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4篇)
【导言】此例“生物实验(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生物实验范文1
一、在实验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在实验前教师首先对实验的关键步骤深入挖掘,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是教材上没有现成答案的,必须通过亲自实验观察、动脑才能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有目的去思考,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和认真思维的能力,例如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此实验为什么要用紫色的洋葱?②实验中30%蔗糖溶液改成10%或50%的浓度实验结果会怎样?③质壁分离的条件是什么?在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中,可提出这样问题?1.为什么要选用刚培养出来的新鲜根尖?2.为什么要设计去浮色这一步骤,并选用蒸馏水冲洗?3.为什么要设计对比实验?如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会出现什么现象?这样教师在实验前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学生将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二、在生物实验中让学生熟悉基本功,培养动手能力
首先必须让每个学生亲自去做每一个实验,确保每个学生都动手,如显微镜的使用,装片的制作等是生物实验的基本功,尤其是显微镜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例如: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得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这几个复杂过程,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显微镜不能正确熟练使用,装片做的再好,也观察不到应有的现象,使实验前功尽弃,所以实验前,单独拿出两节课进行基本功训练,使每位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达到熟练程度,从镜头的安装,视野的调节,装片的安放到观察方法都能熟练准确进行。通过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很快,在进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能很快在低倍镜下看到植物细胞中紫色大液泡,换用高倍物镜调节也较清楚。装片制作基本功也很重要,如在实验中训练学生怎样盖盖玻片,才能使装片不出现气泡等。
生物实验范文2
——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各种营养物质必须足量摄入,缺乏任何一种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只吃自己喜欢吃的菜,吃自己喜欢吃的零食,这样势必会造成营养不良,如很多学生刷牙时有牙龈出血的症状,这就是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哪些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养成常吃新鲜果蔬的生活习惯,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此外,很多中学生喜欢喝果蔬饮料而不喜欢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本实验也对二者的维生素C含量做了简单的比较。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教材中对人体所需的糖类、脂肪、蛋白质以及无机盐等营养物质的重要性有大篇幅的介绍,同时还安排了学生实验,而对于维生素这种人体需要量少但对人体生长发育以及生命活动调节有极其重要作用的营养物质却只做了简单的文字介绍,未在课上用直观的实验去展示。这样编排教材不仅失去了一次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让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机会,我认为这是本教材的不足之处。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我认为应该编排为演示实验,直观性强。通过比较学生日常生活
中喜欢吃的果蔬以及果蔬饮料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培养学生多吃新鲜果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实验器材
青椒、橙子、鲜橙多饮料、研钵、纱布、试管架、试管、烧杯、量筒、滴管、加碘的淀粉溶液。
五、实验原理
新鲜的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C可使加碘的淀粉溶液褪色。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越高,加碘的淀粉溶液退色的程度越大
六、实验过程
1. 将橙子和青椒去皮后在研钵中研碎,然后分别用双层纱布将汁液过滤到两个小烧杯中。
2. 配置加碘的淀粉溶液,取三支洁净、干燥的小试管,分别注入2毫升加碘的淀粉溶液。
3. 取一支洁净、干燥的滴管,吸取第一种汁液,逐滴加入第一支小试管中,边滴、边振荡、边观察现象。依此类推,将第二种汁 液滴加到第二支试管中,记下滴数,直到三种新鲜果蔬的汁液以及果蔬饮料全部滴加计数完毕。将三种果蔬的滴数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讨论:1. 三种果蔬汁液是否都含有维生素C?
2. 果蔬饮料与新鲜果蔬汁液,哪一种维生素C含量更高?
3. 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七、实验结果
生物实验范文3
实验能力也是高考“考试说明”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此能力要求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独立实验的能力(大纲归定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即理解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掌握实验的步骤、控制实验条件、使用有关仪器、安全问题处理;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常规实验非常规做法。二是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相关的实验问题。用理、化、生三科实验中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实验所占比分为30%(基本不变,也可能在25%左右)。
实验设计是较高的能力要求,除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所设计的实验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还应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必须改变过去“背实验”的方法,亲自动手做实验,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弄清实验的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以此来验证或探究某一结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科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才能真正对实验的知识、内容进行举一反三。
1 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
实验名称 是关于一个什么内容的实验。
实验目的 要探究或者验证的某一事实。
实验原理 进行实验依据的科学道理。
实验对象 进行实验的主要对象。
实验条件 根据实验原理确定仪器和设备;要细心思考实验的全过程。
实验方法与步骤 实验采用的方法及必需(最佳)操作程序。每一步骤都必须是科学的;能急时对仪器、步骤进行有效矫正。
实验测量与记录 对实验过程及结果应有科学的测量手段与准确客观的记录。
