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小学课堂提问方式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2024年小学课堂提问方式4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小学课堂提问方式篇1

2011年东莞市小学数学教研会

参 评 教 学 论 文

题目:

如何做好数学的课堂提问姓名: 林海业单位: 清溪联升小学联系电话:

如何做好数学的课堂提问

内容摘要:什么是课堂提问?有人会理解为:课堂提问就是简单的问与答。课堂上,老师问学生答。这只是片面的、肤浅的理解。但凡从事过教育工作或正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知道,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挖掘学生内在潜力的钥匙;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手段。好的课堂提问,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通过“疏导”使学生智慧之水源源而来,促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能够激起学生思维剧烈活动的问题,往往比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可见,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那如何做好数学课的课堂提问呢?

关键词:课堂 提问

一、遵循课堂提问的原则性

1、从教学内容讲,要问的是关键,问题具有全面性。学生要从中体会教学内容的全部精神,使学生得到启发,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学生从中领会题中内在的联系,与题型的特点。如六年级练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六年级原有学生560人,其中男生占总人数的3/7,后来转来一些男同学后,男生人生占总人生的7/15,现在六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这道题有些坡度,需要老师通过一定铺垫作为指引学生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时需要老师的点拨提问:在六年级原有的学生中,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谁的人数变了,谁的人数没变?没变的人数在后来的总人数中占几分之几?经过一系列的相关问题,学生明确了,用不变的女生人数除以后来女生占的分率就可求出现在的总人数,经过疏导学生明白;女生的人数不变;560×﹙1-3/7﹚=320(人)再用320÷(1-7/15)=600(人)。我又出了这样一道题进行巩固练习:有甲、乙两个书架,其中甲书架上书得本数占总数5/8,如果从甲书架上拿走26本书,则两个书架上的书刚好相等,甲、乙两个书架上的书原共有多少本?学生通过上一道题理解的基础上,很快得出:用甲书架上拿走的本数除以甲书架比乙书架多出的分率,即可求出总本数。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角度上讲,老师的提问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才能积极思考,积极回答。数学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枯燥的,如何使数学课活跃起来,我认为课堂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既要紧扣教学内容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自然而然,学习就变得轻松起来。例如:我在教学一道把正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时,先让学生自己准备用萝卜、橡皮泥做成正方体,在课堂上边提问,边演示,使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边思考、边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3、从教学方法讲,提问要有启发性,鼓励学生思考。用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去思考想象,发现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探究圆柱的体积公式时,我是这样做的:先通过教具演示:把圆柱的底面积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我没有直接拼成一个近似于长方体,而采取引导提问,如果让你们去拼,你们会怎么拼?经过这么一问,学生来劲了,都积极展开思考,还有的上台演示,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后,再提问引导,拼成的立体图形和原来圆柱的体积有关系吗?什么改变了?什么没变?长方体的长和圆柱的什么相等?高和圆柱什么相等呢?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提问,学生很自然地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捕获“契机”提升提问效果

所谓的“契机”就是抓住提问的最佳时机和抓住学生最优的学习动机,当学生思考问题正除于“心求通过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创所”状态时,提问的效果是最理想的,因为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对思考问题有一股追根问底的狠劲,老师的提问引导就等于帮学生拨云见天,一点就通,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容易解决学生的疑惑,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

1、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疑时,及时提问。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的地方往往是教学重难点之处,此时老师就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铺垫、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意思,如我们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的一道题时:分数3/8的分子乘以3,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怎样变化?此题学生在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都懂得分母也应乘以3,但把题目改成3/8的分子加上分母又怎样变化时,学生冥思苦想,理不出头绪,相当一部分学生也把分母加上了3,这明显不符合,这时老师点拨提问,得到的分数与原来相等吗?为什么不相等?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还包含一种什么意思呢?学生就慢慢明白,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就是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3/8的分子加上3,也就是增加分子的一倍,要使分数值不变,分母也应增加分母的一倍,也就是加上8。

2、当“学生“迷糊” 时,及时提问学生”迷糊”的地方,其实就是教学内容的精练之处,学生往往只在教材书面肤浅的理

解;在没有老师的指引下,很少更进一不深究概念、题目的内在的含义。如;把一个正方体,每份的大小是原正方体面积的1/4。让学生判断对错时,很多同学都认为是正确的,没有注意有没有平均分,而学生最容易忽略的是“平均”的作用。又如;把一根木棒锯成两段需要2分钟,那么把木棒锯成6段需要几分钟学生的计算往往是把每一段看作锯了一次,锯成6段就是要6×2=12分钟,并没有认真分析原来锯成两段需要锯几次。这时只要老师作适当的提问,就能打开学生的心扉,明白把木棒锯成6段只要锯5次,只要5×2=10分钟,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把数学运用于生活。

三、提问要有阶段性。

数学的课堂提问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即释题阶段、析题阶段、调控阶段、评价阶段。

1、释题阶段

在学生做完题目后,在老师把作业发回时,往往听到学生说“我太粗心了”“我怎么没注意这句话呢”“我怎么就没想到呐”此类的感叹,这就说明读题释题的关键性,我们在课堂提问后,要注意给学生搭桥、铺路,通过适当的提问,疏通学生思维障碍,如在教学:小明有邮票72枚,小军的邮票是小的7/8,小方的邮票枚数是小军的5/9,小方的有邮票多少枚?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1)问题告诉我们什么?(2)问题是什么?(3)要求的问题与什么有关?通过精心的设问,使问题具有极好的启发诱导性和清晰的层次性,可以提高课堂提问的思维含量。

