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的论文(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教育经济的论文(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教育经济的论文【第一篇】

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要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引领、调控和监督市场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改革的深入,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蔓延问题大量出现,这其中不乏有政府官员和领导干部。这就使政府部门不仅是改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同时也是被改革的对象。在各种各样的腐败中,权力寻租是产生消极影响最为严重、对党和国家人民危害最大的。政府部门的各级官员利用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去逃避各种规章制度和审查的监控,从而维护和获得自己既得的利益。一些政府官员行使他们手中的权利对资源进行配置和调控,一些政府官员本身是经济人,受权钱的诱惑,在客观上缺少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在主观上缺少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利用手中的权利公款私用、收受贿赂等,利用国家和政府赋予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换取金钱以满足其个人的利益。这些行为不但破坏了干部内部之间的关系与党和群众的关系,而且也严重无视了各类规章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由此表明,权力如同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够培养人,也能够腐蚀人;既能够促进社会大众获得利益,也能够将人类送向毁灭的坟墓。腐败不仅使国有资产受到侵吞,也势必危及我国的政治稳定及社会前进。因此,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各级官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深化对领导干部正确的权力观、金钱观的教育,使其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人民服务。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导向。

(一)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政治动力。

在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类经济利益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人们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私有化;另一方面人们在实现经济利益上所产生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地拉大。因此,各种社会经济利益之间不同程度的矛盾便广泛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起范围和程度不同的利益冲突。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还能够帮助人们有效树立正确政治观,是引导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有效前提。在经济发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和健全的政治人格,使人们自觉以积极的政治态度和健全的政治人格自觉遵守经济改革的原则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动力推动了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进行更好的决策,节省了决策时间,从而以较低成本推动全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持续、高效、稳定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动力。

安定有序、健康和谐的经济环境能够促进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政治多极化扩展,西方的自由主义、民主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及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市场经济追逐利益作用等,驱使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摒弃道德原则,为此进行不公平的经济交易,这些现象,均对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带来了新的压力。思想政治教育能为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使人们成为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在推进经济发展进程中,对培养人们形成顺应时代发展和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提供着重要的价值推动力。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和弘扬先进的经济文化等内容,在整个社会提倡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树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观念,妥善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倡导人们以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和健康正确的价值观进行经济生活。

(三)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教育经济的论文【第二篇】

通常,我们把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政治与道德影响的活动称为德育。由于学校在德育中所发挥的作用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所以,我们常常又把学校德育称之为所有以社会与阶级要求为参考点,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政治、思想与道德教育与影响,并且通过学生的积极认识与内化践行,来使之形成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德育的规律性表明并要求,德育必须遵循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学校教育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社会及家庭的影响,切实做到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发力。这就要用系统思想,构筑大德育平台,构织大德育网络,把学校、社会、家庭教育进行自然渗透、有机结合,将学校德育延伸到社会、家庭,以充分发挥社会及家庭诸方面的作用,使学校德育具有更广泛的社会与家庭基础,形成最佳的结构系统,发挥最优的整体功能。

一、系统理论与德育的系统特征。

(一)系统理论及其主要思想。

从本质上来说,系统指的是按照某种结构形式,将多个要素联结成一个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其中,主要包含要素、系统与结构和功能的概念,并包含了要素和系统、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系统论主张,在所有的系统中,时序性、整体性与关联性以及动态平衡性等,是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而整体性是系统论的核心思想。不管是怎样的系统,其自身都属于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几个部分的简单组合。在孤立的状态下,系统是不具有整体功能的。在系统论中,其不仅反对以局部来说明整体的机械论,同时也主张,在实际的系统当中,其各个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各个要素在系统中都有一定的位置,并在该位置上发挥着特定的作用。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并以此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论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就是将其所研究与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并以此来对系统的功能与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几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与规律。通过对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来实现系统功能的科学优化。

