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德化青花瓷(精编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清代的德化青花瓷(精编2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清代的德化青花瓷1

化县位于福建中部戴云山脉,拥有丰富的森林、水力资源和优质的高岭土,为瓷器生产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印纹陶的制作,至唐末五代中原先民大批南迁,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制陶技术。宋元时期德化瓷业已初具规模,这时期德化窑的青白瓷、白瓷在国内外市场上以物美价廉得到世人的赞誉。明代是德化陶瓷生产的又一个高峰期,“象牙白”“猪油白”瓷问世,其胎体滑润致密,洁白如玉,叩击如磐,光泽闪亮;其釉色纯净,釉面晶莹光亮乳白似象牙,如凝脂冻玉,美不胜收,代表了当时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在世界市场上引起了轰动。到了明代中晚期由于受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生产工艺的影响,德化民间陶瓷匠师们开始研究、试烧青花瓷器。清代以后,青花瓷器代替了白釉瓷器成为德化窑的主流产品。经文物普查,全县共发现青花窑址130余处,占德化窑址的五分之四。德化窑青花瓷以其装饰图案题材丰富、构图简洁舒展、笔法洒脱豪放、画风朴实大方而独具艺术魅力,倍受国内外收藏家的青睐。

明末清初德化青花工艺渐臻成熟,青花瓷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尤其是康雍乾三朝,是德化青花瓷最为繁荣的时期。德化青花瓷器,瓷土淘炼精细,胎体滑润致密,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呈青白色或纯白色。清代德化青花瓷的青花用料多取江浙青料,也有本地产的金门青料,或混合料,其青花呈色鲜明,富有层次变化,上乘的呈色或浓重鲜艳或淡雅明丽。由于钴料中含铁成份较高的缘故,聚釉厚处往往发生崩裂缩釉的铁锈纹痕,俗称“蚯蚓走泥纹”,呈现于图画之中,成为山石的裂隙、树木的皮裂或人物服饰的皱折,纹理自然,妙趣天成,别具风格,成为德化青花瓷区别于景德镇青花瓷的典型特征之一。德化青花瓷器型主要有撇口碗、侈口深腹碗、敛口深腹碗、弧腹大盘、折腹盘、茶盘、杯、碟、凤尾尊、花觚、三足炉、简式炉、折沿鼓腹三足炉、盖缸、直口深腹罐、梅瓶、棒槌式瓶、水盂、砚台等。制作一般较为工整,造型浑圆古朴。纹饰繁多,取材丰富多彩,富于变化,主题图案有远山近水、人物、动物、植物、佛教图案文字等。纹样不受官方意识的束缚,其装饰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艺术特色,笔墨自由豪放,独具民间艺术之韵味。

德化青花瓷在工艺上受景德镇窑的影响,但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它不像景德镇康熙时青花料分五色,色泽鲜丽,德化青花的发色往往灰淡,山石下部边缘色泽加重,富有立体感,加之青料晕散,仿佛像在宣纸上渲染作画,给器物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种绘画艺术,都出现在山水人物的图案中。青花发色常有晕散现象,呈色不一致,鲜亮的较少,大多发色灰蓝,有的暗淡,这可能是使用含钴的石墨作青料的缘故。清初后,德化开始从外地进口青料,改变专用本地钴料的状况。施釉采用全器满釉,足缘刮釉,涩圈削足,底足露胎,内外全釉等。

德化青花瓷的胎釉特点因时期不同而有所区别:在青花发展初期,胎体比较厚,圈足普遍矮浅,其胎色洁白,胎质细腻、坚硬,多在白釉瓷器上书写青花铭文或用青料稍作点缀,其青花色泽比较浅淡,一般呈蓝中泛青灰或晦暗的蓝色。进入成熟繁荣期后,德化青花瓷的胎釉结合很坚密,瓷胎淘炼精致,胎质细腻,胎色洁白,承袭了明代白瓷的特点,釉质比较肥厚莹润,釉色或呈乳白色或微泛青或闪灰,清代德化青花瓷的装饰技法有手绘、模印及手绘与模印相结合三种。手绘法的特点是随心施绘,灵活多变,生动自然,青花色泽浓淡适中,纹饰生动活泼,层次分明。题材大多是林木、花鸟、鱼虫、珍禽瑞兽、庭院楼阁、人物、山水等。模印法是把装饰纹样刻成印模,而后在模上涂以青花颜料,进而在器物的坯体上施印而成。模印一般较工整,只适宜用于一些较简单的纹样。模印与手绘相结合法是在盘碗内外壁模印纹饰,而在器内底则手绘纹饰或在花芯部位书写组合“福寿”等字样,纹饰既工整又秀雅,很有特色。