2、析题阶段:

由于学生受阅历水平的限制,他们往往对问题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只停留在一般或浅层次的认识水平上,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时老师要及时提问,步步探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思维水平。如教学六年级图形放大与缩小时,老师让学生把一个长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再发现放大与缩小的规律,一位学生回答说:“我发现放大的图形面积扩大2倍。”这老师马上给予否定,使学生的认识停留在浅层次的水平上,其实老师只要再问几个为什么,通过观察,比较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得到拓展;再有在提问过程中,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自身的操作,去发现规律,真正提高思维水平。

3调控阶段

课堂提问要注重艺术性;提出的问题要考虑让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参与思维,问题要包含多种水分。提问时要注重哪些细节,提问的问题会把学生引领到那种状态。用那种提问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提出的问题是否给兴趣不高的中下生带来教学机会不平等;或因教师的低期而导致学习动机的降低,优生是否过于活跃。如;一些较基础的内容差生还弄不明白,可优生听得有点厌烦。这些情况老师在进行问题设计前要考虑好,并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调控,实现师生互动。提问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扬民主,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学习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能运用知识,妥善处理信息,学会分析推理,进行表达交流。老师的课堂提问中同时要考虑提问时,问题是否具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评价阶段

教师的体温又不同的方式,问题设计也应有多样性。学习不是简单的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由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体验感知的过程,老师要考虑学生本身的因素,不能按照自己或课本的逻辑对学生的理解做出非对即错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也不应强求统一。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正常发展。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的质疑,从不同的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地分析问题。即使有时学生答错了,但有老师的鼓励,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动力,不畏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就自然成为学生的支柱;在课堂上,大拇指往往比食指更有效果。提问时要因问而异,因人而异。差生优差生的表扬,优生有优生的肯定。这样才能是差生变优,优生更优。

参考文献:《班主任手册》经济日报出版社,主编:彭诗琅、万柏裕

《数学教材教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

本文地址:http:///zuowen/

小学课堂提问方式篇2

课堂提问要注意什么

问题是课堂的生命,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提问是指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来问,它是 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课堂提问的要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思考、探索,以此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良好的提问能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随意提问,没有针对性。

2、单向提问,学生只被动回答。

3、提问成了考验学生记忆的手段。

4、提问脱离实际,超越学生认知水平。

5、提问反复,数量过多。

这样的提问在教学活动中不但不能很好地发挥提问的价值,完成活动目标,而且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开发孩子的智能目标背道而驰。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呢?我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把握教材,注意课堂提问的目的性、层次性和系统性。

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不仅要明确自己提什么问题,而且应预先知道学生该如何回答,这是课堂提问的最基本的原则。教师不能信手拈来,随意发挥,使学生思维突然脱轨,从而停滞、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这就要求教师做到:

1、问题数量要求少而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新授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2、难度控制要适度合理。难易适度就是指的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要考虑二个因素: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储备。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有意义的、本质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如果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密切联系,又有中等程度的分歧,对集中学生注意力,动员学生积极思考最为有效,那么这个问题就显得难易适度。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解答。

二、善于捕捉孩子的信息,适当追问,层层递进。

问题往往是教师在备课时事先设计好的,因此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课堂提问要灵活运用,根据孩子的反应即时调整,围绕教学要求进行适当的追问。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孩子进行逆向思维,要善于通过追问让孩子把行为背后的思考表达清楚。在预设活动中,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经验大多是无序的,零星的,因此,教师的提问设计应该有一定的逻辑性,对一些复杂的问题,教师必须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易及难,多层设问,层层递进。

三、注重开放性提问,努力营造双向提问的良好环境。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是要求学生只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而要能够激发学生在自主的思维活动中萌发创新思维。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课堂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没有把学生当做是学习的主休,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贵于思,学起于问。教学艺术在于放手让孩子提出问题,鼓励孩子质疑,从博问中多识,从多识中博问,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课堂提问观念,时时处处以学生为本,才能实现课堂的真正价值,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课堂提问的要求和原则

课堂提问的要求:

(一)设问得当。

设问的时候,要考虑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提问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知识内涵和知识的联系,又能解决问题,利于学生把握知

识,开阔视野,获得能力。

(二)发问巧妙。发问能很好地切入到知识的内涵,一语中的,与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课堂的思维实际巧妙结合。

(三)启发诱导。

提问,能引导学生从恰当的角度思考问题,启发学生利用相关的知识或已有的经验,一步一步地解开知识的之谜,最终获得知识,更好地解决问题。

(四)归纳总结。

课堂提问能很好地归纳知识的特点,总结出知识的特征,使学生牢固地

掌握知识。

课堂提问的原则:

(一)提问应有充分的准备。

课堂提出什么问题,备课的时候要有通盘的打算,并考虑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可能出现的哪些情况。什么时候提出什么问题,某一问题由哪一知识层次的学生回答,这些都应该有所考虑。

(二)提问应以学生为中心。

我们课堂教学是为了学生活动知识,开阔视野,提升思维能力。所提出的问题必须适合于学生的实际,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的一切活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所有的问题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三)提问宁精勿滥。课堂教学中,不是所提的问题越多越好,而是要精练,一个问题解题能使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能准确理解知识,在较短时间内提升思维能力,这是最高超的提问高手。

