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历史课堂(精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历史课堂【第一篇】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 教学效率 提高方法

面向新世纪,中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此,必须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历史教学通过历史课堂帮助学生树立整体观念、系统观念,使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结构,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智能型人才。向45分钟要质量和效率,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多方面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堂教学和学生学史兴趣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时,教师也就掌握了教学的第一把钥匙,因而,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历史课也不例外。导入新课十分重要,设计并组织好新课导入,具有较强的悬念感,不但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求知欲,而且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大河流域的亚非古国》(一)时,引入导语设计成:“同学们,举世闻名的埃及大金塔,你知道它的来历吗?令人神往的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你知道它是如何建造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对学生的好奇心,教师不能置之不理,漠然置之,而要巧妙加以引导,善于利用一些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等加以运用,使他们由好奇转化为好学,产生追求真理的行动。

2.语言生动,激趣。

语言形象即教学语言的形象化,这是激发学生求知情趣的重要因素。教师讲解时,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至关重要,这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重要手段,生动有趣的讲解,越听越有味道。历史课内容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的讲解方法必须具有趣味性,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运用形象化的教学语言和直观教具,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生动逼真地“再现”于学生面前,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当时的氛围中,使其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激发浓厚的求知兴趣。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正如苏联教育学家马长连珂所说:“同样的教学法,因语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二十倍。”

3.情感教育,激趣。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在教学中保持融洽的感情,协调师生关系。情感的力量在教学中往往能起积极作用。运用情感教育,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老师应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课堂上要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关心、理解他们,成为他们信赖的指导者。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学生如果能得到老师的肯定评价,就可能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增强自信心;而如果得不到老师公正的肯定评价,就容易产生厌恶,对抗消极的情感反应,丧失自信心。特别对差生,更必须给他们创造一片广阔的天地。在课堂上提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并经常鼓励他们,及时表扬他们。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差生的自卑感,而且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要让学生自觉地尊敬老师。学生通常比较尊敬知识渊博的教师,老师的知识越渊博,教学渠道越畅通,越能受到学生的喜爱和尊敬。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4.板书明确,提高效率。

教师的板书不但能帮助学生清楚领会教学内容的思路和结构,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对事物的观察和感知,牢固地保持对知识的记忆,保证学习效率和质量。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一味讲授,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只传递,不解惑,而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这样,他们便会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1.开放式课堂,向学生的心灵开放。

教学中要十分注意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课堂时间应由教师主要使用变为学生主要使用,学生只有拥有充足的时间,才有可能充分阅读、思考、解决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整个课堂形成民主、活跃的氛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2.课内课外活动相结合。

历史课讲稿【第二篇】

学习党的百年历史,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树立正确历史观的问题。下面小编准备了:学习党的百年历史专题党课讲稿,希望大家喜欢。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的100年,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100年,是开创历史、奠定基业、开辟未来的100年。指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要很好学习了解党史、新中国史,守住党领导人民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的重要论述。

学习党的百年历史要以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

学习党的百年历史,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树立正确历史观的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是我们树立正确历史观的根本指南。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党的历史的总结运用。2013年6月,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就把学习党史、国史提高到了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重大党史事件和重要党史人物的纪念会议上,在考察革命纪念地的重要活动中,在其他许多重要场合,多次引述历史、评价历史、总结历史,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对诸如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样事关全局的重大历史问题表明了态度、进行了阐发,为全党认真总结党的历史、科学对待党的历史、重视学习党的历史、善于运用党的历史提供了根本遵循。

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宏阔的世界眼光和深远的历史视野,对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对历史规律进行深刻揭示,对现实问题进行透彻分析,对未来发展进行深入思考,为我们学习党的百年历史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我们学习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就要坚持党性原则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坚持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就要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历史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和辩证唯物的观点,正确看待党走过的道路;就要正确处理政治与学术、历史与现实、研究与宣传的关系,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真正学习好、研究好、宣传好、捍卫好党的百年历史。

学习党的百年历史要准确把握党的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汉书·艺文志》曰“秉要执本”,意思是说,总结历史,要抓住主要的、根本的东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壮阔宏伟、气象万千。在这么多的内容中,怎样才能把握其最主要、最根本的东西?十分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其主题和主线是什么、其主流和本质是什么。

关于党的历史的主题和主线,同志2010年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这就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为了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为了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认真学习党的百年历史,就要牢牢把握这些内容,牢牢把握党的历史的主题和主线。

