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读后感范例【精选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礼记大学读后感范例【精选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礼记大学读后感范文【第一篇】

偶读《礼记》遇到了下面这样一段话,很值得慢慢体会。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古代的教育,没有德智体美劳,却有仁义礼智信。没有说让学生毕业后成才,做一番大事业,只是要求学生能够人格健全,学识通达,能够成为榜样。成为榜样后,他人自然能够信服,也即是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如今的高校,老师给学生打分打的试卷的分,学生给老师绩效分。对于这一点我非常反感,并不是因为学生给我的分数低,而是对于这种事情很不能理解。某些人为了讨好学生,甚至放弃了师者的尊严,对学生容忍放纵,奴颜婢膝。还有,有些学生因为考不好,甚至在网上骂老师,呜呼哀哉,今日之‘博习亲师’也。

礼记大学读后感范文【第二篇】

礼记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严整而又极有价值的1篇,是我国古代教育学的雏形,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专著。总结了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教育经验,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阐述。其中的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依旧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古人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君子教学,不是直接灌输知识,而是创设情境,言此而意彼,让学生感悟、发现,从而得到教师“举一”而学生“反三”的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思考,而不是牵制学生;鼓励学生去思考,而不是训斥他们。这样才会使师生关系更加的融洽,师生之间更加亲近。学生愿意和老师主动交流学习上的问题,而老师也愿意和学生共同探讨解决学习生活上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兴趣因此也被调动起来,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而老师对于此状,也有更加饱满的情绪去教学。强而弗抑,才会使学生学习时感到轻松;开而弗达,才会让学生们真正地去动脑筋思考,学习心态才会由被动转为主动。因此做到了这三条,才可以真正的说是善于诱导了。当然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不是你去讲了多少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去思考才是最关键的。教师向来被看作“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处于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思想注定了双基教学中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启发性特征。

当然,于此,在我们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而对试卷的分析就是对学生的一个正确的引导。

平日里学生考试后,当课代表把批改好的试卷发下去时,发到试卷的。

同学脸上却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好像各个都得满分似的,而且都忙着在打听、比较其他同学的成绩。当时我想:他们为何不先去查查失分的原因。难道考试的目的是求个分数?试卷分析课是为了让他们相互比较分数的高低?考试的目的是什么?分析试卷的目的又是什么是否如同学所理解的呢?我们知道,考试作为教学的一种方式,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种常用的方式。那么,什么是“教”呢?只有弄清“教”的目的,我们才能明白作为教学方式之一的“考试”的目的以及“分析试卷”的目的。《礼记学记》中对教育是这样定义的:“教者,长善而救其失也”。中国的古圣先贤早在几千年前就说出了教育最重要的两个主轴——“长善+救失”。教育的的目的就是长养学生德行保持学生的好习惯;纠正学生的过失,导正学生的不良习惯,端正学习态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功半,又从而怨之。”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精辟的讲到了“教育”的本质,“教者,上所施,下所效”,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本质是要以身作则。因此,分析试卷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老师自己反省教学上存在的优点和不足的机会,通过试卷的分析衡量自己教学上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方向和教育理念的标准,而不是将分析试卷课看作是又一次批评学生的机会和衡量学生好差的尺度。古语云: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若我们明白了“教”的目的、“教”的本质,那相信每一次的试卷分析课将是一道和谐的教学风景线。对于考试,我们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去看待,其次,对于分数,应该让同学们对此既不必耿耿于怀又不要不加重视,那么问题就在于引导了。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这个工作应该在一开始就做好,而不是等到学生出现了问题之后再去引导,恐怕这时候已经晚了。成绩的分析主要就是让同学们明白每一次考试的意义,从中让学生去吸取经验,这是在初中的学习生活中最具有意义的一项工作,如果这项引导做好了,那么这个班的学习气氛也会被随之带动起来,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涨。因此可见引导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有多的重要,当然这项宝贵的教育财富,老祖先在20xx多年前就已经告诉我们了。

