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精选4篇)
【导言】此例“静脉注射(精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静脉注射【第一篇】
关键词 高压注射器;造影;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071-01
磁共振是目前比较广泛使用的一种临床诊断成像检查技术,简称为MR。MR双管高压注射器可以对造影剂的剂量和速度等指标进行控制,提升图像质量,提高检出率,现对于这种检查技术的护理进行了研究分析,有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共有450例患者接受了MR检查,此次适用的高压注射器是美国MEDRAD生产的MR专用注射器,造影剂是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顺磁性造影剂。
12 方法:使用高压注射器造影时先安装配套一次性双管注射针筒,两只针筒分别是A、B 针筒,A针筒为造影剂专用管,B针筒为09%生理盐水专用管;Y字形连接管短端连接于A管,长端连于B管,其15 m延长管连接专用21 g双翼带螺旋口的头皮针;排空A管、B管和延长管的空气;选择合适静脉血管注射;操作时先触摸显示操作控制台的显示器,设置A、B管的剂量、注射速度等参数,使高压注射器处于准备状态,注射时手按启动开关,启动注射。造影剂剂量为02 ml/kg,注射速度为2~3 ml/s。
2 结果
在450例使用高压注射器行磁共振造影的患者中,通过造影检查前的准备、造影检查时的护理,注药顺利,造影成功的449例;1例静脉渗漏引起局部肿胀,渗漏者用50%硫酸镁溶液局部冷敷,两天后恢复正常;3例造影后恶心、呕吐,注射地塞米松10 mg,给予精神安慰,15 min后症状消失;2例注造影剂时有全身发热感,扫描结束即消失。
3 护理
31 造影前的准备
311 扫描前的准备:向患者询问是否有药物过敏,对病情进行深入了解,患者存在肝肾疾病则不能适用,会对肝肾功能产生影响,病情提前准备好急救药品和器材。护理工作人员告知患者注意事项以及检查流程,大致的时间等,让患者可以配合检查。
312 心理护理:扫描前帮患者平稳心理情绪,对其提供心理护理,让其能够处于较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检查。机房灯光暗、噪音大,患者容易有恐慌情绪,事前就应该告知患者,让其能够有所准备,以良好的心态来接受检查。
32 造影时的护理
321 管道的连接:查看高压注射器是否存在问题,针筒、延长管等处有无裂口,避免高压而甩脱。注射前要将针筒和皮管等处的空气排净,进行注射的时候要将注射器向斜下方,将内部排不净的小气泡上升到针筒后部,防止空气引起栓塞。注射完成后,将高压注射器的延长管在患者指缝处缠绕,便于和扫描床一同进入磁体[1]。
322 静脉的选择:高压注射器的压力大,注射速度快,因此要以粗大比值富有弹性的血管,这样比较容易观察和放置,而且不要选择关节、血管分叉等处,通常都是在手臂静脉进行穿刺。
323 静脉渗漏的观察:静脉药物外渗与患者血管状况、注射压力、穿刺技术和穿刺针头脱动等因素有关[2]。进行高压注射器操作前,就要叮嘱患者,若是过程中有热感和压迫感、机床移动等情况都属于正常,不要移动身体,保持自然状态;穿刺后,注射生理盐水2~5 ml,确保针头完全在静脉血管内,针头须固定牢固;对老年人,血管条件差、脆性大的,应适当调低注射流速,以防注射过程中发生渗漏现象;将患者被穿刺的手臂放在比较舒适的位置,避免机床移动时碰撞穿刺部位;当患者身体进入扫描孔后,再次注射生理盐水5~10 ml,注意观察穿刺处的情况,与患者保持交流,确定无渗漏现象。
324 造影剂渗漏的处理:一边注射药剂一边观察,如果出现渗漏,就应停止注射,向患者进行解释,不要引起患者的紧张情绪,快速采取应对措施。渗漏较轻可以不用处理,也可以使用50%硫酸镁溶液局部湿敷;严重的渗漏急需要使用%的普鲁卡因进行局部封锁,再使用50%硫酸镁湿敷,一周可以恢复[1]。
33 造影后的护理:完成扫描后,护理人员要询问患者的感受,看是否存在不良反应,若患者接受检查后会出现紧张或恐惧心理,要适当的进行安抚,让其消除负面情绪,保持稳定的情绪。取下穿刺针头后应嘱患者顺着针头的方向按压注射部位5~10 min,避免皮下血肿的发生,在候诊室观察15~20 min后再让患者离开。MR造影剂的半衰期是20~100 min,24 h内约90%以原形从尿液中排出,增强检查后,若病情允许,应嘱患者多饮水,以助于造影剂尽快排出体外[3]。
4 体会
MR检查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高压注射器增强扫描也在临床诊断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可是不管什么操作失误都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或者是不能继续顺利的进行扫描,这些都是不安全的,因此既要让患者可以配合检查,同时要保证医务人员的工作都谨慎小心,操作熟练,对患者给予责任心,各个环节都能够不出错。
参考文献
[1] 刘芳,韩立新,曹慧霞核磁共振动态扫描患者的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1):4748.
