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大学读书报告 大学生读书报告大全(优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大学读书报告【第一篇】

巴金笔下的《家》描述了一个五四时期封建的大公馆里。在这个大家庭里,有个三兄弟,姓高,名叫觉新,觉民,觉慧。高老太爷是这个家庭的权威。三兄弟都有着创新的的精神。

大哥觉新是一个忍受者,他虽然有着新思想。他是这个大家庭的长孙,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他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待父亲去世之后,家里的重担子都落到了他的身上。他只能默默地忍受着,忍受着家庭里任何命运的不公,忍受着自己心爱的梅表姐默默的守寡而不能陪伴在她的身边,忍受着爷爷的任性妄为……他只是一个忍受者,仅仅只是一个忍受者。

和觉新比起来,觉民就比较开放多了。他和弟弟觉新一起接受西方文化知识的熏陶,有着先进的思想、昂扬的斗志,是新时代的新青年。不久后,觉民爱上了张太太家的女儿,琴。琴是高家亲戚里面最美丽、最活泼的姑娘,她也是一个有着理想、有着抱负的勇敢的新青年。觉民白天忙着功课,晚上按时去琴那里教书。

觉慧是这三兄弟中最具批判与反抗意识的一个人,也是当时社会进步青年的典型代表。他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平等地对待各个阶层的人。

最后觉新终于领悟到了是旧的制度、礼教和迷信夺去了他的青春、他的幸福和他的前途。他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他又不能够抵抗这一切,他只有绝望,只有痛苦,他就此醒悟了,同二弟觉民一起,助三弟觉慧终于逃离了这个家,使他们被束缚着的家,到上海去一面求学一面从事进步的革命工作。

我认为觉新,觉民和觉慧就是现在社会中三个不同的人群。觉新就相当于社会中刚刚毕业求职的大学生们,他们不停地去聘职,而他们只能听公司老板的命令。对于这些,他们只能默默地承受,他们不敢对老板倾诉,也不敢反抗,他们就像觉新,在这个大公馆里面,不敢说话,不敢反抗。觉民觉民就像现实中的中年人,非常稳重,成熟。而三弟觉慧就像冲动的青年,不顾后患地去追求。这样虽好,但是不顾后患未免表现得太冲动了。

《家》是巴金的著作,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封建社会中旧制度的无情,它给我的印象很深。

巴金说:“我不要单给我们的家庭写一部特殊的历史,我所要写的应该是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历史,这里面的主人公应该是我们在那些家庭里常常见到的,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走到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我要写包含在那里面的倾轧、斗争和悲剧。我要写一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怎样在那里面受苦、挣扎、而终于不免灭亡……我写《家》的动机也就在这里。”

家读后感3。

今年“十一”长假,我把巴金老先生着名的《激流三部曲》中的《家》给读完了,这本书写的是辛亥革命后一个大家庭的兴亡盛衰。

在这本书里刻画了很多人物,其中既有倔强守旧的高老太爷、胆小混事的五老爷克定这些支持封建旧制度的人,又有像觉民、觉慧和琴这样具有叛逆思想的新青年。

这部书重点描写了觉民和觉慧的大哥觉新,他虽然对封建制度很不满,但处于高家的长房长孙的身份,心中很矛盾。在书中第四章描述了一个细节,当祖父(高老太爷)和觉慧刚吵完架,觉新就过去和觉慧说:“当祖父骂你的时候,你不要和他去争辩。你只需要在他骂完的时候说声“是”就行了。”觉慧就是从这件事知道了觉新的软弱。但是我觉得觉新并不是真正的软弱,而是处于新旧思想的激烈斗争中,他不知道是该一切听祖父的,还是听兄弟的,所以处于矛盾中。

我觉得在现在社会中,也有像高老太爷的人,他们用老眼光看世界,拒绝用新办法来解决问题,随意支配自己手中的权力,对社会造成了危害。也有像五老爷克定的那种青年,他们因社会压力太大而自甘堕落,整天沉迷于网络,逃避社会责任。

这个世界一直都在变化、都在进步,而且一刻都不曾停止。我们应该向觉民、觉慧兄弟们学习,不要用老眼光来看社会,要用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眼光来重新看这个世界。

大学读书报告【第二篇】

《杜拉拉升职记》讲述的是主人公杜拉拉在工作中不辞辛苦,升迁途中经历的挫折与磨难,对自己所处的公司的职场斗争的感悟以及她在工作中所拥有的爱情经历,生活理念和为人处事的方式。

人的最辉煌的时间段可以说是献给了自己的工作的。在人的前二十几年中,努力学习,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是温房,没有任何的风雨,没有任何的外界的干扰,学生很舒适的成长着,被温房中的养分滋润着。而当脱离温房时,他们会发现,外界与自己心中所想像的是那么与众不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不是人人都是富二代,不是人人都有雄厚的背景,在如今的社会中,有着背景是令人羡慕的,因为它可以令你少走很多弯路,直接就可以通向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或许这对许多人来说很不公平,不过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社会,理想的公平是绝不不存在的。对于那些初出茅庐,或是已打拼过一段时间的那些没有背景的人们来说《杜拉拉升职记》是一本可以借鉴的书。《杜拉拉升职记》是一部描述白领生存法则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杜拉拉是典型的中产阶级的代表,她没有背景,受过较好的教育,走正规路子,靠个人奋斗获取成功。在这本书中小说主人公杜拉拉从一个民营企业做起,再经历港台企业,慢慢的朝着自己的外企前进。

对于人一生的职业而言大致可以分为这几个阶段,就业阶段,择业阶段,乐业阶段。在一开始是职业在选择你而不是你在选择职业,当你有了一定的后,可以对自己向往的职业开始进行选择,而乐业,顾名思义,就是享受自己的职业了。当然很多人一辈子都处于就业阶段,始终无法再向前一步,小说中的主人公拉拉,却不是这么一个人,她有这自己明确的目标,一心想去外企的她,历经民营企业和港台企业的洗礼后,拉拉终于如愿以偿地进了通讯行业的美资500强企业db,任职华南大区销售助理,月薪四千。那时的她,大学四年了。在进入外企后,拉拉在外企的经历跨度八年,拉拉从一个朴实的销售助理,成长为一个专业干练的。hr经理,见识了各种职场变迁,也历经了各种职场磨练。然后其经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同级对直接领导有了矛盾后,作为旁人,该怎么处理,尤其是当事人自己也对上级有抱怨的时候,该怎样处理?当直接上司和间接上级之间对自己有不同看法的时候,该如何处理?当直接上司和更高级别上司有矛盾时,该怎么处理?遭遇办公室爱情的时候,该怎样面对?遭遇情敌的时候该怎么处理……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些问对于我们年轻人在实际工作中很有借鉴意义。比如在面对办公室爱情的时候,拉拉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用机智去面对,用警觉去捍卫。但在遭到同事兼情敌的恶意攻击的时候,不退缩,不正面冲突。尤其是绝不把工作和感情纠缠在一起,很理智地区分开来。

