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论文(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中国民族音乐论文(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民族音乐论文1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化主题、抒发情感等方面,游戏音乐能够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是游戏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游戏音乐,能够成为具有双重作用的主题音乐,如《仙剑奇侠传》中逍遥这个人物,客栈的主题音乐欢快、明朗,恰当的表达出了逍遥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塑造人物形象逍遥的音乐,也是一首典型的背景音乐。其次,通过句情话的音乐能够推动剧情的发展,为游戏营造一种游戏氛围,为游戏带来不少艺术的美感,深化游戏主题,加强了情感的渲染。如:《仙剑奇侠传》中,逍遥向赵灵儿索要紫金丹出现的音乐,恰当的表达出了李逍遥与婶婶之间深厚的亲情,音乐以抒情见长,深化了游戏的内容。在李逍遥与赵灵儿入洞房时,为了恰当的表达出李逍遥心中挂念亲人的纠结心情,采用了充满哀怨、婉转的音乐。从某种角度来说,音乐增强了游戏的戏剧表现力,弥补了RPG游戏天生的缺憾。每当音乐响起,都使人在无尽的遐想中。

二、中国民族音乐元素调式在游戏音乐中的运用

游戏中运用民族调式是音乐的主体,占有绝对的优势。如:《仙剑奇侠传》的游戏音乐中,由于羽、角调式不但具有西方小调风格委婉悠扬的特点,还具有东方特有的哀婉性忧伤美,符合游戏风格和剧情的需要。因此,前面二十首音乐运用羽调式的达到了十多首,采用宫调式的作品几乎没有,其他几首也运用了民族调式角调式。如:第六首《蝶恋》的主题旋律优美、含蓄,是一首表达爱情主题的乐曲,因此,采用了羽调式,成了游戏音乐的核心主题,增强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另外,《仙剑奇侠传》中序奏音乐《云谷鹤峰》,为了奠定游戏的基调,也采用了羽调式,描绘了青山幽谷、笛声悠远的景色,音乐主题富于活力,清新明快。另外,为了使音乐洋溢浓厚的民族特色。《仙剑奇侠传》采用了民族五声、六声的调式。如:游戏音乐第六首、三十一首、十六首等都采用了民族六声调式,而第十四首等都采用了五声的调式。我国的五声、六声调式没有与主音形成强烈的倾向性,半音功能被弱化,半音成了音乐进行的一个辅助音、经过音,没有西方音乐中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因此曲中出现的变宫就是作为经过音在使用。

(一)民族音乐元素和声

在游戏音乐中的运用在三度音程关系和弦基础上,西方古典音乐的和弦音乐具有西方音乐的典型特征。但是为了避免与民族音乐的不统一,在游戏音乐中,很多音乐没有使用这样的一种典型结构,而是使用了不完整的和弦,按照四度叠置的和声,凸现了东方的民族特点,形成了东方色彩性的和声。如:《仙剑奇侠传》中《逆天而行》的音乐,从音乐的开始,旋律就形成了一种具有活力、张力、空旷、不呆板的音乐效果,连续使用了四度叠置的和声,凸显了民族和声的特点,避免了三度和声过于硬板的音响,不仅在旋律声部,还是其它织体声部,这种四度叠置的和声和下面和声声部一起被采用,形成了一个协和、统一的整体。在这首音乐中,几乎没有不采用四度和声的地方,音乐的中心一直就是四度和声。因此,这是创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并不是一种偶然。而在第六首《蝶恋》中,也采用了带有民族性的四度叠置的和声。音乐重负两个铺底性的和声声部,采用了四度叠置和声,使用了弦乐,并且为了形成独特的运维,始终贯穿整个乐曲中。

