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最新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最新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第一篇】

摘要: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变革,传统的体育教学在渐渐发生着变化,创新教育理念逐渐渗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现代人才市场需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创新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复合型人才的成功率。创新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也为体育教学的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知识。将创新理念应用在体育教学中,指出了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在相关方面也做出了理论上的指导。

关键词:创新教育理念;体育教学;方法理论;实践探究。

1前言。

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大多数都是学生可以自由活动,老师在课上也相对较为自由,在这种比较随意状态的教学下,很难激发出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教师在体育课上,一定要对一些较为基础的知识进行详细的技巧讲解,让学生真正的爱上体育运动。在体育课程整体的内容设置上,不要单一的从教师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而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的去为学生考虑。通过设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课堂道具,引起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内容的注意,大多数的体育课堂都是在室外进行,但是应该进行不同程度的室内学习。创新对于体育教育的内容,制定不同的课堂学习目标,对体育基础知识进行一个基础的梳理。

2创新教育理念概述。

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就是创新教育,无论是在教育的内涵和教育的内容上,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教育理念的创新。创新教育和传统教育在本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传统教育属于填鸭式的教学,创新教育则是属于开放式的教学。创新教育提倡鼓励学生积极的思考,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和吸收知识,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教育的本质是关注学生的本身,贯彻落实人本教育,简单来说就是要以学生为主。在以往传统的体育教育中,老师往往是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去讲解知识,并不会在乎学生是否理解知识的内涵。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对知识充满了丰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这些未知的知识,老师要进行详细而全面的解答。

3创新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思考,将创新教育应用到体育教学方法中,就是为了可以更好地考虑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力地位。将传统体育教学当中一些较为落后的教学理念,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打造新型的师生关系。

3.1强调学习的社会性。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教授学生体育知识,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社会型专业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体育教学会受到社会性理念的影响,学校之所以会开设体育课程,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我国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团队之间的合作意识。通过体育教学可以更好的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在体育比赛当中既可以感知竞争的残酷,又可以领会到彼此之间互帮互助的合作理念。在体育课堂当中,通过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和谐人际关系,对于学生在日后的融入社会会有很大的帮助。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引入创新教育理念,可以将学习的社会性发挥的淋漓尽致。将创新性的一些教学原理和规律,运用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在整体上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

3.2创新教育的整体性要求。

体育教学方法并不是单一进行的,需要和其他的教学资源进行相互的融合,才可以有效地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合在体育教学方法中。只有各个组成部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去发挥他的教学效果。创新教育对于整体性的要求非常高,需要融合心理学和政治学以及行为学,各种因素融合在一起,才可以对体育教学的根本进行创新。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独特的见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理论和实践有时候是矛盾的两方面,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融合。但是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引导之下,再加上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深刻的研究,就可以有效的去解决学校体育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学校的体育设施较为落后,整体呈现出的体育课堂气氛也比较的呆板和枯燥,首先老师的讲解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其次就是教学设备也较为落后,整体相互结合在一起,就造成了较为落后的体育教学现状。

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第二篇】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根本,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参与到课程教学中。随着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我们也能够看到教学改革对实践教学的影响,更多新兴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逐渐的被应用到教学中,越来越有趣、现实、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材料正改变着的学生对于课程的认知。新课程理念下也应该对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创新,以不断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的深入,其对于教学质量、学生素质以及未来发展等的思考也带来了教学的另一次全新的改革,对于全面的推动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新课程理念下也应该对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创新,以不断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一、新课程理念教学优势。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创新历史教学,基于新课程理念,进行创新教学,教师对学生的管制越松,学习自由度越多,自主学习途径越足,就越方便学生进行学习,甚至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新课程理念下,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提升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以及文化底蕴。

二、创新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

在初中历史教学观念上,教师能够转化教学位置,开放学生的思维与潜能,能够让初中历史课堂中充满活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出相关历史教学情境。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对学生给予引导、点评,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通过提出相关历史教学问题的方式,设置课堂教学悬念,以此来吸引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注意力,不及能够抓住课堂中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渴望,也可以激发初中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仅仅将历史课作为对史料的简单罗列,不仅要把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也应该将学生作为历史的见证主体,使学生对历史有深刻的`认识。初中历史教师要与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不断改善师生关系。

三、创新教学观念模式,优化教学情境。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之中,可以落实、讲解基本历史知识,创新教学理念,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行为渗透和教学影响,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深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印象,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的时期,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去记住派别知识,分别有大资产阶级以及雅各宾派,还有热月党人等知识,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趣味。基于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已学历史知识自我教育的能力,“鉴古知今”,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师应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走入宽松、平等、自由的历史课堂,让学生充分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身心发展、思维方式等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可以展示自身的平台,给出正确方向引导,使课堂充满活力。

四、运用现代化技术教学,创新教学手段。

对于新课程理念下,创新初中历史教学,可以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结合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短时间内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知识与材料,调动初中学生的感官与学习积极性。在进行初中历史创新教学中,可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应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教学,优化历史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故此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创新中,老师可以向学生定期的开放现代化教学资料网站,基于新课程理念,老师能够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为其实施创新教学。多方位地创造有利的初中历史教学条件,积极运用现代化技术中的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历史教学;利用组织网络组织教学,开发以及制作初中历史课件,使学生对历史有直观的认识。

