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做一件事优秀8篇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一生只做一件事优秀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一生只做一件事【第一篇】
陈省身成为了国际数学家,因为他的一生都在研究数学。黄永玉成为了著名画家,因为他的一生都在研究作画。所以,一生只做一件事。
人的一生仅有几十年的光阴,我们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我们只有把精力放在一件事上我们才可能做到精,做到成功。面面俱到就是面面不到,我们的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够了。
《花经》中的主人公黄岳渊先生,在宣统元年本是一名朝廷命官。年将三十的一天,他突然想起“三十而立”,自己即将三十岁了,自己该如何立人呢?他想:如果做官,一生都要应付官场的险恶,奉承上司。如果经商,一生都要坑害百姓。一生都做这种事情怎能忍受的了?于是他毅然辞官,回到家乡,购田耕种。从此聚精会神,抱翁执锄,废寝忘食,辛勤灌溉,甘为花木之保姆。果然,花园欣欣向荣,花异草奇,声名远扬。每逢花季,引来无数文人骚客。
黄岳渊一生养花,养出人生真理,养出了精神境界,这才叫一生只做一件事!
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容易,我们仅凭着一点兴趣,一点迷恋,就能做好吗?我们是要付出全部的精力,一生的时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什么也做不成。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中主人公保尔说过一句话:“我把我的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我临死的时候我就可以说我不后悔。”是的,他用他的一生来参与革命事业,最终他成就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巨作,成为了众多读者心中的偶像,成为了众人学习的典范。
鲁迅一生致力于写作,最终他在文坛拥有了自己的一片天空。爱迪生一生致力于发明创造,不论遇到多大困难毫不退缩,最终他发明出无数件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发明。贝多芬,一生执着于音乐,即使耳朵失聪,他依然不愿改变最初的梦想,最终他谱写出生命的乐章。
当今的社会中有多少人自以为聪明,这也做,那也做,喜欢听人说他多才多艺。是的,他们足够多才多艺,但也只是多才多艺,他们做到成功了吗?他们在这么多方面都做到了最好吗?得到的答案是:没有。他们只是被人评价为“多才多艺”,可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一生的时间并不多,一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要做好一件事也实在不容易,更何况多件事呢?能用一生做好一件事的人,他就已经是真正的成功者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生只做一件事【第二篇】
你很专注地干过一件事情吗?全身心地投入24小时不想别的,心里就一件事情那种感觉,有亲身体会才知道。专注的力量很大,它能把一个人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一旦达到那种状态你就没有了自我的概念,所有的精力集中到了一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专注的精神也是一直提倡和推祟的。早在2000多年前,荀子在《劝学》中就讲:“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有句古语是这么说的: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动物只有两种,一种是苍鹰,一种是蜗牛。苍鹰之所以能够到达是因为它们拥有傲人的翅膀;而慢吞吞的蜗牛能够爬上去就是认准了自己的方向,并且一直沿着这个方向努力。
对人类而言,能够于众生中脱颖而出者实属少数,这些人也可以看到:一种是资质优越、天生异禀,本就是成就大事的种子,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而且有些这样的人还因不知学习而沦落了;(励志文章)另外一种人就是蜗牛一样的人物了,早早就知道自己是常人,却仍然立下鸿鹄之志,凭借后天的坚忍和努力,同样做出常人难以想象的成就。
一位久负盛誉的企业家在告别职业生涯之际,应多人要求,公开讲一下自己一生取得多项成就的奥秘。
会场座无虚席,奇怪的却是在前方的舞台上吊了一个大铁球。观众们都莫名其妙,这时,两位工作人员抬了一个大铁锤,放在老者的面前。老者请两位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上来,让他们用这个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把它荡起来。
一个年轻人抢着抡起大锤,全力向那吊着的铁球砸去,可是那吊球却一动也没动。另一个人接过大铁锤把吊球打得叮当响,可是铁球仍旧一动不动。
观众们都以为那个铁球肯定动不了,这时,老人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锤,对着铁球敲了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再敲一下。人们奇怪地看着,老人敲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再敲一下,就这样持续地做。
