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影视观后感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革命影视观后感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革命影视观后感1

一、“红色影视”的内涵

什么是“红色影视”呢?“红色影视”主要指是指以革命活动为主题、以革命语言为主要形式而创作的电影和电视剧作品。我们以宏观、微观两个视角去解释“红色影视”。宏观上,凡是叙述、反映、表达我们中华民族为争取主权独立和民族解放,反抗帝国列强侵略和压迫而进行的浴血奋斗,或在国家改革和建设中付出的努力这样题材的影视作品都可以称作“红色影视”。微观上,凡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先进事迹的作品都叫“红色影视”。我们日常所说的“红色影视”,属于微观。象《大转折》《大决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长征》《亮剑》《紫日》《铁道游击队》《历史的天空》《狼毒花》《雪豹》等等。

“红色影视”作为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时期我们所拍摄的红色影视作品也各有千秋和所长,象近几年来我们新拍摄的电视连续剧《雪豹》《狼毒花》,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它们都以高清的方式播放、图像比以往更加清晰、再加上严谨的历史考证、庞大的演员阵容、细腻的叙事方式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尤其是今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华诞而献礼的恢宏巨制《建党伟业》自上映以来,成为国内外影坛关注度最高的焦点。今日,我们通过这些红色影视,看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畏艰难险阻,观爱国人士英雄事迹可歌可泣,我们可以感受到革命者们的理想与激情、光荣与梦想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感受他们为追求真理而无所畏惧的革命气概。这些影视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T作和提高审美情操的极好的教育形式。二、"红色影视”在思想教育中的价值“红色影视”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利用“红色影视”这种艺术形式对全国人民进行教育历来就是我党的传统和优势。将“红色影视”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借助现代传媒的技术优势,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使之融入德育工作之中,这对于培养广大人民群众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便拥有高尚的道德与情操有比较明显的作用。

1、“红色影视”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构建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培育社会文明新风的最根本要求是文艺工作者创作出的每一部影视剧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现代审美需求的同时,还要凸显核心精神处处渗透着、流露出它的系列教育思想理念。“红色影视”就是这样,它所渗透的精神为红色精神,红色精神为健全和繁荣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服务。“红色影视”在学校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及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如何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现阶段中华民族、未来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强弱,而且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每一位学生和观众,通过观看文艺者精心制作的“红色影视”剧,必将把自己置身于红色时代,了解当时的社会和历史,感受无数革命先烈和建设者的精神境界,感知这些红色作品所表现出的高尚道德情操和思想内涵。所有这些“红色影视”都将潜移默化影响着每一个学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激励并鼓舞他们去追求自我完善与自我完美,踊跃攀登自己更高的人生境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去教育学生,以改革创新为时代精神来引导学生,是各个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时代使命。

2、“红色影视”把握不同价值取向,时刻体现新时代教育功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红色影视时时刻刻会因为不同主体的构建而拥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它拥有丰富、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象电影《狼牙山五壮士》《英雄儿女》》《烈火中永生》重视献身精神,电视剧《青春之歌》《激情燃烧的岁月》《红色电波》重视奋斗精神,电视剧《南下南下》《恰同学少年》《革命人永远是年轻》重视理想追求。电影《太行山上》《八路军》《《夜袭》则以磅礴的气势,描绘了党领导人民为贏得民族解放与日寇浴血奋战的英雄业绩,凸显/V路军在作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电视剧《少奇同志》《毛泽东在陕北》《中国1921》则表现历史进程中重要政治家活动与领袖人物的光辉形象;电视剧《保卫延安》《为了新中国,前进》《西安事变》表现革命历史史实与革命英雄主义传奇;电影《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讲述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故事。今年我们国家推出的恢宏巨制电影《建党伟业》则以1911年到1921年这段历史为背景,展现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赴汤蹈火的故事……由这些红色影视作品组成的现代影视长廊,无一例外形象展示新民主主义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表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传达美好的情感为广大人民群众确立大公无私、坚忍不拔、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等美德提供鲜明参照。所以说,红色影视它拥有的独特教育资源,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基础条件,体现新时代教育之功能。与此同时青年学生通过观看这些红色影视,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更加鲜活的了解历史人物,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灵的启迪与熏陶,使思想境界得到不断升华,进一步牢固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