五、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导入法教学。

教师要敢打破常规的初中历史教学,组织开放式的历史教学,可以积极活跃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气氛,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投入更多的精力,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选择合适的导入法进行历史教学。确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听得懂,且对历史教学感兴趣,能够使初中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将趣味内容融于严肃的教学氛围中,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往往会对家乡历史产生关注,因此可以有效导入家乡历史知识,以便使学生对历史教学产生兴趣,更容易进入历史课堂教学氛围之中。也可以在教学中用时事联系史实导入,可以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的史实来导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进行初中历史名人教学时,针对李时珍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导入李时珍在当地的轶事,可以通过当地流传的李时珍轶事来进行学习考证。这样的导入教学,不仅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也可以吸收学生的注意力,上课就会认真听讲,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综上所述,基于新课程理念,创新初中历史教学,适应新课程理念发展形势,转变历史教学观念,老师要多探索、敢于创新,不仅可以更好的发展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可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发挥积极影响。

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第三篇】

在新课改中提出,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在此要求下,新型的教学模式就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而翻转课堂则是良好的教学模式,在现代中职教育不断改革和转型的背景下,对中职数学教学翻转课堂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必要性,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对中职数学教学的翻转课堂进行实例分析.

一、实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笔者选择的是中职数学教材中的“圆锥曲线”.圆锥曲线是中职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和代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微视频呈现。

微视频是翻转课堂的重要手段,合理的微视频能够方便学生理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而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圆锥曲线”的微视频中,我认为,需要包括如下几点:圆锥曲线的定义、圆锥曲线的概念、圆锥曲线的定理及方程性质、圆锥曲线的判别方法等.

(三)记录及评价。

在微视频呈现后,教师需要将学生对微视频的观看情况进行记录,并且形成有效的评价.在记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掌握的情况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记录后,需要对记录的结果进行汇总,形成统一的反馈和评价,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和引导.

二、中职数学教学翻转课堂的运用建议。

(一)提高视频的互动性。

从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来讲,强调与学生的.互动是最为重要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因此,需要提高视频的互动性.

笔者认为,在中职数学教学翻转课堂的模式下,教师需要提高自身微视频制作的能力和质量,针对现有的视频内容进行改良和精简,将视频的长度和难度控制在中职学生能接受的范围之内,同时,视频的设计需要结合信息技术、教材、教学经验等多种内容,强调视频的艺术性,解决数学视频抽象性过强从而造成的难以理解问题,让学生可以提升对视频观看的兴趣,同时,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视频的内容进行优化,在视频中多加入问题,从而提高视频的互动性.

(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这里的综合素质包括了很多方面,从本文的研究角度来讲,中职数学翻转课堂的模式下,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了创新素质、教学素质和信息素质等.

1创新素质.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目前还没有普及在中职数学的教学中,因此,教师需要具备创新素质,需要理解翻转课堂对中职数学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为中职数学教学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打下基础.

2教学素质.教师需要结合中职数学教学和翻转课堂的特征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转变教学方法,研究教学策略,让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中职数学教学翻转课堂的应用.

3信息素质.因为微视频的制作是需要教师来承担的,在目前,虽然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承担视频制作的工作,但是教师是微视频的设计者和使用者,只有教师亲身参与到视频的制作中才可以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融入视频内,才可以结合教学的步骤来设置视频的节奏,因此,需要提升教师的信息素质.

(三)提高翻转课堂中提问的针对性。

笔者通过调研后发现,在目前很多中职数学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所提的问题都缺乏针对性,从而就无法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因此,需要提高翻转课堂中提问的针对性.

(四)科学设计课堂练习。

由于翻转课堂模式的特征,所以就加大了练习在课堂中的比重,教师需要科学地对课堂练习进行设计.这就要求教师思考不同课程中的不同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课堂练习进行科学的设计,最终起到应有的效果.

三、总结。

綜上所述,笔者结合实例对中职数学教学的翻转课堂进行了思考,从提高视频的互动性、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翻转课堂中提问的针对性、科学设计课堂练习四个方面研究了中职数学翻转课堂的运用.总而言之,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同时,这也需要广大的教学工作者不断地思考运用技巧,不断地研究运用策略,进而促进中职数学教学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第四篇】

cdio模式自2005年引入中国以来,对中国工程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关cdio模式的研究文献和科研课题也层出不穷,文献和课题涉及cdio的各个方面,从cdio理念、理论到课程体系建设,从课堂教学到cdio实践环境建设等等。然而令人遗憾地是,cdio模式应用于财务管理专业中的研究非常少。刘名旭等(2012年)基于cdio理念进行了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能力培养体系构建;李炜(2013年)提出以cdio项目设计为主体、传统实践教学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财务分析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亟需新的理念进行教学改革。王莹瑞等(2012年)从重构理论知识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建科学评价体系和培养cdio工程教育观念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王兰(2013年)从教学大纲构建、教学环境设定、教学方法设计、学生成绩考核办法制定四个方面对财务分析课程进行了详细的教学设计并付诸实践。从仅有的几篇文献可以看出,将cdio教育理念引入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条新的思路,将cdio教育理念与财务分析课程教学结合起来研究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第五篇】

摘要:

学科竞赛已成为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构建学科竞赛平台、规范学科竞赛运行程序、完善学科竞赛保障机制等多方面管理体系,加强学科竞赛与培养方案的有机联系,有效地发挥学科竞赛的示范作用和导向效应,有效地推进了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促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的构建与研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重点的学科竞赛成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之一。学科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教风学风建设,引导高校在教学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并且营造了浓厚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对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鉴于目前各种学科竞赛种类繁多、组织部门各不相同,对于竞赛举办目的也不尽一致。针对学科竞赛体系进行了五年实践研究,构建了行之有效的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竞赛的项目种类、竞赛的目标定位、竞赛形式设计是推动相关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的重要手段;竞赛的有序开展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拓展知识面、有效提升创新能力的前提基础;清晰明确的竞赛运行程序是学科竞赛能够高效顺畅的重要保证;科学合理的保障机制是学科竞赛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