(二)民族音乐元素配器

民族音乐论文2

中国的民族器乐艺术,发展可谓非常久远,从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到古典的《春江花月夜》,在发展到现在的《瑶族舞曲》,都有着具有十分独特的魅力,以及十分广大的群众基础。所以现阶段我国流行音乐的创作很多都是以此为灵感进行创作的,如“花儿乐队”的《化蝶飞》与卓依婷《化蝶》之中,都采用了传统民族器乐《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部分器乐曲调。对于器乐的运用,既有简单地使用其曲调加以填词进行演唱,也有对于传统民族器乐进行的现代化演绎,很多现代化演绎,往往区别与传统器乐,使用现代乐器进行演奏,这些演奏都收获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日本走红的“女子十二乐坊”更加是直接对于我国民族器乐进行流行化的演奏,受到了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

2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戏剧曲艺元素

中国的戏剧曲艺早在元代就开始发展壮大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既饱含了古典音乐的魅力,也包含了传统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与底蕴,将这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戏剧与曲艺吸收到中国流行音乐的创作之中,为我国流行音乐增加了新的魅力。京剧在我国一直被称为国粹,尤其是现代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都是中国普通民众耳熟能详的艺术作品。花儿乐队在《穷开心》之中就吸收了《红灯记》的部分元素,其中甚至有原话、原曲的引用“一颗红亮的心”一句。又如蔡国庆所演唱的《大碗茶》其中就是包含了京腔京味。所以,流行音乐对于我国传统以及现代戏剧、曲艺的创作手法,以及创作风格的借鉴,使得流行音乐在经典之中创造出了极其鲜活的新的生命力(。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和信乐团的《北京一夜》是典型)

3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乐器元素

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有哀伤的二胡,有婉转的葫芦丝,有悠扬的古筝,有韵味久远的古琴,有易动易静的琵琶等,可见中国的民族乐器种类繁多,且历史悠远,而运用民族这些民族乐器到中国流行音乐之中,相信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流行音乐的必然选择。例如,曾在我国流行音乐榜首的唐朝乐队,其乐队键盘手的网友,虽然其是中国摇滚的先驱,但是他始终在作品之中强调对于民族乐器的运用。例如《,往生》这一作品,以柳琴、笙箫、古筝等乐器进行创造,民族乐器与摇滚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显得整首音乐具有传统风味,与流行特征,表现出了极强的感染力。同时,曾格格等人利用传统乐器对于流行歌曲的演奏,将民族乐器与流行元素结合得恰到好处,形成了时尚唯美的新流行乐。

4中国流行音乐文本内容中的民族元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的中国流行音乐都是民族,在乐曲之中表现的是中国人对于世界的理解,对于生活的感悟,对于爱情的憧憬,对于审美情趣的要求等等,是对于中国从古典到现代生活的基本演绎,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表现。例如,星光大道走出来的歌手米粒,在演唱《枉凝眉》的时候,就是借用的元曲的形式,对于文本的来源则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名著《红楼梦》。再如,宝岛台湾的著名歌手邓丽君其很多歌曲,无论是名字还是歌词都来源于我国传统的宋词之中,比较著名的是其《但愿人长久》,与《独上西楼》,这些对于古典诗词的再谱曲与演唱,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的流行音乐。同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种具有本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化形式,也广受世界各个民族所喜爱。这些也正是“女子十二乐坊”等中国传统演奏组合走红的很大原因。

5结语

民族音乐论文3

(一)民族音乐文化元素在我国钢琴作品中的运用民族音乐植根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之上,民族钢琴作品也自然植根于我国传统音乐这块肥沃的土壤之中。因此,我国民族钢琴作品无论是在取材、主题还是在创作手法、演奏技法方面,都能够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突出色彩。比如《第一新疆舞曲》取材于维族舞蹈、《卖杂货》取材于广东乡村农民赶集的场景、刘庄的《变奏曲》改编自《沂蒙山小调》等等,这些优秀的民族性钢琴作品,都大量吸收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元素中的无限精华,成为我国钢琴作品经久不息的创作源泉。

