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的认识范例最新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第二课堂的认识范例最新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课堂要求【第一篇】

[关键词] 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6-0083-02

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人们已经达成共识,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全面素质教育,高校就是要为社会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全面性、系统性的要求,使得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第一课堂无法完成所有的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第二课堂也就成为素质教育的必需。作为高等教育者,要清楚意识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必须构建顺畅的协同机制,充分发挥两者的协同优势。然而现实实践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良好有效互动的局面还存在一定距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衔接还存在着矛盾和问题。鉴于此,通过数据调研,了解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存在的矛盾,针对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则是本文主要阐述的。

一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的重要性

第二课堂相对于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而言,是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务计划课程之外有组织或者自愿参加的各类活动和项目,比如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科研创新活动、社团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能有效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的素质获得充分的展示与锻炼。调查研究显示有超过%的同学表示,知道或者了解第二课堂。%的同学喜欢或者非常喜欢第二课堂的开展。有%的同学认为第二课堂的帮助作用很大或者非常明显。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问题上,%的同学认为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为辅,二者相辅相成,甚至有%的同学认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同等重要。因此可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如何形成协同共建机制,共同发挥在学生教育培养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二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衔接上存在的问题

(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资源分配上的矛盾

调查结果显示,%的同学认为第二课堂内容与实际社会需求相脱节。%的同学认为第二课堂缺乏专业老师及时指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在于师资方面,教师自身的第一课堂教学和科研任务相当繁重,而第二课堂教学的工作量又存在难以确认、量化问题,使得教师很难把指导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内容。在管理层面上,一直将紧张的教育资源倾向在第一课堂之中,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缺少科学性的筹划与专业化的指导。虽然在教育总体导向中,特别强调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实际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仍然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另外,%的同学认为第二课堂资源相对不足,设施较为落后。在硬件方面,活动场所、设施等主要是为第一课堂教学配备,专用的第二课堂硬件设施相对匮乏。

(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内容设计上的错位

第二课堂开展的过程中,很多课程内容都显得过于随意化。调查结果显示,%的同学觉得第二课堂的开展活动与专业知识匹配度低,%的同学认为第二课堂开展活动形式单一没有吸引力。课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和建构人格的重要教育中介,目前的第二课堂在课程化的背景下进行建设,要求课程内容与各类活动相结合,学生必须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然而有效实现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能够与第一课堂的内容衔接化,或者对第一课堂的内容做一个好的延伸与升华,在现实活动开展中却没有做到。另外,有些时候为了片面追求第二课堂的覆盖面,为了开展活动而开展,抛离了第一课堂的主引作用,产生了较多的与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不太吻合、活动层次较差的活动,影响了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也使得与第一课堂之间的互动变得越来越少。

(三)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评价标准的差异化

对学生评价标准的相对单一化导致第二课堂的培养功效得不到认可。目前,大部分高校虽然都是以第二课堂学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对学生的评价尚以学生的第一课堂学习成绩为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所取得的成绩不能得到很好的评价与考核,导致第二课堂缺乏对学生的激励机制。同时,第二课堂的评价标准相对较低,且评价主观化倾向比较明显。在第二课堂的开展过程中,往往前期设计或者课程安排比较满,在投入过程也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大多数时候是以课程或者活动结束作为考核标准,仅仅凭主观的感性评价作为考核结果。忽略了第二课堂对于学生的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忽略了课程的影响力或者影响深度。结果就导致了第二课堂的课程评价主观化,与第一课堂相左,第二课堂倾向于形式主义,使得实际的第二课堂功效没有得到发挥。

(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开展载体的不协调性

课堂的认识【第二篇】

北京林业大学从1998年开始着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工作,将党校、团校的学习、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并入“第二课堂”,交由学院团委负责。“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认证从2001级新生正式开始实施。经过10年的探索和研究,已经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第二课堂”评价体系是以量化的形式对“第二课堂”实施效果进行考量的体系,它将学生的“第二课堂”表现予以分数定量,与学积分共同构成综合素质得分的评价制度。其量化结果与“三好学生”评比、奖学金评定、研究生推荐、毕业分配等有机结合。体系评价内容由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德育)、学术竞赛和科技创新(智育)、文体艺术和身心发展(体美)、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学生组织)等部分构成。

