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二年级学生的家庭作文能力【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培养二年级学生的家庭作文能力【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培养二年级学生的家庭作文能力【第一篇】

创新作为我国民族进步的重要灵魂,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创新能力不仅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素质教育战略的实施。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初中的政治教师首先就要改变在教学中的教育方式。

1.根据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的政治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依据

根据现阶段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得知,原有的政治教材必需要改变其缺少活泼的编排风格,不能够在以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政治教学活动,必须要编排能够调动学生情感以及创新意识的风格,这样的教材编排不仅能符合当前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在政治学习中的好奇心和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这种教材的编排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2.顺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而为了能更好的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作为政治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而能够通过自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来挖掘中学生在政治学习上的创新意识。

关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能够遵守以下几点原则;

1.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因而教师在政治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要根据对学生的了解情况,来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从而能够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

2.鼓励学生质疑

学习是来自于思考,而思考又是对问题的质疑,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不断的鼓励学生在政治学习中敢于探索和质疑,对于学生提出比较幼稚甚至错误的问题,教师也应对其进行鼓励。

3.刺激学生在学习上的需要

在学习中,学生一定会有很多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创设新问题,进而来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从而能够更好的满足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4.尊重学生的个性

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对问题的见解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情况,这种思维就具有独立性,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能够尊重学生这种个性,并且还要能够鼓励学生更好的发挥其自身思维,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激发学生在政治学习中的创造欲望和需求。

政治这门学科是在初中开始开展的,开展政治教学主要就是培养学生在政治觉悟上的能力,因而作为初中的政治教师,其在政治教学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来开展政治教学。

1.教师要注重对情景课题的创设,进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当前的初中教学中,无论是政治教学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学都要能够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更好的掌握相关的知识。在政治课程上,要想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作为教师则可以创设情景课题,其中在培养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创新能力时,教师也可以设置关于情景的课题,比如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教材中比较有难度的问题来通过举出一些关于政治上比较有名的事例来给学生进行讲解,这样的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因为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教材中的内容借助相关的寓言或者笑话来讲解知识。通过这种方法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而且还更好的提高了学生在政治学习中的创新能力。

2.注重在课堂问题的提问,进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当前的教学中,大多数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会对学生设置相关的问题来使其回答,通过对学生的提问,教师才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因而在教学活动中设置课堂问题已经成为教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了。对学生进行提问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在思维上的创新能力的。因而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设置问题。但是在当前的政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设计问题上过于传统,以至于不能够带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阻碍了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创新能力。作为初中的政治教师要想解决这种问题,首先就要能够在教学中设置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教师在设置关于“人际关系”的问题时,可以提问学生“如何在交际的过程中受到多数人的欢迎”,这种问题就能够更好的让学生了解到问题的主要意思了,进而来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散性和创造性的思考问题。在初中的政治课程中能够看出,其主要以情感教育为主,因而教师可以通过以情感教育为主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创新性的思考。比如教师在讲解关于洪涝、干旱等实事问题时,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导致当今自然灾害的因素有哪些的相关问题,不要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让他们通过自己在问题上创新性己去探索来寻找答案。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时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有关自然灾害的相关资料,并且还要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来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学生之间不断探索和思考,学生在没有借助教材以及教师帮助的情况下认识到了引发自然灾害的主要因素。使得学生能够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和人为因素存在的关系時,这会很好的使得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通过这样的政治教学课堂方式,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更加具有深刻意义的德育教学,而其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3.注重对现代教学设备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驱动下,我国科学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因而对于先进的教学设备也逐渐应用于教师的教学中。在当前的政治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好先进的教学设备来开展政治教学活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培养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和意识。由于在初中阶段的政治教材中,其都是以文字内容为主,很少在教材中能够出现关于图表之类的相关内容,因此大多数初中的政治教师在教学中都不注重在教学中应用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在教学中,教师都只是通过传统的板书方式来给学生讲解政治知识。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的方式,作为政治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设备。教师在政治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创新能力,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将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要想能够培养学生在道德素质教师也要通过教学设备来进行。比如教师在讲解“做意志坚强的人”这节内容时,其可以通关多媒体设备来播放关于增强人们意志的相关歌曲,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能够在听的过程中更好的融入到政治教学中来,进而使得学生进一步的掌握教师所讲解的主要知识。因此,作为初中的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只有这样才能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上培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的能力,而且还有效的提高了其在思想道德上的水平。作为初中的政治教师,其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结合以上的措施来进行政治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创新能力。除此之外,政治教师还要转变其传统的政治教学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这几种培养措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而且还有效的提高了政治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在政治中的创新能力的目标。

