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上应具备哪些素质与能力最新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在职场上应具备哪些素质与能力最新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职业素质与能力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 职业核心能力 人文素质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高等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大多数学生学校生涯的终结,也是大多数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缓冲和预备。换句话来说,高等教育承载着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对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相较于中小学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相对开放和自由地多,但是这种开放和自由其实并没有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社会竞争乃至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高等教育亟需改革。高等教育的改革是一项长远的任务,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改进,并不能一蹴而就,而从课程入手无疑是最现实、最有效的改革途径之一,而职业核心能力和人文素质教育恰恰是课程改革的两大重点。

1我国当前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

我国当前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有一定的不合理之处,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其实并没有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考虑,也间接地为学生顺利走向社会设置了许多障碍。

专业课程设置泾渭分明,课程结构严重失衡

当前高等教育基于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课程,所有专业需要学习的公共课程仅仅有英语、思想政治、体育及军事等等课程,其与课程均为各自专业的课程或者是小类别公共课。例如理科和工科都需要学习高等数学课程,而文科专业并未设置这一课程。这样设置课程的好处是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自小学到中学以来的学习压力。但是这样的课程设置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得不到提升,理科学生“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文科学生看不懂最简单的化学式成为了当前较为普遍的现象。对于当前社会来说,毕业生不必上知天文地理、下知矩阵概率,但是在多学科、多领域都有涉猎是这个时代的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

忽视职业能力培养,课程设置落后时代

尽管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认为其属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一部分,但是很多专业也仅仅是从专业角度去考虑,而并没有真正地在教学中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教育。举例来说,思想政治和哲学相关专业教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会让刚刚走进社会的学生感到非常迷惘,其四年乃至更多时间所学的内容在社会中很难直接应用,这就是学校忽视职业核心能力教育的重要表现。其实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我党和我国永葆活力不断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如果在课程设置上能够更加务实,更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实际,会对学生的就业产生更大的帮助。

过分重视知识,忽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

当前很多专业课程的设置都只教育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即便拔高层次,也只是让学生学到了更艰深的知识。对于实践与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育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出现越来越多问题的根源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的经验教训,但是“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在当前却并没有真正实现。除了实践的缺失导致学生在社会中寸步难行之外,“高分低能”也成为了社会对新一代年轻人的普遍看法,各种低素质行为出现在当前青年群体中,无疑是社会的悲哀,也是学校教育的悲哀。

2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问题研究

在进行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相关问题的探讨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厘清相关的概念。所谓“核心”,顾名思义就是处于最重要位置,发挥最重要作用的重点内容。我们这里所说的核心仍然是学术范围内的核心,这种核心也与具体的实践活动有所区别,更加偏重于理论方面的培养。而职业核心能力这个概念我们有两个层次的理解。第一个层次是狭义的职业核心能力,指的是不同职业不同的主要能力,举例来说,对于外科医生来说,职业核心能力就是能够正确、顺利地进行外科手术的能力;对于公交车司机来说,职业核心能力就是驾驭大型客车的能力。第二个层次是广义的职业核心能力,它是从所有的职业中归纳出来的,从事所有职业的人都应当具备的能力,我们常常将解决问题、团队合作、自我管理和交流沟通认定为职业核心能力。本文研究分析的是二者的统一,也就是每个专业、每个职业相同的和不同的核心能力。至于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指的就是每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改革,以确保本专业学生更加适应未来该专业在社会中的要求,稳定掌握该专业及未来相关职业的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开发和改革应当遵循以下几个重要的原则:首先是要有针对性。每个职业都有不同的核心能力,那么不同专业的教师就应当针对性地设置相关课程。即便是上文中所说的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等职业核心能力,在不同专业中也是不同的。其次要有灵活性。当前的社会是瞬息万变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职业的特点也不可能一直没有变化。所以高等教育课程的设置也应当具有灵活性,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再次是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因为毕竟所有的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如果教师以太过于前沿和艰涩的知识和技能去要求所有的学生,很可能不能得到好的效果。最后是要有现实可行性。也就是说一定要理论联系实践,教师教授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一定能够让学生未来在职场上获益而并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之上。

根据上述的原则,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设置应当包含以下的内容:

(1)应当加大学生的实践力度。大学最终是与社会和职场接轨的,想要学生真正获取职业核心能力,仅靠课堂上教师的教授活动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凭借社团活动等等模拟性质的实践也是远远不够的,这是需要实实在在的职场体验才能够让学生真正体会其中的精髓的。所以应当加强学生在职场中的实地学习,加深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的理解。

(2)应当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由于职业核心能力是一项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够真正掌握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能力,而实践不可能贯穿整个高等教育的始终,所以在教学模式上应当进行必要的改革。教师应当多设置一些场景教学方法,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也鼓励学生自发地进行思考,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理解什么是职业核心技能。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由于职业教育是一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自己的“悟性”的学习内容,所以一定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多去想,在思考中发现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必要时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引,再要求学生进行反思,这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何而来,从学生自身入手,让学生对这种职业核心能力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准[]确,为社会输送出更多优秀人才。

3人文素质课程改革问题研究

人文素质指的是人的内在品质,其由人的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表现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精神风貌及为人处世的作风,是一个人内在的稳定的特质。人文素质教育自然就是以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精神作风为目标的教育活动。人文素质的教育在考试卷面上是体现不出来的,甚至在毕业的评价上也无法完全地体现,真正能够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果是在学生进入社会之后,通过在工作单位中对领导、同事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和工作作风,在社会中遇到真善美和假恶丑时的看法与做法等等当面体现出来的。人文素质与学生的知识架构和技能掌握是独立的两个部分,是对于学生本人更为简单、更为直观的评价。

当前高校中人文素质课程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相关课程和诸如诗歌鉴赏、影视欣赏评析等等选修课程的设置来实现教育目标。但是仅凭这些还远远不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提升和改革。

(1)应当加大人文类课程的设置。无论是文科、理科或者工科、农学、军事院校,都应当将人文历史类的课程加入到日常的教育中去。例如大学语文、世界简史、诗歌鉴赏等等课程应当设置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在考核上可以采取更加轻松的形式,但是一定要成为一种日常的、基础的课程,引起学生的重视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进步。当然,由于学生的课程压力本身就较为紧张,一些课程的增加必然要降低另外一些课程的分量,或者是加重学生的负担,但是这却是一种必须要做的尝试和改革。

(2)应当改变现有的课程设置的体系。单纯地增加一些人文类的课程其实对真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打翻现有的整个课程设置的体系,改变整个的教育模式。由于人文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对人的最基本的教育,也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所以应当对学生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心理情感进行教育活动,而这些教育通过传统的课堂教育根本无法实现,只有通过开放性的小组讨论、表演展示、一对一交流等等形式才能够实现。改变现有的课程体系也能够让课堂教育和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相互结合,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3)加强师资力量的素质和能力。课程的改革归根究底还是要通过具体的教师来实现,如果只有教学目标的改变、课程设置的改变,而教师没有相应的提升,那么根本就不可能实现改革的目的。对于师资力量的提升,需要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方面是为教师提供各种改革需要的先进的硬件设备,给教师创造出较好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是要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激励,重视对教师本身人文素养的考察,保证教师的基本素质,才能够为人师表地教育学生形成较好的人文素养。学校还应当采取各种措施调动教师进行创新和改革的积极性,从而能够形成良好的工作局面。

4结语

直接针对就业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阶段的重要特点之一,而当前的社会对于就业者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职业核心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就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当前的社会瞬息万变,国际局势和国内经济局势、社会发展不可预测因素都太多,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其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史无前例地高,要想在当前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掌握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核心能力并且具备较强的人文素养,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形成需要高等院校以及教师的指引和教育。在“十三五”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的重要时期,高等院校应当积极探索教育体制改革和课程改革,逐渐将课程的目标和重点放在职业核心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方面,为社会、为国家培育出更多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尚元明,朱新生。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

[2] 陈芳。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能力培养――法律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的改革探析[J].文学教育,2010(11).