关于党的历史的主流和本质,可以从党的不懈奋斗史、党的理论探索史和党的自身建设史来把握。

关于党的不懈奋斗史,我们要记住党团结带领人民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三个方面的伟大历史贡献、一个方面的根本成就和三个方面的重大意义。三个方面的伟大历史贡献,分别和革命、建设、改革三个历史时期相对应,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这一根本成就,就是探索、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方面的重大意义,就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在讲完“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之后,分别从5000多年、500年和60多年的历史跨度论述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

关于党的理论探索史,我们要记住两次飞跃、两大理论成果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第一次飞跃取得的理论成果,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的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取得的理论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科学发展观、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关于党的自身建设史,我们要记住两个工程,一个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提出的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一个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提出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也是党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历史。

学习党的百年历史要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华民族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因为党的事业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建设把党锻造得坚强而有力量。

进一步说,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不管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初心使党永葆政治本色,使命使党永具前进动力。这一初心和使命一直体现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中,体现在党勇于牺牲、前赴后继的不懈奋斗之中,体现在党百折不回、愈挫愈勇的坚强意志之中,体现在全党上下主动请缨、万死不辞的担当精神之中,体现在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深情之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坚持的党性修养之中。

无论是党的事业,还是党的建设,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无论是不忘初心,还是牢记使命,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因此,再进一步说,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铸就百年辉煌,根本的根本、关键的关键,就是因为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始终具有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性质的政党,是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具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和明确目标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受到人民衷心爱戴和拥护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定不移沿着正确路线和道路不断前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敢于善于坚持党的领导,具有卓越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富有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怕牺牲、奋斗不息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始终坚定不移推进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具有强大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始终保持坚强严密的组织体系,既保证全党的团结统一,又充分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宽广胸怀,善于团结一切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既具有世界眼光、注重互学互鉴,又坚持独立自主,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党。

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那将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还要多的人口进入现代化行列,其影响必然是世界性的。到那时,中国成为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建成的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社会革命将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党的自我革命也将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伟大的历史作用。

历史课讲稿【第三篇】

一、修订前的调研工作和问题的提出

2003年和2007年,为了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调研。2007年4月,教育部正式成立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组,并于上半年发文要求29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42个部级实验区就《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参加调查的教师达11万余人。2007年下半年,课标修订组收到了这些调研的修订意见和建议。另外,历史课标修订组也直接向各地区索要意见报告,得到省市报告19份,实验区报告5份。在修订过程中,修订组在北京、天津、太原、无锡等地多次召开资深专家和一线教师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从这些调研反馈的意见,可以看出:

1.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已经获得高度认同。

2.被调查者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1)《标准(实验稿)》以“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编排内容标准,理性偏强,与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距离,并使历史的时序性、系统性受到一定影响,希望能够突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2)课程容量和难度还需要作进一步调整,以兼顾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3)希望进一步提高课程标准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修订组对调研意见进行了仔细分析,提出了一些重要意见:

1.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线索性,对于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应该让他们正确地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课程标准的制定,要坚持时序性,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

2.初中学生是13至15岁的青少年,对他们的要求应以感知为主,应根据历史发展的时序,在了解历史上重要的人和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理性要求。

3.《标准(实验稿)》中的六大学习板块(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设计合理,从大的方面遵循了时间顺序,符合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应该坚持。但是每一个板块中的具体内容采用“学习主题”的设计,存在问题:(1)限制了史事的选择,疏漏了重大历史事件。(2)主旨宏大,包含内容过多,有时出现生硬捏合现象,难以建立基于时序与地域之上的历史因果关系。(3)编排框架和体例容易割裂历史,使学生难以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主要事件和人物。(4)“学习主题”理性偏强,与初中孩子的认知能力相距较远,他们在接受和理解上有一定困难,也会影响历史课程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

4.一定要在解决“难、繁、偏、旧”的问题上继续下工夫,有效办法之一就是改变“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与此相一致,对每一个教学板块的导言也要修改。

5.此次修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的体现。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标准(实验稿)》,它的“前言”和“课程目标”等内容,也要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精神,特别是根据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参考各省市的意见,作较大的修改。

在此基础上,我们确立了修订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应该坚持并完善的基本理念。

二、修订工作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1.与时俱进原则。

此次修订工作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因此修订稿强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精神的内容,合理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008年北京奥运会、科学发展观等内容,使历史课程内容更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以增强学生对国情和世情的了解,增强对祖国日益强大的自豪感和对世界发展大势的认识。