1、设立创新学分激励学科竞赛开展。

将创新学分制度引入河北联合大学新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了第二课堂创新学分为必修环节,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是学生获取创新学分的主要途径。创新学分制度要求提高了广大学生参与竞赛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学科竞赛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从最近几年的开展情况来看,学生参与范围逐年扩大,目前每年参与竞赛活动的学生达到8000多人次,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学习内容,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有效促进了学生创新实践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2、校―院齐抓共管,促进学科竞赛开展。

学校教务处作为高校核心职能部门,负责全校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全面管理和统筹安排,广泛开展校级学科竞赛、鼓励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作用,使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在全校范围内有序开展。

(1)不同类别学科竞赛的开展。

根据各项学科竞赛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侧重不同,在设立校级学科竞赛项目时,考虑了将竞赛按照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综合素质提高等多类别进行,真正使学科竞赛将课内、外课堂有效衔接在起来。以公共基础课程为平台设立的大学英语竞赛、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等,注重学生通识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和推广;学科基础类竞赛如化学综合类、力学综合类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物理竞赛等,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提高为目的,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专业基础类竞赛,如电子设计、测绘技能、工程训练技能竞赛等,旨在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注重巩固和加强专业知识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艺术作品大赛的开展让所有学生有机会展示个人艺术才华,在丰富校园艺术文化氛围及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不同层次学科竞赛的开展。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际级、国家级、省级等相关单位组织的各种竞赛,使之成为高校相关专业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之一。[2,3]在竞赛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承办学院必须组织学生广泛参与校内竞赛或选拔,择优推荐参加校外学科竞赛,以扩大学生参与面。采取了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层层选拔推进的原则,通过每年定期举行的校内学科竞赛选拔优秀的选手,再经过集中培训等方式正式参加省级及以上竞赛。在学校大力宣传和二级学院积极配合下,各项学科竞赛活动在河北联合大学规模发展迅速、学生反响强烈、受益面较大、颇具影响力。

3、创建学科竞赛网站,搭建信息化平台。

由于各种竞赛项目种类多,学生参与量大,过程管理多,因此,建立开发与之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尤为重要。因此河北联合大学专门建立开发了“学科竞赛”网站,定期为学生发布各种竞赛信息。

通过“学科竞赛”网站,学生可以进行网上报名、了解最新竞赛公告、查询创新学分等等。通过使用学科竞赛网上报名系统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和竞赛组织者,尤其是报名数量比较庞大的竞赛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提高了报名信息的准确度。通过网站各种竞赛信息的传递,加快了信息的交流,使竞赛开展更加顺畅便捷。

二、构建规范有序的学科竞赛运行程序。

竞赛的'形式和内容决定了以竞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能否实现,清晰明确的运行程序是学科竞赛能够高效顺畅的重要保证。经过对校级学科竞赛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河北联合大学逐渐形成了规范有序的学科竞赛运行程序。

1、竞赛前期广泛宣传。

在每个学期开学初始,所有竞赛组织者将本学期的竞赛做一个竞赛计划书,教务处根据学科特点对所有开展的学科竞赛在比赛时间上进行统筹安排,统一发布。让同学们合理安排时间,有侧重地按兴趣选择参与的竞赛活动,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竞赛比赛前一个月左右,竞赛承办学院开始对竞赛进行广泛的宣传,吸引学生参与到竞赛活动中来。

2、竞赛过程严抓落实。

学科竞赛活动寓“赛”于“做”,重在“过程”。学科竞赛的广泛开展使更多学生认识到自身知识的匮乏,有一种“学无止境”的切身感受。把竞赛当成一种“历练”――学习能力、毅力和意志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都可以通过竞赛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竞赛的过程管理在整个竞赛中尤为重要,这是学生得到实践训练、提高、感悟、激发创新思维等多方面的重要环节。

当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加以引导,改变原有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将过程管理规范、协同各相关部门,将竞赛的过程管理有组织、有规划地落到实处。学科竞赛组织者竞赛命题要求在“理论联系实际”、“知识加实践”、“动手与应用”、“创新加思考”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使学生在竞赛参与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同时,采取“讲座―辅导―强化”三步走的管理模式:开展对学生某一专项竞赛的强化训练、拓展思路,使之在高水平的学科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3、竞赛结束注重总结。

各项学科竞赛结束后,承办竞赛的负责人需将竞赛的全部过程:竞赛项目计划书、宣传资料、报名统计表、竞赛试题及评判标准、竞赛作品展示、获奖学生心得体会及竞赛中的经验和不足等进行全面总结,将宝贵的经验和第一手资料保留下来;每学期定期召开学科竞赛项目汇报会和学生学科竞赛座谈会,不断传承经验、改进竞赛中的缺点和不足,有利于促进学科竞赛质量不断提高。

三、完善学科竞赛保障机制。

科学合理的保障机制是学科竞赛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运行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学科竞赛管理制度保障、竞赛过程中经费保障、激励奖励制度保障等方面。

1、学科竞赛管理制度保障。

(1)校级竞赛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竞赛组织管理和提高竞赛水平,学校分别制订了加强学生学科竞赛组织和管理方面的系列文件。竞赛管理机构形成校级―院级两级管理模式,从上到下形成了健全的管理组织机构。教务处主要负责学科竞赛政策制订、项目审批及经费管理、宣传表彰等工作。将创新学分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是学科竞赛持续开展的重要保障,为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在新一轮培养方案中强化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了学科竞赛与培养方案的有机联系,突出了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二级学院竞赛管理制度。

