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心得体会范文实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法治中国心得体会【第一篇】

第一段:引言(150字)。

近年来,法治建设一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主题。《法治中国》一书从法治的历史演进、理论内涵、实践经验等多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我国法治建设的进展和特点。读完这本书,我深感《法治中国》是一本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研究之作,对我国法治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具有指导和启示意义。

第二段:法治的历史演进和理论内涵(250字)。

《法治中国》首先回顾了中国法治的演进历程,从古代王官法到现代社会主义法治,逐步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我国法治建设的独特性和适应性。这一理论强调了法治的社会主义本质和法治建设的中国道路,使得我国的法治建设在其它国家充满了特色和优势。

第三段:法治实践的案例与经验(300字)。

《法治中国》还通过一系列案例和实践经验,展示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具体成果。例如,通过完善法制和司法机制,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有效打击了腐败、违法犯罪等行为,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此外,书籍还介绍了一些特色法治实践,比如通过“一国两制”原则实现香港、澳门的法治建设,以及通过特区法治试验区探索新的法治路径等。这些实践都显示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第四段:挑战与展望(250字)。

尽管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法治中国》指出,我国法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司法公正、法治文化培育、法治民主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随着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发展,我国法治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也需要与时俱进。因此,书籍提出了加强法治教育和提高法治意识的建议,并呼吁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法治的发展。

第五段:总结(250字)。

《法治中国》一书有助于深刻理解和认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更明确地意识到法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保障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保障体系。同时,我也深感我国法治建设还有许多需要完善和加强的地方。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以正确的法治观念来引领自己的行为,并积极参与到法治建设中来,为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

总结:

通过对《法治中国》的阅读,我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历史、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书籍从多个维度系统阐述了我国法治建设的进展和特点。在面对挑战和展望的同时,我们应该始终坚持正确的法治观念,积极参与法治建设,为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

法治中国心得体会【第二篇】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政府在阳光下运行,“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各类政务活动的基本规范。下面是本站网友为大家收集关于法治中国。

心得体会。

欢迎借鉴参考。

8月18日起,一共六集的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专题片《法治中国》以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以党的xx大以来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成就为主线,气势磅礴,鼓舞人心。

法者,治之端也。翻开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厚重历史,既有强汉盛唐的雄风、大国盛世的荣耀,也有外敌铁蹄下的山河破碎、军阀割据中的民不聊生。历史总是在回望中意味深长。数千年中华文明演进,历历沧桑,兴衰交替,一再诠释着“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的深刻道理。

近代以来,中国许多仁人志士在追寻法治的道路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当广大人民还只是当权者统治的对象,当外国军队可以在中国土地上肆意横行,法治就只能是镜花水月,不可企及。无数革命先辈的浴血奋战才迎来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法治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

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历史性一跃的关键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倒计时,“第一个百年”目标胜利在望,“第二个百年”目标日渐接近。同时,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全面深化改革这艘航船,需要法治的护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需要法治堤坝的保护;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成果,需要法治的守卫。

《法治中国》专题片系统地为观众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壮阔历程,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法治的重要性和历史必然性,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将法治植入每一个公民心中,让宪法法律的权威成为全体公民的信仰,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推进打下基础。

中央台开始播放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总结展示xx大以来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变革和辉煌成就,值得大家关注。

xx大前后,以北大法学教授贺卫方为首的中国公知们,举起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政”旗帜,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鼓吹中国全盘西化。他们以西方的法律为武器挑战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一度曾尘嚣甚上,黑云压城。但是他们鼓吹的“宪政”,恰恰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存在,他们的活动完全是一种违宪行为,是打着宪政反宪政。

在首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我国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制保证。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习近平的上述讲话,一扫社会上迷漫着的歪风妖雾,指明了我国今后法治改革的方向。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法律。几百年的资本主义统治,已经建立了完备的资产阶级法律体系,这个法律体系,戴上了民主自由的光环,吹嘘着平等自由博爱的抽象概念,而实质上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存在的。它的阶级实质已经越来越暴露在世界人民的面前。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与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不同的国家,它是真正为了解放人民,捍卫人民根本利益的。毛泽东亲自制订并沿用至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就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果实的结晶。

我们在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过程中,也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特别是文革中猖狂泛滥的无政府主义,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破坏,这就从反面证明了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性。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很年轻,法制还很不健全,人民的觉悟也需要提高,这就造成了我国进行法治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但是,正如习近平指出的,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这方面xx大以来我国已经做出了巨大成绩,这是令人高兴的。专题片《法治中国》就是这方面的总结和反映。所以,很值得网友们一看。

8月20日,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播出第三集《依法行政》,全国各地干部群众收视热情不减,对法治话题的讨论也更加深入。

党的xx大以来,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号角声中,法治政府建设换挡提速。“党的xx届四中全会明确法治政府建设的六条基本标准——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这些既遵循了法治政府的一般规律,又号准了当前法治建设的突出问题,立意高远,引领实践,取得丰硕成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徐汉明说。