(二)德育的系统特征分析。

1.德育的整体性。

第一,目标的整体性。广义上的德育教育,指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针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所展开的教育工作。从横向上讲,其指的是对学生所进行的身心素质、思想品德等的综合开发,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从纵向上讲,其所指的则是以促进人的潜能开发,进行人的个性塑造,体现人的自我价值的教育。三者之间构成了促进人的一体化发展的三位一体结构。与此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综合发展,还能够科学地展现出学生的特殊发展与一般发展之间的有效统一。第二,过程的整体性。科学实施德育教育,首先就要求我们建立起科学的教育观,并以此来形成鲜明的指导思想,将其转换成教育实践。与此同时,要求我们通过有针对性的方法与措施,来建立起良好的德育环境与评估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过程会涉及很多非常关键的环节。因此,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有必要对德育的过程进行整体规划。第三,环境的整体性。一般情况下,相关的德育活动都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开展。并且,无论是德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形成还是发展,都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这当中,学校的德育环境,指的就是一切能够影响德育活动与对象思想品德形成的所有因素的总和。由于学校德育环境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而是一个不断与外部进行物质、精神、能量和信息等进行交流的开放系统,这就客观上表明了社会、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等都是学校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德育教育存在着整体的影响作用。

2.德育的动态性。

一是目标实现的动态性。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对象品德方面总的规格或要求。一般的,德育目标会依据对象、阶段、内容等进行目标分层,从而构成德育的目标体系。而不同的分层目标从内涵上看是逐步向深度拓展的,构成由浅入深的一个序列,体现出目标实现的动态性。德育目标体系动态的目标变动,是为了根据学生实际、现实客观情况和时代发展的需要,适时准确地进行目标的调整与修正,以实现德育目标的科学性。因此,也就是因为这种层次目标的.协调发展与相互促进,才能够动态的推动德育的阶段性、层次性目标乃至根本目标的实现。二是德育面向未来的动态性。教育发展是要具有超前性的,德育教育亦不例外,它应该为学生的未来培养综合素养和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育教育最根本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这种目标本身就有着明显的超前性,能够科学地立足于未来,确保其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满足人类发展需要。并且,这种重视对人才素质结构培养的教育,也就是德育自身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是德育教育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这些都可以通过动态发展的态势来确保其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与必然联系。

3.德育的有序性。

首先,教育实施体系的有序性。如前所述,学校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贯穿于学生成长过程的始终,且遵循教育目标的系统性、内容的整体性、过程的有序性和时间的持续性原则。其中,道德教育过程有序性原则的客观依据是必须通过对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道德影响,促使学生坚持道德原则,践行道德规范。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则构成了道德教育的实施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德育的实效性是建立在德育实施的有序性、连续性和持续性基础之上的。其次,德育教育内容体系的有序性。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是指按照德育教育目标要求确立的用于教育学生的德育知识、德育规范及其思想体系等。学校德育教育内容主要由德育意识教育、德育规范教育、德育行为教育三大部分构成。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衔接,相互作用,从而构成德育教育内容的有机整体。德育教育内容体系的有序性主要由德育品质培养和提高的循序渐进性所决定。其中,德育意识教育是基础和起点,德育规范教育是前提和条件,德育行为教育是目的和落脚点。从本质上说,这三个部分是德育教育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并且,每个阶段都需要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基础,然后再向后一阶段发展。

二、大德育是学校德育实施系统优化的客观必然。

事实上,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着家庭、社会与学校等各个方面。遵循系统论观点,德育教育必须构建一套完整、科学的工作体系,不仅要进行学校德育系统的优化,又要考虑外部因素的优化,这是成功实施德育教育的根本保证。

(一)学校德育自身工作系统的整体优化。

一是内容的整体规划。从根本上来讲,学校的德育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整体素质的提升为主要出发点的。所以,我们必须向学生进行整体教育内容的传授,将德育教育的协调性与全面性充分地体现出来。与此同时,要求教师以整体教育观的角度,对德育教育内容传授的平衡性有一个良好的把握。二是方法的组合优化。学校德育教育要求要面向全体,并对所有学生的发展都有一个密切的关注。但是,由于学生本身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在进行实际的德育教育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与此同时,还要求我们依据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寻求各种教育方法的互补与结合。三是教育途径的优化。要求学校高度重视教育网络的统一性与整体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际的德育教育过程要求我们必须将生产劳动、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活动等途径进行有机的结合,以此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统一的立体教育网络,促进整体功能的发挥,使学生成为良好德育教育的受益者。