职业素质与能力范文【第二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发展;职业能力素质;学习环境;职业指导;职业教育

一、序言

尽管在西方社会中,雇主希望现在的雇工比20年前的雇工具有更多的知识、技能并且具有更强的内在动机。但是,职业教育并没有满足他们的这些期望。在学生的内在动机、知识水平及所掌握的技能方面却是存在许多令人怀疑的地方。这个令人失望的结果肯定有其造成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在读书期间,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业愿望,更不用说职业认识。缺乏内在动机导致学生做出相当随意的职业选择,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较高的辍学率,最近几年,欧盟对职业院校中职业指导的投入不断上升。同时,很明显,学校的管理者并不注重职业指导和职业辅导。他们几乎不向这方面投入经费。

二、职业学习:理论观点

在西方国家,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指导主要是基于特质论的理论基础之上。该理论对荷兰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指导及职业辅导的模式构建及内容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其中主要的概念有“知情选择”和“制定决策”。在该模式中,要做出较好的职业选择,雇工的个性及才能必须要与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相匹配。因此,咨询顾问及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关于自身能力的可靠信息以及在实施特定工作中所需要知识和技能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学生就可以对自己的职业做出理性的选择。

该模型的局限越来越明显。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越来越不可预测,因此,基于某些信息做出理性的职业选择,就变得非常的困难。存在一种观点,即学生是否有做出理性的职业选择的认知能力,这仍是一个挑战。30年前,有专家观察发现,人们之所以没有做出理性的职业选择,主要的原因有他们没有掌握当时的实际情况,没有一个坚持的价值体系,此外,还没有掌握高效的推理技巧。人类的理性都是有限的,所以他们经常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只能做出短期的预期,因此,在某一段时间内,他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神经学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解释了年轻人“有限理性”的存在,因为他们的前额皮质(大脑的一部分,负责做出事物的选择)要到20-30岁的时候才会发展完全。因此,当年轻人面临复杂情况的时候,就会立即做出决定。

基于以上理论,还是不可能提供关于个体及劳动力市场的准确信息。因此,传统的职业指导及咨询变得越来越过时。这个结果对学生是毫无益处的,尤其是作为教育系统多重选择及基于市场系统的选择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作出决定的实际责任主要就是落在学生身上。所以,在学生有必要做出决定之前,没有必要为他们提供大量信息,只要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收集信息,及怎样把这些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知识和行为即可。很明显,发展职业素质能力是一种高阶段的学习过程,传统的学习环境是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

三、职业学习

职业发展的第一个理论的学习观点是强调再生性学习。该理论是建立在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观点是职业选择是职业定位自我效能感、预期结果及目标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关于行为结果的信心与期望被看作两种学习过程的结果:由成功学习和失败学习或者替代性学习所造成的正强化或负强化。自信与个人行动的期望的结合产生了职业愿望。在这些愿望基础之上,做出职业的决定,选择职业。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学习的经验与空间还受种族与性别的约束。

当今社会,发展飞速,很难使用社会认知的学习理论来准确的描述职业学习的过程。在当今全球化经济的环境下,工作变化如此之快,以至于使不断增长的学生去广泛的学习变得越来越困难。另外,在社会认知学习理论中,社会经验被看作是做出决定的外部因素,然而,经验主义的研究建议,它们实际上是做出职业决定的完整部分。要在众多理论当中去理解职业发展,了解理论也是很有必要的。

这种方法是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的,其观点是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将信息转换为有意义的知识的过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中,有意义的构建是通过个体与其他个体关于实际经验进行的对话来实现的。

四、教育中的职业学校环境

在职业导向学习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获得真正的工作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也具有发言权,最后,可以积极参交流与并讨论工作中的学习经验。这种学习环境与传统的学习环境在很多方面上都不同,具体如下:

1.不注重信息的转移,而注重获取真实的工作经验;

2.不注重由教师到学生的知识讲解,而注重教师与学生的意见交换;

3.在作出职业决定的时候,不注重制度的干涉,而注重持续的指导;

4.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仅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

5.不注重单一的标准的学习路线,而是注重多元选择的创新和相互分享。

五、研究问题及研究模型

然而,经验主义并没有像以上所定义的职业导向学习环境,这还有待于加强职业能力的发展。该研究旨在寻求以下问题的答案:

学习环境中哪些方面证明了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学生所掌握职业能力的程度?