(二)民族音乐文化元素融合的必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弹奏很多外国作品,也具有非常扎实的钢琴弹奏功底。但是这些学生在弹奏我国民族音乐作品时,都会力不从心,无法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比如在弹奏《兰花花》、《阳关三叠》等传统且经典的民族风格作品时,往往会显得苍白无力,平淡无味。究其原因就是在长期的钢琴教学中,忽视了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音乐元素的融合与教育。很多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融入民族音乐元素,也很少要求学生弹奏一些中国民族音乐作品,这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忽视,甚至陌生。高等音乐教育在以钢琴教学为载体的情况下,不仅需要在技术技巧方面进行深度挖掘和传授,还应该在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方面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更广的接触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元素,也可以进一步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提升学生的钢琴弹奏技能。而且这对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思想教育也具有深刻意义。

(三)钢琴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元素融合的现状钢琴传入我国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而一直以来,高校的钢琴教育都以西式教育为主。虽然目前我国高校钢琴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和完善的体系,但在西式化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的欧式音乐色彩都占着绝对的优势,从而忽视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和运用。在钢琴教师方面民族音乐文化意识相对淡薄,在教材方面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数量和质量也比较有限,加上高校在民族化课程设置方面的滞后,直接影响了钢琴教学对民族音乐文化元素的传承和融合。

二、高校钢琴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元素融合对策

(一)在钢琴教学中引入中国风作品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元素与西方音乐艺术整合的结晶。中国风的钢琴作品不仅体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审美,也体现了对外来文化的尊重。因此,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应该积极改变过去由外国作品“一统课堂”的局面,而应该适当的引入一些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引入中国风作品,可以让学生对中国作品的演奏真谛进行全面掌握,这是发展中国风钢琴音乐教学的重要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首先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元素内涵,强调“天人合一”“形神兼具”的音乐形象。教学前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加深学生对作品风格及弹奏手法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引导学生去体会中国风作品的审美倾向,并培养学生在中国风作品方面的感悟力和创造力。

(二)把握好民族风格作品的教学方法在作品选择方面对于一些刚接触民族音乐作品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入门级的作品。针对刚接触民族音乐作品或改编曲的学生,教师应该注重其演奏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同时利用一些民歌改编曲来培养学生的对音调的掌控能力;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一些多声部的民乐钢琴作品。比如《中国钢琴民曲30首》。需要注意的是,在民歌改编钢琴曲教学方面,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对民歌所流传的地域充分了解,还应该对民歌的曲调和语言特征进行掌握,使学生能够通过歌词来体现民族音乐的特色。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民族改编曲调试调性、乐名划分以及演奏方法的能力,做到基本技术的培养与训练。在民族改编钢琴曲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采用邻指弹奏小三度“五声式级进”,或者弹奏一些特殊音调与音型的问题。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民族风格作品,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手指技能训练。另外,由于民族风格作品的节奏主要以散板的变速节奏、复合节奏以及即兴自由的颤音为主。如果学习练习起来较为吃力,可进行分拆练习,对一些技术难点进行解决后,再将节奏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乐句,这样不仅可以快速提升学生节奏把握的准确性,也可提高学生对民族风格音乐的认识。