清代德化青花瓷的装饰内容极为丰富,题材源于生活,有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山水人物、几何纹样、吉祥图案、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等。如人物类中就有高士图――李白醉酒,有题“志在书中”、“晨兴半柱香”等文字的书斋攻读图;植物类中有佛手、牵牛花、石榴、花篮、牡丹等;动物纹有龙纹(不只装饰在器内,而且延伸到外壁),还有城楼纹等,都是令人感到亲切的德化窑青花瓷器的典型装饰题材。德化窑也盛行文字装饰,常见的文字有“雪白山上高士卧,月明花下玉人来”,“月中丹桂连根拨,不许旁人折半技”,“春色杏花香半里”,“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等。

德化窑青花瓷的构图布局简洁舒展,笔法自由奔放,粗犷大方,并善于通过笔墨意境的有机结合,构成协调统一、完美的整体。如瓶罐等琢器的纹样布局,为表现其挺拔的气势,多于器物的胸腹施绘,与主体高大的器形相配合。盘碗等圆器的纹样布局,则据器形圆平的特点,纹饰多配置在器内中心,施绘团菊、团荷、团牡丹等圆形花卉纹饰。大器外壁则绘以纵横勾连缠枝纹,以团花充填其间,构成圆的中心画面。即使绘花果图,也在画面周围加绘几道弦纹,使画面更为完美集中。有些盘碗,则在其内壁或外壁模印二至四层不等的变体“寿”字纹,在内底中心绘团形“寿”字。

值得一提的是,德化窑在装饰上注意青花纹样与白地之间的青白对比。德化窑产品,质地洁白,以白见长。瓷工们在设计时注意使这一质地的特点得到充分的表露,因而以白底青花的数量居多。同时青花图案大都质朴洗炼,保留较大的白地空间,显示了德化白瓷质地洁白莹润的独特魅力,这一点在福建青花瓷中非常突出。

德化窑青花瓷色泽典雅,风格独特,值得收藏研究。

谈谈磁州窑青花瓷器2

众所周知,“白地黑花”是古代磁州窑器物最典型的标识,换句话说是它的独有特色。那么,近代磁州窑器物的特色是什么?青花和五彩瓷器替代了“白地黑花”,成为这个时期新的亮点。本文结合有关资料对磁州窑青花瓷器的产生、发展与演变做一番梳理。

磁州窑兴起于北朝,宋金元时期发展成为北方地区民窑最杰出的代表,到元末漳河流域的观台窑与滏阳河流域的临水窑均因自然灾害而断烧。而滏阳河右岸的彭城窑地处滏阳河上游,它创烧于北宋时期,金元时期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考古出土的“滏源王家造”瓷器便是这一时期彭城窑烧造器物的代表。(图1)自明代肇始彭城窑继承了磁州窑的“香火”,成为磁州窑的唯一烧造中心,所以明代以后的磁州窑就等同于彭城窑,享“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千里彭城,日进斗金”的美誉。清末、民国时期的彭城窑,因受景德镇等地的影响,一改往日的装饰风格,开始烧造青花瓷器,并大行于世,很快就得到了北方地区普通民众的认可,千年的炉火再燃烈焰,古老的磁州窑艺术又吐出艳丽的新蕊。在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及周边一带,至今还保留有分散多处的明清至民国时期烧造瓷器的大量馒头窑遗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磁州窑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极其重要的文化遗产。(图2)

磁州窑白地黑花装饰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中国瓷器由胎装饰向彩装饰过渡的完成,并由此开创了中国彩绘瓷器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图3)虽然近代磁州窑的发展只有短短的百年时间,但随着时代的俱进与发展,它的装饰技艺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清道光年间开始到20世纪20年代末,彭城窑青花装饰技法被广泛运用,一下子就改变了数百年来白地黑花的装饰艺术风格,形成了青花“一枝独秀”的新格调。(图4)自上世纪20年代后期到新中国建立初期,彭城窑的装饰艺术在博采众长的同时,又广泛采用了釉下五彩和釉上五彩装饰的新方法,其装饰风格又从青花的“一技独秀”演变成为青花、五彩瓷器“满园春色”的崭新天地。(图5)