[1]刘艳波.初中的政治教學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07:138.

[2]王志华.浅谈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xx,14:110.

[3]高谏赟.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才智,20xx,32:68.

[4]唐洪山.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06:166.

[5]李万平.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j].才智,20xx,30:210.

[6]冯绍普,冯娜娜.浅谈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xx,04:178.

培养二年级学生的家庭作文能力【第二篇】

其他伤员输血,却发现有的人得救了,也有的人死去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候,我就鼓励学生结合课本和生活,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个攸关生命的故事,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他们迫切的想要找到答案,思维变得活跃起来,甚至有些学生还因此联想到了器官移植与排异反应等问题,这也说明他们的意识与思维,正在向创新迈进。

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我国“两弹一星”奖章的获得者周光召也说过:“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正所谓“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有了“质疑”,学生才能发现问题,进而探索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可以说,“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初中生这个年龄,本就是好奇好问的,在教学中,我就利用他们这个特点,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并引导他们积极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另外,在释疑的时候,我还教育他们不能盲目相信,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用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分析问题。比如,在学习种子萌发时,研究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我首先让他们先思考生活中怎么制作豆芽的,于是同学们纷纷回答,要有水,温度要合适。然后我就问这样就足够了么,于是我拿出事先制作好的一个烧杯,里面盛满了水和大豆,烧杯口覆有保鲜膜,“大家看,我把这个烧杯放在温暖的室内,里面也有足够的水,那么是不是能发出豆芽呢?”同学们开始各执一词,这时我又启发他们:“种子萌发也是一种生命活动,这种生命活动是否需要能量呢?大家能不能从细胞供能的角度来回答种子发芽还需要哪些条件呢?”这时候,有的同学开始认识到种子的萌发也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但还是不能联系到萌发的外界条件,我继续解释:“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体依靠细胞呼吸提供能量,细胞呼吸(主要是有氧呼吸)需要氧气,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种子在萌发时还要提供一定的空气(氧气)。”就这样,通过我的设疑、质疑和释疑,学生明白了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接下来,我又拿出几个完整的浸泡过的大豆种子,分别当着学生的面用刀切除种子的胚芽和子叶,然后对他们说,“这里有些种子是不完整的,完整的那些种子有的是新收获的,有的是年前收获的,他们都能萌发成幼苗么?这个问题我们不在课堂解决,请大家回到家里像我一样处理这些种子,亲自试验看看吧。”经过刚才的一番质疑,学生的创新精神已经被激发,再听到这番话,纷纷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样子,迫不及待的想要亲身去找出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办法。

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被长期忽视,“满堂灌”的授课方式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发展,创新能力的发展更加无从谈起。正值课程改革的大好时期,我们初中生物教师要把握好这一机会,将人文性与开放性渗透入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要知道,想象力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它能够帮助人跳出原有知识理解的框架,提升思维空间,得出新的认识。因此,我时常要求学生,要大胆的想象,不要墨守陈规。比如,在讲到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想象花盆底部小洞的作用,以及芦苇之所以可以长期生长于沼泽滩涂,与它的哪些特殊结构有关;在讲到原生动物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想象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的样子;做各种生物实验的时候,我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尝试其他不同的设计方案。在这些训练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渐渐提高了,他们的思维定势被进一步打破,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总之,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教师自身也要用于创新,不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教育经验,深化教育改革,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生物教学的始终,把生物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相信,只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我们的初中生物教学就会越来越有活力。