3、红色影视走进课堂,让在校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是现代思想教育的必要途径。当前,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的经济日益融人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伴随着迅速扩大的世界经济往来,各种思想纷纷涌现,西方的自由化思潮、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充斥了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物质、金钱成为了衡量一切的标准。它们都在不断地对每位学生发生影响,它不仅改变学生的基本政治观念,甚至是学生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及政治领导的评判标准都能涉及。学校是在校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重阵,是每一位学生的人生思想价值成形和完善的场所,也是教育工作者最能够集中进行思想传播与讲授的舞台,所以“红色影视”走进课堂必然会进一步强化它的教育功能。在校生通过观看形式多样、资源丰富、直观生动、感染性强烈不同类型的红色影视剧,他们在耳闻目睹和身临其境中会受到感染、受到熏陶。特别要提到的是那些特别经典、特别优秀的红色影视剧,以其优美的剧情、出色的人物塑造、尊重历史的事实及它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等等,必将深深地感动每一位涉身其中的观众。这些红色影视片已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在默默的观看之中,在和谐美的

享受之中,这些影视作品都将在无声地激励督促学生去追求人格的完善,在无言地促使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所以,开展红色影视走进课堂,积极探索学生乐于接受、并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是各校现代思想教育的必要途径之一。

三、结束语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4篇革命影视观后感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革命影视观后感。

革命影视观后感2

[关键词] 《辛亥革命》;孙中山;《辛亥颂》

为了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长影集团领衔出品了史诗巨片《辛亥革命》。剧本在尊重史实前提下有了重大突破,全景式地展开辛亥革命史诗般场面,生动刻画了孙中山、黄兴等历史人物。该片由王兴东、陈宝光编剧,成龙任总导演,张黎任导演,成龙、李冰冰、赵文、姜武、孙淳、胡歌等众多明星参与主演。观众对“辛亥革命”这一历史题材早已充满了期待,影片中的激烈战争场面震撼了很多观众,明星阵容的庞大也是吸引观众眼球的一大亮点。电影《辛亥革命》是一部大气恢弘的战争史诗片,它再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表现了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制片方为了还原战争的惨烈、增加影片的真实感,特意在影片中安排了五场惨烈的战争戏。而电影《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部血气方刚的战争片,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情感片。《辛亥革命》以情为基本内容,革命情怀贯穿全片,对于革命恋人的爱情也有唯美浪漫的诠释。

该影片的剧情为:“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多次起义,但是秋瑾、徐锡麟等一批革命党先驱先后牺牲,使得革命陷入了低潮。1910年底,孙中山再次在海外召集同盟会骨干,组织了广州起义,但因寡不敌众而告负。经过这次的起义,清政府对革命党人进行了血腥镇压,同时积极寻求与帝国主义的卖国交易。随后,武昌起义成功,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只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革命。革命的危急关头,孙中山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最后清政府宣布退位,辛亥革命取得了成功。”

电影音乐与电影密不可分,没有音乐的电影何谈艺术价值。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影在音乐的设计上都绞尽脑汁,有的不惜花费重金,甚至有的导演对电影背景音乐的要求甚至苛刻。比如,前一段热映的电影《让子弹飞》,导演姜文听了舒楠的初稿后,为了达到自己的要求,让舒楠改了很多次才算是通过。从音乐细节入手,也是《让子弹飞》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辛亥革命》这部影片更倾注了很多人的心血,成龙亲自指导这样类型的影片应该是第一次。但成龙大哥细心做电影是圈内出名的,他对作品的要求更是严格,这也是他的作品受大众欢迎的原因之一。拍好一部电影就要倾尽所能,不能一点马虎,你对观众不负责任,观众对影片也不会关注

爱。背景音乐的细致描述是这部影片的一大亮点,具体分析如下:

影片一开始是秋瑾戴着刑具走向断头台的一幕,独奏的提琴伴随着凄凉的电影画面,忧郁中渗透着悲伤。这段音乐是秋瑾内心的独白,也是同盟会会员们对当时现实的控诉。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多次起义,秋瑾等一批革命党先驱先后牺牲,革命陷入低潮。低沉的提琴音乐在这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与这样的情景相辅相成,不仅是纪念这些爱国人士,更是鼓舞中华儿女要自强自立,封建体制建立共和。当孙中山、黄兴在争论由谁回国组织起义,徐宗汉拿着同盟会会员们的绝命书、与妻书等交给孙中山时,空灵的音乐响起,预示着这是一场艰巨的斗争,这些爱国义士有可能一去无回。

1911年4月27日,在广州两广总督署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黄兴带领着同盟会会员与清政府浴血奋战,交响乐厚重的音响与战斗的画面相互辉映,这是一场需要重大牺牲的战斗。孙中山在剧场等待时,他的内心是心急如焚,还是一把小提琴独奏的音乐,这段音乐与孙中山的内心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舒缓的音乐配着这样紧张的局势和紧张的心情,预示着并不是好的预兆。孙中山面对华侨们慷慨激昂的讲话时,念着一个个牺牲的同盟会会员名字时,音乐响起,哭诉的音乐敲击着每一位爱国人士的内心,我们的国家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够拯救,这些牺牲的义士是中国人的骄傲。众人为广州起义的同盟会会员收尸的画面时,天空下着雨,小提琴与大提琴相互呼应,奏着哭诉的音乐,像是两个人在抱头痛哭,腐败的清政府让人咬牙切齿。当孙中山看着报纸关注国内战事时,音乐响起把人们的思绪带到了国内,一幕幕的战斗正在上演,革命军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武昌起义成功,革命深入人心。当将士给黎元洪剪发,这时小提琴轻松欢快的音乐响起,给人感觉很是滑稽,音乐一直延续到袁世凯的儿子去湖边找袁世凯。孙中山赶到英国伦敦,与驻华大使擦肩而过,音乐伴随着孙中山急匆匆的脚步,体现了孙中山此时内心的焦急,只有阻止四国银行团向清政府贷款革命才有可能成功。