杜拉拉,长相中等偏上,身材是标准的ol瘦版,学历是名校本科,没特别显赫的背景,如果说她有什么最为特别的地方就是有着卓越的智商iq和eq,有着特别强烈的上进心,有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的性格,正是这些,造就了她的成功。由这本书不禁让人想到了未来的自己,毕业后的我们即将踏上工作的岗位,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与生活。所以,《杜拉拉升职记》让我提前了解了职场中所需要面临的考验,以便于现在能够更好的锻炼自己。

相对于《杜拉拉升职记》,《第五项修炼》更为深奥难懂。这本书主要告诉我们如何构建一个学习型组织。其中,五项修炼分别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自我超越的修炼是深刻了解自我的真正愿望,并客观地观察现实,对客观现实正确的判断。通过学习型组织不断学习激发实现自己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并全心投入工作、实现创造和超越;心智模式影响自我表现出来的行为,通常在刹那间决定什么可以做或不可以做,这就是心智模式在发挥着作用。改善心智模式我们把自己工作组织看成学习的场所,把自己工作组织看作是转向自己的镜子,这是心智模式修炼的起步,我们学习发掘内心世界的潜在能力,使这些能力浮在表面,并严加审视;共同愿景指的是一个组织中各个成员发自内心的共同目标,在一个团体内整合共同愿景,并有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的内在的动力,将自己与全体衷心共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的组织联系在一起,主动而真诚地奉献和投入;团体的集体智慧高干个人智慧,团体拥有整体搭配的行动能力。当团体真正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团体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个别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为快;企业和人类的其他活动一样,也是一种系统,也都受到细微且息息相关的行动所牵连,彼此影响着,因此必须进行系统思考修炼。系统思考的修炼是建立学习型组织最重要的修炼。

《第五项修炼》提供了一套使传统企业转变成学习型企业的方法,使企业通过学习提升整体运作“群体智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成为不断创造未来的组织,从而避免了企业“夭折”和“短寿”。在如今学习型组织是一种适合时代潮流的管理方式,只有通过这种方式,一个企业才能永葆青春,不至于早早夭折。

当然在社会之中,个人终究是渺小的,集体的力量才是强大的,学习之中也是如此。所谓学无止境,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战胜一个个困难与挫折的过程。的敌人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只有打败了自己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在学习中,我们如果团结集体的力量,积极采取其他人的意见,以沉着冷静的头脑来分析,才能把握全局。团队学习不仅是自我水平的提高,也是集体水平的提升,学习的真正价值才会慢慢体现出来。

虽然现在我还是一个大一的学生,但是光阴似箭,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一眨眼就过去了,所以现在就要开始了解职场相应的知识。这样才能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如今的我,应该以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主,在空余时间补充职业相关的知识。社会是残酷的,如果时时刻刻更新自己,很快就会被淘汰。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就是一个特别值得借鉴的,相信在未来的企业工作中,团队协作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读书报告【第三篇】

“生活在别处”,记得很在以前就留意过这句话,只是当时我还不理解生活在别处的真正含义,只是知道它是米兰昆德拉的经典。后来在读许多作家的作品时,发现其中很多次提到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我便有了读完这本书的冲动。于是,这个暑假即将来临之际,我从学校图书馆找到了这本书,可是借回来以后很多次我都读不下去,可能因为我心不静。今天,在这个暴雨将至的夏日黄昏,我在这本书的伟大中,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但有时候生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生活只是一种存在方式,它会隐形,会游离于现实之外,穿梭于精神所构筑的世界。在那里摄取含有的经验,在用文字字加上注释。而这种游离的亲历,便是别处的生活。

(一)诗人的诞生。

诗人是在毫无预料的情况下来到这世界上的,也许那时他的母亲对那位年轻的工程师只是出于盲目的仰慕或是出于对一切神秘东西的追求。为此,诗人的母亲付出了一生的代价。自从她生下雅罗米尔,这母亲的身份就注定了他的宿命。

在读这一节的时候我发现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这个人生命足迹的烙印,也许在我们长大的时候,我们会抵触某些童年生活带来的阴影,例如在世人以后的生活里总是充斥着母亲的教诲,甚至这些母亲为诗人所安排的道路成了诗人自由生活的障碍。诗人对文字的敏感度让我觉得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始终对生活投以好奇和探索的眼神的人才会将自己的生活交付于诗歌。

其实,在很多时候将自己的生活封锁在自己对文字的承诺中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在自己对生活无可交付的时候,会感觉自己已经被自己背叛了。这种感觉很糟糕,他经常让我们陷入一个不可自拔的泥淖,在文字中折磨自己。很小的时候我也因为文字的出众得到了很多赞赏,可是随着你阿伦的推移,渐渐失去了对生活最初的那份激情,我不得不承认,但当我们对生活敏感度消失殆尽时,那时的绝望使他人无所体会的。那时的自己是孤独的,孤独到只有自己的脆弱能陪伴安慰。

(二)科萨维尔。

一个梦套梦的世界,青年人科萨维尔在自己的一个梦中逃离,又从新回到另一个梦中,不同的人生在不停地交织在一起,也许吧,生活真的在别处。很多时候我们在幻想自己在世界的另一端享受一种非凡的经历,而这经历是我们在现实的条件下所无法完成的。

(三)诗人的自渎。

很多时候诗人对母亲对自己的过分束缚感到很反感,诗人正值少年,他开又有了少年的情愫。他对女人有着非一般的敏感的嗅觉,但这并没有使他在社交场合与人交流顺利,相反,他对自己的每一次展示都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以至于每次和女孩子约会时他都要提前在自己房间里反复练习和女孩的对话。

当然,期间诗人一直没有放弃写诗,在诗人的眼里只有诗歌能能给他绝对的自由,诗人需要一个自我释放的空间,他在外部世界收到伤害时会用这样一种方式救赎自己,也许在现在看来那是不过是文人特有的矫情,可处在那个时代的革命者,那个*到大家都不在关注内心,的时代,诗人的情怀或许能给与世人不小的启发呢。但最重要的是,诗人必须达到自我的升华。否则,他就永远走不出自我的空间,那样的话他便不能在这世界生存。

(四)诗人的奔跑。

此刻诗人奔跑也许只是纯粹地为了能解救自己,是的,诗人需要解救自己,他被母亲封印在所谓伟大的母爱的桎梏中,他甚至不能呼吸,母亲对诗人的占有欲让诗人的生活百般受阻,他不能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他甚至没有权力将自己的女朋友带回自己的家里约会,而这一切都拜他的母亲所赐。是人为此苦恼,他在奔跑。。。。逃离母亲生活中,他的生活。

(五)诗人嫉妒了。

诗人为自己输给了自己强烈的占有欲,他自己也最终为占有欲所害,他拥有过的女朋友在他的占有欲下,人生暗淡。。。。

(六)四十来岁的男人。

他人眼中又会有怎样不同的生活呢,我们换个视觉会拥有怎样不同的人生呢?

(七)诗人的死去。

诗人爱上了死亡,在很久以前诗人就认为死亡是美丽而神圣的,只有死亡能成全这世界所有的不完整,所以此刻,诗人不再犹豫,他果决地拒绝了生活,诗人走向了别处的生活!!!!