礼记大学读后感范文【第三篇】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

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在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的为学生唱一首歌。这样的“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时,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

礼记大学读后感范文【第四篇】

《礼记·表记》载: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子曰:“夏道未渎辞,不求备,不大望于民,民未厌其亲。殷人未渎礼,而求备于民。周人强民,未渎神,而赏、爵、刑罚穷矣。”

为清楚计,本文将原文分成四段。以此作为前文的补充,可使读者朋友更多地了解孔子如何看待夏、商、周三代历史,特别是“礼”的演化。

现将上引文字意译如下:孔子说:“夏代治国尊崇君主之命,敬奉鬼神却不当作国策,讲究人情而待人忠厚,先给俸禄而后施威严,重奖赏而轻刑罚;这样的统治使人感觉亲切,但缺少威严。夏代民众有其弊病,就是愚蠢少知,骄狂粗野,质朴而无文化修养。”

“商代的人尊崇神明,带领民众一起侍奉神明,首先是祭鬼(祖先之魂灵及万物之精怪)而后才讲礼仪,重刑罚而轻奖赏;这样的统治有威严,但使人不易亲近。商代民众有其弊病,就是放荡而不安分,争胜免罚而无羞耻之心。”

“周代的人尊崇礼制又好施恩惠,祭鬼敬神但不作为政教内容,讲究人情而待人忠厚,用爵位等级的升降进行赏罚;这样的统治使人感到亲切,但缺少威严。周代的`民众有其弊病,就是贪利而取巧,重文饰而不知惭愧,伤害他人而不明事理。”

孔子说:“夏代政令文辞简单,征税较轻,对民众要求不多,民众还有尊君亲上之心。商代的人礼制、礼仪不充分,并且对民众征收赋税力求穷尽。周代推行对民众的教化,不繁乱敬神,同时奖赏、爵禄、刑罚等手段十分完备。”

孔子对三代的区分,应该说首先是文化的区分。“尊命”“尊神”“尊礼”的发展,学者们看作是巫觋文化(觋音习,男曰觋,女曰巫)、祭祀文化、礼乐文化的演进(陈耒《古代宗教与伦理》)。三种文化密切相连,但人文自觉在逐步提升,也就是人的理性一代比一代更高。夏与周同为“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亲而不尊”,“并不是不同民族文化特性在同一发展水平上的偶然相同,夏道的远神近人是神灵观念尚未发达之故,周人的远神近人则是经过对殷人的理性否定而呈现的对夏的更高一级的肯定”(同上)。这大概就是否定之否定。

其次,是政治的区分,孔子主要通过“不求备”“求备”以及赏罚不同说明施政的宽严。夏道贵赏,“不求备,不大望于民”,说明刑罚在统治中所占比重较轻,进而可以说明夏代施政甚宽。还未完全脱离原始社会。殷人贵罚,“求备于民”,表明商代施政甚严,可以证实商代奴隶制的严酷。周人“尊礼尚施”“强民”“赏、爵、刑罚穷矣”,说明施政宽严有度,进而说明宗法等级制的建立,以及分封制的完备。

再次,可以说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区分,主要是三代民风的差异。夏民愚野质朴,反映了民智未开的蒙昧时代状况。殷民放荡,不守本分,求胜而无耻,表示殷商仍未彻底脱离野蛮时代。周人贪利取巧,虚伪而不知羞惭,甚至算计、伤害他人,基础是生产水平大幅提高,尤其是商业开始发达,以及文化提上日程,周代民风显示出文明时代的一些负面特点。

孔子的话自然只是一家之言,今人认识夏、商、周三代不可能仅限于此,但孔子所论足以成为非常重要的凭据和启示。

礼记大学读后感范文【第五篇】

读完《礼记大学》后,我意识到我们不仅仅需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卓越的理想,因为这对我们一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想要拥有更好的人生,我们还需要有完美的德行,要能做到不欺骗自己,以及要去掉自己的不足。

