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案例范例【优质4篇】
【导言】此例“幼儿案例范例【优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幼儿案例【第一篇】
关键词人类发展生态学 幼儿 悲观情绪
一、个案描述
(一)研究对象
空降到大一班当班主任的第二周,一个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叫珊珊,是个长相安静秀气的女孩儿,很文静,但活动时也会主动举手发言,一周下来我对她的印象非常好。
问题出现在第二周的周一。我正和孩子们晨间谈话,珊妈皱着眉头,满脸愁苦焦急地进来,珊珊则躲在她身后,一副扭扭捏捏担惊受怕的样子。我连忙上前询问。原来,上周五午睡的时候,睡在珊珊旁边的萱萱不知道为什么对她说了诸如“我要杀了你”“我要掐死你”之类的话,珊珊被吓坏了,又不敢告诉老师家长,只是周末在家时一直跟妈妈说很害怕,再也不要去幼儿园了,一直到了周一上午在妈妈的一再追问下才道出原委。在我的再三劝说和安慰下,珊珊不情不愿地跟妈妈告别。因为上周五及周一午睡都是配班周老师负责,我便将事情告知了周老师,让她视情况为这两位小朋友调换午睡位置。之后,我便很快将它忘之脑后。
但到了隔天上午,珊妈又一次哭丧着脸走进教室。原来周老师虽然批评了萱萱,但是因为种种考虑,并没有为她们调换位置,而珊珊还是无法释怀,一直说萱萱要打她。于是,我们和萱萱的家人做了沟通,了解到萱萱因为家庭原因学会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偶尔会学着说但并不会使用暴力解决问题。之后,我就萱萱的不文明语言严肃批评了她,并为两人换了午睡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珊珊一直陷在悲观的情绪里,哪怕老师在批评萱萱,她也哭得仿佛在批评她。
(二)案例分析
在本次事件中,我发现珊珊表现出了一种对人对事都极不寻常的悲观负面状态,且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从中解脱出来。通过之后一段时间的观察,我还发现,除了偶尔忘情的游戏,珊珊脸上最常见的表情就是皱着眉、抿着嘴,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一个年仅7岁,本应无忧无虑的孩子,为何会有这样悲观的情绪反应呢?我对她及她的周围开展了一系列观察和了解。
二、个案研究及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对儿童发展特点的研究要强调其发展的情景性,即儿童的发展受到若干个互相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环境的制约,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在系统和宏观系统。
(一)从微观系统看
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环境中最里层的就是微观系统,它是指个体直接接触到的环境系统。对于一名7岁的幼儿来说,其微观生态系统主要指家庭和幼儿园。
据了解,珊珊是独生子女,爸爸是一个建筑公司的老板,收入很高但工作很忙,基本没时间照顾孩子。妈妈原来是一名护士,但从怀上珊珊开始就辞职在家当全职太太,在此期间更是基本断绝了自己的社交活动,一心一意为这个孩子。所以每当珊珊有点风吹草动,妈妈往往比孩子反应更加强烈。就如在本次事件中,面对有孩子“欺负”女儿,珊妈表现得比女儿更加不安焦虑。
在跟珊妈的进一步交流中我还得知,因为娘家的条件不如婆家,自己又全职在家没有收入,再加上有个比较强势的婆婆,因此珊妈自觉在家中的日子并不好过,内心一直有一种低丈夫一等的感觉。她有心出去工作却遭到丈夫家中强烈反对,又因为缺少朋友倾诉,情绪一直都很低落,无形中也影响着与她交往最多的女儿。
从幼儿园角度看,因为班额较大,通常老师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活泼好动的孩子身上,常常容易忽略那些内向安静的孩子。而这类孩子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位置,几乎少有能建立长久亲密关系的朋友。
(二)从中间系统看