静脉注射【第二篇】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患肢;静脉注射;皮下注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OI://
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ect by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by intravenous injection and subcutaneous injection in affected limb in the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LI Hong, CHENG Xin-hua, REN Chong-qing, et al. Hubei Chibi Ci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bi 437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and observe curative effect by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by intravenous injection and subcutaneous injection in affected limb in the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Methods A total of 413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were divided by admission date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192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221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wice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5000 U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crotarsium superficial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2500 U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in affected limb. Curativ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treatment for 1 week, during 1~2 weeks, and over 2 weeks, and its healed cases were respectively 97 cases (%), 90 cases (%), 5 cases (%) in the 3 periods, and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50 cases (%), 161 cases (%), and 10 cases (%).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Key words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Affected extremities; Intravenous injection; Subcutaneous injection;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最常见的类型, 形成机致主要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 阻塞静脉腔, 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而出现患肢肿胀。临床上有效治疗方法很多, 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等, 均有可靠疗效, 但有些先进的治疗手段及方法因技术等各种原因在基层医院难以推广, 为探导一种适用于基层医院, 而又安全的治疗方案, 作者6年余对本院住院病例及兄弟医院住院治疗病例进行临床试验, 于患肢根部扎气压止血带经足背浅静脉注射低分子肝素来治疗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经临床观察疗效显著, 住院时间有明显下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及兄弟单位2008年8月~2014年9月住院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413例, 所有病例均依据确诊日期随机分组, 双日纳入实验组, 单日纳入对照组, 其中实验组192例, 男147例, 女45例, 平均年龄(±)岁, 初次发作者140例, 反复发作者52例, 右下肢患者123例, 左下肢患者69例, 脑卒中病史者71例, 心血管病史者73例, 恶性肿瘤病例30例, 有长期服用避孕药者1例, 有血脂升高者153例, 有下肢外伤及下肢手术史者157例;对照组221例, 男165例, 女56例, 平均年龄(±)岁, 其中初次发作者161例, 反复发作者60例, 右下肢患者116例, 左下肢患者16例, 脑卒中病史者64例, 心血管病史者84例, 恶性肿瘤病例26例, 有长期服用避孕药者2例, 有血脂升高者134例, 有下肢外伤及下肢手术史者164例。整个实验过程中无脱落病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具有可比性。
1. 2 入选标准 患肢局部压痛明显、色素沉着(呈暗红色或紫色)、肿胀、温度高于健侧肢体;Homans征阳性和(或)Neuhof征阳性[1]。入院病例均经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2, 3]及经足背静脉顺行静脉造影检查确认, 选择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周围型)[4]患者。
