不可以进入同一语义模充当定语,“的”的隐现规律也不相同。

二、其他语言规律和“的”字的隐现

汉语“注重意合、略于形态、依靠语境”,“的”字隐现和定语与中心语的语义关系密切,还受其他语言规律的影响。这里的其他语言规律包括语言的节奏、音节数量、习惯表达、语言的语体风格、修辞等方面。

1.音节数量制约“的”字的隐现。现代汉语定中短语音节数量越少,越倾向于不用“的”;音节数量越多,越倾向于用“的”。

汉语中,单音节定语修饰单音节中心语,一般不出现“的”,定中短语更倾向于指称一类事物。如:红花、白纸、黑字、皮鞋、草帽、电灯、公牛、大树。

单音节定语修饰双音节中心语,一般也不会出现“的”。如:我爸爸、大杯子、新课本、大桌子、老黄历、乖孩子、男同学。单音节定语后出于表意的需要,为凸显前面定语可以带“的”。如“我的爸爸”,则更多强调中心语的所属。

双音节定语带不带“的”,表意有所不同,如:鲁迅小说、学者风度、最大容量、高档住宅、普通物理。

“学者风度”,一般理解为类似学者的风度,带“的”表意学者所有的风度。

多音节的定中短语,定语或中心语是三个以上音节的,一般要有“的”,如:李老师带来的水果、美丽的西沙群岛、英勇的红军战士。音节影响一元定中短语“的”字的存现具有相对的,在具体的语境中,出于表达的需要,也可以带“的”。多音节的定语和中心语一般要有“的”。

2.节奏韵律制约“的” 字隐现。具体语境中,出于节奏韵律和谐的需要,取舍“的”字。如:军队退守到长春、沈阳、锦州等大城市和十来个小城市(《中共十大元帅》)。从没有进过大学,也不曾涉足大的城市(《读者》)。“部队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中共十大元帅》)。

上面第一个句子“大、小”后没有“的”出现,在第二个例句中“大”后面用了“的”,意在突出定语“大”。第三例中“大”的后面用了“的”,“小”的后面为了和前面的节奏一致,也用了“的”。这样读起来才和谐上口,如果去掉其中一个,句子读起来就拗口。

用什么新东西可以代替过去的旧东西来处理国际政治关系呢?(《传》)

旧的矛盾还未彻底解决,新的矛盾又在出现。(《中国的军备控制与裁军》)

上面前一句没加“的”,后一句加了“的”,前一句的“新东西”和“旧东西”是一种指称,后一句“旧的矛盾”“新的矛盾”凸显前面的“新、旧”,前一分句“旧”的后面有“的”,后一分句“新”的后面为了音节节奏的和谐也要加“的”,如果只有一个分句加“的”,读起来句子会感觉非常别扭。

3.修辞制约“的”字隐现。隐喻定中短语不出现“的”。定语和中心语隐喻另外一类事物,具有了凝固性。大多已成为固定词语或熟语,不容易扩展,带“的”后表意和不带差别很大。如:狐狸尾巴、水蛇腰 球、破罐子、老虎屁股、猪腰子脸。

这类短语的产生一般有自然界的某种事物原型,最初的语义关系应该是表示领属关系,后来认识到该事物某方面的突出特征可以转喻有相似性的另一类事物,因而原先表示领属义的定语逐渐固化为可以显示某一突出特征的属性定语。例如“老虎的屁股” 毫无疑义的领属关系,通过“认知――抽象――转喻”取其老虎“凶狠不可触摸”这一特征,“老虎屁股”固定化后用于指一切具有这一特征的事物。“水蛇腰”整体说明某事物具有水蛇腰的特征。用具体事物特征转喻相对抽象的事物的特征,使抽象意义和抽象特征具体化、形象化。这类具有隐喻意义的定中短语一般不带“的”字。