除了刚才以上所提到的学习环境的特点,个人在职业能力学习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个人发展职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性别的影响。在工作当中,男生和女生看上去都有很高的职业兴趣以及较高的独立性。但是,专家研究显示,在作出职业选择的能力方面,女生比男生的得分更高,而结果往往是男学生更确定自己的职业选择。年龄也与职业选择和能力有关:学生的年龄越大,他们为职业选择所做的准备就越充分,对他们的职业也就更加确定。研究表明,内部控制点有助于职业规划,工作态度的知识以及做出更好的职业选择。在研究当中,专家使用了“内部控制点”这一概念,来说明人们怎样理解自己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假如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归功于自己的行为,那么别人会说,应归功于内部控制点。

六、样本选取

该研究中的学生样本是来自职业准备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第三年或第四年的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分成两个子

类,要么注重实践训练,要么注重理论培训。样本的抽取都是经过多个阶段的选拔过程的。在第一个阶段,荷兰所有的342所职业准备教育学校和18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被邀请参加一个关于职业指导和咨询的会议,这个会议是由非官方的机构来组织的。该组织是由教育部来资助的。参加会议的代表首先被问及是否愿意参与目前的这项研究。其中,一些积极响应该研究的学校选出一定数量的老师和学生,并要求他们参与该项研究。在这项研究中,参与的学校遍布荷兰全国,并且覆盖中心城市的学校和农村学校。参与研究的学校和未参与的学校在学校的大小,学校人数及环境方面没有什么大的不同。然而,参与学校可能比未参与的学校在职业指导和咨询方面更积极而已。

七、方法的构建

用于从学生方面搜集信息的手段,即一个列有88条的基于自我评价的调查问卷,是经过五个阶段制定出来的。首先,对教育中的职业发展,特别是职业能力素质领域中现有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因为没有完全适用于改研究的方法,所以,调查问卷成为测量职业能力的方法基础。其次,最初的定性的访谈是与职业准备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老师、学生及职业咨询者一起进行的,其目的是使相关变量可操作化。在这些访谈中,职业学校使用的具体的职业导向方法和与职业相关的方法被确定。在该研究的基础之上,额外的一些条目也已确定。第三,基于前两个阶段,一个实验性的调查问卷在访谈中已经发给18名同学。该实验性问卷中的每一个条目都与各位学生进行讨论。因此,再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改,并请语言专家和方法论专家进行评价。第四,把调查问卷分发给200名学生进行心理表现的考试,其目的是精选一定数量的条目作为最后的调查问卷内容。最后,经过以上几个步骤制定出的调查问卷再送给一些职业发展领域的专家,让他们给与评价,并对不当之处进行较小的修改,再最后定稿。

除了为学生开发的调查问卷之外,同时,也为老师开发了一套调查问卷,目的是想收集与职业学习环境相关的数据。这些调查问卷中的条目是在定性研究的过程中产生的,同时,把它送给一部分教师进行评价修改。选出来的条目再以手写的形式分发给每一位学生。

调查问卷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1.职业能力:衡量职业能力的手段是基于手写的、自我评价的调查问卷。曾有专家划分为五种职业能力,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职业能力的三因素模型最具有代表性。能力和动机反射构成其中的一个因素――职业反射,工作探究和职业行为构成了第二个因素――职业形成,所以,现阶段,三种职业能力为:职业反射,职业形成以及网络(即以交互行为为特点的网络)。

条目举例如下:

职业反射:

(1)与自己的父母聊天,找出什么才是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

(2)经常思考,在我的生活中,我最擅长的事情。

(3)与有经验的人讨论自己未来的计划

2.职业方法与手段:在职业教育中,经常用到的职业定位方法有职业选择测试、课程方法的使用,它是以手写材料的形式来收集面向职业定位、生涯会谈(一对一的与学生进行交谈,但是仅限于那些准备辍学的学生)、聘请职业顾问。另外,现阶段正在使用的比较具有创新性的方法有是个人发展计划(PDP)的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可以从老师那里了解到,那些方法在职业定位和指导领域对参与该项研究的学生使用。

3.职业定位指导:学生也被询问一些关于哪些生涯对话是发生在工厂,哪些是发生在学校。例如,“老师问我,我向学什么?”,“老师问我,为什么想学那些内容?”,“在讨论当中,老师/指导者就会帮助我找到自己将来的目标。”,“在实习期间,我与我的指导者探讨我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4.个人及环境约束因素:各种各样的环境的及个人的变量也被包含在调查问卷中。环境的变量有学校类型和学生入学登记程序的形式。改程序分为以下几部分:技术研究、经济学、农业、卫生保健、职业准备教育理论及其他内容。个人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内部控制点以及学习成绩。内部控制点由三个条目来衡量。成绩是作为认知能力的一个指标。