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会场开始骚动。老人仍然不理不睬,继续敲着。大概在老人进行到40分钟的时候,坐在前面的一个妇女突然尖叫一声:“球动了!”霎时间会场立即鸦雀无声,人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那个铁球。那球以很小的摆度动了起来,不仔细看很难察觉。吊球在老人一锤一锤的敲打中越荡越高,场上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老人转过身来,慢慢地把那把小锤揣进兜里。
老人用小锤就可以敲动的球却不能被年轻人敲动,足以看到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和坚持的毅力。
相传毛泽东年轻的时候,专门到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看书,以锻炼自己的抗干扰能力。
有的同学对教室外的一点风吹草动非常敏感,教室外有人经过,马上就抬头。在自然界中,空心的谷穗高傲地举头向天,而饱满的谷穗总低头向地。
一生只做一件事【第三篇】
有一个朴实无华的模样让我越来越怀念了,他就是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袁隆平爷爷。
袁隆平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湖南安江农校教书,主业培植红薯,因为在论文中讲真话,被下放到农场劳教,认识了种粮为主的农民水生一家。水生的父亲广田叔在饥荒年代被活活饿死,袁隆平在广田叔坟前有种深深地负罪感,作为一个学农的知识分子,他觉得自己欠天下人一碗饭。
湖南地处温带,一年四季分明,清明播种,五一插秧,这是农时,如果错过,庄稼就会减产。袁隆平在农场指导农民插秧,公社干部为迎接省里领导要求换时间开插。袁隆平不同意,“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农人活的就是时令。
回到农校,袁隆平开始尽心尽力地培植优质水稻,对他而言每一株水稻都像一个人,他早已把每一颗稻种当做了自己的孩子,所以给每株水稻取名,天天去陪伴,去看护,去施肥,去驱虫。
在一片金黄色的稻田中,一个忙碌的身影总是很醒目,头上戴着个草帽,撸起袖子,卷着裤筒;经过岁月的侵蚀,脸上已布满皱纹,“我不在试验田,就在试验田的路上”,就是在这个时候说出来的。
尽管他的种植方法是科学的,他的田间管理是勤勉努力的,但是他种出来的水稻产量还是没有突破。他必须培育出高产的种子,有高产的种子才能种出高产的水稻,遍地都是高产的水稻了,农田上才会呈现丰收的景象。
袁隆平用三系选育法来培育杂交水稻,提出可以寻找合适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来作为培育杂交水稻的基础。袁隆平的两个学生尹华奇和李必湖,在一片稻田里找到了袁隆平需要的佳禾,并移栽到了试验田,袁隆平匆匆赶回来,看着这一株梦寐以求的稻苗喜极而泣。
1973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培育成功;1974年,亩产过千斤。他兑现自己的那句话:“我一生就在做一件事,让全中国人民吃得饱饭。”
2021年袁隆平去世,习近平总书记说:“袁隆平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他把一件事做到了极致,他成了时代的楷模。”
一生只做一件事【第四篇】
他周围的许多同学和同事都认为,他是一个前途无量的人。
但是,在后来的中,他制定过许多人生目标,却没有一次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的。一天到晚不是忙着考托福就是考注册会计师,今天想出国,明天想开公司。
年轻人的那股冲劲和激情全部被他挥洒在工作周围的事情上了。
不能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是很多打工者浪费时间的主要原因。
牛根生,1958年出生,从事乳业27年。1978年参加工作,种草养牛5年。1983年进入伊利,从一名洗瓶工干起,直到担任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创办蒙牛乳业,现任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底,牛根生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成为“中华捐股第一人”。
工作29年来,他只干了一件事:种草、养牛、挤牛奶。养牛时做的是这件事,当工人时做的也是这件事,自己创业后做的还是这件事。
在蒙牛厂区,最大一块标语牌写的是:“聚精会神搞牛奶,一心一意做雪糕。”时时提醒员工要进行战略聚焦。
近八年多的时间里,蒙牛集团坚守乳业,不为种种诱惑所动。
不仅如此,就是在乳业里,他们也尽可能采取聚焦策略。刚开始那几年,只做六、七个产品。的时候,跟酒泉的一家乳制品企业交流,在展览室里,该企业陈列着四十多种产品,可谓琳琅满目!而蒙牛却只有六、七个品种。
等宾主双方在会议室里座谈的时候,酒泉的那位厂长喜滋滋地说:
“去年我们销了5万多元,今年的发展态势非常好,计划做到48万元的销售额!”阿弥陀佛,40多个产品全年才销48万元,人家蒙牛六、七个产品那时已经销到2个多亿了。
做工作,最需要讲究的就是“优生优育”。生下羊,哪怕一窝也不值钱;生下虎,哪怕一只也大有本事!