借喻定中短语不出现“的”字。定语是中心语的喻体,多数已经成为了固定的搭配。如:一叶扁舟、一丝希望、一抹残阳、一轮明月。

“扁舟”,由于视点较远,或强调船的体积小、吨位小,比喻成树叶,整个定中短语可理解成“像树叶那样的一条船”,“一叶扁舟”定语和中心语具有了凝固性。本体“希望”的大小用具体的喻体“丝线”来展现,“一丝希望”用具体事物的特征来比喻抽象事物的特征。

4.语用表达制约“的”字隐现。带 “的”突出强调定语。如:三碗酒、三碗的酒、美国朋友、美国的朋友。

“三碗的酒”,凸显定语,强调中心语的数量;“三碗酒”,表意重点在中心语“酒”上面,短语强调类名。绝大部分既能带“的”又能不带 “的”定中短语,两者客观内容相同,意义也没有大变化,但是主观表意重点有所不同。没有“的”更多是凸显中心语,有“的”凸显定语,传递信息的重心从中心语移向定语,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增加了强调的意味。

5.熟语化制约“的”字的隐现。一些定中短语,在生活中出现频率很高,几乎被当成熟语或复合词,具有了凝固性,一般不带“的”。如:语文老师、中学老师、大众电影、领导干部、农业社会、男青年。这些短语,大家习以为常的,似乎不再把它们看成定中短语。

6.语体风格制约“的”隐现。口语体,力求语言简练,定语使用较少,尽量不带“的”;书面体,定语从句使用较多,“的”字较多的出现。书面语里说“老张的老婆”,口语直呼 “老张老婆”。叙事、描写、形容性作品,定语使用较多,描摹中心语的性状定语较复杂后面一般带“的”;法律、科技、新闻类作品,追求语言简练、结构紧凑,用“的”字相对少些。程书秋(2009)对不同语体中二元定语短语和三元定语短语“的”字在使用情况的统计,也和我们观察到的一元定语短语“的”字的隐现情况相似。

参考文献:

1.程书秋:《现代汉语多项式定中短语优先序列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2.郭 瑞:《表述功能的转化“的”字的作用》,载《当代语言学》2000年第1期。

3.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载《现代外语》1997年第4期。

4.黄伯荣、廖旭东主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5.黄国营:《的”字的句法、语义功能》,载《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

6.林杏光、张庆旭:《现代汉语槽关系研究》,载《汉语学习》1998年第6期。

7.刘月华:《定语的分类和多项定语的顺序》,载《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8.刘丹青:《汉语名词性短语的句法类型特征》,载《中国语文》2008年第1期。

9.陆丙甫:《从“的”分布看他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载《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1期。

10.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1.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邢富义:《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袁毓林:《定语顺序的认知理解及其理论蕴含》,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范文【第二篇】

论文摘要预制语块是介于语法和词汇之间,是整体习得并储存在记忆中的范例。这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却被经常忽略的语言现象。本文从预制语块的定义和分类出发,归纳并探讨预制语块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探讨该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 引言

英语的学习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其中写的要求最高,难度最大。根据高考英语统测结果显示,虽然学生的总体水平有了提高,但英语写作能力仍然处于停滞或徘徊状态。因此,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已经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许多专家、学者对影响英语写作水平的诸多因素,如教学模式、写作任务、母语迁移、语篇知识等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马广惠、文秋芳,1999;邵继荣,2003;王初明等,2000;王立非,2002;王文宇等,2002、2004;张在新等,1995),对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促进写作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拟从预制语块的定义和分类入手,分析此类现象对英语写作教学的有益启示,以期对高中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2. 预制语块的定义和分类

Becker和Bolinger在20世纪70年代率先提出预制语块概念。预制语块是英语中的一种多词词汇现象,介于传统的语法和词汇之间,通常是固定或半固定、模块化了的块状结构。

就名称来说,英语中有40多种不同的术语表示这一概念。例如:程式语(formulaic sequences ) 、语块 (chunks)、公式语 (formulas) 、词汇短语 (lexical phrase)、词汇化句干 (lexicalized sentences stems)、多词单位 (multiword units)等等。

