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国学的心得体会范文及感想【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国学的心得体会范文及感想【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国学的心得体会及感想【第一篇】

本学期我参加了教育局举办的国学讲座,感觉受益匪浅。让我深刻了解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

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从求学、立身、明德和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不难看出孔子也非天生的圣人,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在学习中提高,良好道德的养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自我约束到随心所欲不逾矩,思想和言行的高度统一,已经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此所谓“慎独”,就是一个人独处时候也能做到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这也使我们懂得了伟大来自于平凡的道理。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智慧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经常学习新知识,温习老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养成时时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学问从学习中来,能力从实践中来。人生困顿,皆因不学无术,其实学习和实践就构成了人生的两大主题。孔子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修炼的一生,境界越高越注意学习修炼。

国学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朋友之心为心,就是讲信任;以学生之心为心,就是讲师德。以他人之心为心,就是道心,就是天理,就是德。修德的功夫深入一分,爱世人的情感就诚恳一分,心心相印的境界就升华一分。唯德能感动人,能得人心。感动一家而家齐,感动一国而国治,感动天下而天下平。中国圣贤经典究天地自然之道,旨在净化人的心灵,启发人的道心,匡正人的欲念。所谓正心诚意慎独修己,归根结底,就是造就优秀的个人品质,至善的品德。以德率人,则好的精神产品和好的物质产品也就不劳督促,自然产生了。

在当今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中,我们深入开展“学国学、思先贤、树正气、扬美德”活动是非常及时、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读《国学》,使我们的心灵有所启迪,有所受益,也是就说要对照一下我们是如何做人的,如何交友的,我们的心地是不是够善良,我们有哪些是君子行为,又有哪些是小人之举,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怎样我们要用心去读,认真品味,才能够荡涤内心深处的污垢,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准,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以我们中国人特有的五千多年的方化内涵为骄傲,作为一名教师我更深刻的体会到我所担负的责任,我会尽可能的将自己所领悟到的道理传播给孩子们。

国学的心得体会及感想【第二篇】

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和研究。通过学习国学,我深刻体会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国学不仅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种修养。在国学的引导下,我懂得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自身内在品质的培养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这些心得体会让我对国学的理解更加深入,并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一种积极而有力的指导。

首先,学习国学使我明白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承担。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为珍贵的财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而国学正是对传统文化的体系化总结和深入研究,它不仅包含了古代文化、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内涵,更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通过学习古籍、古文、古代文人的思想,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让我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国学的学习让我认识到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国学讲究的是文化修养和人格修养的全面发展,强调内心的净化与正气的树立。通过学习古代文人的思想和境界,我意识到要想培养自己的修养,就必须注重修炼自己的德行和精神境界。例如,学习古人的品质,如诚信、谦虚、孝敬等价值观念,让我深深领悟到只有培养了这些美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益于人民、有职业道德、有责任担当的人。

国学的学习还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作为新一代的携手者,我们要有知新、才发展、德育全面发展、体强健,培养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的意识。国学所倡导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成为了我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南。仁爱他人、公正守信是国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我作为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通过国学的学习,我明白了自己应该为社会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努力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回报社会、造福人民。

最后,国学的学习给我带来了心灵的滋养和道德的养成。国学注重人的内在世界的修养,通过儒家的“修己治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使我更加注重个人内心修炼和道德修养。通过国学的课程,我学会了将自身放在一个宽广的时空背景中去考量问题,明确了什么是真善美。在这个现代都市的喧嚣声中,国学让我明白了世界的存在本质,让心如静水,让我固守本心,舍弃虚浮。每一次与国学的相遇,都是我心灵的一次洗礼和净化。

汇总以上的心得和体会,我深刻认识到国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价值,更体会到了其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通过国学的引导和教育,我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了个人的社会责任,同时也得到了心灵的滋养和道德的养成。对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我将继续坚持这种修养与人文关怀,为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懈努力。

国学的心得体会及感想【第三篇】

国学大学作为一所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的高等学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中古文化知识,还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深沉底蕴和博大精深。在国学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我体验到了深入而细致的教育方式,领略到了宽广而开放的学术氛围,同时也懂得了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和智慧。

首先,国学大学注重对中古文化的系统性传承和学术研究。在这里,老师们以其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讲解,为我们解读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演绎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他们以文化史为线索,从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到唐宋元明清,带我们走进了那个璀璨辉煌的中古时代。我们不仅学习到了中古文化的脉络和内涵,还深入探讨了其中的价值观和思辨精神。这种系统性的学习,让我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我们今天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其次,国学大学的学术氛围开阔而自由。在这里,每逢学期末,学校会邀请知名学者和教授来做精彩的学术讲座,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迪与感悟。这些学术讲座涉及历史、经典、思想等多个领域,内容润泽丰富,思维火花迸发。我还记得有一位教授在演讲中提到了“知行合一”的概念,激发了我对实践与理论的探索。这种开放而自由的学术氛围,让我有机会与一流学者面对面的交流,拓宽了我的视野,也提高了我的学术兴趣。

再次,国学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创造力。国学大学的课堂不拘泥于教师的讲授,而是强调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在每一门课程中,老师都鼓励我们提出自己的观点,与他人对话交流。这样的学习环境培养了我们的思辩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记得有一次上课,老师提出了一个关于中古文化的争议性问题,要我们通过辨证推理来思考解答。在小组讨论中,我结合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观点,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并与同学们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这种培养学生思辩能力和创造力的方式,激发了我们对中古文化的热情和深度思考。

最后,国学大学让我懂得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智慧。在国学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和独特之处。儒家的仁爱和孝道,释家的慈悲和般若,道家的自然和无为,都给我带来了深深的触动和思考。我学到了生活中的修养和处世之道,更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智慧的深远影响。这种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使我对中华文化充满了自豪和敬意,也激发了我更加深入探索和传承的热情。