孙中山说:“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为了改变命运,革命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活得更好。”这里的音乐用钢琴作为引子,小提琴随后进入再进行对电影画面的叙述。黄兴带着自己的队伍上阵杀敌时,小提琴与大提琴作为背景音乐一直叙述着战争的一幕一幕,无数的牺牲,革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冲锋陷阵的场景音乐并不是很欢快和激扬,还是渗透着忧郁和悲伤。当画面出现黄兴与徐宗汉对视时,电子音乐响起,这里用到了吉他,来刻画两个人的真挚的情感。当群众把各省光复的大旗放入湖中时,交响乐响起,小号在这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小号音色强烈、锐利、极富辉煌感,声音嘹亮、清脆、高亢,具有高度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是铜管族中的高音乐器,既可奏出嘹亮的号角声,也可奏出优美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当徐宗汉奋力救治伤员时,有一位战士身负重伤要锯腿才能保命,护士还没有锯断伤员的腿,伤员就去世了。这里是影片中煽情部分的一个重要画面,音乐也很悲伤,镜头分别给了徐宗汉和黄兴每人一个伤心面部表情的特写,音乐起到了深化情感的作用。

孙中山在船上接到英国来的电报,知道了四国银行团已经决定暂缓向清朝政府借款,但是清政府大使的女儿却死了,这时一把小提琴在轻声吟唱,把这悲伤的故事传达给我们。观众不免有些伤感,就是这样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令多少仁人志士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孙中山与黄兴在船上相遇,交响乐在这一刹那响起,单簧管的优美音色敲击着我们的心灵,这是久别的重逢,也是历经生死的重逢。

影片《辛亥革命》邀请了两位年轻的音乐人才――林朝阳和丁薇。两位作曲家都是音乐学院科班出身。林朝阳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小提琴家之一,毕业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林朝阳曾经在世界级音乐赛事,如伦敦国际弦乐四重奏大赛、意大利利比策国际小提琴独奏比赛、俄罗斯杨波尔斯基国际小提琴独奏比赛中获奖。他是一位在小提琴独奏和弦乐四重奏两个领域均有建树的音乐家。2005年起,林朝阳开始音乐创作和制作,涉及影视音乐以及流行音乐。在该片中的小提琴演奏部分均由林朝阳亲自操刀。另一位丁薇,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中国学院派代表的流行女歌手之一。丁薇1995年曾以一首《断翅的蝴蝶》在当时的乐评界得到不俗的评价,并且在当时的中国带起了一阵校园民谣风。丁薇是中国内地优秀的女性唱作人之一。影片选用了两位比较年轻的作曲家,笔者认为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两位作曲家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西洋音乐都比较擅长,对流行音乐也有独特的见解。从影片中的很多细节中就能看出两位作曲家的不平凡之处。如:“当画面出现黄兴与徐宗汉对视时,用到了吉他,两个人的真挚情感被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这部影片始终以情为基本内容,革命情怀贯穿全片,对于黄兴和徐宗汉两个革命恋人的爱情,唯美浪漫地进行了诠释。