培养二年级学生的家庭作文能力【第三篇】

创新能力是人类所特有的本领和功能之一,是其感知、记忆、联想和理解等多种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成长、成功和成才的重要基础。随着现代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创新能力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突显出来,并且成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的要素之一。在高中教学体系设置中,高中化学是一门注重实验教学和能力培养的主干学科,在其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化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增强逻辑思维、实践创新、综合创造等能力的培养。然而,在传统的高中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了传统教学模式、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和学生自身惰性思维的影响,存在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老套、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创新思维等教学状况,影响了高中化学教学效能的提升。基于此,笔者对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研究,以期待能够实现化学教学效能的全面提升。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观察法是引导学生观察化学现象、理解化学知识、感悟化学内在世界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方法。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利用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敏锐观察力,捕捉物质的外在属性、观察化学反应过程、感知内在的化学变化过程,在多变的化学现象和化学试验中获得知识。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的《第三章乙酸》教学过程为例,详细讲解观察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在教学之前不必急于讲解相关的化学知识,而是先引导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获得乙酸的各方面信息。教师将乙酸、乙醇的实验样品放置于学生的面前,发动“头脑风暴”激发他们观察与思考,进而将这两种物质的形态、颜色、气味等特性及其差异呈现出来。

然后,将学生有机地分为几个实验小组,由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在做实验前,先设置几个实验主题给学生,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观察与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试验中的各种现象,其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这几个重点内容:(1)当乙酸在容器中蒸发遇到碳酸钠时的反应过程;(2)co2气体是如何产生的;(3)物质的颜色变化。从多个方面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并通过互动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相关的实验细节上。

最后,为了更好地拓展和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将比较分析与观察方法进行结合,在完成乙酸实验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应用钠、镁、铝等元素与之进行反应,观察不同物质与乙酸发生反应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的化学意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精确观察的能力。使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和掌握乙酸的性质,从而能够利用乙酸的性质特点进行开创性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提升学习能力、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借助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酚的性质与应用》为例,可以进行了如下设置:

1.教师通过板书、讲解的形式集中罗列酚类化合物,引导学生对这一物质进行观察、认知和总结,完成对其物理特性的初步了解。教师在讲解与分析酚类化合物的过程中,一方面将教材知识完整地呈现给学生,另一方面,提供更多的化学实验样品以对其形态、颜色、气味等方面进行观察与认知,获得初步的观察资料。

2.教师进行教学情境创设,将学生引入到教学创新的环境中。教师拿出盛有苯酚溶液的两只试管,而后分别滴入hcl溶液、通入co2气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讨论,通过教学情景诱导学生在思考中对苯酚的化学特性进行认知。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在完成前面教学的基础上,引出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来苏尔水溶液,让学生分析这种溶液与酚类化合物的关系。把课堂上获得的关于酚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实现课堂教学的延展与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进一步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学生初步掌握了苯酚的物理性质、化学特性之后,改变实验对象,将实验的对象与原料换成了来苏尔水溶液(未告知学生),按照前面的步骤完成实验,然后应用反向分析法与学生一起对未知溶液成分进行分析,判断得出所有新实验对象是什么物质,把学生利用酚的性质来分析实验与现象的能力提高到新的高度。可见,利用课堂情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利用课堂情景多角度、多层面、多元化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更为积极地进行思考,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高中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教育现代化与人才培养现代化的客观要求,高中化学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更应该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在教学中不断地拓展与延伸高中化学的教学视野、发散高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培养二年级学生的家庭作文能力【第四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化学实验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参与实验过程的探索,通过多疑提问,加大对各种实验功能利用,挖掘对实验内容的拓展、延伸,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计划、有目的地细化到实验的各个环节中,从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下面是我的一些粗浅见解。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沃土。善于发现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优点和长处,多鼓励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常讲一些赞扬和欣赏的话,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使其独立思考,创新求异。而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释放创新激情。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所遇到的问题,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切入点。

