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汇聚【推荐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汇聚【推荐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第一篇】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教育难题。有些时候自己绞尽脑汁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由于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有限,所以一直都没有形成较好的解决对策。通过我乡弘毅书社的成立,给我提供了更多学习的机会,让我认识到了读书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教师来说的重要意义。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很多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给了我启发,而且书中举了很多例子,使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的办法,这也燃起了我对读书以的热情。

在书中的第28条建议中,提到了劳动的重要性。这里的劳动并不只是指干活,而是指动手操作。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有体会。有时候教师说了一堂课可能也不及学生动手试一试,理解的扎实。所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更多的采用动手操作的形式让学生更为直接的感受和体会,提高教学的效率。

建议中第35条和第36条都是说如何培养学生记忆力。

曾经参加过一次数学的培训。其中提到学生的思维固然重要,但很多时候学生是在提取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所以记忆力不管是对成人还是对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想想那些学习好的学生是不是都是记忆力特别优秀的呢?但是这种记忆力并不是指的死记硬背。这样只会把人变成傻瓜。他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有理解的记忆。也就是说,在记忆的过程中,不随意记忆占得成分越大,他可能记忆的东西就越牢固。

其实,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实践。今后我还会继续去学习这本书中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己所用,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从而影响每一个学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第二篇】

-->

所谓“温故而知新”,防控疫情,宅于家中,我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从关注思维的角度,深受启发——育人至心,读思共促。

其一,启迪学生思考,关注教学软实力。

“思考”这个词,常常浮现于脑海。李莉老师去年到校指导教学工作,她提出语文课上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听之,思之。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由于生活经验,年龄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我最初关注“如何评价学生”,“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那时,我勤于写教育日志,其教学理念仍停留在表层。一个企业不是电脑最新,办公楼最新,就是最好的。一个企业的软实力,才是尤为重要的。思考,就是教学中的一个软实力。

那么如何让学生乐于思考呢?康·季·乌申斯基也说过“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绘画可以将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结合起来。班中有几个喜欢儿童画的女孩,低年级他们的写话能力并不突出。经过了两年的儿童画学习,他们的习作具体生动,运用多种感官,能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让老师和同学们眼前一亮,读来如王维的诗,文中有景,景中有意。“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解决这个难题的过程,首先是教师阅读的自我成长。如今关注到了学生内在能力发展,才知道如何让更多的孩子去绘画,去思考。

其二,结合不同学生的阅读特点,培养其阅读习惯。

课上,学生在答疑解惑时,鲜有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他知道得越多,他不理解的地方就越多。”我恍然大悟——孩子不提问,并非他们已经掌握所学知识,而是其思维不够活跃,许是懒于思考的缘故。

面对学生思维的凝滞,如何引导他们思考呢?苏霍姆林斯基总结:“每一次困难都是靠阅读来解决的。”阅读,不仅是教师自我成长的渠道,还是家长素质得以提升的方式,更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

16年执教,学生阅读特点有巨大的差异:

有的班级,在第一堂读书动员课上,我被孩子震撼:不到10秒钟,人人都能很快入书。有的班级,除了3-5人难以入书,都静心阅读。

本届孩子的第一堂阅读引导课,我给孩子们讲宫西达也《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虽然我为之感动,他们难以静心,难以投入。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首先是建立图书角,学生分享各自的读物,老师到图书室多次借书。

我读书有个习惯——边读边摘抄。我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再取来写文章或者复读时,用来层次清楚,思来易于比较。亲自悟到阅读之重要,面对100%的外来务工子女,我决心抓阅读,让学生从书中汲取能量,获得成长。

其三,及时调整阅读方案,让孩子在阅读中思考。

书中提到,“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我就没少花心思。

口头作业,孩子们开始不放在心上,也难于坚持。为了让学生读书,我让他们每日在阅读记录表上,写下故事题目、估计字数,第一个月有13个孩子坚持阅读,有4个孩子,记录表空空如也,如此怎能达到真正阅读的目的?那就是一读二写三说。

既然长期反馈效果不好,更改为日日反馈。孩子在群中发送读书记录,有32个孩子在阅读积分中,获得满分。一次阅读测试,16个孩子全对。我再获启发:另外28个孩子,怎样让他们在阅读中思考?学生读书之后,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每个孩子要表达感受,就一定要读书,学生坚持下来。从中,我也发现他们的朗读水平、理解水平都获得了提高。

