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议论文【热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中学生议论文【热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学生议论文范文【第一篇】

一、引导学生重视语言表达中的格言运用

议论文重在说理。而格言的恰当运用有助于加强语言表达的哲理性。如果运用不当,就会适得其反。“当”与“不当”,关键在于对格言内涵的深刻理解。如,苏教版中培根的《论美》,篇幅虽短,但句句都闪烁着哲理的光华。例,“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的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这里,作者以哲学家的目光,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了“行为之美”甚于“形体之美”和“颜色之美”的本质特点。作者在语言表达的艺术上采用的是“铺垫”艺术。在两两对比中突出前者,又在三者之间发现了美的真谛:“行为之美”。因此,引导学生恰当地引用格言,除了让学生正确理解格言的语意外,还要进一步深入探究格言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技巧。只有如此,格言才能成为议论文语言表达中的一串串璀璨的明珠。

二、引导学生重视语言表达中的形象说理

语言表达中的形象说理,即用形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内涵的一种说理方式。其特点是,以说理为目的,以形象化的语言为标志,加强说理的形象性与深刻性。如,培根在《论美》中开篇指出:“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这里,作者采用的就是形象说理的方法,意在强调拥有美德的人是令人可敬的。但是,倘若不加修饰地直接表达,那么,难以激起读者的联想思维。可见,语言表达中的形象说理,既能调动读者的直觉思维,又能唤起读者的理性思考。从而,达到以形象化的语言来说理的目的。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说理时适当采用形象说理的方法,加强语言表达的形象性与深刻性。

三、引导学生重视语言表达中的“化用”

“化用”与“引用”的最大区别在于,“引用”指直接或间接地应用别人的观点或语言,“化用”则指借鉴别人的语言风格与表达技巧而形成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在议论文语言表达中,引用得当有助于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化用恰当则有助于加强语言表达的幽默感。可见,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有同学在阐述“信念”这一话题时,这样说:“钱不在多,善举则名;位不在高,为民则灵。”从而,使语言表达幽默成趣。又如,有同学在阐述“读书的苦与乐”这一话题时,将“学海无涯苦作舟”改为“学海无涯乐作舟”。一字之改,说明了读书自有它的乐趣。其中,“学海无涯乐作舟”便是化用了“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俗语。从而,在对比中表明了自己鲜明的观点,同时,自然地转入了对读书之乐的论述。“化用”,是一种语言表达的创新。但是,必须指出,“化用”别人的语言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加强寓庄于谐的表达效果。

四、引导学生重视语言表达中的其他修辞的运用

议论文中的语言表达重在论证事理。因此,为了将理由说得透彻,有时需要在说理过程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复杂为简单。排比的运用除了加强语势外,还能增强语言的逻辑感染力;比喻的运用,除了加强语言表达的形象性外,还能增强说理的深刻性;对比的运用,除了加强语言表达的情感外,还能加强议论过程中的哲理性……可见,议论文中的这些修辞的运用对于提炼观点、论证论点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论题《勤奋》。有学生开篇写道:“勤奋是农民看到的田野上的希望,是公务员看到的实现理想的基石,是学生看到的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这里,作者将比喻与排比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勤奋的内涵,同时为揭示中心论点作铺垫。所以,在议论文语言表达中,善于运用修辞,不仅使语言表达更为形象,而且使语言表达更为周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达中善用修辞,通过借鉴与运用相结合的方法,增强语言表达的理趣。

中学生议论文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互动、疑议”机制 创新思维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教育创新观认为: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期。学科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基于以上理论的思考,我参与了“学教做互动”教学模式课题的研究,在语文课堂引进“互动、疑议”机制,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在此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互动、议疑”情境,营造创新氛围

语文课堂的“互动”,即指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与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之间互相作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教互动。

