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机械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精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机械毕业设计【第一篇】

关键词: 机械工程类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是高校实现教学目标、造就合格人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综合训练、培养创新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本科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是毕业前对所学知识和自身素质的全面检验,也是对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对于机械工程类学生来说,毕业设计是巩固、联系、充实、深化、扩大所学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提高面向工程实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机械工程领域问题的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学生要初步掌握专业设计工作的流程和方法,熟练运用计算机等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培养认真踏实、刻苦钻研的科研态度及团队协作和创新意识。因此,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独立工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综合检验,其质量直接反映高校教学质量的总体水平。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工程能力非常重要。下面笔者结合机械工程类的毕业设计现状,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一些质量控制的措施。

1.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基础知识和综合设计能力的缺陷。

毕业设计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工程师基本技能综合训练的过程,学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包括:对技术经济合理性的分析能力,对毕业设计的理解能力,查阅、分析各种文献资料的能力,掌握使用工程技术规范、手册、图表、专业外语等技术资料的查阅能力,计算和设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绘图和设计说明书的撰写等方面的能力。机械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涉及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互换性原理与测量技术、工程力学、机械基础等基础理论课程和不同设计方向所应用的专业知识。学生在毕业设计之前所学的课本没有教会他们怎么进行完整设计,怎样把书本知识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怎样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思维,而毕业设计则给了学生这个连接书本与实践的机会。部分学生忽视这些基础知识的环节和步骤,在无充分思想、理论、资料和必要的条件准备情况下,仓促上阵,加上基本功不扎实,设计过程就显得很慌乱,自然就难以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1]。

对就业和毕业设计的矛盾心态。

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学期是毕业设计的阶段,也是毕业生择业的关键时期,由于高校扩招、经济发展等因素,就业岗位总量不足,学生具有较大的就业压力,二者的重合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就业与毕业设计在学生心目中的比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落实工作岗位的部分学生认为工作单位已定,从事的工作岗位和毕业设计课题的关联程度不大,搞毕业设计已不重要;毕业设计期间是考研落选学生和尚未落实工作单位学生积极落实就业时期,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工作,他们无心毕业设计,将毕业设计放在从属地位。

对毕业设计的认识误差。

毕业设计是研究性学习和工程训练,是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具体实践,是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目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经过几年的学习已经系统地掌握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毕业设计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加之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时很少对毕业设计质量提出要求,毕业设计对个人未来发展影响因素较小。甚至有少数学生抱着侥幸心理,认为抄袭毕业设计也能过关,无形之中降低了对毕业设计的要求。

指导老师选题、投入与毕业设计要求存在距离。

指导老师从拟定毕业设计题目、方案到设计的全部完成,其自身水平及精力投入程度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师已经承担了大量繁重的教学任务,授课之余还要进行教研、科研、社会工作、自我充实,精力有限,这部分教师对毕业设计指导明显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用于指导、答疑毕业设计的时间自然不足。课题选择具有局限性,常规题目偏多,毕业设计内容和就业单位的实际生产技术状况脱钩,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作用,此外也存在毕业设计选题过难、过深、过宽,学生难以完成、难以调动积极性的问题。毕业设计的组织管理有漏洞,表现在各级教学管理部门重视程度不一,缺少严格的管理办法,指导老师的要求不一致,因而有的毕业设计成果形式存在较大差异等现象[2]。

开题工作的误区。

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开题,是学生第一次完全独立地查阅相关资料、确定设计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问题、课题总体方案、国内外发展现状、解决方案、预期效果、进度安排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开题工作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接下来的整个毕业设计。“万事开头难”,很多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有些学生在拿到设计任务书后,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搞清具体要求就匆忙下笔;有些学生没有认识到开题的重要性而敷衍了事,结果交到教师手里的开题报告只是将一些原理、算法拼凑在一起,对拟设计的主要内容、解决的问题、解决方案、预期效果、进度安排等没有深入研究,没有比较和方案选定,没有计划和统一安排,给指导老师的感觉好像是在写理论总结而不是在做设计;还有部分学生上网查了些图片、内容,再加上一些说明,整体没有逻辑、含糊不清、抓不住要点、没有实质内容。