(四)提问应兼顾各种类型的问题。提问不能片面,应该全面的关注各种问题。

课堂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培养学生阅读感悟理解能力和想像能力,养成边读边想不断探索的好习惯。正如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我是一位在一线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老师,对此,我深表赞成,特别是对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有效提问有几点思考:

一、低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基础

低年级的学生对什么都十分好奇,脑子里好像装着十万个为什么,有问不完的稀奇古怪的问题,有时老师正讲得津津有味时,他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问题,打断你的讲课,兴趣盎然地问了出来;有时你讲这,他问那;下课了,他们围着老师刨根问底,问个不停。这时,老师千万不要烦学生,要有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饶有兴趣的和学生讨论解答。老师要保护学生可贵的求知欲,好奇心,探究问题的兴趣,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敢问,想问,这是低年级进行课堂有效提问的基础。

二、低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来源

1、来自于课前精心设计

有效提问是教师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教材的理解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方法而设计的。

2、来自于课堂生成

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有效的学习中,边读边想时提出的问题;或者是在师生互动学习讨论中,生成的问题,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些问题,变为课堂的有效提问。

教师设计和课堂生成的这些有效提问,往往会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拨动他们思维的琴弦,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我在上小学语文第二册园地的1篇短文时,课前设计问题:这个未来机器有哪些妙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短文,大脑是种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下,不断思考着,表达着自己的观点。有人回答,有人补充,积极参与,进入角色,有人情不自禁地小声说:“除了书上有的,我还想让未来机器有更多的妙用。”我马上抓住这个有价值的问题抛给同学们,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个小声说的学生这时挺高兴地和其他学生踊跃发言,这个神奇的机器还可以让人起死回生,暴雨时吸进水,干旱时喷出来抗旱,火灾时吸进火,又马上有人质疑,火和水吸在一起会打架吗?老师借势问:“那你怎么设计让他不打架呢?”有学生马上回答:“设计两层——”课堂上,一年级的学生天真,求知欲强,师问,生答,生问,生答,质疑,问难,回答,补充,由于我课前设计有效地问题,又能机智地抓住课堂生成地有效问题,真是酣畅淋漓地理解了短文,这个过程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过程,更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

三、如何设计低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提问呢?

1、换位思考

实际教学中有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非自主的”,但那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有进行角色

换位,仍然以教师这一成人的感受去设计问题而造成的。备课时,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化身,站在学生的角色地位上,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解他们的情感、愿望,设计出最有效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2、巧设悬念

根据文本,学习的目标,把握文章的脉络,巧设悬念,展开学习的思路,一下把学生的思路集中在本课的学习任务上。如,我在教学 语文第三册《黄山奇石》时,课一开始我就设下悬念:“石头是我们见过的普普通通的东西,可黄山的石头却很神奇,你想知道黄山的这些石头到底神奇在哪里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老师调动起来,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随后的图文结合中,在合作探究的学习中,紧紧围绕着者课开始的悬念,深深地体会到黄山奇石的神奇,学生纷纷想像并描述“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的神奇模样。在整个课堂上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都特别浓厚,围绕着老师巧设的悬念,展开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3、层层剥笋

教师可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像层层剥笋一样巧设探究性问题,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

探究学习的兴趣,随着老师积极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如,我在教学小学第三册语文苏轼的诗《赠刘景文.》时,师问:诗的第一句描写深秋景色特征有,荷花、菊花都开败了,但菊花还有傲霜枝,作者在这里赞美了菊花残枝的什么精神?生答:赞美菊花残枝傲霜斗寒的精神,师接着问:为什么作者又写道:“一年好景君须记,”要记住的是什么美景?学生读诗后知道:“正是橙黄橘绿时,”师又问:这行诗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斑斓,富有生气,那么作者要赞美的是深秋的什么?生答:赞美深秋是收获的季节。师追问:苏轼把这样的诗送给刘景文,能给好朋友什么美感和精神力量?生:感受到深秋丰收的美景,傲霜斗寒的气概,师总结: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在这首诗中赞美了深秋富有生气,是收获的季节,还有菊花残枝傲霜斗寒的气概,这就是伟大的诗人苏轼。教师通过这种层层剥笋的提问,让学生理解了诗意和诗人的感情。教师设计的这种层层剥笋的问题时,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问突出知识的重难点,要有层次和前后衔接,相互呼应。

4、拓展想像

学完课文,教师朝深处拓展,让学生展开想象,激起学生深入学习的的趣味,培养学

生丰富的想象力,如,我上第二册《棉花姑娘》一课,在课尾,我提问:棉花姑娘会怎么感谢七星瓢虫呢?学生纷纷展开大胆的想像力,有个孩子作出了有趣的回答:“棉花姑娘会用棉花做成被子送给七星瓢虫让他冬天盖,好暖和暖和。”我给予了学生及时有效的评价:“你真懂事,是个心怀感恩的好孩子。”孩子听了,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想像创新的能力,又教育了学生做人要知道感恩。

低年级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课堂有效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根据课前的准备和课堂生成的问题等变化,而灵活地变化,才能在课堂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的教学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治理角逐的乐趣。