(三)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意识钢琴音乐虽然源于欧洲,但在引入我国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扬,同时,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音乐可以说是我国一切音乐艺术的根基,民族音乐文化及民族音乐元素的影响范围不可小觑。在钢琴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拒绝任何具有民族色彩的音乐文化。我们在积极吸收西方钢琴音乐教学理念与音乐精华的同时,也应该将我们本民族的文化特点结合到其中,即做到“洋为中用”,又做到“融会贯通”。钢琴教师不能单纯的将钢琴教学看做是一种对外来乐器的技能传授,而应该认识到民族文化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中国作品的学习,也应该时刻注重对学生进行民族意识的培养,使民族音乐文化元素深深扎根于学生的意识当中,也使学生的爱国思想得到强烈激发,以便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以民族思想为指引,将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四)开设具有民族音乐特色的钢琴技能课程学生有了较强的民族意识后,还需要一个民族音乐的应用环境和应用平台,有一双能够倾听并欣赏民族音乐的耳朵。因此,高校乃至社会都应该积极构建出一个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的教育、教学环境。高校应该秉承中国音乐教育家一直以来不懈的追求,在音乐教学中开设民族音乐理论类课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杜亚雄老师就已经编写了比较系统的《中国乐理》,管建华老师也在《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一书中,对高校的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教学提出了具体的建议。目前我们的相关部门及高校领导,也应该积极组织一些优秀的音乐教师和钢琴教师编写出一套具有民族音乐文化特色的视唱练耳教材或钢琴教材,各高校的钢琴教研人员也可以将现有的《民族音乐概论》、《民歌》等课程中的民族音乐元素引入到钢琴课程中。通过钢琴的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体会我国各地民歌及民间小调或原生态歌曲的文化内涵和音乐魅力。这对帮助学生树立民族音乐文化思维具有重要作用,也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审美和体会。

(五)钢琴教学应注重在民乐元素运用方面的实践民族音乐文化元素与钢琴教学的结合,不仅可以提高高校钢琴专业学生的演奏水平,也可以巩固学生的民族文化修养。但只在钢琴教学方面重视对民族音乐文化元素的融合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将这种教学思想延伸到钢琴课外及实践过程中。比如,在钢琴教学中可以定期举行一场“民族钢琴作品”的专题音乐会,音乐会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也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发扬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一场主题明确的钢琴音乐会,需要从筹备初期的多个方面来进行充分准备。在人员选择方面,要想将民族钢琴音乐作品演奏好,需要选择一些不仅乐感好,而且技术娴熟的学生,同时还需要这些学生具备极好的舞台表现力,这样才能将民族钢琴音乐作品演绎的更加完美;在演奏曲目的选择方面,可以尽量选择一些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民歌、民乐改编钢琴曲,以达到通俗易懂的演奏目的;另外,音乐会举办之前,教师还需要做好教学安排工作。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演奏技能进行提升,还需要培养学生快速进入音乐角色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训练时,应该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肢体语言与情感表现的双重作用,将平时很少做的一些夸张动作,在表现情感的时候大胆的释放出来,并进行反复的训练,以便为音乐会上的实践演奏,增添高潮色彩。

三、结论

中国民族音乐论文4

一、音乐学研究论文

音乐学研究论文是我国在此学科取得成果的最直接体现,也是音乐学学科构建的主体。2012年,我国较为优秀的音乐学研究论文主要刊登于国内音乐专业和艺术类学术刊物上,内容涵盖音乐学子学科所及的不同研究领域。2012年,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内容丰富多样。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调查与分析为主要内容的代表论文包括:张伯瑜《云南个旧市大屯镇洞经音乐三首套曲分析》、周青青《北京通州运河号子中的山东音乐渊源》、袁静芳《走近藏哇寺》、赵塔里木《蒙古族额鲁特部民歌特征的鉴别与解释》、钱茸《浅析沪剧唱词音声的地域性音乐价值――兼推“双六选点”分析模式》、黄婉《在“挪用”中饰变与创造――文化生态视野下的2012基诺族“特懋克”节》、李明月《“堂名”忆旧:苏州地区十番锣鼓生存现象探微――以常熟辛庄“春和堂”为个例》、杨和平《民间礼俗的音声表达――以蒲城丧葬仪式音乐活态现状调查为例》等。有关民族音乐学方法论的研究论文主要包括:洛秦《“音乐上海学”建构的意义、研究架构及其问题思考》、管建华《东西方音乐的帕斯卡尔式的历史沉思》、《音乐学与音乐人类学的哲学基础之比较――兼及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反思》、薛艺兵《通过田野走进历史――论中国音乐人类学历史研究的途径与方法》、杨民康《音乐民族志书写的共时性平台及其“显―隐”历时研究观――以云南与东南亚跨界族群音乐文化书写为实例》、宋瑾《从“音乐”到“音声”――音乐人类学学科边界问题》等。此类论文凸显作者群体对民族音乐学历史维度的思考,以及鲜明的跨学科倾向。此外,还有部分文章从传统音乐的保护与教学入手展开研究,代表文章包括王耀华《熟、背、析、研――教学体会》、张应华、谢嘉幸《我国当代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操作策略的探讨》、沈洽《以人为本的多元―本位音乐教育――基于人类学和民族音乐学视角的思考》、叶松荣《学科发展的瓶颈――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学位论文写作中的局限性探讨》等。

