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的作用优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的作用优推4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的作用【第一篇】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

教 案课程名称: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 授课教师:洪一江,彭扣

所在单位: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

绪 论

一、水产动物育种学研究的对象

(一)水产动物的范畴

水产动物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动物.种类十分广泛,有多种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如轮虫、甲壳类、鱼类及水生哺乳类等。

(二)水产动物的繁殖特征 1、群体大小 2、生殖方式

(1)水产动物的生殖策略几乎包含了动物界已知的各种形式,根据其生殖细胞的有无及作用氛围以下两种: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2)生殖方式:根据生殖中胚胎发育的场所和营养来源,水产动物的生殖方式可以分为:卵生、卵胎生、胎生。3、遗传特点及育种的关系

由于异质性的存在,大群体的各种生长性能具有杂和体的典型特征,一旦群体变小,异质性降低,群体就会表现出来某种程度的遗传衰退和生长速度降低,在生产中这种现象成为衰退或退化。在水产动物的育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异质性的特点,采用适合这种群体的育种方法才能提高育种效率。

(三)水产动物育种的对象

养殖对象种类繁多,是水产动物育种区别于畜、禽育种的显著特点。育种对象的选择要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应该考虑土著种类而且时常上对新品种需求比较迫切的重要水产动物作为主要育种对象。

其次,有些种类虽非土著种类,但因如时间较长,有一定的资源基础,在生产和消费上都有较大的比重,经过努力可以解决国内时常需求,培育出适合时常需求的新品种。

合适的与措施对于所有水产动物都是必需的,但不同育种对象的育种任务往往

也有过不同:(1)池塘和网箱养殖对象育种的主要任务在于提高品种的生产性能;(2)海洋牧场几海水工厂化养殖的养殖对象育种的首要任务是使水产动物适应于海水养殖的特殊条件,特别是在限制活动的条件下,要求适应于高密度和有效地利用天然饵料资源几人工配合饲料;

(3)水产观赏动物育种的目的是培育出体色鲜艳及体形变异的新品种,培育出具有特殊形态的观赏水产动物家系;

(4)水产实验动物育种的目的是培育用语现代科学研究,在遗传上具有同质性、对各种实验反应具有一致性的水产动物

(5)野生淡水和回游性水产动物的任务也有其具体要求

二、水产动物育种学的任务和方法

(一)水产动物育种学的任务与内容

水产动物育种:指应用各种遗传学方法,改造水产动物的遗传结构,培育出适合人类养殖生产活动需要的品种的过程。

其根本任务是:在研究和掌握水产动物形状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的育种目标和原有品种的基础,发掘、研究和利用各种动物资源,采用适当的育种途径和方法,选育出适宜于该地区生态环境、生产条件,符合生产发展需要的高产、优质、抗逆和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种,或者创造出新的动物;并通过行之有效的繁育措施,在反之、遗传性能的维护和推广过程中保持和提高品种的特性,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水产动物育种学的内容

野生种类驯化,优良物种引进,水产动物品质改良,繁育群体生产性能保护,杂种优势利用以及优良新品种培育的理论和实践

(二)育种方法

选择育种实践中最基础,最原始,最常用的方法。分为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

引种和驯化育种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手段;

生物技术常用的生物技术有: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诱导,细胞核移植,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等。

三、水产动物的育种目标

育种目标:是对育种工作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的定性或定量的描述,也是所要培育的新品种在一定自然、生产、经济及技术条件下养殖时,应具备的一系列优良形状的指标,是育种方案的基本内容之一。

(一)水产动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

、生长特性和饲料转化率 、繁殖特性 、抗病能力 、适应特性 、体色与体形

6、产品品质

(二)制订育种目标的主要根据和原则

1、制订育种目标的 主要根据:客观需要、主观条件、最佳效益和竞争优势;

2、制订育种目标的主要原则

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目标性状和非目标性状,育种目标和组成性状的具体指标。

四、品种与杂交的吧、概念及特点

(一)品种的概念

1、品种与品系 种是生物学分类单位;