2.遵守历史学科的学科特征原则。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系统性。对于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应该让他们正确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初步获得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认识,使修订稿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发展的进步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此次修订工作坚持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

3.减轻学生负担原则。

修订稿应充分考虑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普及性和基础性特点以及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三、坚持并完善基本理念与改革方向

此次修订工作,是在继续坚持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和改革方向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理念。修订稿坚持、发展和完善这些基本理念,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体验和认识,注重教学信息的多重传递和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具有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使教师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中发挥出主导作用,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成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过程。

2.坚持并强化“三维目标”的整合。

修订稿完全认同并尊重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继续坚持从“三维目标”方面进行课程设计,进一步强调学生在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同时,养成认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等情感和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从而更加突出历史课程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3.重视初中、高中、大学历史课程的整体构建与衔接,进一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如何对初中、高中、大学的历史课程进行整体规划与构建、并使不同时段的课程有机衔接,避免重复、断裂、脱节与错位,一直是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从教者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在此次修订工作中,修订组对初中、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以及大学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进行了认真全面梳理和深入研讨,对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的内容也在研读相关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分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做了进一步修改与完善。

4.坚持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的地位。强调历史教育的独特性:历史课程是通过学生学习人类社会按照时序的发展过程来塑造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和方向,就是确立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的地位。历史课程已被视为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得到了广泛认可和重视。修订稿继续坚持这一方向,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所具有的思想性、人文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一样,对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修订稿进一步强调历史教育的独特性,即:历史课程是通过学生学习人类社会按照时序的发展过程来塑造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标准(2011年版)》的突出特点和最大变化

《标准(2011年版)》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即在坚持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方向、坚持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的地位的同时,强调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特征,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该学段历史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出发,按照时间的顺序,精选最基本的史实,采取了“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这样的课程设计和知识点的呈现方式,既突出了历史进程的时序性,又凸显了历史发展的主线,使学习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同时也降低了难度,从一个方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为什么要强调历史的时序性和系统性?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给以说明:

第一,历史学是记录我们人类成长的学问,它所反映的是人类何以经过这样的成长而达到今天的高度的。因此,历史学科的基础是时间,正是时间这条线,串起了人类从古至今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也正由于此,当我们在学习、考察、研究某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时,就一定要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时空环境中去作具体地、动态地分析和把握,既要弄清楚已经逝去的历史事实的存在状态,又要展现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对现在及未来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脱离了特定时间,就难以理解任何历史现象,也就难以理解和认识历史对我们今天以致未来的影响。

第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从纵向看,人类历史经历了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即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尽管并不是所有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历史都无一例外地按照这个序列向前发展,而是先后不一、形式各异,但是这个从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发展的总过程,仍然具有普遍的、规律性的意义。马克思在1859年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写的序言中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胞胎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1] ()①

从横向看,人类的历史是从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逐渐发展为全世界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息息相关的整体的客观过程。在历史的横向发展方面,物质生产的发展仍然是其推动力量。实际上,甚至早于上述关于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已经指出,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创造了世界市场,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2] (,88)。

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纵向的重大历史现象会对横向发展形成制约,横向发展也会对纵向发展产生反作用。所以时序性和系统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

正是基于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的基本特征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我们在此次修订工作坚持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力图使修订后的《标准》能够帮助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正确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时序意识和时空概念,初步获得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认识,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发展的进步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三,从国际上看,一些国家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也都遵循历史时序性原则,强调以历史发展时序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历史进程。例如,《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标准应该以年代学为基础,因为这种组织方式有助于学生明了历史上的发展模式和因果关系”,“时序思维能力是历史推理的核心。如果没有历史地看待时间的明确意识,学生肯定会把诸多事件看作一大堆杂乱无章的东西。没有强烈的年代学意识,学生就不可能考察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解释历史因果联系。年代学是组织历史思维的智力前提。”《英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在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理解能力”的要求方面,第一点就是要求学生具有“对时序的理解能力”。日本的标准也强调历史线索的重要性[3] (,20,79,346)。可以看出,时序性作为历史学科的特性,是各国的历史课程标准都遵循的。