小学课堂提问方式篇3

教学探微

浅谈小学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提问

南湖教委大庄小学杨帆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是小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旧中求新、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生动曲折、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给课堂教学增添神奇的魅力,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这关键取决于教师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那么,应如何进行设计,才能使课堂提问更为科学有效呢?高效的课堂教学总是以“设问—求解—反思—新问”为思维训练主线的。因为学生的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当他们发现了问题,提出疑难后,就可以在师生的共同质疑、问难、分析、思考中点燃智慧的火花,促进智力的发展。但对同一个知识点如何进行提问,教学效果却大不一样,把握课堂提问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在我们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增长学生的智力、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关系,还可以使老师掌握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权,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但是,有些教师却不重视课堂提问,将提问看作是一种很简单的教学方式,在提问时很随意,不注意提问的原则和技巧,这样就很容易犯一些提问的错误。例如:提问过多,问题过于简单,对学生缺乏挑战性,总是重复提问和重复学生的回答,浪费了大量的有效教学时间等。课堂提问非常重要,老师究竟该提问什么,该如何提问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这才是每位老师需要深思的问题。结合我的一些教学经验简单谈一谈该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精心选择提问的内容

提问的内容对于提高提问有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授课前一定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和形式。如果随意提问,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还容易扰乱学生的思路,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适当控制提出问题的数量

提问数量是影响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前提。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特点,设计出较为合理的提问数量,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如果提问数量过少,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就比较少,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老师在台上就只能唱独角戏。而提问数量过多,学生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前面的问题还没想清楚,老师新的问题又提出来了,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提问走了形式,学生对所学知识就难以理解、消化。如果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就会削弱学生对问题的灵敏度。一节课40分钟.老师要灵活的调整提问的密度和节奏,配合其他教学方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三、正确把握提问的最佳时机

所谓提问的最佳时机就是使学生的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之时。教师在课堂上要思路清晰,及时观察学生的表现,捕捉到提问的最佳时机,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一旦解决学生在精神上就会得到满足,也就达到了提问的效果。一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的疑问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感觉到有疑问。这时老师要鼓励学生把疑问大胆的提出来,通过全班学生讨论得出合理的答案。还有一种是学生感觉没疑问,但对这个知识点却不知道。这时候就要老师设置一些疑问,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正真掌握这个知识点。教师在提问时还要注意提问时间,不能老在课前、课中或课后,模式要灵活。针对学生成绩的差异,问题的难易也要随机而变,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具有驾驭教材,了解学生,掌控课堂的能力,而且要有善于根据教学中的信息反馈,不失时机地进行课堂提问的本事。

四、选择合理的提问方法,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模式之中,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让学员与教师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首先,可以点名提问,也可以不点名提问。点名提问可以更多地引发被提问人的思考,调动被提问人思维的积极性。不点名提问,不需要具体的人来回答,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员思维,调动全体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可以单独提出一个问题,也可以提出几个“一连串”的问题。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将此问题分解为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员思考,引导学员得出正确的答案。再次,可以只提问题没有引导,也可以提出问题后提供一些思路。对于简单一些的问题,可以完全让学员自己去寻找答案;对于复杂一些的问题,可以提供一些思路,让学员从中受到启发。最后,教师还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学员提不同的问题。对年轻的工作经验少的学员,多提一些简单、容易回答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其学习动力。

五、提问要关注到每一位同学

在现实教学中,每个班学生的数目都很多,老师在提问时不可能提到每一个同学,但我们可以想办法让提问的效果辐射到所有同学。老师在提问时要坚持公平原则,不能只提问少数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这样其他学生的思想就会消极,认为老师偏心忽视他们的存在,慢慢的就会丧失学习的信心。如果老师针对好中差,前排、中间、后排不同层面的学生进行提问,全班学生的神经都会绷得紧紧的,每个学生都在积极的思考,就算有些学生回答不上来,至少他感觉到了老师对他的重视,这样也就达到了提问的目的。

六、课堂提问要注意方式

1.提出问题点名答。就是教师提出问题点名让某一学生回答。教师为了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程度和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可抽个别学生来回答,通过个别学生的回答可使全体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其次当个别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时,也可通过提问的方式以引起他本人和大家的注意。

2.提出问题大家答。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全体学生共同回答。让大家一起回答的问题,通常是比较简单而又比较重要的问题。通过大家的回答,教师可了解大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其次对正在讲授的某一内容或问题,也可采取这种方式来了解大家是否能跟上思路或思路正确与否。

3.提出问题自己答。就是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自问自答。当教师提出问题后,通过观察学生的神情,估计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回答时,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一个明确、正确的答案。对一些已学过的知识需要回顾利用时,也可采取自问自答的方法,使大家在回顾思考的基础上,得到正确的答案。教师有时为了节省时间,也可采取自问自答的方式。

4.提出问题暂不答。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后,暂不让学生回答,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或听讲后,再作回答。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讲,可充分调动大家学习和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在一堂课临近结束时,教师提出与下次课讲授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大家来思考,等下次上课再作回答,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为上好下次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编辑:苏学峰)

小学课堂提问方式篇4

一、课堂提问概述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说,每一位教师都要运用课堂提问,每一堂课都少不了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形成的阶段

第一阶段:“知”是构建提问技能知识阶段。教师要了解提问的定义、功能、要素、类型、运用策略,这一阶段是技能学习的初始阶段,即知道什么是这个技能,如何应用这个技能。

第二阶段: “能”是在教学中的模仿操作阶段,主要表现在教学设计和撰写教案上,能将所学的技能运用于实际教学,形成外显的行为,按技能的要求开展活动。

第三阶段:“熟”是教师提问技能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教师能够将提问技能的构成要素和类型在教学过程中熟练操作,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或者说教师经过课堂教学的磨练之后,将提问技能融入教学活动之中。

