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鲁迅兔和猫读后感(汇总8篇)
鲁迅兔和猫读后感【第一篇】
六年级上册结束了,让我深受感触的当然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它让我真正了解了鲁迅,亲近鲁迅先生,走进鲁迅的高尚品质和博大精神。
我看文章的第一段,就知道鲁迅先生深受人们的爱戴,鲁迅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爱戴,那是因为鲁迅先生有非常渊博的知识,他十分同情受苦受难的百姓,十分关心自己的女佣。他从不屈服于反动派,坚强地与反动派作斗争。正是这样,鲁迅先生逝世的那天,有些人甚至从遥远的地方赶来上海,追悼鲁迅先生。
这篇文章的内容简短,但我的感受却很深很深。
忧国忧民,情之所系。鲁迅的爱国情深深印在我们的心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鲁迅用无私的行动实践了自己。他的精神、他的情怀,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走向未来。就想文章中的一个情节:鲁迅救助受伤的车夫,鲁迅尽可能地帮助弱势群体,再次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劳苦人民的关心与同情。本文以孩子的口吻进行叙述,给人以朴实,亲切之感,使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跃然纸上。
这篇文章也教会我们人生哲理,我们应该更多地关心他人,把我们的爱心献给别人,别人也自然会帮助我们,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鲁迅先生这样爱憎分明,中国才会有真进步!
以后我们的人生道路还很长很长,这篇文章使我获得生命启迪,让我终身受益......
鲁迅兔和猫读后感【第二篇】
鲁迅先生是我一直都挺崇拜,挺欣赏的文学家,他的每1篇作品我都读过,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觉,不同的收获。
但我最喜欢看的还是鲁迅的小说,我感觉他的小说很真实,批判了当时旧社会的丑陋面目。
《孔乙已》是我在《呐喊》中比较喜欢的1篇,可能是这篇学生,所以对这篇所有的细节都比较了解。我第一次读这篇是在初中课堂上,那时老师让我们自己先读,当时,我读得很认真,因为我对这篇挺感兴趣的,因为是鲁迅写的。当时读得不太懂,听老师分析后,感觉明白了很多。
孔乙已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里的读书人,在黑暗的社会里,他唯唯喏喏她活着,他一生都在寻求功名,一直考,一直考,可都考不上,在一次又一次的绝望中,他成了一个行尺走肉,一个麻木而不任的人,正像他所说的“窃”书不为“偷”,因此在一些丑恶的人心中成了一个“小偷”,可在孔乙已的心中,他并不这么想,在与他同龄中,只要是见到他,除了笑,没有话讲,因此只好向孩说话,他也只有在孩子面前,他才会有受到蔑视的笑,后来有人说他又去偷书,结果被打断了腿,当他再一次来到客栈时,讽刺的笑声就没有停过,此时的孔乙已更偈一个行尸走肉,只靠着两只手来行走,终于,在人们的笑声中,消失了。过了几年,终于没有再见孔乙已,有人说的已经死了。
这就是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结果,给人无尽的思考与想象到底孔乙已这个人物时,运用了大量的手法,在人物外貌,动作,语言上都有很多的描写。作者笔墨越多,所想表达的人物形象越明显。
我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有两点,一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抨击,作者在每1篇小说里,运用了不同的手法,将现在的人物与过去的形成鲜明的对比,再对周围人物的形象描写,以及周围的环境的描写,有力地反映了当时旧社会的封建统治制度,但在另一方面,我觉得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希望在他文字的激励下,人们能够奋发有前,能够从麻木不仁中清醒过来,使这个社会能振作起来,这是他一种爱国的表现,他并没有去用语言激励人们,而是用文字,在文字的背后是他一颗爱国的心。也许他的文字并没有激励到每一个人,但不可否认,还是有一部分人,还有一些知识文化的人都能在他文字的激励下而清醒觉悟过来。
现在,有许多文章,作品都表达了爱国之情,但我比较情有独钟,只喜欢鲁迅先生的,因为他朴实而强有力的文字中,人们看到了当时丑恶的面目,我觉得孔乙已那篇比较明显,通过对孔乙已人物形象的描写,从颓废,每一个文字,从直接到间接,从明显到不明显,让读者真实地看到了像孔乙已那类生活在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的从善良、爱面子的人转变成颓废,麻木不仁封建的人。
这样的文章没有用华丽的文字,但字字都像利刀像一样直插人心,这就是我喜欢鲁迅先生的原因,他的爱国情怀激励着我要努力学习并且长大后为祖国作出献,这也就是我爱国的表现。