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薄弱,缺乏工程意识。

机械工程类毕业设计涉及机械、控制、电子及计算机等多方面知识归纳、总结和综合运用,是一次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实践过程。但在师生互动选择课题时,存在学生的创新意识表现得不够强烈的问题。大部分学生更愿意选择自己熟悉方向的课题,而对于一些涉及新知识领域的课题产生恐惧心理,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学生是毕业设计的主体,指导老师只起辅导作用,在设计中难免会面临新的知识或问题,有的学生考虑的不是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分析和解决问题,而是所有问题均请教指导老师;有些学生遇到一些困难,就希望教师能把现成的资料拿来参考,缺乏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只会被动地按照教师设计的模式和思路工作,使得毕业设计缺乏创新性,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有些学生拿到设计题目不是按照机械设计的程序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查阅资料,研究设计结构方案,而是开始不知如何下手,进入角色后恨不得一个月就把课题做完;有些学生在整个毕业设计结束后都没有查过《机械设计手册》,零部件的选取只凭自己想当然;有些学生在答辩前工程图上还有旧国标,这种现象使得学生到了工作单位很难迅速适应,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达不到预期效果。

2.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根据培养目标,实行科学化选题。

选题质量关系到毕业设计的质量,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毕业设计题目的方向、内容、工作量安排等适宜是提高学生技术能力培训的重要因素。在选题工作中,师生应结合培养目标,题目的选择、分配及审核等方面达到相关要求:须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得到比较全面的锻炼;根据专业需要,尽可能地选择与生产、技术改造或科研任务相结合的题目,题目应难易适度,工作量适中,有一定的水平,又要使学生在规定期限内经过努力能够按时完成;选题需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新颖性,逐年更新课题;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选题,互动选择设计课题,学生对自己所做的题目内容是否感兴趣,直接关系到毕业设计工作是否投入和学习效果的好坏,因此,要增加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严格执行选题申报、审批制度,题目审核工作是保证选题质量的关键环节,在组织选题工作中,需要充分发挥二级学院、专业系的课题审核职能,严格执行选题的逐级申报和审批程序,确保毕业设计课题质量[3]。

正确认识毕业设计的地位。

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机构在接收新毕业的大学生时均要安排他们接受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而我国目前用人单位则与之不同,要求到工作岗位后经过短期见习便让其独立承担相关技术工作,不进行系统的工程培训,这使得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难以胜任工作。机械工程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便要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在毕业设计之前的大部分时间用于理论知识学习,而且是以单一学科的课堂教学形式,考试侧重于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理解力、记忆力,毕业设计不同于单一学科考试,毕业设计侧重考查学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和进取精神等,内容一般是书本上难以找到的,需要学生探索,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使得学生不再是课堂的“观众”,而是“主演”。学生只有在系统地获得并积累必要的知识后,才能具备较好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然而无论多好的课堂教学也难以替代学生的实践活动。我们培养的学生是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科技人才,因此,必须通过毕业设计的严格训练,使学生在毕业设计实践中能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加深理解,融会贯通,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这一综合训练环节是学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因此,学生将整个毕业设计保质保量地完成之后,他们的技术技能将会产生一次质的飞跃[4]。

加大毕业设计的指导力度、指导深度。

在毕业设计期间,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大的空间。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毕业设计,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加大毕业设计的指导力度。“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呼唤创新教育。在大学阶段,教师是学生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门户,要严格把关。教师应该对毕业设计进行及时检查、严格管理,要求学生树立严肃、严密、严谨的科学作风,教会学生合理使用《机械设计手册》等相关参考资料,使学生学会上网查阅各种信息,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对同一设计要求,提倡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案和工具。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从毕业实习开始。

按时发放设计任务书,使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题目类型有一定的了解,对设计课题经过分析后明确:在实习期间需要收集的资料、文献,看什么图样,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实习,通过其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在实习中可以请工矿企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介绍一些产品的设计、生产流程、发展状况,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科学技术,讲授设计应注意的问题,进而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条件许可的高校可以让学生参观本专业的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出实结,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整理、归纳,培养学生分析、归纳事物的能力,最后评定毕业实习成绩。

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考,唤醒学生创新意识。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计之初指导教师需要适当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不能因循守旧,用以前的设计范例或指明几种设计方案让学生选择,这将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应鼓励学生广开思路考虑设计方案,而对学生打破常规的思路则要予以鼓励,可帮助学生分析新思路的优缺点,充分调动学生设计的积极性,使设计充满生机。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独立设计和工作能力。

指导老师要做好引导,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思考。教师在辅导答疑时并非要有问必答,而要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书籍、设计资料去寻找答案。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难点,教师可以帮助分析,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减少学生的依赖性,促进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在设计中应强调学生对工程技术标准、设计规范、设计手册、标准图集等的熟练使用。此外,学生需要了解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其它专业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设计手册,以提高毕业后对工作的适应能力。