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爱观察的良好习惯,就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第一,使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伴有颜色变化、沉淀生成、发光发热、气体生成等现象。观察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观察什么,学生明确了观察目的,注意力才会集中,感知现象才会更深刻,思维才会更活跃。第二,观察要全面,只有全面观察,才能获取完整的感性知识。例如,在观察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既要观察到细铁丝被绕成螺旋状,又要观察到在集气瓶底预先铺一层细沙或留少量水以及明显的燃烧现象。第三,观察要细致,要抓主要现象,又不放过次要现象。第四,观察要设疑、对比、归纳,只能这样才能提高观察效果。

在实验设计教学阶段,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通过“换位思维”、“心理换位”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暴露。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不在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上时,教师不能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中断学生的思维过程,而应积极创设化学实验情景,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解决问题。即提出一个观点不能逻辑推断而必须用实验验证,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氛围,为学生思考、探索提供创新的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才能达到优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过程。

我们教师一般在做演示实验时,总是教师在上面做,学生在下面看,然后听教师讲解、分析得出结论。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没有参与,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很好地培养创新能力。 由于实验条件、教学课时及其他因素制约,教材中很多实验不可能都变成学生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不少实验还要由教师做,学生观察。因此,教师有必要大胆改进演示实验,对演示实验从形式和过程上进行精心的创意设计,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外,随着教育手段的不断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有帮助的。但对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我们要把握住尺度,多媒体技术毕竟无法代替真实的实验演示,在有些情况下可考虑把多媒体技术作为演示实验的辅助手段和补充。

例如,对一些复杂的、花费时间较多的实验,或反应速度快的实验,教师可利用课件、录像多次重复或慢速播放。对易出错误的实验,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使学生亲眼感受错误操作的危险性,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

作为教师,我们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该不断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激活创新欲望。探索性实验比验证实验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化学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和动口阐述,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教师应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充分渗透创新欲望的激活,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所“创新”的解决问题。教师也要利用学生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理解实验操作的每一个步骤,而不是照方抓药,应该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对异常、不明显或结论错误的实验现象及时分析,找到问题的原因,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创造性的教与学;教师创新演示实验,不但使学生掌握有关知识,给予示范,而且培养学生不迷信教材,敢于对科学方法进行创新的精神,激活创新意识。

教师要解放思想,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材中所安排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一些器材,还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在课外进行实验,学生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设计创新,每完成一个小实验,学生都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使学生明白化学就在身边,化学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诱发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刚起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还要把实验渗透到生活中,要重视新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我根据教学进度适当进行布置,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上述实验作业,让学生进行汇报,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然后讲评指导。除了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我还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一些材料易得、操作简便、又联系生活实际而有意义的家庭小实验。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我们化学教师的工作内容之一,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根据实验教学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创设条件来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就肯定能使我们的化学实验教学活动朝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方向发展。

培养二年级学生的家庭作文能力【第五篇】

如何通过学校教育帮助离异家庭学生更好地面对家庭的变故带来的不适和伤害,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下面是本站网友给大家搜集分享的“培养二年级学生的家庭作文能力【10篇】”,交往意识是个体对交往活动的产生和开展起着制约作用。在教育实践中,首先,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条件,不断地让那些孤僻离群,狭隘抑郁、怯懦自卑的学生获得积极的交往体验;帮助他们确定积极的、合适的交往目标。培养他们参与交往活动的信心;更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在交往活动中的“闪光点”,为他们的进步喝彩,让学生从中体验到交往成功的喜悦和自豪。