第四阶段:“智”是运用提问技能的策略进行教学,也是教师形成自己课堂提问风格,能够自如地进行教学的阶段,要达到“善”问,即应用诱导、疏导、追问等教学策略,能通过提问和学生开展有效的对话。

二、提问的功能 第一、启发思维

针对学生思维困惑之处进行设问,使将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通过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形成新的知识概念。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认知结构内的矛盾,刺激学生去想问题、研究问题,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第二、反馈调控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老师的问和学生的答,能够使教师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于学习的情感、态度及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针对每个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

第三、巩固强化

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大脑对已学知识进行检索、思维加工、再现的过程。教师提出的问题,是针对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或关键点,教师的提问是对2 学生学习行为的支持与强化。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问可以解释内容的重点,引起学生充分的关注;针对易混淆或似是而非之处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厘清概念,明辨是非;分析应用型的提问可以促进知识内化,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教师对学生回答的介入与追问,可以加深印象,巩固所学,进而拓展引申,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

第四、激励参与

老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新课程开始或转换教学内容时进行提问,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朝教师指导的方向前进,实现注意的转移,使教与学同步发展。在学生比较疲劳的时候,在所学知识有一定难度的时候,提出一些轻松活泼的问题、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为进一步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教师提问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发表见解、陈述观点,能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提问与回答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促进人际交流、沟通感情,发扬教学民主,凸显主体意识。通过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提问还能诊断学习困难,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三、课堂提问的类型 第一、记忆型提问

记忆型提问要求学生回忆或再现所学知识,是考察学生概念、字词、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记忆情况的提问方式,是一种最简单的或低层次的提问。这些要求学生回忆或再现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最低层次的认知加工过程,知识的记忆对有意义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是非常重要的。

在记忆型问题提问中,教师通常使用的提问动词有:说出、写出、辨认、选择、识别、匹配、分辨、识记。

提出这种类型的问题时,老师最好能够把问题放在一个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中提出,如果学生能够在更复杂的认知环境中运用这些知识,就能够更好地记忆并重现这些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记忆并重现这些知识。

第二、理解型提问

理解型提问要求学生通过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解释、举例、分类、概括、推论、比较或说明等认知过程,将知识重新组合,对学习材料进行内化处理,4 组织语言表述出来。与记忆型提问相比,需要学生进行更多的思维活动。

在理解型提问中,教师经常使用的提问动词有:读(图、表)、回答、解决(……的问题)、举出(例子)、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叙述、阐述、比较、解释、转换、预测、推理、总结、分类。

当主要教学目标在于促进保持时,重点是强调记忆的目标。当教学目标在于促进迁移时,重点转移到从理解到创造的其他五种认知过程。在基础教育目标中,理解是其中最大的一个目标。

第三、应用型提问

应用型提问要求学生把所学的概念、规则和原理等知识应用于问题情境中,通过一定的程序或步骤解决问题。

应用型提问和理解型提问的区别在于,应用型提问只给问题情境或学习任务,由学生自己去选择所需要的知识概念、规则或原理来解决问题;而理解型提问是学生应用所给的知识概念、规则或原理完成任务。

应用型提问既可以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巩固学过的知识,也可以学习探讨新领域的知识。学生思考回答这类问题,不仅要理解有关知的内涵,还需要具有选择和运用已掌握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应用型提问中,老师经常使用的提问动词是:发生、应用、运用、解决、执行、实行、施行。

第四、分析型提问

分析型提问要求学生分析知识结构因素,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事件的前因后果,最后得出结论。一般是已经有了结果,要求学生找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以“为什么”为主要特征。学生必须能辨别问题所包含的条件、原因和结果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仅靠记忆并不能回答这类提问,必须通过认真的思考,对材料进行加工、组织,寻找根据,进行解释和鉴别才能解决问题,属于高级认知问题。分析型提问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所有学科的一个重要认识过程。

在分析型提问中,教师经常使用的提问动词是:对比与比较、分析(作者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哪些因素、什么原理、什么关系)、陈述(主要观点、主题、假设、证据等是什么等)、找出类型、得出(结论)、论证、证明等。第五、评价型提问

评价型提问是要求学生运用准则和标准对观念、作品、方法、资料等做出价值判断,或者进行比较和选择。需要运用所学内容和各方面的知识、经验,并融进自己的思想感受和价值观念,进行独立思考才能回答。它要求学生能提出个人的见解,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对评价回答是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

在进行评价型提问前,需要学生建立正确价值、思想观念、或给出判断评价的原则,作为进行检查或判断的依据。

在评价型提问中,教师经常使用的提问动词有:批判、判断、评价、分级、评估、证明、辩护、看法,等等。常用的句式有:你的……标准是什么?哪个更重要?哪个更具有道德性?哪个更可靠?有什么失误或不一致之处?你对……有什么看法?

四、提问技能要素

提问技能要素包括:核心问题、问题链、提问措词、停顿节奏、合理分配、探询反馈。

新教师学习提问技能要能够分析、判断出一个提问过程中所包含的技能要素,通过不断学习,能够自觉地从这些要素出发,设计课堂提问,提高自己的课堂提问技能。

第一、核心问题

1、确定教学目标的认知层次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指南,教师每堂课都要首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求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因此,可以从教学目标来确定学生达到该目标需要涉及到的认知层次。

2、分析教学内容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认知层次和学生情况分析教学内容。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选择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教师可以用“逆向设计过程法”来分析教学内容,确定优先顺序并决定什么是最重要的。即:首先确定期望的结果——你希望学生知道、理解和能够做什么(目标认知层次的具体化);其次确定哪些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素材;最后据此计划学习内容和教学。(美国教育家格兰特8-威金斯和杰伊-麦克塔《通过设计获得理解》)

确定了教学内容之后,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对应,进一步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关系,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 怎样把学生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满足标准和目标要求?