盲目生育,生得越多浪费越大!
正像牛根生讲的:“企业成功屡试不爽的招数,聚焦,聚焦,再聚焦!”
其实个人的发展与成功又何尝不是如此,个人发展更要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日本有句谚语叫做“滚石不生苔”。所谓“滚石不生苔”是指不在一个地方稳定下来而一直四处打转的话,就不会得到现实的收获。
跳水在我国体育项目中是一个传统优势项目,大家都会认为在比赛中夺冠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实际上并非那么简单。仔细研究你会发现,跳水冠军之所以成为冠军都是因为他们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来练习一个动作。
如果你用十年只做一件事,想想看下一个世界第一会是谁?
还有一个问题,你分得清楚做事情和做事业的区别吗?
事业和事情,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两者在时间、空间和性质上,都绝不相同。
假如有人给你一笔钱,让你去开一个鞋店,你做还是不做?
从做事情的角度考虑,开鞋店用不着风吹日晒雨淋,除了进货,大部分时间都是坐着,可以闲聊,可以看报,可以打打毛线,不可谓不轻松。钱呢,也有得赚,一双鞋进价50元,卖价100元,零七八碎的一个月下来,衣食至少无忧。
干嘛不做?
但换一个角度想,开了鞋店,我们就开不成百货店、饮食店、书店、时装店,总之,做一件事的代价就是失去了做别的事的机会。
人生几十年,如果我们不想在一个10平米的鞋店内度过,我们就得想想到底哪件事更有前途。从事业的角度,我们要考虑的就不是轻松,也不是一个月的收入,而是它未来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到底有多大。
当然了,鞋店不是不可以开,而是看以怎样的态度去开。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42岁的李惠就是从修鞋美容起家的,虽然已经是一个拥有千万资产的富翁,但在旁人眼中她一点也不像是一个千万富翁。她甚至曾来到一所大学校区门口拿出破旧的修鞋木箱在食堂门口摆开摊子,并扯起了嗓门喊到:“免费给同学们擦鞋,欢迎交流择业经验!”
此举令过往的大学生个个瞠目结舌。
可以说,李惠也正是从这一步走过来。
当初,在李惠承包工程的丈夫眼里,妻子自立门面擦鞋的生意简直就是小打小闹,成不了什么大气候。可是几年后,夫妻年终合计当年所得时,丈夫惊讶地发现妻子做这行的收入竟是自己收入的数十倍之多!
此后,凭着李惠的吃苦耐劳,她又在短短几年间抓住了机遇,成功地把生意从最初的一两个门面,扩展到了全国,打出了知名度。如今的李惠,已是在国内拥有余家擦鞋连锁店,身家近2000万的公司老板,她的经营从当初的扩大规模发展到了今天依靠出售技术和品牌,成为业内的一个传奇。
现在已经拥有千万家产的李惠还始终保持着创业时的平和心态,她的事业更是蒸蒸日上。她曾说,放下架子,冷静地面对形势,坚守一种健康、平和的心态,相信但不迷信,即使成功也要保持低调;从最平凡的工作着手,把一件事情做深做透,并最终将一个职业做成一份自己的事业!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思考,工作和事业有什么区别呢?
做一件工作,它就只是一件事情,做完就可脱手。如果是一项事业,我们就应该设计它的未来,把每天的每一步都当作一个连续的过程。
任何事都是可以做的,关键就要看我们怎样去做。
是把它当一件工作,还是一项事业来做,问题很简单,导致的结果却有天渊之别。坚持登一座山峰的人,一定会到达顶峰。一辈子坚持只做一件事的人,一定会成功,并且会成为一个强者,一个佼佼者。
你说呢?亲爱的朋友!