转载自

(二)端正交往动机。任何交往活动总是由一定交往动机所引起的。所谓交往动机是指激起个体进行交往活动或者抑制交往活动的一种意图、打算或心理上的愿望。它是引起个体进行交往或者抑制自己交往活动的内在原因,是直接推动个体交往活动的内部动因,是决定交往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从心理活动的过程来看,交往活动的动机,不外是由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其一是认识即对社会交往活动,交往活动与自己的关系、自身的行动及其后果意义的认识。任何交往活动的动机都包含这种认识在内。其二是对交往对象一定的情绪或情感。人之所以能在交往活动中克服各种阻力和障碍,正是由于情绪。情感的强大推动的结果。

(三)保持良好的交往情绪。情绪是一种主观体验,它对人际沟通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离异家庭学生交往倾向被动。交往心理不正常,被人理解和接纳的程度低以及持续的情绪困扰将严重地影响他们日后的发展。因此应的、特别重视对学生的交往情绪指导,帮助他们认识,接纳和把握自己的情绪,学会恰当地表达情绪以及促进时理解和交流,并学会控制、疏导自己的情绪。处理自己的情绪困扰,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有效的方式是创设交往活动的情景,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设定的活动中,自然地流露自己的情绪、情感,观察他人的情绪反应、分享、分担他人的情绪、情感。从而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这样的形式对那些由于认识偏差引起的情绪障碍特别有效。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加强学生对积极情绪的体验,增强学生对情绪的自控力和调节。平衡能力。

(一)调整心理状态。要使离异家庭学生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就必须改变他们偏常的心理状态,改变他们过于敏感的心理环境,这可以通过心理辅导课,个别心理咨询来达到。如在心理咨询中教会学生进行自控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情感,养成谦让、合作的习惯。比如对他们进行克服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等专门辅导。当然在调整偏常心理状态时帮助改善家庭气氛。同伴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改变“角色意识”。在与离异家庭学生接触中应尽量淡化其是离异家庭子女的角色意识。尽可能地让自己当成与别人一样的人看待,这可减少其自卑感。另外还可在此基础上进行角色重构,即是根据各自的特点,学校老师可以让其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让其有机会扮演新的社会角色,这对于离异家庭子女改变偏常心理状态,改善人际交往有良好作用。

(三)同感、尊重、针对教育。离异家庭学生情绪波动大,十分敏感自尊,学校教师,全体学生首先不能歧视他们,更不要讽刺挖苦,对他们的处境要有同感,主动和他们交朋友,多关心帮助他们。其次应采取有针对折手段和措施帮助他们。如针对他们的不合群,通过鼓励参加集体活动,加强对他们的交往意识教育;针对他们的家庭气氛紧张、疏远,可通过家访、家长会帮助沟通;针对他们的自卑可通过帮助找优点,回顾成功历史的办法帮助树立自信。

(四)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机制。学校应争取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要求的轨道上来,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如建立与离异家庭子女抚养者的密切联系,互通情况,互相配合,开设专题讲座,组织专门活动,帮助离异家庭夫妻双方提高子女的技能;运用社会力量协调解决离异家庭子女有关问题。

培养二年级学生的家庭作文能力【第六篇】

现代化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而小学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主要内容。如何增强现阶段我国小学生计算机教学的创新能力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笔者将会针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等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小学阶段是能够塑造学生自身发展潜力的最主要阶段,因为小学时期的学生可塑性非常强。有关小学教师应该对小学生加以关注,让这些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现代化的气息。例如计算机教学中,有关教师应该学会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这一点对其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时候,感受到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小学计算机教学需要根据信息化的教学体系来完善,只有不断的实现从创新式的教学,才会更好的凸显出小学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建立精彩有吸引力的课堂引导方式和内容

小学时期的学生对于新鲜事物会非常感兴趣,为了提升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教师就应该建立精彩有吸引力的课堂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一个良好的课堂开端,能在开始时就能有效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其兴趣。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能够充分的激发小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精彩的课堂引导方式至关重要,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段轻快的音乐,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放松自己,为后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选择好教学载体和内容