彭城窑青花瓷器的装饰技法,是绘瓷工匠用毛笔蘸一种钴的颜料在晾干的器胎上直接绘出各种图案,而后上釉再入窑一次性高温烧成的制瓷工艺。根据考古发现,我国青花瓷器出现在唐代,到元代的景德镇青花技法已经非常成熟,明清两代一直是皇家官窑御用瓷器的重要品种。古代的“白地黑花”与近代的青花瓷器同样是釉下彩,宋代磁州窑成熟的釉下绘画技艺曾经开启了我国瓷器绘画的先河,为近代彭城窑青花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所以说清末时期彭城窑开始烧造青花装饰的瓷器有着极其深厚的根基和渊源。宋代磁州窑成功地烧出白地黑花瓷器,采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绘画艺术,将山水、人物、花卉、鸟兽、虫鱼等纹饰绘制到在瓷器上,形成了一种绘画与制瓷的综合艺术成就。因此,彭城窑釉下彩绘技艺,可以说是青花瓷器装饰技艺的直接祖先,两者的区别只是使用不同的呈色颜料而已,可以说景德镇青花瓷器不仅受到了磁州窑釉下彩绘传统技法的影响,而且在器物的造型方面也借鉴了许多古代磁州窑的艺术形式。可见,古代磁州窑对我国后代的制瓷艺术的影响是极其深远而广泛的。

磁州窑传统的白地黑花装饰技艺到清中期后已成强弩之末,由于冀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民间生活使用的大量瓷器制品是制作比较粗糙的黑釉或白釉器物,不仅生产工艺简单,产品粗糙,而且装饰釉色也非常单调,器皿呆板,致使彭城窑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图6-8)20世纪初年清政府推行“新政”,提出振兴实业、奖励工商、改革学制等一系列新的措施。“新政”的曙光也同样照进了坐落在鼓山之下的彭城镇,随之在彭城窑开始了瓷业改良活动。在清末新政中设于天津的直隶工艺总局为推动彭城窑的瓷业改良,给直隶总督袁世凯并经袁批复的文件,即《工艺总局选派磁州工匠赴江西学习制磁详文并批》(简称《详文并批》),其中记载:“惟查江西景德镇瓷器,为中国出产大宗,其制法之精,非他省所能及,即外洋亦甚称羡。现在直隶磁州产有磁窑,前经该州解送各磁器来津,交考工所陈列试验,均系粗瓷,不堪入目,亟应改良,以辟利源而广销路。……一面致函磁州岳牧,传谕窑董选佣本地老手工匠,自制坯以至成器上等聪明勤敏者各一人,并带造磁之石料、土料等各一百斤,于明年正月来津,由职局派员带往江西学习,并将磁州质料与江西所产比较试验,一俟验有把握,即延雇江西良匠带回指授,仿造并拟。俟改匠将江西细磁考求得法,后再参访西式制法。”这份呈文的形成是在1901年之后,并且得到了直隶总督袁世凯的赞同,“批据详已悉。江西景德窑名闻中外,该局拟选派磁州工匠前往学习经验,系为改良直隶磁业起见,关系甚重。应准如议照行,仰即遵照缴。”应该说《详文并批》这份文件对彭城窑瓷业改良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直接促进了青花装饰技艺的全面实施。