一生只做一件事【第五篇】
《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作者阿瑟·柯南道尔,曾当过杂志编辑,每天要处理大量退稿。一天,他收到一封信,信上说:“您退回我的小说,但我知道您并没有把小说读完,因为我故意把几面稿纸粘在一起,您并没有把它们拆开,您这样做是很不好的。”
有一位女作家被邀请参加笔会,坐在她身边的是一位匈牙利的年轻作家。女作家衣着简朴,沉默寡言,态度谦虚。男作家不知道她是谁,他认为她只是一位不入流的作家而已。于是,他有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
“请问小姐,你是专业作家吗?”
“是的',先生。”
“那么,你有什么大作发表呢?是否能让我拜读一两部?”
“我只是写写小说而已,谈不上什么大作。”
男作家更加证明自己的判断了。
他说:“你也是写小说的,那么我们算是同行了,我已经出版了339部小说了,请问你出版了几部?”
“我只写了一部。”
男作家有些鄙夷,问:“噢,你只写了一部小说。那能否告诉我这本小说叫什么名字?”。
“《飘》。”女作家平静地说。那位狂妄的男作家顿时目瞪口呆。
女作家的名字叫玛格丽特·米切尔,她的一生只写了一本小说。现在,我们都知道她的名字。而那位自称出版了339部小说的作家的名字,已经无从考查了。柯南道尔回信说:“如果您用早餐时盘子里放着一只坏鸡蛋,您大可不必把它吃完才能证明这只鸡蛋变味了。”
一生只做一件事【第六篇】
有一个寓言“猴子掰包谷”,说的是猴子在包谷地里收获,刚掰下一个,觉得前面的更好,就扔下手里的去掰另一个。另一个到手,觉得还有更好的,到手的又扔掉,去掰那个“更好的”。不知不觉走到玉米地的尽头,天色已晚,只得慌慌张张随便掰一个,回去一看,恰恰是个赖子包谷,也只好将就了。我们都会笑那个猴子太傻。猴子犯傻,不是智力问题,而是浮躁。
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没有持有一种股票的准备,那么连10分钟都不要持有。”说起来容易,可是有几个人能够做到?我们做不到,可能会把原因归结为中国股市的中国特色,在这样一个不成熟的市场里,想持股10年,不是有病?!其实,中国股市的毛病,并非只有中国才有,美国一样有“安然事件”,一样有“网络泡沫”,投资者一样套得很惨。做了一辈子股票的巴菲特,并不是随时都在买卖股票。最近10年直至“9·11”之前,美国股市走牛,一片莺歌燕舞,多少人大把大把地买,大把大把地赚,巴菲特却不为所动,以至于被一些人视为“过气股神”。然而,当一连串的打击把美国股市推入深渊,不少人血本无归时,巴菲特却以他的稳健投资避免了损失,在别人哭天喊地的时候,他还在稳稳当当赚钱。他说,这几年他几乎没有买进新股票。既然准备持有10年,就必须要有绝对把握,没有绝对的把握,他宁可不做。很多时候,决定不做比决定要做更难,放弃比抓住更需要定力。人心浮躁,就是因为向往的太多,凡事都想抓住,也不管是不是能够抓住。就像那掰包谷的.猴子,想抓到更多,结果连手上这个也没有抓好。古语说,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世上看起来可做的事情很多,但真正能够抓住的却少。人生的机遇,可能就只有那么一两次。因此,一生做好一件事,只要真正做好了,也就够了。
巴菲特从11岁开始买第一只股票,现在70岁了,还没有改行的迹象,看来,他这辈子也就是个投资大师了。任何行业、任何市场都是博大精深的,够你花一辈子的精力去钻研和奋斗。任何一个大师级的人物,都只是自己那一个领域内的大师。广泛涉足,难免蜻蜓点水,把一件事做透,才是成功人生的捷径。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并不是在天赋、机遇,而是在有无目标。就像那马和驴子,马一直在向着一个目标前进,最终到达目的地,而驴子只是一圈圈的围着磨盘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道理也如此,人应该有个准确的目标,这样做事情才能事半功倍。有人说,一个人无论年龄有多大,他真正的人生是从他有目标的那天开始的,以前的日子只不多时在绕圈子而已。与其把精力分散的到处都是,到不如把精力集中到一件事上,事事通不如一事精。如果你在一行努力工作十年二十年,那你肯定是这方面的行家。如果你想在35岁有所成就,那你应该在30岁就确定好自己的准确目标。所以每个人要有自己的定位,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就很不容易了。
一生只做一件事【第七篇】
每个人,一生用心做好一件事就行了,下面是由网友为你精心编辑的生活随笔:一生只做一件事,欢迎阅读!
