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通用4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通用4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篇】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那么,石家庄的冬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事物自然导入,给学生以亲切自然之感,同时教师也点到了济南的冬天与一般的北方冬天有不同之处,给学生以提示。
二、验收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2)了解文章大意,想想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3)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
过程:4人小组学习中1号同学当小组长负责组织轮读课文,互相倾听,汇集预习中读音、生字词问题,并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组长负责记录在预习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与遗留问题。
3、教师出示分享的“实用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通用4篇)”,在小组中读正确。
4、检查词语能否读正确。3号同学读词语。
5、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6、检查课文朗读情况。4号同学在小组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验收学生的认读情况,小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能在团队中负责,都有任务,锻炼、培养了每个学生的能力。
三、验收预习第二项,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默读课文,然后试着想一想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济南的冬天——温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这在教学大纲中对高年级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再读课文,感受。
1、教师设置情景导入,让孩子们想象济南的冬天的画面。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
预设: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3、配乐创设情境,朗读体会济南冬天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之后,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让学生交流的过程更加整合,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有更热烈,有更多的感受与同伴分享。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和作者一起分享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谁来说一说,文章围绕 “济南的冬天”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回顾全篇,尽快让学生走进文本,为后面赏析课文做好准备。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不同寻常的“冬天”,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围绕中心话题,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学生赏析济南山、水
接着作者又写了济南的山、水,现在请四组同学的代表分别上台给我们介绍作者笔下的山水,其余同学把书合上,从画中,从同学的复述中感受济南的山、水。
1、第一张图片:阳光下山景图。
请第一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
教师提问: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下学生回答。
板书:阳光下的小山:温晴
2、第二张图片:薄雪后山景图。
请第二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教师指导背诵:根据学生复述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指导背诵。
提问:济南小雪的小山有什么特点?
板书:小雪后的小山:秀气
3、第三张图片:城外远望山景图、冒着热气的绿水图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问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
三、深入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小组交流中心话题。
课文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热爱。现在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用心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点:
①“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②.“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③“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④雪后山景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在实际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定性的说到某一部分。教师深入学生回答,与之展开深入对话,有机结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二、回顾全篇,拓展延伸。
1、向生活延展。
教师引导:老舍先生写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景物特点,你写《家乡的冬天》准备抓住什么特点?
学生写简要发言提纲,然后口述。
教师作综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全篇,由文本向生活延展,将语文打开。
①推荐阅读:《沁园春.雪》
三、作业。
1、背诵整篇文章。
2、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记录下今天的收获。可以采用诗歌、文字配画等形式。
3、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向书的世界引领,激励着学生种下自己心中生命之花的种子。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篇】
《看云识天气》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
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四、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一)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1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1)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6、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7、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行复述。
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春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阅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篇】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课文中一些重要实词的含义及其用法。
3、准确、形象地复述课文内容、朗读、背诵全文。
4、成语积累。
1、课文寓意的理解及其意义。
2、紧扣情节,培养丰富的想像力。
一、导入
1、学习文言文困难的原因:
⑴ 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内容的差距,认识的困难。
⑵ 由于语言的演变,造成文字的差异,理解的障碍。
(语言障碍:词、句。)
2、中考文言文考点①字词解释。
⑴ 翻译句子。
⑵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针对以上内容,指导学生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阅读的一般规律:
⑴ 从整体到局部。
⑵ 从熟读到理解。
