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艺术特色及鉴定要点分析精编2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唐三彩艺术特色及鉴定要点分析精编2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唐三彩艺术特色及鉴定要点分析1
摘 要:唐三彩是中国陶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陶塑作品,其艺术特色突显出了整个唐代的审美风尚。本文主要对唐三彩出现的时代背景进行着重解读,同时对唐三彩的鉴定要点进行细致分析。
关键词:唐三彩;时代背景;鉴定要点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085-01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时期,我们所熟知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是出现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带来了经济上的空前繁荣,同时,经济上的繁荣又为唐朝的文化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的稳固,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达,科学技术的进步,再加上外贸和交通的极度发达,造就了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
在唐代,陶塑的创作题材更为广泛,从平民百姓到达官贵人,显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开放、从容大气的风格,表现出唐朝人积极奔放的生活情趣以及丰富热烈的社会风采。同时,唐朝继承了自汉朝以来的厚葬之风,长安和洛阳是唐代的都城,聚集了大批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和巨贾富商,他们生前锦衣玉食,而死后幻想着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于是乎便将生前所拥有的一切制成三彩釉陶器用来陪葬。
唐三彩的生产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将汉代以来的釉陶发展到了顶峰,色彩的透明度和饱和度都非常之高,称得上是丰富多彩,堂皇艳丽。同时唐三彩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同时采用了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性图案,线条则是粗犷有力。所谓“三彩”,此乃是多彩之意。即是在同一件陶制品上同时或交错施以绿、黄、白、蓝、赫等多种彩色釉料,因在1100多度的高温烧制过程中熔融流晕形成的绚丽多彩的效果。“但从有纪年的唐墓考察,早于高宗(650―683)时期的唐墓没有出土三彩陶,这似乎表明三彩陶产生于唐高宗时期,而在玄宗开元朝盛极一时,天宝之后逐渐减少。这就是说,唐三彩从产生到衰落仅有百年(650―755),可谓盛唐之时昙花一现。”??
唐代重新畅通了自汉代开拓的东起长安经过河西走廊,西出新疆,穿越帕米尔高原,再经中亚各国一直延伸到地中海东岸的数千公里的“丝绸之路”,而正是由于丝绸之路,三彩器传入了中国。在唐中宗李治时期的墓中就已开始出现唐三彩,现存发现的主窑口有西安的耀州窑,河南的鲁山窑、巩义窑、巩县窑等,同时四川、江西、山东、浙江等很多窑口也有烧造。
作为工艺美术形象,唐三彩造型基本摆脱了先秦及汉魏六朝以来的古拙风格,器形浑圆饱满,丰腴典雅有气势。唐三彩的胎质是高岭土,有多种色彩。通常是七种颜色,绿、黄、白、赭、黑、金、红,其中红胎很少,主要以绿彩、黄彩为主。其制作一般分为五个步骤:选料―粉碎―淘洗―捏泥―陈腐,成坯工艺主要有泥片粘接法、轮制法、模制法等。而秦汉时期出现的绞胎,在唐三彩的胎制中得到了应用和发展,此时的绞胎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红白绞胎,一种是赭红绞胎。有的器物是全绞,主要见于碗;而有的是绞胎贴塑,常见绿釉绞胎和黄釉绞胎。
唐三彩的胎质一种是藕粉胎,白中泛红,比较软,声音不响,用指甲能够划出印记,以陕西的耀州窑、巩义窑为代表;另一种则是质地坚硬、薄平、雪白的胎体,用手指敲击胎壁会发出响亮的声音;最后还有一种高岭土夹砂胎,白中带灰,主要是耀州窑烧制。
唐三彩的装饰技法主要有贴塑法,如罐上的虎头、炉上的拂手等;划花、刻花工艺;雕塑工艺,如佛像造型的刻化;三彩釉,多用毛笔点画而成,或者用失蜡工艺。同时也吸收借鉴了唐代绘画、金银器、螺钿漆器的装饰技巧。并且在烧造过程中是先烧素坯,温度基本控制在1200度左右;之后再次入窑烧釉。
唐三彩的出土器物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墓葬中没有渗水,比较干燥,器物大多被土包裹,而把出土器物放到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三彩器便会完整的呈现出来;另一种是墓中渗水,器物中的泥巴经过不断的浸湿风干,最终变得很硬,基本无法拿出来。出土器物上面有氧化钙质的包浆,无法清洗,并且很软,用指甲刻划下印记。
唐三彩的开片大多很小、密集,三角形芝麻开片,也叫蝉翼纹。釉面滋润,可以脱落但不能失光。没有泪痕,有水渍痕。骆驼、马之类的器物的支钉多在腹部。唐三彩多有脱釉现象。在发掘过程中,由于突然由湿的环境转变为干的环境,原本不紧密的胎釉会出现脱皮现象,然后粉化,很自然且有层次感;而作假的多是用酸进行腐蚀,然后把釉敲落下来,没有粉化而且不自然。