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指导他们读不同的书,让他们走入书的世界,体会到读书的快乐。育人至心,读思共促,亦是师生共促,这应该是一个提升阅读能力的机会;这也是个不断学习与挑战的过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第三篇】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越读越对他景仰敬重,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真是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象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作为一名教师,要懂得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赏识教育是其精华,贯穿全书始终。

这本书告诉我: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充分肯定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树立学生的信心,促进学生进取。我们要时时刻刻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作为一名教师尤其要常常刷新赏识教育的思想,赏识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个体,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用亲情去呵护。在浇灌、培育与呵护中观察、发现并准确把握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闪光点得以升华。让每个幼儿都获得不同程度的体验与成功。使他们感到“我是最棒的!”“我能行!”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因为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建立自信,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有主动参与一切活动的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我要时时刻刻让当年我眼中所谓的“差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延续着。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就违背了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第四篇】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就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 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和体验。

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是知识的源泉,聪明的殿堂!它会给人气力,读书可以改变人生。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我不时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第五篇】

教学离不开评价,没有评价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

学生的学业评价历来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纲要》高屋建瓴,指出了学业评价的目的。当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怎样进行学业评价的问题,还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

苏霍姆林斯基有言:“只有当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之上时,评分才能成为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大师的这句话出自《给教师的建议》,其中的“评分”,应该是学业评价的一种形式。探究大师的本意,应该可以这样理解:学业评价的基础在信任。

有人曾作过实验。主试者是无线电电视访问记者,讲的是对待未成年人(学生)犯罪的态度必须温和。访问记者,对第一组被试来讲,以处理未成年人案件的法官的身份出现;对第二组人来讲,以街道上过路人的身份出现;对第三组人来讲,以主体身份(即过去自己也曾是罪犯)出现。被试者应回答有关理解和不理解演说的问题。结果73%的人认为法官的讲话完全可以理解,63%的人认为过路人讲的话可以理解,而只要29%的人认为过去曾是罪犯的人的讲话可以理解。

同样的访谈,结果差异很大,这在心理学上叫做“信任效应”。就教学而言,信任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能力,开发学生潜能,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继而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实际的学业评价中,怎样才能做到信任学生呢?

一是动作缓一些。一直以来,众多教育工作者抱着“及时评价”的法宝,认为学业评价要“趁热打铁”。当然,及时有效地评价对孩子知识的巩固、习惯的矫正不无裨益,但实际操作中,最易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窘境。“窥一斑可知全豹”不无道理,但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使我们绝不能仅仅“窥一斑”,更不得通过“一斑”去武断地推知“全豹”。在学业评价中,要充分信任学生,动作缓一些,去观察、去思考、去联想、去探求,全面、客观认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更科学,更利于孩子发展。

二是下手轻一点。在学业评价中,经常遇到“矫正”的问题,是“矫枉必须过正”、“响鼓还要重锤敲”,还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事实上,上述两种不同的方法,均应该建立在对学生信任的基础上。脱离了“信任”这个基础,任何方法的实施,其成效都是表面的,都是暂时的。“只有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才是滋养着思想的大河的生机勃勃的溪流。”要想滋养思想、唤醒灵魂,必须在评价时下手轻一些。

三是观察细一点。“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教育就是天下最大的事,必须注重细节。在学业评价时,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心态、宽广的胸怀、敏锐的目光,善于观察学生,才能使评价更科学。而敏锐的目光应该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良好的心态、宽广的胸怀则需要来自对孩子的充分信任。

四是记忆好一点。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不是孤立的。既要联系以往的表现,又要注重未来的发展;既要注重旧知的考察,又要关注新知的掌握。学业评价不同于学生的品行评价。在对孩子进行品行评价时,我们倡导教师学会“遗忘”,不要总戴着“有色眼镜”;而在学业评价中,我们就需要有良好的记忆力,让评价连贯起来,把一次次评价之点,连缀成线,看清发展趋势,适时鼓励或者鞭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人的热情,对人的信任,形象点儿说,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让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时,给每个孩子以信任,给他们“赖以飞翔的空气”吧。

48 24274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