篇2。

摘要:学无止境,每个人都应该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学习又是为了什么呢?除了才智以为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需要不断得到发扬和提升。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善良的人虚怀若谷、不骄不躁、与人为善、深明大义、胸怀宽广、道德高尚。要真正做一个善的人,并不只是满嘴的仁义道德,而是从内心深处到外在的善,一个成功的人,应该是一个重义轻利的仁德之人。

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大都缺乏道德观念,因此我认为德育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可以给人们学习道德提供一个很好的素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我们都已不陌生,大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至善,如:“上善若水”,所谓至善就是要容纳一切,只求给与不求回报,在达到一定境界是不浮躁、平心静气的思考问题,才会有所收获。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而现在的教育大多仅局限于格物、至知,教育注重知识的获得,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分数为评判指标就是其外显现象,无视“意诚正心”,之后的修身就更不必谈了。在我看来,现代大学生有两大弊病:一是功利化。二是道德败坏。人们追名逐利,比如讨好权利较大的老师,或者如当时的动机不纯。而无益于自身的事却不会浪费时间。功利化的时代吧大学引向了功利化的方向,外界对人才的评判也无暇顾及道德方面的问题。有人说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这也不是毫无依据的,现代大学生道德的缺失的确让人大跌眼镜,投毒案、泼硫酸等等这些因道德缺失而造成的悲剧不一而足。“皆自明也”强调了人首先要自己弘扬光明的品德,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古人都相信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因此呼吁人们加以弘扬。“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品德高尚的人不会满足与目前的道德状况,而会不断准求更高的境界,每天都是自己更新到的,达到“日日新”。

“止于至善”,那么究竟怎样才达到至善呢?黄鸟知道该栖息在何处,而作为人,又怎样才算达到至善呢,在发扬美德时保持谨慎,做国君要仁爱,所谓“仁者无敌”,仁这一儒家思想之所以受到君王的重视不无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王之所以能使民众拥护,成为民众的榜样,是因为君王能尊重贤人、亲近亲人,使百姓得到恩惠。作为臣子要恭敬,这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臣子在办事或者言语上不可僭越。做子女的要孝顺,做父母要慈爱,在于他人交往是要讲信用,所有这些概括起来无非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做好本分的事。而如何达到到的完善的境界呢?这就如同学习,首先是态度,态度决定了是否主动钻研学习,然后还要有一种学无止境的思想,促使自己不断进行钻研以提升自己的水平。知本。孔子以审理案子为例,做到“大畏民志”便是知本,在我看来,此处所说的知本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尽本分,审理案件的人的本分就是公平公正,是人满意,能扬善除恶,第二层含义是要知道事情本来的样子,使*大白。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学生首先得知道自己的本分,其次在追寻学问是要穷尽其根本,直至完全弄明白为止。

“格物”的目的是“至知”。而至知的前提是格物,何谓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接触食物而彻底穷尽他的道理,至知就是获得知识。在格物的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前人所得的现成答案,要用自己所得的只是在对食物进行探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贵在坚持。最终会“至知”。学习不要仅局限于书本,在书本教授的知识的掌握上要进行更深层次的钻研,直至没有一点疑惑,这就算是获得知识了。要通过已不断的探索以求突破原有知识的局限性。对知识的追求是不能停歇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科学技术及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认识又该与时俱进,才不至于让知识变成死水,而是变成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清泉。

诚意。使自身的意念真实、诚恳,做到表里如一,作者以恶恶臭、好好色为例,说明我们要达到的至善的境界应该是真的善,是从内心深处出发的一种情感,而不只是为了自欺欺人而在别人表现出来善的行为。真正的“诚意”就是即便在别人用不知情的情况下,也保持高盛的品德,做高尚的事,这就是所谓的慎独,我认为慎独在一方面也体现了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慎”,显然,自己的内心想法不可能被人知道,但也不要是自己心生邪念,并且内心的不善终会被自己出卖,他会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是虚假的行为所掩盖不了的。只有真正的善才能让别人信服,得到别人的尊敬,而自身的到的也可以是自己心胸宽广,得到人格的提升。所以说要使自己由内而外的善,成为真正的君子。

修身。修身的关键和前提是正心、在我看来就是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有博大的胸怀。

能够忍天下难忍之事,以一颗平淡的心去看待一切事物。我认为首先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自己的的事看得很轻,并平淡的接受。其次是胸怀宽广,对天下的人和事都是一视同仁,看待这一切都始终不温不怒。就像是上帝,他能原谅他做错事的孩子,不管世上的人对他如何褒贬,他都平淡接受。

二、专注,心无杂念。

无论做任何事,哪怕是一件小事,都应该庆祝自身全部的精力去做好。如果心中有什么坏想,那么会使人寝食难安,做不好事情。

这两点之间是有联系的,只有有一颗博大的胸怀才能使自己的心如宁静的湖水,波澜不惊,最多只能化作涟漪开成美丽的花,然后消失。这样静得下来才能做好该做的事。就如读书人,如果有杂念、浮躁,那么还能把书读好吗?三心二意只能一事无成。真正能做到心远地自偏,就是真正的专注了。即使是在读书,也要端正读书的动机,现代社会功利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有些人在做事时总以功利为先,若是在读书过程中急于想获得什么。那么最终可能一无所获,无所求的阅读完一本书却能让你身心得到陶冶,知识得到提升。

齐家。欲齐家者先修身。修身的终极目标我想应该是行中庸之道,不偏激,看待问题总是客观的,不以自身的喜恶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当中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过程,而没有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所有事物都有好坏,并不是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认识事物就要撇开个人的偏见和喜好,想认识新食物一样去认识它们。人们总喜欢以自身已有的想法去了解事物,殊不知这会阻碍我们能确认事物,始终保持中立的立场。同样的胸怀宽广,承认自己厌恶的东西也有优点,对自己喜欢的事物同样也一分为二,公平公正地去对待事情和家里的每一个人,就是做到了先修身再齐家。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此观点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治理国家之前必须要管理好家庭。二是治理国家就要向管理家庭一样。

古代的宗法制决定了君王家庭内必然会发生抢夺皇位的事情,而古代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后又分封诸侯,让皇亲国戚的系统更加的庞大,如何才能使整个黄组家庭有条不紊并且和睦的生活,这也是对君王的考验。君王只有把这个庞大复杂的关系管理好,让每个人都能各司其职,才能让全力发挥作用,吧过加v机李浩。君王的作风必然会影响天下臣民,臣民也像君王一样把自己的小家庭管理好,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治理国家在某些层面上和管理国家是同一个道理,教人们孝顺父母,这跟侍奉君王是一样的,古代都称父母官,把君王像父母一般侍奉,使人懂得感恩。尊敬兄长就像释放比自己年长的人,爱民众就像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实治理国家就是在齐“大家”。

治国平天下。此章在整本书中占得篇幅最多,大多篇幅都在讲信义、仁爱、善。平天下者必先治其国。如何做一个能平天下的国君。

国君应以身作则,养成推己及人的习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事不要强加于人,以百姓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去对待他们。而且在为人处世及尊老爱幼等方面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成为百姓的表率。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的天下,而如何做才算是得民心呢?想百姓所想、使百姓各得其所,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生存,有生存必须的土地,其次君主征收的税款应在百姓的承受范围之内。巧立名目的征税,各种苛捐杂税会让百姓反感甚至引起起义。