二级学院负责承办与专业相关的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组织、管理及竞赛活动实施。二级学院既作为学科竞赛的承办单位,又承担着广泛宣传和全员动员学生参与竞赛的工作。为了切实将学科竞赛工作落实到位,教务处将学科竞赛的开展和学生参与情况作为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考核的专项评估指标:通过对获奖学生或是指导教师所在学院加分制度,运用教学评估的杠杆调动二级学院工作积极性,使之形成学校统筹管理、学院落实到位、学生积极参与的良性循环管理体系。

(3)指导教师的奖励制度。

对于竞赛中讲座及辅导答疑的指导教师按工作量给予补助,并将其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另外,在教师的职称评定中,将指导参赛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对应相应的加分项,同时给予和获奖学生同等奖金额度的现金奖励。对于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在刊物发表文章或是发明专利项目,通讯作者为指导教师的,在职称评定中认定为教师本人业绩。通过多方面的政策措施,竞赛指导教师的队伍越来越稳固,为学科竞赛的健康发展打造了一个高水平的优质指导教师团队。

2、学科竞赛经费保障。

竞赛组织方面,学校划拨学科竞赛专项经费支持竞赛活动,对于每项竞赛给竞赛承办单位――二级学院一定的经费支持,为竞赛的有序开展奠定好的基础。竞赛经费包括:竞赛前期的宣传、报名组织工作;对于耗材类的竞赛给予一定的材料费补贴以及对竞赛出题的试题费、评阅费等等多方面支持。对于竞赛所需实验室、竞赛场地等硬件设施,在原有基础条件下,学校又开始设立创新实验基地,为学科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硬件基础。

3、激励奖励制度保障。

将学科竞赛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参与学科竞赛并入围及获奖同学给予创新学分,这种激励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每学年召开校级学科竞赛颁奖大会,邀请校领导亲自为获奖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获奖的优秀学生演讲、做报告,校园张贴宣传海报鼓励宣传。对于省级以上获奖的学生,学校设立专项经费给予奖学金奖励制度。

另外,学校还积极鼓励学生社团开展健康有益的科技文化活动,引导学术科技型社团打造精品活动,着力搭建多样化的社团活动平台,使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经验、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且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将学科竞赛活动开展得更加深入。

四、竞赛效果。

通过开展学科竞赛活动,有利于实践教学改革,实现课内外有机结合,将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同时也推动实验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有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培养,提高自学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进团队协作,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积极参与竞争的意识;有利于学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通过课外科研及学科竞赛活动,培育了学生的拼搏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这绝非是一般的思想教育所能激发出来的。

今后,还要在竞赛宣传力度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学科竞赛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加强实验室和竞赛训练场地建设,注重竞赛的过程管理,完善健全竞赛的激励机制,让学科竞赛开展得更加有序,为探索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开辟新途径。

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第六篇】

摘要:如何培养和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是当前设计创新发展趋势对设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从我国当前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培养现状出发,结合所在高校培养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专业优势,就当前高校培养和提高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创新能力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从而建立更加完善、科学的视觉传达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我国高校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步伐和发展。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信息数字化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通过动态的、交互性的方式来传播图文信息,各种创新性的信息传播理念、技术和手段正不断日新月异,而在传统信息传播背景下建立起来的高校设计专业还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其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难以适应社会信息传播的需要,因此也成为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对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学科和专业体系,不同专业之间根据一定的知识体系划分为不同的院系,形成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和教学单位,不同的院系和专业之间的学科合作和学术交流较少[1]。通常情况下,大多数高校只有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影视动画或视觉传达等专业才会开设艺术设计的课程,很少开设数字媒体技术课程;反过来,大多数工学领域专业则主要开设数字媒体技术课程,很少开设艺术设计课程,这样一来,无论是艺术设计的学生,还是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其专业训练基本上都是单学科性质的,学生的视域狭隘,由于学科之间知识联系被割裂,因此也就常常缺乏创造性。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有些高校也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如有的高校将社会实践引入教学之中,突破传统的单一理论教学培养模式,让学生成立艺术设计工作室,并为企业开展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艺术设计运用能力,取得了积极有益的进展,但总体来看,我国当前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培养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培养和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创新能力,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将科学和艺术相融合的'能力。

二、培养和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

1、构建融合科学和艺术的交叉性、开放性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交叉性、开放性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复合型设计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必然要求[2]。这就要求在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艺科融合”的教学理念,搞好专业课程建设,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还要加强实践教学,实现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开设形式多样的实践项目管理课程和案例课程。

2、以学生为主体,变学生“我被教”为“我要学”。高校大学生具备更强的自学能力,因此高校的教学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转变自身角色,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变教案为学案,让学生主动、选择式学习,在其学习过程中和学生就具体问题进行谈论、启发、探究等,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从“我被教”到“我要学”的转变,才能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实现素质教学的目的[3]。

3、重视专业的学科交叉和渗透,建设一支具有多学科知识结构的教师队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科交叉和渗透,并非简单的科学课程和艺术课程的比例和模块的结构搭配,更体现在内容的深度交叉融合上,即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在教学和实践中运用于某一具体设计任务和项目中,而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关键就在于学习过程中融合科学技术和艺术素养于一身[4]。

4、开展以“产学研一体化”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让高等教学围绕“产学研一体化”开展,即“以产促学、以学促研、以研促产”。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当前一些高校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时,在建立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引入工作室,通过具体任务或项目搭建教学实践平台,学生一般前两年时间用来学习艺术设计相关的基础课程,后两年则通过工作室的项目设计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要完善这种以“产学研”结合为中心的开放、互动教学模式,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要引导学生更好地实现“学工交替”,即要求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用理论在指导实践设计,同时通过实践设计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实现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的过程[5];其次在教学中注重理论创新思考。