影片的主题曲《辛亥颂》由葛根塔娜作词、张宏光作曲、韩磊演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歌词为:“千年的迷雾深锁长路,生死向前途慷慨奔赴,只是那一刻诀别时刻,风起瑟瑟。且把我的梦葬在黎明,沉睡的黑夜才会苏醒,永远不要问去年今生,只见大雪纷纷。手足同盟血洒从容,但愿这一片殷红,也能感动我们后千万众;手足同盟我心从容,但愿这一去苍茫,爱的微光,在身后让人间照亮天堂。”歌曲《辛亥颂》为典型的单二部曲式结构,调式为A大调,十小节的前奏,宏伟大气。“千年的迷雾深锁长路,生死向前途慷慨奔赴,只是那一刻诀别时刻,风起瑟瑟。”歌曲1-16小节为乐曲的A段,这个乐段有两个乐句,1-8小节为a乐句,9-16小节为a1乐句,并列的乐句结构。第一小节由主和弦开始,到了第二小节一个六度下行的进行,饱含着深情,一条很长很长的路展现在我们面前,意境深远。第三小节还是第一小节的完整重复,但是到了第四小节却出现了变化,由六度的下行变成了五度下行,基调略有提升,正迎合歌词“生死向前途慷慨奔赴”,是对人内心的一种鼓舞。第三四小节正是乐段“起承转合”中的“承”部分。第五小节开始是这个乐段的“转”部分,音乐的主题出现了新的元素,第五小节不再是主和弦而是二级和弦,接着下行的进行延续到第八小节,第八小节为这个乐段的终止部分,和弦落到了属和弦,为开放的乐段结构。“只是那一刻诀别时刻,风起瑟瑟。”这句下行的进行,更给歌曲添加了凄凉。歌曲的9-16小节为A乐段的a1部分,这一部分是a乐句的变化重复,而不是完全重复。9-14小节为a乐句1-6小节的严格重复,到了15小节a1乐句发生了变化,到了16小节结束在“2”上,和弦还是属和弦,开放的终止,到16小节为整部作品的A乐段结束。歌曲17-26小节为歌曲的B乐段,这个乐段也分为两个乐句,即:b(17-20)和b1(21-26)乐句,并列的乐句结构。乐段A和乐段B为对比的乐段结构。歌曲b(17-20)乐句,17小节为属和弦,十八小节为主和弦,属到主的进行,情感上比较激扬,这一段正是整部作品的高潮部分,到20小节张宏光老师还是采用了属和弦,开放乐句,情感还是不稳定。歌曲b1(21-26)乐句中,21-24小节为b(17-20)乐句的完全重复,但是这个乐句扩充了并且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笔者认为其为b1,而不是b。歌曲到24-26小节为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进行,乐曲完满终止。

[参考文献]

[1] fm881.省略/content/2011-09/29/content_

[2] 高鑫。影视艺术欣赏[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革命影视观后感3

关键词:媒介融合;大别山红色影视;传播生态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4-0169-02

在多维度媒介传播生态图景中,大别山红色影视剧有着立体动态式的媒介话语建构模式,在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在红色影视剧焕发无限生机与活力的发展格局中,穿越时间与空间的大别山红色文化正在彰显出巨大的内在潜质,开拓出蕴含深厚文化气息的影视剧创作新路径。

一、红色经典――激活红色影视剧文化因子的原生动力

在媒介融合多样态多结构的影视剧艺术创作语境中,红色经典已经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取代的社会文化传播功能,它将中国革命战争的峥嵘岁月、光辉历史艺术化地呈现于荧屏之中,书写出特定时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斗争历程,塑造出一大批生动鲜活的英雄人物,表现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伟大精神。红色经典通常指以中国革命战争年代为创作背景,以革命英雄人物或事迹为表现内容的影视文化形态,涵盖了从19世纪中期至现在的历史时段,尤其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突出表现,涌现出如《红日》《创业史》《青春之歌》和《林海雪原》等影响广泛、传播价值颇深的影视剧作品。它们具有时代特定性、人物鲜明性、剧情跌宕性和宣传明确性等创作特点,影响着几代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中国影视剧创作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刻画时代人物,弘扬时代精神做出积极贡献。

在我国红色经典影视剧中,有很多影视表现元素取材于大别山地区,这也进一步体现出大别山地区特有的影视文化资源和表现价值意蕴。2014年11月至12月,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在黄金档播出反映革命老区抗战斗争,保家卫国的红色电视剧《铁血红安》,正是对大别山红色革命历史的生动写照与精神传承。该剧以湖北地区著名将军县红安籍将军英勇顽强的革命斗争史为创作原型,详实地讲述了铁血战将们智勇双全、百炼成钢的战争传奇。该剧通过刘铜锣、方杠子和戴慧平等血性十足的人物塑造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战争传奇故事,向世人展现出动人的战争恋歌、肝胆相照的兄弟情义、民族豪情的思想内核,有力地阐释了当代红安精神的精髓意蕴,即质朴真诚、英勇刚毅和不胜不休。

正如《铁血红安》所表现出的铮铮民族气节和勇于担当的时代品质那样,红色经典通过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形成强大而多元的时代精神解读。将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光明正义的坚守向往与人格魅力的无形传承有机结合为一体,构建出符号学意义与社会学学理交融的审美图景,呈现出共性与个性、横向与纵向相协调相统一的研究视域。红色经典重在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深厚积淀与有效传播,是浓缩红色文化与表征红色精神的集中体现。红色影视剧创作是其文化价值的艺术化再现,是具有原创性和情节性的镜像语言表达。在大别山特定历史文化的生动演绎中,红色经典影视创作焕发出勃勃生机,形成时间与空间有机结合,彼此贯通的传播生态格局,将特定历史时代的红色文化转换为当前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有机部分,构建主客观统一的历史再现区间,从而寄托隐含着红色经典独有的影视文化神韵。

