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运动会(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残疾人运动会(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残疾人运动会1

关键词:游泳运动;残疾人运动员;初级选材

一.前言

在北京残奥运会上,我国残疾人运动健儿勇夺89枚金牌, 211枚奖牌位居奖牌榜榜首。随着北京残奥会的远去,我国残疾人运动能否继续保持优势,关键取决于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作为残疾人运动发展比较好的的云南省,2002年被中国残联总结归纳出来的“云南模式”已于2003 年推广全国。“云南模式”是指云南残疾人事业在文艺、体育两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与经验[1].因此,通过对云南省开展残疾人运动较好的红河州残疾人训练基地进行的,残疾人运动员初期选材集训的研究,能较好的促进我国基层残疾人运动员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解决我国残疾人运动员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残疾人运动员的选材与健全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就是还必须对残疾人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和分析,以确定其参加的运动项目及其级别[2]。云南省红河州残联每年对全州13个县、市的残疾人进行集训,选拔残疾人运动员苗子。年龄从7至16周岁男女比例适中,残疾种类包括截肢、先天性肢短、儿麻、聋哑等,通过对云南省红河州残疾人集训初级选材的研究分析,探讨了残疾人运动员初级选材的规律, 从而为提高我国残疾人后备运动员选材提供可靠的理论和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云南省红河州残联2011年度残疾人运动员选拔,初选近200人后,挑选12名进行训练。其中聋哑2人,年龄11±2岁,肢残一级2人,年龄14±2岁,截肢二级3人,年龄11±2岁,肢残三级2人,年龄9±2岁,先天性肢短2人,年龄7±2岁,儿麻1人,年龄12岁,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健全人和残疾人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相关资料。

观察法

通过为期一个多月,红河州多个县市对残疾人的挑选,然后进行20天的田径、游泳基本技术的学习训练,对参训的残疾人进行观测。

数理统计分析

对参加云南省红河州残联2011年度残疾人选拔运动员活动,初级选材的效果与残疾种类、级别及项目要求进行初级选材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残疾人初级选材年龄结构、生理、心理因素的分析

残疾人初级选材年龄结构的特点

由于残疾人运动员初级选材在我国刚刚起步,选材方式方法都是借鉴健全人的标准。根据相关研究,我国优秀残疾运动员训练年限差异较大, 大多数运动员训练年限在1-4年间,残疾游泳运动员运动成绩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一般需要5-7年时间。[4]。由于以前缺乏对残疾人信息的管理,选材范围有限且年龄差异较大。往往直接造成刚刚培养出来的残疾人运动员,参加完一两次重要的比赛就退出运动场的普遍现象。红河州进行的选拔就是根据残疾人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规律,重点突出选拔15岁左右年龄的残疾人,以低龄化梯队化的培养模式形成残疾人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经过选拔的残疾人通过3-4年的专业训练,能较快的在所从事的专项上练出成绩。

残疾人初级选材后备人员生理因素的分析

生理机能因素在残疾人运动员的选材上已由单纯的身体形态测量,发展到了生理、生化机能测试和遗传基因检测的综合评估阶段。通常常用的生理机能选材指标有: 心功指数、肺活量/体重指数和憋气时间。而健全人运动员选拔常用的血乳酸水平和最大有氧、无氧能力、睾酮以及血红蛋白等生理、生化指标,因为资金和器材条件的制约,在残疾人运动员选拔中还尚未普遍采用。而对残疾人身体素质因素的分析,主要在教练员选材时,通过目测观察残疾人的肌肉是否丰满, 肌肉线条是否平滑、均匀。通过肌力测试其上、下肢及背力, 原地纵跳、立定跳远等。此外, 通过短跑、变速跑,耐力跑和跳投等练习测试,间接确定运动员的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的比例,进而确定运动员所适宜从事的运动项目。同时, 测试体后屈、立位体前屈、踝关节屈伸度等以反映运动员脊柱的柔韧性、腰背和腿部后群肌肉韧带的柔韧性、踝关节的灵活性与柔韧性。同时结合残疾人残疾的类别选择相应指标的测试,如肢残运动员存肢的力量素质,身体的协调能力测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残疾人初级选材后备人员心理因素的分析

根据庄茂花、李艳、傅振磊等研究表明体育有利于残疾人增强适应力,防止或降低抑郁,增加自信心,减少隐居式生活,获得乐趣。金帆等人研究认为,残疾人运动员在平时训练和比赛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了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弥补了残疾人运动员某些机能和形体上的缺陷。笔者认为残疾人通过教练员的选拔能参加全州组织的运动员集训,本身就是对他们的肯定和荣誉。他们有了彰显自我价值的舞台,无形中会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如参加集训的12名不同年龄性别和残疾类别的残疾人在短短20多天的游泳学习中,从零起点到能学会两种以上泳姿的人数就达到总人数75%,远远超出正常人初学游泳的学习进度,充分地说明精神力量起到的作用。