二、“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大学生的影响

笔者以北京林业大学2007、2008和2009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该校学生“第二课堂”评价体系执行情况以及学生对“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认识情况进行了调研和问卷调查。问卷共设置10道问题,涉及学生对“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认识、看法、影响、收获等,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得出“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存的价值和意义。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82份,其中有效问卷174份。通过对问卷原始数据的整理,分析出现存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一)“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1.大学生对“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总体认识对于“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了解程度,非常了解、一般了解、不了解的学生分别占10.3%、82.8%、6.9%。对于“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关注程度,12.6%的学生很关注,因为跟评奖评优、推研直接挂钩;72.4%的学生一般关注,平时参加活动不会受其影响,但还是希望分数高一些;剩余15.0%的学生不关注,觉得分数高低对自己没有任何影响。对于“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存在的必要性,8%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能鼓励大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参与课外活动;超过7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可以考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自己不会刻意追求分数的高低;18%的学生认为没必要,评奖评优以学积分为准就好了。大学生对“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了解程度、关注程度、必要程度的比例分别达到了93.1%、85.0%、82.0%,由此可见“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在大学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多数学生也肯定了其在大学成长阶段的积极作用。

2.“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影响当被问及平时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想法时,17.2%的学生首先会看“第二课堂”是否有加分;50.6%的学生选择以喜欢为主,但如果有加分就更好;32.2%的学生完全凭自己的喜好,不在乎是否有加分。当被问及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初衷时,29.9%的学生是为了提高“第二课堂”分数,而选择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打发课余时间、挣点“外块”及其他的学生分别占48.3%、20.7%、4.6%和3.5%。当被问及“第二课堂”分数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所占比例的看法时,有40%的学生认为应提高比例,40%的学生认为比例不变,只有20%的学生认为应该降低比例。“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促进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影响很大,体系的设置直接影响到学生活动的选择。多数学生希望参加课外活动能够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同时能带来“第二课堂”的加分。部分学生认为“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占综合素质的比重应该加大,至少应该维持不变。

3.“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影响当被问及“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积极影响时,24.1%的学生认为提高了综合素质,在学习之外促使自己参加更多的课外活动;10.9%的学生认为综合名次上升,在评优时获得了更高的奖学金;18.4%的学生认为心理得到满足,平时的工作和活动受到了肯定和认可;19.0%的学生认为学会了更好地管理时间,学习和参加活动互不耽误;22.4%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还保持着自己一贯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方式。

(二)“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影响

当被问及希望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获得什么时,被调查的大一学生中64.5%的人选择了展示自身才华;大二学生中57.8%的人选择了培养组织、协调和策划能力;大三学生中超过80%的人选择了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大四学生中90.6%的人选择了就业能力提升以及更多地接触社会、更好地认识社会。当被问及对“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各项分数设置的看法时,被调查的大一学生中78.6%的人认为应该提高体育比赛等体美项目的比重,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兴趣和爱好;大二学生中95.3%的人认为应该提高学生组织工作考评的比重,鼓励学生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大三学生中67.4%的人认为应该提高学术竞赛、等智育项目的比重,鼓励学生以学业为重;大四学生中57.2%的人认为应该提高献血、志愿活动等德育项目的比重,鼓励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当被问及在所有计分项目中哪一项得分最高时,不同年级学生的答案呈现出不同的趋势。以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学院2008级某班学生(共29人)的调查样本为例,得到如下分析结果从表1中可见,在2008—2009学年(大一学年)“第二课堂”评价体系计分项目中,29名学生中有10名选定体美项目分值最高,8名选定德育项目分值最高,这两项合计占62.1%;在2009—2010学年(大二学年),学生组织项目分值最高的学生占55.2%;在2010—2011学年(大三学年),学生选定分值最高的是智育项目,占37.9%。可见,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对大学生活存在不同的期望和需求。调查发现,大一学生刚入校,更希望在同学中展示自身才华而渴望被认知;大二学生更希望在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中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在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而渴望被认可;大三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专业技能,更希望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得以应用,在实践中发挥专业特长而渴望被认同;大四学生面临人生选择和就业压力,更希望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实习中了解社会、融入社会而渴望被认证。

(三)“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的影响

“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具有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影响。调查人员在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学院2007级、2008级、2009级中各选取一个班的学生为调查样本,运用SPSS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第二课堂”与学积分排名进行了相关性检验,分析出2007级、2008级、2009级“第二课堂”排名与学积分排名均显著相关,学积分排名越高,“第二课堂”排名就越高。可见,学习成绩越优异的学生越会关注自己的“第二课堂”成绩,“第二课堂”排名相对也较高。这并不难理解,因为“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直接与评优、推研等挂钩,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肯定不希望因为“第二课堂”分数不理想而失去机会。同时,由于“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在综合素质中所占比例有限,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即使取得较高的“第二课堂”成绩也很难改变局面,所以他们往往并不寄希望于“第二课堂”的分数。

三、加强“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建设的措施

(一)“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应突出评价体系的教育性高校以“第一课堂”为主阵地,“第二课堂”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载体,运用教育评估的理论和系统管理的方法对学生在校表现进行检查、总结、判定和反馈,为学生综合发展起到激励和导向的作用。“第二课堂”应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和拓展提供平台,同时还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引导学生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协调发展。