五、历史课程设计思路的重要调整

具体地说,就是在保持(实验稿)的总体框架——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大板块划分的同时,适当弱化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学习主题,并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一个板块的内容设计上,以基本的史实为主,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使保留、选择的史实链接起来基本能够反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时空线索。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大部分,它们各有其专门的对象。这种区分符合初中学段的青少年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此,我们在修订工作中,首先确定了中国史和世界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中国古代史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以及历代基本特征为核心,注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同时重视中外交流的发展。中国近代史以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独裁统治的救亡图存为主线,兼顾现代化因素。中国现代史突出反映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世界古代史注重全面反映多元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在欧、亚、非洲之间不断进行的交往。世界近代史注重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程、马克思主义诞生和殖民地人民对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反抗,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联系的不断加强。世界现代史注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第三世界发展历史进程,以及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构成了世界各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

当然,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是不应该截然分开的,尤其是在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中,两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六、《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变化

1.进一步完善了课程总体目标、分目标、课程性质和实施建议。

(1)发展与完善“前言”涉及的课程总目标。《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这一提法,是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做出的最新论述,进一步确立了历史课程的目标价值取向。

(2)对“课程性质”做了较大的修改与完善。修订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四大特性:

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2.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

(1)根据“课程设计思路”的弱化学习主题、依照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所做的调整,重新编写每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导言的目的有三个:第一,通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和解读课程内容中所选择的史事,基本勾勒该学习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特征,揭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第二,使教师能够了解该学习板块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和结构;第三,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次,提出教师和学生通过该学习板块的教与学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

(2)在课程内容的具体选择上,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该学段历史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出发,总的目标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实,降低难度,减轻负担。为此,我们增减了一些知识点。

为了合理增、减知识点而又不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我们制定了以下一些标准。根据这些标准,我们按照时序,重新排列每一个板块中的史实。

增加知识点的具体选择标准:

①根据历史课程的时序性要求,为了给学生必要的历史发展的整体概念,适当增加一些知识点。例如,中国古代史增加文景之治、东汉、安史之乱等内容;中国近代史增加了义和团、袁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混战等内容。

②历史发展中出现的、初中学生应该掌握也能够理解的新事物。例如,中国现代史增加雷锋、北京奥运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等内容;世界现代史增加了社会保障制度、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生态与人口问题等内容。

③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而必须增加的内容。例如:由于西欧庄园是理解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关键知识点之一,因此在世界古代史的知识点中增加了西欧庄园,但在教学要求上降低难度;又如,由于手工工场、租地农场是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变化、资本主义产生的关键问题,因此在世界近代史中也增加了这两项内容,但在难度上也有所降低。

减少知识点的标准:

①课程内容整合与相关学科的衔接。例如,考虑到在讲述祖冲之的数学成就时会向前追溯到《九章算术》,而且在数学课中也会涉及这个知识点,因此就不再将《九章算术》列在《标准(2011)》之中了。又如,考虑到地理课中也会讲到《水经注》,物理课中也会讲到阿基米德,故在《标准》中就不再列入。

②从学段角度出发,考虑知识点的难度,对一些较难的知识点,不在初中讲述,而是放到高中课程中再讲,使初中与高中历史课程有机衔接。如《资治通鉴》、左宗棠收复新疆、和平解放、1954年宪法、运动、伏尔泰、绥靖政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印度独立、中东战争等。

③从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出发,删减一些不影响初中学生理解历史发展主线的知识点。如元谋人、尧舜禹传说、禅让制、世袭制、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计算机网络技术、“863计划”、教育、文艺、体育、就业制度、医疗保险、南方古猿、人类起源、三大人种、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布匿战争、查理马特改革、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国会纵火案、反犹暴行、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生物工程技术,等等。

④《标准(2011年版)》未列入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课外活动可以自我获得的知识。如马可·波罗、《荷马史诗》、巴黎圣母院、德莱赛、毕加索、爵士乐、好莱坞等内容。

总的来看,修订后的《标准(2011年版)》,在内容总量上有所下降,也使课程内容更加集约,重点更加突出,历史主线更为清晰,更适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在修订过程中,我们将近30年来已经被学术界基本认同的新的研究成果,适当地吸收到修订后的《标准》当中。除了具体的内容外,最明显的是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之中。这样做的理由是:根据国内外近几十年来新的研究成果,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已经基本得到公认。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以代表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和第二卷为依据给以叙述。

3.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上提出依次递进的更明确的要求。

初中一年级:主要培养学生历史的时空观念,识读历史图表,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了解传说、故事、演义与史实的区别。

初中二年级:主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阅读、分析基本史料的能力和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