自此到抗日战争爆发这一时期,彭城窑以实现粗瓷变细瓷为直接目的,重点从胎质、釉色、装饰及成型、烧造工艺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瓷业改良活动,推动了清代后期彭城窑的迅速发展。由于彭城窑有生产釉下彩瓷的历史传统,再加上受到了景德镇青花装饰技艺的影响,所以到清代晚期彭城窑便开始烧造青花瓷器。笔者在邯郸旧货市场见过一个底足内有“道光通宝”钱币模印款的青花小盘,因为这是一件孤品,所以我认为:这件器物的模印款很可能是窑工随意使用的一枚道光通宝钱作印范,不能凭此把青花器创烧的年代定为清道光时期。但是,2013年邯郸市博物馆又征集到一件清末青花小盘,盘面绘青花船帆,底足内有“道光通宝”钱币模印款,结合原来见到的那件青花小盘,笔者感到很有可能彭城窑有的窑厂在清道光年间就已经开始烧造青花器物。(图9)自此开始到清末时期,彭城窑烧造青花瓷器逐渐蔚然成风,并逐步形成了青花“一枝独秀”的局面,而且在学习景德镇青花瓷器装饰技法的同时,还继承了古代磁州窑的艺术风格,采用青花颜料将山水、人物、花卉、鸟兽、虫鱼等纹饰绘制到瓷器上,由此也出现了这个时期青花装饰新的艺术成就。(图10-12)

彭城窑青花、五彩装饰技法的发展演变,一直是在瓷业改良过程中进行的。据黄希文等撰民国本增修《磁县县志》记载:“吾磁瓷土之质虽佳,而以式样彩之不精良,故遭排斥,是应改进之方,以谋挽救之术也。”彭城窑早期青花的绘画材料为国产钴料(俗称“土青”) ,“土青”因颜料成分的不纯而发色稳定性较差,经入窑火烧后画面晕散现象严重,直接影响了绘画图案艺术的效果。(图13)民国以后随着滏阳河航运的日渐重要,行销冀南一带的“洋货”就是通过滏阳河水道从天津运来的,彭城窑的氧化钴原料(俗称“洋蓝”)也是通过这个途径购进的。绘制青花瓷器的“洋蓝”发色比较稳定,层次比较分明,色彩清亮艳丽,而且没有晕散现象,效果明显好于土青。由于缺少明确的文献记载,仅从目前所见到的彭城窑青花器物资料来区分“土青”与“洋蓝”的使用时间一时还难于界定,推测可能是学习景德镇制瓷工艺后的一项改进。虽然彭城窑的艺术工匠为瓷器的改良而费尽心思,但由于当地出产的瓷土成分等原因,胎色多泛青灰色,不像景德镇青花瓷器那样青白鲜明,这一差别不仅直接影响了彭城窑瓷业改良的实际效果,同时也构成了彭城窑青花装饰技艺比较明显的自身特征,虽然笨拙但显得古朴厚重。

起初,由于彭城窑绘画工匠对进口氧化钴原料的应用缺乏准确的把握,稀释程度或轻或重,所用色料多数超量,造成大量器物的装饰画面色彩过于浓重或轻描淡写,纹饰缺少应有的色阶变化,影响了瓷器的装饰效果。(图14)随着绘画工匠绘瓷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对进口氧化钴原料的准确应用,使这种状况逐渐得到改变,所以到民国中期以后彭城窑的青花装饰出现了浓淡相宜,发色清脆艳丽,令人赏心悦目的效果,并且生产了一批青花装饰的精致产品。但好景不长,由于日寇的入侵和自然灾荒等原因所致,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彭城窑的瓷业改良随即中断,瓷业生产便日渐衰落,广大窑主为了克服经营的困难,千方百计降低瓷器生产成本,开始大大减少了氧化钴材料的使用数量,结果造成青花装饰发色过于浅淡,且装饰图案由繁变简,多数器物的装饰图案只有聊聊几笔的花草枝叶,极大地降低了它的艺术价值,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新中国成立前后瓷器装饰的艺术效果。(图15)

在彭城窑青花装饰中,还有一种贴花装饰,将设计好的绘画图案制成花纸,采用人工操作将花纸贴在器胎之上,施透明釉后低温烘烤而成。据《彭城旧式陶业之情况》介绍,“最近河北省立工业试验所仅唐山启新洋灰公司,俱用新发制磁,予彭城陶业不少维新影响。如‘印花’一法,即于前年一九二九年仿行矣。”可见,彭城窑采用贴花装饰技法大概是在1929年前后,到日伪时期得到较为广泛的推广。这种装饰方法虽然失去了手工绘画灵活多变的艺术价值,但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装饰的生产效率。(图16)