⑶ 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
基本方法:
⑴ 字词的理解,要重视语言环境。
⑵ 要从上下文意中掌握字词的含义。
二、利用以上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狼》
1、作者,文章简介。
2、朗读课文。
要求:
⑴ 语言准确。
⑵ 顺畅。
⑶ 读出语气。
3、检查预习情况(结合课文的诠释弄清文意)
4、重点字词,句子的理解(结合语言环境)
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一词多义)
苫蔽:覆盖,遮盖
犬坐:像狗一样坐着,犬:名词作状语
洞:打洞,名词活用为动词
遂:钻洞,名词活用为动词
假寐:假装睡觉
(教师指导重点词的理解,学生翻译句子(提问))
⑴ 骨已尽矣:而两狼并驱如故(状语后置句,如故是状语,翻译时应回原)
骨头已经扔完了,但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⑵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去:离开犬:像狗一样,是动词坐的状语
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⑶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乃:方,才盖:原来
这才领悟到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⑷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哉:表反问的语气词
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5、提出问题:
⑴ 本文叙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
⑵ 屠夫和狼搏斗有一个过程,看看作者是怎样完整地叙述这个故事;每段都用一个字概括
记叙: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评狼
↓
议论
6、分组讨论、探究:
⑴ 让学生分组在课文中找出体现狼与屠户的形象的相关语句,并加以概括分析其形象。
(学生讨论后派代表概括。)
明确(板书):
屠户:机智、勇敢
形象
狼:狡猾、凶残、贪婪
⑵ 课文中的“狼”真的是在写狼吗?究竟比喻什么?这则故事读完了之后,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便可)
小结:社会上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
面对像狼一样阴险、狡猾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三、小结: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四、根据板书提示,试背全文
五、拓展延伸
说出一些关于狼的成语;如:如狼似虎、狼吞虎咽、鬼哭狼嚎……
六、作业留置
1、展开想像,把本文改成1篇白话故事
2、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出现了狼凶残,贪婪的形象,而事实上,狼有时也很温顺而有爱心,查找有关狼的资料,试着给狼一个公正的评价。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篇】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2、学习文章的写作特色,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
重点难点
1、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理解文章蕴涵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动物世界》中弱肉强食的画面,学生看后交流感受,教师借机导入新课。
(《动物世界》是大多数学生喜爱的节目,通过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弱小者的同情、怜爱,为下面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
2、了解作者的有关信息。播放《动物世界》中弱肉强食的画面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默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朗读时应如何处理?
(学生读后,思考交流,然后教师简单提问。对于情感的把握要求不要过高,关键是指导学生在朗读时应如何处理感情基调,如对猫的喜爱、惋惜、厌恶以及自己的悔恨之情等)
2、学生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对猫的生动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3、指名学生读课文,师生评议。
(这是朗读指导的延续,为节约时间,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进行朗读,读后通过评议,让学生更加明确如何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四人一小组,自己设计表格,为三只小猫做简历。
(此环节主要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己设计表格,四人合作完成,既训练了学生信息筛选的能力、合作学习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交流合作学习成果:利用实物投影投放学生设计的表格及其所填内容。师生评议表格的设计是否科学、全面,所填内容是否准确。通过比较、分析,教师强调作者对三只小猫的不同情感以及作者描写的重点。
(这既是成果的展示,又是学习的延伸和交流)
3、主题探究:本文通过养猫的经历想表达一个怎样的主旨?
(鼓励学生大胆陈述自己的理想,教师不可统一答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只要学生的理解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肯定)
四、课堂小结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以真挚的感情描写了养猫带来的生活情趣。文章的主题,也正是通过“我”一系列复杂感情变化的细节描写来不断升华的。
板书设计
感情基调:喜爱、惋惜、厌恶、悔恨
设计表格:为三只小猫做简历
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性格
“我们”的态度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教学过程设计┃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精读课文,赏析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无华,描写栩栩如生,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并进行赏析。过程如下:
(1)自主阅读、赏析。
(2)相互交流、借鉴。
(3)集体交流、评议。
(在赏析、评议过程中,对于精彩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品味,在品析中朗读)
三、重点研读,深入理解
熟读有关第三只猫的部分,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第三只猫有着怎样的遭遇?“我”根据什么判定鸟是被这只猫咬死的?
(2)假如这件事发生在养第二只猫的时候,“我”会怎样想?又会怎样做?
(3)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4)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四、体验反思,感悟内涵
1、学习完本文,你有何感受?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如可从“我”和猫的角度分别来谈)
2、你有过类似于作者的经历吗?当时你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主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进一步理解课文)
五、布置作业
假如养第二只猫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了,“我”将怎样想?怎样做?请写成2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
板书设计
语言:朴实无华,栩栩如生
第三只猫:遭遇、“我”的悔恨
教学反思
《猫》是郑振铎小说的名篇,作者用朴实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沉郁。其文笔朴素精美,感情深沉真挚,有很高的人文价值。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旨意所在。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深情是重点,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悟是难点,这也正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下一篇:辅警心得体会范文实用【精彩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