如何拥有完美的德行?何谓德行,德行就是指美好的道德品行,强调自身修养的重要性。每个时代所特有的道德观念,决定人们的言行,支配着人们对人、对物,对事的取舍。只有大家都成为德行兼备的人,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国家才能更加富裕强大。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构成的,而不是由文字。”无数事例表明,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高尚的情操。代表民族未来的我们,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什么样的思想品质和什么样的道德水准去接过人类文明的接力棒?我觉得首先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学生,是我们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最基本的行为。试想假如全国每一个校园都共同创建文明校园,那么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将大大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将会大大加强,祖国的未来一定是繁荣昌盛、灿烂辉煌!

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端正自己的态度?树立良好的心态,用积极向上的眼光看待生活中和学习中发生的事情,用正确的态度面对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端正人生态度。积极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或者帮助弱势群体,进行无私奉献,端正人生态度。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经常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积极向上的书籍。例如,关于励志或者成功的书籍,做积极的心理暗示,端正人生态度。要乐观。乐观的心态,可以成就一个人,我们要做乐观的主宰者,不做悲观的奴隶;生活中要经常面带微笑,每个人都会喜欢面带微笑的人的,他能给人以鼓励,给人以赞许,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我们充满乐观与热情,事情都会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如果我们天天想着不好的事情,相信我们天天都会愁眉苦脸的。这就告诉我们端正态度是多么重要了。

如何去掉自己的不足?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只有成功的人。而只有懂得如何塑造自己的人才称得上是成功的人!首先我们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不足所在,那么我们才有办法去解决我们的缺点,努力克服。其次就是我们在知道自己的不足,我们要善于控制别人对于我们毛病的话语,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要控制好我们的情绪,不要让别人的言语打扰我们的进步。还有就是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不足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像我们可能有时候自卑,那么根源可能我们对自己的长相不太自信,这样我们可以在别的方面建功立业,这样就平衡。

以上就是我对《大学》的感想。(黄丹)。

礼记大学读后感范文【第六篇】

儒、道、阴阳、法、名、墨、杂、农、小说家九家为中国最早的九个学派,其中儒家和道家出现的最早。儒家的礼仪在周朝时就已经开始实行了,道家的八卦早在伏羲时就出现了。但《孟子·尽心章句上》中说:“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所以,我觉得还是儒家更主张中道。

我认为《儒行》这篇文章就是写君子(儒士)的各种行为的。我体悟最深的一段是: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有人会把它翻译为:儒士拿忠信做甲胄,礼义做盾牌;头戴仁而行,怀抱义而居。这就是自立。可我更愿意把它译为:儒士用忠信捍卫自己的思考,用礼义来保护自己那颗纯洁的心;脑子里有一种意念是要怀着仁爱去行动,心中怀着义来处事。虽然有暴政,但也无法改变我的想法。这就叫做自立。

举两个例子吧!

周朝时,西伯(周文王)不喜欢纣王荒淫无道的统治,所以就以自己的仁政来治理国家。这可惹怒了纣王,于是纣王便囚禁了西伯。但西伯仍然依他的正道而行,最终还是打败了纣王(只不过是把他的大道传给了他的儿子武王)。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犹太人摩西的。

犹太人在埃及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埃及人便开始排斥犹太人,后来又要把所有刚出生的犹太男孩都杀掉,只有一个叫摩西的小男孩获救了。他支持犹太人信仰上帝,而不信仰多神教,最后带领大家搬到了耶路撒冷(后来的以色列),自称以色列人。

所以,如果你光会独立做饭、扫地,这不叫自立,必须有了这颗心才叫自立。

礼记大学读后感范文【第七篇】

闲暇时我常常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桌旁,一边品着绿茶,一边慢慢研读着《礼记》这部古代经典,那淡淡的茶香与书香顷刻间在心脾间交融、弥漫、缭绕,足以令我心旷神怡、如痴如醉,读着,读着,我仿佛回到了遥远的古代,正在与古代圣贤品茗与对话。