(二)强化学校德育教育系统的开放性。

系统论主张,不管是怎样的系统,只有确保其自身的开放性,使之能够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以及信息的交换,才能够真正使之保持活力,更加有序。为此,德育教育的实际实施过程,要求我们必须主动投入到社会的大系统中,强化系统的开放性,确保德育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与丰富。

1.营造适合德育教育的环境。

德育教育环境主要包含社会与学校环境的建设。从本质上来说,落实德育教育举措,首先是要依靠教师与学校。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教学改革的形式,为德育教育创造一个适当的教育环境,这也是对学校内部教育的科学优化。与此同时,有效开展德育教育还必须依赖于有利的社会条件。其中,尤其是对于人才选拔机制的优化,对社会物质分配制度的创新等,都要具有实质性的德育考核机制,坚持学校条件与社会条件的统一管理,使之形成一个适合德育教育的大环境。以此来强化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

2.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坚持学校德育系统的开放性,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从社会中寻找与发现问题,来加以调适和优化。学校德育最本职的工作就是坚持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多地接受社会这一大课堂的教育和磨炼。不可否认,学校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但仅仅依靠学校和课堂教育,是很难从根本上实现德育教育目标的。所以说,我们在进行实际的课堂教学优化时,应当进一步强化开放,促使其向着实践活动的方向延伸,充分利用社会有利条件,精心组织各类活动,推动德育教育的实效和高效发展。

3.构建三元联动的大德育实践机制。

尽管学校在德育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但是,德育教育绝不是学校一家的事情,也绝非学校或教育战线孤军奋战所能奏效的。客观地说,德育是一项全民、全社会教育的大工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提高教育的开放性,并调动家庭与社会的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取得应有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建立起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形成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为一体的教育体系,从根本上体现出德育教育面向全体、全员和全社会参与、全过程实施、全面提高的本质要求。唯有如此,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才可能从根本上得以实现。

三、大德育工作系统优化的构建与实施。

(一)强化和创新学校、家庭、社会三元联动的意识与机制。

学校大德育的内涵,一是德育覆盖的全面性。从根本上讲,德育教育需要覆盖所有的管理与教育活动,其中包含学生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活动等。二是德育参与的全员性。全体教职工都有实施德育的义务,学校、家庭、社会皆担负有德育的职责。三是德育过程的全程性。从学生的入学、学习开始,一直到学生毕业、参加工作,都须坚持对其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四是德育方法的全面性。要与时俱进,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道德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显然,要实施这种大德育格局,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元联动是必不可少且极其重要的。只有强化和创新三元联动的大德育意识与机制,德育工作方能取得实效。

(二)坚持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一致性。

我们必须注意并正视,学校德育的功效有可能被家庭和社会不良的风气所抵消。鉴于此,学校要以各种形式对学生在校外的表现进行规范。同时,家庭和社会也要自觉、主动地担当起德育教育的责任,努力营造大德育环境,形成大德育环境场的辐射力,产生德育教育的系统效应。在校外,家长是第一责任人,辅导员、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是第二责任人,要通过发动学生干部、动员家长及全体教师对学生的言行进行监督和规范。学校也应将学生在校外的表现纳入到教育管理、检查考核之列,从而保证学校德育教育的校内外一致性。