对于小学计算机教学而言,选择合适的载体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教学载体是承载教学及内容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据有关研究结果表示,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喜欢上计算课,但是并不是为了学习计算机知识,而是为了在计算机课上玩电脑中的小游戏。如果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载体与游戏进行良好的结合,就可以更好的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实现计算机教学的高效性发展给予更多的帮助。例如在教学生练习打字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金山打字通来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边玩边学中练习打字。

采用极具特色的教学表达方式

极具特色的教学方式能够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小学时期的学生而言,具有特色的教学方式能够吸引小学的注意力。好的教师往往会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吸引学生进入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实际上小学时期的计算机课程是空洞乏味的,如果引入一些风趣的教学语言,能够调动学生的胃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计算机课程。

提倡学生质疑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小学计算机教师为了提升教学效率,非常有必要激发起小学生的质疑心理。因为在传统的教学中,小学生往往是属于被动的,在接受教师讲授课程的时候,还需要学会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才会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掌握更多更有效的内容。因此,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势,大胆提问,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为实现小学计算机教学的长期发展给予更有利的保障。

立足教材内容

立足教学内容是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应该认识到的主要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小学计算机教学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有很多现代化的小学计算机教学对于教材并不是非常重视,甚至有很多小学教师在计算机课堂上摆脱原有的教材,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形式是错误的,因为小学教材所涉及的内容虽然枯燥,但是却是经过科学有效的总结后编辑出来的,所以有关小学计算机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一定要运用科学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才会提升现有小学计算机教学的效率。

主动探索研究

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其具有创新性的学习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创新性较强的学生才能够在计算机教学中充分的掌握好信息化技术,小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核心力量,加强对小学生的计算机教学至关重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学计算机教师应该学会主动探索和发现小学生自身的优势,并且采用创新式的方法对其进行考核。因为计算机课程与其他的课程有着很大的区别,为了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计算机操作水平,就应该对学生加强基础教育,只有这样才会更好的实现计算机教学的创新式发展。

实行实验考核制

对计算机实行上机考核,它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检查教学效果,也可以评价学生创新能力,根据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形成再创新能力。实行实验考核制度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创新式的发展,我国的小学生大多数都缺乏自我动手能力,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不仅缺乏创新性的思维,更缺乏竞争意识,所以笔者建议有关计算机教师可以为小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小学生在考核中充分的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

组织竞赛,强化学生兴趣

对于小学时期的学生而言,大多数的小学生竞争意识较强,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最大特点,所以小学计算机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些竞赛,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激发自身的潜力。很多时候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小学生能够用自己独具特色的视角来看待外界的事物,也能够用创新式的思维来理解和消化所学习的内容,为取得最终的良好教学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论述了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现如今我国小学计算机教学已经深受人们的重视和欢迎,越来越的教师已经认识到了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学活动中也逐渐的以学生为主体,积极的引导学生探索创新,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给予更有利的保障。

[1]李岩峰,王伟华,李东杨.小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xx(09)

[2]王建华.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xx(06)

[3]郭少辉,李明浩,王浩越.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才智,20xx(04)

[4]李想,张家富,李明耀,李月梅.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信息与电脑,20xx(04)

培养二年级学生的家庭作文能力【第七篇】

有的青年教师问:“您总也不出考试题,不考试、不评卷,学生考试成绩低怎么办?升学率低怎么办?”

我觉得,搞教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目的之一就是增强应试能力,提高升学率,这是搞教改同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共同点。不同点在于,搞改革,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应试为主动研究应试。这样师生双方都节省了时间,教师省下时间来练身体,读书报,搞科研,写文章;学生省下时间用来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怎样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呢?教师出试题,刻印试卷,或者买四面八方推销的各种各样的重点篇目试卷、单元试卷,然后发给学生,严格监考,教师再认真评卷,这是一种做法。有的青年教师说:“这一个学期,我就让学生做了一百多张考试卷。”这显然能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但这种做法不符合我的实际:经常外出,很少有时间刻、印试卷。另外,我又不愿让中、下学生处于被动应考的地位,特别是后进学生,倘多次被动应考,不知出题规律,觉得自己弱点甚多,试题又常常攻其不备,弄得他们防不胜防,既然防不胜防,横直都是被动挨打,干脆就来个躺倒不干,任凭人家发落,愿意打哪儿就打哪儿吧!