4结论与建议

结论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残疾人运动员的初级选材,由于残疾人运动员由于身体残障, 运动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进行运动选材的时候可以避免直接选择运动专项的问题。 通过田径、游泳等基础技能学习培养他们的综合身体素质。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训练后,参照不同专项的特定要求进行分流选材。另一方面, 从科学训练的角度来看, 残疾人运动员过早的专项化的确对运动员自身的长远发展不利。因此我们应当把残疾人初级选材作为培养残疾人运动员最重要的基础培训门槛, 把它视为孕育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的摇篮。

建议

目前残疾人运动员选拔和培养都来自各省市政府的关心和投入。没有形成社会参与企业介入的良性商业运作模式。但值得肯定的是通过政府搭桥引入地方高校建设残疾人训练基地,势必会促进残疾人科学选材和训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1] 石鸿烈。云南省残疾人竞技体育的现状与发展。昆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J].2004,26(4):110~113

[2]侯晓晖。残疾人游泳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初探。广州体育学院学报[J].2008,2:28

[3]唐桂萍,丁花,郭英杰。我国残疾人游泳运动员不同训练阶段机能状态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4):24

[1] 石鸿烈。云南省残疾人竞技体育的现状与发展。昆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J].2004,26(4):110~113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面的4篇残疾人运动会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残运会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残疾人运动会2

志愿者服务是一张赛事的名片,一张赛事举办地的名片,运动会中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就是运动会水平高低的一部分。对于如何做好残疾人运动会志愿者工作,本文从理论到应用细节做了详细的阐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残疾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也不断得到改善。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残疾人的生存状况日益受到重视,无论是在就业还是受教育、参与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都受到保护。尤其是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残疾人解放运动的蓬勃开展,越来越多的残疾人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残疾人体育运动也逐渐成为了一个规模庞大、涉及人数众多的社会现象;残疾人体育赛事成为了残疾人的节庆。成功的赛事举办离不开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项目启动仪式上所说:“志愿者是奥林匹克的基石。志愿者是奥运会真正的形象大使,他们代表着奥林匹克精神。”与奥运会的顺利运作需要大量的志愿者一样,其他类型的体育赛事同样需要来自志愿者的支持。而在残疾人体育赛事中更需要高水平的志愿者提供贴心的服务,本文就残疾人体育赛事中对志愿者的特殊要求,就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和观念的转变提出一些建议。

一、残疾人体育赛事的顺利举办离不开志愿者服务

就体育赛事来说,志愿者服务很早就出现了。体育俱乐部和单项组织的经营都离不开志愿者的义务服务、自愿奉献。残疾人体育赛事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需要大量的志愿者服务。尤其是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残疾的医学模式的影响,使健全人对残疾人产生了许多歧视和偏见,认为残疾人不能参加体育运动,只能当作易碎品“小心轻放”。但是一些残疾人以顽强的毅力向自我挑战、向自然挑战,他们以拼搏实现心中的梦想。但是由于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滞后、各种外在环境的限制,导致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仍然要面临诸多的障碍。残疾人体育赛事也就需要更多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志愿服务可以消除隔阂,实现平等交流,最终促进平等、参与、共享、融合的新残疾人观的形成。

二、残疾人体育赛事志愿者服务存在的问题

1.如何与残疾人交往?

由于歧视与排斥,许多残疾人长期被束缚在家里,生活的圈子非常狭窄,总体来看仍处于社会隔离的状况。许多人仍然缺乏与残疾人的交往经验,不知道如何与残疾人交往。是否跟上肢畸形的人握手?问起致残原因是否会引起反感?使用“看见”等字眼是否会伤害视力障碍者的自尊心?这些问题都是许多人从来没有考虑的,因此在与残疾人的交往中常常不知如何相处。

2.残疾人是病人吗?

受占统治地位的残疾的医学模式的影响,我们把残疾等同于疾病,至少是疾病导致的后果,把残疾人当作病人看待。不可否认一些疾病会导致残疾,但是并非所有的残疾都是由疾病所致。即使是小儿麻痹症、脉管炎等各种疾病导致的残疾,这些人也都不再是患者、病人,缺损和残疾不过是一种“结果”。在许多残疾人自己的观念中,他们始终把自己视为正常人,因为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很强,能够很好地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完全能够通过功能代偿机制适应环境。所以对于志愿者来说,不应当把残疾人当作病人来关怀照顾。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残疾的社会模式的意义,认为是社会环境导致残疾人在生活中处于不利的地位,障碍很大程度上是社会造成的。将残疾人进行分类也是医学模式的影响,社会模式的残疾人观认为残疾人也是正常人,不过是在行为方式上与其他人略有不同而已。把残疾人当正常人看待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

3.残疾人需要特殊的关心和照顾吗?