品种是人类根据滋生需要创造出的一种生产资料,一般是指经多代人工选择育成的,具有遗传稳定,并有别于原种或同种内其他群体模具有有两经济性状及其他表形性状的水声动物群体。它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产物,其产生是养殖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

品系是指来源于一个亲本对(或共同祖先)形成的群体,它具有突出的特点和性状,相对稳定的遗传性和一定数量的个体。

一个品系的性状必须独特但不一定符合生产需求;育种过程种首先得到若干个性状独特的品系,具备优良性状的品系经过鉴定,即可作为品种推广使用。

几个概念:

家系:一般是指由一对系祖繁育而来的群体。

近亲交配系(自交系):在品种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动物群体的不断扩大,分布区域 也会逐步扩大由于各地的自然田间不同,饲养管理水平和方式的区别,在品种内会出现差异。具有这样差异的类群可以称为地方品系。单系:由一个系祖发展而来的群体。群系:一个品系的系祖是一个群体。

种群:水产动物中种群的概念类似于家畜育种的单系或群系,是指同一五种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个体所组成的群集。

2、品种应具备的条件

凡能称为品种的水产动物,除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以外,还应具有一下特征:(1)性状及适应性相似;(2)稳定遗传;(3)生产性能;(4)数量。

(二)品种的分类

根据养殖对象遗传基础的不同,养殖的对象可以分为:

育成品种——品种种有许多人工雕刻的合计,是人类有意识选择的结果,因此又称为育成品种。

自然品种——指未经任何人工选择或育种活动,经过简单的驯化过程或不经过驯化直接为人类的养殖活动所利用的自然种。

原种——指取自模式种采集水域或取自其他天然水域并用于养(增)殖生产的野生水产生物五种以及用于选育种的原始亲本。

⏹ 杂交种——指不同品系、不同品种甚至中间个体交配得到的具有一定生产性能的群体。

另外,在鱼类中还有多倍体品种及其他类型的养殖群体

(三)杂交种

杂交种指不同品系、不同品种甚至中间个体交配得到的具有一定生产性能的群体。它是经过杂交试验选择出的配对组合,其杂种一代具有生长优势或其他方面的优势。

(四)品种的审定

全国水产原、良审定委员会是主观全国水产原种、良种(包括品种、杂交种和引进种)审定的权威机构。

经过试验需要推广的品种有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核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公告种品种命名登记好说明:g为“国”的第一个拼音字母,以示国家级品种;s为“审”的第一个拼音字母,以示审定通过的品种;为了命名上的方便,将品种、引进种统称为品种,0

1、0

2、03分别表示品种和引进品种程序好;00

1、002为品种顺序号;年代为审定通过的时间。如gs01001-2000为团头鲂浦江1号的命名登记号。

五、水产动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一)育种学基础与生物技术研究

(二)鱼类品种培育

(三)鱼类的引种工作

(四)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引种的成就;

2、品种选育;

3、育种理论;

4、生物技术;

5、繁育群体的保护

第一章 水产动物种质资源

第一节 种质资源的概念、重要性和类型

(一)种质资源的概念

1、种质:由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1892在建立其“种质学说”过程提出的概念,即决定遗传性状,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的遗传物质(或遗传材料)。

2、资源:是指资财的来源,是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利用价值的材料,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作为人类声场和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给物质的要素。

3、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在我国习惯称为品种资源。《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将其定义为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材料。

4、水产动物种质资源:是指对水产养殖和水产动物的遗传改良有实际或潜在利用价值的遗传材料,包括水产动物的家养种(品种、品系)和野生种(变种。)

(二)研究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现代的育种成就,从根本上来说决定于对种植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如果育种工作者掌握的种质资源越丰富,对它们的研究越深透,则利用它们选育成新品种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国际遗传育种学界流行的一句话是:“谁掌握种质,谁就掌握未来”。

(三)种质资源的类型

第二节 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一)种质资源问题的提出

自1980年1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天然鱼类种质资源保护——鱼类基因库的国际学术会议之后,有关鱼类种质资源问题已正式提出。