Lyons (1968)认为,预制语块是作为不可分析的整体习得并应用于特殊场合的惯用语;Ellis(1994)却将它看作类似问候语序列的所有字词,它是固定的、可预测的,因而便于学习者学习和记忆。而Wray 则认为预制语块是“一串预制的连贯或不连贯的词或其他意义单位,它整体存储在记忆中,使用时直接提取,无需语法生成和分析”。(Wray, 2002:9)

目前被国内学者普遍接受的分类法是Nattinger和DeCarrieo(2000)提出的预制语块。他们认为词汇短语是一种介于传统的语法和词汇概念之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组成的一些长度不同的块件。人们使用语言的流利程度不取决于学习者大脑存储了多少生成语法规则,而是取决于存储了多少词汇短语,即预制语块。他们把预制语块分为:

(1)多元词语块:在理解上和书写上都被作为像单词一样的整体形式来看待。如a piece of paper, by the time, at any rate 等。

(2)惯用表达式:主要指说话中可以作为整体存储的语言组块,包括谚语、警句、交际套话等形式,通常用作独立话语。如 no pains, no gains; how are you等。

(3)限制型结构短语:这类词汇短语允许有词及词组范畴的变化,是具有固定结构形式的框架式短语,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替换相应的词,通常是一些可以填空的不太长的词块。如 a/an … of a/an 可以构成 a hell of a day, a cavern of a room 等, as…as 可以构成as long as, as far as ,as much as 等。

(4)句子构造型短语是句级词汇短语,可以为整个句子提供框架结构,并且根据相应的需要填入相应的短语或从句,从而具有较强的可变性。如 I wish X ,这里的X 可以是一个不定式短语 也可以是一个由that 引导的宾语从句,构成两个句子,如 I wish to help you 或者 I wish that I can help you.由此可见,这种语块的可变性很大,可以构成众多意义不同的句子。

3. 预制语块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预制语块在英语写作中的作用

Nattinger和DeCarrrieo认为预制语块具有社交互动、必要话题、话语技巧三种功能。下面我们来谈谈预制语块在英语写作中的作用。   有助于增加写作的流畅性

英语写作不仅是语言输出的过程,更是语言的书面表达过程。很多高中生在写作时常感到无话可说或有话说不出,造成写作的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能有效地使用语块造成的。本族语者之所以在即时交流时可以流利表达是因为他们将大量的词块存储在大脑中的长时记忆里,使用时只需到该语言库中去提取相关部分,然后再重组。同时这些语块结构也保证了语言的准确和流畅。然而,很多二语学习者只注重记忆个别单词,在长时记忆里存储的往往是零散的词语而不是多语块,这些单个词语既占用储存空间又在实践在难以有效运用。因此,学生在写作时就要重新组合语言材料,从而浪费了时间,影响了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实验证明,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如果使用语块可以提高二语写作的速度以及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意义连贯性。

有助于增加语言表达的地道性与得体性

每个预制语块都有一定的语用功能,并且与特定的语境与文化背景相联系,以整体形式存储于学生的记忆中,使得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下选取恰当的语块。如我们表示吃得多时会说eat very much 而本族语者会说eat a horse ,这样的词语比第一种说法更地道。由此可见预制语块在英语写作中的恰当运用能够符合语言文化背景,提高语言表达的得体性、地道性。

有助于提高写作的连贯性

要提高写作的连贯性,就要使用语块组织语篇,语块是用于表示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连接段落和整个语篇的固定结构。如果我们了解预制语块的篇章组织功能,从语篇框架入手,近一步了解不同题材,不同文体的篇章组织模式,掌握文章的开头、段落、过渡和结尾的综合语篇指示语块,在写作时就会加快语篇的组织速度,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密,表达明了,从而使文章更富逻辑性、条理性和连贯性,更加接近本族语的水平。英语文章中存在一些在语篇中能起到起、承、转、合作用的结构。掌握一些有过渡作用的预制语块,可以实现写作中的起、承、转、合,从而使文章读起来层次清楚,语篇连贯。例如,表示启的:in the whole; generally speaking 等,表示承的:first of all; above all; further more等;表示转的:but; however; on the other hand ; 表示合的 : sum up; in a word, all in all 等。