1. 3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注射液(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20179)常规皮下注射, 2500 U/次, 2次/d, 并同时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 口服肠溶阿斯匹林片。实验组患者使用药物剂量与对照组均相同, 只是低分子肝素给药途径不同。具体给药方法:注射通道选患肢足背浅静脉, 将低分子肝素注射液2500 U加入%氯化钠注射液50 ml用微泵泵入, 45 min左右泵完, 1次/d。注射前于大腿根部绑气压止血带, 开始注药时充气(不需驱血), 压力介入30~40 kPa, 部分患者压力不足30 kPa即出现患肢疼痛加重, 这时就要将压力调整到患者能适应的大小, 止血带使用时间不得超过60 min。治疗期间要动态观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APTT控制在参考值的~倍, PT控制在参考值的~倍, INR控制在~, 如上述指标异常, 则药物渐减量, 减100 U/次, 直至各项指标控制在上述范围内。治疗疗程分别为注射1周内、1~2周间和2周以上3个时间段。
1. 4 临床治愈标准 患肢肿胀、疼痛等症状消失, 下肢活动自如, 能下地活动, 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深静脉通畅[5], 血管造影检查示血栓全部溶解, 静脉壁光滑[6]。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治疗1周内、1~2周间和2周以上3个时段治愈病例分别为97例(%)、90例(%)、5例(%);对照组3个时段治愈病例分别为50例(%)、161例(%)、10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静脉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7, 8]。如未得到及时和适当的治疗易发展为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引起患肢肿胀、溃疡和坏疽, 甚至发生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很多, 有药物治疗、手术介入治疗、下腔静脉过滤器置入术等[6]。随着血管腔内微创介入治疗技术的进步, 定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开拓新的空间。但在基层医院, 由于设备、技术方面的原因以及患者经济原因, 有很大一部分患者不能接受手术、介入等先进的治疗, 所以药物治疗就成了基层医院治疗的主流方式。
低分子肝素具有抗凝血酶Ⅲ(ATⅢ)依赖性抗Ⅹa因子活性[9], 药效学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对体内、外血栓, 动、静脉血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本品能刺激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凝血途径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活化物, 分子量>6000 D, 制剂影响凝血功能, APTT略延长, 但不影响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产生抗栓作用时, 出血可能性小, 安全系数大。
王雷永等[10]曾经足背静脉输注尿激酶辅以低分肝素皮下注射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带经患肢足背浅静脉注射药物, 此法相当于局部用药, 局部用药是临床上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 在医学治疗领域内已广泛应用, 其疗效肯定, 副作用相对较少, 所以倍受青睐。大腿根部扎止血带可以暂时阻断浅静脉血流, 使深静脉血液回流变缓, 混有高浓度低分子肝素的静脉血经浅静脉汇入深静脉, 让局部高浓度药物与深静脉血栓发生作用, 松开止血带后药物会大量进入血液循环, 达到局部与全身治疗血栓的效果。虽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生物利度达100%, 皮下注射方法简单, 但临床试验证明经患肢浅静脉注射低分子肝素用药量及治疗效果优于皮下注射, 患肢浅静脉注射组使用肝素2500 U/d, 1周内治愈率%, 而皮下注射组使用肝素5000 U/d, 1周内治愈率仅为%, 药量静脉注射组较皮下注射亦少。
经患肢静脉注射低分子肝素虽效果好, 但较皮下注射操作复杂, 作者设想能否像胰岛素泵一样注射低分子肝素, 不过以上均为有创性治疗, 作者更希望药物研究人员能研制出与注射剂药效相当, 具有高度选择性的口服抗凝或吸入性抗凝剂, 甚至生物疗法, 达到无创性治疗。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8, 23(3):235-238.
[2] 肖春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西部医学, 2010, 2(10):1913-1914.
[3] 李俊来, 曹晓林, 余美琴, 等。提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效率的策略研究。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3, 10(2):134-138.
[4]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1, 20(7):505-510.
[5] 笪波, 宋海屏, 朱化刚, 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治疗。 安徽医药, 2011, 15(1):93-95.
[6] 郝国强, 邢壮杰, 郑新, 等。动脉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安徽医药, 2014, 18(7):1327-1328.
[7] 万圣云, 徐周纬, 潘升权, 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诊断的研究进展。当代医学, 2009, 15(34):25-26.
[8] 张清, 邢向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治疗。当代医学, 2011, 17(30):19-20.
[9] 盛颂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上海医药, 2013, 34(2):37-39.