(二)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的特殊性

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在种质资源的研究和保护上存在各方面的差异:(1)国家所有权不明确;

(2)环境更具连续性;(3)观察、研究更难;(4)亲昵感较低;

(5)生物多样性的量更高;(6)表型的变异性较大;(7)释放时间较多,影响较大;(8)杂交能力较强;

(9)野生群体的重要性更突出;(10)人工控制繁殖应用较少;(11)重视程度较低。

(三)研究概况

我国水产动物种质资源方面研究相对较早,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做了大量工作。

(四)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方向

查明海洋和内陆水域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分布、数量及变化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水生动物种质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的中长期规划;

对我国水产动物和新近开打的野生养殖种类及引进品种开展综合研究,建立种质资档案,掌握基因知识产权;

建立功能齐全、数据相似,功能强大的数据库,建立便捷使用的网络,以达到资源共享;

研究精、卵和胚胎的低温保存技术,建立水生动物种质资源胚胎库、细胞库和基因库;

研究濒危五种繁殖和养殖技术,建立人工养殖群体,进行大规格鱼种的标志放流;

研究和选择野生水生动物种质资源中有价值的种类,进而开发利用;

研究恢复和重建水生动物栖息地的途径和方法,修复水域生态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资源增殖放流,恢复衰退中的种质资源,保持水体中水生动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以利于水生动物种质资源持续利用。第三节 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

一、物种多样性

物种:指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和生殖繁衍(或潜在地具有这种能力)的一组自然种群,通过某种隔离机制,使得它们在遗传上同其他类似的一组种群相互隔离着。从种质资源角度来看,物种就是拥有自然闭锁机制的相对独立的基因

库。

基因库:是指一个物种所含有的总的遗传信息。

物种多样性,实质上是关于生物物种的生物学多样性,物种数量是物种多样性

最直接也是最终的度量指标。

(一)中国特有物种

目前,已调查并记录的我国水生生物达20200余种,其中鱼类3862种,占世界

鱼类物种数量的20%左右。受独特的气候、地理及地质历史等因素的萦系那个,我国水生生物具有特有程度高,孑遗物种数量达、生态系统类型齐全等特点,在世界生物多样性种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有许多是特有物种。中国特有鱼类有440余种,如青、草、鲢、鳙等,占已知种数%;特有两栖动物30余种,占已知种数的%;特有爬行动物26种,占已知种数的%。

(二)经济物种

在我国内陆水域鱼类资源种,主要经济鱼类约有140种。

我国为养殖目的引入我国大陆的鱼类有30多种,如罗非鱼,白鲫和白鳟等。中国经济甲壳动物主要种类有中华绒螯蟹,日本沼虾,秀丽白虾,克氏原螯虾

等; 现今世界上龟鳖目动物约有240种,我国正式记载的有31种,其中乌龟、山瑞

鳖和中华鳖是主要养殖对象;

扬子鳄、大鲵是我国重点保护的爬行类水产动物。

(三)濒危物种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根据各种指标,将物种受环境胁迫的程度分为灭

绝、自然灭绝、受危和低危4级。

具体如下图所示: 濒危的判断依据:

第一,群体数量减少,在过去10年或3 个世代的时间内减少了50%以上,估计在今后10年或3 个世代的时间内将继续减少50%以上; 第二,分布区严重分割,或已知栖息点不到5个,栖居范围不断减少,栖居范围波动剧烈,出现范围不到5000km2,或估计世纪栖居范围不到500km2; 第三,估算性成熟个体不到2500个;

第四,估计在今后20年或5个世代时间里,在自然界灭绝的概率至少为20%。目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濒危鱼类物种数量92种,包括仅分布于台湾的4个物种和香港的林氏细鲫,占全国淡水鱼类的%,其中中国特有鱼类60种。