初中三年级:主要培养学生绘制简单的历史示意图,能够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初步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能够初步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分析、论证等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总的来看,《标准(2011年版)》具有一些基本特点:

1.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大特性。

2.在“课程基本理念”上,更突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的“育人为本”、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更强调探究式学习和教与学的创新。

3.更新“课程设计思路”,在具体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弱化学习主题,采用按照历史发展时序的“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凸显了历史发展的主线。

4.更为清晰明确完整地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横向的课程目标,并与课程内容中规定的纵向的目标结合得更为紧密。

5.在课程内容上,根据“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构建课程体系。在六个板块的学习内容上,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重新排列史实,并提出必要的相对应的教学活动建议;同时根据上述原则撰写导言。

6.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删除过难、过偏、过多的知识点,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7.“实施建议”清晰具体,切实可行,富有弹性;进一步明确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教学活动、评价实施、教材编写、资源开发都留有更大的创新空间。

七、对教师理解并指导教学工作的建议

1.理解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

教师要学习并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形态演进的阐述及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阐述,从而加强对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系统性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在使用《标准(2011年版)》时能够看到,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无论是中国史的课程内容还是世界史的课程内容,我们在排列重要的知识“点”,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时,都是根据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这两条纵横交错的“线”来安排的。

下面让我们分别看看这六大学习板块中的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联系。

在中国古代史中,纵向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多,而且因涉及的时间很长,我们将其划分为7个时段。在这段历史时期,我们既可以看到较为完整的中国古代的王朝更迭和各个朝代的基本特征,看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看到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的传承,还可以看到随着中国的生产力发展,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往不断扩大,如“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知道佛教的传入”;“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等等。

教师要注意到这种编排,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祖国历史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古代的中外交流,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在中国近代史中,中国与世界的横向联系更为明显,因为这个近代史的开端本身就是世界历史横向发展的一个结果,而且对以后的中国历史发展与世界历史发展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们在这一历史时期既可以看到中国以被侵略者的身份同西方列强“密切”接触,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历史成为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和独裁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也可以看到中国现代化的起步,如洋务运动、张謇办实业和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近代新式教育和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近代社会生活、解放区的,等等。

教师要充分理解近代外部世界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近代中国的民族苦难是国内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和外国列强入侵造成的;认识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道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知道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从而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在中国现代史中,中国不仅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而且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修订稿不仅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从而使中国生产力大发展的历史,也可以看到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不断融入世界、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为此,修订稿选择抗美援朝、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与改革开放、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与中美建交、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内容来说明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教师要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能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时使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世界古代史部分,我们基本按照世界各个古代文明出现的顺序编排,选取最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来体现世界历史的发展。在这一历史时期,我们即可以看到在世界各地诞生和发展的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也可以看到世界各地区之间横向联系与交往的不断扩大,如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等。

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树立民族自信心,培养理解、尊敬、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心态。

在世界近代史中,不仅能够看到西欧、北美、俄国、日本等地相继建立并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两次工业革命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也可以看到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被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所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教师在讲述这段历史时,不仅要讲清资本主义在西欧、北美、俄国和日本的发展,还要注意资本主义发展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揭示19世纪末所形成的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历史原因。

世界现代史部分主要叙述的是20世纪初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在此阶段,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的危机所引发的两次世界大战和美苏对峙的冷战,看到社会主义制度从理想变为现实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曲折前进,看到世界殖民体系的解体,看到在和平的环境下世界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迅速发展、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人类面临着各种严重的问题,更能够看到当代世界已经形成一个息息相关的、多样性的整体,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终于形成。修订稿中选取的所有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都与整个世界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相互影响。

教师在备课中要有意识地使学生了解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多样性的整体,构成了世界各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

2.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放到特定的历史时间和空间中讲述。

《标准(2011年版)》仍然把中国史和世界史各分为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按照时间顺序列出若干重要的知识点,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等。其中的一些知识点是以事系人,重在讲事件的来龙去脉而涉及到人,一些知识点是以人系事,重在讲人的生平事迹而涉及到事,以前者居多。教师在教学中,要依照历史顺序(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让初学历史的学生具体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通过生动的语言讲述和学生自己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发生和存在的时间和地点,启发学生探究这些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有机联系,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如果没有明确的历史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只是讲述历史事实,那么,面对这些事实,学生就会感到杂乱无章,没有头绪,甚至发生历史的错位,无法正确地考察这些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无法揭示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达不到历史课程的培养目标。