(三)形成大德育场,构建德育教育的强大网络。

第一,总体规划,分层施教,渐进提升。按照系统论的要求,我们需要统一制订德育的总体目标,从根本上确保德育教育要素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与此同时,无论是教育目标的制订,还是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都要针对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因为不同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身心特点都存在差异,我们必须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确立各个阶段的层次性与渐进性。第二,形成大德育教育内涵体系,确保各个德育要素的全面推进。德育教育内涵要素的界定是整体构建大德育工作体系的逻辑起点。以德育现实要求来说,德育教育必须包括政治、心理、道德、法纪、思想以及网络文明的教育内涵要素。为此,学校在制订德育工作远景目标和阶段目标时,应将这六种教育范畴纳入德育内涵体系。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把这些教育因子进一步细化分解到阶段目标中,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第三,提高家长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三元联动地实施德育,才能共同构成学校强大的德育育人网络。以往的德育实践证明:家庭教育的滞后,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学校教育的成效。因此,总结以往德育教育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就学校自身而言,应将办好家长学校工作作为提高家长素质、发挥家庭作用的重要渠道来抓。鉴于此,学校应成立家长委员会,制订家长学校章程,着力建好家校沟通交流的网站和平台,利用节假日时间对家长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学习,通过家访、信函、电话、网络和有针对性的家校活动,让家长在充分了解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和学生在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积极、自觉、主动地与学校联动,形成合力,形成德育教育的一致的教育合力。第四,延伸德育抓手,减少社会的负面影响。学校虽然无法左右社会大环境,但可以动员家长(家庭)的力量,动员班主任、辅导员和教师的力量,动员学生干部的力量,对学生在假期等校外的表现进行监督与考评。学校可对学生的校外表现提出明确、具体和具细化的德育要求,并和家长签订教育管理责任书。通过制订科学有效的考评办法对学生在校外的行为规范表现进行考核,并安排班主任、辅导员及教师承包负责,有检查,有总结,有考核,这样就会有效突破学校德育教育的盲区和真空。德育工作担负着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工作任重而道远。探索和构建大德育工作体系,增强德育工作实效,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只要我们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勇于探索、创新和构建学校大德育工作新模式,就有希望实现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50.

[2]魏*森.系统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00.

[3]杨业华.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4]罗素.罗素道德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65。

教育经济的论文【第三篇】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队卜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二)选题依据与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

1.生态。

2.社会生态。

3.社会生态管理。

(五)论文创新之处。

1.揭开对德鲁克社会生态管理研究的新页。

2.总结延生德#克的社会生态管理思想及其特色与价值。

3.探讨更高更远的认知和识辨能力与方法。

二、德鲁克社会生态管理思想来源。

(一)宗教道德和人文精神的滋润和给养。

(二)现实政治和经济经历与教训。

三、德鲁克社会生态管理思想主要内容。

(一)社会生态管理是目标和途径是为了人和通过人。

(二)社会生态管理的核心就是人才及其生态责任理念培养。

(三)在变革和保守的平衡中,审视社会的生态与发展。

1.变革与保守的平衡是德鲁克的社会生态研究的基调。

2.观察审视“未来”是德鲁克的社会生态的工作方法的特点。

(三)社会生态管理的本质就是服务人类与自然。

(四)在变化中寻找机会和创新是社会生态管理的精髓。

(五)通过功能型和责任型社会构建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1.个体的功能与和谐的生态型社会的统一。

2.组织的发展与和谐生态型社会的关系。

3.企业的目的存在必须以服务于社会。

4.非盈利组织与和谐的生态型社会的重建。

四、德鲁克社会生态管理思想审视。

(一)以生态论的要求完整和完美“人”的发展。

1.从“社会人”到“生态人"是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生态统一。

2.从人的功用性之本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之本是人与自然的生态统一必然要求。

3.从人与自然统生态共生的视野指导和促进人性的全面和完美的发展与进化。

(二)生态责任观是全面和高级的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

1.社会管理活动中生态追求的内涵和生态责任的担当。

2.全面自觉生态调节的责任是由人类唯一自我意识和能动调节的角色决定。

3.社会管理活动必须在自然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限度内利用自然资源。

4.社会管理活动中必须及时承担生态补偿和生态重构的责任。

(三)绿色效益价值观是社会管理正确和永恒的管理价值追求。

1.社会管理追求正值效益价值创造。

2.社会管理的效益追求必须具有系统整体性。

3.社会管理活动效益追求必须是多样性和全面性。

(四)德鲁克社会生态管理思想的局限性。

1.德鲁克社会生态管理思想论述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弱。

2.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互动交流和共生共荣的观点论述较弱。

五、德鲁克社会生态管理思想对我国公共管理的启示。

(一)我国公共管理出发点和目的必须是依靠人和为了人。

1.公共管理发展目的是为了人的福祉和长治久安。

2.公共管理客观主体要义是充分依靠人以及发挥其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二)我国的公共管理焕发新的活力必须紧扣创新性和实践性。

1.创新是我国社会管理的力量之源和长胜之本。

2.我国社会管理的唯一检验标准就是实践并在实践中完善与发展。

(三)我国社会公共管理中必须遏制和纠正逆自然和突出生态性。

1.社会生态管理是管理地球和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原则。

2.社会生态管理的第一准则是遵循人与自然不可分割性。

(四)提高执政生态战略能力来改善我国的全球“生态位"。

(五)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双赢是公共管理的终极生态目标。

(六)实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进而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1.用社会生态管理理念促进我国社会生产与技术研发的绿色发展。