为了调查研究哪种职业导向的学习环境在职业准备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中对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影响程度更大,我们对它做了回归分析。三种职业能力的规模作为因变量,描述学习环境的变量作为自变量。个体的及环境的特点被包含在潜在的混乱变量中。

职业素质与能力范文【第三篇】

论文摘要: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高等学校体育课程不断地改革,已经成了学校体育的核心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师应该重新对角色进行定位,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与内容,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各学科都在大力进行教学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体育学科的认识逐渐产生变化,体育教学与过去有了较大的不同,体育教学得到了应有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成为教学工作中的主要目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对体育教师在职业素质与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体育教师应从自身出发,尽快地适应这种需求,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以体育教育的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诉求为己任,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在学校课程中得以落实,有利于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一)身体素质

体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有其特殊性,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运动能力,运动能力包括了体能与技能。对技术动作的示范能力是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同时在力量、速度、柔韧、灵敏等各方面也应有良好的素质表现。因此,体育教师要坚持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练习,还要坚持在课外的辅助练习,这也是保持稳定运动技术、技能的需要。

(二)知识素质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荐的今天,德智体美各方面教育交叉融汇,不同学科门类互相渗透影响,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理论素养也产生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为密切的接触学生,各方面交流也更丰富,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顺应时展的新知识的储备、新教学理念的执行、新思想观念的更新。这样,才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施以积极的影响,获得学生的尊重。

(三)心理素质

相对智育、德育,我国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加之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社会对体育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学校对体育教育资金投入少、教育训练条件差、工作十分辛苦。面对这种情况,体育教师不能撂担子、满腹牢骚、一蹶不振,而应该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意志。高校体育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使命,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条件差、社会认同感不强的条件下,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而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最核心的体现是意志力。教师的意志自觉性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社会意义认识上,工作态度的明确上;意志的果断性体现在对教学活动中突发情况的处理;意志自制性体现在体育教师能够在复杂环境中控制情绪,调整心态,应对困难。

二、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一)应变能力

体育教学与其他门类学科的最大区别在于:是以学生的实践练习为主,而且学生以群体的方式接受长时间的室外教学。也正是由于体育教学有这样的特点,突发情况、外界干扰较易发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较高的应变能力。教师不能单纯得按照教案机械得进行授课,导致遇到问题毫无对策,而应时刻保持警醒,能够采用正确的方式处理突然问题。这种应变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于经验的积累和自身开阔视野多学习、多了解。

(二)教学研究能力

体育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觉悟、心理素质的能力;2、基本教学计划的制定、掌握教材教法、全面的运动技能、正确的示范、组织竞赛、裁判等;3、参与比赛、指导训练能力,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分析比赛情况、运用技战术、临场指导的能力。体育教学研究能力是体育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体育教师教研能力最直接的体现是上好一节体育课,让学生通过课堂身心得到真正的锻炼。教师要通过每一次的体育教学活动,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提升到更高的理论高度,用这样的理论再去提高教学水平,推动整个体育教育的发展。目前,受到整个社会经济高速增长的影响,很多高校教师更注重的是评级、评职称。因而,教学研究反而成为教师投入较少精力的方面,以致教学研究室的基本职能缺失,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更注重自身积累,使高校体育教学保持活力,持续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事实上,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过程中,我们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的监控等课题大有学问可做。加强教学研究,无论是对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还是学术素养都是大有益处的。

(三)创新实践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主要包括:预测能力、调查能力、实验能力、写作能力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现在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大多在学士以上,但学历只能说明专业素质的水平,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并不一定完整,大多缺乏教育学、心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因此,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更广泛的学习的知识,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仅要提升专业素质更要更新教育理念。

四、总语

每一位体育教师都是新课标的执行者,需要不断的实验、完善和丰富新课标。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高校体育教师还需要加强学习,拥有厚实的文化内涵和广博的业务素养,始终走在体育教学知识的前沿。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新型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曲宗湖,顾渊彦。21世纪体育课程新论丛书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6.