中间系统是指多个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间系统的水平往往决定了幼儿的过渡适应。在和配班老师的交谈中,我发现我的前任以及配班老师在谈及珊妈时都流露出强烈的不认同感,显然,之前的家园沟通是极不顺畅的。原来,由于珊妈的性格内向,又长期缺乏与外人交往的机会,平时她总是羞于主动找老师沟通交流,但只要孩子在幼儿园出了一些问题,哪怕问题极小,就会很快找老师反映,让老师们感觉她是个平时不管孩子、有点事就找老师茬的家长。老师无意识中流露的态度更让珊妈不敢和老师主动开展良性沟通。这种情况又导致了珊珊在幼儿园遇到问题时不敢主动告知老师,将问题积压在心里无法得到宣泄。
(三)从外在系统看
外在系统指个体不能直接接触,但对个体发展的微观系统产生影响的社会机构或组织,包括父母的工作、兄弟姐妹或亲友小孩就读的学校或班级等。
珊爸是建筑公司的老板,平时接触的都是比较有钱、有社会地位的人,对孩子的要求很高。但他自己平时工作忙,转而对珊妈的要求高,孩子一有问题,就认为是孩子妈没带好,珊珊的奶奶更是毫不掩饰地对珊妈有“我儿子养着你你不能连个孩子都带不好”的想法,这导致珊妈对孩子有一种盲目的重视和寄托,而这种重视和寄托在7岁的孩子身上就是一种重压,同妈妈一样内向的孩子也不懂倾诉宣泄,使得珊珊的负面情绪特别严重。
(四)从宏观系统看
宏观系统是指个体所处的整个社会的组织、机构和文化、亚文化的背景,它涵盖了前述的微系统、中系统和外系统,并对它们发生作用、施加影响。珊珊是家中的独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也集万千期待于一身;同时,现实社会中对家庭主妇一职的偏见、经济地位决定家庭地位等观念也是导致珊妈和珊珊悲观性格养成的影响因素。
三、建议
(一)父母为榜样,自立自信
作为每天与孩子接触最多的人,妈妈显然是孩子性格养成最大的影响者。都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在本案例中,珊妈无疑是一个非常负面的榜样。因此,珊妈应当从自己做起,改变家庭中“怨妇”的形象,包括与丈夫、婆婆开展良性沟通,建立自己的正常社交,将注意力从孩子身上分散一些到自己、到社会中,逐步建立自立自信的心理,用豁达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面对珊妈少有朋友的情况,老师引导她可以先从和珊珊班里的同学家长做朋友开始,利用班级微信群,多参与她们的聊天,多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等,与同龄的家长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也有利于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二)老师来沟通,融洽关系
融洽师生关系。面对珊珊这类内向、悲观的幼儿,老师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和那些活泼顽皮的孩子相比,他们的内心更敏感脆弱,在现实生活中也更容易被忽略。面对这类孩子,老师应当多给孩子鼓励和肯定,帮助他们感受到被肯定的成就感和快乐,进而树立自信心。
融洽家园关系。家园间积极的双向沟通能帮助幼儿树立对教师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创设轻松积极的心理环境,进而促进幼儿的在园表现。面对不善沟通的家长,老师不能被动等待,而应更主动热情地与他们建立紧密的联系,从而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善解决。
融洽同伴关系。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同伴交往能力是孩子未来融入社会的基础能力。因此,老师应当采取多种途径、方法来引导幼儿产生交往兴趣,学习交往技能技巧,掌握交往能力。同时,面对珊珊这类性格内向的孩子,在鼓励她们积极大胆地主动交往的同时,还需要引导其他外向型的孩子去接纳她们、帮助她们,让她们感受到来自外界的更多的善意和温暖,从而更愿意与人交往和沟通。
因此,幼儿园、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是幼儿入园适应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让各个环境中各个因素有机结合,共同发挥最佳作用,才能有效激发幼儿在生态环境中的发展潜力,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谷禹,王玲,秦金亮。布朗芬布伦纳从襁褓走向成熟的人类发展观[J].心理学探新,2012(02):104-109.
[2]蔡菡。从生态变迁的角度看入园适应――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视角[J].学前课程研究,2007(07).