2012年,西方音乐史研究论文主要集中于巴罗克时期以前的早期音乐上,代表论文包括余志刚《中世纪音乐教学漫议》、姚亚平《欧洲早期音乐传统与20 世纪现代作曲观念》、伍维曦《与中世纪晚期多声部弥撒套曲的体裁特性》、周耀群《关于“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两部断代史的比较》等。这些论文从各位学者的独立研究角度出发,对西方音乐早期历史的不同细节开展研究和思考,试图在理论阐述中深化对音乐史局部细节和音乐历史观念形成的认知,进一步唤起人们对古今历史比较和创作、教育问题的重视。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诞辰200周年纪念,瓦格纳研究论文亦成为2012年我国西方音乐史研究的重点,代表论文包括:刘经树《“清楚变化了的音乐创造”――瓦格纳的“音乐戏剧”构想》和杨九华《“”的阐释 ――再论瓦格纳乐剧中的婚姻伦理观》。另外,对于经典音乐的审美阐释和音乐流派研究的代表论文可举邹彦《贝多芬()的标题性内涵》和刘瑾《审美困境与现性重建:对新浪漫主义音乐产生及意义的美学思考》。

在中国古代音乐史领域,学者们将目光纷纷投向中国与境外音乐交流史,代表文章包括宫宏宇《基督教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的盲人音乐教育――以安格妮丝・郭士立、穆瑞为例》、陈应时《唐传日本调名曲名考》、郑祖襄《谈杨荫浏对田边尚雄“中国音乐外来说”的批评》、叶键、黄敏学《18世纪西方传教士的中国音乐研究及其学术史影响》,以及王小盾的系列论文《域外汉文音乐文献述要》。古代音乐史研究的另一个范畴集中于音乐考古,代表论文有:方建军《钟离国编钟编研究》、《音乐考古学的六个课题》、王子初《我们的编钟考古》、武家璧《曾侯乙墓漆画“杂悬”图及其实验心理学解释》。在近现代音乐史领域,2012年的研究论文主要是对近现代音乐家的学术纪念,论文包括:杨和平《论李凌的音乐美学思想》、俞玉姿《略谈老志诚先生的音乐思想――纪念老志诚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居其宏《我国新音乐发展战略的设计师和先行者――萧友梅音乐思想与创作教育实践的跨世纪回望》等。中央音乐学院发起的“国家音乐史”研究工作目前主要集中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领域。2012年集中发表的论文包括:吕钰秀《他者对于一个国家音乐想象的建构蓝本》、李淑琴《从研究的政治化走向学术化――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思考》、蒲方《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分期的特殊性及复杂性》等。

2012年,我国音乐美学领域的研究论文首先以评述于润洋教授美学研究贡献为主导,代表文章包括叶松荣《论于润洋西方音乐史学研究中的理论建构》、何宽钊《论于润洋学术研究中的历史意识》、柯扬《承先贤之法,启后生之思――论于润洋对卓菲亚・丽萨音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等。其他论文则是不同学者对音乐美学理论、趋势与应用问题的独立阐发,例如韩锺恩《判断力批判:置疑音乐美学学科语言并及音乐学写作范式》、刘研《审美经验的复兴――理查德・舒斯特曼的实用主义美学观与通俗音乐》、张晶晶《对阿多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素材”的梳理与解读》等。