二、红色情怀――重塑大别山红色影视文化的思想源泉

影视艺术创作是将时间与空间相互整合的表现元素融为一体的艺术创作样态,是重新认识并有效尊重社会生活本貌的现实话语表达形式。它不仅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制约,同时与影视消费群体的利益诉求休戚相关,是充满受众情怀意愿的大众文化产物。在红色影视剧创作中同样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艺术属性。红色情怀是民族情感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体,是将特定时空和人文地理加以概括浓缩的红色文化表征,在多元情感诉求充斥的背景下,我们更应坚守红色文化的特有情感,积极探求它的情感溯源,分析它的情感样态,并有效结合大别山红色文化特质开掘出新时期红色影视剧创作的新路径。

大别山地区有着多种红色人文情感元素,是不同历史时期革命斗争精神和区域发展变化的浓缩与升华。这种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红色情怀,既有红色文化的一般属性,同时又具备其特殊属性,即革命精神与人文风貌紧密依存,相互影响,彼此共生。黄冈市红安县原名黄安,在这片热土上浸染着革命先烈的热血,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等一大批革命家、军事家,铸造起刚毅不屈、英勇无畏的中国脊梁。从1923年黄安党组织成立到1949年全国解放,近三十年的革命征程谱写出红色土地上一曲曲撼人心魄的革命颂歌。电视剧《铁血红安》把红安当地的革命传统和主人公浴血奋战的坚定信念有机结合为一体,在深广厚重的人文素养氛围中谱写出一曲曲壮丽的红色之歌。刘铜锣的坚毅果敢,方杠子的英勇无畏,戴慧平的大义爱国,还有方蕾、曹丽君、安娃子等一个个性格鲜明、命运波折的人物都是时代精神与影视语言的时空写照,是千千万万黄冈人民对大别山这片神奇秀美沃土的深情礼赞。在大别山深厚而久远的红色文化熏陶之下,一代代革命儿女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出一曲曲悲壮激昂的红色篇章。这正是充分运用影像表现元素还原再现大别山革命征程的思想之源,是横向的历史事件历程与纵向的影像话语表达交融提升的情怀溯源。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提炼出影视剧创作所需表现元素,这一过程正是融合了创作人员思想情感和剧中人物情愫意蕴的交织点和融合点。正确处理这两者之间的艺术关系,是重塑大别山红色影视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正视历史和艺术表现的关键制约因素。《铁血红安》正是在此点上着力刻画红安地区早期革命历程和与之相关的革命英烈。 “红安革命斗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分子的家庭性、亲属性。”刘铜锣、方杠子、戴慧平这生死结交的三兄弟,方蕾和方杠子的姐弟关系,方蕾和曹丽君又是好姐妹,李坪山是他们的启蒙老师,又是他们走上革命征程的引路人,这样的人物关系延伸出多重多维的人物情感,是红安早期革命斗争情形与本乡本土人情风貌的艺术化再现,生动形象地表征出大别山地区红色情怀的特殊意蕴。

当然,在这些鲜活的英雄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所具有的仁人志士的精神品质、价值境界、思想内涵和理想追求等,折射出影像文化与政治文化的双重提升与融会贯通,这是在影像行为的深度刻画中,观影者清晰具体地看出浸润在政治伦理和时代精神中的榜样力量,而这也是新时期影视艺术工作者孜孜以求的艺术话语表达境界。无论是红色经典剧作还是新世纪创作的红色影视作品,不变的是对红色情怀的凝练与升华,是对影像仪式化描摹与立体化加工的表达与传承。同时,我们应深刻地认识到,大别山红色情怀植根于革命老区人民,来源于千百万人民的英勇颂歌,所以影视艺术创作应源于人民,归于人民,艺术化地展现出人民群众的立场观点和思想境界,动态化地勾勒出人民群众的情感诉求和心灵感召,这需要影视创作者深入火热的生活中,走进大别山革命老区人民当中,深度挖掘他们身上传承至今的可贵品质和动人故事,有效凝练出他们秉持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力量,从而赋予人物更为可信可感、鲜活丰满的艺术形象,给予受众更加可闻可敬、真切自然的心灵愉悦。

三、红色旅游――承接大别山特有影视剧作的产业载体

融媒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生发出无尽媒介生命活力,扬己之长,补己之短,传统媒体如报纸、期刊、广播和电视等充分发挥资源丰富,调配自如,基础深厚等优势,新媒体如微信、微博、手机电视和手机动漫等有效彰显出后发之势、纵控灵活、新颖独特等特色,正是在这样的媒介传播环境中,红色影视剧创作获得无尽发展潜力,具有创作思想的广度和创作图景的深度相融合的动态进程。红色旅游成为这股强势发展洪流中的有生力量,它不仅与融媒时代的话语表达自然承接,同时构建出新兴影视创作产业载体,特别是将其置于大别山红色文化中,更能体现出其特有的地域文化气息和审美意境体验。