唐代之后的“宋三彩”、“辽三彩”、明清时期的珐琅器以及清代的素三彩,都能在“唐三彩”艺术上找到渊源。同时,日本在奈良时代(公元710―794)仿制出了成功的唐三彩,从而烧造了很多具有唐三彩风格的奈良三彩。“如果说中国唐三彩因以黄褐色为主调更显富丽华贵,而日本奈良三彩则以绿色为主调,在繁丽中回归清净从而再一次显示日本人创造性的模仿精神,也渗透出日本人以其内在的纯净之心,驱除罪孽的宗教情怀。无论是心的状态还是物的形态,美与情在形式上趋于一致。”??而且韩国的“新罗三彩”以及东非的“埃及三彩”等都是直接受中国外销唐三彩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毋庸置疑,唐三彩是中国陶瓷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在前代原始青瓷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其独特的烧制方式和艺术特色,既反映出了唐代政治经济上的繁荣,也显现出唐代整个社会的生活面貌。综上所述,唐三彩是中国陶瓷史上光辉的一页,是中国陶瓷艺术化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注释:
??陈进海。《世界陶瓷》第2卷。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232页。
??陈进海。《世界陶瓷》第2卷。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420页。
唐三彩的特点及兴起原因2
关键词:唐三彩;特点;原因
唐三彩一词,不见于古代文献,最早的记载是民国时期,而世人对唐三彩的重视大约是在本世纪初。唐三彩实际上是唐代彩色釉陶的总称,“三”在古代汉语中又有“多”之意。这批陶塑属于唐代制品,又因色彩丰富,有翠绿、浅绿、蓝、黄、褐、白等多种色彩,故其称为“唐三彩”。也有学说认为早期出土的彩釉雕塑多呈红、绿、白三色,故有三彩之说。
唐玄宗开元年间,唐三彩达到极盛,开宝以后数量逐渐减少。唐三彩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而且唐三彩最能体现大唐的盛世风采以及大唐雄浑博大的气度,无论是在造型、装饰,还是在烧制工艺方面,都闪烁着中国古代社会鼎盛时期的艺术光辉。因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所以唐三彩多作为冥器用于随葬。
一、唐三彩的特点
唐三彩是唐代无数不知名陶艺家艺术和智慧的结晶,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唐三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造型。唐三彩的造型舒张,线条自然流畅,风格古朴典雅,庄重丰满,具有一种内在的华丽的美学内涵。唐三彩是唐代工匠在特定历史时期制作的,与当时社会风俗、生活环境、审美意识、制作材料、工艺水平分不开,一般可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因此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均能体现出生动逼真的形象,生活气息浓郁。从出土的唐三彩来看,唐代工匠雕塑水平非常高而且技艺娴熟,人物和动物比例适度,形态生动自然,线条流畅。在人物俑中,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等,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特征:贵妇面部丰圆,梳成各式发髻,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 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鼻深目,天王怒目威武。人物一般以宫廷侍女比较多,这也反映了当时的宫廷生活。各种动物或静、或动,神完气足,形态自然传神、活泼生动,尤以马和骆驼居多,这也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唐太宗李世民取得政权后,为了追念跟随他征战四方、同生共死的六匹战马,曾命当时的能工巧匠在昭陵雕刻了“昭陵六骏”,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对唐马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马又是人们当时重要的交通工具,宫廷贵族热衷的狩猎活动、帝后出巡、宫廷礼仪、军队远征都与马有关;而骆驼也是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并且骆驼能负重耐劳、忍饥渴,是中亚、西亚商人在丝绸之路上主要的交通工具,人们称它们为“沙漠之舟”。因此艺人工匠们把对它们的喜爱反映在了唐三彩的制作中。
三彩马体型硕大,构造复杂,无法使用普通手工拉坯法来完成,所以多采用模制法成型。虽然是合模制作,但所有的三彩马都各具特色,几乎找不出完全一样的三彩马。据说这种马是当时从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所以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马形态有点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头小颈部比较宽,腿部强劲有力,处处都透出一种内在的、真实的美。其眼睛、耳朵、筋骨、肌肉等局部雕琢精细,刀法娴熟,符合实体马的特点。特别是官墓出土的三彩马,其装饰物很多,件件饰物做工都一丝不苟,十分到位。匠人们通过对细节的刻画显示出唐马内在的精神和韵律,也显示出当时人们对马的深厚感情。