创造心理学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有利于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格局。因此,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进行互动、讨论、辩论、争论(也就是议疑),有计划、有目的,适时、适量、适度地为学生创设思维摩擦和碰撞的情境,置学生于灵活多变、民主和谐的“互动、议疑”情境中。通过讨论、辩论、争论,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对问题寻求尽可能多的答案,以达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互动、议疑”是集体探究问题真谛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那么,如何创设“互动、议疑”情境?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安排“互动、议疑”讨论小组,可以自由讨论、小组讨论、全班性讨论,不同层次学生间讨论,还有师生间共同研讨。小组讨论是“互动、疑议”机制中经常和主要采取的方式。优化组合讨论小组能够发挥讨论的立体效应。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往的方式应该是:

如图所示,分小组对教学中质疑问题进行互动式讨论和研究,每个学生都可以主动质疑问题、议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看法,成为学习和求知的主动者,学生按小组讲述、讨论、争辩、互评、互检,进行互助合作,竞争激励,取长补短,学生思维异常活跃,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教师只是引导者、参与者、点拨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是民主的、和谐的、合作的关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是多向式的网状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教学信息的交流,形成了多元互动的格局,这种多元互动的课堂格局,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分。能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二、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激发创新思维

晋代大学者张载曾说:“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也。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充分说明,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其实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疑”―“疑”―“不疑”的矛盾过程。疑是思维的开始,勇于质疑是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是创新的萌芽,在大力推进创新教育的今天,质疑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引导创新的重要策略。提出一个问题远远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得多,可是学生读书,往往一读而过,不留什么印象,究其原因是不会“生疑”,因而就领略不到文章的“妙处”,理解课文不深,“长进”自然也就不大。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指导先要放在引导质疑上,引导学生去质疑,去发现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自学课文内容,充分感受课文中所蕴含的各种问题。学生自学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发现和想研究的问题,参与质疑、议疑。如上朱自清先生《背影》这课可引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参与质疑:文中父亲说了几句话?表现父亲对“我”怎样的感情?文中作者流了几次泪?每一次流泪的原因相同吗?文中写了几次背影?哪次背影是最使作者难以忘怀的?题目改为《我的父亲》好不好?学生质疑的这几个问题,能统摄全篇,紧扣题旨,引起学生深思,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善于质疑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我们应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当学生在学习课文中,似乎没有问题时,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参与质疑,促进思考,有疑才会有探求,寻根究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著名学者孙绍振先生在《名著细读》的扉页写道:“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在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读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是的,有的时候看似很简单的文章或文段,学生“一望而知”,“感觉到又读不出来东西”,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能把疑问提出来,进行思考议论。

如教完《伤仲永》,因为这一课浅显易懂,学生学得明白,认为没有什么问题了。后来通过我的引导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仲永的悲剧的造成,谁该负责任?一疑激起千层浪,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讲,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质疑、议疑,这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广开思路,吸引学生探究和发现,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联想,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产生了“投石击破水中天”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学生“互动、议疑”,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还要善于指导学生议疑,开展多种类型的讨论,发扬互助合作精神。要使习惯于听的学生敢于开口讨论,也就是开口“议”,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放手让学生去议、去论、去辩,放手让学生去品评,让他们把意见讲够,把道理摆出来。教师可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当中,但不要轻易表态,在适当时给予点拨,使学生能充分地“议”,发表观点和看法。还可让小组长,做好记录以便发言。学生通过互动、议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作者说春天既像娃娃,又像姑娘,还像青年?这三个比喻合理吗?会不会有矛盾?学生通过小组互动议论,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充分议疑,最后发表了多种富有创造性的观点和看法。有学生说:刚落地的娃娃是新生的,小姑娘是美丽的,健壮的青年是有力量的,这三句话分别揭示春天的特点:新、美、力。也有学生说,这三句比喻句刚好写初春、仲春、暮春的特点,可以看出春天的发展过程,春天像人成长一样从小长到大,从新的娃娃、美丽小姑娘、到生机蓬勃、旺盛生命力的青年。多么有创意的回答,我作为老师都没想到这么多的。在“互动、议疑”阶段,教师的作用就是巡回指导,适当点拨,不要轻易发表看法,学生回答有其合理的地方,应给予充分鼓励肯定。这时,如果教师一定要统一认识,势必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像这些独特、富于创造性的见解,有时教师未必考虑到了,可在民主、和谐的讨论、议疑情境中却会经常出现,对此,教师要及时鼓励他们敢于标新立异,让他们觉得老师很重视他们的看法,以此调动他们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互动、疑议”机制课堂中,人人都是质疑者,人人都是解疑者,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他们既可从中获得新知识,又能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研讨,在议论交流中活跃思维。如此不断循环反复实践,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在民主和谐的“互动、议疑”情境中得到了培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互动、疑议”机制,能改变教师单方面控制课堂的预设式教学现状,改变课堂教学经常处于“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师授生受”的状态,代之以学生自主参与,师生平等、和谐、互助合作、互动研讨的情境教学,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和富有成效,也使课文课堂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