君王自身不一定有巨大的才能,但他应该会用人才,而这里所讲的人才,他不一定有过人的本领,但是一定是仁德之人。若是有本领全是道德败坏的人,那么就不算是人才了。仁德之人能容忍别人的强大,没有私心。真心诚意。而君王对人才应重用,对小人要重罚,此谓亲贤臣,远离小人。

“重义轻利,一个国家的君王若只重利,那么必定欺压百姓,钱财乃身外之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财的获得要适可而止,而不是让自己变得富足而使百姓穷苦。所以一个国君应重道义、轻利益。国君如此,臣民亦会如此。

我所认为的中国未来教育走向:从小我们所售的教育教我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教师注重的知识分数。我们往往被分数衡量者好坏。

中小学的教育应该真正注重前面发展,不知用学习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在开展丰富的活动,然后再期末成绩中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折算然后加分,高考的最终成绩也应该加入平时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成最后的分数。在选择专业方面应该配备专业的指导人员,以帮助学生选择符合自身条件以及意愿的专业。教育的内容应结合生活实际,与生活息息相关。

高校培养人才应更多的选择校企结合的方式,现在的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式有些脱离社会需要,以至于出现公司缺人、就业难的情况。

世界公认100本好书。

大学读书报告【第四篇】

众所周知,《细节决定成败》是汪中求先生。

总结。

多年管理、咨询工作的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外企业管理的经验及大量怵目惊心的案例写成的一部细节管理专著。汪先生是一个成功的营销专家和企业管理者。在书中他没有罗列一大堆晦涩难懂的道理,而是举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或正面或反面的例子,讲明了细节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让人看了不禁啧啧称赞。这本书强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伟大与平凡”的真理,也体现了充满竞争的今天,如何做好各项工作,关键在于是否抓住了一个“小”字。细节决定制度。

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国公司员工与日本公司员工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员工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员工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员工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会擦六遍,第二天可能也会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只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鉴于此,他提出,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伟大来自于平凡,往往一个单位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每天重复着所谓平凡的小事。伟大来自于平凡,往往一个企业每天需要做的事,就是每天重复着所谓平凡的小事。一个企业有了宏伟、英明的战略,没有严格、认真的细节执行,再英明的决策,也是难以成为现实。“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来源于用心。

我觉得细节来自于用心。教师是世界上责任最重,最不能停止学习的职业。尤其是小学教师,你甚至无法完全地区分开教师和父母这样的角色,因为孩子在校园里,教师就成了“全职的监护人”,这份责任中有对孩子知识的传递,有思维的启迪,有习惯的培养,也有生活的照顾,甚至还有对孩子进行情感上情绪上的处理。谁的橡皮丢了,谁揪了谁的小小辫子了,谁流鼻涕了,谁又哭了等等,小学教师就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关爱孩子,当然还要加上些创意。老师还要想出各种办法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得用心观察用心揣摩孩子的特点,用他们能够接受喜欢接受的方式来组织。

教学。

这样才能实现让孩子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收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细节来源于生活。

作,就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细节往往被我们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要求人们做事认真,精细,否则会影响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对一个单位来说也是如此,单位要成功,就必须把单位每个员工工做的每个细节有机地联系,协调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使单位发展壮大。

在工作中我体会到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你每天就会尽自己的能力求完美,而不久你周围的每一个人也会从你这里感染到这种热情。

“生活在别处”,记得很在以前就留意过这句话,只是当时我还不理解生活在别处的真正含义,只是知道它是米兰昆德拉的经典。后来在读许多作家的作品时,发现其中很多次提到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我便有了读完这本书的冲动。于是,这个暑假即将来临之际,我从学校图书馆找到了这本书,可是借回来以后很多次我都读不下去,可能因为我心不静。今天,在这个暴雨将至的夏日黄昏,我在这本书的伟大中,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但有时候生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生活只是一种存在方式,它会隐形,会游离于现实之外,穿梭于精神所构筑的世界。在那里摄取含有的经验,在用文字字加上注释。而这种游离的亲历,便是别处的生活。

(一)诗人的诞生。

诗人是在毫无预料的情况下来到这世界上的,也许那时他的母亲对那位年轻的工程师只是出于盲目的仰慕或是出于对一切神秘东西的追求。为此,诗人的母亲付出了一生的代价。自从她生下雅罗米尔,这母亲的身份就注定了他的宿命。

在读这一节的时候我发现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这个人生命足迹的烙印,也许在我们长大的时候,我们会抵触某些童年生活带来的阴影,例如在世人以后的生活里总是充斥着母亲的教诲,甚至这些母亲为诗人所安排的道路成了诗人自由生活的障碍。诗人对文字的敏感度让我觉得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始终对生活投以好奇和探索的眼神的人才会将自己的生活交付于诗歌。

其实,在很多时候将自己的生活封锁在自己对文字的承诺中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在自己对生活无可交付的时候,会感觉自己已经被自己背叛了。这种感觉很糟糕,他经常让我们陷入一个不可自拔的泥淖,在文字中折磨自己。很小的时候我也因为文字的出众得到了很多赞赏,可是随着你阿伦的推移,渐渐失去了对生活最初的那份激情,我不得不承认,但当我们对生活敏感度消失殆尽时,那时的绝望使他人无所体会的。那时的自己是孤独的,孤独到只有自己的脆弱能陪伴安慰。

(二)科萨维尔。

一个梦套梦的世界,青年人科萨维尔在自己的一个梦中逃离,又从新回到另一个梦中,不同的人生在不停地交织在一起,也许吧,生活真的在别处。很多时候我们在幻想自己在世界的另一端享受一种非凡的经历,而这经历是我们在现实的条件下所无法完成的。

(三)诗人的自渎。

很多时候诗人对母亲对自己的过分束缚感到很反感,诗人正值少年,他开又有了少年的情愫。他对女人有着非一般的敏感的嗅觉,但这并没有使他在社交场合与人交流顺利,相反,他对自己的每一次展示都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以至于每次和女孩子约会时他都要提前在自己房间里反复练习和女孩的对话。

当然,期间诗人一直没有放弃写诗,在诗人的眼里只有诗歌能能给他绝对的自由,诗人需要一个自我释放的空间,他在外部世界收到伤害时会用这样一种方式救赎自己,也许在现在看来那是不过是文人特有的矫情,可处在那个时代的革命者,那个**到大家都不在关注内心,的时代,诗人的情怀或许能给与世人不小的启发呢。但最重要的是,诗人必须达到自我的升华。否则,他就永远走不出自我的空间,那样的话他便不能在这世界生存。

(四)诗人的奔跑。

此刻诗人奔跑也许只是纯粹地为了能解救自己,是的,诗人需要解救自己,他被母亲封印在所谓伟大的母爱的桎梏中,他甚至不能呼吸,母亲对诗人的占有欲让诗人的生活百般受阻,他不能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他甚至没有权力将自己的女朋友带回自己的家里约会,而这一切都拜他的母亲所赐。是人为此苦恼,他在奔跑。。逃离母亲生活中,他的生活。

(五)诗人嫉妒了。

诗人为自己输给了自己强烈的占有欲,他自己也最终为占有欲所害,他唯一拥有过的女朋友在他的占有欲下,人生暗淡。。

(六)四十来岁的男人。

他人眼中又会有怎样不同的生活呢,我们换个视觉会拥有怎样不同的人生呢?