因材施教,提高整体设计能力。

在设计中应充分挖掘它的实践指导意义。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着差异,需要抓好两头:对能力较强者,设计进度较快,给予特殊培养,在完成任务后,尚有时间和余力去做与其设计任务相关的小专题,指导老师可根据不同情况布置新任务,让他们对某些专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对能力较弱者,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不能对他们降低标准,而要通过多辅导、多督促等外因条件使其达到合格标准。当他们有微小进步或新的想法时,指导老师应给予热情肯定或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和独立完成设计任务的勇气,尽可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可能需要用到多门学科知识,指导老师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经过分析、合成、加工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设计中可以加大计算机应用的比例,除进行设计计算外,在设计草图的基础上可以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绘图,但设计图样中必须有采用传统手工绘制的图样,训练手工绘图的技能。上述手段可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增强。

加强目标管理,建立规范的质量监控机制。

毕业设计期间也是学生急于落实工作单位、奔波于人才市场的时候,因此,毕业设计与就业二者往往会发生冲突,尤其是在即将完成学业前期,接触社会、参与社会的渴望与行为日渐增加,外界环境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具有很大的冲击。同时因毕业设计本身教学方式灵活,学生在学习地点和时间上有较大的自由度,自主性很强,这会使得一些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浪费时间,给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影响指导质量。在毕业设计的教学管理中,我校逐渐建立并完善了三种管理机制保证毕业设计指导质量。

校级教学管理与监控机制。

由校职能部门制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检查指标,组成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检查组,按教学进度组织教学检查工作。一般是在毕业设计中期和后期进行两次教学检查,加强对毕业设计的宏观管理与监控。同时建立毕业设计的评估与激励机制,进行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评估、优秀毕业设计评阅等相关工作。通过评选出一批优秀指导教师、专业教研室和优秀毕业设计等,达到鼓励先进、树立榜样、加强交流与提高设计质量的目的。

以学校督导组为主体的监控机制。

学校督导组从毕业设计工作开始,每周安排一定时间深入到各二级学院实验室、机房、设计教室等毕业设计教学现场,对毕业设计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向学校和二级学院反馈相关检查信息。

以二级学院、专业系为主的质量管理和监控机制。

各二级学院、专业系直接工作在指导第一线,是保证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建立二级学院、专业系对毕业设计的定期检查制度,并逐渐形成规范化,有效地强化教学一线的管理工作,严肃教学气氛,确保各教学环节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5]。

根据质量要求,建立成绩评价体系。

机械工程类毕业设计成果性材料质量主要分为绘图质量和文档质量。绘图质量指设计类课题要求每个学生应完成的绘图总量,图面表达符合相关技术标准;文档质量指设计说明书、实习报告、开题报告、文献资料等文档的质量,设计说明书字数不少于1万字,要求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内容正确,重点突出;为了检验和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必须阅读并翻译4000字以上的外文参考文献,且说明书须有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等。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成果性材料存在的问题,我院采用预答辩方式,在正式答辩前两周举行,要求学生准备设计的图样、说明书、中英文翻译、相关附件。在预答辩过程中,学生只作简短的设计介绍,预答辩小组主要检查学生成果性材料,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填写整改通知单,学生根据整改通知单,逐一整改,对于整改后仍然存在较重问题的学生,让其缓答辩,较好地控制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的成绩评价体系的建立,对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具有很大作用。评阅、答辩及成绩评定是对学生毕业设计的综合评价,须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指导老师在设计图样上审核签字,根据学生工作态度、查阅文献和综合运用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计算机操作能力予以评定,给出评语和成绩(占30%);然后由专业系安排教师交叉评阅,评阅教师可在全校范围内聘请,也可在社会上聘请相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根据学生毕业设计的正确性、方案的可行性、论证的严密性和创造性、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设计图纸质量、文字表达能力等评定成绩(占30%);答辩成绩由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其对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评定成绩(占40%)。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评阅成绩和答辩成绩三部分组成,再汇总成绩,评选优秀毕业设计,对毕业设计成绩非常差、未达到设计要求的学生,坚决要求整改或重做,以保证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同时这对下一届学生也是重要的警示。

3.结语

毕业设计是一种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教学环节,本科生毕业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针对目前高等教育的形式和机械工程类专业社会需求的状况,毕业设计的改革应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来进行,协调好企业、高校、教师、学生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参与毕业设计的学生应高度重视毕业设计,并以积极主动、科学认真、严谨踏实的态度投入到毕业设计中,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从而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可以推动高校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宗坤。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及其对策[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1,(4):46-48.