出于对残疾的不理解,有些人对残疾人的照顾特别小心,生怕一不小心会碰碎了。为残疾人推轮椅,搀扶行走不便的下肢残疾者,甚至要为盲人喂饭唯恐他们吃不到嘴里。实际上作为体育运动的参加者,这些残疾人运动员都拥有顽强的意志品质,他们以超常的毅力克服各种障碍,实现了生活的自理,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普通人。一些以轮椅代步的残疾人练出了发达的肌肉,对轮椅控制自如、自由行动。可是如果被志愿者推着轮椅,他会觉得失去了对轮椅和方向的控制。

4.仅有技术和微笑足够吗?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行动计划》中制定的残奥会赛事志愿者培训运行计划规定:除了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岗位培训之外,残奥会志愿者的培训“侧重于培训残奥会和残疾人的相关知识,增强对残疾人的关心和理解,提高志愿者服务残疾人的技能”。残疾人的心理有一些与健全人不同的特征,但是这并不是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巨大的区别。因此对志愿者培训不同类型残疾人的心理特征并不能成为志愿者解决问题的法宝。为残疾人服务需要一定的能力,但并非是各种技能或技巧。在了解一些基本常识之后,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换位思考。

三、残疾人体育赛事志愿者服务应当注意的事项

1.真诚以待、建立信任

真诚是拉近心与心之间距离的最好方法,不要迷信任何教人如何待人接物的书籍,发自内心的真诚是获得信任的秘诀。真诚体现在志愿者是否为别人考虑,是否能体会别人的感受,是否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等许多地方。

2.热情勤快、帮助适当

好的志愿者应当做到热情勤快,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且热心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帮助,如果志愿者真的将残疾人运动员的事情当作了自己的事情看待,服务就一定会赢得残疾人运动员的满意和好评。

志愿者助残有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问题,就是他们没有提出需要帮助时,不要去帮他们。如果个人比较敏感热情,善于发现一些自认为需要提供帮助的地方,那么最好先征得残疾人运动员的允许和同意,否则帮助可能“适得其反”。例如:志愿者看到运动员的东西比较凌乱,擅自为他们整理一番,结果运动员――尤其是盲人运动员回来之后就找不到自己的物品了。因为盲人运动员主要靠记忆来确定日常物品的位置,如果志愿者把自己的物品挪动了,自己就找不到了。双下肢高位截肢的运动员,可能会在臀部固定一个小凳子,依靠双臂支撑行走。这在许多志愿者的眼中是匪夷所思的,是亟需提供帮助的对象。但是对于运动员本人来讲这再正常不过了。他们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就可以很好应对生活和比赛中的各种事情。所以志愿者在提供帮助的时候,首先要征得残疾人运动员的允许,这样才不至于使帮助成为“帮倒忙”。

3.语言禁忌、平等尊重

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许多的比喻,都是拿残疾人的缺陷来进行。如 “你眼瞎了么?没看到踩了我的脚?!”作为志愿者在为残疾人服务时说出这样的话,就在无意中冒犯了残疾人。此外认为残疾是一种命运的不幸、认为残疾人是一种“牺牲品”,使用“不正常”、“有毛病”等词语也是非常忌讳的。

4.讲究礼仪、用心服务

当志愿者与残疾人运动员的日常交往还应当讲究一定的礼仪。比如初次见面的时候,通常都会握手致意,即便是手部有缺陷的人、甚至没有手臂只有一个残肢的人也应当同他们一一握手。许多残疾人运动员都有领队或教练相陪伴,如果要询问残疾人运动员一些问题不要通过领队或教练间接进行,完全可以直接询问运动员本人,这也体现出对残疾人运动员的尊重。问话的内容应当更多是强调运动员的成绩、取得的成就、现有的能力、个人的素质等方面,不要过分强调区别,直接将残疾人运动员归于某种类型。