《礼记》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着作,在历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论语》,比肩于《孟子》,又远超于《荀子》。这部书可谓是包罗万象,它以礼乐为核心,所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礼记》在唐代就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则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由此可见《礼记》这部书的重要价值。《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为“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我反复吟读着这段文字,深深地被文字中所蕴含的那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做儿女,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壮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世界。”孙中山先生就曾提出“天下为公”的思想,主张为了老百姓,建立一个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共和社会。这段文字,并不会因年长日久而失去光泽,至今读来,它仍发出道道金光照亮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表达了我们每个人对对美满、公正的大同社会的强烈向往。

翻开我的笔记本,本子上摘录的第一句话便是《礼记》这部书中的一段文字:“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句话的原意是:“要广博地学习,对学问要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我经常将《礼记》中的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并时常用这句话教导与勉励我的孩子和我身边的年青朋友。“博学之”即讲学习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也将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这句话时常提醒我在工作中注重学习,不仅要精通业务知识,还要广泛学习其它方面的优秀书籍,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做一个“一专多能”的人,此外在平时还要多与身边的同事朋友沟通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工作方法,对于工作生活中的难题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此外,光学习理论和书本知识还不够,还得多实践、多锻炼,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在这部书中,我也了解到了古代的儒学家们对古代礼仪制度的一些认识,诸如礼的起源和礼的作用,古代人对冠礼、聘礼、祭礼等礼仪规范的解释。可以说,《礼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礼教文化的成熟。这部书对于现代中国社会中的礼仪礼节仍有很好的启示和教育研究意义。当然《礼记》中的部分文字也含有全力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及顽固宣扬男尊女卑的思想,这些思想是不可取的,需要我们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进行对待。

总之,《礼记》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国学经典,就像一壶好茶,需要慢慢细品,才能感受到那沁人的芳香。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将在书海里不断徜徉,撷一缕淡淡的书香。

礼记大学读后感范文【第八篇】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积淀了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礼记》便是其中的儒家经典代表作之一。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19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记得读高中的时候,正值青春叛逆期及改革开放初期,美国大片、西方节日、西方的价值观开始扰动着中华大地,迷茫从那个时候开始。祖国经历了坎坷及发展,个人也经历了社会的洗礼,如今祖国强大,经济发展,文化自信也提上日程。

什么是礼?孔子说:“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君子无理不动”这几句,深深映入我的脑海。

《礼记》涉及内容广泛,是体现儒家“仁”的各种社会规范,在古代是维系社会人群生活秩序的重要典范。当然,也出现违礼之争。最著名的是宋朝“濮议之争”。

濮议,是宋英宗时代对生父尊礼濮安懿王赵允让的讨论,引起了一系列政治事件。宋仁宗无嗣,死后以濮安懿王允让之子赵曙继位,是为宋英宗。即位次年,诏议崇奉生父濮王典礼。侍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及司马光、贾黯等力主称仁宗为皇考,濮王为皇伯,而中书韩琦、欧阳修等则主张称濮王为皇考。

在这场持续两年的"战争"之中,北宋的文武大臣分为了两派,一派是以司马光、王珪为首的"台谏派",读书笔记m在这些人看来英宗既已嗣位仁宗,就应该和生父保持距离,对其应该改称皇伯;另一派是以韩琦、欧阳修所领导的的"中书派",他们主张"所生、所后皆称父母",英宗虽嗣位于仁宗,但濮安懿王毕竟是生他养他的血亲,对濮安懿王应该有别于其他的诸侯王,应称为皇考而不是皇伯。英宗因立濮王园陵,贬吕诲、吕大防、范纯仁三人出外。旧史称之为“濮议”,后亦借指朝中的争议。

最后,曹太后下诏:“濮安懿王、谯国夫人王氏、襄国夫人韩氏仙游县君任氏,可令皇帝称亲,濮安懿王称皇,王氏、韩氏、任氏并称后。”