另外镇墓兽也是唐代冥器陶塑中的重要类型,它放置于墓中,是驱除邪魔、保护墓主魂魄的守护者。其形象是采用想像与现实世界的动物融合而成。在墓室中放置怪兽以守护墓主的观念在中国是相当古老的。在唐代墓葬中,镇墓兽成对出现,放置于墓道入口处,镇守于墓门,早期称为“头”。采蹲踞的姿态,有两种基本造型:一为双角兽面,嗤牙裂嘴、似怒吼;一为胡人面像,扇形耳,圆目怒瞪、张口露齿,因为人面兽身也称做“镇墓俑”。在形体上兽身有双翼、蹄足。从历代镇墓兽的演变来看,唐代的形象更加夸张与威吓,强调各项细部,如高耸的双角、向外伸出的羽翼、华丽流淌的多种釉色等。人面镇墓兽以西域胡面貌为造型,特别反映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之影响。
另一个特点是釉色。在唐代以前,只有单色釉,最多就是两色釉的并用。唐代以后,这种多彩的釉色才在陶瓷器物上得到运用。从陶瓷史上有人考证,这也和唐代当时的审美观起了很大的变化有关。唐三彩属于低温彩色釉陶,制作工艺复杂,用白色黏土做胎,用铜、铁钴、锰等矿物作为着色剂,以石英和铅粉做助熔剂。工匠们经过百千次的试验,成功掌握了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并配制出了不同色泽的釉料。经过800℃~900℃的温度,便还原成了各种颜色。例如铜的氧化物呈绿色,铁的氧化物呈现黄色或黄褐色,钴的氧化物呈现蓝色,锰的氧化物呈现紫色或黑色。工匠们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以及产生特殊的色彩,经过对各种金属矿物比例的调配,在这些釉色的基础上又成功烧制出了褐红、橙黄、淡青、翠绿、深绿、天蓝、褐色、茄紫等色彩。在高温烧制后,釉色又浇融流淌形成了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后,有原色、复色和兼色,我们也就能看到斑斓淋漓的很多种色彩。唐三彩中的钴蓝是我国最早运用钴土矿作陶瓷彩料的例证。
二、唐三彩兴起的历史原因
首先,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可以说唐三彩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这种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它跟唐代诗歌、绘画、建筑其他文化一样,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但是它又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艺术。国家的强大使陶瓷业飞速发展,以及雕塑、建筑艺术水平不断提高,促使它们不断结合,不断发展。因此从人物到动物以及生活用具都能在唐三彩的器物上表现出来。从现代的陶瓷史上认为,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牌。
其次,唐代贞观之治以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高官生活的腐化,自上而下形成了一股厚葬之风,上自王室成员,下至士大夫及至平民百姓,都流行以唐三彩陶器陪葬。随葬品具有炫耀财富和象征死后生活的意义,当然其数量和内容也与家人的经济实力有关。唐三彩陶器当时也是作为一种冥器,曾经被列入官府的规定之列,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就是说可以允许他们随葬多少件,如规定各级官员的随葬数量为:“三级品以上九十事(件、套);五品以上六十事;九品以上四十事”,并规定各种器物的高度应在一尺以内。实际上明文有明文的规定,反而他们往往比官府规定要增加很多的倍数,去做这种厚葬。厚葬之风使唐三彩的烧制数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再次,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大大刺激了唐三彩陶器的生产。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产品,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对外贸易的发达使唐三彩陶器有了十分广阔的海外市场。至公元9世纪,唐三彩陶器开始向外输出。由于政治经济的发达,致使各国商贾有的远涉重洋、有的沿着“丝绸之路”来到长安、洛、扬州等地,把包括唐三彩在内的商品运回自己的国家。根据外国考古挖掘资料记载,在不少国家的许多地方已发现了唐三彩的踪迹。较重要的地区如埃及开罗南郊的福斯特、伊拉克巴格达北面的萨马拉和伊朗的内沙布尔等。另外在朝鲜半岛和日本也有大量唐三彩陶器发现,尤其是日本奈良的大安寺遗址,福冈县宗像郡玄海町冲之岛、御坊山古坟和福冈大牢府遗址等发现了唐三彩壶、瓶、罐、枕等不同造型的器物和陶片。一些国家在输入了唐三彩陶器后,仿烧了类似风格的三彩陶器,如伊朗的“波斯三彩”、朝鲜的“新罗三彩”、日本的“奈良三彩”等,只是在质量及艺术性方面都远远不及唐三彩。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2篇《唐三彩艺术特色及鉴定要点分析》,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