总之,国学大学的学习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中古文化知识,还体验了深度的教育方式,领略了宽广的学术氛围,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智慧。这种经历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为我今后的人生道路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和指导。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到,在当代社会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发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国学的心得体会及感想【第四篇】

近年来,国学研究在中国迅速兴起,备受瞩目。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华文明的瑰宝。在学习和研究国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国学的价值与魅力。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谈谈我对国学的心得体会。

首先,国学弘扬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渗透和交融中独具特色。国学传达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经验和智慧,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不失自己的独特性。通过学习国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其次,国学塑造人格魅力。国学不仅包含了文学、历史、哲学,还有道教的修身养性、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以及佛家的舍身取义等。这些学问是几千年来无数先贤智者智慧的结晶。通过研读国学经典,我们可以获得一种修身养性的价值追求,使我们更加懂得如何做人处世。

再次,国学研究让我受益匪浅。国学经典丰富多彩,有《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还有《道德经》等道家经典,这些都是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通过学习国学,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还可以提高修养,开阔眼界。

此外,国学对当代社会仍有积极的影响。国学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是现代社会和谐发展的有益借鉴。儒家的仁爱和孝道,道家的自然观念和和谐思想,都是我们当下需要的。在现代社会,缺乏信仰和人文关怀,很容易导致道德沦丧、伦理缺失。国学的研究与传承,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宝贵的精神支持和纪律激励,对我们的生活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然,在国学研究中也有许多困难和挑战。首先是语言的障碍。国学经典大多采用古代汉字和文言文,特别是对于初学者而言,阅读起来颇有难度。其次是理解的困难。由于国学文化底蕴深厚,不同的诠释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需要较高的智慧和领悟才能真正理解其精髓。

然而,尽管有这些困难和挑战,我对国学的研究热情不减,我相信国学一定会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国学的学习和研究必将使我们更加自信、自豪,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瑰宝。只有通过对国学的深入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民族文化,更好地为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智慧的旧书,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精神食粮。通过学习国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瑰宝,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修养,影响并改善当代社会。虽然国学研究存在难度和挑战,但我们应该怀着对国学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不断深入研究和学习,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国学的心得体会及感想【第五篇】

我有幸参加了广州市举办的经典教育培训课程,实在受益匪浅。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

二、勤于好学,终身不懈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备条件,决不能忽略不顾。否则,一味埋头蛮干,难免会有差谬,也就是说,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这些观点和思想,我们今天要认真总结和借鉴。一是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品质,即坚持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二是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读书成为习惯,终身不懈。三是新课改的新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教师除了自己终身学习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勤于好学,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利于将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人,这里给我们的另一点启示是:一是要有终生从教(至少是从教期间)无怨无恨无悔无倦,充满激情,始终如一,热爱教育的情感。二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分城乡、干群、贫富,男女等因素,对他们的态度要一样。三是教法要灵活,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包括表扬、批评、要求等,否则,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产生师生隔阂,仇恨的心理。我曾写过1篇文章,《批评学生要讲辩证法》,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我认为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思想。

三、修己治人,仁爱至上

孔子无论谈“修己”还是“治人”,最终归依还是人生道德。孔子所重视的德行,所包括的范围甚广,而这些都可用“仁爱”来总括。“仁爱”是孔子所树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在《论语》中有一百多次提到“仁”,虽然具体语境的差异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种道德的修养境界,是一切德行的总和,孔子提出“仁爱”,是对人的情感、情操、修养的重视。“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胁肩谄笑,趋炎附势,出于利欲诱惑而屈己的人的行为不是“仁”。何谓“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仁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认为恭敬就不会招致欺侮,宽容就能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守信就会得到人们的信任,机敏就会取得成就,而慈善就容易调遣别人。这就是孔子认为的“仁”的五者能行天下的理由。当然,孔子关于“仁”的言论还有很多,但就教师的为人准则,只此几点,我认为就足够矣。可见,孔子仁德思想的深远影响。

一是教师不可培养“巧言令色”者,而要培养有独立个性,执着追求,宽容他人,忠于祖国,有益社会的人。

二是教师个人的为人处事态度,对他人要“恭敬”,只有恭敬地对待他人,才能少生矛盾和误会,甚至纠纷,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思考自己该思考的问题,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提高办事效率。

三是教师要诚信做人,“信则人仁焉”。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它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因此,教师在与人打交道过程中,一定要讲诚信,否则,你就会失去影响力,号召力,有损自身的形象,尤其是在和家长、学生打交道时,事先一定要认真思考,不能做到的不要承诺,已承诺的要准时按要求兑现,包括我们对学生的奖惩,对学生的要求等。四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慈善,“惠则足以使人”,慈善,在我看来,就是关心、关爱、关怀学生,这种关心、关爱应该是全面的,不仅是学习方面,还有生活方面,情感思想方面,不仅是大事情,而应该体现在细微处。有老师抱怨,学生不听话,不好管,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给予了他们多少爱,多少关心,不然,怎么不能“足以使人”呢?五是对待家长和学生要宽容,教师观念要改变,不能居高临下地要求和训斥家长和学生。首先要知道,没有了学生,教师的位置也就不存在了,存在的教师也就没有意义了,再者,我们要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作为家长的时候接受其他老师“教育”时的心情是不是很好。第三,我们的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考虑问题不可能每一件都很成熟,既使是成年人也不可能做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发现学生缺点和错误时,要有宽容的态度,善意地指出并引导他们改正,日后他会终身不忘,感激不尽,尤其是不能以当年老师“教育”我们的错误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学生,更不可以野蛮的“出于好心”的违法方法去教育学生。这样只能是“不得众”,甚至是断送自己。

48 1963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