礼记大学读后感范文【第九篇】

只有当自己真正用心的去阅读了这篇文章,才能切身感受到它给你带来的来自心灵上的触动。这是先辈给我们留下的财富也是对我们后人的期待。文章中主要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了解的。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句话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的很普遍,主要是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意,不能出尔反尔。在古代人们非常看中诚意,甚至还把他当做君子的评判标准,这足矣证明这句话在当时的分量。然而在科技发达经济腾飞的新时代我们反而忽视了它的重要性。近年来也出现了的诚意问题屡见不鲜,如长春长生的毒疫苗事件、三鹿奶粉事件、汽车漏油事件等等。这些问题都在说明当今的出厂商只是单方面注重经济效益,反而忽略了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下来的诚意文化。出现了许多奇奇怪怪的癌症和疑难杂症,人们的身体状况也大大下降,以至于人们不再相信产品的质量,信任危机也就此种下了种子。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这是必然的结果。虽然有很多令人寒心的事件,但还是有像华为一样给我们在黑暗中带来了一丝光明的生厂商。他们贯彻科技信息的具体表现。我们应该将诚意捡起而不是丢弃。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灵美比外表更重要。正心是大学里面的一个小部分,但却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大部分。现在的社会不缺颜值高的人,随随便便化一个妆也可以去遮住表面的缺点,可是心灵的丑陋却不能轻易的去掩盖。在这个新的世纪里,明星、网红中有一部分是依靠自己的颜值去赚钱,利用互联网平台去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但有一些人依靠这个平台随意的发表一些错误的观念,把自己看的高高在上,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评价别人,在公共场合辱骂他人等等。这些都让他们屡试不爽。现在许多人的价值观也开始扭曲,只是单纯的看外表,不在乎心灵是否与他们外表成对比,只是一味的崇拜。我认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不会因为外表的缺点而被遮盖住,反而会把外表变成它的唯一特性,更加吸引他人。

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这是作家罗素写的。我很喜欢这句话。《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郑玄注:"止,犹自处也。"孔颖达疏:"在止於至善者,言大学之道,在止处於至善之行。"陈澔集说:"止者,必至於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现实中有许多做了好事最后都没有好结果的案例,为什么?因为他们追求至善,追求自我实现,追求至善的行为无疑会滋养接受者的贪欲,引发旁观者的不公:凭什么他就那么富有,既然他那么富有贡献一点是应该的吧……所以越是追求至善,效果上可能就越容易适得其反。“止于至善”,其实是一种提醒,提醒你克制自己的善举,帮助别人应该适可而止。

这篇文章让我对很多的事情都有所改观,也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到别人的身上。你认为的善良可能只是你个人的想法,要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当你反复读《礼记·大学》,你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还可能会改变你的看法。这便是我从中得到的启发。

礼记大学读后感范文【第十篇】

《礼记·学记》开篇说得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自汉武帝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后,中国的教育哲学、教育理论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改变。汉武帝在诸子百家里选择儒家的教学思想为国家的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我们什么?宋朝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云:“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教我们平常思维的方法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处事待人接物的纲领有: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希望此书真正能帮助大家都获得一把“启迪心灵的钥匙”,能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和青少年教育的有益读本及参考教材,亦同时启迪我们父母师长们应从小注重培养儿童的德育。我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教育是强国之本。”今天,我们给儿童最好的基础教育无过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儒家圣贤文化,并希望得到各界共同来参与和大力推动。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位耻。学校是一方充满了浓郁文化气息的净土,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一棵参天大树也是由你、我、他共同栽培的,在学习上,你帮我,我帮他,团结互助靠大家,在生活中,决不乱吐痰,乱扔纸,损人利己真可耻。

姐妹重圆读书梦。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典型事迹,“弘扬中华美德,引领幸福成长”,希望我们大家能携起手来,让美德世代相传,读后感《礼记学记读后感》。

48 13880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