针对不同类型的残疾人,与他们的交流和接触要讲究不同的技巧。例如与听觉障碍运动员交往,你可以挥挥手或轻轻拍打一下他们的肩膀以引起他们的注意。有些聋人运动员还有部分听力,但是不能以喊叫的方式与他交谈,这样做很不礼貌。还有一些听觉障碍的运动员已经掌握了唇读的技能,这就要求志愿者讲话时面对运动员,按照正常的语速、字正腔圆地讲话,不要过分夸张嘴唇的动作幅度,更不要很大声音来喊话。同时可以配合丰富的面部表情、手势、身体语言等帮助残疾人运动员理解。视觉障碍运动员会随着信任的加深,显示出健谈、思维缜密的品质。为视觉障碍运动员提供服务,志愿者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要随时告诉盲人运动员周边的情况,如谁在附近?自己在哪里?周围的场面如何?通过志愿者的叙述为他们描绘一个场景。在同运动员握手的时候,要加上自我介绍,告诉他自己是哪位志愿者。这样的握手和介绍就使运动员将温暖的手、洪亮的声音与某位志愿者建立了联系。为视觉障碍运动员领坐时要把他领到椅子旁边,让他的手摸着椅子的靠背或者扶手,然后自己落座。志愿者因故离开也要同服务对象讲明。

特奥运动的志愿服务更应当体现出爱心、耐心、细心的良好品质,把智障运动员当作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在充分尊重他们意愿的前提下,鼓励他们参与竞争。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被有些人概括为“微笑”,实质上“微笑”服务与“用心”服务是不同的层次,前者是外在的,表象的,后者是内在的,深层次的。在亚特兰大残奥会上,志愿者的服务被人诟病,他们总是微笑着说“我不清楚”、“我帮不了你”。这样的微笑服务让人觉得非常虚伪,不能令运动员满意。如果真心地为残疾人运动员服务,不需要志愿者时刻把微笑“挂”在脸上,而是需要发自内心的对运动员的关怀。细致入微的服务、体贴热情的关怀使志愿者很容易走进残疾人运动员的心里。这时志愿者和运动员不仅仅是服务和被服务者的关系,他们已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四、结语

残疾人运动会3

一、领导关怀,为残疾人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

1、5月____日,区人大退休老干部一行20余人来到__*街道阳光之家和____镇残疾人扶贫基地进行残疾人工作调研,他们在观看了学员们表演的情景剧、简单的英语会语,实地察看了残疾人扶贫基地中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在随后的座谈中,老干部们对区残联的工作成绩给予了肯定,并对阳光之家学员取得的进步表示高兴,称赞学员学得好,不容易,了不起。

2、5月____日,区四套班子领导在部分区府残工委成员单位领导的陪同下,走访慰问了智障人士阳光之家、2家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优秀企业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看望智障人士和贫困残疾人,了解阳光之家的运作情况,向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

二、社会关爱,为残疾人参与社会提供便利。

助残周期间,区____医院的医务人员来到____镇__*居民区为80多名残疾人进行健康体检。

三、主动参与,努力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

1、5月__*日举办了____区首届残疾人垂钓比赛,各镇选派的肢体、聋人钓鱼运动员共____余名参加了比赛。选手们大都抱着放松休闲,重在参与的心态参加比赛。他们有的迫不及待地抛钩、撒诱饵,一副专业垂钓手的架势;有的钓了许久依旧颗粒无收,可总是笑个不停,为其他人的收获而喜悦;有的根本不在乎比赛的结果,更多的是在享受这种休闲的过程。正如____街道小顾所言“钓不钓得到都不重要,这个活动本身就很轻松,很享受。”

区残联领导观摩了比赛现场,并为获奖运动员颁奖。本次活动丰富了我区残疾人的体育文化生活,使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让社会更多地了解残疾人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2、5月__*日举办了百名盲人“看”电影活动,近百名盲人们用耳聆听老师生动的讲述,圆了和常人一样“看”场电影的梦想。区残联特地从____请来的志愿者讲解员老师,__*老师首先跟盲人们介绍了影片《______》梗概。电影放映过程中,老师不时用通俗的语言描述着主要镜头的画面。大多数盲人是第一次以这样的形式看电影,心情既激动又兴奋。许多盲人虽然不能用眼睛去看电影,但聆听着讲解员生动细致的讲解,想像电影中的场景、感受电影所带来的快乐,脸上的表情不时发生着变化。

3、5月__*日下午,在____举行了____区残疾人文艺汇报演出,来自我区各街镇(园区)的残疾人表演了舞蹈、配乐诗朗诵、音乐童话剧、沪剧、西洋鼓表演、排舞、说唱、健身操等__*个精彩的节目。

四、庆奥运迎残奥,残疾人文体活动蓬勃开展。

1、5月__*日下午,在____*会议室召开____区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取听__*区残奥会第一届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报告,审议并通过了区残奥会章程,选举产生了区残奥会第一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2、5月__*日下午,在____三楼举行了市第__*届残运会____区代表团成立大会暨“____*”系列体育活动启动仪式。区委副书记__*、副区长____、区人大副主任____*、区政协副主席____*出席启动仪式。