三、结论。

培养和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高校应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构建交叉性、开放性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坚持在教学中产学研相结合,打造一支复合型的教师队伍,从而搭建起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的实践教学平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并推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万良,朱上上,姚裕萍,韩姗姗,周旭。软件与艺术融合的数字媒体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3):38―39。

[2]刘超英,高浩其,徐挺,车金如。艺科交融创执并举――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7):45―47。

[3]丁继军,杨小军,饶美庆,凌霓。契约机制与学案教学: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5):90―91。

[4]陈建勇,徐定华,关勤。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联动培养艺工结合的复型设计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9,(8):49―51。

[5]孙以栋,金阳。基于“校企合作”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装饰,,(7):137―138。

[6]孙以栋,应华东。高等院校基于工作室制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包装世界,,(1):54―55。

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第七篇】

大多数学生和老师都不重视体育教学,认为体育教学可有可无,但是实际上体育教学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需要加大力度对体育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不断的去完善体育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重视。

4.1优化体育课程设置。

在对体育课程内容进行整体的设置和计划时,应该对课程进行整体性的评估,系统性的将知识结合在一起。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应该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循序渐进的去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真正的了解自己的实际需求。教师可以通过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法,是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自己真正的去喜欢体育,才可以充分的调动起对于体育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于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平等对待,教师应该消除对于个别学生的偏见,尽量让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不会影响到体育教学,让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肯定自己的努力和存在。

4.2加强对体育课的监管力度。

大部分学校都会追求学生的升学率,只注重学生的文化课程部分,对于体育方面的教学有所忽视。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对体育课的监管力度,禁止部分学校的不负责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学生可以有大部分的时间进行身体锻炼。在体育课堂上,学生不仅仅要学习体育方面的'基础知识,还要通过日常的体育训练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作为学校要在整个教学的分配中,重视体育课在所有科目中的地位,从根本上去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地位。营造出一种较为民主自由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能在快乐的氛围下去学习体育知识,使体育教学在整体教学的过程中,不会遭遇尴尬的问题。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要保持频繁的沟通,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分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经验。

4.3降低教学难点。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些知识和动作是具有一定难度性的,在学习的最初阶段,学生会急切的渴望掌握知识,如果所学的动作过难,就会降低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兴趣。在最开始时,就是要逐渐的去引导学生去学习体育,防止学生在体育课上产生抵触情绪。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适当的内容去进行教学,并且其中还要融入一些趣味性的生活知识。在讲解一些动作和项目时,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针对性,把握有限的时间,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教学步骤,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全面开展体育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水平,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采用鼓励的方式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对于体育教学的知识难度,是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增加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

5结语。

创新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复合型人才的成功率,将创新理念应用在体育教学中,制定不同的课堂学习目标,学生就会对知识充满了丰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育教学会受到社会性理念的影响,对于学生在日后的融入社会会有很大的帮助,在整体上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通过日常的体育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利民,周明文.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j].学校周刊,.。

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第八篇】

目前国内对高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受我国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影响仍然较为严重,这直接导致了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互动效果不好、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作为实战性和应用性极高的学科,市场营销更需要适时变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方能适应时代潮流,从微观课程教学层面上推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基于此,笔者结合教学管理实践,以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服务营销》为例,应用“翻转课堂”从微观层面重构课程教学,拓展营销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提高课程实践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目前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学模式、教学特征、教学成效的研究,绝大多数研究局限于中学阶段的课程教学,涉及高等教育具体专业的”翻转课堂”研究文献较少,现对““翻转课堂””在高校市场营销相关课程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简要述评。

目前国内对于“翻转课堂”的应用,主要是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运用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吴惠娟引入项目导向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在《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改革中,从教学评价、学生课前准备情况、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师生交流、学习效果、软硬件设施建设六方面分析翻转教学实施的问题及其实现途径,李艳娥()、石丽娟等(2015)进一步重构项目导向下的课程内容体系,深化基于”翻转课堂”的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丰富教学形式,突出实践技能培养。

王珊珊(2015)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精品资源共享建设,体现在课程项目总体设计、教材共享设计、教学课件与视频设计、学生作业和考试卷设计等方面;刘锋(2014)实施构建基于项目学习的《市场营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焦瑞(2015)旅游市场的特点,认为《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应该加强课堂讨论交流,实施上级、同行、自我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韩丽英()要求教师在制作微课、教案编写、制作自主学习任务单、课堂教学组织方面等方面做好“翻转课堂”在课程中的应用准备工作,课上对疑难问题进行突破、课堂训练成果展示、小组合作提升、评价点评、总结反思。学生在课下要明确学习目标、课前自学教材、观看微课帮助学习、小组合作相互学习、在线测试学习效果(李坤,2016)。

王琼芝认为《经济学基础》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一般,主要原因是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高职教学定位不符,主要的教学改革手段有“翻转课堂”、辩论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陈可(2015)在《客户服务实务》课程教学设计中从课前学习资料、学习任务单设计、课堂内教学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评价方式,提升课堂学习效果和实现教学目标。陈秀梅(2015)从课程目标、“翻转课堂”活动设计方面探讨“翻转课堂”在《国际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应用。

服务产品无形性的特征,决定了服务产品不可储存、生产与消费同步进行、服务质量差异大、所有权不可转移等特性,与有形商品在市场营销方面即有共同之处,又有独特性。《服务营销》是市场营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授课对象为营销专业大三学生,重实践、操作强,加上第三产业服务企业如银行、旅行社、酒店、保险公司、交通运输等营销活动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学生初具职业兴趣,通过前期的《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与行为学》课程学习,具备较为扎实的营销理论基础,因此该课程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即落在如何锻炼培养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素养,如果课程仍采用传统的课堂理论型教学模式,借助课本、教材、传统型讲义或powerpoint课件等实施教学,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因此,本文将“翻转课堂”引入《服务营销》课程教学过程中,重新设计教学模式,对课程教材、教学课件、微课视频、习题库、测试题库、案例题库等资源进行建设,配合明确、具体的导学单,以系统的项目实训为导向,结合技能训练、学习展示、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团队对抗、专家讲座等多种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自我探究式、团队协作式學习经历的转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企业服务营销活动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提升锻炼培养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素养。