(二)“第二课堂”应满足学生多元化思想的需求,突出评价体系的普适性“第二课堂”的活动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注意追踪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满足学生在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需求方面的需要。既要重视参与者在人际交往、能力锻炼、社会实践、学术科研上的实际目的,又要重视参与者在发展个性、蕴藉感情、闲暇愉悦、人文关怀上的需要,形成自发参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活动氛围。各高校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教育对象,适时转移工作的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在不同年级中开展以激发广大同学的学习热情、端正学习态度、纠正不良学习习惯为目的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

(三)“第二课堂”要抓住不同阶段学生的实际需求,突出评价体系的导向性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年级的教育重点,“第二课堂”教育要确定相应的侧重点:一年级新生以适应性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为主;二年级学生以学生干部培训、党团员意识教育活动为主;三年级学生以科研素质教育、职业规划教育活动为主。基于不同年级,“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各项目内容、比重可以有所不同,把综合素质认证与丰富、灵活的教育内容统一起来,引导学生树立“处于什么阶段就做什么打算”的意识,培养学生管理时间和规划生活的能力。“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应兼顾科学性、合理性、广泛性,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身心素质、审美修养等,又要预防引导失灵,避免“因为分数,所以活动”现象的滋生蔓延。

(四)“第二课堂”要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突出评价体系的自主性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既需要学校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去培养、去诱导,又需要学生自身在活动中去磨练、去体验。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自我教育的意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最终让大学生实现终身的自我教育。通过宣传、培训、做思想工作等方式让大学生意识到“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自身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用评价体系来引导规范学生,建立学生的综合素质档案,对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课堂的认识范文【第三篇】

从参加的两次活动说起

笔者曾观摩南通英语学科的两个大型活动:2012年12月在海门市召开的南通市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年会;今年3月,由南通市教科研中心在海安县海陵中学举办的南通市初中英语学科基地第二次教学观摩活动。这两个活动含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英语第二课堂”:在海门召开的英语年会上,海门能仁中学教师袁婕通过一堂英文电影赏析课,展示了该校开设第二课堂的成果;在海安海陵中学的活动中,海陵中学编排了一场“海陵英才秀”的文艺表演,同样展示了该校第二课堂的喜人成果,给与会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中,一位教师在海门年会上对海门能仁中学所开设的电影欣赏课的评价是:震撼、羡慕、难学。这样的评价,颇能代表参加这两次大型英语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对第二课堂的观点和心声。针对此评价,笔者又做了个人的一些注解:震撼,是对所开设第二课堂取得的成果的充分肯定;羡慕,反映了大多数一线同仁对英语学科开设第二课堂开始认同;难学,客观反映了一些英语老师在对第二课堂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差,在实施第二课堂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困难。目的是借助此文对英语第二课堂进行重新认识,探讨解决第二课堂操作层面上存在问题的对策,以期进一步提高认识,使第二课堂的功效最大化。

对中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再认识

部分英语教师对第二课堂的认识还存在的一定的偏差和疑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与英语课堂教学有何区别 普遍认为,第二课堂教学的说法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内教学活动而言的,它指的是学校在常规的授课教学活动以外为学生营造的接触英语、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环境和氛围。如果说依据教材、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的话,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它不是中考测试的范畴,却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它的学习空间范围非常广大,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操场,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社会。《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开发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渠道。”英语第二课堂正是英语学习的另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对课堂英语教学有效的补充。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比,具有内容上的丰富性、时空上的自由性、参与主体上的主动性、目标效果上的全面性、实现方式上的多样性等特点和优势,是第一课堂的拓展、延伸和必要补充,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是教师上课还是学生活动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动员者,是学习方式的设计者和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是学生自我管理学习的咨询者和参谋者,同时教师也担当着第二课堂活动中学习成效的评估者。但这并不意味着第二课堂由教师主宰和控制,即便是类似于“阅读与鉴赏”“影片欣赏”等形式需要教师发挥积极指导作用的第二课堂活动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归根结底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第二课堂增强了学生学英语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如果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活动变成“第一课堂化”,如果学生们参加第二课堂不是凭自己的兴趣,而是服从于学校、教师的安排,那么第二课堂就失去它的应有之义。那种以教师的讲授作为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非但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会使学生丧失学英语的兴趣。

是否可有可无 在应试的大环境中,中考仍然是英语教学的指挥棒。一些英语教师认为,第二课堂的内容中考不会考到,从这个角度看,“第一课堂必不可少、第二课堂可有可无”。在这种观点下所开设的第二课堂,也大多流于形式,带有一些功利色彩。然而,开设英语第二课堂,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轻松、良好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的特长。在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学习,必然对英语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此外,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通过开设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既可以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巩固第一课堂所学知识,也可以拓展学生诸多能力,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