静脉注射【第三篇】
关键词:胺碘酮;预防静脉炎;护理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在治疗心律失常疾病方面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其良好的疗效为广大心律失常患者带来了福音。但组织损伤和静脉炎是静脉输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常见的并发症。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操作技术水平,加强其责任心,正确的评估穿刺部位血管情况,准确掌握该药物的特点,将有效的减少胺碘酮注射液对患者造成的组织损伤及静脉炎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2014年1月~12月对科室内使用胺碘酮注射液的患者进行观察,对100例使用胺碘酮注射液的患者进行观察。
方法 对使用胺碘酮的患者进行用药前后皮肤及穿刺处的观察,不断改进护理措施。
2 预防措施
准确选择穿刺血管
在使用药物前阅读药品说明书,掌握正确用药方法,根据医嘱正确配制,剂量准确,首选中心静脉导管用药[1]。但这一要求却很难去完全实现。
在临床上,使用胺碘酮的患者,选择血管时一般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前壁血管,避免选用趾指静脉或选用皮下组织少而临近关节神经等部位静脉[2]。
偏瘫患者尽量不要在患侧穿刺,穿刺时要选择末梢循环好且管径粗的上肢静脉。下肢静脉比上肢静脉更易发生静脉炎。
提高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责任心
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沟通能力是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条件。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护理人员高超的操作能力可以为患者减轻痛苦,减少穿刺失败对患者血管的损伤。
确保回血通畅,严禁反复在同一根血管内反复穿刺,要避免针头与血管角度不适宜,此做法会导致针进入血管的部分紧贴在血管壁上,这样,在患者变换姿势或移动时会产生机械性摩擦刺激血管导致血管痉挛、充血或水肿,造成药物渗出形成静脉炎。
穿刺时,护士应使用未加入药物的液体建立静脉通路。待确认穿刺成功、回血良好后固定留置针,静脉通路顺畅后连接胺碘酮注射液,并告知患者使用该药物的注意事项,减少穿刺侧肢体活动,如果感觉血管不适或疼痛、穿刺点周围皮肤出现红肿及时通知护士。
在输注胺碘酮注射液结束后,不宜立即拔针,要在输液结束后用20ml左右%氯化钠溶液静脉推注后再拔针或输入其他药物,能通过液体冲洗带走残留于血管壁上的药物,减少对局部血管及组织的刺激,也可预防静脉炎的发生[3]。
以减少该药物在血管局部滞留的时间,拔针时,要完全关闭输液器开关,拔出针头后不要只按压皮肤表面穿刺点处,要按压在血管穿刺点处,以拇指顺着血管的方向按压,以免药物沿着血管穿刺处外渗到皮下而发生静脉炎。
按压时不要揉搓血管,若为套管针,或糖尿病及凝血功能差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以防穿刺处渗血。
在患者输注药物时护士要加强巡视,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及心律、心率,观察血压是否下降,心电示波是否转为窦性心律。避免患者因输注药物导致心动过缓等情况发生。
若为连续静脉泵入胺碘酮者,护士应至少每小时巡视患者一次,查看穿刺处有无红、肿、热、痛症状发生,如患者自诉注射部位疼痛和灼热,无论局部皮肤有无肿胀均应更换注射部位。
原静脉通路应立即停止输液,用生理盐水快速滴注以稀释静脉内药物浓度,及时更换穿刺部位及穿刺侧肢体,避免在同一侧手臂上持续静脉泵入胺碘酮注射液。
在外周静脉使用胺碘酮注射液的过程中,持续给药超24h通常可出现严重的静脉炎,所以,即使无症状发生,每24h也应更换穿刺肢体及穿刺部位,且静脉滴注胺碘酮最好不要超过3~4d,输注时间的延长,会增加静脉炎的发生率。
除了加强巡视,护士每班交接班时应对输注胺碘酮注射液的患者重点交接班,认真检查套管针是否通畅,是否有回血,轻轻按压穿刺处询问患者是否有红、肿、热、痛等不适症状,询问的同时观察患者颜面部表情,观察能否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检查穿刺处周围皮肤有无上述症状,如有不适,及时处理。尤其是冬季,患者身上衣服多的时候,不易发现血管及皮肤表面的异常现象,更不可忽略手臂皮肤情况,认真负责的做好交接班工作,充分掌握输注胺碘酮注射液患者的皮肤及血管情况。
应用康惠尔透明贴防静脉炎
康惠尔透明贴是一种水胶体敷料,具有吸水、杀菌、止痛和改善局部微循环的作用,有效率达90%以上。