2.用社会生态管理观引领我国人民的低碳生活。

3.用社会生态管理精神弘扬与打造我国生态文明与文化。

4.借助社会生态管理思想推进我国乃至人类社会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参考文献。

致谢。

教育经济的论文【第四篇】

论文类型:

导师: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一、选题依据。

二、写作的基本思路。

前言。

一、管理会计观念的更新。

市场观念。

企业整体观念。

动态管理观念。

企业价值观念。

二、管理会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

成本管理方面。

决策分析与评价方面。

人本管理问题。

三、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与改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四、研究目标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论文主要从从管理会计观念、管理会计内容和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粗浅的看法。

三、资料收集计划。

资料来源主要有书籍、期刊杂志和网络,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服务营销的认识也在提高和加深。国内外许多学者先后对商业银行服务营销开展了研究,本文撰写过程中研读了以下资料:

[1]郭道扬.二十世纪管理会计的产生与演进[j].探讨,1999,(3).

[2]余绪缨.简论当代管理会计的新发展[j].会计研究,1995,(7).

[3]潘飞.九十年代管理会计研究成果及未来展望[j].会计研究,1998,(9).

[4]余绪缨.简论《孙子兵法》在战略管理会计中的应用[j].会计研究,1997,(12).

[5]李苹莉.战略管理会计发展与挑战[j].会计研究,1999,(1).

[6]杨雄胜.提高我国会计研究质量问题的思考[j].会计研究,1997,(11).

[7]中国会计学会核工业专业委员会.我国当代企业的成本管理问题[j].会计研究,1996,(9).

[8]王玉.公司发展战略和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9]郭晓君等.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四、完成论文的条件和优势。

前期学者和专家们对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问题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和实践基础,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和实际意义;本人对管理会计问题问题已经做了大量的前期资料搜索分析和铺垫性研究工作;同时本人学习的是会计专业,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五、论文撰写进度计划:

20xx年2月xx日前完成开题报告。

20xx年x月xx日前完成论文细纲的写作,并开始论文初稿。

20xx年x月xx日前完成论文初稿,并开始对论文进行装订。

20xx年x月xx日前向指导老师提交定稿论文。

20xx年x月xx日前开始准备论文答辩。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经济的论文【第五篇】

1、国内研究现状10—13。

2、国外研究现状13—15。

1、瑞士职业教育的“工读交替制”产学结合模式17。

2、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合作教育”产学结合模式17—18。

3、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双元制”产学结合模式18。

1、工学交替形式19。

2、结合中后期形式19。

3、结合实际任务形式19—21。

1、初步建立阶段22—23。

2、开拓创新阶段23。

1、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25—26。

2、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职业教育的需求26—27。

3、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对职业教育的需求量27—28。

4、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对职业教育的需求28—29。

1、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29—30。

2、职业教育学校布局、专业布局不合理,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加大30。

4、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特别是职业高中的教学质量亟需提高31。

1、政府投入不足与政策导向因素32—33。

2、地方经济与传统观念因素33。

3、办学条件与办学定位因素33—34。

4、教育成本与就业因素34—35。

1、乌海市推行产学对接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必要性37—38。

2、乌海市推行产学对接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可行性38—39。

1、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办学方向40—41。

2、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41—42。

3、坚持市场化目标发展职业教育42—43。

4、坚持四个主动纳入43。

5、政府部门在推动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中发挥的重要作用43—44。

6、保障职业教育供给增加教育投入44—45。

7、增强职业院校实力,突出办学特色45—48。

教育经济的论文【第六篇】

1.队卜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二)选题依据与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