[2]祝海林。提高工科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几点思考[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1,(2):90-94.

[3]程宪春。机械类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长春大学学报,2005,(2):106-107.

机械毕业设计方案【第二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改革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023-02

AbstractConsidering characteristic of machine design, manufacture and automation speciality, a new teaching reforming project according to both market demand and learners’ needs was proposed, which benifit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strong adaptability. Practice for three years proved that the new talent-training plan was effective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foster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Talent training mod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Innovative ability

一、前 言

在新时期,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面临的新课题,我校以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开展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索与实践。由于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专业培养方案(计划)是静态的,制定一次,使用四年。在许多应用型的学科领域,譬如机械工程学科,四年内存在较多的知识更新,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作为学生知识体系的基础,专业培养计划四年不变将无法适应发展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探讨一种方法,基于此方法建立的专业培养计划可使教学内容对“技术进步、区域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变化”做出快速适应与调整,将专业培养计划的相对僵化转变为动态适应。[1]

二、改革思路

自1996年石河子大学挂牌成立以来,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合校初期,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素质、突出能力为指导思想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2002年,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实践,适应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试行前期按大类培养,后期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新模式,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向,为学生跨学科专业学习奠定了基础。运行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经验,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由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机械类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及其知识结构以及能力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机电一体化、CAD/CAM、柔性制造等现代化机械设计方法、先进制造技术以及有关边缘学科知识技术使传统的机械类本科专业领域的内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2006年,本专业再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新方案注重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我校“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的办学指导思想为宗旨,以培养适应兵团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服务社会,面向市场,综合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需要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多样化人才为目标,从教育理念、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全过程系统化地提出如何解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案,构建多元化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深入贯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厚积薄发、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观念,全面落实“办学以学生为本,育人以素质为本,素质以做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根本原则和“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教育为主干,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本科教育基本框架,致力于培养以“素质好(个人)、基础好(专业)、上手快(业务能力)、转型快(适应能力)的事业骨干”为基本规格的本科人才。从市场需求出发来培养学生,从学生需求出发来开展教学改革。

三、具体措施

1.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三段式”的课程安排

设置用于集中实践实训环节的小学期,构建集技能训练和创新活动于一体的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使教学组织模块化。实践教学可由课堂教学模块、指导实践学习(共性)模块、自主实践学习(个性)模块、社会实践(多样化教学)模块组成,如:挑战杯、机械设计大赛等活动。开发兼具训练、创新的实践技能训练教学项目,确保每学期都有至少1门课程需要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编写项目化教学的教材,实验(实训)、项目设计和毕业设计指导书。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将实验、学习、设计、制作、研究和调研活动结合起来,尤其在实验中增加综合实验内容,将理论教学与各类教学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而言,唯有素质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增强会受用终身。[2]

2.充分利用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开展项目化教学。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学习方向,在学科专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培养方向,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把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和有效载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强调发挥个人才智和潜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社会、企业和学校的结合,密切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将封闭式教育转变为开放式教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直接了解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与发展。在课堂中学习理论,在实验室学习技术,在社会学习技能。强化国内外交流,将前沿的科学技术融入课程,创新实践先进的教学方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将课堂推向社会(企业、政府、研究机构),将社会引入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管理方式,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研究。对原有实践教学管理文件进行清理、制定、修订完善,逐步建立起了一套适应新体系运行的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实验室开放等方面的管理规章制度。