(七)诗人的死去。

诗人爱上了死亡,在很久以前诗人就认为死亡是美丽而神圣的,只有死亡能成全这世界所有的不完整,所以此刻,诗人不再犹豫,他果决地拒绝了生活,诗人走向了别处的生活!!

摘要:学无止境,每个人都应该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学习又是为了什么呢?除了才智以为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需要不断得到发扬和提升。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善良的人虚怀若谷、不骄不躁、与人为善、深明大义、胸怀宽广、道德高尚。要真正做一个善的人,并不只是满嘴的仁义道德,而是从内心深处到外在的善,一个成功的人,应该是一个重义轻利的仁德之人。

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大都缺乏道德观念,因此我认为德育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可以给人们学习道德提供一个很好的素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我们都已不陌生,大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至善,如:“上善若水”,所谓至善就是要容纳一切,只求给与不求回报,在达到一定境界是不浮躁、平心静气的思考问题,才会有所收获。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而现在的教育大多仅局限于格物、至知,教育注重知识的获得,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分数为评判指标就是其外显现象,无视“意诚正心”,之后的修身就更不必谈了。在我看来,现代大学生有两大弊病:一是功利化。二是道德败坏。人们追名逐利,比如讨好权利较大的老师,或者如当时的动机不纯。而无益于自身的事却不会浪费时间。功利化的时代吧大学引向了功利化的方向,外界对人才的评判也无暇顾及道德方面的问题。有人说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这也不是毫无依据的,现代大学生道德的缺失的确让人大跌眼镜,投毒案、泼硫酸等等这些因道德缺失而造成的悲剧不一而足。

“皆自明也”强调了人首先要自己弘扬光明的品德,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古人都相信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因此呼吁人们加以弘扬。“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品德高尚的人不会满足与目前的道德状况,而会不断准求更高的境界,每天都是自己更新到的,达到“日日新”。

“止于至善”,那么究竟怎样才达到至善呢?黄鸟知道该栖息在何处,而作为人,又怎样才算达到至善呢,在发扬美德时保持谨慎,做国君要仁爱,所谓“仁者无敌”,仁这一儒家思想之所以受到君王的重视不无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王之所以能使民众拥护,成为民众的榜样,是因为君王能尊重贤人、亲近亲人,使百姓得到恩惠。作为臣子要恭敬,这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臣子在办事或者言语上不可僭越。做子女的要孝顺,做父母要慈爱,在于他人交往是要讲信用,所有这些概括起来无非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做好本分的事。而如何达到到的完善的境界呢?这就如同学习,首先是态度,态度决定了是否主动钻研学习,然后还要有一种学无止境的思想,促使自己不断进行钻研以提升自己的水平。

知本。孔子以审理案子为例,做到“大畏民志”便是知本,在我看来,此处所说的知本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尽本分,审理案件的人的本分就是公平公正,是人满意,能扬善除恶,第二层含义是要知道事情本来的样子,使真相大白。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学生首先得知道自己的本分,其次在追寻学问是要穷尽其根本,直至完全弄明白为止。

“格物”的目的是“至知”。而至知的前提是格物,何谓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接触食物而彻底穷尽他的道理,至知就是获得知识。在格物的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前人所得的现成答案,要用自己所得的只是在对食物进行探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贵在坚持。最终会“至知”。学习不要仅局限于书本,在书本教授的知识的掌握上要进行更深层次的钻研,直至没有一点疑惑,这就算是获得知识了。要通过已不断的探索以求突破原有知识的局限性。对知识的追求是不能停歇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科学技术及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认识又该与时俱进,才不至于让知识变成死水,而是变成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清泉。

诚意。使自身的意念真实、诚恳,做到表里如一,作者以恶恶臭、好好色为例,说明我们要达到的至善的境界应该是真的善,是从内心深处出发的一种情感,而不只是为了自欺欺人而在别人表现出来善的行为。真正的“诚意”就是即便在别人用不知情的情况下,也保持高盛的品德,做高尚的事,这就是所谓的慎独,我认为慎独在一方面也体现了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慎”,显然,自己的内心想法不可能被人知道,但也不要是自己心生邪念,并且内心的不善终会被自己出卖,他会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是虚假的行为所掩盖不了的。只有真正的善才能让别人信服,得到别人的尊敬,而自身的到的也可以是自己心胸宽广,得到人格的提升。所以说要使自己由内而外的善,成为真正的君子。

修身。修身的关键和前提是正心、在我看来就是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有博大的胸怀。

能够忍天下难忍之事,以一颗平淡的心去看待一切事物。我认为首先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自己的的事看得很轻,并平淡的接受。其次是胸怀宽广,对天下的人和事都是一视同仁,看待这一切都始终不温不怒。就像是上帝,他能原谅他做错事的孩子,不管世上的人对他如何褒贬,他都平淡接受。

二、专注,心无杂念。

无论做任何事,哪怕是一件小事,都应该庆祝自身全部的精力去做好。如果心中有什么坏想,那么会使人寝食难安,做不好事情。

这两点之间是有联系的,只有有一颗博大的胸怀才能使自己的心如宁静的湖水,波澜不惊,最多只能化作涟漪开成美丽的花,然后消失。这样静得下来才能做好该做的事。就如读书人,如果有杂念、浮躁,那么还能把书读好吗?三心二意只能一事无成。真正能做到心远地自偏,就是真正的专注了。即使是在读书,也要端正读书的动机,现代社会功利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有些人在做事时总以功利为先,若是在读书过程中急于想获得什么。那么最终可能一无所获,无所求的阅读完一本书却能让你身心得到陶冶,知识得到提升。

齐家。欲齐家者先修身。修身的终极目标我想应该是行中庸之道,不偏激,看待问题总是客观的,不以自身的喜恶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当中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过程,而没有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所有事物都有好坏,并不是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认识事物就要撇开个人的偏见和喜好,想认识新食物一样去认识它们。

人们总喜欢以自身已有的想法去了解事物,殊不知这会阻碍我们能确认事物,始终保持中立的立场。同样的胸怀宽广,承认自己厌恶的东西也有优点,对自己喜欢的事物同样也一分为二,公平公正地去对待事情和家里的每一个人,就是做到了先修身再齐家。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此观点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治理国家之前必须要管理好家庭。二是治理国家就要向管理家庭一样。

古代的宗法制决定了君王家庭内必然会发生抢夺皇位的事情,而古代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后又分封诸侯,让皇亲国戚的系统更加的庞大,如何才能使整个黄组家庭有条不紊并且和睦的生活,这也是对君王的考验。君王只有把这个庞大复杂的关系管理好,让每个人都能各司其职,才能让全力发挥作用,吧过加v机李浩。君王的作风必然会影响天下臣民,臣民也像君王一样把自己的小家庭管理好,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治理国家在某些层面上和管理国家是同一个道理,教人们孝顺父母,这跟侍奉君王是一样的,古代都称父母官,把君王像父母一般侍奉,使人懂得感恩。尊敬兄长就像释放比自己年长的人,爱民众就像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实治理国家就是在齐“大家”。