[2]“学教做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环节[J].宁德教师进修学院网,2011-11-28.

中学生议论文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生活教育 高职语文 教育实践

自从投身教育工作以后,笔者逐渐感觉到语文教学不仅在于书本,也不仅在于课堂;语文学习也绝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而应该是日积月累,细水长流。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不是机械地在课堂上把知识毫无选择、毫无过滤地灌输给学生。生活本身就是教育,而语文教师的生活本身就可以成为育己育人的一部分。这促使笔者找到了理论的依据,即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由此不妨可以用来引导高职语文教学,在实践中渗透这一理念。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这一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具体来说,首先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其次,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最后,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教学方法论。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褊狭。以社会作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任何人都可以做师生。”这段话很好地概括了“生活即教育”的主要内涵,也揭示了先生对生活与教育关系的认识。联系当下,在我国如火如荼开展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推行的研究性学习,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体现了先生这一理论的本质特征和核心理念。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起到沟通课堂内外的桥梁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网络平台等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以此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可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语文教学改革是具有积极指导意义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去实践“生活教育”理论呢?笔者认为,要关注学生生活,鼓励学生走向生活,课程面向生活,将生活引入课堂,让语文回归生活。在笔者有限的教学实践中曾经进行过以下尝试:

一、读小说,培养读写的习惯

在与学生交流中,发现他们对小说有着普遍兴趣。兴趣是阅读的前提,而语文教学的目的本来就是“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字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所以笔者考虑从小说入手,来培养学生读写的习惯。在付诸实践时,笔者首先通过概述和专题讲解给予学生评价小说作品的基本理论,还使用了由人及文的研究方法来分析作者人生遭遇和选择(比如美国小说家欧・亨利)、创作动因和态度等问题,基本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提出“我的”看法,言之有物,并且能够有理有据地证明自己的看法。

二、看电影,做活影片赏析

要想做好这个环节,笔者自身的体验和积累是前提。但要给学生看电影,还是要动一番脑筋。首先是时机选择。看电影的时间适合,选择密集但效率不高且紧接着可做写作安排的那些课时,比如放假前、习题课和考试之后等。其次是选片。内容要精当,适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情况,要学生爱看,主题和谐,电影要有优于文字方面的长处。比如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年级,笔者曾经选择过针对低年级段学生的宫崎骏的动画《龙猫》《千与千寻》等,针对高年级段学生的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推手》《饮食男女》《喜宴》)、许秦豪的《八月照相馆》等,以及配合教材文本的影片,如陈凯歌的《赵氏孤儿》《刺秦》等。以上电影无论是内容主题、台词情节、人物环境,还是影音效果,诸多方面都堪称经典。再次,是放映后的点评时间,要求学生在看完后做即兴评讲,把自己最直观的观影体会和感受表达出来,欢迎各种观点和看法的交流碰撞。最后是课后要求学生评论及交流并总结成文。比如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学生点评的关键词是家庭、亲情、代沟、老年人的婚恋、中西文化冲突等问题,学生也由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几年下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获得了学生的欢迎,也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鉴赏水平。笔者以为,语文应该是所有课程里涉及面最广也是知识量最大的学科,笔者希望学生通过语文课学到的不仅是语言文字或者文学,也不仅是阅读写作能力,还应该获取诸如观察、思考、比较、归纳等能力,也能有审美、哲学、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收获。