3.合理配置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制定多层次人才培养方案。

为使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达到整体最优,进一步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按照整体优化原则和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教学改革方向,在学校公共基础平台修订的基础上,针对专业特点,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优化课程组合,将一些课程内容陈旧、分割过细的课程进行重组,加强计算机、外语能力培养。摒弃传统意义上的机械设计、制造人才的窄专业培养方法,给学生们传达一个信息,即大学本科阶段教育的任务是一种通识教育,专业内容不仅包含与机械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要适应与机械相关的边缘学科,为此,新一轮培养计划在专业基础课中,进行分流培养。在专业选修课中增设学科前沿性课程、跨学科课程、综合性课程、理论基础类课程、理论提高类课程、双语教学和能力培养课程,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把最新的工程设计理念与方法教给学生,以适应制造业的发展。如将CAD/CAM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绘图基础理论与手工绘图到计算机绘图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对力学、电学、机械三大课程依然保证学时,夯实基础。在这些基础上,增加计算机应用课程(软件工程与应用)、现代制造技术(数控、快速成形等技术)和现代设计与制造方法等,使学生有接受新技术挑战的能力。并且,在重视机械学科前提下,强化政治思想、人文素质和基本理论知识的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质、专业知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重视课外科技活动及实验实习基地建设。通过校企联合提高实习基地的质量,增加行业知名企业的数量,建立应用型实习基地和设计型实习基地。应用型基地提供条件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设计型基地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技能和提高研究开发能力的条件,二者结合,按照“应用型模式”来组织教学,突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技能培养,并兼顾设计、分析、开发性人才的培育,走多样化、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之路,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性骨干人才,推动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使学生成为一个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人。让成绩好的学生充分得到发展,成绩差的学生不掉队。尝试分层培养模式:2+4+4培养方案,即20%的学生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40%的学生成为工程技术人员(扩招前本科毕业水平),40%的学生成为现场应用工程师(应用技术型人才)。[3][4]

4.改革现有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系统化学习中的过程管理,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在教学目标上强调智力的发展重于知识的获得,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上以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为本,注重基础知识并强化实践教育,通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确立“需求驱动、技术引领、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基本教学思想,缩小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差距,改变以往“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重动手能力训练、轻创新能力培养”的局面。学生实践课程的成绩可由各实践教学模块共同组成,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团队协作意识及自我约束意识。

四、主要成效

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已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本科专业05级、06级、07级学生中实施,在新旧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上有个别课程做了调整,运行情况正常,受益学生人数达300余人。2006年在机制、农机专业的教学中,我们首次采用机械系统方案设计取代以往的机械原理中的凸轮设计,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加强,提高了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期并成立了“机构创新小组”和“惠鱼机器人小组”,教师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进行机构创新实践训练,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机械、电子、计算机等知识进行机电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的能力。在亲自动手搭接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增加知识覆盖面。促使学生从科目分科学习向工程实际综合、从知识积累向能力生成转化。其中机构创新小组设计制作的2件作品获得2008年新疆兵团赛区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三等奖2项,“惠鱼机器人小组”获得2007年石河子大学SRP立项,并通过验收,效果反映良好,04级2名学生毕业设计由于选题新颖,设计独到,被评为校级优秀。3年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以“专业理论扎实,实践本领过硬,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深受社会及用人单位欢迎,普遍认为我院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强,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04级一次就业率达到了98%。

五、结 语

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牢固树立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相统一的教育观,坚持教育中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协调一致,坚持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训练的协调一致,坚持教育学生做学问、做事与做人的协调一致。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把“传授教材”为主要目标变为“以增长经验、发展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在学习中发挥内在的潜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熊志卿。机械制造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3):49~53

2 王跃辉。机械设计实验环节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69~70

机械毕业设计方案【第三篇】

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资源;毕业设计

基金资助教育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专项(11JDG003),塔里木大学校质量工程(TDZGJC090108;TDZGTD09009)。

1.新疆高校建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意义

文献1中指出新疆科技人才中高新技术、复合型创新人才严重短缺,并且对本地人才的开发利用不足。新疆地区的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应该为新疆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其专业的设置和建设应适应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以下简称“机电专业”)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及外语基础,掌握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和信息技术应用于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具备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究、设计、制造、开发的工程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正如文献1所述,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急需这种人才。

塔里木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本科生源中80%左右是新疆人。学校自建校以来,已经培养输送毕业生2万多名,大多数毕业生已经成为自治区和兵团的专业技术、科学研究和管理方面的骨干。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于2009年开始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科专业,并于2010年开始开设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成为新疆自治区与生产建设兵团的唯一一所具有此本科专业的大学。本文就如何建设好此专业并为新疆培养合格的机电类应用开发型工程技术人才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以新疆人才需求为导向构建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我校的发展思路是“做塔里木文章,创区域性优势”,立足南疆,面向兵团、服务新疆、辐射西部,并且我校大部分毕业生在新疆特别是南疆就业。因此我院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服务新疆的机电类应用开发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实现此目标,我们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A.科学制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a.目前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学生座谈时,学生普遍反映课程科目较多,同类同性质科目存在且有重复之嫌疑,跟专业联系不是特别紧密的课程较多。

在与任课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培养方案的某些课程的设置纯粹为教学,与教师的科研关系不够紧密,因此教师的教学激情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通过与实习单位交流,发现一些学校机电类毕业生的专业学习内容齐全,宽口径实现较好,但宽而不精,掌握的深度和力度不够;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不深入,在某种程度上理论性教学占据更主导的位置。

b.拟定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和相应措施[2]