1.生态。

2.社会生态。

3.社会生态管理。

(五)论文创新之处。

1.揭开对德鲁克社会生态管理研究的新页。

2.总结延生德#克的社会生态管理思想及其特色与价值。

3.探讨更高更远的认知和识辨能力与方法。

(一)宗教道德和人文精神的滋润和给养。

(二)现实政治和经济经历与教训。

(一)社会生态管理是目标和途径是为了人和通过人。

(二)社会生态管理的核心就是人才及其生态责任理念培养。

(三)在变革和保守的平衡中,审视社会的生态与发展。

1.变革与保守的平衡是德鲁克的社会生态研究的基调。

2.观察审视“未来”是德鲁克的社会生态的工作方法的特点。

(三)社会生态管理的本质就是服务人类与自然。

(四)在变化中寻找机会和创新是社会生态管理的精髓。

(五)通过功能型和责任型社会构建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1.个体的功能与和谐的生态型社会的统一。

2.组织的发展与和谐生态型社会的关系。

3.企业的目的存在必须以服务于社会。

4.非盈利组织与和谐的生态型社会的重建。

(一)以生态论的要求完整和完美“人”的发展。

1.从“社会人”到“生态人"是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生态统一。

2.从人的功用性之本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之本是人与自然的生态统一必然要求。

3.从人与自然统生态共生的视野指导和促进人性的全面和完美的发展与进化。

(二)生态责任观是全面和高级的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

1.社会管理活动中生态追求的内涵和生态责任的担当。

2.全面自觉生态调节的责任是由人类唯一自我意识和能动调节的角色决定。

3.社会管理活动必须在自然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限度内利用自然资源。

4.社会管理活动中必须及时承担生态补偿和生态重构的责任。

教育经济的论文【第七篇】

1、人的全面发展是具体的、实践的10。

2、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发展过程10—11。

1、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培养合格的人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1。

2、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11—12。

1、马克思以人为本的教育观13。

2、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13—14。

3、公共组织的职能之一14。

1、国内主要相关文献14—15。

2、国外学校德育改革的趋势15—16。

1、承受能力较弱,进取心不强16—17。

2、缺乏责任感,协作能力差17。

3、组织观念淡薄,自我约束欠缺17。

1、德育课效率低下17。

2、教师重言传轻身教17—18。

3、德育课考评方式单一18—19。

1、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与普通高校德育工作的不同19—20。

2、高职德育工作与智育工作的不同20。

1、德育目标欠具体21。

2、德育目标欠务实21—22。

3、德育目标欠合理22。

1、德育的主体定位偏差22—23。

2、德育出发点错位23。

3、德育脱离生活实际23—24。

4、德育实施缺乏潜移默化24。

1、德育队伍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不足24。

2、德育队伍师德水平不够24—25。

1、缺乏德育工作评价25。

2、学生品德评价方法单一25。

1、重学校轻家庭、社会功能25—26。

2、重德育教师轻其他员工作用26。

3、重教轻学、重知轻行26。

4、重课堂轻环境、活动作用26。

5、重阶段教育轻过渡衔接26。

1、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27。

2、正确看待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27—28。

3、重视提升个人人格魅力28。

1、认识德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8。

2、建立责、权、利一致的德育管理体制28—29。

1、德育目标要具体、务实29。

2、德育目标要有效实施29—30。

3、德育目标实施成果要客观评价30。

1、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几种模式30—32。

2、灵活运用德育方法的几个注意事项32—34。

1、重视选拔培养德育队伍34。

2、提高全员师德水平34—35。

3、加强德育队伍管理35。

1、德育工作评价36。

2、德育结果评价36。

1、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对学校德育的作用37。

2、家庭对于学校德育的作用37。

3、大众传媒对学校德育的影响37—39。

教育经济的论文【第八篇】

药检文化建设具有稳定性、普遍性、渗透性和传承性等特点,对药检事业的发展会产生凝聚作用和导向作用,对系统员工的成长和进步具有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