(一)课内外学时分配。

《服务营销》现开设时间为第6学期,教学性质为32节理论课时+8节实践课时,周课时3-4节,授课人数为一个标准班级,人数约40人。按照四个学习模块分配课内外学时,浓缩出16学时在线课程,供学生自主学习;课内教学24学时,含教师理论知识传授和课内教学互动。

1.服务营销基础知识、服务营销环境分析、消费者服务购买心理与行为分析:课内(提问+反问)4+在线自学4。

2.服务营销战略、服务营销策略(产品、价格、分销、促销):课内(提问+反问)4+在线自学4。

3.服务营销策略(人员、有形展示、过程):课内(理论+实践)8+在线自学4。

4.服务营销质量管理(服务承诺与失误、顾客抱怨与补救、客户关系管理):课内(理论+实践)8+在线自学4。

(二)教学环节设计。

结合本门课程的实际和实施的可行性,在课程实施中,按照教师和学生分为不同的活动任务,具体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图1左半部分是学生整个课程学习中的活动环节,有两种学习活动形式,一种是以个人形式完成在线学习并通过单元测试,检验学习效果并保留过程考核作证,通过后进入下一个学习项目;对学习成果整理、总结,通过课内教学时间向班内学生展示,并积极参与教师安排的课内外其他教学活动;另一种是在学期初通过观看教师发布的课程项目选题资料,自由组建队伍(5-6人),为了减少团队中“搭便车”现象,学生四个学习模块开始之前均有一次组建团队的机会,并采取自荐组长、组长与组员双向选择的方式。项目成员需积极参与团队在线讨论,并在课程中期分工完成阶段性成果展示,对项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教师的指导意见。学期末以团队形式完成项目实训报告,以最终成果参加教师安排的团队pk大赛,以赛促学。

图1的中间部分是师生课内教学互动环节,教学形式有学习展示、技能训练、角色扮演、案例讨论、团队对抗等,内容来自两方面:一是线上讨论比较激烈的问题或存在偏差的问题;二是课堂上教师提出的新议题。

图1的右半部分是教师的主要活动环节设计,包括建设在线学习资源、布置学习任务、规划课堂教学、课内教学互动(含理论和实践)、布置议题、点评、教学考核等。在线学习资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质量,在制作微视频时根据知识特点,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包括视频、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及游戏。另外,将学校、学院每年固定组织的“营销策划大赛”“三创比赛”“服务外包比赛”等活动为案例素材,分类制作成微课视频,以专业实践比赛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测试题库主要为在线自学和单元测试环节提供题目来源,建设原则追求内容丰富、题型多样、难度有别。项目题库分享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最新10篇”,需要教师提前联系和相关企业洽谈合作意向,设计系统化的实践任务。

四、学生学习考核体系的改革创新。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重新设计学习考核体系,兼重学习态度和效果,使更多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脱颖而出,学生课程优秀率预期稳定在20%左右。相比于传统的课程考核,该课程有如下几点改革创新:

(一)改变传统的课程考试重期末、轻过程的考核倾向,将平时成绩(过程评价)的权重提至(或),丰富过程考核形式,将课堂提问反问、在线讨论、学习成果展示、技能训练、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纳入过程评价体系,系统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二)以企业实际项目为依托,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课程初期即提供若干选题,对象涉及诸多第三产业服务企业如银行、旅行社、酒店、保险公司、交通运输等,将其实际营销活动精心制作成案例素材,引导学生发现、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课程中期有安排阶段性项目成果展示,以利于教师对项目进度进行合理控制,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答疑指导。课程末期安排项目团队pk赛,以赛促学,pk赛可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模块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权重(或),中期项目成果展示成绩和pk赛成绩都纳入结果评价体系,综合考核学生的团队合作成果。

(三)课堂教学上加强提问+反问制教学,提高学生自学效率。课前设置课程基础知识点,在视频中进行设问;课中随机提问,激发学生块面化的自学,并引导自己主动思考,提出结构性强,设计合理的有效反问;课后将学生回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计入过程评价。

(四)丰富课内教学互动形式,通过学习展示、案例讨论、技能训练、角色扮演、技能训练、等实现教学内容的共享与互动,每个形式有相应的考核结果,纳入过程评价,促使学生主动建构服务营销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部分与前期《市场营销》和《消费心理与行为》课程重合度较高的理论基础知识改为在线自学完成,通过课内展示学习成果、提问反问、单元测试等方式检验自学效果,相应得分计入考核体系。

五、结束与展望。

本文结合教学管理实践,以《服务营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为例,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提升服务营销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素养,促进《服务营销》课程教与学的内涵发展。论文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学习考核体系中,对各考核指标的二级指标赋予同样的权重是一样的,未做进一步的区分;一级指标的权重是依据几位专业任课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教务系统权限设定的,尚缺乏理论模型的验证。论文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结合大量的样本调研,借助统计模型对考核体系中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权重做准确分析。

参考文献:

[4]石丽娟,汪锋,高雅楠.“坚持工学结合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市场营销策划》课程设计[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32(9):1-3.

[6]劉锋.基于项目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市场营销学》课程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23(6):61-64.