濒危两栖类有3目8科13属31种,占全国已知两栖动物总数的%,其中包括17种我国特有两栖动物

濒危爬行动物有20科54属96种,占全国已知爬行动物总数的%,其中30种为中国特有。

二、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也称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三大层次之一,也是种质资源多样性的核心。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指种内或种间表现在分子,细胞,个体三个水平的遗传变异度。下一的遗传多样性指种内不同群体和个体间的遗传变异度。

(一)多样性和杂合性

多样性表现在从形态特征到dna的核苷酸及它们所编码的酶与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一个基因或一个表型特征若在群体内有多于一种的形式,它就是多态的基因或多态的表型。为了量化描述遗传变异,以群体种多态基因的比例来表示多样性的大小。

例如:用电泳法观测了虹鳟的30个基因座,其中12个基因座上为发现变异,其余18个基因座上检出了变异,可以计算有18/30=基因座在群体中是多态的,或者说群体多态性程度是60%。

杂合性(度)是遗传变异的另一个量度,是指基因座上是杂合的个体的平均频率,或称为群体的平均杂合性。其计算公式为: h=每个基因座为杂合子的频率总和/基因座总数

例如:在某一群体中研究了4个基因座,每个基因座上杂合子的频率分别为、0.

42、和对于这4个基因座而言,其h=+++/4=

(二)形态变异

陆地蜗牛是一种普通的欧洲蜗牛,在欧洲有广泛的分布,几乎所有曾经研究国的群体都发现有多样性,其主要表形在蜗壳五彩缤纷的颜色和条文特征上。蜗牛形态变异的多态性涉及许多对基因。其中最重要的是决定蜗壳底色和决定有、无条纹的基因。

(三)染色体多态性

核型是一个物种的显著特征,然而也并非一成不变,许多物种再染色体数目与形态上有很高的多态性。

如马口鱼的不同种群除臂数外,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均不相同;泥鳅的不同种群再染色体数目、核型和臂数也不相同。

(四)蛋白质多态性

以凝胶电泳方法对大量物种的蛋白质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有1/3的结构基因是多态的,群体种所有被测基因座的平均杂合度约为10%。这就是说在几乎所有的物种中,对基因组进行扫描分析,将会发现每10个座位中就有1个是处于杂合状态的。

我国学者对长江、珠江、黑龙江的鲢、鳙和草鱼的8个种群的酯酶等16个同工酶位点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群体间还是群体内,都存在着明显的蛋白质多态性。

(五)dna序列多态性

alec jeffrey采用限制性内切酶检测核苷酸序列核苷酸序列多态性的方法,测量了60个没有任何亲缘关系的个体,用以估计人类种dna全序列的差异,结果显示,在β珠蛋白基因家族中,每100个碱基中就有1个是多态的。

另一种形式的dna序列差异是从多重复dna序列中发展出来的限制性片段方法。

(六)数量性状的变异

大部分重要经济性状都是数量性状,数量性状可遗传变异的存在是经济性状改良的前提。变异系数是衡量数量性状变异程度的指标之一[变异系数=标准差(sd)/平均值×100]。水产动物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往往比陆生动物的更大。

第四节 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的保护

一、我国水产动物种质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水域污染

我国近海和内陆水域污染严重,水生动物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威胁到水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

(二)过度捕捞导致的资源衰退

我国有激动渔船48万多艘,其捕捞强度大大超过了渔业资源的良性再生能力。

(三)珍稀濒危物种数量增加,濒危程度加剧

二、濒危物种资源的保护

今年来,我国通过采取一下综合保护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保护水域自然环境

1、减小水工建设影响

2、加强水体资源调查管理

3、流域环境的保护

4、水产动物产卵场所环境保护

(二)合理捕捞

1、制止酷捕

2、实行禁渔区(期)

(三)开展濒危水生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

(四)建立自然保护区

(五)坚持合理引种

(六)开展人工繁殖和放流

(七)完善法制

(八)加强国际合作

三、养殖种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保护和利用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二)应用先进技术