二、音乐学专业教育教学

2012年,我国的音乐学专业教育教学向着精英化、集约化和实力化的方向努力迈进。在专业音乐院校和综合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系的主导下,音乐学专业教学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发展体系。在不同层次音乐学专业招生方面,各个院校和科研机构结合音乐理论研究的现实需求,招生数量略有紧缩,考试难度相对增加。如此举措,不仅维护了音乐学专业精英化教育的传统,同时也对当代大学生的理论基础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不同层次的学术人才培养上,各个院校特别重视理论培养和艺术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将研究重心立足当代、返观历史,积极参与音乐田野调查和音乐表演活动,在亲身实践中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各个院校给予学生相对宽松的课程安排,不但要求学生学好音乐理论知识,还不断启发学生对其他艺术领域和更广泛的社会文化产生兴趣,获得更为广博的文化见识,充分增强学生的学术实力。音乐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加以限定和考核,通过论文评比、音乐论坛、大师讲座、理论访谈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学习,增长自身的学术本领。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活动日益规范,答辩通过标准相对严格,有效防止学生论文品质和学术素质的整体下滑。

除了各个音乐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日常教学工作外,音乐学界在2012年还积极开展音乐学教学研讨、论文评奖和专题讲座活动,有力推动音乐学专业教学工作,促进院校间交流合作,增加校园学术氛围。2012年2月,第四届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奖”评选征文活动正式展开。活动向海内外华人征集自2009年正式发表的音乐评论参选,并在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第五届年会召开之际集中评审。2012年3月12日至15日,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中国音乐史学术交流系列专题1:国家音乐史”活动。斯洛伐克音乐学者奥斯卡・艾谢克应邀参加活动,共同探讨“国家音乐史”写作的方法手段和内容选择。2012年10月,上海音乐学院先后组织了“第九届(2012)钱仁康音乐学术讲坛”和“音乐学学术论坛”,以此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建系3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2012年11月至12月,南京艺术学院百年校庆举办系列学术讲座,邀请资深专家举办专题讲座。

三、音乐学学术会议

2012年,我国音乐学界各类学术会议相继举办,有力推动了同领域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促进专业学术会议向着常态化、正规化的方向迈进。在民族音乐学领域,2012年6月29日,由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承办的“当代社会中的传统音乐国际研讨会”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与会专家以音乐同社会政治、变革的关系为主题,着重讨论当代语境下的民族音乐学研究视角与方法。2012年7月12至15日,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七届年会在西安音乐学院召开。会议提交论文摘要240余篇,内容涉及黄河流域音乐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音乐生态研究、音乐与科技、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等研究领域,呈现出学科交叉、研究跨界的学科发展趋势。2012年7月18日至25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三届年会在新疆师范大学召开。会议围绕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国跨界民族音乐文化研究、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教学改革研究三个方面议题展开探讨,充分展示了我国近年在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成果。2012年10月30日,国际音理会亚洲大洋洲地区音乐学会首届学术研讨会暨亚太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七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泰山学术论坛在山东济南举行。来自亚太地区的音乐学家围绕亚洲、大洋洲、太平洋地区民族之间的音乐传播与交流、构建适合于亚太地区各国的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等议题做主题发言。