三、玩微博,玩空间,现代化科技手段为“大语文”所用

过去十年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互联网技术的更新和普及使每个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都拥有了话语权。只要你乐于发言,敢于发言,自然会有倾听者。微博、空间、微信逐渐成为大众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这种贴近生活的方式如果为“大语文”所用,其效果也是相当显著的。笔者在平时会鼓励学生多练笔,把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所见所感形成文字,记录下来发表在网络平台。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受众来互动交流,自己亦可以从别人不同的观点、感受中吸取精华,为己所用。个人认为,这种现代化的方式比传统的布置作文效果要好很多。学生在此实践中,更乐意书写,更享受抒发。同时,笔者自己也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交流备课或上课时遇到的问题,让彼此在教与学的困境中获得开解和启发,让学生逐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恢复学习兴趣和信心。可见,教育事业也需要与时俱进,利用一切新的条件来为培养学生服务。

通过以上有限的尝试,笔者也进行了反思和总结:认识到生活即教育,职业与事业、事业与生活、学生与学习并不矛盾而完全可以融会贯通。教师自身要兴趣广泛、知识面广,乐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尝试,并且要有包容的心态;在教学中,秉承“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理念,从任何人身上都能学习,随时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避免“师道尊严”的禁锢,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了解自己,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同时不断提升自我,随时质疑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中学生议论文范文【第四篇】

中国沼气学会作为我国沼气领域学术交流的平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间沟通的桥梁,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沼气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新技术与新成果的转化,促进沼气事业又好又快的健康持续发展,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拟于2011年9月组织召开“2011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

拓展沼气技术发展领域,实现资源化高值利用。

二、组织形式

1.主办单位:

中国沼气学会

云南师范大学

2.承办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太阳能研究所

教育部可再生能源材料先进技术与制备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生物能源持续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云南省农村能源工程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生物质能与环境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沼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协办单位: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

中国能源研究会农村能源专业委员会

4.媒体支持: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中国沼气》杂志社

中国沼气网

三、会议内容

1.交流近年来沼气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成果;

2.交流沼气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和最新进展情况;

3.介绍沼气工程示范与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成果;

4.研讨未来沼气技术与产业的发展方向;

5.开中国沼气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

四、会议时间

2011年9月26―28日,9月26日全天报到。

五、会议地点

本次会议将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具体地点见会议第二轮通知。

六、会议费用

1.本次会议收取注册费1000元/人,主要用于论文集及会议资料编印、会议室和设备租用等。其中,中国沼气学会会员代表800元/人,在校学生400元/人;

2.会议统一安排食宿,费用自理;

3.会议期间还将分三条线路,组织参观考察腾冲、大理和西双版纳的大中型沼气示范工程建设情况,相关费用将在第二轮通知中说明。

七、论文征集

本次活动将广泛征集沼气技术和产业化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推广应用的学术论文或综述文章,并通过形式审查后,由《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收录及出版(具体要求见附件)。热诚欢迎沼气领域的会员以及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学生踊跃参会、投稿交流。

八、联系方式

1,中国沼气学会秘书处

联系人:王素平、刘耕

电话:010-59199381、59199382 传真:010-59199383 邮箱:

2.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沼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联系人:张无敌、徐锐、陈玉保

电话:13508714255、13888083229、13888821945 邮箱: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一日

附件:2011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论文征集

一、论文主要议题

1.沼气建设与节能减排(政策措施、资源评价、国际经验);

2.厌氧发酵生化代谢机理(微生物生境、厌氧消化基础理论);

3.农村户用沼气技术及其产业化(新型池、新工艺、新材料等);

4.大中型沼气工程(装置及工艺流程、废弃物处理、技术经济评价);

5.沼气及其综合利用(沼气工业化利用如发电、提纯等,发酵残留物综合利用)。

二、征文要求

1.与会者提交未公开发表过的论文(限5000字以内),按《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格式要求;

2.论文需按A4纸排版,页边距上下为厘米、左右为厘米,以便于统一装订会议论文摘要集;

3.论文均应用Office2000以上软件排版,并通过电子邮箱发送至:ynbioggas@163,com云南省沼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8 945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