1.理念文化建设。

理念文化建设是药检文化建设的基础和理论基石,是药检文化建设哲学体系的总纲。建立以科学检验精神为统领的理念文化,就是要整合各级药检机构的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科研理念、发展理念等核心理念,统一打造“中国药检”的系统品牌形象,确立“一切为了人民生命安全”的系统精神,树立“为国把关,为民尽责”的检验理念,明确统一的“服从监管需要,服务公众安全”的工作宗旨,高举“为民、求是、严谨、创新”的科学检验精神,以“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文明服务、清正廉洁”作为全系统的行为准则。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中国药检之歌》为全国药检系统内部的“军”歌,中国药检logo标识为全国药检系统的统一标识,各省(市)药检系统的logo标识在中国药检logo标识的基础上加挂各省(市)药检机构名称。规范提出系统专属的独特的标志性口号,如“为食品药品质量把关”、“专业、权威,值得信赖”“、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勇当健康卫士”、“一切为了人民饮食、用药安全有效”“发现检品的缺陷和瑕疵需要我们的专业素养,发现同志的优点与长处需要我们的思想素养”等,从而形成具有药检特色的,全国统一的理念文化。根据调研,全国各级药检机构都越来越重视药检文化的建设,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和特点,通过不同的方式开展药检文化建设宣传。以省(市)级以上药检机构为例,许多单位都提出了具有本单位特色的质量方针、药检精神、服务理念等,在网站开设了“药检文化”栏目,但形式多样,内容不一,没有统一的模式和内容,缺乏系统性。也有些单位在实践中积累和总结出了许多好的药检文化建设思想,但目前还未系统整理,未在本单位推广,药检文化建设理念还仅停留在领导层中。因此,以中检院为龙头,建立全国统一的药检文化建设体系,对于加强整个药检系统的凝聚力,整合资源,树立“中国药检”品牌是非常必要的。

2.管理文化建设。

建立系统内统一的管理思路和管理目标,确定“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发展目标和“一条主线,五个支撑”的发展战略,以“科学、独立、公正、权威”作为全国药检系统统一的质量方针,是管理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管理文化建设是药检系统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要把管理的要素通过各项制度、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把理念文化建设的思想转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因此,有必要在药检系统内形成统一标识,统一机构名称,统一服装,统一办事流程,统一行为规范,制订系统员工手册。以精细化、规范化、人性化管理为目标,不断创新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结合实际,建立健全时限管理、纠错管理等管理机制,营造“术业有专攻”的学术氛围。统一标识,就是以现有的中国药检logo标识为全国药检系统的统一标识,各省(市)药检系统在中国药检logo标识的基础上加挂各省(市)药检机构名称。据统计,目前全国省(市)级以上药检机构中只有河北省食品药品检验院、山西省食品药品检验所、湖南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等十家单位采用了此logo标识,另有十家采用的是自行设计的logo标识,还有一些单位尚未使用logo标识。统一标识,可以塑造中国药检的整体形象,扩大中国药检的影响力。可将中国药检logo标识制成徽章,全系统职工统一佩戴。可规定在全药检系统单位的大门上或办公楼大厅内统一悬挂中国药检logo标识,使之成为药检系统的独特标志。各省(市)药检机构根据自身特点和文化特色,统一印制带有中国药检logo标识的会议标牌、办公文具、信封、信笺等,形成良好地全国一盘棋格局。据调查,目前已有一些机构在全国药检系统中已率先实行,如深圳市药检所。统一机构名称是增加药检系统知名度,打响“中国药检”品牌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全国药检系统的名称五花八门,不统一,不规范,有的叫药品检验所,有的叫食品药品检验所,有的叫研究院,还有的叫检验检测所。这样容易混淆群众的视线,也不易在系统内形成合力。因此,统一全系统内的机构名称是规范管理,扩大影响,形成系统合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整合系统实力,形成集团化作战的必然。统一服装,既是对外树立药检系统形象的需要,也是对内树立系统员工形象的需要。统一的办事流程和统一的行为规范,是建立科学化管理体系的需要,是与世界接轨,打造世界品牌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员工手册》是规范药检系统内人事制度管理,传播药检文化的有效载体。是系统内员工行为规范、行为准则的行为指南。《员工手册》是药检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了解药检系统的通行证。在《员工手册》中应包含药检系统概况、药检文化、组织结构、员工日常行为规范、相关制度、岗位职责等具有共性的内容,各省(市)药检系统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省(市)特点增加一些特色内容,丰富和发展《员工手册》的内涵,增强《员工手册》的实用性。