幼儿案例【第二篇】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的推行,独生子女逐日递增。目前,大多数家庭呈现“四二一”模式。针对这一特殊现象,这就注定了我们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长辈们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于下一代。一味地给予,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欲望,从未考虑过要孩子回馈什么。随之出现家长对孩子的爱只是“单句输入”,而不是“双向交流”的问题。大多数孩子只有被爱的体验,而没有爱别人的经验。导致性格专横、任性、懦弱、自私、不讲道理;在人际关系上,以自我为中心、霸道、缺乏豁达、宽容、同情心、爱心。
2 案例描述
一天晨间活动时,我突然发现有许多小朋友簇拥在一块,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赶紧跑过去,我发现一个小朋友摔倒在地,一脸灰土、满脸鼻血,感觉很痛苦,围观的小朋友没有一个去扶他,更没有一个小朋友跑过来告诉我,只是望着小朋友指指点点,有说有笑,当时我感觉很悲哀,觉得小朋友的同情意识太差,毫无同学感情。针对这一发现,我觉得一定要创建一个区角活动――爱心医院。通过开展这项活动,来培养幼儿的爱心和同情心。
还有一次,在读书活动中,有一个小朋友和别人抢书,互不相让,结果书被撕破,两个小朋友为此打了起来,看到这个现象,我觉得创建图书角很有必要,让小朋友在读书过程中懂得和谐相处,互相谦让。
3 活动过程:
爱心医院活动。
每周开展一次区角活动――“爱心医院”,也就是让小朋友分工角色,有“医生”、“护士”、“病人”,还设有“划价处”、“内科”、“外科”、“住院部”等窗口,让小朋友充分体会看病的过程以及看病的程序。
扮演病人的幼儿先在“医院”排队挂号,然后随意选择“内科”或“外科”,看完病后,根据“医生”的诊断的结果,划价、拿药,如需“住院”就开“入院手续”。
医院还设有咨询处,如有问题可直接到咨询处咨询。
图书角活动。
每周开展一次图书角活动,让小朋友自己拿自己想读的书,如有冲突,可以安排他们先后阅读或两人共同阅读。
让每位小朋友把自己最喜欢的书带到幼儿园来与其他小朋友共享。
4 案例分析及思考
爱心医院活动。
活动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定有目的的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性作用、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
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再现,我们通过幼儿在爱心医院所扮演的角色,体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从而培养幼儿的爱心、同情心。大班幼儿具有很强的挑战欲望,也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我们可以运用幼儿的挑战欲望、竞争意识,让想扮演某一角色的几个幼儿来竞争,谁表演得最好就把角色分给他扮演。在竞争之前,我们要告诉幼儿选择这一角色的标准。例如:在选择“医生”时,我们要告诉幼儿:医生要有爱心,要有耐心。只有拥有爱心的医生,才能耐心地询问病人的情况。在选择当“护士”时,我们应告诉幼儿,护士要懂得关心、体贴病人,一切为病人着想,看到病人不舒服,应耐心、细致地询问等等。在选择当“病人”时,“病人”需要装得很痛苦,需要“医生”、“护士”的治疗和关心,并且,“病人”在被得到救治关心时,懂得感激之情。
每周活动的角色要互换,使每个小朋友都当过“医生”、“护士”、“病人”,让他们充分感受各角色的意义,使他们的爱心意识渐渐增强。在活动过程中,小朋友在分角色时,有些小朋友表现得很任性,只想当自己喜欢的角色,而固执地不当其它角色,闹得周围的小朋友也都跟着说自己想当什么角色,结果使游戏无法开展下去,我没有大声指责小朋友,而跟他们讲道理,使他们懂得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协作,互相帮助,学会谦让,不任性固执。
当“病人”很痛苦,而“医生”和“护士”不理睬“病人”时,我就告诉他们“医生”、“护士”的天职是救死扶伤,看到病人应该是主动关心、安慰病人,积极为他们治疗,使他们得到救治。当“病人”的小朋友从游戏中充分体会被关爱的感觉时,自己也会被感染而学会关爱别人,通过这个活动,使每个小朋友们都具有爱心、同情心,懂得感恩。
图书角活动。
小朋友在读书过程中,当他们都想读同一本书而互不相让、互相拉扯、闹得不可开交时,我就走过去给他们做思想工作,让他们自己协商哪个先看哪个后看,让他们学会互相谦让,还可以让他们共同看一本书,学会团结友爱。当他们读书大声喧哗而影响别人看书时,我就跟他们讲道理,让他们懂得应该安静看书,影响别人看书是不礼貌的行为,克服小朋友的自私,让小朋友懂得尊重他人就等于尊重自己。小朋友在读者过程中,不爱惜读者,乱翻、乱画、乱撕,针对这一现象,我跟他们说,这些书都是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买的,他们把自己最喜欢的书拿来看,使他们懂得爱惜书本,就是尊重家长们的心愿。
幼儿案例【第三篇】
幼儿园群体生活中幼儿的攻击行为主要与家庭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通过小、中、大班的个案分析,幼儿的攻击性主要表现为无意性、模仿性、攻击性。
案例一:明明,3岁,小班幼儿,抬手就打不喜欢的小朋友,随意性大。主要行为表现:在做游戏的过程中,经常和小朋友发生争抢玩具的现象。只要是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一定要抢过来,打人或者是咬人。当不能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时,会放声大哭。
分析原因:因为父母工作比较繁忙,孩子从小跟着奶奶长大。小时候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碰到桌子或者椅子摔倒以后,奶奶会马上打桌子或者椅子,埋怨它们碰到了明明。后来明明也跟着打碰到他的东西,不让打就会哭闹。父母从心理上觉得亏欠了孩子,发现明明这个坏毛病也没有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总是觉得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
采取的措施:①学习好榜样。讲有关《好朋友》的故事,做《找朋友》的游戏。因为孩子年龄小,教师从情感教育入手,结合故事中的例子,告诉明明和小朋友要互相友爱,互相帮助;②转移注意力。当明明和小朋友争抢玩具的时候,老师调整活动内容,或者是请明明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及时表扬明明的优点,淡化明明打人的缺点;③家园多沟通。和家长交流意见,共同分析孩子的心理需求。适当满足明明的合理要求,必要时地采用一些强制手段,慢慢地帮助明明改掉坏习惯。