是实施“大一统”的方式还是采用因材施教的形式 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才能使每个学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此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那种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而硬性规定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和参加哪一项活动的“大一统”式的第二课堂,难以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其结果是学困生对英语学习畏惧情绪不减,尖子生得不到更好地发展。第二课堂活动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语言水平、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用不同层次的形式和内容,给全体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使全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活动方式,实现个性化学习。第二课堂活动必须以学生自愿、自主为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愿参加和选择活动内容。根据学生的喜好,可以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英语第二课堂,如英文影视欣赏、阅读与欣赏等知识类课堂;辩论、演讲、采访等交际课堂;学唱英文歌曲、戏剧表演、朗诵比赛等表演类课堂等。要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舞台,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大显身手。

是否要考试或评价 恰当的评价能产生正效应,如发挥导向作用、反馈作用、诊断作用、促进作用、激励作用等积极的效应。第二课堂的评价有别于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它既要能对第二课堂的活动起到促进作用,又不能因设置了评价而增加学生负担。第二课堂的评价应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对学生最有用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参与学习的过程。在对第二课堂的评价时,应当贯彻“重过程,轻结果”的基本准则。“重过程”应当重视对第二课堂所设置的活动目的、活动内容、活动过程的评价:要看目的是否明确,内容是否贴近学生实际,是否有较强的思想性、实践性;看学生在活动过程表现出的兴趣、积极性和参与程度;看教师指导的方式与方法。“轻结果”指在第二课堂的评价中,不能过分注重第二课堂活动的结果,因为第二课堂活动课的教学目标是粗放型的,教学内容是多元型的。

操作上存在的困难及应对

课堂的重要性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大学生; 第二课堂 ;发展;综合素质

一、大学现今情况的教育趋势分析

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思想已经面临挑战,而适应发展的提倡创新精神的教育观越来越得到重视。早在2005年国家就提出一大目标“2020年前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社会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育也更多地关注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多数的高校过于重视课堂教学和学生智力的发展,相对忽视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和情感、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面对现在的形势,大力发展第二课堂已经常为高校教育不断突破的一大途径。

二、大学第二课堂的地位及发展原因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发展和延续。第二课堂拥有更加丰富于第一课堂的教学资源和更多方式的媒体资源,是高校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第二课堂教学有着显著优点和独特优势。第二课堂的管理系统更具有开放性、组织方式显现出灵活性、资源配置更合理。能够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尤其是第二课堂活动对创造性的培养,不论是从思维方式、还是动手能力,更能培养出拥有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同时还能培养出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国家早就重视到了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把“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强调重视了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这一项有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不仅有助于大学生从理论方面深刻认识真理,同时对学生亲身实践真知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发展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方式、途径

(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发展和延伸,就要以第一课堂为基础。制定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计划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第二课堂的开发,发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作用,提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在第一课堂开设的课堂基础上,制定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第一课堂重在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学生实践为主的第二课堂重在通过活动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两者结合,相辅相成。

(二)建立完善的运行和奖励机制,健全管理制度

合理完善的制度是高校有效开展第二课堂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制度有利于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有序开展。在实行第二课堂时先建立好运行机制,在过程中有实行规范化管理,这样才能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而奖励的性质是对学生努力的成果的肯定,让学生明白第二课堂是培养自身能力,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挖掘潜能,发展个人志趣、特长的好平台。

(三)教师专业指导与学生积极参与相结合

第二课堂由学生自主选择,能适应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第二课堂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要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教师的认可度,两方面同时乐意接受,才能发挥出各自最大的潜能。一方面,要对将要负责实践课程指导的任课教师进行培养和管理,保证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把第二课堂活动开发成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参与并且受益的课堂,才能更好的发挥出高校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

(四)第二课堂形式内容要不断创新

使之适应教学改革和时展,成为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好项目。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比如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发挥学生爱好与特长,既能丰富完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还能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培养人文情怀、陶冶情操。

四、总论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合理延伸和适当补充,第二课堂的大力发展离不开第一课堂的专业保障,只有和专业紧密结合的活动,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才能被学生接受。而第二课堂教学的开展是适应时代要求和教学改革的教学活动,它的开展有利于教育方式的深化发展和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纵观现今的教育情况,许多高校对第二课堂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开展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从而在第二课堂的大力发展上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得到更多支持。

参考文献:

[1] 邹晓东,韩旭,姚威。科教融合:高校办学新常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01).

[2] 时椿茹,蔡潇,刘世双。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1(36).

[3] 杨海燕,段晓燕。浅析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建设[J].经营管理者,2011(20).

[4] 陈兵。第二课堂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J].学理论,2011(18).

[5] 王霆章,第二课堂活动育人的有效性[J].化工高等教育,1991(03).

48 6464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