治国平天下。此章在整本书中占得篇幅最多,大多篇幅都在讲信义、仁爱、善。平天下者必先治其国。如何做一个能平天下的国君。

国君应以身作则,养成推己及人的习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事不要强加于人,以百姓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去对待他们。而且在为人处世及尊老爱幼等方面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成为百姓的表率。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的天下,而如何做才算是得民心呢?想百姓所想、使百姓各得其所,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生存,有生存必须的土地,其次君主征收的税款应在百姓的承受范围之内。巧立名目的征税,各种苛捐杂税会让百姓反感甚至引起起义。

君王自身不一定有巨大的才能,但他应该会用人才,而这里所讲的人才,他不一定有过人的本领,但是一定是仁德之人。若是有本领全是道德败坏的人,那么就不算是人才了。仁德之人能容忍别人的强大,没有私心。真心诚意。而君王对人才应重用,对小人要重罚,此谓亲贤臣,远离小人。

“重义轻利,一个国家的君王若只重利,那么必定欺压百姓,钱财乃身外之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财的获得要适可而止,而不是让自己变得富足而使百姓穷苦。所以一个国君应重道义、轻利益。国君如此,臣民亦会如此。

我所认为的中国未来教育走向:从小我们所售的教育教我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教师注重的知识分数。我们往往被分数衡量者好坏。

中小学的教育应该真正注重前面发展,不知用学习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在开展丰富的活动,然后再期末成绩中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折算然后加分,高考的最终成绩也应该加入平时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成最后的分数。在选择专业方面应该配备专业的指导人员,以帮助学生选择符合自身条件以及意愿的专业。教育的内容应结合生活实际,与生活息息相关。

高校培养人才应更多的选择校企结合的方式,现在的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式有些脱离社会需要,以至于出现公司缺人、就业难的情况。

大学读书报告【第五篇】

之前对于《大学》这本书还是有一定了解的,高中的课堂也对其中的内容做了一些简单的讲解,但拿到《原本大学微言》之后,首先第一印象是这本书讲的内容没有之前那两本有趣,所以读起来就显得有点麻烦了,于是也就一知半解的读完了这本书,对于书中的内容不敢说读明白了,只能说写此读书报告来谈谈自己对于这本书的一些看法吧。

南怀瑾先生所做的《原本大学微言》是一本讲述国学经典的著作,全书总共是九个方面的内容,开宗明义;七证的修养功夫;内明之学;外用之学;内外兼修之道;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儒学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与中国九个方面,内容显得比较宽泛,虽然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历史故事,这些对加强读者的理解很有帮助,而且作者的很多语言也很随和,让读者不显得对经典国学的学习而感到乏味,但书中也有一些内容还与佛教,道教相关,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困难的。

就七证而言,知,止,定,静,安,虑,得,这是中国原创的儒家心传,后来广泛的被佛家和道家所引用,所以作者在解释七证的时候就会很自然的引用佛教的一些故事来解释,虽然我还是对他的一些说法理解的不透彻,但我觉得知道了这些故事总还是好的,就像书中的那个谢谢你没有说破的故事一样,虽然现在不能理解七证的内涵,但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就会知道今天作者所说的意思了,我觉得读大多数书都应该是这种状态,书中的很多内容其实对于我们现在根本没有用,或者没法理解,是由我们的.年龄和阅历所决定的,而随着阅历的增长,很多问题也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了。

对于内明之学的认识,就要先谈“格物致知”,通过认识事物而得到知识是我对于“格物致知”的理解,而格物致知的目的,也是为了“诚意,正心,修身”,并且在结尾,作者所提到的“将知性的学养,提升到不只知人的理性,而且周遍知识万事万物的理性,学养到达这个境界,能尽知人的理性,能尽知物的理性,然后才能真正做到“诚意,正心,修身”,可以担任以道济天下,而使天下平治了。也就是说,只有明白了人,物和天下的规律,才能管理好,治理好,人,物和天下。

相比较于内明之学,作者对于外用之学的解释,运用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就显得读起来轻松了不少,对于齐桓公,秦始皇,刘邦,汉文帝等历史人物,我们并不陌生,相比较佛教,道教的故事,这些历史故事也许使我的兴趣更大,像管仲与齐桓公的对话,秦始皇与吕不韦等等,这些故事或正或反,来说明修身齐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对于帝王这样的大家庭,大多都是有问题的家庭,但从正面来说,也举出了汉文帝,舜等例子,来说明了修身齐家的作用。至于书中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如果一一说来就显得很没有意思了,所以我想就内明之学,外用之学来谈谈个人修身的问题。

《大学》之中所提到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而修身又为内明外用之间的关键所在,一个人只有端正了自己的心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之后,才能处理好家庭,才能有好的社会关系,才能真正的为发展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次,我们为人要真诚,既要真诚的对待自己,也要真诚的对待别人,可能有些人不太同意我的观点,难道还有人对自己撒谎?当然有,有好多人喜欢自欺欺人,把自己的一些错误归结给他人,归结给命运,却从来不在自己主观上找原因。所以说,修身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重视修身,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很好的指导。

老实说,《原本大学微言》还是一本比较难懂的书的,虽然对于书中的内容有了一些认识,但对于大部分的理解还是要继续结合自己生活经历去感悟,去理解。

大学读书报告【第六篇】

大学生的你们知读书报告要怎么写吗?下面是本站为分享的“实用大学读书报告 大学生读书报告大全(优质8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在知识更新日益剧烈的时代,重视人的再教育、终身教育,是面对新形势的有力举措。接受教育不但是自我提升的手段,更是示范的榜样,感召的力量。

当我拿起学校极力推荐的《第五项修炼》时,看着那些环行线路图和那些专业术语,有些为难,有些看不懂。真奇怪它怎么能以连续三年名列全美畅销书的排行金榜。但我想排行金榜一定自有它的道理,学校的推荐一定也很有道理。再捧起书时我就强迫自己以读小说读。

散文。

的感觉来读。还真的有效,看来真的是态度决定一切呀!慢慢我读懂了。呵,那感觉真的像作者彼得、圣吉博士坐在我面前,我像一个小学生样端坐着,听着他从内心深处流淌出的肺腑之言,看着他为我开启了一扇重新看世界的窗,那些经典的事例那些睿智的语言那些寓意深刻的小故事,还有那些我还是有些不感兴趣的图表,都在给我以启迪以思考。

在《第五项修炼》中,五项修炼被划分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是不断反照个人对周边影响的一面镜子;“改善心智模式”专注于以开放的方式,体认我们认知方面的缺失;“建立共同愿景”培养成员对团体的长期承诺;“团体学习”是发展团体力量,使团体力量超乎个人力量加总的技术;“系统思考”极其务实,可以使我们了解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它的精髓是用整体的观点观察周围的事物。融合五项修炼的最高境界就是建立学习型企业组织模型,其中的系统思考是核心,是动力,是扫除学习型企业智障的主力军。

读了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后,对"学习型组织"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