职业素质与能力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职业化;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高等教育职业化改革与发展能够积极推动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客观看待职业能力培养,净化学生职业道德思想。杨茵开展了我国大学生职业思想引导工作内涵的分析,理清我国当前大学生职业思想指导工作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在“中国梦”视野下开展大学生的职业思想引导工作非常有必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指导大学生职业,建立全方位、立体化、全程化的指导服务体系,保障其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就业梦”[1]。同时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要求从业人员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端正的职业态度、严明的职业纪律、严谨的职业作风。杨宇孛认为大学生具有渴望成才却因强烈的自卑心理放任自我、学业目的功利化却因基础较差而显动力不足、拜金主义倾向严重且自控能力较差等特点,高等教育应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加强学习意志力培养、严格学校制度管理、强化活动育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增强自我调适能力等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本文结合社会发展,分析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对大学生的影响,探讨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

一、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对大学生的影响

为有效处理就业难和技术荒的问题,高校也开始进行职业化教育的转型,职业化转型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对学生的思想和培养产生很大影响。现阶段,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社会需求普遍存在错位现象,存在毕业生就业率不高、就业质量偏低、学生的职业能力弱、社会认可程度较低的状况。众多企业为适应经济发展,积极向高技术含量的集约型企业转变,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有极大的需求[3]。在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影响下,大学生的培养以职业创新能力培养为手段,优化学生职业道德认知,全面提升人才职业素质。1.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思想认知大学生职业思想的建立普遍遵循学生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免会造成职业思想构建速度较慢、引导效果不明显的状况。在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阶段中,学生职业思想的引导应坚持两个基本点不动摇:一是尊重学生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二是结合学生性格与职业环境的匹配度,凸显职业思想引导的针对性,有助于更新传统职业思想的认知视角。大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会生成不同层次的职业思想认知角度。在“大一”与“大二”阶段,学生认识、了解社会的机会相对较少,职业思想相对薄弱。在“大三”阶段,学生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逐渐增加,思想的发展体现出职业化特点。在“大四”阶段,学生初步迈向工作岗位,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角度发生偏转,以岗位职责、岗位要求衡量自身能力与素质的发展方向是否准确。引导学生职业思想遵循学生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强化学生职业创新思想、职业创新提供重要的保障。结合学生的内在性格进行学生职业思想的引导,通过真实的职业环境与氛围,引导学生建立职业匹配度较高的职业思想,从学生情感角度激发学生职业创新思想与责任。学生的职业思想直接影响着其职业生涯,职业思想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具有动态、多样的特点。这些因素主要来源于社会和家庭、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形式多数是相互融合的,明确此类因素可以使我们比较系统地构思相应的教育策略[4]。这是现代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与发展阶段,学生职业思想构建的方向是“更新换代”的主要方向,广泛适应学生不同思想生成规律。2.优化大学生职业道德认知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是在工作岗位上与社会中的其他成员发生联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是每个从事职业的人都所应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从职业角度进行分析,学生适应职业发展环境的必然因素是正确理解职业文化,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确立职业道德素质为发展前提的职业思想的全方位发展。其中,必须坚持以真实的职业环境为重要背景,从工作岗位中的人际交往,培育学生职业情感。立足真实的岗位需求,引导学生重视责任,将社会道德素质认知层面提高到职业道德素质认知层面,促使学生社会道德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认知保持一致,促使二者之间保持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状态,这也是优化学生职业道德认知的基本路径。积极探索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思想培养方案,打造学生沟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引导路径,明确职业道德素质认知思想的引导方向,确保对当代大学生职业思想的正确引导。