达到的效果:经过一个学期的心理与行为疏导,明明和小朋友因为争抢玩具而打闹的行为明显减少。有的时候,为了表现自己,会主动帮助老师收拾玩具。
案例二:洋洋,4岁,中班幼儿,喜欢模仿奥特曼,打闹行为具有明显的模仿性。具体行为表现:当小朋友议论奥特曼的时候,他会毫无顾忌地模仿奥特曼的打斗动作。列队做操时,会故意推前面的小朋友,或者是碰后面的小朋友。户外体育活动时,和小伙伴打闹一团,经常有孩子告他的状。
分析原因:①生性好动。洋洋是一个精力旺盛的孩子,从小就十分淘气,经常爬高上低,父母也认可孩子的表现;②模仿心理。洋洋模仿奥特曼和小朋友打闹,没有明显的利益争夺,大多数就是喜欢动手动脚;③引起关注。孩子就是孩子,做事情目的很单纯,有的时候就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
采取的措施:①扬长避短。既然洋洋喜动不喜静,那么,老师可以利用他的热情帮助老师做一些具体的事情。在表现好的前提下,可以当班长,临时管理班级小朋友的纪律;帮助老师送教案等;②提供机会。如果小朋友都对奥特曼感兴趣,教师可以组织一场表演大赛,看谁表演的最像奥特曼,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展示个性的机会。另外,在户外活动时间,可以划分场地,让洋洋自由自在地模仿奥特曼,练练拳脚,发泄精力;③对症下药。肯定洋洋当英雄的理想十分伟大,适当批评洋洋因为模仿动作而踢打小朋友的错误行为,引导洋洋正确评判自己的对与错,自觉约束自己的过激行为。
达到的效果:通过因势利导的教育,洋洋知道奥特曼只有遇到敌人的时候,才会显示打斗的本领。除了户外活动,洋洋会找块空地踢踢打打,在课堂和游戏中都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攻击行为。
案例三:亮亮,5岁半,大班幼儿,带有明显的敌意性攻击。具体行为表现:脾气急躁,经常因为和小朋友发生争执而动手打人。
分析原因:①家教不当。亮亮是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妈妈因为无法忍受爸爸的性情暴躁而离婚。当爸爸听说亮亮打人就发脾气,说打就打,常常是“恨铁不成钢”。亮亮一方面承受来自家庭暴力的心理压力,一方面通过敌意性的攻击发泄内心的不满;②自我评价降低。大班孩子的道德感主要是通过他人评价来确定目标的。亮亮是一个插班生,因为原来的幼儿园老师的放弃导致了亮亮自我评价降低,有自暴自弃的心理倾向;③缺乏安全感。并不是所有具有攻击行为的孩子都很勇敢,有的时候恰恰就是因为他缺乏安全感,才会主动攻击别人,而且总是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孩子。
采取的措施:①和家长真诚交流。经过了解才知道,亮亮的爸爸因为性情暴躁一直没有找到稳定的工作,再加上离异的现实问题,他的内心很痛苦,也想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他爱亮亮过于极端,好的时候“捧上天”,坏的时候“摔入地”。当我们告诉他有关亮亮的暴躁和脆弱时,他很吃惊,他没有想到自己给亮亮带来了这么大的伤害;②给孩子一份温情。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亮亮的生活和学习,用真情温暖亮亮的童心。引导小朋友和亮亮做好朋友,用集体的力量感召他;③教给孩子一份责任。当亮亮故意欺负弱小的同学时,给予一定的惩戒。让亮亮为自己错误的行为承担责任,纠正亮亮根深蒂固的打人观念。
达到的效果:出于美好的愿望,我们尝试和亮亮的妈妈进行了沟通,把孩子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告诉了她。当亮亮的妈妈来幼儿园看亮亮的时候,亮亮先是不愿意和妈妈说话,随后就是嚎啕大哭,妈妈也是哭得一塌糊涂。亲情可以融化压抑在内心的仇恨,老师的教育也只是解决心理问题的辅助手段。
虽然教师无法预测孩子的一生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但是只要能够准确把握孩子的心理,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帮助孩子建构和谐的身心状态,就能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幼儿案例【第四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幼儿教育学;课堂教学
幼儿教育学是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主要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方式及相关的教育以及工作中的规律进行研究的课程。中职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求学生要具备唱、跳、表演、弹奏的能力,学生还应该对幼儿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全面的掌握,通过对幼儿的活动与心理情绪的变化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掌握,进而为幼儿的教学设置相应的课堂教学内容[1]。因此,这门课程是该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与掌握的。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更好的联系,进而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可以对中职学校学生的课堂效率进行有效的提升。
一、中职学校幼儿教育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的学生水平各不相同
幼儿教育学是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授,将育儿的知识通过课堂集中传授给学生。但是随着近年来对生源不断进行扩招,使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学生的水平也各不相同,参差不齐,这给幼儿教育学课堂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对学生进行集中教学的过程中难度越来越大[2]。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更好的规划,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抱着侥幸的心理,过着得过且过的学习生活,进而使课堂教学的效果无法得到提升。
(二)中职学校的学生缺乏实践
许多学生在进入这一专业的学习之前,对这一专业没有明确的认识与了解,大多数学生没有实践的意识与经验,对这一专业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在学习中,也只是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掌握,不能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在大脑的潜意识中没有清晰的知识体系,对知识的理解也不深刻,这对学生进行以后的工作是极其不利的。
