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实用最新5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4年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实用最新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教学 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设计特色:
1、教学建立在对诗的正确的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教学设计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表现,呈现出多种动态生成的教学预设。
2、运用多种方法灵活理解诗句的意思,如在读与画中理解,在将“渠”改为你、我、他的语言运用中加深理解,在有与没有“源头活水”的对比中理解等。
3、对诗句的活学活用,如师生共同合作将诗句改为“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
4、对教学时机的智慧把握,如将朱熹是南宋理学家、宋诗讲理的知识点以及开卷有益方面的名言与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理解巧妙对接。
5、板书的四次变化是诗的解读,也是诗的创造。
教学过程:
一、观塘
1、导入
学诗要达到正确诵读、解意、悟境,今天我们能否做好这几点?先自学,要求做到:读正确、通顺,读出节奏。
2、检读。
3、自学尝试理解意思,读出画面。
4、检读、助读
你认为哪些字词的意思较难理解?或要引起同学的关注? 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想怎样的池塘?可以画出来。(半亩、方、清、源头活水) 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交流,同桌。 集体交流、相机朗读。
(同学们,塘虽小却清新、明朗,有活水注入,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备注:“天光云影”、“湖光山色”中“光”意思的理解要联系词语的前后搭配。谁在徘徊?“源头活水”的意思要重点理解,可以查成语词典。)
二、观塘有感
1、导读全诗:这是一个怎样的池塘?诗人产生的疑问是?放开眼界找到的答案是?(塘清的答案在塘外)
2、诗句活用:(将“渠”改为你、我、他。): 谁用诗句问问小池塘为何清。老师做小池塘,生问老师。(渠——君,你,汝。老师故做没有听清状回答:问我那得清如许呀,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问另一学生:问他那得清如许?学生回答:为有源头活水来。)
3、如果没有“源头活水”呢? (老师擦去“有源头活水”)方塘怎样?同桌思考讨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板书:枯竭、陈腐、污浊。教师擦去“一鉴、天光云影、清”,师生共同合作将诗句改为: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 有源头活水的半亩方塘是——谁来背诵一遍?(或者是将擦去的字写上,并写上题目)。
三、观书有感
1、老师故意让学生齐背——《观塘有感》,引起学生疑问,引出读书法——读书要看清题目,题目是文眼呀!
2、问:为何是《观书有感》?借塘来说观书感。理解:观,看,看见,有见解。感,用心悟,悟出滋味。简介朱熹:南宋,理学,宋人最讲理。宋诗特点常借景(物)寓理。当时在看书,将看书体会心得写了出来。
3、诗人看书有何感想呢?同桌讨论。
(多元理解:塘——人,心如明镜,胸怀宽广,清,高洁;塘——书,知识,天光云影;„„) 相机出示开卷有益的名言警句。(见预习积累)
备注:当学生不会时导法;
2、塘有源头活水就——,人观书就——。
3、把“半亩方塘”改为“方寸之心”
4、宋诗借物喻理的特点。如苏轼《题西林壁》等。)
四、拓展学习——宋诗借物(景)喻理的特点 学习《观书有感》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中有悟,诗中有理)
板书设计:
(动态生成)
初: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变: 半亩方塘 开, 共徘徊。
问渠那得 如许,为 来。
再变: 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
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
还原: 方寸之心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我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第二篇】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小结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第三篇】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教育必须朝着适应未来的方向进行深刻的变革。自9月启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的课堂里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课程改革的理念已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初见端倪。
但需要深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而且需要适切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
第一,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长期以来,教师们普遍认为系统而复杂的教学理论不易被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而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教师们努力学习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论,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重把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同时也注重将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事实证明,理论必须与实践不断结合才能为教师所掌握和运用;同样,也只有经常性地反观课堂教学实践,对其进行深度思考与梳理,才能使教学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这套《新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丛书》正是积极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第二,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新课程的推进既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应看到,它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极好机遇。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它不是机械的重复。教师既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同时作为专业人员还必须遵循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谙熟他们的需求,掌握学科教学的内容与方式。
第三,在改变课堂教与学的方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查尔斯?赫梅尔在《今日的教育为了明天的世界》中指出,在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已经过时、百科全书比老人老得还快的大变革时代里,教师再也不能仅限于传授知识,而需要“唤醒不被知晓或沉睡中的能力,使得每个人都能分享到人们完全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幸福”。因此,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成为本次课程改革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深圳市南山区正是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为突破口,对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突出知识的建构过程,如何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作了大量深入的探索。这套丛书中的教学设计虽然侧重活动性,但每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力图向人们反映一种理念:只有将学习任务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才能真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真正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心得体会
三道镇新民学校刘国伟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的学习,让我感受颇深,作为一名乡村教师的我,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潮流。
数学活动是数学教育在活动中进行,活动是形式,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做数学活动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剪一剪、数一数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轻松、快活。学生在活动中,体脑结合,手脑并用,减轻了学习负担,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把学生的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学习状态,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使教学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显然,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活动,体现了人文取向。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鲜明特征。
数学活动的设计应注意几点:
1、体现知识的发生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只关注掌握知识结论,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发生过程的理解。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不应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当为学生创设思维活动的机会,特别是有利于求异思维发展的教学环境。重视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到“过程”中来,并在“过程”中享受到比较充分的思想和行为自由,获得比较宽广的活动空间,为创造思维的培养提供最基本的条件。
2、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在设计中,要运用多种方式、途径和策略,引发和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使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参与,多给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操作及交流评价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自由表达思想与情感的机会。
3、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的有效形式,它有利于扩大参与面,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抓住时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动获取知识。
通过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从中弥补了很多不足,我会把所学知识应用于今后的教学之中,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鲁迅小学冯木兰