所以大家一起来《呐喊》吧!为我们赖以生存的中国来呐喊吧,作为学生,要好好学习而作为员工,要好好工作,大家都尽一份力,使我们国家更家美好。
鲁迅兔和猫读后感【第三篇】
最近,我读了《文学之魂——鲁迅》这本传记,一位伟大人物的事迹马上把我给吸引住了。
这本传记叙述了鲁迅的一生。鲁迅的骨头最硬,对形形色色的敌人看得清,恨得深,斗争得最坚决;他甘当人民大众的牛,在帮助和培养文艺青少年方面,更是无私地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但我最敬佩的是他那种珍惜时间的品质。
时间是宝贵的,所以历来就有人把时间比作金子,可时间又是买不回来的,只有做时间的主人,才能把握好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学习上的。”鲁迅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文学财富。其实,掐掐指头算一算,哪一位伟人不是惜时如金呢?画家达。芬奇废寝忘食地作画,每天平均只睡4小时15分;欧立希夜以继日地做实验,困的时候就在办公室里打个盹……如果谁再抱怨时间不够用,就请他再次聆听鲁迅的教诲吧——“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上帝是公平的,他给每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可宝贵的时间,从我们的指甲缝里流去了多少?就说我吧,还记得五年级上学期,“珍惜时间”和我是一点儿也没沾上边,反而“浪费时间”在我的身上倒是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作业一写完,就看电视,看漫画书;周末的早晨,舒适的小床是我的归宿,“赖床”便成了我的“家常便饭”。不知不觉中,我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成绩如瀑布般“飞流直下三千尺”。而我却依然麻木不仁,直到我垂头丧气地走出考场时,我才得到了教训:不能浪费时间,应该把时间用在做有意义的事上。后来,在我的词典里又多了四个字——珍惜时间。我给自己订了学习计划,把全天时间都安排得紧紧的,甚至连上厕所我都带本书看看。这一切,还不都是为了把成绩搞上去?果然在下一次的考试中,我的成绩明显地提高了。
“时间对我来说是很宝贵的,用经济学的眼光看是一种财富。”好好地利用时间去学习,才能得到丰硕的果实。亲爱的同学们,做时间的主人吧,只有时间才能换取知识,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鲁迅兔和猫读后感【第四篇】
有一位智士说过,不读鲁迅的文章,就不能懂得旧的中国;也可以说,不读鲁迅的文章,不能算是有修养的中国人。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翻开了这本《鲁迅自传》,映入眼帘的是鲁迅先生的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当我读到鲁迅先生原本是学医的,为什么最后会成为中国文学家呢?带着这样的问号,我继续往下读。
看到一半的时候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是20世纪初,学校放映幻灯片,其中有一个中国人被日军砍头,而周围都是一群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观看。
读到这时我深受感动,一个精神麻木,没有灵魂的人,无论体魄多么健壮,也是没有出路的。
鲁迅先生也许是因为这部科影片改变自己,以文学作为终生事业,拯救中华民族的灵魂。
我们中华民族新的一次文化转型从20世纪延续到21世纪。
五千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一份丰富遗产。
鲁迅先生的创作生活就处于从新文化运动开始至抗日战争即将爆发的20多年间。
这一时期文化运动是为新文化的建设奠定基石。
他也是新文化的倡导这。
以打倒“孔家店“为旗帜,鲁迅先生是从旧营垒中杀出来的斗士,他的斗争最为坚决,他与旧文化和旧制度的决裂最为彻底,他深爱着我们的民族和人民,他痛恨落后和愚昧。
他以自己的如之笔,作为投枪和匕首,向着反动势力进行了无情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鲁迅的骨头最硬,面对敌人的迫害和自己营垒中同志的`攻击。
他左抵右挡,不顾身上的血迹,毫不妥协地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直至倒在革命的战场上。
读了鲁迅的文章,才能更深一步的了解鲁迅,了解旧中国。
鲁迅用文学的笔杆,唤醒了沉睡的中华人民。
鲁迅用一木一石,叠起巨大的建筑立在人们的心中。
鲁迅兔和猫读后感【第五篇】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去怪卷子没印清楚,怪老师批的太严,怪这怪那,后来想想,其实是我的作业写字写的太潦草,上课没有认真听。
九斤老太,她有一句口头禅,就是“一代不如一代”。我想我们可不能真被九斤老太说中了哦!社会要进步,我们就要一代更比一代强!