有时,闲下来思考,人这一生能做多少事?细细梳理起来,古今中外,无论智者还是凡人,不论大家还是小家,他人生的“代表作”只有一件事,许多人一件事都没有做好,自然就没有“代表作”,所以,每个人一生用心做好一件事就行了。
我这人天生愚笨,却偏偏爱好广泛。爱好文学、新闻写作、摄影和书画收藏,到头来是样样通而样样松。几年前的一天,单位一名中医爱好者见了就对我说:“你的爱好挺多,对充实生活来说是件好事,但想出点成绩就不一定是好事了。”接着,他就从医学的角度谈起了自己的看法:“人的健康标志应具备充足的‘精、气、神’,人这一辈子想干点什么事,也离不了‘精、气、神’,而人的精力、气力、神力都是有限的,你把它们用到做一件事上,养精蓄锐,集中精力,一鼓作气,运好了气力,心无旁骛,提起神来,都集中到一点上,就会干出成绩来,否则,贪多嚼不烂。”听了这位中医爱好者的一席话,我思虑了半天,即使现在,我也常常思考这件事,我在想,这个同事看起来很普通,却从医学角度说出了富有人生哲理的话,使我对他更加敬佩,由他的话我又联想到了“针尖”、“弓箭”为什么有力?就是因为它们都集中到一个点上,使用同样的力度,就能将物体穿透。因而,我渐渐地疏远了新闻写作和摄影,只是偶尔为之,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了。
散文。
写作上了,结果,还真奏效。
古往今来,不乏这样的事例。譬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兰亭序》,就是王羲之酒醉之时写出来的,而他酒醒之后,又写了数百遍乃至上千遍,再也写不出酒醉时的《兰亭序》的程度,而正是那幅《兰亭序》的故事一直在书法界和广泛流传,这就是王羲之一生做的一件事,做的其他事都被这件事掩盖了。还有一部家喻户晓的名著《红楼梦》,列入了世界文学宝库,这是曹雪芹倾毕生精力写成的唯一一部传世佳作,而正是这唯一的一部作品而流传后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也是曹雪芹一生做的一件事。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一生研究“1+1”,最终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而扬名于世界,这就是他一生只做的一件事。著名莫言的大半生也只专注于文学这一件事,他写的《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件事轰动了世界,他的后半生仍将专注于他文学事业,不过,做的其他的事载难以超过这件事了。像这样的事例很多、很多,不胜枚举。
说了上述事例,还听到许多这样的。
谚语。
常在耳边听到的就有:“千田万地当不得一门手艺”、“身怀绝技”、“一招鲜吃遍天”、“百艺通不如一艺精”其实都是说的这个道理。企业家牛根生说过:“工作29年来我只干了一件事:种草、养牛、挤牛奶。养牛时做的是这件事当工人时做的也是这件事自己创业后做的还是这件事。”他还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团队如果聚精会神只做一件事做好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果东也想做西也想做不能做到专一、专注、专心、专业那么到头来每个领域都可能只是个二流角色弄不好还会沦入三流、末流。”说得非常真切这是一个企业家发自内心的忠告。
一生只做一件事。并不是说就不做其它的事了,而是重点咬定一个目标不放松,一生坚持做这件事不动摇,其它的事情适时地为挑让路,腾出主要精力投入这件事上,该发力的时候发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直到把这件事做好,这就是一生只做一件事。
一生只做一件事【第八篇】
一次处理一件事,一个时期只有一个重点。思考最大的敌人就是混乱。不要将心力分散在太多的事情上,那样会降低效率徒增烦恼。因为脑里太多讯息会导致阻碍思考,就像电脑的ram塞满了处理命令,会导致运行缓慢甚至死机。
为了让你的大脑一次只想一件事,你需要清除一切分散注意力、产生压力的想法,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主要专注的事情上,让你的思维完全地进入当前的工作状态。
你需要把你想做的事情想像成一大排抽屉中的一个小抽屉而不是一排抽屉。你的工作只是一次拉开一个抽屉并满意地完成抽屉内的工作,然后推回抽屉,并不再想它。
你还需要了解每一项任务你所承担的责任,了解你自己的极限。如果你不能很好地掌控你自己,你就会效率低下,而且得不到工作的快乐。
为了增加你的效率,你也许需要同公司内部相关人员或咨询师进行面对面的坦率交流和协商。这会让你的工作更有效率,公司里的相关人员也会在交谈中有所收获!