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 能够预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导致的原因。
实验结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描述并给出一个科学的结论。
2 理科实验设计的三个原则
对照性原则——科学、合理的设置对照可以使实验方案简洁、明了,且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包括3类:空白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具备可重复性。
等量性原则——每次实验所加试剂的量要相等。
单因子变量的原则。
3 理科实验设计的4性
科学性:这是实验方案设计的首要原则(原理、操作、程序、方法正确)。
安全性:尽量避免危险性操作(如果必须使用,要注明,防止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
可行性:实验设计应切实可行,所选取药品、仪器、设备在中学现有实验室内能够完成。
简约性:实验方案尽可能简易方便(用药少/步骤少/时间短)。
总之,a.原理正确,b.效果明显,
c.装置简单,d.操作安全。
4 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
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及实验要求的基本条件;
精心策划实验方法、严格设计实验过程、合理设置对照或变量,并引入科学的测量方法;
能够做到有效预测实验结果、科学描述实验结果,并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
5 实验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在掌握实验目的、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实验方法。
严格遵循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准确设置对照或变量。
注意实验程序的科学性、合理性。
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测量、记录。
能够预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及其导致原因,并能够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
多分析实验设计的实例。
6 实验设计的实例分析
“验证成熟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实验设计实例:
Ⅰ 实验名称:观察马铃薯条的渗透吸水与渗透失水现象。
Ⅱ 实验目的:验证成熟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
Ⅲ 实验原理: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反之则吸水。
Ⅳ 实验对象:新鲜马铃薯条。
Ⅴ 实验条件:/mL的蔗糖溶液、蒸馏水、大试管、有刻度的小烧杯、刀片、镊子等。
Ⅵ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对照、等量。
Ⅶ 实验方法与步骤:
(1)制备3条长度、宽度、体积都相同的新鲜马铃薯条。
(2)将其中的2条分别放入盛有等体积的蔗糖溶液与蒸馏水的烧杯中,另1条放入加塞的空试管中。
(3)2h以后,通过比较的方法观察薯条的长度变化及蒸馏水、蔗糖溶液体积的变化。
Ⅷ 实验结果预测分析: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是:
(1)放入蒸馏水中的薯条长度增加,而放入蔗糖溶液中的薯条长度变小,且蔗糖溶液体积明显大于蒸馏水体积。
(2)放入蒸馏水中的薯条长度增加,而放入蔗糖溶液中的薯条长度不变,且蒸馏水的体积小于蔗糖溶液体积。
(3)放入蒸馏水中的薯条长度不变,而放入蔗糖溶液中的薯条长度变小,且蔗糖溶液体积大于蒸馏水体积
(4)薯条的长度及溶液的体积都没有明显的变化。
Ⅸ 实验测量与记录:将放入溶液中的薯条与试管中的薯条比较观察,并比较烧杯中溶液的体积:放入蒸馏水中的薯条变长、放入蔗糖溶液中的薯条变短,且烧杯中蔗糖溶液的体积比蒸馏水的体积大。
Ⅹ 实验结论:放入蔗糖溶液中的薯条渗透失水,放入蒸馏水中的薯条渗透吸水。
生物实验范文4
一、更新实验理念 树立开放意识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与经验世界对话中建构起来的。细观当前生物实验教学,不难发现,教师中普遍存在“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认识,由于教学课时的紧缺导致学生实验变成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变成不做实验的现象时常发生。
确信实验教学与理论学习应同步并重、协调发展,才能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理念,改变传统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实验室的开放不仅是实验室场所的开放,还要有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习方法的开放,当然更重要的是观念意识上的开放。把实验时间、实验设备、实验资料等,向学生有目的地开放,学生不拘泥于课堂实验时空限制,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做自己喜爱的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课堂内失败的实验、自主设计的探究实验,甚至可将仪器借出校园进行家庭实验。实验室课程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能启发学生心智,提升其求知创新能力,让其拥有更多的自我发挥空间。
二、精选实验内容 强化实验质量
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以主动地建构知识。开放实验室把学生推到实验的主置上。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规划,优化整合实验范围或课题,让学生自己去选定实验内容、选择仪器设备、制定实验步骤、处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报告。[2]只有这样,实验室才能行之有效地持久地开放下去。
(一)立足基础性 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实验室开放的程度取决于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高低。选择简单有趣的实验,就能有更多学生加入开放实验室的队伍,而在实验操作中培养的实验技能,又能为更高层次的探究提供保障。课本实验多为基础的经典性实验,重视课本实验的学习和操作,学生能明确每步规范操作的原因,理解实验注意事项,熟悉常规设备的正确使用,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能力,学会实验数据的处理归纳,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研态度。
整合优化课本实验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实验知识,开发实验资源进行趣味实验、微型实验、家庭实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时,撕取的紫色洋葱外表皮常是厚薄不均、形状残缺、卷曲不平的,严重影响了实验操作时间和观察效果。要怎样才能撕取出符合实验要求的表皮细胞?教师适时设置悬念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没有四边形卷曲,撕出圆形可能最好。如何获取圆形表皮?最后探索出用打孔器在洋葱外表皮上轻缓旋转即能快速获得不易卷曲的完整表皮。学生在享受成功感的同时,会产生澎湃的激情和实验欲望。
(二)关注实效性 利于化解学习疑难
开放实验室要快速开展实验,其实验内容应有利于解决学生学习的疑难点。有些教学难点只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如果用实验演示出来,学生就容易接受,如ATP的含量与转化速率、细胞呼吸的释放能量高低、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等知识抽象难懂,通过“萤火虫的发光”“热水瓶内温度的数学化测量”等实验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有些知识仅靠学生的直接经验也难理解,如基因工程中“单酶切”和“双酶切”与环化的关系,学生动手制作卡片将平时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呈现出来,对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理解就会更深刻,掌握更牢固,应用更自如。