在袁世凯要当皇帝的时候,七斤因为没有了辫子(袁世凯当皇帝的时候需要辫子没辫子可能要被砍头的),他自己也没有什么文化知识,被略有文化的赵七爷白白恐吓了一翻。担惊受怕了好几个月,所以我们一定要多学知识,才可以不被别人欺负。
读了鲁迅写的文章,让我感想很多,建议大家去看一看。
2/2。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鲁迅兔和猫读后感【第六篇】
教学。
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
2、了解造成辫子**的原因。
3、评价辛亥革命。教学重点:
1、解造成辫子**的原因。
2、评价辛亥革命。教学难点:
对于中国人国民性的认同。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略)。
二、篇名“**”的含义。
本篇是以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农村中激起的**为题材的。**由辫子问题引起,船夫七斤的辫子在辛亥革命中被大剪去,可是在张勋复辟的时日里听说“皇帝是要辫子的”。便因怕坐牢杀头,而全家惶惶不安,并且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也有改变,封建势力的代表赵七爷恫吓七斤,普通村人则围观着热闹,最后由于皇帝未坐成龙庭,也就一切归于平静。张勋复辟事件在农村引起如此一场**,很快就平秘。这些描写表明革命如果不是建筑在广大农民觉悟的基础上,即使像剪辩子这种事,也会在风吹草动之中引起慌乱与骚动。
三、
情节发展(见课本)。
四、人物性格。
1、七斤:
他是辫子**的主角,他的身份,经历与一般农民有所不同,不捏锄头柄,只是帮人撑船,几乎每天进城眼界宽些,因而比别人多知道一些事,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的人物了”可是这样一个有条件多接触外部世界,有机会多接近新事物的人,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只是在城里勉强被人剪了头发,头发短了,见识却未长,他所知道的时事仅仅局限于“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下一个夜叉”而已一旦听说“皇帝坐了龙庭”“皇帝要辩子”便惶惶不可终日,守着门槛坐着发呆,头脑中一片混乱,他根本无法认清形势,根本不能整理思绪,他仍然是一个愚昧无知,不觉悟的农民形象。见识稍多的七斤尚且如此,一般农民也决不会有高于七斤的觉悟程度的。这一形象无疑表明辛亥革命未能便农民、觉醒。
2、赵七爷。
他不仅是个酒店主,还是个“三十里方园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有“遗老人的臭陈”显然他代表着封建统治阶级在农村的势力与基础。革命的影响只是使他把辩子盘到了头顶上。辛亥革命不仅没能使农民觉悟,甚至连农村的封建势力都少有触动。虽然赵七爷暂时有所收敛,一旦“皇帝坐了龙庭”的消息传来便立即放下辩子,穿上“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的个个布长衫,跳将出来,选复辟舆论,恐吓人们,他的所谓学问,只能作维护封建统治之用,本质上是个顽固守旧,投机、不学无术的封建遗龙。
3、七斤嫂:
因循守旧,落后无知且粗野泼辣。
4.八一嫂:
热心善良,然而在**中却受孤立。
5.九斤老太:
九斤老太有一句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这个年老无知的农村妇女的心理,她是一个极其守旧,看不惯任何新事物而整天唠唠叨叨的老一代农民形象。
五、作品中人物对话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小说中辩子**的发生发展,甚至平息,都是在人物对话过程中构成的,对话描写是这篇小产的重要艺术手段人物对话不仅推动了作品情节的发展,而且展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显现出作品的主题。
如
一、三部分的末尾,各有一段七斤与七斤嫂之是关于皇帝是否坐龙庭的对话,既展示了**的发性与平息,又使我们看到了两个愚昧无知的农民形象,同时还说明了张勋复辟与辩子**的关系,两者都仅是一体骚动,农民仍蒙昧无知未觉悟。这种简洁生动的对话显然刻画了人物,揭示了主题。
六、环境描写对烘托主题的作用。
小说的开头描绘了江浙一带农民纳凉吃晚饭的场景,无论是乌柏树叶、小桌矮凳、大芭蕉扇,还是乌黑的蒸于荣,秋花黄的米饭,都洋溢着江南农村的生活气息,为“**”提供了真实可信的物定环境,表现了一种因循守旧的传统生活方式。小说的结尾又描写了这一村落有过一场**之后的情景,一切恢复原样。开端与结尾前后呼应,说明了辩子**不过是死水微澜,辛亥革命之后,农村并无真正的变革,这样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主题。