专业方向进一步明确,并与教师科研方向结合。组织相关教师走访新疆典型的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机具制造业并调查其目前的机电一体化程度和人才需求,有针对性的制定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院确定专业方向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生产制造,并将其具有代表性的数控技术、PLC在培养方案得到落实和强化;同时,机电专业部分教师的研究方向为数控技术和农业装备的自动化方向,将相关课教师科研工作与专业方向主线紧密相连,不出现脱节和不相关现象。结合教师相关学术研究方向的成果开设实践课程,这样可以保证在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同时也在专业相关实践教学活动中锻炼学生解决工程问题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进一步学习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机电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环节的技能训练应由浅入深,理论课与实践课交互安排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分层次进行,形成立体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在集中实践环节安排上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增强对基础专业知识的认识,注重资料查阅和提炼能力的培养,注重机械电子工程知识的综合运用。为此,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强化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工程项目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要课程整合。将相关课程整合,注意分工和衔接,提高核心课程的系统化和综合化程度,利用有限的课程和学时满足日益增长的专业知识需求。如将数控原理与系统、数控机床与编程和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整合为数控技术;对机电传动与控制、可编程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进行分工,分别讲解电动机和接触器继电器控制,PLC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主要逻辑位的使用,了解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过程。

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增强本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以往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机械CAD制图的基础上,新开设了三维实体设计、机电系统仿真技术等教学课程,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机电工程中的运动学仿真、动力学仿真、机电系统控制等问题的能力。

B.认真组织教学资源开展专业教学

实验室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和科技创新的基础,其建设、管理改革必须特别重视。如前所述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多,所需的实验室分布在不同的院系。为了满足专业课程实验需要并提高资源共享效率,应合理使用实验室。对于涉及专业很多的实验室,学校集中建设、集中管理,对于仅适用于机电专业的综合实验室,学校统一建设、授权管理。这两种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既保证交叉学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又提高了所有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机电专业的教材建设也必须重视。

此专业核心课程的知识点的覆盖应该体现对相关专业知识点的融合与升华。专业教材是否适用,要看专业教材包容的知识点是否是课程体系结构中所涉及知识点的最小覆盖,要避免不同教材的知识点重合度太高。专业教材是否适用,还要看知识点分布及出现的时间顺序是否合理。同时考虑到我院此专业可能招收民族学生,在教材的建设方面应注重双语教材的编写。

认真组织机电类应用型人才的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在学校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习和实践结合的深化。在机械类毕业设计中,我们采取了如下的方式:双向选择题目;真题真做,尽量与生产、科研相结合;校企合作;[4]规范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细则等。这些方法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养成自觉想问题、发现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毕业生尽快融入实际生产,缩短就业适应期等。

目前我院机电专业还没有毕业生,但其毕业设计也应该做好充分准备。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在新疆具有如下特殊性:一方面,为了培养服务新疆的机电类应用型人才,并锻炼毕业生将四年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应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设计题目一般是综合型的设计机电一体化化产品;另一方面,目前我院教师中大部分教师的研究方向大多数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只有几个教师的研究方向是机械电子工程,如果由少数几个教师带几十个毕业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将受到影响。解决上述两方面矛盾的方法是组成指导教师团队。每个指导教师团队既有机械教师也有电气化教师,毕业生在做毕业设计无论有哪方面的问题都可以请教相应的教师。

[1]徐金文。新疆科技人才的培育与发展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0

机械毕业设计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模式

1 研究背景

毕业实习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必要的基础训练,是从业和创业的重要培养环节。毕业设计是工科本科教育最重要、也是最后的教学环节,对于学校完成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工程师基本训练至关重要,是衡量每位毕业生毕业资格的重要依据。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每一个学生能找到适合、满意的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人才。

同时,校内教育资源相对有限,而我们看到,校外社会教育资源是无限的。这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时代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和选择。

2 机械类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现状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难以保证和提高

随着我国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如2015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人数就增至66200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使得高校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学变得越来越困难,碰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导致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难以保证和提高。虽然专业指导教师在长期的毕业设计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真实工程型设计题目,但要实现近三届学生设计题目不重复且为一生一个真实的工程型设计题目,其难度仍然很大。