我们常说,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归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应用数学与数学应用的发展,使得数学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它的思想方法向一切领域渗透,是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工具,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多的作用。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用数学的意识,这是数学教育转到素质轨道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义务阶段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数学应用意识薄弱,长此以往,必将学而无用,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就如何在实际的教学和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如何理解数学应用意识
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数学应用意识。《数学新课程标准》关于数学应用意识的刻画,为我们理解数学应用意识提供了基本依据。它提出,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只有学生能够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真正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面对实际问题,能够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能否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的关键。
3、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学生只有主动地寻求数学的实际背景,才能为数学知识的应用找到生长点,也才有可能进一步探索其应用价值,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1、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写者头脑中特有的,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它有它固有的起源。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切头去尾烧中段”,很少讲数学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这样做的后果只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不深刻。事实上,对学生来说,知道数学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让每个学生知道数学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就能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再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使所学知识更能一体化。所以,按照《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数学教学的理念,教师有必要通过讲授或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
例如:在讲《圆的周长》前,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圆周率,教师可以准备三个圆:一个一元的硬币、一个自己剪的圆、一个圆的实物,让学生通过测量不同圆的周长和直径,来理解周长和直径之间存在的固有的倍数关系,这个关系就是圆周率。这样的学习,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讨、自己参与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2、课堂教学中要采撷生活实例
许多小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头脑中难以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在涵意,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抓住数学知识传授与数学知识应用之间的联系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分析、比较、推理和交流、调查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生活中经常看到、经常听到的许多事情都能成为数学课堂很好的素材。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中应用题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最为密切,在应用题教学中,若能把生活中的事例引到课堂中来,与教学相结合,学生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时,与其说学生在解答数学应用题,还不如说是在解决身边的一件事情。学生也不会再为了解题而解题,而会尝试着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生活中的小事。这就是数学应用题生活化所带来的作用。其实不仅应用题可以创设情境,数的认识、几何知识等也都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类似的场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例如:在学习《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购物的游戏,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扮演营业员、顾客,有一定数量的钱去购物,营业员找钱,其他同学生判断营业员找的钱是否正确。这样的情境生活中随处可见,可如果把它放置于课堂中,则更能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我们不难发现,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就越容易接受;若放手让他们去观察、去实践,他们学习的兴趣也就越高涨,学习的效果也越好!
3、为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和机会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最有效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练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也可以不到校外,而通过模拟现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让学生了解附近市场或超市的销售情况,提出进货建议。这就需要学生了解市场的货物种类、每天的销量、哪些商品的销售额高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才能给出进货建议。又如,让学生测算粉刷教室的费用。这需要学生首先测定教室的粉刷面积,了解市场上有哪些涂料、价格如何,确定选用哪种涂料、需要多少涂料,粉刷的工钱如何计付,明确了这些因素以后学生才能对粉刷教室的费用有个初步估计。
4、引导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
例如,实习期间我听过这样一堂课:一位教师教学第九册“实际测理”一课时,他是这样引导学生,如果地面上两地相距比较近,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两地距离。如果地面上两地相距很远,超过卷尺或测绳的长度,怎么测量呢?学生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时教师就拿出标杆提示学生,马上就有学生想出利用标杆插在两地,再在中间多插几根标杆,使它们连成一条直线,再分别测出每相邻两根标杆之间的距离,最后把测得的结果加起来,就是较远的两地距离;接着这位教师带着学生到操场上进行实际测量,来证明这一方法是行得通的。然后他要求学生根据书本的讲述,进一步来证明这一点。他这样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但那位教师并未满足,他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没有测量工具或不要求测量结果十分精确时,你会怎么办?这个问题一抛出来就引起了学生的再思考。有的学生想到用“手掌”来测量;有的学生想到用伸开的“手臂”来测量;有的学生想到用“眼睛”目测或用“脚步”步测。这位教师这样做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
现实世界的存在形式千姿百态,我们无法直接看到或读出它的数学表现或描述,而需要我们自己去描述、去发现。只有从数学的角度对事物进行描述、找到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才有可能进一步去探索其中的规律或寻求数学的解决办法。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是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所以,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这样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策略研修心得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只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找出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提出用数学解决的问题,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有机会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教学给学生在解决问题。3.积淀生活回归数学——让数学教学更具“后劲儿”
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重视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应是教师直接点拨,应在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创设和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获得必需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第四篇】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1、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2、预习《观书有感(二)》,理解诗意。
3、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有了上面学习的铺垫,对照精心的板书设计,再加上教者富有启发性的疑问,这一难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4、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呢?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默读,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
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板书:有感。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出示自学提示: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生开始自学,师巡视,提示要扎扎实实把这三个要求落实到位了。一半时间后,可以建议学生互相交流交流。
2、检查诵读。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我们一起来读三四句。
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第五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小结
下一篇:学校活动宣传方案【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