五、广泛宣传,全社会帮残助残的氛围日益浓厚。

助残周里,我区的电视台、电台、__*报等新闻媒体都把助残周的宣传工作作为工作重点,围绕助残日主题,配合各级残联开展宣传工作。电视台、电台及时播出助残新闻、残疾人自强事迹系列报道和每天三次滚动播出大型公益广告片《走进残奥共享激

情》,__*报以专版的形式介绍了我区5名自强不息残疾人的先进事迹。各级残联在居住小区、福利企业等公共场所悬挂张贴助残日宣传横幅和标语,营造了帮残助残的社会氛围。

六、立足基层,街镇(园区)残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助残活动。

我区各镇、街道(园区)残联结合“全国助残日”主题,也开展了走访慰问、上街咨询、座谈会、文艺汇演等各具特色的助残活动,丰富了残疾人文化生活,提高了残疾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参与能力。

如____镇开展了五个一系列活动即进行一次走访长期瘫床的残疾人、召开一次“7259”帮老助残志愿者会议、开展一次残疾人及智障人士“庆奥运迎残奥”运动比赛、举行一次残疾人技能比武、组织一次残疾人文艺汇演。__*街道召开“牵手残疾人,和谐在__*”残疾人自强自立座谈会,6位残疾人自述经历,相互勉励,让人深刻体会了身残志坚的精神。__*街道组织部分残疾人参观了__*美术馆的300位日本设计师的环保作品展,并游玩了__*古镇。__*镇、__*镇举办了“迎奥运展风采”残疾人文艺汇演、互动系列活动,活动展示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了残疾人的自信心,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创造了条件。

七、情系灾区,尽已所能捐助灾区。

四川地震灾情发生后,我区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也纷纷行动起来,尽自己之所能捐助灾区。

残疾人运动会4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 残疾人体育 综述

前言

作为2008年奥运会中国体育和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体育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残疾人运动竞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参与程度的进一步拓展,还将依赖以体育科技和教育的发展进步为智力支持体系而提供的知识服务。有学者呼吁应运用运动心理学已有的知识来促进残疾人运动,发展残疾人运动心理学理论,为残疾人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取得更加优异的运动成绩提供心理知识服务。有研究表明体育有利于残疾人增强适应力,防止或降低抑郁,增加自信心,减少隐居式生活(life style in hiding),获得乐趣等。在对我国残疾人运动员的现状调查中,有%的残疾人运动员认为体育活动和锻炼使他们对自己的身体能力知觉有比较大的提高;%的人认为体育活动使他们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的人认为活动后与活动前相比,自信心有所提高。因此,体育运动不论作为一种业余的锻炼方式,还是一种专门从事的职业,对残疾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本研究就国际运动心理学中以残疾人运动员和特奥运动员为对象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残障运动员心理的研究提供导向。

残疾人体育的定义各有不同,但可以概括为:个体在生理、肢体等方面有功能障碍,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改善身体机能的体育活动。残疾人竞技体育以挖掘残疾人体能潜力,表现其特殊体育才华,创造优异成绩为国争光为目的;通过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来实现平等、参与与共享的社会目标。目前,在国内和国际的残疾人体育比赛中,所包括的残疾类型为失明、脑瘫、截肢及其他肢体残疾以及失聪。智障人士虽然也属于残疾人,但在体育比赛中,有专门为智障人士举办的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根据规定,特奥运动员的年龄在8岁以上,智商(iq)在70以下的,不分男女老幼。因此,本研究也以此为基准,在研究内容上分为残疾人运动员(athletes with disabilities)和特奥(ntellectual disabilities)运动员两部分。

1 对残疾人运动员的研究

心理技能训练的研究

为数不多的研究资料表明,心理技能训练对残疾人运动员来说同样适用并有帮助。page等在2001年采用“寻求运动心理学咨询态度量表”fattitude towardseeking sport psychology consultation questionnaireatsspcq)对53名轮椅篮球运动员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一些运动员接受使用运动心理学咨询来提高运动成绩,并认识到需要运动心理学的咨询来帮助减轻压力。

目前国内尚未形成残疾人运动员的心理研究和服务体系,特别是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心理技能的训练还很欠缺;而国外对残疾人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已经逐步成熟,并开始形成体系。hanraha总结了7点对残疾人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心得,即唤醒控制(包括腹式呼吸和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目标设置(对没有阅读和书写能力的运动员将目标录制在磁带中比书面方式更有效果)、注意力集中训练(强调应着重针对项目特点而不是残疾类型进行注意力的训练)、身体觉知、表象训练(同样适用于盲人运动员)、自信心(对健全人运动员的提升自信心的方法如目标设置、表象、思维阻断(thought-stopping)等同样适用于残疾人运动员)、赛前准备(残疾人运动员而言,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熟悉赛场环境)。