(三)建立天然生态库和原种场

(四)维持发育亲本群体的大小和质量

(五)合理应用遗传育种技术

(六)建立优异种质的配子、胚胎库

第二章 引种和驯化

第一节 引种

一、概述

(一)引种的概念和内容

概念:引种是指从外地或国外引进优良品种或物种使之在本地区繁衍后代并形成一定生物量的工作。

对水生生物而言,引种则是认为进行的不同水域(包括人工水体)之间品种或物种的交流,其结果是引进的物种或品种适应新的水域环境,形成生殖群体的工作。引种主要是利用生物的适应性和遗传、变异性来进行的 引种和移植的区别:

移植是向新的水域引进原来没有的物种,引种则是利用生物现有的适应性区扩大养殖范围和分布区域。有些引种对新的环境不一定适应,因此需要一定乘务的驯化,驯化成功的生物必须改变现有的某些适应性和遗传性,形成变种或品种,而有些引种则仅仅是扩大某一物种或品种的分布区,增加养殖对象而已。有时人们将移植和引种统称为引种。

内容:

引种除了向不同的水体引进经济动物进行养殖生产外,还包括基础饵料的引进。

(二)引种的条件

1、水域的自然资源或生态系统未被充分利用

2、现有水域中的生物群落或神态关系需要改善或改变

3、原有的水产资源遭受毁灭性皮坏后需要恢复

4、外地或国外有适合于本地区水域增养殖的优良品种

(三)引种的目的1、增加养殖品种

2、改善原有生物群落

3、充分利用水域的自然资源

4、提供饵料生物

5、重新建立鱼类区系

6、提高养殖效益

7、充实现有育种资源

二、影响引种的因素

(一)引种对象的特性

(二)非生物因子对引种的影响

1、温度

2、盐度

3、离子浓度

4、溶解氧

5、营养

6、产卵基质和水文条件

(三)生物因子于引种的关系

1、饵料基础

2、病原生物

3、竞争者

4、敌害生物

三、引种的步骤

(一)确定引种对象

(二)了解引进对象的生物学背景

1、水域生态条件

2、引进种的生物学及其适应能力

(三)引进生物对引进水体的生物学影响

(四)引种材料的选择及放养量

(五)试点及推广

1、引进观察(一点试养)

2、区域试验(多点试养)

3、繁殖推广

(六)引种对象的检疫

(七)引种群体遗传性能的保护

(八)引种的组织和实施

四、我国鱼类引种研究概况

(一)本国野生资源的发掘

(二)外国鱼类的引进

我国陆续由国外引进数十种水生动物,主要有一下几大类:冷水性鱼类,鲤科鱼类,鲇形目鱼类,罗非鱼类及淡水白鲳等。

第二节 驯化

一、驯化的意义

(一)驯化的概念和意义

人类按照自身的意志,将野生动、植物培育成家养动物或栽培植物的过程称为驯化。

(二)驯化的分类

因目的和方法不同,驯化可分为:

1、养殖驯化

2、引种驯化

3、移植驯化

二、驯化的途径

动物引入新的生态环境后对新环境的适应有两个途径:

(一)直接适应

(二)定向改变遗传基础

三、驯化的方式

(一)自发驯化

(二)定向驯化

1、极端驯化

2、渐进式驯化

四、影响驯化速度的因素

驯化的实质是驯化对象通过自身的改变适应新环境的过程。

人工驯化事在人为条件下发生的生物进化,进化是可逆的,影响进化进程的因素有3个,即:

1、自身的遗传因素

2、所处的环境因素

3、选择作用

五、驯化过程的分期

移植对象在新的水域中的驯化会经历以下几个典型的变化时期:

(一)驯化对象成活期

(二)形成群体期

(三)最大数量期

(四)新旧物种矛盾尖锐化期

(五)新旧物种动态平衡期

六、驯化结果的评鉴

通常是用下列三家系统评鉴驯化结果:(1)引进对象成活与否(2)形成繁殖群体与否(3)生态平衡

第三节 引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生物入侵的预防

一、引种逃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运输过程种以及在以后的养殖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引进的水产动物均有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发生逃逸,而有些逃逸可能造成的危害不科估量。