 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有什么样的困难?  我应当在哪些具体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我的问题?

什么样的问题能诱发学生的兴趣,并让他们思考和学习标准相关的内容和技能? 确定教学活动的核心问题

教学目标是学生要达到的最低要求,因此,对于每个教学目标,老师要考虑不同程度的学生该怎样来达到这些目标?通过几个教学活动来实现?每个教学活动的目标是什么?这些教学活动目标要求学生进行哪几个层次的认知思维?

根据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分析,教师要确定每个教学活动的核心问题:设计每个核心问题之前,要问自己,“我的目的是什么?解决什么教学问题?”

第二、问题链

问题链是围绕核心问题设计一系列不同类型问题的关键,有条不紊、前后贯通,使所有的问题成为一个整体系统,从不同的认知层次引导学生进行思维,逐步达成对核心问题的共识,这样可以合理地安排一节课中的不同认知层次问题,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1、分析核心问题

解决核心问题是设计问题链的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因素分析核心问题:

(1)核心问题的目标是什么?即在某个情景下想要干什么?

(2)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有关知识技能?

(3)障碍:需要解决的因素

(4)方法:可用于解决问题的程序、步骤、策略等。

2、设计问题链

(1)根据核心设计问题链

通过对核心问题的分析,根据解决问题的方法,针10 对问题中的障碍设置相应的问题。

(2)问题连续体教学设计工具 第三、提问措辞

提问措辞是教师在提问过程中的语言应用,1、引导语

导引语是教师用以引出问题的语句,是在讲出问题之前所用的过渡性语言。教师可以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但使用导引语会使提问更显得和缓,从而给学生一种和蔼的感觉。特别是用“请”作为导引语,更可以表现出教师亲切友好的态度。导引词还可以起到推动和激励学生积极回答提问的作用。

2、提问用词

措辞是指问题设计的语言要准确、明白、简洁,问题的表述要适合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学生能较快地做出反应。尤其是提问问句的措辞,直接影响到学生思考问题时的思维活动。问句的用户词不同,问题的性质就可能发生变化。

3、问题的表述

教师在表述问题的时候要使用简洁自然的、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符合的课堂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或太专业的学术语言;以充满感情的语言提出问题,语言要清晰、生动,言语中要透露出关怀。表述问题的语速要适中,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提出问题时候要环视课堂,并和学生进行眼神的接触和交流,示意对们回答很感兴趣。

第四、停顿节奏

停顿节奏是教师在完成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中要有必要的等待时间和合适的语速。

1、提出问题后的等待

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在提出问题后,几乎不到1 秒钟,就要求学生进行回答,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等待的时间甚至会更少。在没有马上得到一个答案的时候,便会下意识地给学生提出一个引导性的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需要倾听并理解所提出的问题,不仅要理解问题的意义,而且要理解回答问题所需要的思维水平,然后组织语言回答问题。这些步骤会花费不同学生不同的时间,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一定要有一定的等待时间。在这个等待时间内,教师不需要讨论、启发、重复该问题,要保持安静。时间的长短取决于问题的难度,以及学生思考和参与的方式。研究表明将等待时间延长到3-7秒,会产生令人兴奋的效果:12 学生给予更长的回答,回答“我不知道”的次数减少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学生的回答更自信,而且纪律情况得到了改善。

新教师可以采用提出问题后,默数5-7个数的方法来保证提问后的等待,慢慢地就会形成提出问题后等待的习惯。

2、学生回答后的等待

大部分教师在学生做出回答后,马上给予反馈,或继续下一步,如果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能够等待3-5秒,给学生一段思考的时间,学生倾向于对他们的答案进行详细阐述,他们的答案会变得更加复杂,他们会用证据来支持他们的答案。有时,他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答案的发问,对自己的答案进行评价,这表明了学生在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同样,这段等待时间能够让教师思考对于学生有帮助的反馈。

同时,高水平的问题所要求的脑力活动越复杂,往往会要求越长的等待时间。等待时间的增加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口头问答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另外,等待时间的应用和问题的水平之间也存在某种联系,因为学生的回答越长越复杂,教师需要提出的问题也会减少。随着思考时间的增加,教师提问的质量往往会更高。

新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后往往容易马上进行反馈或继续其他内容,因此,教师在学生做出回答之后,应暗示自己不要着急,有意识地等待几秒,久而久之就能熟练掌握提问后等待这一技能。

3、语速

语速是由提问的类型所决定的,低级认知提问由于问题比较简单,可以用较快的速度叙述。而高级认知提问是针对比较复杂的问题,除应有较长时间的停顿外,还应仔细缓慢地叙述,以使学生对问题有清晰的印象。如果以较快的节奏提出比较复杂的问题,学生很可能听不清题意,就会造成混乱或保持沉默。另外,还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教学中提出问题的时候要适当放慢速度,并要在语气和表情方面适合孩子的特点。

第五、合理分配

为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师的提问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全体学生中分配,这是提问技能的又一个要素