七、关于小说中的细节描写。
作者在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与个性方面所作的细节描写很富特色。例如九斤老太的一句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反映了她的守旧;赵七爷的一件竹本长衫,在穿与不穿中,便能极喜或极忧;他的一条辫子的盘与放,使这个封建遗龙的复古,投机心理暴露无遗;七斤口里含一根湘妃竹长烟管时的不同神态,有时表达了他的骄傲,有时又显出他的忧愁;而七斤嫂骂人时手里挥着一双筷子生动地体现了她粗野泼辣的性格。诸如此类的种种细节细节都很简练,并且符合人物身份颇具生活气息,富有表现力。
八、运用白描手法的总体特色。
详见课文提示。
九、重点段落分析。
结尾一段:
作品的结尾记叙了**平息后的结果与影响,其一:七斤仍受到相当的尊敬这与他在**高潮中待遇正好相反、七斤曾被认为犯皇法,并且人的固七斤可能受惩罚而“觉及有些畅快”,这两种不同的情景,正说明农民对于究竟该不该剪发毫无认识,对于革命毫无所知。
其二,他们仍以传统的方式生活着,仍像九斤老太那样按照封建的旧观念平详判周围的一切甚至六斤也已裹起小脚,继续走七斤嫂与九斤老太的老路他们的生活世代相袭,如死水一潭。
其三,这种结果暗示了辛亥革命给这村落带来的影响只是像辫子**那样,起一阵微澜,从而启发人们思考如何变革农村、唤醒农民的重大问题。显然这一结尾,对于深化作品的主题起了重要作用。
鲁迅兔和猫读后感【第七篇】
读了鲁迅先生写的《药》后,我才知道新中国的道路上是多么的坎坷曲折。
《药》讲的是华老栓为了给小栓治肺结核,向刽子手买人血馒头。从茶馆里的客人们的口中得知,这是用革命者夏瑜的血做的。夏瑜在狱中还不忘宣传革命,却招来一阵毒打,叹息牢头不知道革命的真正意义,还被大家说是“疯了”,最后被处死。
“吃了人血馒头就能治好肺结核”如果是现在,有人这么说的话,一定会被人嘲笑,不相信科学,去相信这种无厘头的传言,实在是令人耻笑。可是在旧中国,人们对此深信不疑,甚至有人拼命工作花大价钱去买这一点用也没有的东西,愚昧至极。
而为了人民的革命者夏瑜却被他想拯救的人民给害死,他们丝毫没有愧疚,还幸灾乐祸,可以说旧中国病了,人民病了,社会病了。有的人知道自己病了,他喝下逃离迂腐的药,喝下了清理害虫“封建思想”的药。可有的人却不知道自己病了,还将良药看成毒药不愿喝它。这良药中最有效的一味便是“革命”,只有革命,才能让人民当家做主,才能慢慢地将人民迂腐的心理转换来,社会才会健康。
人民对革命者的冷眼旁观,才是革命者最大的悲哀。
鲁迅兔和猫读后感【第八篇】
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是笔名。鲁迅先生去世了,他的侄女因怀念鲁迅先生而写了1篇文章。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每一句话都记忆犹新。作者读《水浒传》,囫囵吞枣的看一遍,好汉的个性都搞不清楚,鲁迅先生委婉的批评作者读书不认真,这表明鲁迅先生对青少年的读书、知识非常关心。
我默默的看下去,发现鲁迅先生非常友善,在灰暗的灯光下,作者与爸爸、伯父救了一个被玻璃插进脚底的车夫,但作者发出了疑问:为什么车夫要光着脚底拉车?我想了想;也许是旧社会的压迫吧?虽然书中没有给予我答案,但我从鲁迅先生的严肃与他深深的叹了一口气,感到事情虽小,但在那个旧社会和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比,表现旧社会的罪恶更加深厚,受迫害的中国人民会更多,包括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严肃表情表示了对旧社会的憎恨,深叹一口气表示对中国人民的同情。
伯父的女佣阿三夸鲁迅先生什么事都为别人着想,为自己却很少。是的,我也觉得鲁迅先生是个善良的人,是一个受万人景仰的人。
“没有伟大人物的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的民族,而不知拥护、爱戴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段话,我们每个人都应铭记在心,因为他是伟大人物用生命换来的结论。
鲁迅先生的死,有悲有喜,悲的是,中国失去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作家。喜,也许我不该说这个字,因为鲁迅先生的死,也让别人看到了中国是一个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再见了,鲁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