红色旅游具有历史传承的时代性和传播领域的世界性,同时它兼具人文遗迹和自然景观的多种特质,是可知可感的精神载体,它主要展现出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历程,是具象的历史遗迹和抽象的思想内涵的生动统一体。广阔富饶的荆楚大地上孕育着丰富多样的红色旅游资源,从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到中共“五大”旧址,从洪湖瞿家湾到阳新龙港革命旧址,从武汉向警予烈士墓到“二七”烈士纪念碑。大别山不仅具有壮美秀丽的自然景色,同时具有深厚宽广的人文旅游资源,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红色革命纪念地。麻城市烈士陵园、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罗田县胜利烈士陵园,它们都如一颗颗闪耀的红星镶嵌在这片神奇的红色土地上。它们是湖北境内值得珍视的宝贵历史资源,是无形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是形成红色影视剧产业规模的重要依托因子。

媒介融合语境中的大别山红色影视剧创作应深度挖掘红色旅游的内在潜质和外在优势,将地域特色、历史沿袭、时代变迁和话语表达有机结合,形成以媒介话语权生成与表述为核心诉求点的影视创作新空间。红色旅游依存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发展传承之中,正是有了千百万大别山红色儿女的英勇奋战与顽强斗争,才会形成红色旅游的无穷魅力与多元价值。红色旅游进一步丰富了话语表达的内涵和意蕴,对人物形象的丰满、事件过程的把控都有着较大推动作用。这其中应深入探究媒介话语权在红色影视剧创作中的重要功效。媒介话语权的生成是依托大别山红色文化的演进脉络而自然生发出的,是其与影视传播文化相互融合,彼此影响的传播产物,是民族精神品质与现代媒介技术有机贯通的传播要素。红色影视剧话语权表述应认真考察创作原型和艺术造型两个层面的话语阐释。首先,创作原型在深厚宽广的历史积淀中有着难以计数的话语内容和繁杂多样的表达体系。创作人员应坚持“实事求是,为本创新”的艺术理念进行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再创作与再加工,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把握其特有的艺术属性。横向层面是熟知这一历史人物和同时代其他相关人物的关系属性和内在依存,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冲突变化,有着怎样的时空层面延展。在纵向维度中,应将人物原型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从古至今,由中而外地进行人物性格、代表事件和戏剧冲突的梳理与探究,从而选取人物原型的代表性特点进行规整划分,形成条理分明,逻辑清晰,要素齐全的创作图景,把握主要人物的话语表达特点,从表层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到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传神等。

参考文献:

革命影视观后感4

[关键词] 江西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女性形象;女性叙事

“任何文本的阐释都是两个时代、两颗心灵的对话和文本意义的重释。”①历史不可逆、不可再生,影视剧再现的历史,是创作者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以往史册中或忽略或遮蔽的女性形象、女性故事,遂成了当今文学艺术发掘的对象。从有影响的江西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来看,无论是早期的电影《翠岗红旗》(1951)、《党的女儿》(1958)、《冬梅》(1960)、《杜鹃山》(1974),还是新世纪出品的20集《那时花开》(2007)、26集《杜鹃山》(2009)、30集《党的女儿》(2011)、29集《兴国,兴国!》(2011)、32集《我的传奇老婆》(2012)等,女性形象女性叙事都是影视剧的叙事主体;只是红色老电影于有意无意之间,而新世纪此类电视剧则是有意为之的浓墨重彩,或许,不乏文化产业商业运作,但也是女性意识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观念的认同,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的女人们的故事,其女性叙事遂成为别样视野中的红色惊艳。

一、银屏女性:巾帼英雄与伦理女性的重叠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西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镜头就没忘却女性。如《上饶集中营》(1950)表现了关押在上饶集中营的新四军将士英勇斗争的史实,而该片最感人的是施珍。蒋匪军在皖南事变战场上竟骇人听闻地了她!称施暴者为蒋匪帮,倒是名副其实的。作为叙事符码,施珍不只是一个新四军女战士,而且是一个被蹂躏的纯洁美丽高贵的女性。押到上饶集中营时,她已卧病不起,特务们以“只要自首就给治病”为条件诱逼她,但是她凛然坚拒。她对小学女教员苏琳的帮助在信仰、同志情之外,还渗透着女性之间的姐妹情谊。