“从行政决策程序化,到严格执法规范化,再到加强权力运行监督机制,政论专题片展示了丰富的战略思想、大量的鲜活事例,充分反映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法治政府建设目标更加清晰,步伐更加坚实,人民群众享受的法治获得感越来越多。”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任进说。

第三集《依法行政》一开始,“权责清单”就吸引了陕西省编办主任邢可利的关注:“从无到有,从普遍建立到日益规范,权责清单制度越来越成熟完善。该制度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进一步明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各类政务活动的基本规范。”

“行政决策,要经得起历史和法律的检验。”四川省西昌市委书记李俊对此深有感触,“党的xx大以来,各级领导干部法治意识不断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逐步增强。依法行政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下一步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部署要求,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建立完善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核机制,不断提高依法决策的能力水平。”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在于实施。“严格执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词,也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题中之义。”广东省公安厅改革办副主任吕敏青表示,公安机关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推动者和践行者,下一步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安工作提出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切实做好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表率。

“看到政论专题片展示了大量的执法细节,我格外地感同身受。”浙江省温州市公安局法制支队陈晓东举例说,“我国通过受立案制度改革,解决有案不受不立、立案标准不统一、立案审批不规范等群众反响比较大的问题。我们在执法规范化建设上下硬功夫,把严格执法落到日常办案,全面提升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

政府是守法的榜样。“专题片充分展示了法治政府建设的非凡历程和伟大成就,震撼人心,催人奋进。”河北省石家庄市委政法委政治部副主任余保成表示,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高悬法律之剑,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办事。唯有如此,群众才能信任法治,信任政府。

“依法行政,基层政府要有担当、重实效。”江西省崇仁县委书记程新飞看完政论专题片后表示,“我们要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健全依法行政决策机制、规范政务服务窗口、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提升政府的法治形象和公信力。同时,要健全群众身边的法律服务,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党和人民对司法工作者的永恒要求。”“权力监督”是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人民法院法官段贤尧看完政论专题片后印象深刻的一点,“司法从业者要主动将自身工作融入到党内监督、机制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和人民监督中,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政论专题片讲述了“放管服”改革、政务公开、阳光信访及其给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对此,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政协委员、江苏新永良线缆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志强深有感触,“我们企业是一家生产机械设备工厂,产品出口到很多国家,在日常生产经营、纳税退税和报关出口中,深刻感受到了政府依法行政带来的诸多便利。同时,我们经常被老外问及中国法治的问题,每次我都会非常自豪地告诉他们,中国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我们的政务服务很规范!”

法治中国心得体会【第三篇】

8月18日,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出了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几次讲话中摘录的一些片段为开端,全面总结展示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变革和辉煌成就,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丰富内容和深远意义,客观公正的面向大众进行宣传普及。

开篇讲到“法者,治之端也。法治,就是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一个现代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治化。”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无法则乱;民,无法则贫。人民群众应尊重法律,崇尚法治,将法律当成自卫的武器,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切勿以身试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职务多高,只要违反法律、破坏法律都要受到党纪国法的严肃惩处,毫不姑息。

法治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他指出了服从良法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是乐于服从最好而又最可能制定出来的法律,其二是宁愿服从绝对良好的法律。绝对良好的法律,在实践中是不可能的,因为法律不可能完全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社会情势的变更很多时候也绝非法律所能预测。在我国,不论是当前,还是将来,建设法治社会是必不可少的,依法实行治国方略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建设法治社会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保持社会稳定和安定团结是人民的最高利益,是老百姓生活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普及人民群众法律知识,重视法律宣传,提高法律素养。注重从少时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少年不懂法,以后成年也很可能不懂法,我们要知法、守法,然后才能举起法律的旗帜维护自己的利益。人若不懂法不守法,便容易误入歧途,甚至不知自己有错。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例占到总人口的70%,这群人的法律意识得不到提高,其他30%左右的人口和法律工作者的法律意识提的再高也不能根本上提升我国的法治水平,而普及法律的关键就在形成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使百姓群众处在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内,普及其法律基础。不过普及民众法律常识、提高民众法律意识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重视。

法治中国使我深刻了解认识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法律普及的必要性。更激发了自身为国家法治社会做伟大贡献的使命感,给人更多的教育与启发。相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会在建设法治社会上越来越稳固,走向繁荣昌盛。

法治中国心得体会【第四篇】

继《奉法者强》、《大智立法》后,央视一套又推出《法治中国》第三集《依法行政》。这对于加快依法治国步伐,规范权力运行意义深远。

依法行政,在人民群众的声声呼喊中“破壳而出”。“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面对新的历史起点,唯有将依法行政贯彻到底,干群关系才能架起“连心桥”,法治中国的建设方能如鱼得水。