在西方音乐史研究领域,2012年6月21至22日,上海音乐学院举办“2012・上海音乐学院・瓦格纳国际学术论坛”。 论坛聚合国内最优秀的瓦格纳研究学者同国际瓦格纳研究实现对话,提升我国的音乐学研究水平,增进与西方学术界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由中国西方音乐学会主办,四川音乐学院承办的“2012西方音乐学会青年学者论坛”于9月21日在四川音乐学院举行。 会议由九位西方音乐史专家对11名青年学子的课题发言进行交流点评,旨在促进青年学者的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积极培养理论新秀。在中国音乐史研究领域,9月24至26日,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七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徐小平奖”颁奖大会在沈阳音乐学院举行。会议对“契丹音乐史”、“音乐上海学研究”等新课题给予充分重视,并对中国音乐史新近研究成果加以展示。在音乐美学领域,2012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前沿与对话――全国中青年音乐理论家论坛”在华南师范大学举办。论坛邀请全国50名中青年音乐理论家参会,论题涉及多个学科,促进音乐学学科间的相互对话和启迪。2012年12月2日,“2012年中国音乐美学学会笔会”在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行。笔会围绕 “音乐美学学科资源考掘” 和 “身体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两大主题进行研讨。

四、音乐学纪念与交流活动

2012年,中国音乐学界举行了多项学术纪念和交流活动,对于音乐学院系建设和老一辈音乐理论家的学术贡献加以总结,并对中国音乐学的对外推介与交流做出贡献。2012年11月26至27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迎来了建系30周年纪念。系列纪念活动由学术研讨会、纪念座谈会、学术讲堂系列、学术成果展、学生音乐会等活动组成。全系教师还集体出版了学术研究文集,对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科研成果加以展示。2012年5月12日,中央音乐学院举办“马思聪百年诞辰纪念活动”。 其中的学术研讨会对马思聪的学术造诣、音乐创作、教育教学和学术精神展开深入的讨论和研究。2012年9月15至16日,中央音乐学院隆重举办“春雨润物 学海成洋――于润洋八十春秋学术研讨会”。近3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同事学生围绕他的学术品格、理论特色和历史贡献进行了深入研讨。2012年,恰逢中央音乐学院资深音乐学教授张洪岛先生百年寿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对张洪岛教授的学术成就和教学工作进行重点回顾。2012年9月27日,四川音乐学院举行“纪念王光祈先生120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全国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学术研讨会,对王光祈作为中国音乐学开拓者的历史地位和学术成就进行回顾、梳理和阐释。在对外学术交流方面, 2012年12月22日至26日,陈应时、方建军、李玫等中国学者应邀参加第七届东亚律学大会并宣读论文。此次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引起东亚音乐研究机构对中国律学学者研究成果的密切关注。

五、音乐学理论出版

2012年,我国音乐学界在理论出版方面成果显著。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对我国著名音乐美学家、史学家、教育家于润洋教授学术纪念文集的出版工作。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同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庆贺于润洋教授八十华诞学术文集》和《于润洋学术思想研究》两本文集,分别收录了全国西方音乐史和音乐美学领域学者对于润洋教授学术和教育贡献的研究论文,以及基于于润洋提出的“音乐学分析”方法而展开的独立研究个案。音乐学理论出版的另一个突出成果是“西方音乐人类学经典著作译丛”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的陆续出版。2012年,该丛书新近出版的理论著作包括张伯瑜《世纪之交的西方民族音乐学理论》、洛秦《苏亚人为什么歌唱》、布鲁诺・ 内特尔《民族音乐学研究:31个论题和概念》(汤亚汀注释、解说,闻涵卿、王辉、刘勇翻译)和贝弗莉・ 黛蒙德、皮尔蔻・ 莫伊萨拉《音乐和社会性别》(谢锺浩翻译)。这些理论书籍的翻译出版,对于我国音乐学研究、教学和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和参考价值,是对我国音乐学理论建设的实质性推动。在音乐学专业教育方面,居其宏《音乐论文写作教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和韩锺恩《音乐学专业本科必修教程:文献研读与研习》(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为青年学子系统掌握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深入学习专业写作提供了优秀读本。杨燕迪的《音乐解读与文化批评:杨燕迪音乐论文集》收集了作者的多篇学术论文,内容涉及音乐史研究观念与方法、音乐评论、音乐审美等多方面学术问题,对于青年学子拓展学术眼界、增进学术思考具有重要帮助。

48 12955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