为了适应自己时间少的特点和提高后进学生的应考积极性,我采取了另一种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方法。自1979年至今,我从来不为我任教的学生出试题、刻印试题;也不买四面八方推销的试题,学生尽管不做这些试题,也不做练习册,但历届升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我用什么方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呢?我注意引导学生做五件实事:一、出题;二、答题;三、评卷;四、补考;五、总结。

(一)出题。

除了市、校统考试题外,每次考试,都由学生出试卷。每位学生都假设自己是老师,千方百计出难题,看谁能考住别人,谁出的题能考住别人,就说明谁的水平高,能力强。有的老师问:“学生没边没沿地乱出题怎么办?出一些偏题怪题怎么办?”这好办,每次出试题,都要按照班级规定的.“试题大纲”去做。

如以第三册文言文单元为例,我同学生商量确定,需掌握的知识点如下:易错字85个、通假字7个、虚词13个、实词169个、句子49句、背诵3篇古文七首诗,文学常识12处,课后应熟练解答的习题12道。我们班级早就制订了严格的、可操作性强的文言文试题大纲,要求文言文试题必需出八道题,试题必需在各类知识点内出,且对每道题的题量、分数也做了严格规定,且试题的主要格式要统一,要写清试题范围、出题人姓名等。具体要求如下:

文言文单元试题。

出题时间:年月日。

第一题:易错字。从教材要掌握的85个生字中挑选10个写入试题,计15分。

第二题:通假字。从7个通假字中挑出4个编人试题,计2分。

第三题:虚词。从要掌握的13个虚词中挑选五个编入试题,计5分。

第四题:实词。从要掌握的实词中挑选20个编入试题,计30分。

第五题:译句。从要准确翻译的49句话中挑选5句编入试题,计20分。

第六题:默写。从3篇古文七首诗中挑选5句编入试题,计10分。

第七题:文学常识,从需记住的12处文学常识60个知识点中,选4处共20个知识点编入试题,计10分。

第八题:课后习题。从应会熟练解答的12道课后习题中选两道编入试题,计8分。

试题的结构、范围、数量、分数比例确定以后,由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认识去填具体内容。以生字为例,从85个字中挑出10个来。这10个字具体出什么类型的题,是汉字填拼音,还是拼音填汉字,是组词、是释义、是判断、是选择、是填空、是改错,则都由每位同学自己决定。

又如期末试题,班级是这样规定的:

第x册语文教材期末试题。

出题人、答题人、评分表(略)。

第一题:基础知识(40分)。

1.语音4处(4分)。

2.生字4个(4分)。

3.词6个(6分)。

4.语法4道小题(4分)。

5.标点4处(2分)。

6.修辞4种(2分)。

[1][2]。

培养二年级学生的家庭作文能力【第八篇】

阳春三月,春光醉人。

一天,诗人贺知章养病在家,心情颇感纳闷,便打开电脑,想上网聊天,一解愁绪。突然,他收到一份电子邮件,内容:贺兄,我乃好友李白,小弟独居在家,很是无聊,特请贺兄前来饮酒作诗,共度春光。贺知章看罢,烦闷顿消,病情皆无,便驱车前往。