二、案例教学法运用的主要特点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更好的运用,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实际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进而养成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案例教学法运用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对教学案例进行有关资料的整理与收集,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在课堂中与其他同学的讨论,进而对案例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主要是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凸显。
(二)教学的重点是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只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讲解,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则不告诉学生。案例教学法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较为重视,对学生运用教学知识的能力和对实际的教学案例的分析能力较为重视,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3]。在教学中,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占用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时间,这可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还可以使案例教学的重点得到展示。
三、在中职幼儿教育学课堂教学中对案例教学法的实践运用
(一)选择符合幼儿教育的相关案例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案例的选择时,一定要选择具有时效性、典型、真实的案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选用自己教学生涯中的案例,既体现案例的真实性,又可以反映幼儿的真实情况,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很有可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因此,可以对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的案例要具有代表性,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地区发生的情况,这样具有普遍性的案例才能使学生对其产生重视,进而对其进行积极的思考,进而解决实际的问题,这将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是发生在近期的,尤其是那些可以引起民众积极讨论的话题与案例,时效性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幼儿园每天早上的开园中,幼儿为什么往往不愿意讲“早上好”,教师可以以这种最为常见的情况作为教学的案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实际上,这种情况是每天早上在幼儿园都可以见到的情况,再加上这是在大多数的幼儿园经常发生的情况,尤其对刚步入幼儿园的小班的学生来说,这种情况极为明显。教师将这个案例作为教学的案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兴趣与疑问,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与思考,进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开展小组探究学习,合理安排案例探讨
教学课堂的引入对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开始之前可以通过讲故事等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与教学案例紧密相关的情景,进而通过场景的过渡,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故事结束之后,教师抛出教学案例,使学生更加容易地进入案例教学中,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探究学习开展教学活动,再对学生进行小组分配,进而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进行提升。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思维模式也有所不同,对案例的理解与分析也不同。学生直接进行探究与讨论可以有效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激发,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进行培养,使学生思维发展更加全面,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与提升。例如,对于幼儿为什么往往不愿意讲“早上好”的案例,教师可以通过对周边幼儿园的这种情况进行分析,进而营造恰当的教学氛围,通过多媒体的借助,向学生播放与案例有关的视频或短片,逐渐将课堂教学引入案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配与搭配,使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个小组中都有安排,对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责任都进行明确的划分与落实,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充分的激发。在小组探究、讨论结束之后,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对探究与讨论的结果与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进而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
下一篇:妈妈的裤袜范例实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