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毕业实习

国内由于生产工艺的大型化、机械化和智能化,企业往往觉得安排学生毕业实习很麻烦,需要专人负责,而短时间的实习很难为企业带来生产效益,从而不愿意安排学生毕业实习,即使安排,也只是让学生在实习单位以听报告和分组参观的方式进行实习,获得的现场实践和学习时间很少,直接影响了后期毕业设计的质量。

就业难

在就业难这个问题上,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说。从学生方面来讲,第一个就是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找工作过程中,他们不清楚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目标不明确。第二个问题是很多同学无法接受专业选择的职业工作环境。他们不愿意去从事如加工、生产等一线的工作。以上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企业需要的人才标准与学生期待的目标错位。企业需要的是技术型人才,比如说数控、加工,都能够容易上手的,非常讲求一个动手能力,而我们的学生在动手实践方面是比较欠缺的。深层次,这也是对学校培养目标和模式的一个反问与挑战。

现行培养方案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的“断裂”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存在脱节和断裂,实际效果不佳,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软肋。在现行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都是安排在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其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作为教学工作,由教学管理部门管理;就业作为学生工作,由学生工作部门管理。到企业生产一线实习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举措。

但落实到操作层面,一方面,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企业怕干扰生产秩序,影响经济收益,不愿甚至拒绝接待学生实习;另一方面,学校难于统一安排、管理和指导,通常是有名无实,致使校外实习环节被简化和弱化,质量评价指标缺失,学生得不到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毕业设计是应用型本科专业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实际操作时往往是由教师给出题目,学生选题并在校内进行毕业设计。这种方式存在较多问题,如选择的虚拟设计项目未能与工程实际结合;题目偏小单一,得不到综合性训练;题目重复,多人同题;单师(只有校内教师)指导等。由于学生多而专业教师少,教师的指导工作量过大,平均每位教师要带八个左右课题,甚至十几个课题。加之繁重的教学工作,教师无暇基于学生及时指导;有些毕业设计课题缺少实践平台,只能作理论分析;还有的学生的选题和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不一致,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同时学生又忙于落实工作,造成很多论文不规范,质量不过关,没有起到培养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和提升科研水平的作用。毕业生找工作难是普遍问题,第八学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毕业生的质量降低,更增加了学生就业的难度。另一方面,企业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紧缺,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存在结构性失衡。

3 机械类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一体化模式的构建

一体化模式的目标

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一体化模式是指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有机衔接、统筹安排,将三个阶段的时间提前,并融合为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整体,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个体状态,负责完成8―10名学生三个阶段的全程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

实施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一体化模式的目标是,通过三者的有机整合,提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就业质量的提高。具体来说,通过毕业实习为毕业设计提供实践平台和支撑,进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同时丰富毕业实习的内涵;通过毕业实习提前融入企业生产实践,参与产品的研发、核算、管理、市场调查与开拓、对外业务处理等方面工作,全面了解企业业务流程及工作要求,从而增加了就业机会;通过结合生产实际的毕业设计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得到提升,进而可以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科学统筹安排教学与就业各环节工作

德国很多的应用技术大学工程类专业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开始前必须在企业实习三个月以上才能开始毕业设计,最好就是在企业先完成毕业实习后进行。针对我国国情,鉴于这种形式可以在第七学期期初启动就业工作,根据各专业情况,开设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或讲座,帮助学生了解业界形势和各项政策。学校组织开展“就业招聘会”或“实习招聘会”,全面落实学生实习单位的安排问题。同时,第七学期期初开始毕业设计工作。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个三向选择,学校选择企业,企业选择学生,学生选择企业。这就要求学校对企业进行考察,从企业规模、核心竞争力、发展规划、用人需求及学生在企业的发展空间等进行综合考量和考虑。在选定合适的企业后,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如果学校老师替企业为学生做宣讲这样更好,因为学生对企业的认识不够,往往只能简单从网络获取企业信息。学生在了解企业后,根据意愿,投出简历,学校做筛选后投给企业,然后企业安排面试,选择留下适合自己的人才。有了前面合作的基础,就是进一步推进校企联合毕业设计。可聘期企业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工程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实现校企“双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完成实习工作的同时,必须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选题与企业的生产、科研和管理等实际工程项目紧密结合,且契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前沿性与实用性。具体开展期间,采用校企双导师制,联合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考虑到学生时间问题,需要学校老师会主动到企业,了解学生实习及毕业设计进度,答辩也可以安排在企业进行。而正是因为企业与学生之间有深度互动,给了双方充分了解的基础,这也为双方就业意向的形成作了很好的铺垫。经过6―9个月的时间,待学生毕业设计答辩完后可签订就业协议或合同,这样企业能够挑选优秀的学生留下,学生也能通过这段时间对企业文化、理念、待遇等进行详细了解,最终愿意留在企业工作。