3.环境文化建设。

以营造安全、和谐、温馨、健康、向上的工作环境为目标,积极开展环境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应主要包括环境精神文化建设、环境物质文化建设和环境制度建设等几个层面。环境精神文化包括员工的文化心理、文化素养、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是环境文化建设的主流和核心。环境物质文化建设是环境文化建设的'外在表现形式,是通过环境场地、仪器设备、办公设施、文化宣传栏等诸方面的物质体现,是环境文化建设的基础。环境制度建设是环境文化建设实现的机制和保障。通过环境文化建设,实现以优美的环境愉悦人、以贴心的设计服务人、以善意的提示约束人、以专业的氛围融炼人、以健康的风气引导人。

4.廉政文化建设。

廉政文化建设是药检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客观反映,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要求和服务方向的体现。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一是要完善和强化教育制度,筑牢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二是要建章立制,构建廉政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将廉政文化理念的具体要求形成规范化的制度,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渗透和融入到日常工作和行为规范中去,形成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约束人的科学管理体系。营造使人不能腐、不敢腐、不愿腐、不用腐的氛围和环境。三是要积极探索,创新廉政文化建设的形式内容。要不断拓展领域、创新方法、丰富载体,以广大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打造亮点,彰显特色,以全员参与反腐倡廉,树药检系统廉洁公正形象为目标,立足行业特色,建设“药”廉政文化,推进文化倡廉,建立逐级廉政谈话制度,健全领导责任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强化药检系统道德准则。“药”廉政文化建设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廉政文化建设在新时期的发展和创新。以文化为载体,将继承发展传统药文化与廉政建设有机结合,赋予其深刻的廉政文化内涵,以药喻廉,是对具有药检特色文化建设的传承和发展。以“药”廉政文化建设为基础,进一步加强“药”系列文化研究,打造“药”系列文化建设的品牌。

5.和谐文化建设。

建立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利益协调、行为规范为主的和谐文化建设理念,以道德建设为主要内容,以促进组织内外的和谐为目标,构建药检和谐文化。以加强沟通与交流、开阔视野与胸襟、丰富知识与理论、提升品格与修养为手段,实现检验与监管和谐、检验与企业和谐、检验与公众和谐、内部员工之间和谐、内部科室之间和谐,展示一流团队的精神面貌。通过和谐文化建设,全面提升系统的整体形象和员工的基本素质,提高执行力,在系统内营造团结和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6.质量文化建设围绕“科学、独立、公正、权威”的质量方针,建立药检特色的质量文化,以检验质量、服务质量、管理质量作为质量文化建设的三大主题,体现药检人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崇尚品质、不遗余力的质量诉求。检验质量是药检系统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按照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符as要求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管理制度》,为确保检验质量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服务质量是药检系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和完善以服务于科室内部的协调与发展,服务于人民群众安全用药,服务于医药经济健康发展,服务于药品监管有效实施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通过优质的服务,提高工作质量,提升自身形象。管理质量是药检系统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要通过明确管理责任,强化质量管理职能,完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药检文化建设是一个单位、一个系统综合实力的体现,是核心价值的体现。药检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和优秀的品位需要通过有效载体进行传播和延展。具体地说,当前可以通过实施“六个一”工程,即制作一枚中国药检logo徽章,创办一份《中国药检人》报纸,创建一个药检人高端论坛,设计一个药检机构形象(网页主题背景设计与单位大门标志与装饰风格设计等),编印一本药检系统员工手册,开展一系列彰显药检文化的主题活动,以达到增强系统的凝聚力,扩大系统的影响力的目的。

中国药检logo徽章是“中国药检人”的身份证和标志,是“中国药检”的形象。《中国药检人》报纸是全国药检系统的内部报纸,旨在加强系统内基层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与理论研究,探讨药检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是一份药检人自己的综合性报纸。药检人《高端论坛》以各省(市)药检机构班子成员和副处以上领导干部为主要对象,探讨和研究药检系统的发展方向,打造和建立高层领导文化交流的平台。药检人《高端论坛》是领导人的交流平台,领导的全心投入和对系统的热诚与积极参与,是系统发展的最大的动力,透过各级领导间充分的互动、沟通和交流,才能凝心聚力,建立系统团队精神,引领和打造药检文化品牌。《员工手册》是药检系统内人事管理的规范,是展示药检系统形象,传播药检系统文化,规范药检系统员工行为的指南,也是员工了解本系统,认同药检文化的渠道和有效途径。(本文作者:虞培虎单位:湖南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48 19895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