[8]韩丽英.浅淡“翻转课堂”在中职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2016,(11):69.

[9]王琼芝.高职营销专业《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才智,2014,(03):118.

[10]陈可.论“翻转课堂”在《客户服务实务》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品牌,2015,(05):188.

[11]陈秀梅.知识内化视角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以(国际市场营销(双语)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4):46-49.

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第九篇】

摘要:分析了当前社会大背景下现行经济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论述了创新教育理念下的《经济数学》数学教学观转变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转变的三个主要要点;最后,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构想,并给出了四点建议。

关键词:创新教育;经济数学;课程改革;教学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结合财经管理类专业经济数学课程的特点,在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与实践,突出经济数学课程内容的实用性,突出“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下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

1《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经济数学是用数学思维和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并对经济学中出现的数学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一门学科[1],主要内容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是经济、金融、管理类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性课程。传统的经济数学课程的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在奠定学生经济数学基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及为相关经济类课程学习提供解决问题思维方法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数学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需要解决的问题愈加繁杂,传统的经济数学教学的局限性逐渐明显。结合目前国家发展战略及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应包括:广阔而又有专精的知识、较强的探究能力与自我钻研能力、批判精神与自由发展的个性;这对经济数学课程在通识与专业、探究与实践、共性与个性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2]。

2《经济数学》数学教学观转变。

所谓数学教学观,就是对数学教学的看法及观点。理想中的数学教学应当是学生和教师同步思考,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数学,更应该是教学生会学数学。这其中隐含了对数学教学的两种理解:一种是关于数学知识的教学,另一种是关于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两种不同的理解,反映了传统数学教学与现代数学教学在知识与能力、结果与过程等认知方面的不同。经济数学作为财经专业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其实际价值和学习的必要性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正因如此,对经济数学教学观的转变也迫在眉睫,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方式由“教师主导下的教学”转向“教师指导下的教学”,进而实现师生合作。二是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封闭式”转向“创新理念下的开放式”,优化学生的经济数学思维。三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注重结果型”转向“注重过程型”,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合理有机渗透。经济数学课程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掌握数学的精髓和灵魂,实际上就是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形成灵活数学技能技巧、优化数学的思维方式,只有达到这些要求,才能与强调变动、弹性、创新与竞争的当前社会环境相适应,与企业对具有灵活性、知识丰富和较高数学素养的综合性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相符。

3《经济数学》课程改革构想与路径。

增强《经济数学》的经济应用性。

《经济数学》作为为经济现象的研究提供定量分析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实用性基础课程。利用经济数学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过程或经济本身,运用经济数学模型加工经济信息,用数学手段进行市场调研、预测、风险分析,并用数学语言对宏微观经济进行表达、描述、求解、分析和设计可行性方案,指导金融投资,这些均是《经济数学》可以实现的功能。对于实际经济问题的选择标准基本可以概括为:学生能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解决、无须对其中蕴含的经济理论作太多讲解学生便可理解、贴近现实生活、增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的条件。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增强经济数学课程解决实际经济现象的应用性。

优化《经济数学》课程体系设置。

经济数学课程体系设置优化主要包括:第一,处理好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经济数学课程之间的关系,还要兼顾其与相邻学科、课内与课外等方面课程之间的关系;第二,处理好经济数学模型理论和相关专业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第三,处理好经济数学课程与全局课程体系的关系,构建多角度、多方位、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体系,增强实践教学的创新性,主动吸收相关行业、产业及用人部门的意见,从而培养出适应全球数学化分析形势的创新型人才。

强化《经济数学》教学内容的延展性。

第一,让学生从认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开始,逐渐积累汇总成明确的数学模型。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数学方法为主线,广泛搜集资料,努力挖掘数学在经济问题中的应用实例,编撰与教材内容配套的数学-经济小模型,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第二,让学生体会“用数学”的思维模式,了解“建模”的思维方式和过程构建,了解经济函数关系的确定、经济问题的建模求解的整个分析和说明的过程,提高学生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主动热情,通过用定量的方法解决经济、金融和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建模能力。第三,有意识地培养、鼓励学生使用mathematics、matlab等相关计算机软件,辅助解决数学中碰到的计算问题。

提倡《经济数学》课程评价的多元性。

经济数学课程的评价体系应建立在对知识整体性评价的基础上,不应局限于刻板、单一的测量方式。整体性评价的主要特性有:合作性、动态性、灵活性和情境化。就经济数学课程而言,应增加平时作业、报告、练习、实验、开放性课题研究等考核环节,扩展考核内容,丰富考核方式,强调对学生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创新精神的考查,从而达到使知识、能力、素养并重的最终目的。教育的供给与社会的需求相匹配,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因此,《经济数学》的教育目标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全球经济分析数学化的发展趋势下,注重基本经济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当今创新型社会背景下,经济数学课程教学需要把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数学能力素养的培养,并在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活动中融入探究、发现、创新等教育价值理念,为社会输送既懂金融、经济规律,又掌握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分析、研究经济规律的复合型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2]吴建国.面向创新教育的经济数学课程改革思考[j].大学数学,(1):5-8.