依法行政,能有效割断权力“粘连”。如何证明“我妈是我妈”,曾在社会各界一石激起千层浪。权力不清、责任不明,一度让众多审批手续交叉重叠,推诿扯皮、含糊其辞,更是让办事者“磨破了嘴”,也“跑断了腿”。在经济社会中,让依法行政成为常态,让违规操作无法“容身”,是保障人民权益的有效方式,更是划清权力边界的有力武器。借依法行政之刀,割断权力“粘连”,是众望所归,更是时代所唤。

依法行政,能强力医治执法“顽疾”。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政府是人民权益的“代言人”,领导干部更应拿出“零容忍”的姿态严格执法。面对亿万人民群众,一方面涌现出来的是对弱势群体层出不穷的“暴力执法”,另一方面却是面对金钱与权势左右摇摆不定的“注水执法”,这样的“一视异仁”何时才能将从严治党、依法治国的精髓“吸收消化”?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道德的“柔情”保驾,更需要法律的“侠骨”护航。规范政府运行,祛除执法“顽疾”,依法行政方是“良药”。

依法行政,能快速疏通决策“经络”。从医学上讲,西医药效快,但“治标不治本”。中医虽说药苦疗效缓,但却能“静水流深”般疏通经络,“治标又治本”。治理国家亦是如此,若是急躁冒进,离开法治的“长期调理”,民主决策必将“不复存焉”。着眼于当下,网约车经营许可证的出台,先后进行了数以百计的沟通、座谈、论证与咨询,这是政府循法而行的有力彰显。“制定规则就是在矛盾的焦点上’砍一刀’”,依法行政就是在不断延续着这样一种“规矩意识”,不断打通决策“经络”。

民之所向方为施政方向。随着法治中国的深入推进,政府的依法行政,必定会让人民群众的诉求得到更好的满足,权益得到更好的维护。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干群“鱼水情”必将更加深刻!

法治中国心得体会【第五篇】

毋庸置疑,“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公正司法的根本目标,这个根本目标在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中被屡屡提及。但实现司法公正并非易事,古往今来多少奉法者为之前赴后继、始终不渝。

导致司法不公的因素让公平正义难以普照民心,《法治中国》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公正司法的相关论述,言简意赅地指出导致司法不公的深层次原因:司法体制不完善、司法职权配置和权力运行机制不科学、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不健全,一些司法人员作风不正、办案不廉,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等等。众所周知,法官的裁判是保证司法公正的最后防线,法院既是诉讼案件的终局裁判者,也是防范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政府部门违法出错的纠正者,法官一旦对公正司法失守,冤假错案就在所难免。

要让法官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任何信任、能力、成绩都不能代替监督。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强化对审判权的监督,法院系统深入打造四大司法公开平台,即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庭审公开,文书上网、网上拍卖、庭审直播等改革举措纷纷成为司法热词。以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以司法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坚持,我们国家的司法行政系统正在通过建立严厉完善的监督机制,努力让每一个司法案件都能经受起历史与法律的检验。

让司法者心无旁骛,首先要解决合理需求。司法改革是一个不断满足司法者合理需求的过程。中办、国办专门下发《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规定》,要求保障司法人员正常履职,给予司法人员合理稳定的经济待遇,并特别指出要保护司法人员及其近亲属的安全,严厉惩处威胁、伤害司法人员的行为,维护司法人员的职业尊严。司法改革还设立司法人员的分类管理机制,让不同的司法岗位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和发展空间,员额法官检察官、辅助人员、行政人员都有各自评价体系、晋升渠道,只要努力工作都无后顾之忧。

让司法者心无旁骛,还要排除权力干预。“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就是让审判权实现独立运行,权力干预司法是长期影响司法公正的顽疾,习近平总书记曾痛批,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出于个人利益,打招呼、批条子、递材料,或者以其他明示、暗示方式插手干预个案,甚至让执法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的事。针对这些突出问题,中办、国办也专门下文,禁止党政干部插手过问司法案件,让不干预司法案件的处理成为基本的政治规矩、政治纪律。为更加彻底排除权力对司法的干扰,司法系统内部取消了行政领导审批案件的习惯性做法,真正让司法者实现独立。

让司法者心无旁骛,更要填补制度漏洞。司法制度的不健全、不科学,会让司法者无所适从、瞻前顾后,尤其是刑事案件公检法三家对证据标准的不统一,既不利于彼此的配合,还会消减彼此的制约,埋下隐患。刑事庭审的虚化弱化也是制约庭审功能发挥、影响司法公正的重要因素,证据获取方式违法、侦查起诉违背程序、法官未审先判、证人出庭率低等现象,都要求加强刑案庭审的实质化,进行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刑事案件只有以审判为中心,让庭审结论成为最终裁判的核心依据,法官的裁判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公正,让坚持疑罪从无、坚决排除非法证据成为可能。

解决了司法者的基本需求、排除了权力的不当干预、填补了制度上的漏洞,是给司法工作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提供的基本前提。无论是司法案件的简繁分流、公益诉讼还是基本解决执行难,都是建立在阳光下的心无旁骛之上,夯实实现公平正义的坚实基础。

相关阅读:

48 1482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