教学中发现有些习题学生一错再错,如“U形管中间用半透膜隔开,两侧分别装入等体积等质量浓度葡萄糖溶液和蔗糖溶液后,液面变化情况”等。这类习题,学生总是不能领悟教师单纯的讲解,如果用实验做出现象,学生观察后再分析,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就很透彻。对于学生存在争议的习题,教师可将不同观点挖掘出来,进行二次加工。如在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中,实验材料能否用过氧化氢替代淀粉、能否用斐林试剂代替碘液进行检测?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再到实验室通过探究找出最佳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了实验怎样做,还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做才能更好,进而深化对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注重应用性 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开展生活化的实验能推进实验室开放的前行。实验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生物,又让学生在理解深奥知识的基础上,清楚知道所学的知识能在生活中干什么,二者相得益彰。引导学生到生活中挖掘实验资源,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社会热点演变成实验。选取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如“SO2对植物的伤害”“生活污水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叶类蔬菜农药残留的检测与危害的研究”等作为实验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欲望;选取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如“自来水中的细菌数量”“削皮苹果变色原因的分析”“羽绒制品不能用普通加酶洗衣粉洗涤”等素材作为实验内容,紧扣学生的心弦,引导学生用实验去服务生活;选取学生身边的物品,如矿泉水瓶、注射器、砂糖等作为实验材料,拉近实验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进一步拓展实验场所。
用生活充实实验,用实验引领生活,运用课内外所做实验来研究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家庭养金鱼,大多数鱼死亡时间为什么在早晨?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金鱼藻夜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反而进行呼吸作用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早晨水中氧气浓度较低,而晚上捞出金鱼藻能降低金鱼的死亡率。许多农村学生发现,有的长势茂盛的果树挂果很少。组织学生实地调查,发现果园土壤肥沃,分析产生此现象原因是没有控制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学生剪去部分枝条,控制了营养生长,促进了开花结果,学以致用。以社会生活为背景,用实验探究作载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实验中得到活化,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独创性,验证自己的想法,享受实验的乐趣,培养和发展了创新能力。
(四)突出探究性 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开放实验室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学习特征。如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和智能的发展,就要将机械的验证性实验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实验。教师由验证性实验中的主宰者、评论者转变成探究性实验中的咨询者、服务者和提问者。讨论辩证时,创造民主的气氛,故意持不同意见,诱导和促进学生去创造发现。实验选题时既可给学生制定探究的方向,也可给学生留出自主选题的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如能源危机是当今社会的突出问题,学生想到能否利用植物光合作用的生物质能?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由学生自己去查阅文献资料,最后确定“马铃薯能否作为电池”的探究课题,自由组建的实验小组设计出“用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4个土豆中,串联在一起,连接到卸下电池的电子闹钟或空调遥控器或音乐贺卡或电流计上,观察数字显示或音乐声”的实验方案,选取实验用品器材,独立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真正让学生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活动中学习,在探究中创新。学生完成实验后,对实验中涉及的原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开放性的探究实验步骤没有固定模式,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锻炼。培养的实验技巧、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故障排除等基本能力,为以后的探究性科学研究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探索开放途径 提高实验效果
(一)完善各项开放制度
与传统实验相比,开放实验室后管理难度会增加很多,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实验室开放的前提。根据开放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应制定《开放实验室管理制度》《开放实验室学生实验守则》等相关制度,认真及时做好开放实验室档案记录工作,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努力提高实验人员的实验技术、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
(二)确保时间与空间的开放
开放实验室在时间上主要采取全面开放(上课时间)、定时开放(主要周末)和预约开放相结合。学生做实验的时间长短没有限制,不同学生做实验的次数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活动的空间不受课堂的限制,可到家庭、社会活动基地等进行实验。
(三)推动资源与内容的开放
实验室的开放应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资源效益,让学生参观标本模型,熟悉仪器的使用,参与实验的准备。开放课内实验,让学生选做教材涉及的演示实验;补做失败的学生实验;增做教材中的实践性实验;换思路与方法重做分组实验。开放课外实验,让学生自主确定课题解决自己的“奇思妙想”或具有个性特征的创新实验。实验内容的多样性,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因材施做,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四)构建开放的评价体系
“以评促做”是促进学生主动实验的有效策略,开放实验室的评价也应具有开放性。定期展示学生实验的图片、制作的模型、撰写的报告等,积极推荐优秀的实验成果参加各类竞赛,使学生能看到自己的成功,从而激励他们更努力地进行实验探究。坚持评价指标多元化,让发展评价多于静止评价,积极评价多于消极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在激励性评价中提高学习的情感,在导向性评价中提升实验的能力。
开放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形式多样的实验不仅改变学生由“被动式实验”为“主动探索式学习”,而且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了学生的各种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