能够将你的身体与心智的能量锲而不舍地运用在同一个问题上而不厌倦的能力,就是专注!
专注能让你在做事的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不受外界干扰,从而极大的提高做事的效率。专注是一种精神状态,它可以通过加强注意力的精神活动来实现。
集中注意力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即时目标,注意正在发生的事情;二是密集度,因为集中所有的注意力于单一事情上,也就有了密集度!
你的心一定要留在做事的现场!
为了避免光线向没有用处的方向扩散,我们使用反射镜来实现;为了避免人的精力消耗在没有用处的地方,我们应当克服对注意力产生干扰的因素;为了把光线集中于某一点,我们使用凸透镜,为了把我们的思想集中于某一点,我们必须保持专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被一些本没打算消耗精力的事情所干扰。漂亮的女士、临近的假期以及各种纷繁的信息经常会出现在我的头脑中,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的心思可能会被这些事情拉走,以至于忘记了眼前的职责和工作。
利用专注的方法抵挡这些干扰对工作的完成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广袤的地球上,如果以十平方米这种小面积来计算,人口流动密度最大的也许要数纽约曼哈顿中央火车站的问询处了。那里每一天都会人潮涌动,匆忙的游客都争着询问自己的问题,希望马上得到答案。对于问询处的服务人员来说,工作的紧张与压力可想而知。疲于应对可能是他们的共同感受。
可是在问询处,一个胸前挂着组长标志的年轻人面对着游客的提问却总是应付自如。
在他面前的旅客,是一个肥胖的妇女,脸上汗水不由自主地往下流着。很显然,她十分焦虑与不安。问询处的年轻人倾斜着上半身,以便能更好地倾听她的声音。“您好,你想询问什么?”他把头抬高,集中精神看着这位妇人,接着说道:“您要到哪里去?”
此时,有一位手提着皮箱,头上戴着礼帽的男子试图插入这个对话之中。但是,这位服务人员却视若无睹,只是继续和这位妇人说话:“您要去春田吗?”他根本无需要看行车时刻表,就说:“那班车将在15分钟之内到达第二站台。您不用跑,时间还多得很。”
女人转身迅速地离开,这位服务人员立刻将注意力移到那位戴帽子的男士身上。但是,没过多久,刚才那位胖太太又汗流浃背地回来问这位服务员:“你刚才是说第二站台吗?”这次,这名服务人员却把精神都集中到那位戴礼帽的男士身上,待回答完那位男士的提问后,才又把注意力转移到胖太太的身上。
有人问那位服务人员:“面对这样众多的提问和急躁的旅客,你是怎样保持冷静呢?”
那位胸前挂着组长标志的服务人员这样回答:“我并没有和所有游客打交道,我只是单纯地处理一位旅客。忙完一位,才换下一位。一次只服务于一位旅客,却一定要让这位旅客满意。”
“一次只服务于一位旅客,却一定要让这位旅客满意。”许多人在工作中把自己搞得疲累不堪,而且效率低下,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们没有掌握这个简单的工作方法,d次只解决一件事。他们总试图让自己具有高效率,而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我们要学习那位服务员的工作方式,一次只着眼于一件事情,并且集中精力,致力于出色地完成这一件事情。把其他的事情按照轻重缓急顺次安排下来,上一件解决之后,再着手解决其他事情。这样才不会因为事务繁杂,理不出头绪而顾此失彼,导致效率低下的局面。
一次只解决一件事情,并不是忽略其他的事情,而是循序渐进完成你的任务。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有效地处理好你身边的每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