《翠岗红旗》(1951)镜头聚焦主角向五儿,她是红军北上后留在赣南的普通农村妇女的缩影。当新婚丈夫江猛子随部队长征后,怀着身孕的她接着遭遇的是父亲和妹妹被敌团长萧镇魁杀害,无家可归的她只有隐姓埋名流落他乡,生下孩子小鸿,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到地主封之固家当奶娘。但她的心永远向着共产党,多次送出情报给游击队。1949年解放赣南时,萧镇魁负隅顽抗,向五儿母子也被抓上翠岗,但她机智地让小鸿下山接应,将敌军一举歼灭,却原来师长就是她的丈夫江猛子!向五儿作为妻子、母亲、女儿、姐姐等伦理关系中多重符码与革命女性符码重叠,主旋律与伦理泛情化叙事结合,其真实感、亲和力,贴近生活,催人泪下。影片在大获好评时仍遇到非难,指责者认为该片没有突出党的领导,过多展示了敌人的残暴,没有写出“老苏区的人民的斗争”等,幸亏伟大的拍案而起:“《翠岗红旗》这部影片使人很受感动,有的地方催人泪下。向五儿在白色恐怖如此严重情况下,依然坚强不屈,等待红军归来,这怎么不是英雄形象呢?”他还对该片主演于蓝说:“和我一起看了三遍,主席很称赞,并嘱咐干部不要忘记老苏区人民。”这部影片外的真实事件,比影片本身更发人深省。

《党的女儿》根据王愿坚的短篇小说《党费》改编,但《党费》的故事发生在山东老区,然而,影视剧皆将故事的发生地改变到赣南,留在原中央苏区的女性,其符号化的作用和意义都更深。影视剧皆没改变原著的故事情节和催人泪下的高潮。这就是原著的题目——党费!故事临近结尾处,玉梅不仅将自己仅存的一块银元交了党费,而且给山里缺盐的游击队筹集了一篮子咸菜作为党费,久未吃盐的女儿妞妞偷偷拿了一根咸菜,被她发现一把夺了过来!在女儿的抽泣和玉梅的眼泪中,观众读懂了作为母亲的玉梅和作为党员的玉梅内心的纠结,在骨肉亲情和游击队同志情之间,亲情必须让位。苏区女人对党和同志的赤诚,在今天也许会认为不可思议,但是回到那个年代,如果人人都亲情第一,那还有什么革命?至今玉梅的形象仍让观众接受,说明了作为大写的人的价值观并未完全解构颠覆。

同样,《闪闪的红星》中与潘冬子相依为命的母亲,在丈夫北上后,将革命和家庭重担一肩挑,等待着红军归来,最终英勇牺牲,她们是普通又特殊的女人群,多重身份符码的重叠,已于不知不觉中将“家庭叙事”与“革命叙事”合为一体。这类叙事模式与删除家庭背景和人伦亲情相比,不仅真实还原了当年苏区普通人的生存现状,而且让当今和平年代的观众产生心理共鸣。

这些影片的导演绝大多数是男性,他们当然没有女性身体体验,也可能没有自觉的深省的性别意识形态内涵,但是,他们在叙事主题、主体对象和内容情节方面却是明白无误地选择偏向女性,印证了歌德所言:伟大之女性,引领我们飞升。②

二、女性叙事:主旋律高扬与民间传奇缝合

女性意识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别意识,标识着社会对女性的态度。1989年始,以沃霍尔发表《介入的性别化差异》为标志,开始聚焦于叙事话语的性别含义。凯斯认为男性、女性叙事者都可能采用“女性叙述”。

电影《杜鹃山》将主旋律与民间传奇相结合——被视为山里土匪的雷刚义劫法场,为的是从枪口下抢一个共产党当他们的党代表,以指引航向。这个被抢下的共产党员是女性柯湘,“家住安源萍水头,三代挖煤做马牛”——柯湘原来是江西安源妹子。

电影《井冈山》(1993)让贺子珍的形象正面进入观众的视野,而新世纪金韬的“红色三部曲”长篇电视剧中的贺子珍,其形象作为一个红军女战士、妻子、母亲的宽阔的胸襟和倔强的个性,皆得到了丰满充实和立体化呈现。

29集电视连续剧《兴国,兴国!》,女性形象处理更为圆熟,女性叙事也从辅助成分到与男性叙事平分秋色,该剧虚构与纪实相结合,从北伐写到五次反围剿,史诗般的壮阔,高扬的是主旋律,但又有名副其实的民间传奇贯穿其间,更兼多种情感纠结跌宕起伏。三妹夏冬笑本与男主角谢勋东定了亲却有名无分,父亲之命偏偏让二姐夏迎秋嫁给了谢勋东,夏迎秋心仪的却是革命者陈云甫,于是碰撞出许多故事,但是两人在腥风血雨的战场上,在盘根错节的人际纠葛中,反而越走越近,心心相印。后成为叛徒的黄石则倾心夏冬笑,这又勾出恩怨情仇,故事复杂但经络分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谢勋东战死。夏迎秋带着他们的女儿金穗在如血残阳中回首,悲壮又荒凉。女性的见证伴随男英雄的成长,英雄的形象赢得女性永恒的回眸。同时,夏家二妹夏迎秋和三妹夏冬笑之间的姐妹反目和终难割裂的姐妹情谊做到了有张有弛,一波三折。女性叙事溢于声画,尽管编导皆为男性。