另外,martin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把有助于提高比赛成绩的心理技能训练(psychological skill training,pst)分为三类,即①基础技能,包括提升自我觉知、自尊和自我决定;②心理技能和方法,包括应对独特挑战(如轮椅运动员对不平坦的路面)、目标设置、表象、自我谈话(达到适度唤醒和清晰的自我表象)及设置比赛计划;③其他,包括伤痛和疾病、有效率的训练和比赛后的情况。可见运动心理学家在目标设置、表象、身体觉知和赛前准备等方面的重要性达到了共识。

在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上,残疾人和健全人运动员虽在很多方面存在相似性,但运动心理学家应该对残疾人运动员所具有的独特信息进行关注,如心理、社会因素,同残疾和残疾体育相联系的生理因素以及每个个体的独特性。以往研究已经开始注意到要结合残疾人运动员的实际需要来开展心理技能训练,并考虑到训练方法,应根据残疾人运动员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修改,从而提高残疾人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和运动中体验到的快乐感。这是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但目前研究数量尚少。

心境状态的研究

情绪研究在残疾人运动员心理研究中占很大一部分。其中“心境状态剖面图”(poms)是一种研究情绪状态以及情绪与运动效能之间的良好工具。henschen,roswal和horvatt。让人选和未入选美国国家轮椅篮球队的所有队员填写了poms量表,结果表明入选队员的紧张和愤怒显著低于未入选的队员;研究人员还对入选的男子轮椅运动员在重大比赛前后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男运动员在赛中和赛后表现出稳定的情绪状态,并且在赛后未出现疲劳感增加。richard。对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的心境状态剖面图进行的研究表明,优秀的残疾人运动员表现出的心境状态剖面图和那些优秀的身体健全的运动员的剖面图极为相似。paulsen等对正常大学生和轮椅篮球运动员的poms比较研究发现,残疾人运动员在5个维度上好于正常大学生。可见无论残疾与否,优秀运动员在情绪特征上都拥有共同的表现。

然而,类似的研究也有不一致的结果,如mastro,canabal和french的研究发现视力残疾的男运动员同视力健全的优秀运动员有相似的心境状态剖面;但视力残疾的女运动员与健全的女运动员相比除精力感外,其他5个维度如紧张、抑郁、愤怒、疲劳和慌乱则均处于平均水平以下。这可能与女性运动员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等有关。此外性别、运动等级等因素都是影响研究结果的原因,为此要特别注意研究中的调节变量。

poms在运动心理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同时也存在如表面效度偏高的问题:在一个团体中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并不意味着在另一个团体中也同样可信和有效。因此在对残疾人运动员进行量表施测的同时,应先进行预测来检验poms在该特殊群体中的信效度。

焦虑的研究

焦虑是竞技运动中最普遍的一种情绪体验。它既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可以产生消极作用,不适当的 焦虑水平必定会影响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房蕊对87名中国残疾人自行车运动员的调查显示,残疾人自行车运动员的特质焦虑总体水平与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参训时间和特质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作者认为:前者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体育运动。大量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具有减轻焦虑的效果。此外,从对各代表队领队、教练员的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中获知,大部分残疾人运动员是赛前临时招募,集中培训2-6个月左右参赛的。就残疾人体育运动现状而言,我国绝大多数残疾人体育运动队属于业余体育运动队。或许正是这种有规律、有组织的业余体育运动有效降低了此次研究被试者的特质焦虑水平;后者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即按照沙赫特提出的情绪三因素学说,特质焦虑应受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的影响。运动员如果不能及时从训练和比赛应激中恢复厌烦情绪或躯体上的精疲力竭,那么这些负面刺激因素不断重复、积累,就会导致焦虑的升高,从而出现参训时间越长,特质焦虑越高的现象;另一方面,马腾斯(martens)认为,竞赛焦虑的产生是源于个体对较高环境要求和他们较低的应对能力间不一致的认知。因此随着训练比赛时间的增多,残疾人运动员对客观环境及自身的认识趋于客观合理,对自己应对外界要求的能力认知评价逐渐降低,乃至面对多次的失败打击又重新产生“无用感”,致使参训时间越长,特质焦虑越高。漆昌柱等用“特质焦虑测验”(tai)和“竞赛状态焦虑测验”(csai-2)对73名残疾运动员施测后发现,残疾人运动员的特质焦虑具有性别差异,但不存在残疾类别差异和残疾类别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残疾人运动员的竞赛状态焦虑不存在残疾类别差异,也没有性别差异和残疾类别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但作者没有说明这些结果的具体原因。另外,mastro,frenche,henschen和horvatt的报告指出,对视力健全的运动员进行笔试的《状态一特质焦虑量表》同样适用于对视力残疾运动员采用口语测试,结果表明优秀男子视力残疾运动员和优秀男子视力健全运动员的状态一特质焦虑水平相近似。但一项类似的研究却得到了不同结果,即视力残疾男高尔夫运动员同视力健全的大学生运动员相比有较高的状态一特质焦虑,需要指出的是,该研究中只有6名盲人运动员被测试,因此其结果的外部效度有待进一步验证。此外,运动等级也可能是影响该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房蕊等的研究表明,残疾人运动员通过体育锻炼会降低特质焦虑的水平,参训时间和特质焦虑存在显著相关。但特质焦虑是一种人格特质,即一个人无论在何种情境中都预先具有一种以特殊的焦虑方式和焦虑反应程度来看待事物的倾向,从而显示出多种情境中焦虑反应的一致性。尽管有研究认为消极条件反射的不断重复导致最终形成焦虑症,即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和解释会使运动员产生状态焦虑,这种过程的不断重复,会导致特质焦虑的形成,而特质焦虑作为行为反应的固定模式,又会反过来影响运动员在特定情境下的状态焦虑。但仅以参训时间和特质焦虑相关显著,而认为自行车训练改变残疾人运动员特质焦虑的假设,可能过于大胆。因此对残疾人运动员特质焦虑的变化趋势还应该在扩大样本范围和引入其他变量如最好成绩、运动等级和认知方式等的基础上重新作出判断。此外,对视力残疾优秀男子运动员和视力健全优秀男子运动员的状态一特质焦虑水平的研究,还存在相悖的结论。因此应继续深入研究,控制运动等级等调节变量,以期得到更有检验力的研究结果。