预制语块理论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预制语块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提高语言的准确性,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培养学生恰当地使用预制语块很有必要。

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块意识。语块意识的提高是准确应用的前提。在语篇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刻地意识到预制语块在语言习得中的优势,改变以往对词汇的简单认识,将学习的重点转入对语块的吸收。教师还要向学生讲解语块的理论知识,教给他们分辨语块的能力,尤其是语块的形式和整体意义,区分语块结构中的固定成分和可变成分,进而提高他们对预制语块的敏感性,养成自觉注意、模仿、运用语块的习惯,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新的思维方式,以适应本族语者的语言表达习惯,为英语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 在教学中尽量给学生提供输出语块的机会,提高他们灵活使用语言的能力。另外,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操练,例如:复述课文、归纳大意、改错、写作练习等。以促使学生掌握大量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各类表达,巩固词汇知识,加强文化意识,从而减少和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错误,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性。

4.结语

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 “的” 教学法

虚词“的”在现代汉语中常常附着在其他词、词组或句子上,主要用作助词,起辅助作用。或用在词语中表示结构关系,或用于句子前、中、后,表示各种语气。因此,助词“的”可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句末语气词。虚词“的”由于与英语“所有格”在语法与语用上存在异同交织的对应关系,在对外汉语中成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一、结构助词“的”的教学

结构助词“的”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构成“定中结构”,用于词末则构成名词结构。

对外汉语教学必须在具体的语境中实现,常用的具体语句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比如:给我看看那件蓝色的毛衣。/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我给他送了一份精致的礼物。/那个漂亮的女孩是他的妹妹。/我们应该带着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对结构助词“的”的理解,可先由学生总结例句中划线部分的共同点。让其了解这些都是“(定语)+的+(名)”的结构,相当于英语中的“形容词+名词”形式。然后,重点讲解“的”前面部分都是带有描述性质的词语,而其后则都是名词。最后,让学生明白,在这一结构中,是由“的”之前的定语修饰“的”之后的名词,其意在说明该名词的属性或状态。

同时,在重点讲解之后,应加强对教学重点的巩固练习。可以给学生一些常用名词,比如:女孩、眼睛、田野、歌声……让他们先自由组成词组,比如:可爱的女孩、大大的眼睛、夜晚的田野、动听的歌声。再进一步组成句子,比如:那个可爱的女孩在看书。他有一双大大的眼睛。或者让学生用“(定语)+的+(名)”的结构来填充句子,比如:那里有一个 湖泊。她是一位 奶奶。我想买一件 衣服。

此外,在讲解“的”用于说明所属关系这一知识点时,可以采取对比法或翻译法进行教学。比如:我的杯子――my cup.此例中的“的”,用在人称代词后,相当于英语中的物主代词。鼠标的右键――the right key of the mouse.此例中的“of”是所有格的标志,这一形式的中心语是“of”前的成份。猫的眼睛――the cat's eyes.此例则是“'s”的所有格形式,其中“的”与“'s”的位置与意思都是一样的。

经过以上讲解之后,老师即可给出结论:名词/代词+的+名词,即表示前者拥有后者。接着在相关及课外练习中,可以使用一些教具,让学生反复用“名词/代词+的+名词”的形式来描述事物。

对于“的”字短语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的”字短语属于名词性短语,它指称人或事物,能作主语和宾语。例如:你看到的不是他。/红色的那件比较好看。/少不了你玩的。

其中,第一例是“短语+的”,作主语;第二例是“形容词+的”,作主语;第三例是“动词+的”,作宾语。在这几个例子中“的”前的短语或实词都是用来表示这一名词性短语的性质的。同时,应让学生知道,“的”字短语在句子里的意义是很具体的。

但是,必须让学生注意,“的”字短语若离开了句子,其具体性就会减弱,而具较大的概括性。比如“大的”,单从这个无具体语境的短语,并不能看出它是主语还是宾语,其所指的具体意义也无从得知,而只能从具体的句子中才能知道。例如:大的不能欺负小的。(作主语,指人)/我喜欢那个大的。(作宾语,一般指物)