彭城窑经过多年瓷业改良,日益受到江西景德镇等窑口瓷器生产的影响,不仅在器物的装饰风格上,而且在造型艺术上还大量仿制了景德镇窑几乎所有的器物种类,并按照当地的民风习俗,对有些器物的造型进行了改进,因此所产器物的种类较明清时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近代彭城窑器物的造型,在经过模仿外地窑口之后,虽然初步改变了清代粗厚笨拙的风气,但由于器物线条缺少力度而显得有些呆板和拘泥,开始逐步失去了宋元时期磁州窑的那种敦重古朴、个性涨溢的风格。根据笔者多年搜集的大量器物资料,可以将彭城窑生产的青花器物大致分为日常生活瓷、陈设瓷、文房瓷、供奉瓷、玩具瓷等几大类别。日用生活瓷器有炊具、餐具、盛器、茶酒具、灯具、卧具等品种,是平民百姓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器皿,成为这一时期彭城窑的主导产品,其中还有部分黑白釉的单色装饰。(图17)陈设瓷器主要以瓷瓶、帽筒、花觚、花盆、将军罐、瓷塑动物、摆件等器物最为常见,即所谓的“巧货”,除部分器物为家庭摆设所用外,绝大部分器物还是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且也构成了这一时期彭城瓷器生产的一大特色。(图21-22)文房瓷器是一个重要的门类,主要有画缸、笔筒、笔架、笔洗、瓷砚、水盂、印盒、镇尺等品种,虽然大部分器物制作比较粗糙,但确是人们学习生活所大量使用的器皿,其中也不乏精品,深受民间文人雅士所喜爱,它的盛行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因素所致。(图10)供奉瓷器主要是为了满足民间各种庙宇、神龛以及家庭信仰而生产的器物,这类器物不仅种类较多,而且造型各异,大小不一,高低不等,装饰风格也各有异同,尤其是其中的瓷塑器物,其装饰手法多数是在黑白釉中间又施以青花点彩,形成了一种黑白与青花混合装饰的艺术效果。(图23-24)玩具瓷的品种也非常丰富,不仅有各种造型的生肖动物及哨子,还有大量的各种童子人物等等,存世量也相当可观,它形象地反映了冀南地区的风土人情,这对我们从中了解冀南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大众艺术以及社会风貌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资料价值。可以说这一时期彭城窑青花器物种类的不断增多,不仅是彭城瓷业发展的一个突出方面,也是进一步丰富繁荣磁州窑艺术的重要成就。

彭城窑生产青花瓷器不仅适应了时展的要求,更是不断满足了冀南地区甚至更广地域城乡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据《解放前的彭城陶瓷业》介绍,在1930年前后,彭城镇有大小窑主100余家,拥有窑场300家,以每家窑场平均拥有3座瓷窑计算,这个时期彭城一带应该有烧造各种器物的瓷窑近千座,每年生产的瓷器有数以亿计之多,除了大量生产的黑釉缸、盆、罐等器物之外,其中大宗产品是各种门类的青花器物。地方志书所描述中的彭城瓷器市场,“市廛连亘,磁店林列,每日送瓷……之人力者首尾接,鱼贯串插,市无隙地”。所产瓷器除在当地开店销售之外,其大量的产品主要还是通过陆路和漳河、滏阳河等水路运往华北各地,还有经陆路运至马头再转运京汉铁路运销南北各地,或由水运销往沿河城乡的广袤地域。

民国二十年以后,由于受湖南醴陵、河北唐山等地五彩瓷器的影响,广大城乡市场对瓷器的需求随即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民间开始盛行五彩装饰的瓷器。彭城窑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的需要,又开始大量生产五彩装饰的瓷器,并且还出现了青花与五彩兼绘装饰风格的瓷器,尤以瓷枕最为明显,由青花的一枝独秀很快便发展成为五彩满园春色的新生面。(图25-30)

由此可见,在中国近展的百年时间内,彭城窑的装饰技艺不仅发生了由传统的白地黑花到青花,再由青花到五彩的两次重要变化,而且是洗心革面的变化。近代彭城窑经过前后30余年的瓷业改良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彭城窑的振兴与发展,它生产的各种青花、五彩瓷器,为古老磁州窑艺术的发展、传承与创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单位:邯郸市博物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2篇清代的德化青花瓷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青花瓷是什么窑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48 5222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