1、选择回答问题的学生

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所提问题要具有覆盖性14 和普遍性。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学生性格特点及对问题的理解程度等都是各不相同的。有些学生理解力强,并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往往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很快举手回答,教师对答案也比较满意。这样教师对他们的注意较多,乐于让他们回答问题。有些学生理解问题并不慢,可不愿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一般不积极要求回答问题。还有一些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又不善于表达,他们往往不举手要求回答问题,或根本不想回答,于是教师往往对后两种人注意较少,这就有意或无意地把班级分为一小组积极参加者和一大组被动学习者,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必须对提问进行适当的分配

2、教师的位置

学生在教室里所坐的位置决定了学生能够和教师进行互动的多少。大部分的口头互动来自于前排和其他排中间位置的学生,因为他们正处在教师的中心视野中,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问题的思考,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堂里走动,每隔几分钟就站在一个不同的位置上,从而让没有坐在老师视野中心位置的同学进入到教师的中心视野。还可根据教学情况,走近发言的学生和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感觉到教师的关注,激发学生参加学习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第六、探询反馈

1、给学生恰当的帮助

学生回答问题大体要经过倾听问题、理解问题、自我默答、说出答案四个步骤。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要判断学生在哪个步骤上出了问题,并给予恰当的口头启发。

在倾听问题时遇到困难,可能是学生没有认真听讲,或有些学生集中注意力有困难,教师可能需要简单重复一下问题,或直接询问学生是否需要重复这个问题。

如果学生在理解问题上出现错误,可以提示学生:“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个问题吗?”或者“告诉我,你觉得这个问题在问什么?”如果学生仍不能理解,可转换提问的方式或变换提问的角度。

当学生在自我默答的时候需要帮助,他们不知道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用哪些知识,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提示和线索,提示关键词。

2、对不正确回答的反馈

学生在课堂上回答教师提问时,会受到心理、知识、16 语言、思维诸方面的影响,很验证难确切地回答问题。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令人满意,教师都要给予恰当的反馈。尤其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切莫冷眼旁观或让学生难堪,而要适时启发引导,理解学生的思想,给学生圆满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

对于一些简单的、记忆性的问题,如果学生给出一个不正确的答案,老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回答是错误的”可以再请其他学生回答。这种方式对于成就动机很强的学生非常有效,他们受到挑战会更加努力学习,但对于一些比较爱面子的学生来说,有时效果并不是太理想,他们可能感受到了伤害甚至是侮辱,从而导致学习动机、课堂参与的下降,所以教师要斟酌使用。

对于高级认知类型的问题,学生给出一个不正确的回答后,教师要带着对学生的答案真正感兴趣,以及尊重学生思维的态度来探查、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以便修正教学,帮助学生的思维达到更高的层次。

当学生的答案模糊不清的时候,教师要进行澄清性的探查,帮助学生消除困惑,建立自信。

3、对于不完整回答的反馈

对于高级认知类型的问题,如果学生给出的回答基本上正确,但又不太完整或太宽泛、太一般的时候,说明学生回答问题的认知水平比问题要求的认知水平低,教师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探查,使学生回答得更加完善,从而使学生在书籍的基础上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

4、对于正确回答的反馈

对于一些简单的、记忆性的问题,如果学生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老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回答正确”

对于高级认知类型的问题,教师需要探查学生是否经过正确的推理,得出正确的回答。

对于正确回答了问题的学生,根据情况,可以提出一些帮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更多反应和问题。

5、悬置问题

如果遇到的问题,师生无法当堂共同解决,那么教师应当诚恳地、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并建议师生共同查阅有关资料,共同探寻和研究,并在后续的教学中提及和解决,切忌敷衍,更不可恼怒。在随后教学中要提及到该问题,一方面体现出教师对该问题的重视和负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对教学的贡献,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提高了他们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18 性,从而促进了他们学业成绩的提高和思维水平的发展

6、恰当的应用表扬

表扬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反馈,应用适当能够积极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应用表扬的时候,要注意表扬的频率、分布和质量等问题。

表扬需要的频率和表扬的强化程度会随着学生的年龄、发展和能力水平而变化。年龄较小的学生比年龄大的学生更需要表扬;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比其他学生需要更多的表扬而且,表扬一定要有充分的根据,并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真诚地表达出来,才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学生通过努力,回答了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特点及时的表扬,尤其要关注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对他们进行表扬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具体的表扬。

五、提问技能策略 第一、设计问题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的最好载体是情境,新课程大力提倡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这从新课程的理念和教材的编写方面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反映 因此,设计问题的时候,在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问题的基础上,把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悬念、矛盾等情景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教师要在平时注意积累,看到或听到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有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创设问题情景也就能够得心应手了。

2、循序渐进、难易适度

提问设计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太浅,引不起学生兴趣,学生也不思考;问题太难,高不可攀,学生也不会动脑筋。因此,对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小问题。

提问考虑难易适度必须与学生原有知识相关联、相衔接,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实发展区”,这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都能得到发展。教师创设的问题难度要略高于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把问题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果子能摘到”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未知的需要,从而把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活动引入最佳状态。

3、问题量要适度 第二、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对学生的智力活动影响很大,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前提。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而过于严肃和单调、呆板的课堂气氛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如何才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呢?