(一)已有物种的逃逸

自然水体已有的物种逃逸的话对环境种原有的生物群落影响不大,这是因为水体中原来就有这些物种,只是这种逃逸而来的个体一旦进入交配群体,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野生群体的基因频率。

(二)人工育成品种的逃逸

育成品种的遗传的遗传基础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自然界的原种,因此育成品种逃逸进入自然水体的自然种群之中参与繁殖会对原种的基因库造成污染,除了严重的改变其基因频率,还可能使原种丧失一些重要的遗传性状。

(三)外来物种的逃逸

外来物种的逃逸虽然不回对土著生物造成基因污染,但如果适应了逃逸以后的新环境,无疑会成为生物入侵,会破坏进入水体的生物区系,甚至成为敌害生物。

二、对生物入侵的预防

(一)生物入侵的概念

生物入侵: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从其原生地,经自然或人为途径,传播到另一个环境定居、繁殖和扩散,最终明显影响或改变迁居地的生态环境的事件。

(二)生物入侵的途径

生物入侵途径分为有意引进和无意引进两种。

(三)生物入侵的危害

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的生态,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敌害生物以及敌害病原生物的入侵导致农、林、牧、渔业生产严重受损,甚至人类健康也受到威胁。

1、物种水平上的影响

生物入侵者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威胁。

2、生态环境

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入侵已经成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3、经济上的影响

首先是潜在的经济损失;然后是入侵的直接损失;第三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损失。

(四)生物入侵的控制

1、目标敌害生物的确定

2、目标物种的控制

第三章 选择育种

第一节 选择的意义和作用

(一)选择与选择育种

选择就是选优去劣,是指从自然的或人工创造的群体中淘汰不良变异,积累和巩固优良变异的有效手段。

选择育种,简称选种,是根据育种目标,在现有品种或育种材料内出现的自然变异类型中,经比较鉴定,通过多种选择方法,选优去劣,选出优良的变异个体,培育新品种的方法。

生物的可遗传变异是选择育种基础。

(二)选择育种简史

⏹ 选择育种是一种最古老的育种方法,我国在西周时期对品种就有所认识,并却已经形成选种留种技术。

⏹ in,他于1856年提出了对所选单株进行后裔测定的原则,这个原则正式现代育种工作者公认的选择知道思想。

选择的意义和作用

选择的意义就在于其创造性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控制变异的积累方向

2、促进变异的积累和增加

3、创造新的品质 第二节 选择育种的原理

一、达尔文的选择学说

自然选择:达尔文吧有力变异的保存和有害或不利变异的毁灭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的人工选择分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人工选择两种方式。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区别:

首先,人工选择进行挑选的是人,发生左右的主题是人为所选择的对象所提供的条件。而在自然选择中,进行挑选作用的是客观自然条件,是受大自然平衡控制的,这与人工选择所定的条件大不相同。

其次,人工选择只能控制少数个体的定向发展,不能形成种群或大群体的定向控制,而自然选择一般则在较大群体种随机交配,交配机会,交配频率只受大自然条件的限制,与人无关。

最后,由于人工选择控制了交配对象,通过人工选择创造出一个品种只需几年到几十年时间,而自然选择却由于它交配的随机性,形成一个新物种则需要50万到100万年时间,这样的选择效果是与远远不及人工选择的。

二、纯系学说

sen在1903年提出来的,是纯系育种方法的理论基础之一。纯系学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原理:意识在自花授粉植物原始品种群体内,如果通过单株选择,可以分离一些不同的纯系,这表明原始品种是纯系的混合物。二是同一纯系内继续选择是无效的,因为同一纯系内各个体的基因型是相同的,他们出现的变异是受外界各种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这种变异只影响了当代个体的表现型。所以是不可遗传的。第三节 育种性状的选择

水产动物的育种性状分为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两大类。

质量性状是指品种的一系列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呈间断变异的性状。数量性状是指那些占多数、呈连续变异的、个体间表现的差异只能用数量来区别的客观指标如体长,体重,生长量和声场两的一系列的变异性状。