“的”字短语教学,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形象生动的图片进行直观教学。比如:“的”字结构指人的教学实践。先给出如下图示,再给出词语:司机。

学生可能并不能立刻说出答案,这时候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诱导学生思考表达。比如:

老师:这个人在干什么?学生:开车。老师:那他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开车的人。

老师:“开车的人”还可以用什么形式表达?学生:开车的。

老师:所以图上的人是“开车的”。他是司机,也就是说司机是什么?学生:开车的。

这种图片展示教学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抓住所描述事物的性质,结合所讲的理论知识,反复练习,以熟练掌握“的”字短语,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

二、句末语气词“的”的教学

首先告诉学生,“的”作句末语气词主要用于陈述句和判断句。其中用于陈述句的“的”又有不同的形式和用法。

第一,“的”用于陈述句末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在进行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应先给出常用例句,如:他不会来的。/今天会下雨的。/我相信你可以的。先让学生明白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再试着让学生去掉句中的“的”后,理解各句的意思。然后仔细区别辨析两种句子所表语义的差异,最终让学生明白,去掉“的”的句子所表示的是:情况本来如此,也是表肯定,分别说明:他不会来;今天肯定要下雨;相信你会做到。去掉“的”似乎并未影响句子的意思。但是,加上“的”后,我们明显感觉到肯定、确认的语气增强了。这,就是语气词“的”的作用。

第二,“的”用于陈述句末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还有另一种句型结构形式,即:主语+是+核心词+的。例如:

他今天是会走的。/这是真的。/这样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张三是很聪明的。在这种句子中,“是”后面是以形容词或动词为核心的词语,“是”与核心词一起对主语进行描写,说明主语“怎么样”;而“的”仍是句末语气词,起增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在进行这种句式的教学时,可采用反复造句练习的方式。老师先给出一些常见事物及其属性,再让学生根据这些事物及其属性,用“的”作句末语气词,造出表示肯定语气的陈述句。比如:主语(屋子、花、小李、桌子……)+是+核心词(干净、鲜艳、孝顺、红木……)+的。通过造句实践如:屋子是干净的。花是鲜艳的……如此反复练习,就能较好地学习掌握这一知识点。

在教学句末语气词“的”用于判断句这一知识点时,首先要让学生牢记其句型结构为:是+名词性词组+“的”。例如,我们是一所学校的。/这桌子是木头做的。/这支笔是他的。/他是教书的。在这些例句中,“是”后跟的是名词性成分,“的”后省略了中心语,“是”为判断动词,连接前后的主语与宾语,“是”与宾语一起对主语进行判断,说明主语“是什么”。以上例子加上“的”后省略语即为:我们是一所学校的(学生)。/ 这桌子是木头做的(桌子)。/这支笔是他的(笔)。/他是教书的(人)。

通过以上学习,要让学生知道,“的”有结构助词与句末语气词的分别,因此,同一表层结构“是……的”的句子形式,在深层句法意义上,也有判断句与陈述句的区别。

三、动态助词“的”的教学

所谓动态,通常指动作或性状持续的过程,并非表示动作或事件发生的时间。而当动态助词“的”置于动宾短语中,构成“动词+的+宾语”结构时,则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尤其偏重于强调动作的时间、处所、方式等。这是动态助词“的”与汉语中一般所谓动态概念的区别之处,也是对外汉语动态助词“的”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

如何克服这一重点难点,有效地实现动态助词“的”的教学目的呢?我们认为,关键在让学生认识、理解和区分汉语中一般动态的概念与“动词+的+宾语”所表语义的不同。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让学生通过对大量日常生活具体语句的学习理解,分析探索,从中发现特征,总结规律。因此,老师首先要给出大量的例句,如:谁做的饭?/他去年去的中国。/他在市医院看的病。/这是按处方配的药。……在读懂例句的基础上,先让学生找出例句中的动宾短语“做饭”“去中国”“看病”“配药”。单看这些动宾短语,很明显,是指动作或性状持续运动的过程,即表示一般的动态概念。然后,再让学生找出例句中用在动宾短语中间的动态助词“的”及与其相应的“动词+的+宾语”结构:“做的饭”“去的中国”“看的病”“配的药”;再结合例句中的:谁(施事主语)、去年(时间)、在医院(处所)、按处方(方式)等。最后将“做饭”“去中国”“看病”“配药”与后者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两者所表语义明显不同。前者表示动作或性状持续运动的过程,后者则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尤其偏重于强调动作的时间、处所、方式等。此时,再给出整个句子的结构:主语+(状语)+谓语动词+的+宾语。