《兴国,兴国!》的编剧刘奎序再接再厉又写出32集《我的传奇老婆》,极力渲染的是“传奇”,这当为了吸引观众眼球,与娱乐化消费相吻合。与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一以贯之的严肃作风相比,不能不说是一次小心翼翼的试探。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依然是红军北上后的赣南故事。该剧仿佛将《杜鹃山》中的男女主角性别对调,“火凤凰”正是土匪的美丽女儿,郝山水则是革命烈士之子,又有留洋学音乐的经历,为继承烈士父亲遗志上山,却错接“火凤凰”,“火凤凰”并未将错就错,而是将他送到苏区。红军长征后,“火凤凰”劫郝山水上凤凰寨,终被郝山水以坚定的信仰改造成了革命者,并且演绎出一段回肠荡气的传奇爱情。剧名调侃般为《我的传奇老婆》,很是合情合理,也不出格。男主角的名字可能也是编剧几度来赣南的真情实感——好山好水,加上传奇老婆,就是“好山好水好女人”!女性叙事中到底是男性的视角男性的叙事。

三、寻找历史纵线与现实生活横线的交叉点

在“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上,王愿坚早就有自己清晰的阐释:“有了当代意识就像有了一把特殊的雕刻刀,使我们能够对历史进行艺术创造,历史的纵线和现实生活的横线,一定有个十字交叉点,谁找到了这个交叉点就找到了当代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共振点……就真正如黑格尔老人说的:你找到了,你就永恒。”③

巾帼英雄与伦理女性符码重叠,革命叙事与伦理叙事交融,这无疑是现代性改造的合理路径。因为“家”始终是一个维系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塑造民族共同情感记忆的核心角色。家承载着中国百姓特有的文化心理积淀,在文艺作品中,“家”既是情感和精神的归宿,又是深受百姓认同并富有消费情趣的象征形式,女性叙事将严酷的斗争冲突与伦理化、家庭化叙事缝合,以“小家”折射阔大的社会历史空间。

然而,过度的现代性改造往往会适得其反,如20集《那时花开》。以“那时花开”命名者,早有流行歌、时尚舞和现代电影,该剧将三个加入红军的少女定位于“那时花开”,如若演绎成功,将历史与现实对接,能取得载道与商业双丰收,遗憾的是该剧尚欠火候。三个女主角全然符号化定位:望郎媳谢琴英苦大仇深,后成长为红军宣传队歌手;本土商人的女儿柳月雯本是追逐爱情来到苏区,却被爱人——特科系主任陈少卿蒙骗控制,在威胁利诱中不得不为;上海地下党烈士夫妇的女儿黄丽丽在送往苏区时几经坎坷,后成为中央苏区的舞蹈明星;在情感纠葛方面,谢琴英与长生是一根藤上的苦瓜,在误以为长生牺牲后,与山歌团长相恋,而政委欧阳剑也爱她,后来她的这三个恋人和顾岩的妻子梁娟都相继牺牲,谢琴英在历经思想斗争后嫁给了已成为红一团政委的顾岩;特派员顾岩原忠于左倾路线,在事实面前终于清醒后,主动请求假叛变打入特务组织,因要保密,这又引起了谢琴英的误会和蔑视……无论是情节还是情感皆盘根错节扑朔迷离,但过度的天马行空,所向披靡,生死酷烈加时尚浪漫,所谓的红白之间的秘密交通线说开辟就开辟,说破获就破获,一派虚拟,这就是缺乏生活结出的涩果,仿佛成了《碟中谍》和《无间道》的红色本土版。作品的质量和厚重并非与时间的积淀、年纪的大小成绝对正比,但是,纵览新近的江西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好莱坞类型片的流水制作已然形成雏形,类型化的故事、符号化的人物、流畅生动的叙事和制作过程。这是好事抑或隐藏着一种忧虑?

随着女性主义批评和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西风东渐,无论是从叙事内容还是从叙事形式进行探讨,显然还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从江西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历史与现状来看,关注女性叙事情节结构、女性叙事话语、叙事形式对性别的建构等,并非水土不服,相反,探索女性的历史记忆,有益于这类影视剧的健康发展。红色革命历史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和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我们必须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审美观,必须拒绝迷离和流失,坚守精神家园,传承革命精神。

注释:

①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65页。

48 702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