因要与好友相聚,贺知章心情格外舒畅,一路上,他一边哼着小调,一边欣赏路边的景色,青的草,绿的叶,艳的花,真是心旷神怡。半路上,贺知章眼前豁然一亮,竞情不自禁地叫出声来:“好美的柳林!”于是他踩小油门,放慢车速,慢慢欣赏起来。只见清澈的湖面上澜着微波,一只只伶俐的小燕子,一会儿贴着湖面飞行,一会儿冲向对岸,一会儿窜向空中,好不快活。湖中对对鸳鸯在水中追逐嬉戏,岸边一棵棵柳树如同碧玉妆成,绿得发亮,绿得醉人,那一个个尖尖的柳芽儿就像用剪刀刚刚剪出的小精灵,一根根柳枝如同丝带般温柔地垂下。微风拂过,那秀发般的枝条随风轻扬。贺知章陶醉其中。忽然,他脑中灵感一现,妙语成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吟毕,他又停车,飞速地在“商务通连笔王”笔记本上记下了这首春天的绝唱。

书罢,他反复吟诵,感到此诗颇佳,正意犹未尽时,腰中呼机突响,一看,原来是李白催他快快前去。

贺知章收起呼机,心想,我何不拿此诗与李白兄小酌?想罢,便加大油门驱车急驰。

培养二年级学生的家庭作文能力【第九篇】

[摘要]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认知结果取代学生的认知过程,而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求知,敢想敢说,使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主动获取相关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技能。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其实,课文中意思并不深奥的词句,很多答案就在文中,有些学生却领会不到。这时,教师应用以读点拨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求得其解。例如,理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两个词的意思时,我让学生反复读第二节中的第五句话,学生反复读后终于明白:前半句是“张冠李戴”的意思,后半句是“囫囵吞枣”的解释。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对于结构相似的句、段、章,我们可采用以类点拨法。即只要把开头的句、段、章精讲,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其余的句、段、章学生通过自读就可迎刃而解。例如,《詹天佑》的第二部分有三个自然段,主要意思分别是“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这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每层都先讲詹天佑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再讲他怎样克服的。教学“勘测线路”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读――初知大意;思――遇到什么问题,怎样克服;议――生生交流;悟――领会人物精神”。然后,学生按照这四步方法自学“开凿隧道”和“设计线路”部分。这样的点拨提高了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

有过渡句或过渡段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理解,使学生很快明白,过渡句或过渡段既是对上文的总结概括,又是对下文的提纲挈领。例如,教学《赵州桥》时,教师抓住“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一句挖掘,学生很快就会明白,本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坚固、美观两大特点。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的情绪和进入主动的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以境引趣。即教师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引起学生自学的兴趣。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并播放配乐课文录音。结果,学生从真实、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体会到了桂林山环水绕、水倒映山的特点以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受,产生了如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随之高涨。

以疑激趣。即学生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例如,教学《草船借箭》时,一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用“借“,而不用“取”“骗”等其他词?于是,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自主讨论,自主探究。最终,学生领悟了“借”的用法之妙,领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要求学生每天读书,并在周五的班会上汇报一周的读书收获。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习惯,又能使学生从同学的汇报中有所收获,进而产生阅读兴趣。

总之,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善于阅读的能力,就能把阅读教学真正指向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阅读、终身学习服务。

培养二年级学生的家庭作文能力【第十篇】

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要首先敢于冲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以往死板的教学模式。以研究性教学代替传授式教学为,以反思性教学代替经验教学,以开放性教学代替封闭性教学,创新教育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强调学的主体意识,突出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来,培养创新能力,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压抑挫伤人的创造潜能和个性的发挥、窒息人的创造意识形成的种种因素,并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实处。

优秀的数学气质是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现象数学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持之以恒的品质,这正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特有的典型的个性心理特征。

学生的质疑来自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的反馈,高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表现在记忆和解题上,缺乏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分析,被动接受的多、主动反思的少。

数学学科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数学学习的难度,尤其是对刚刚接触到高中数学的高一新生。没有好的开头可能会挫伤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树立不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而数学兴趣的培养是学生学习这一学科的自觉性与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思维的动力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综上所述,在数学科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8 18518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