二、职业能力的培养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二是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做出正确的规划提供保证。通过当代社会人才的总体需求标准可知,学生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育十分重要。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坚持这两方面能力的引导因素。1.着重学生沟通与交流能力的培养面对当今社会复杂的人际沟通与交往环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表现在职业知识应用程度上,还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及交流过程是否顺利,交流起到触及人们思维触角的作用,处理好人际关系、锻炼个人交往沟通能力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的重要方面。大学生面对各种压力,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学生职业发展空间的拓展。沟通与交流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交际活动的全面开展为重要途径,通过复杂的交流、互动对象,引导学生建立不同语境下正确的语言组织、交流。结合真实的职业氛围,让学生掌握语言沟通与交流的艺术性,强化学生沟通与交流能力的生成。在培养学生沟通与协作、思维与创新、信息处理与解决问题等职业与核心能力方面,通过项目训练,促使学员沟通及能力得到锻炼,心理素质得到提高,职业及思维得到强化[5]。学生沟通与交流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语言表达方面,还体现肢体行为的沟通与交流。强调肢体语言沟通与交流能力的培养,促使大学生在不同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中通过肢体语言传递自身的“正能量”,为学生适应紧张、激烈的职业环境提供沟通与交流能力的引导作用。2.多元化发展职业创新能力“创新”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灵魂,社会人才的需求取向以“创新”为要求,强调人才创新思想,不断强化“职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与社会人才需求取向之间相互吻合。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是职业创新能力的培育,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创新能力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从职业发展角度向学生渗透创新,加强学生职业创新思维、职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专业创新为前提,通过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新的培育,引导学生在实践研究、实践探索中生成创新,为大学生职业创新能力的构建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主体、客体、介体及环境都发生巨大的变化,给职业素养培育带来新的机遇与要求[6]。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新的引导,结合知识应用方向的可延展性,激发学生专业创新思维的全面发展,带动创新能力的构建。同时将真实的专业实践活动内容、目标加以完善,通过探究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专业技能应用领域的创新,成为学生自身固有的职业,进而达到增强学生职业创新能力的目的。通过上述两个角度的理论阐述,突出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供正确的引导,为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新要求提供强化作用,作为现代大学生培养和管理的重要方向。

三、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可纠正学生不良职业道德行为,提升学生职业道德品质,是学生立足未来职业发展环境的保障性条件。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需要秉承“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理念,以强化职业道德行业性、广泛性为契机,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发展。1.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素质为人民服务是适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道德思想。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大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的生成,源于为人民服务理念的正确感知,建立以工作为中心,以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为目的的职业道德素质,为优化学生职业行为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党的十以来,党中央对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必须深化教育领域的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7]。针对“为人民服务”核心理念渗透路径的建设,结合真实的岗位职责、岗位要求,指引学生社会责任的构建,向学生阐述职业投入与职业回报之间的正比关系,逐步指导学生建立以服务为根本的自我职业发展思想,确立以服务他人为目的的职业道德素质。2.秉承集体主义理念,强化职业道德素养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利益的一种精神。它是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内容,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以集体为重,以个人为轻。在高等教育职业化改革与发展背景中,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势必会影响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前景,是学生展现团结协作的重要前提。高等教育应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使命,加强在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职业道德教育应着重以爱岗敬业、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职业态度教育,以诚实守信、团结合作为核心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加强大学生的“三观”教育以及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实践体验,增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8]。大学生职业素质思想观念的引导路径建设,以集体主义观念的渗透为出发点,强调融合职业环境、职业氛围相关因素,在真实的环境下带动学生团队、攻坚克难思想品质的生成。有针对性地观察学生思想的一般规律,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引导学生自我职业素质认知视角,促使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育、引导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职业人”阶段转变。3.强调职业道德行业性、广泛性与实用性特征高等教育正处于职业化转型阶段,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引导应强调其行业性、广泛性特征,增强职业道德素质的实用性,为强化学生职业品质提供重要的外在引导因素。“人本导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人生价值观、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要求。要求从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角度入手,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创业观,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合理规划职业发展阶段目标,切实增强其就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实施求职面试指导、职业道德教育、敬业爱岗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的职业发展。学校可从职业发展教育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根本任务等方面论述其必要性,从国家政策引领与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职业发展教育具体实施等层面探讨其可行性[9]。面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环境,各行各业普遍要求人的责任、服务,管理类、教育类等行业要求具备组织协调能力,为服务行业发展做出最大限度的贡献。职业道德素质的渗透与管理应立足行业的特殊性及职业道德素质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引导学生正确审视行业发展要求及自我道德观念是否成正比,保障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构建方向的客观性。

参考文献:

[1]杨茵.浅析“中国梦”视野下的大学生职业思想引导工作[J].教育与职业,2015(31):82.

[2]杨宇孛.浅析高职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教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5):85.

[3]李晓靖.刍议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6(6):85.

[4]张敏.简论高职学生职业形成的影响因素与培养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5(17):57.

[5]吕明,庞杰.在拓展活动中训练高职学生职业与核心能力的探索———以拓展活动“七巧板”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4(14):113.

[6]韩学芹.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6):69.

[7]王秋梅.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9):27.

[8]武晓华.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2):118.

48 554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