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活动《测量》教学反思精编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中班数学活动《测量》教学反思精编”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班数学活动《测量》教学反思篇1

1.学习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识别物体的长、宽、高。

2.激发幼儿进行测量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幼儿人手1只空纸盒、1把自制多用尺(见图7—12)。图7—12自制多用尺

活动过程:

1.教师介绍

(1)教师以空纸盒、桌子、教室为直观演示教具,让幼儿分别感知它们的长、宽、高。

(2)用什么方法能知道它们的长、宽、高?

在幼儿议论后教师归纳:用测量的方法。

目测法:用自己的眼睛看,可大致比较,但不精确。

测量法:用尺子来量一量。

幼儿人手一把多用尺,教师提醒幼儿数一下,多用尺上有几个小格子,幼儿数后发现多用尺由10个彩色小方格组成:红一黄一蓝一绿一橙五色相间。教师再提示幼儿,这把多用尺可用来量物体的长、宽、高。

2.演示

(1)教师用钢卷尺或木尺量桌子的长、宽、高。

(2)个别幼儿用多用尺量空纸盒的长、宽、高,说出长、宽、高分别是几个小方格。

3.操作

(1)幼儿用各自的多用尺测量空纸盒,分别量出空纸盒的长、宽、高各是几个小方格,并记录在纸上。

(2)幼儿合作用多用尺测量小桌子,量小桌子的长、宽、高是几尺(10个小格为1尺)或几尺零几个小方格,并记录在纸上。

(3)幼儿尝试进行自然测量,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活动建议:

1.启发幼儿在使用多用尺测量时,可以1个小方格作单位,也可以1尺作单位(10个小方格为1尺)。量同样长的物体,单位小,测量的数大;单位大,测量的数小。例如,空纸盒的长可以说是2尺长,也可以说是20个小方格长。

2.可再让幼儿想想,除了用多用尺测量外,还可以用什么作为度量工具?(小棍、绳子、筷子、脚步、手等)

中班数学活动《测量》教学反思篇2

一、主要内容

(一)数与代数

数与计算:

1.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原来与“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共同编排在第四册。

2.有余数的除法

原来在第四册,现在因为除法整体后移,所以放在第五册。

3.多位数乘一位数

基本内容与义务教育教材基本相同。

4.分数的初步认识

原来编排在第七册,现在因为数与计算的整体要求降低,所以提前到第五册。

量与计量:

1.测量(毫米、分米、千米、吨)

2.时、分、秒

原来四册的时、分、秒内容现在分别分布在一、二、五册,本册主要认识单位“秒”,更强调学生对一段时间的体验。

(二)空间与图形

四边形,主要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和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三)统计与概率

可能性

根据课标的要求增加的新内容,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以及不同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四)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广角(排列、组合)

在二年级上册已有渗透,这儿更强调用图示的方式让学生找出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二、各单元具体介绍

第一单元测量

一、教学内容

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

2.质量单位: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3.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编排特点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1)从测量教科书的长、宽、厚的活动引出“毫米”。

(2)通过观察直尺刻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借助1分硬币的厚度帮助学生巩固1毫米的表象,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通过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引出“分米”,并通过观察直尺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4)用手势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5)用公路上的路标引出“千米”。

(6)用桥梁限重的童话情境引出“吨”,借助学生的体重、动物的体重帮助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以吨作单位。

(7)单独编排“生活中的数学”。

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p2的测量活动和p5第3题都是先估测再实测,让学生通过估测结果与精确结果的比较不断调整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具体编排

(一)毫米、分米的认识

1. 例1(毫米的认识)

(1)学生先估测教科书的长、宽、厚,估测时学生都是以学过的“厘米”为单位。

(2)实际测量时,教科书的长仍是整厘米,宽不能用整厘米表示,学生用两种方式描述:比14厘米多8小格,比15厘米少2小格。此时学生还不知道“毫米”的概念,只要说出多几小格或少几小格就可以。量数学书的厚度时,不到1厘米,也使学生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3)此时,小精灵提出问题“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自然地引出产生“毫米”的必要性。

(4)通过让学生数刻度尺上1厘米长度里有几小格,直接给出“毫米”的概念(通过观察刻度尺,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表象)和“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5)“毫米”表象的巩固:1分硬币的厚度。(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如储蓄卡的厚度、ip、ic卡的厚度。)

(6)“毫米”的应用:自动铅笔的铅芯有、,降水量。鼓励学生说出更多的例子。

2.例2(分米的认识)

(1)通过两个学生用不同的方式量课桌的长度,引出用10厘米为单位来量比较方便,突出出现“分米”的必要性。

(2)直接用刻度尺直观表示的方法说明1分米有多长(建立长度表象)以及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3)米和分米的关系教材上没有给出,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

(4)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分米的长度,巩固1分米的长度观念。

3.练习一

(1)测量(估测、实测):第1~3题。

(2)利用生活实际巩固长度观念:第5题。

(3)单位换算、计算:第4、6题。

(4)实际调查:第7题。

(二)千米的认识

1.例3(千米的认识)

(1)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说明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使学生感受认识“千米”的必要性,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使学生明白路标的具体含义。

(2)借助学校操场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给出千米和米的关系。(教学时,可以利用当地实际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表象,如a地到b地大约是1千米。)

2.例4及“做一做”(进一步用身体的感受体验1千米的长度)

可以通过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

3.例5(单位的换算)

4.练习二

(1)巩固长度观念:第1、2题。

(2)单位换算、计算:第3、5题(第5题体现算法多样化)。

(3)根据不同的距离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第4题。

(三)吨的认识

1.例6(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

(1)通过童话情境引出主题。在解决“能同时过桥吗”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吨和千克的关系。

(2)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回头解决一下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

(3)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还可以说说其他的例子,如汽车的载重量是3吨,万吨巨轮,等等。也可以让学生想想1吨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 例7(单位换算)

3.“做一做”

第1题,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2题,利用计算和单位换算解决实际问题。

4.练习三

第1题,巩固质量观念。

第2题,单位换算,计算。

第3题,解决策略多样化。

第4题,实际调查,并进行环境教育。

(四)生活中的数学

让学生了解“千米”“千克”“吨”等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你知道吗”利用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五、教学建议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千米、吨),由于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

48 12995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