一,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是自主的,是自愿的。

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我们自己切实有这种迫切的需求,才会有效果.如果是上级的指令,是上级的要求,这是一种被动的,应对式的工作观;同时必须不是赶时髦,不是追风,否则只会是形式主义.因此主动与迫切,这两点事关创建的成败.只有发自内心的,是出于对事业的爱,才会有成效.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在为事业打造未来。

二,创建学习型组织没有模版,没有模式,没有地图。

一、书名:苦涩的成长。

二、著者:朱炎。

三、出版社:民国七十三年19版/台北市/尔雅出版社。

四、页数:141。

五、内容大意:

这本书包括10篇文章,可称为给青年的十封信,十个主题,每个都有对象。

首篇「爱」,阐释爱的作用,同时辨明时下对爱的曲解以及赢得真爱之道。

次篇「青春」,从描述误解青春的特质中,勉励青年应有刻苦耐劳,独立自主又淳朴谦虚气质,进而体认出一个人的价值,在於他对人类社会的实际贡献。

第3篇「火凤凰」,系以火凤凰的行径为喻,勉青年要有理想,要有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第4篇「挫折」,以「衣衫的领子、袖子最易磨损」之巧喻,勉青年要有面对挫折,不畏挑战的勇气,并体认领导人物,注定要比别人承受更大的挫折。

第5篇「孤独」,简介离群索居以独立思考的生活方法,鼓励能不畏寂寞,进而领略孤独的况味,以及学习多单独思考问题。

第6篇「怨尤」,说明报怨之害,便是自动地放弃了自己生存的权利与否定自己生命的意义,勉人行事宜务实,切忌好高骛远。

第7篇「蛊惑」,勉青年由自持、制欲、去私、不惑使自己清醒之后,进而慎思明辨,知保留自己文化的特质与优良传统,进而培养有为光明远景献身的气概。

第8篇「孝道」,阐明践行孝道,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年长的父母、祖父母适应这个变迁的社会,让他们由阴暗的角落里走进阳光,享受现代生活的乐趣。

第9篇「生活的艺术」,说明生活本是一种需要勇气与魄力的大艺术,并且唯有从生活的简化中,才能使心灵苏活,提高生活的境界。

末篇「人类的母亲」,阐释女性的尊严乃人性尊严的基石,肯定人性必须有尊严,就得从尊重女性人格做起,尽力维护女性尊严。

书末还有朱炎先生写作年表,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从前吃苦,现在有成就而将来成就不可限量的人,其阅历足可为青年之导师。

六、读后心得:

朱炎先生是一个从前吃过苦,现在有成就的人,他的丰富阅历使他能穿过人生重叠的层面,看得深,看得远,有智慧。他在备尝生长的痛苦,又把痛苦转化为喜悦之后,用心写一本小书,一本形体小而价值大的书。他费尽苦心,辛苦写成,成果是甜美的。在这个纷纷用悲观来表示深度的时代,他这本书从深处发掘乐观,在这个用偏激表示造诣的时代,他这本书完备而中和,更显得难能可贵。他在走完了人生最艰难的一段长途之后,伫足回头,看看后面的人走得怎么样,鼓励能好好的走。这一份奉献,令我敬佩也使我感动。

这10篇文章虽各自独立,但脉络相通,浑然如一,像一条山脉十座山峰,根本上,他提供人生在世的一种观点,一种哲学。没有哲学和没有面包同样令人活不下去。他从上游解决人生问题,正本清源。这种建设工作,可以使医生、警察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忙碌。这10篇文章,一方面探讨了人生潜藏於内的幽微,一方面勾勒了人生形之於外的峥嵘,同时也给理想的中国青年摹出风貌典型。人在青年时期辛苦寻觅的东西,大半都在这本书里。

七、

评语。

朱炎先生是一位热爱学问而有学问,热爱真理而认识真理,热爱青年而了解青年,热爱人生而能奉献自己,不但是一个卓越的散文家,更是一个把墨水变成热血的人。他的笔是一座桥,从他的内心到读者内心,交流互通,如响斯应。

推销钢琴的广告有一句话:「学琴的孩子不会学坏」,意思是说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境界,使人发现并追求较完美的模式。我也要说,熟读朱炎教授这本书的人也不会学坏,因为他不会走错路。

中国多一本这样的书,就可以少一座监狱。

八、附注:本书六十七年初版,时著者年四十二岁。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

高尔基说得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人类文明本站史伊始,浩如烟海的书籍记载了人类艰苦求索、认识自然、保护自然、揭示自然界奥秘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绝大多数智慧。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

读书笔记。

读后感。

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

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对于我们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一,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牛顿说过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科学巨人的虚怀若谷自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体现,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那么,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了。

二,读书开阔人的视野。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一定的化学和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记得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复旦做讲演时就曾说过,现代科学已没有明显的界限,你必须对相关的科学都有所了解才行。在这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位广泛学习的典范,他虽然只上过中学,但由于他发奋读书,十九岁时就能用十二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实践后,他也没有间断过学习和研究,从而被马克斯称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广博渊深的知识,对恩格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的传播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助。从它的经历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力量,更能体会到书本做为人类掌握知识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三,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读书其实是在读人生。许许多多的人生。书中总是汇集了一些独特的魂灵。善于读书,其实是借助读书深深地翻阅自己。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

大学读书报告【第七篇】

[点介]这里面主要汇集了梁先生于1980年代中后期在《读书》杂志上发表的系列文章,是其“用文化解释法律,用法律解释文化”的个案实践和言说。辩异、批判和理性思索融贯一气。对年轻学生来说,读此书还可以学到如何读书、如何整理自己的心得体会的一些“潜移默化”的方法。《新》一书亦是早期和另外几个作者作的批判性著作;《书斋》一书是作者的文化随笔,写得轻松随意,也更见功力。

大学读书报告【第八篇】

摘要:学无止境,每个人都应该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学习又是为了什么呢?除了才智以为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需要不断得到发扬和提升。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善良的人虚怀若谷、不骄不躁、与人为善、深明大义、胸怀宽广、道德高尚。要真正做一个善的人,并不只是满嘴的仁义道德,而是从内心深处到外在的善,一个成功的人,应该是一个重义轻利的仁德之人。

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大都缺乏道德观念,因此我认为德育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可以给人们学习道德提供一个很好的素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我们都已不陌生,大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至善,如:“上善若水”,所谓至善就是要容纳一切,只求给与不求回报,在达到一定境界是不浮躁、平心静气的思考问题,才会有所收获。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而现在的教育大多仅局限于格物、至知,教育注重知识的获得,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分数为评判指标就是其外显现象,无视“意诚正心”,之后的修身就更不必谈了。在我看来,现代大学生有两大弊病:一是功利化。二是道德败坏。人们追名逐利,比如讨好权利较大的老师,或者如当时的动机不纯。而无益于自身的事却不会浪费时间。功利化的时代吧大学引向了功利化的方向,外界对人才的评判也无暇顾及道德方面的问题。有人说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这也不是毫无依据的,现代大学生道德的缺失的确让人大跌眼镜,投毒案、泼硫酸等等这些因道德缺失而造成的悲剧不一而足。“皆自明也”强调了人首先要自己弘扬光明的品德,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古人都相信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因此呼吁人们加以弘扬。“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品德高尚的人不会满足与目前的道德状况,而会不断准求更高的境界,每天都是自己更新到的,达到“日日新”。