(1)教师的态度

教师在课堂上的态度直接反映着师生之间的关系,也直接关系到课堂气氛。老师和蔼的态度和表现出对学生参与感兴趣的态度能够消除学生对回答问题的恐惧心理,自然就思维活跃,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与教师互动。

(2)教师的语言

语言亲切是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重要条件,老师语调愉悦,声音亲切柔和,感情丰富,能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老师语汇丰富,提问和解答流畅自如,形容得当,措词清新,妙语横生风趣幽默、诙谐,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精练,对每个词句都能加以斟酌推敲,言简意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解答上,老师的声调要有高有低,节奏有快有慢。

(3)教师的“纠错”

教师的“纠错”行为能够影响课堂气氛,教师如果粗暴地对待回答错误的学生,学生可能会沮丧、甚至一蹶不振,而课堂气氛可能也会因此变得压抑、沉默。

教师的纠错行为也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对于“错误”带来的教学机遇,每个教师都才能够碰到,不同的处理方法所得到的教学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回答,要有良好的心态和一双“慧眼”。要把错误看做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资源,充分利用好这一财富,变学习中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

2、确保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尤其应当体现这一精神,在课堂提问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性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能够增强学生主体性,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学生提问,是从学生个体的实际需要出发,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教师自己提问更为重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不能怕影响教学进度而压制学生提问,堵塞学生思路。对于那些不按教师设计思路解答问题、别出心裁、另辟蹊径,而又能得出正确答案、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强行拉回到教师自己原先所设计的轨道上来。

(2)将提问和对话相结合

对话是提问的延伸,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 在提问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问答,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开放性的问题、涉及高级思维过程的问题容易和学生形成对话,老师在对学生回答进行反馈的时候,引导学生和老师对话。

对话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对话来提示学生的内心世和内存的族过程,要激发他们的参与欲望和表现热情。在对话和会话的过程中,教师既不要过于控制而影响学生观点的产生、影响思维火花的闪耀,也不要过于冷淡,参与太少而放任自流,而是要刚好接近于促进课堂发展恰当平衡。

(3)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提出相应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都能在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上经过努力回答出来,得到相应的提高。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对尖子生可以合理“提高”;对普通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行可适当“降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的需要。

3、把握提问的时机(1)选择恰当的时机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在学生的“愤”、“悱”之时。这时提问定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反复求索。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综合三个方面的情况,把握恰当的提问时机。首先,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的心理状态来提出问题。学生思维无法突破时;当学生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疑惑不解、一筹莫展时;当学生有所感悟、心情振奋、跃跃欲试时提出问题。其次,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提问情景,在教学内24 容的关键处、疑难处、精华处、矛盾处提出问题。第三,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如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由浅入深、由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感性认识、师生互动等过程中灵活选择提问的时机。

(2)选择恰当的回答者

教师提问既要有普遍性,又要有针对性,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在选择回答问题学生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学生的神态表情,对于已经举手,跃跃欲试的学生,可先点名发言。对一些性格内向、不愿举手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他们一些发言的机会,使他们从中受到锻炼。

4、提问方式多样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活跃课堂气氛,驾驭学生思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提问不呆板,不落俗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根据教学目的、问题的内容、学生以及课堂气氛等情况,可以采取以下不同的方式进行提问:

(1)直问

“直问”就是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属于叙述性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引入新课、复习巩固及讲解分析时,常用直问法,这种方式应用十分普遍,但是,这种提问直来直去,缺少趣味,在一堂课中若运用太多而无变化,往往较枯燥,不容易活跃课堂气氛。

(2)曲问

曲问也叫“迂回提问”,就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角度,从问题另一个侧面发问,让思维拐个弯。曲问在此而意在彼,是学生开动脑筋,通过一定的思考后才能回答,这种提问有助于澄清概念和规律,疏通思路。

(3)反问

反问即有意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以制造矛盾,引发学生展开思维交锋,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反问具有诱导性和隐含性,反问是对学生言论行为的前提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反问针对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是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发问,步步进逼,使学生翻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

(4)诱导提问

诱导提问是老师的问题含有诱导的信息,学生在教师的诱导启发下获得问题答案。诱引的方式可以是引起好奇,诱发兴趣;或设疑引导,诱发思考;或巧设情景,诱发想象和创造;或诱发情感,陶冶心灵;或提供思路、暗示结论,或者进行比喻、类比、诱导学生安排好正确26 的方向进行思维。

 从情景入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未知欲  设疑引导,诱发思考  巧设情景、诱发想象和创造。 诱发情感,陶冶心灵

 提供思路,暗示结论,或者进行比喻、类比引导学生正确思考。

(5)追问

追问是在学生回答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地进一步的引申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追问的策略。追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放大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老师也能够更加关注学生,启迪学生的思维。

恰当地设计追问的问题和把握追问的时机。要使追问有效,可以这样做:

(1)于闪光点处追问。发现学生的回答有思考的独特视角,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问为什么这样想。

(2)于深入点处追问。发现学生的回答有待深入的很好的想法或视角,可以继续追寻问题答案。

(3)于欠思处追问。学生由于这种或者那种原因,在思考问题时,借鉴别人的较多,缺乏自己的见解,可以继续进行启发提问。

(4)于歧义处追问。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对一个问题产生的歧义,巧妙地引发他们之间的争论,引导他们在争论中求真知。

不是学生所有的回答都要继续追问,有价值的问题才需要深入下去。因此,追问的问题应该是教师选择的问题,这种选择大多是课堂生成的,是难以完成依靠预设的,因此教师的成熟度将制约对问题选择的合理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追问也是教学艺术的体现。

48 21737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