3.贯彻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普及性原则。

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亦是普及性的国民教育,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应以普及基础性的历史知识为主。初中历史教师要认真学习并充分领会课程标准中对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述,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全面理解课程内容所采取的“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避免追求过全、过深、过细的历史叙述。一些较深的内容,在初中教学中不必过多涉及,避免从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上超出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

4.《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精神的教育。

修订稿适当弱化了学习主题,采取编年体“点-线”结合呈现方式,使学生在历史的时序发展中,了解和感悟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从根本上培养初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文素养;更强调民族交融、民族和睦、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见下页表2)。

5.要全面理解并实践《标准(2011年版)》对教学工作提出的七点具体建议。

(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2)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3)注重对基本事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4)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5)注重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6)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7)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真正能够通过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师生双方的积极有效互动中,将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将“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落到实处。

作者简介徐蓝,女,北京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之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历史课讲稿【第四篇】

[关键词]历史学教学论;说课;训练

[作者简介]丁玲玲,泉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福建泉州362000

[中图分类号]C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1―0198―03

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专家,用规范的语言系统地阐述某一课题教材的内容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教与学活动安排及其理论依据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在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说课对于教师探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高师院校是培养合格教师的摇篮,应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加强对高师生进行说课的训练。

一、说课的必要性

加强对高师生进行说课训练是高等师范院校历史专业“历史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需要。“历史学教学论”作为师范院校历史专业最具师范性特征的课程,是以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解决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等一系列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中的教与学的问题。长期以来,高等师范院校的“历史学教学论”教学,要么轻理论讲授重实践训练,要么轻实践训练重理论讲授,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总是处理得不是很恰当。说课这一活动不仅要求学生在说课中说出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的是还要能说出为什么这么教。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及知识,促使他们认真学好历史教学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课程,使理论与实践达到自然和谐的统一。说课训练可以改变目前师范院校教学论课程教学的薄弱环节,促使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未来教师素质的提高。

同时,加强对高师生说课能力的培养,也是摆在师范院校面前紧迫而又现实的任务。在当今这个就业压力相当大、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教师职业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不仅在师范生之间存在着竞争,还有来自其他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和社会在职人员的竞争,师范生不再独享教师岗位,要求得理想的教师岗位必须经过严格的市场竞争。在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应聘过程中。教育招聘单位考虑到时间、人力等主客观原因,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说课的形式,来考核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和从教能力。说课成为考核毕业生是否具备教师素质的最直接、最有效、最省时的方式。因此,要提高师范生在人才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就必须加强说课训练,培养高师生的说课能力,以提高高师生竞争教师岗位的优势。

二、说课训练的主要途径

高师生说课是指在教学论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教育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在备课的基础上,针对自己在备课中对教材的分析处理、教学设计等依实际需要面向老师或同学作出综合的阐述,是为了适应教师职业的需要而进行的训练。在“历史学教学论”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加强对学生说课的训练与培养。

1.理论讲授

在讲授“历史学教学论”的“备课”、“上课”等相关理论知识后,要求学生按教师所指定的中学历史教材的某一课题进行认真备课,撰写教案。在学生备课的基础上,让2~3个学生对这一课题进行试讲,师生共同讲评。尔后让学生观看同一课题的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并就师生的教学进行比较讲评。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该课题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就比较熟悉了。随后,教师向学生强调目前中小学的教师聘用、职称评定、业务考核、教学评比、教学观摩等,都广泛引入了说课活动形式。要求学生以这个课题为案例进行说课。由于学生还没有掌握说课的基本知识,肯定不知道说课应从何下手,对说课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渴望。这时教师抓住契机向学生传授“说课的概念”、“说课的功能”、“说课的类型”、“说课应说什么”、“如何撰写说课稿”、“怎样进行说课”、“说课应遵循的原则”等说课的常规理论知识。强调说课与上课一样,必须认真钻研历史课程标准,吃透历史教材,了解学生情况,选择教法与学法,设计教学过程。说课与上课又有区别,上课主要体现在备课后的操作过程,重点是教什么、怎么教;说课则不仅要讲清教什么、怎么教,而且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重在说理。如教学目标为什么如此锁定,教学策略为什么如此选择,教学方案为什么如此制定,教学过程为什么如此实施,要说出个理论依据。随后,教师再以学生较为熟悉的课题为例,进行示范分析,从而使学生对说课的知识有个较完整的认识。