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第十篇】

摘要:一个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关键是要利用优质服务提升顾客的满意程度,扩大消费者市场、调整经营战略,特别是在零售企业中,顾客对企业的满意程度更是尤为重要。在零售企业中,顾客购物时产生的心理体会,往往决定着顾客再次购买情况,因此,零售企业的销售重点应以抓住客户消费心理为主,对客户的消费需求、消费习惯、消费心理进行分析,并通过有效措施提高顾客的满足程度,维护老客户、开发新客户,拓宽市场,提高零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引言。

顾客的满意程度是指顾客在购物过程中,得到期望值的满足,包括对特定产品质量的满足、对商品服务质量的满足。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顾客的消费需求逐渐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零售企业要调整销售策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零售企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在国际零售企业的冲击下,我国零售业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怎样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转变传统的营销观念,优化企业服务质量,通过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拓宽消费市场,寻求长远的发展,成为了零售企业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二、顾客满意度的重要性及现状。

1.零售企业提高顾客满意度的重要性。提升顾客满意程度的关键是抓住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对销售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提高企业的销售管理水平,利用优质的服务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得到心理的满足。由于零售企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且客户期望值有所不同,因此,零售企业应该抓住市场需求及消费心理,制定出有效的营销策略。零售企业的商品一般具有同质化,而同质化的产品并不存在较大的价格竞争空间,那么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零售企业就必须在同质产品上挖掘商品的潜在价值,并利用优质的服务抓住消费主体,以提高零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零售企业与制造企业最大的不同就是需要直接面对客户,这就使得零售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让消费者获得良好的消费体验,提升企业的知名度,让零售企业在同行企业中利于不败之地。

2.零售企业顾客满意度的现状。

很对零售企业在营销过程中,由于对顾客的需求和心理没有准确的把握,使得企业制定的营销战略不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不利于企业拓宽消费者市场。一般,零售企业对顾客的满意度调查,都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而在问卷调查的收集和处理过程中,由于企业缺乏系统的分析,使得调查结果往往不能为企业提供准确、有用的信息,造成了企业对消费者心理和需求不清楚的现象。

在零售中,还有很对企业存在落后的服务观念,不注重与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向客户提供服务的时候,只关注怎样将产品推销出去,而没有形成长远的发展观念。由于零售企业这种追求短期利益的营销观念,使得销售服务存在很强的目的性,极容易引起顾客的反感。

我国的零售企业,大部分没有健全、完善的服务规范,对员工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方式没有系统的规定,使得员工在营销过程中,对顾客的态度随意,没有文明规范的言行,造成了零售企业的服务质量普遍不高的问题。

零售企业产品同质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在零售行业的销售服务中,由于企业缺乏服务体系的创新,导致企业的服务质量也存在严重的同质化,使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不能对同行业的消费体验进行比较,没有主观的偏向选择。

虽然中国的零售企业已得到全面开放发展,都由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使得企业的管理能力低下,各环节的销售策略得不到贯彻执行,销售服务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

三、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服务营销创新策略。

从我国的经济增长状况看,我国的消费需求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特别是零售市场更是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但由于我国零售企业较多,并因家乐福、沃尔等国际企业在中国零售市场的发展壮大,使得我国零售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因此,要提高零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只有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服务观念,培养优秀的服务型人才,对消费者进行个性化的服务,才能让零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拥有自身的竞争优势。

1.优化市场营销观念。面对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并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零售企业只有转变市场营销观念,以顾客作为营销的中心,优化营销服务,开发消费者市场,才能有效拓宽零售企业的市场,发展更多的潜在客户。零售企业要维护行业的市场竞争环境,不能以争夺顾客、大肆减低产品价格等作为企业发展的'手段,而是要在营销过程中,依据顾客的需求,以顾客作为价值中心,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创新服务理念。零售企业创新服务理念,需要秉承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依据现代市场的发展趋势,制定出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市场营销观念。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创新服务理念的重要内容。零售企业只有结合顾客的需求,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发展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才能满足客户的期望值,最终寻求企业的长期发展。零售企业在优化市场营销观念的时候,应该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坚持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利用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树立良好的企业口碑。

2.形成全员服务意识。零售企业的营销是全程、全面的营销,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对顾客的消费体验有重要的影响。若顾客在消费过程中,能感受到零售企业全体员工的热情和良好的服务态度,会极大增强顾客对企业的好感,形成长期的消费偏好。因此,零售企业要加强对员工进行系统的服务培训,让全体员工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形成正确的服务观念,重视顾客的消费感受,以顾客做为营销中心,营造良好是企业环境,让消费者得到直观、愉悦的消费体验。另外,零售企业的管理者要对听取一线员工的意见,对员工进行沟通了解,采纳员工好的建议,了解消费者心理,调整消费策略,完善服务内容。全员服务意识的形成,需要零售企业通过潜移默化、长期坚持的营销服务,并对员工进行系统培训,让员工在营销过程中完善服务内容才能形成。其中完善服务内容包括咨询业务服务、付款服务、包装服务、送货服务、安装服务、售后服务等。

3.加大零售服务力度。零售企业的顾客源较大,消费需求也有所差异,因此,零售企业要针对顾客的特点,并通过市场调查,对顾客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制定出个性化的服务策略,让每一位顾客在消费过程中都得到心理满足。个性化的服务包括泊车服务、提供休息场地服务、免费产品体验服务等,并营造良好的服务气氛和购物环境,通过这些特色服务来提升顾客的满意程度。另外,零售企业还要对特殊消费者的特殊购物需求提供优质、个性的服务,有针对性的改善企业营销策略,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和忠实程度。企业的个性服务,还应该改善企业的固定设施,为顾客创造方便、舒适的购物环境,以便将产品更好的推销出去。

此外,零售企业要对内部购物环境进行维护、构建,可通过安装空调、电梯等服务设施,提高购物环境的舒适程度,并定期检查空调设备、收款设备、电梯设备等,充分满足顾客的购物需求。

四、结语。

总而言之,零售企业要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首先应该优化营销服务,提升顾客的满意程度。良好的销售服务能够有效拓宽零售企业的消费市场,提升企业的知名的。因此,零售企业还要为顾客制定出个性化的服务,形成全民服务的意识,让企业通过服务手段有效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谋求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48 31025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