一、质量性状选择

(一)质量性状选择的遗传效应

对质量性状选择的基本哦年工作是对特定基因型的判别。选择并不产生新的基因,但它可增加一个群体种某些理想基因额的频率,同时降低不理想基因的频率。

质量性状选择的遗传效应在于提高被选择基因的频率,并减少被淘汰的基因的频率。随着合意基因频率的提高,有利基因的纯合个体的频率也提高。

(二)对隐形基因的选择

对隐性基因的选择实际上是对线性基因的淘汰过程。根据育种目标,如果受选的是有隐形基因控制的,就必须对隐性进行选择,保留显露出隐性性状的个体,也就是培育所选中的隐性纯合基因型个体。

(三)对显性基因的选择

根据育种目标,如果受选的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则对该性状选择实际上是对显性基因的选择。

对表形型相同的个体,就存在两种可能的基因型:一是显性纯合子,二是隐性杂合子,这样,在选择显性基因时不仅要淘汰隐性基因纯合体,还要在显性表形种区分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淘汰杂合子。淘汰需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根据表现型淘汰掉隐性纯合体,并将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作为亲本繁殖;

第二步,将选作亲本的显性个体测交或自交,然后根据测交或自交结果,吧杂合体淘汰掉,只留下全部显性纯合体。

(四)对杂合子的选择

如果受选性状的变现型是受杂合基因型(aa)控制,其等位基因是共显性、不完全显性或镶嵌显性,就非常容易根据表现型区分纯合子和杂合子。纯合子(aa、aa)的表型与杂合子(aa)的表型区别极大,只需要通过直观观察即可选出。

(五)对半性基因的选择

⏹ 在一些水产动物中,性别受性染色体控制。在性染色体上,除了有决定性别的基因外,还有控制其他一些性状的基因。凡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总是伴随着性别而遗传的,所以叫伴性遗传,也叫性连锁遗传。

二、数量性状选择

(一)表型方差分析的数学模型

数量性状变异中,从观测值 难以推算其基因型。遗传学理论认为,基因型值(g)和表现型值(p之间存在数量相关关系: p=g+e+i

其中,g是由某个体的一数量性状基因型所决定的部分,e是由某个体的性状受到环境作用而产生的偏差,i是基因型和环境的互作偏差效应值。

对大多数的数量性状而言,基因型效应和环境效应之间没有互作,或互作很小,为简化对数量性状遗传规律的探讨,一般假设ige=0,则上述模型简化为:p=g+e

这一模型的意义正如孟德尔理论那样,将表型值与基因型值加以明确区分。表型值是由遗传效应和环境效应共同决定的,遗传效应是产生表型变异的内在原因,环境效应是表型变异的外部原因。

(二)遗传力分析

数量性状的变异的遗传程度可用遗传力()指标来评定,h2 =vg /vp是广义遗传力。在基因型方差的3个因素中,仅使用相加性遗传方差va的遗传力,称为狭义遗传力,h2 =va /vp。在育种时间中常使用狭义遗传力。

遗传力也表示种群的性状特征。

遗传力的推断基本上采用方差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具体可分为:

1、亲本与子代相关或回归分析;

2、完全同胞或半同胞的方差分析;

3、选择试验结果的分析;

4、求平行组的方差分析。

(三)选择参数估计

数量性状的选择效果受性状的变异程度、性状的遗传力和人工选择三方面因素影响。用以说明人工选择情况与效果的参数有选择差、选择强度、选择压力、选择反应和世代时间等。

1、选择差数(s),是指已选择个体性状的平均值与选择前整个群体改性状平均值间的差数。

2、选择强度(i)是标准话的选择差,在数值上等于选择差(s)除以背选择群体的表型值标准差(δ),即i=s/ δ。群体的表型值标准差δ是描述群体性状表型值变量离中程度的一个指标,反映群体性状表型值变异的大小。