2.实践训练

在学生了解、掌握说课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说课的实践训练。教师可让学生自由组合,4~6个组合为一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中学历史教材某一课题,进行集体备课,撰写说课稿,进行模拟说课,师生再共同交流、讲评。这样做既可以让同学们共同学习,互相交流与提高,发挥集体智慧,增加团队协作精神,也可以减少个体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实际感受说课的全过程,从中锻炼学生说课与评课的能力。

在小组说课训练的基础上,再让每一位学生自由选择课题进行说课的全方位准备与实践。由于有了小组说课训练的基础,每个学生都能轻车熟路进行相关的准备与操作。考虑到课时的限制,以及学生个体的差异,可利用微格教学的设备。几个微格教室同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说课训练,并将每个学生的说课过程全方位地录制下来,然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自己的说课录像,大家互相交流,帮忙找出不足之处,进行修改,随后再次进行说课微格训练。在学生经过两轮的微格说课训练后,教师再选择一些较为典型的说课录像,进行集体讲评。同时,推选几个学生根据说课时所设计的教学方案进行课堂教学试讲,实践检验“说课”的可行性、实效性和科学性。这样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懂得说课应说什么,怎样进行说课,从而培养学生的说课能力。

3.观摩学习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说课能力,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多观摩学习。如利用教育见习或社会实践,让学生参加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说课教研活动,或观摩市、县或片区组织的历史教师说课比赛,让学生实际感受在中学第一线工作的教师们的说课风采。如果条件不允许的话,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中学历史教师说课的录像。在观摩学习之前,教师要尽可能提前了解中学历史教师说课的课题,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做好相关的准备,如熟悉课题教学内容、撰写说课稿,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学习观摩。强调在观摩学习过程中要全方位地认真观察和记录,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要虚心向中学教师学习请教。观摩学习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体会和评价意见,找出自己与中学教师的差距,从中得到比较和借鉴。通过观

摩学习使学生获得了说课样板示范的效果。

4.检查考核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调控教学,激励学生学习的功能。“历史学教学论”的考核成绩评定,应依本课程的特点,将理论知识以闭卷考试的形式与实践操作以面试的形式,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定。实践操作可从说课、试讲两个方面进行考核,具体操作程序是让学生自选中学历史课题,撰写说课稿,面对老师和同学进行说课,一般要求说课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必要时还要回答老师、同学提出的疑问。将说课纳入“历史学教学论”课程的考核内容,可以让学生产生一定的紧张感,使学生变压力为动力,认识到说课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说课训练的重视,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在实践训练中经常发现,一些同学说课稿写得挺好的,而且也多次进行自我的说课练习。但在关键时刻,由于怯场、紧张,说课的实际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常出现丢三落四,或语言表达含糊不清等情况。通过说课考核可以从中训练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应聘考核打下良好的基础。对说课进行检查还可以反思“历史学教学论”的教学,对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说课的作用

高师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合格师资的摇篮,高师教育引进说课理论,不仅可突出其师范性,提高高师生的职业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教育理论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说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学教学论”的积极性

高师生由于对中学历史教学还缺少感性认识,常常觉得“历史学教学论”的理论知识是空洞的,枯燥乏味,没有实际用途,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说课要求教师不仅要说出历史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板书设计等,还要求说出这些设计和安排的理论依据。高师生为了把课说好,就要主动地翻阅资料、查找依据、寻找方法、制作教具、制作课件,与同学商量,向老师请教,变被动的“死学”为主动的“活学”。在与老师、同学相互学习研究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要说好课,不仅要掌握和运用专业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和运用历史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更要了解教育改革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从而把刻苦学好专业知识及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变成自己强烈的内在需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说课能培养高师生分析和运用中学历史教材的能力

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的依据,是教与学的根本,熟悉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结构和体系,学会分析和处理中学历史教材是中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说课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是说教材,说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其相互关联;二是说教法,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说出本节课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三是说学法,说出本节课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四是说教学程序,说出自己的教学思路、课堂结构和板书设计等。所有这一切要求高师生在说课前,要认真研究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掌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弄清教材前后联系及各部分教材在整个学科体系中所处的位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了解知识的承接性和延续性,对知识系统内在联系做到心中有数,并进行认真的备课。通过说课训练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准确地制定出教学目标,确定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及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的具体做法,从而提高高师生分析教材、运用教材的能力。

3.说课可以培养高师生的教学技能技巧

48 13463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