在此后的反复练习以巩固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先给出一些常见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让学生根据“主语+(状语)+谓语动词+的+宾语”的句型结构,用“的”作动态助词造句。比如:主语(她、李明、姐姐、老师……)+状语(在家、昨天、按菜谱、在课后……)+谓语动词(吃、买、做、布置……)+的+宾语(饭、苹果、菜、作业……)。通过实践练习,造出句子如:她在家吃的饭。老师在课后布置的作业。……在对句型结构逐渐熟悉以后,可让学生自己举例造句。如此反复练习,就能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动态助词“的”的用法,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卫明。英语中的's能表示什么?[J].中学英语之友(新教材初一版)2012,(10).

[2]易莉莎。浅谈“的”字短语[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6).

表示时间短的词【第四篇】

关键词: 物量词 动量词 数量宾语 数量补语

从黄伯荣的《现代汉语》中“词类”一章知,量词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两类。“物量词”,又叫“名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量的单位,是计算事物的,指称动作涉及的对象。其语法特点是:和数词组合经常用在名词前边说明事物的数量,作定语。“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不指称动作涉及的对象。其语法特点是:和数词组合成数量短语经常用在动词之后,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次数,作补语,少数也可用在谓语动词之前,作状语,如(一把)拉住,(一刻)也不肯休息等。但是,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有时单独用在动词之后,很容易和表示动量的补语相混淆,那么,它究竟充当句子的什么成分呢?

请看下面的句子:

(1)他上街买苹果,共买了三回。

(2)他上街买苹果,共买了三斤。

在上面两个句子里,加点的数量短语都用在动词“买”之后,但它们充当的句子成分并不相同。句(1)数量短语“三回”是对动词“买”的补充说明,说明买的次数,动词和数量短语之间无支配关系,不能补出相应的中心词,不能说“三回苹果”,可见,三回不是“买”涉及的对象,因而是动词的补语。而句(2)数量短语“三斤”指的是三斤苹果,它是动词“买”涉及的对象,动词和数量短语之间有支配关系,当表示对象的中心词未出现时,它们就以定语的身份代替中心词作了宾语,能补出相应的中心词,因而是动词的宾语。

结论一:如果谓语动词之后的数量短语是动词涉及的对象,量词属物量词,那么它一定是宾语,由于事物的名称在句中谓语动词前已交代,动词之后便省略了事物名称,而用数量短语直接代替这个名词,我们把这种用法叫作“以定语代中心词”的用法。如果动词之后的数量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次数,量词属动量词,对谓语动词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那它一定是补语。

下边是与句(1)、句(2)数量短语用法相同的一些例句。

(3)你把题目再检查一遍。

(4)鲁迅的小说《祝福》,我已经读了五遍。

(5)为了去找他,我跑了十来趟。

(6)去年他到日本去了一次。

(7)六个苹果吃了三个。

(8)鲁迅的小说,我只读了两本。

(9)为了去找他,我跑了十来里。

(10)好桃子给我买二斤。

以上(3)―(6)例句中的数量短语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次数,量词属动量词,“一遍”指检查的次数,“五遍”指读的遍数,“十来趟”指跑的次数,“一次”指去的次数,它们都不指任何人或事物,只是对它们前边的动词作补充说明,所以是补语;而(7)―(10)例中的数量短语指代的是人或事物本身,“三个”指“三个苹果”,“两本”指“两本书”,“十来里”指“十来里路”,“二斤”指“二斤桃子”,它们都是谓语动词所涉及的对象,量词属于物量词,由于事物的名称在句中谓语动词前已交代,(“为了去找他,我跑了十来里”除外)动词之后便省略了事物名称,而用数量短语直接代替这个名词,属于“以定语代中心词”的用法,所以是宾语。

可见,分清数量短语中量词的类别,看它们究竟是物量词还是动量词,是辨别数量宾语和数量补语的关键。动词后的物量词一定是宾语,动词后的动量词一定是补语。

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当表示时间的计时量词(如年、月日、季、周、小时、分钟、代、世纪、辈子、会儿等)放在动词后面时,是作宾语还是作补语呢?