其疗效特点:透明、易于观察伤口,弹性好,不影响关节、肢体活动,可使用于任何部位。
在临床上水胶体敷料对预防和治疗静脉炎有显著效果。
当需要输注胺碘酮注射液时,将康惠尔透明贴剪成宽约3cm的长条形,覆盖穿刺血管近心端静脉走向皮肤10~20cm,透明贴紧贴于皮肤,中间不得有气。
3 结果
100例使用胺碘酮注射液的患者通过不断提升并改进护理措施,在2014年仅发生静脉炎5例,大大降低了使用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发生率,也减轻了疾病带来的痛苦。
4 结论
对使用胺碘酮注射液的患者采取一系列的护理措施,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胺碘酮注射液致静脉炎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樊若娜,孔令雪,管胜华。静脉注射胺碘酮不良反应的预见性护理[J].护理研究,2009,23(11B):2963-2964.
静脉注射【第四篇】
[关键词] 静脉注射;空气;护理
静脉注射是目前护理和抢救工作的常用治疗方法,既能迅速达到治疗目的,而且用药方便,但在分离头皮针过程中容易使微量空气进入头皮针栓,随着静脉注射和静脉输液进入血管,造成污染,给家属和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担忧,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入住我科的患者共500例最大年龄80岁,最小26岁平均年龄岁,男300例女200例。原发病;冠心病400例,高血压100例,肺部感染20例,将其随机分组实验组250例;对照组25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方法
采用相同的输液器,注射器及同一个操作者,同一条血管观察组采用常规的方法先分离头皮针然后反折输液器将头皮针与事先准备好的注射器连接进行静脉注射,注射毕连接头皮针与输液器。实验组采用的具体方法:即在输液过程中注射时,(1)若注射药液为1-10毫升首先调节莫菲氏滴壶液面为1/2-2/3水平,然后将事先配好药的注射器从消毒过的莫菲氏滴管注入;(2)若注射药液为10-20毫升将事先配好的药液注入所配药物药瓶注射器不用从药瓶中拔出(注射器里可有5-10毫升空气)然后将输液器上端针头连接药瓶可利用空气压力,重力及推力将药液注入。此方法简单易行,患者容易接受而且避免了空气进入血管。
观察指标
以静脉注射过程中空气进入血管的患者例数为指标
计学分析
将所收集的数据用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两组患者空气发生情况比较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空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P<=
3 讨论
引起空气的原因分析
由上表1可以看出常规的静脉注射法容易引起空气进入血管,原因是头皮针与输液器分离破坏输液器的密闭系统可使少量气体进入输液接头加之静脉注射可使空气进入静脉,引起空气污染,而且当患者及家属看到空气进入血管会产生不适及疑虑;而实验组减少了分离头皮针与输液器的过程并且利用了空气的压力原理及液体的重力原理使药液顺利进入血液,避免了少量空气进入输液接头,防止了空气污染,减少了患者及家属的疑虑,保证了患者安全。
实践中在输液过程中少量空气进入静脉,首先被带到右心房,再进入右心室,因空气量较少,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进入毛细血管,与血液溶为一体不影响身体健康。。研究证明,微量气体/(kg・min)在进入人体可以检测到,但不会引起生理紊乱,微量气体连续输入的致死量为2ml/(kg・min)。[1]
积极护理干预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传统的护理方法使患者精神过度紧张、引起不必要的疑虑,也增加了空气发生率及感染率。临床观察发现,进行护理干预可更好地预防空气的发生,此方法简便易行,患者易于接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而且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空气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低说明开展积极护理干预可降低空气的发生率。
因此,开展积极的护理干预,不仅可有效降低空气的发生率,还可提高护理效率和减轻术后护理工作量,保证护理安全。
下一篇:除草剂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