心理健康的研究

普遍而言,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自卑感、孤独感、焦虑和抑郁等。因此,残疾人不仅需要身体的康复,更需要心理的康复。傅振磊对119名坐式排球运动员的研究表明,坐式排球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普通残疾人;坐式排球运动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创造了一个契机,有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另有一项研究选择6名优秀残运会选手和57名该项目爱好者,经1年羽毛球培训和练习后,对前后2次测试的各项指标比较发现,抑郁症状由88%降至%,且差异显著;其他如体重、肺活量、握力等都有显著改善。金帆等人对辽宁省部分残疾人运动员的运动竞赛焦虑、抱负水平、责任感和应对困境的能力进行的调查表明,通过多年的训练和比赛,状态焦虑、自信心、责任感和应对困境能力均得到了较好的提高,其主要原因是残疾人运动员在平时训练和比赛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了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弥补了残疾人运动员某些机能和形体上的缺陷。这一研究对增强残疾人的生活信心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

自尊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理健康的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残疾人而言,体育运动的最大价值在于通过开发个人潜能来融入社会、促进健康以及通过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来加强自尊。而自尊是残疾人运动员生活质量的保障。很多研究表明参与体育运动有助于提高残疾人的自尊。房蕊对残疾人自行车运动员的自尊调查表明,我国残疾人自行车运动员的自尊水平总体偏高;性别特征、残疾类别特征及其交互作用对自尊无显著性影响。这可能因为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不断完善和锤炼自己,在体育中获得的收获“补偿”了其他方面的缺失,因而整体自尊同普通人并无显著差异。另外,与残疾人运动员密切相关的是身体自尊。身体自尊指的是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它作为整体自尊的一个具体领域,包括两个等级:一般的身体自我价值感和具体的有关身体各方面的满意感。李红认为,身体缺陷会影响残疾人身体自尊的发展,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残疾人的身体自尊水平,但运动水平的提高并不能大幅度地提高其身体自尊的水平;另外身体自尊同自信心有极为显著的相关。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个体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体的健康与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个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具体表现。运动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长期生活在紧张的训练和比赛中,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经常处于情绪紧张和心理冲突中。此外,运动竞赛本身所具有的紧张性、激烈性和应激性等特点,也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保证运动水平的正常发挥。有研究指出,运动员是身心疾病的高发人群。同时,残疾人有自己所特有的个性心理特征,且由于残疾的类别、时间和程度不同,他们的心理特征也不同。因此残疾人运动员的这种特殊性使我们更应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关注。

关于研究方法

残疾人运动员进行心理测量,同样面临测量工具的等值性问题。移植和借鉴已有的国外量表,需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测量工具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是否具有等值性,二是被试样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是否具有等值性。测量工具和被试样本的等值性或许是应用相同的量表却得出不同结果的原因。为此,本研究认为应该更多地进行本土化量具的研发,根据中国残疾人运动员的实际情况,编制具有较高信效度的心理量表。但由于残疾人运动员身体条件自身的限制,加之其整体的文化素质不高,因此采用怎样的测量方法和恰当的语言表述是一个难题。