“止于至善”,那么究竟怎样才达到至善呢?黄鸟知道该栖息在何处,而作为人,又怎样才算达到至善呢,在发扬美德时保持谨慎,做国君要仁爱,所谓“仁者无敌”,仁这一儒家思想之所以受到君王的重视不无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王之所以能使民众拥护,成为民众的榜样,是因为君王能尊重贤人、亲近亲人,使百姓得到恩惠。作为臣子要恭敬,这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臣子在办事或者言语上不可僭越。做子女的要孝顺,做父母要慈爱,在于他人交往是要讲信用,所有这些概括起来无非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做好本分的事。而如何达到到的完善的境界呢?这就如同学习,首先是态度,态度决定了是否主动钻研学习,然后还要有一种学无止境的思想,促使自己不断进行钻研以提升自己的水平。知本。孔子以审理案子为例,做到“大畏民志”便是知本,在我看来,此处所说的知本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尽本分,审理案件的人的本分就是公平公正,是人满意,能扬善除恶,第二层含义是要知道事情本来的样子,使_大白。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学生首先得知道自己的本分,其次在追寻学问是要穷尽其根本,直至完全弄明白为止。

“格物”的目的是“至知”。而至知的前提是格物,何谓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接触食物而彻底穷尽他的道理,至知就是获得知识。在格物的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前人所得的现成答案,要用自己所得的只是在对食物进行探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贵在坚持。最终会“至知”。学习不要仅局限于书本,在书本教授的知识的掌握上要进行更深层次的钻研,直至没有一点疑惑,这就算是获得知识了。要通过已不断的探索以求突破原有知识的局限性。对知识的追求是不能停歇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科学技术及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认识又该与时俱进,才不至于让知识变成死水,而是变成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清泉。

诚意。使自身的意念真实、诚恳,做到表里如一,作者以恶恶臭、好好色为例,说明我们要达到的至善的境界应该是真的善,是从内心深处出发的一种情感,而不只是为了自欺欺人而在别人表现出来善的行为。真正的“诚意”就是即便在别人用不知情的情况下,也保持高盛的品德,做高尚的事,这就是所谓的慎独,我认为慎独在一方面也体现了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慎”,显然,自己的内心想法不可能被人知道,但也不要是自己心生邪念,并且内心的不善终会被自己出卖,他会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是虚假的行为所掩盖不了的。只有真正的善才能让别人信服,得到别人的尊敬,而自身的到的也可以是自己心胸宽广,得到人格的提升。所以说要使自己由内而外的善,成为真正的君子。

修身。修身的关键和前提是正心、在我看来就是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有博大的胸怀。

能够忍天下难忍之事,以一颗平淡的心去看待一切事物。我认为首先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自己的的事看得很轻,并平淡的接受。其次是胸怀宽广,对天下的人和事都是一视同仁,看待这一切都始终不温不怒。就像是上帝,他能原谅他做错事的孩子,不管世上的人对他如何褒贬,他都平淡接受。

二、专注,心无杂念。

无论做任何事,哪怕是一件小事,都应该庆祝自身全部的精力去做好。如果心中有什么坏想,那么会使人寝食难安,做不好事情。

这两点之间是有联系的,只有有一颗博大的胸怀才能使自己的心如宁静的湖水,波澜不惊,最多只能化作涟漪开成美丽的花,然后消失。这样静得下来才能做好该做的事。就如读书人,如果有杂念、浮躁,那么还能把书读好吗?三心二意只能一事无成。真正能做到心远地自偏,就是真正的专注了。即使是在读书,也要端正读书的动机,现代社会功利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有些人在做事时总以功利为先,若是在读书过程中急于想获得什么。那么最终可能一无所获,无所求的阅读完一本书却能让你身心得到陶冶,知识得到提升。

齐家。欲齐家者先修身。修身的终极目标我想应该是行中庸之道,不偏激,看待问题总是客观的,不以自身的喜恶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当中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过程,而没有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所有事物都有好坏,并不是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认识事物就要撇开个人的偏见和喜好,想认识新食物一样去认识它们。人们总喜欢以自身已有的想法去了解事物,殊不知这会阻碍我们能确认事物,始终保持中立的立场。同样的胸怀宽广,承认自己厌恶的东西也有优点,对自己喜欢的事物同样也一分为二,公平公正地去对待事情和家里的每一个人,就是做到了先修身再齐家。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此观点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治理国家之前必须要管理好家庭。二是治理国家就要向管理家庭一样。

古代的宗法制决定了君王家庭内必然会发生抢夺皇位的事情,而古代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后又分封诸侯,让皇亲国戚的系统更加的庞大,如何才能使整个黄组家庭有条不紊并且和睦的生活,这也是对君王的考验。君王只有把这个庞大复杂的关系管理好,让每个人都能各司其职,才能让全力发挥作用,吧过加v机李浩。君王的作风必然会影响天下臣民,臣民也像君王一样把自己的小家庭管理好,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治理国家在某些层面上和管理国家是同一个道理,教人们孝顺父母,这跟侍奉君王是一样的,古代都称父母官,把君王像父母一般侍奉,使人懂得感恩。尊敬兄长就像释放比自己年长的人,爱民众就像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实治理国家就是在齐“大家”。

治国平天下。此章在整本书中占得篇幅最多,大多篇幅都在讲信义、仁爱、善。平天下者必先治其国。如何做一个能平天下的国君。

国君应以身作则,养成推己及人的习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事不要强加于人,以百姓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去对待他们。而且在为人处世及尊老爱幼等方面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成为百姓的表率。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的天下,而如何做才算是得民心呢?想百姓所想、使百姓各得其所,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生存,有生存必须的土地,其次君主征收的税款应在百姓的承受范围之内。巧立名目的征税,各种苛捐杂税会让百姓反感甚至引起起义。

君王自身不一定有巨大的才能,但他应该会用人才,而这里所讲的人才,他不一定有过人的本领,但是一定是仁德之人。若是有本领全是道德败坏的人,那么就不算是人才了。仁德之人能容忍别人的强大,没有私心。真心诚意。而君王对人才应重用,对小人要重罚,此谓亲贤臣,远离小人。

“重义轻利,一个国家的君王若只重利,那么必定欺压百姓,钱财乃身外之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财的获得要适可而止,而不是让自己变得富足而使百姓穷苦。所以一个国君应重道义、轻利益。国君如此,臣民亦会如此。

我所认为的中国未来教育走向:从小我们所售的教育教我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教师注重的知识分数。我们往往被分数衡量者好坏。

中小学的教育应该真正注重前面发展,不知用学习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在开展丰富的活动,然后再期末成绩中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折算然后加分,高考的最终成绩也应该加入平时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成最后的分数。在选择专业方面应该配备专业的指导人员,以帮助学生选择符合自身条件以及意愿的专业。教育的内容应结合生活实际,与生活息息相关。

高校培养人才应更多的选择校企结合的方式,现在的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式有些脱离社会需要,以至于出现公司缺人、就业难的情况。

48 19040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