及时了解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进度

在企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学生应按时按量完成学校毕业设计进度要求和企业生产需求,双方导师应加强沟通,学生校内指导教师应多次前往企业指导学生按时完成学校和企业交待的具体任务。

4 联合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注意事项

学生应注意身份的转变

从学校进入公司实习,第一个必然是身份的转变。从学生到职工,态度上需要改变。在企业工作中是容不得半点失误的,尤其是像机械性质的行业。一个小数点的失误就能够带来巨大的损失。那另外的就是学生应该为自己争取到利益,在确定自己职业目标的同时,也应该留心观察企业的文化,发展前景,生产状况以及考虑自身的发展空间。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珍惜双方之间双选先机,争取获得通行证。

确保学生利益

学生应该为自己争取到利益,在确定自己职业目标的同时,也应该留心观察企业的文化,发展前景,生产状况以及考虑自身的发展空间。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珍惜双方之间双选先机,争取获得通行证。

注意选题难度

校内校外指导老师在确定学生毕业设计题目时应考虑学生具体从事的技术工作,不宜过难或工作量过大,应比正式员工要求略低,对学生保持宽容、足够的耐心。

5 典型案例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于2008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是一所按新机制和新模式运作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举办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的独立学院。学校2014年9月开始启动机械类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一体化模式,经过前期的走访企业,最终与上海某汽车装备制造有限公司(A公司)、广州某啤酒有限公司(B公司)共安排了17名同学进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一体化模式试点。其中A公司7名同学,B公司10名同学。在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和选定校内和校外双导师后,开始实施一体化模式。学校毕业设计的要求一般是学生必须每周见一次指导老师,但考虑到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特殊性,一般采用网络或电话联系,校内指导老师定期到企业给学生当面提供指导,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和毕业设计进度。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对学生也不时培训,在一些专业上的问题给出建议。A公司毕业设计答辩安排在企业进行,B公司邀请企业领导及技术部门领导到学校参加毕业答辩,最终大部分同学毕业设计成绩优良,企业也对这些同学大部分满意。最终在A公司和B公司实习的17名同学毕业答辩后有13名同学选择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

整个模式试点完成后,学生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得到更多的历练,学到更多新的东西,更为学生挣得了就业机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让学生能够更加明晰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向,对论文完成有完全的实际感知。在校企联合毕业设计这块,由于企业给出的课题是一个比较新的项目,之前没有接触过,存在问题就是我们需要去调动自身最大的主动性去思考。因为这是一个实实在在,引领生产实际的项目,没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就是时间上的问题。尽管每天的实习与自己的毕业设计有一定的关系,但还需兼顾上班实习,着实压力不小,对学生而言这也是一种考验和成长。通过这段生活,体验了社会,并学着适应社会。

学生通过在企业学习后,发现自身各方面能力都需要提升。学习是培养自己的基础,实践是加强自己动手能力的很好方式。学生也意识到就业时选择企业的时候,需要更多地考虑未来的发展空间。比如学生在啤酒厂工作,学生对于实习地点并不是很满意,一线工作也比较单一,但学生看到一些积极因素,比如企业重视团队合作精神,职工学习体系良好以及即将在嘉兴建造啤酒厂等。除此之外,就是觉得应该坚持。因为对于机械,汽车这些专业来说,不去生产线上体验过,学习过,是无法从事今后的设计行业的,所以从最基础做起很有必要,不要承受不起最开始的辛苦。

与此同时也安排了十位同学进入某汽车公司整车生产线实习,毕业设计题目并未与企业生产相结合。企业经过简短技术培训即安排学生到操作较简易的生产线实际操作,学生周而复始从事同一操作,不轮岗,不培训,初衷是希望学生毕业后能留下来,学生实习三个月后感觉没有受到企业重视,企业以前从不不招未毕业学生实习,企业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学生实习与企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学生一边要高强度的实习,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设计,最终10名同学在毕业答辩前都陆续跑掉了,没有一名同学留下来。

6 总结

时间必然会改变学生的身份,每位学子必然会站在选择就业方向的十字路口;学生有学校知识的熏陶,还少不了社会对学生的锤炼。借助校企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平台,在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同时,学生也在设计着他们自己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周庆元,包文姝。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一体化模式的构建[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8 18328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