请看下面几个句子:

(1)为了这个问题,我花费了两天。

(2)路上堵车,耽误了两个小时。

(3)他一直休息了两天。

(4)这场激战,整整持续了两个小时。

(5)他一连干了两天。

(6)他整整写了两个小时。

上面六个句子,前两句中表时间的数量短语是谓语动词“花费”和“耽误”所涉及的对象,数量短语作宾语。它们可以转换成把字句。句(1)改成把字句是:为了这个问题,我把两天花费了。句(2)改成把字句是:路上堵车,把两个小时耽误了。而句(3)、句(4)中表示时间的数量短语,则是对动词“持续”和“休息”的补充说明,数量短语作补语,不能转换成把字句。因为“持续”和“休息”都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所以不能转换成把字句。而句(5)和句(6)中的动词虽然是及物动词,但它们带的宾语不是时间,而是“活儿”和“字”,所以也不能转换成把字句。而给句(5)和句(6)加上“把”字调到动词前边去,是什么样子呢?句(5)改成把字句是:他一连把两天干了。句(6)改成把字句是:他整整把两个小时写了。显然,句(3)、句(4)和句(5)、句(6)都不能改成把字句,改成把字句就讲不通了。

结论二:用在谓语动词之后表示“时量”的数量短语作宾语还是作补语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表示时量的数量短语和动词搭配时,诸如耽误时间、花费时间等能转换为把字句的是宾语,这是因为,作宾语的时量短语实质上是“以定语代中心词”的用法,中心词“时间、时刻”等本为动词涉及的对象,一旦补出,即可与动词搭配成动宾关系;如果动词带的宾语不是时间宾语,而另有宾语,不能转换为把字句的则是补语,这是因为作为补语的时量短语不属于“以定语代中心词”的用法,所以动词也就不能与补出的“时间、时刻”构成动宾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有、是、等于、变成”等动词后面的数量短语,不管是物量、动量,还是时量,一律都作宾语。因为从语法方面看,这类动词不存在带补语的问题。从意义方面看,这类动词是表示存在、判断及变化后的情况的,其后面的数量短语无论性质怎样,都是动词涉及的对象,所以都该看做宾语。例如:

(1)刘谦把一张扑克变成了五十张。(物量)

(2)这棵白菜足足有五斤。(物量)

(3)这个学生迟到只有一次。(动量)

(4)离开会还有五分钟。(时量中的时段)

(5)早晚要有这一天。(时量中的时点)

(6)一分钟等于六十秒。(时量)

(7)(原来我每天去教室两次),现在变成了至少三次。(动量)

总之,只有认真地进行具体分析,我们才能把数量宾语和数量补语区分开。

参考文献: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第五篇】

遽:立刻、马上。《察今》:“遽契其舟。”

瞬息:一眨眼。《活板》:“瞬息可就。”

顷刻:一会儿。《狼》:“顷刻两毙。”

少顷:一会儿。《口技》:“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食顷:一顿饭工夫。《促织》:“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卒:同猝”,突然。《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

倏尔:忽然。《灌园叟晚逢仙女》:“如何半日上倏尔又变”

无何:没有多久。《促织》:“无何,宰以卓异闻。”

未几:没多久。《口技》:“未几,夫驹声起。”

寻:不久。《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

已而:不久。《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适:刚才。《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

即日:当天。《鸿门宴》:“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今者:现在。《齐桓晋文之事》:“今者,有人语此,力足以举千钧。”

48 3100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