另外,sherrill建议加强对残疾运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theory-based research),以便能更好地利用心理学提高其运动成绩。1999年sherrill再次强调,基于理论研究的缺乏将影响运动心理学在残疾人体育中应用研究的质量和进展。一些研究者据此应用访谈等的研究得出了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比如campbell等对10名优秀的轮椅篮球运动员进行了深度访谈(in-depth interview),并归纳出了10种竞赛和赛外的应激源。研究发现轮椅篮球运动员同其他正常运动员(如中长跑等运动员)有相同的应激源,但同时也有其自身特有的应激源(如比赛场馆、宾馆和洗手间等处的助残设施不完善等);eddy等采用访谈法对视力残疾的运动员进行了心理意象的研究,发现对视力残疾运动员同样可以采用心理意象的训练,且视力残疾运动员可以将这种心理学干预手段扩展到其它感觉模式;gloria对轮椅田径运动员进行的为期6个月的研究,通过结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残疾人运动员的主要动机是通过参加比赛来学习或检验自己,由此引起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从而能唤起社会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这提醒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应该走近并走进残疾人运动员,从基础性的研究入手,根据残疾人运动员自身的需要来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

2 特奥(intel iectuai disabi lity/mentai retardation)运动员

特殊奥运会等活动的成功举办,使越来越多的智障人士参与到了体育活动之中。有研究认为特奥运动员和正常运动员除了在认知能力方面的差异外,其他方面的相似性远多于差异性。心理学家所面临的挑战,是找到适合智障人士的特殊研究方法,以增强其运动表现,改善其心理状况。由于特奥运动起步较晚,加之智障人士的自身局限和体育运动中的风险性,目前运动心理学对特奥运动员的研究数量很少。同时,受研究方法的限制,多数研究在方法上仍集中于自然描述和实验室情景下的心理技能训练,在内容上多集中于运用表象训练来减少不正确的动作,改善运动表现及焦虑的研究。

在心理技能训练方面,gorely等通过评价性个案研究(evaluative case study)方法对备战澳大利亚国家篮球联赛的两支特奥男女队的运动员进行了心理技能训练。研究对象为男女运动员各7名,年龄从到岁,语言程度为7到岁。训练在2名女教练和3名心理学家的督导下循序渐进地实施,该计划有6个部分,共持续了3个多月,主要目的是教会运动员3种技巧,即暗示语、呼吸调整和积极思维。对运动员的观察和访谈表明,其心理技能训练是正确和非常有用的。该研究的方法和实施步骤值得借鉴,特别是针对特奥运动员的理解能力制订相应的计划和易于应用的技巧和方法的步骤。当然,该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对运动员心理技能学习的评估是由随队心理学家和教练员主观评定的,而没有一个客观基线来比较和判断运动员是否通过心理技能的学习真正提高了运动表现。

在运动表象和焦虑方面,surburg删的应用反应时一运动时任务(reaction time-movement time task)的实验,porrena和surbug的视一动反应时任务(coincidence timing task)实验均发现表象和训练相结合比单纯的训练能更好地改善残障人士的运动表现。另外,有研究对比赛奥篮球运动员同健全运动员的焦虑比较发现,前者水平要高于后者。还有研究对特奥运动员的状态焦虑进行了测量,发现一些运动员在比赛中状态焦虑有所升高,但与焦虑未升高的运动员相比成绩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orretta等认为研究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该领域研究过少,因而还无法准确断定特奥运动员的焦虑情况。

3 未来的研究方向

(1)残疾人运动员在情绪状态、焦虑等方面与健全人运动员都很相似,因此通过残疾人运动员和健全人运动员之间各种心理指标的对比,找出他们之间相似和不同的地方,从而为今后残疾人运动员的运动心理服务提供借鉴和移植的依据。

(2)在对残疾人运动员进行分析时,性别、残疾类型和训练年限等调节变量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对研究结果的不一致的解释。同时,加强对这些调节变量的研究,有助于找到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对今后的研究与服务具有重要启示。

(3)应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从访谈等质性研究人手,并结合量化研究,形成具有残疾人运动员自身特点的运动心理学框架。

(4)开展更多的本土化研究,特别是编制适合中国残疾人运动员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式;另外,由于残疾人运动群体的自身的特点,如整体文化程度一般、非专业化和生理上的局限等,因此采用怎样的研究方法也是未来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5)由于残疾人运动员研究的年龄跨度大,且不同的残疾类型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应该把各种学科,包括运动心理学的知识纳入到科学选材的计划中,为今后的训练和比赛奠定坚实的基础。

48 5762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