3、选择压力(p)是指选作育种对象的个体数(n)占选择前群体总个体数(n)的百分比值。也称中选比率,即p(%)=n/n×100。

4、选择反应(r)是一种衡量选择效果的指标,指受选择性状经一世代的选择后,性状平均值变化情况,在数值上等于选择亲本所繁殖的子代表型平均(yf)减去选择前群体的表型平均值(y),即r=yf-y。

5、世代间隔(g)是指子代出生时其父母的平均年龄。

(四)数量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生物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所表现的各种性状之间必然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从数量遗传学这一角度,可以采用遗传相关来描述不同性状之间由于各种遗传原因造成的相关程度大小,应该与亲属个体间的亲缘相区别开。

表型相关就是两个数量性状表型变量的相关。另一类由于两个性状受个体所处相同环境造成的相关称之为环境相关。第四节 选择育种的方法

(一)选择育种的程序

个体选择是根据个体性状的表现型进行选择的方法,又称之为混合选择或集体选择。对于以遗传力较高的性状采用改选择方法简单易行,且容易成功。选择的具体过程如下: 选择的具体过程

(二)家系选择

在尽可能一致的环境条将虾,建立若干个家系,并对家系进行比较和观察,以家系为单位进行选择。将具有目标性状和优势性状的个体选出来作为亲本繁育,逐代选择表现良好的个体,这种选择育种方法称为家系选择。

1、家系选择工作内容

(1)原始群体优势性状的总和评估分析(2)近亲交配和严格选择

(3)系谱档案的建立、记录与整理

2、家系选择的选择效应

3、家系选择的对比试验

对于不同家系的水产动物可以进行丹阳或者做标记后同池混养进行对照试验。

(三)后裔鉴定

1、后裔鉴定的遗传学基础

两性繁殖生物的受精过程表明,父本与母本为其后代个贡献一般的遗传物质,即每一后代从每一亲本得到一半的遗传物质。由于决定子代平均基因型值的是其亲本基因,因此对一个亲本个体的遗传评价就可以根据其子代的平均数值来进行。

2、鱼类测定亲鱼的选配实验

在鱼类育种时间中,目前仍沿用前苏联学者总结的亲鱼后裔鉴定的方案。(1)成对亲鱼的后裔比较鉴定

(2)简单多系相互交配鉴定单一性别亲鱼(3)完全多系相互交配亲鱼后裔鉴定

(四)综合选择法

所谓综合选择是将家系选择、混合选择和后裔鉴定等选择技术相结合进行的选育种。其特点是结合每一选择方法的优点,克服单一选择方法的一些技术难点。综合选择的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采用无亲缘关系的品种、种群等杂交建立若干家系,并通过养殖对比实验对这些家系做出生产性能鉴定,选出变现优良的家系

第二阶段,在2~3个较好的家系种进行个体选择,每个家系有几千尾鱼时,可以采用较大的选择强度和较高的选择压力

第三阶段,根据后代的表现评价每个家系的质量,进而确定每个家系的育种价值。

二、多性状的选择

(一)顺序选择法

顺序选择法又称一次选择法或单项选择法,是指针对计划选择的多个性状逐一选择,每个性状选择一代或几代,代得到满意的选择效果后,再选择第二个性状,然后在选择第三个性状等,顺序梯选。

(二)独立淘汰法

也称独立水平法或限值淘汰法,即将所要选择的个性状分别确定一个选择界限,凡是要留种的个体,必须同时超过各性状的选择标准。

(三)综合指数法

综合指数法是按照一个非独立的选择标准确定旋流个体的方法,将所涉及的各性状,根据其遗传基础和经济重要性,分别给予适当的加权,然后综合到一个指数中。

第五节 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和提高 选择效果的途径

一、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

(一)选择对象的内部因素

(二)人为因素

(三)生态环境

二、提高选择效果的途径

(一)把握育种目标

(二)合理地选择育种原始群体

(三)最适宜的选择时间

(四)选择的标准

(五)对优势个体进行选择的条件

(六)选择个体的数量和时期 第六节 水产动物选择育种实例

一、鲤的增重量选择实验

二、道纳尔逊“超级虹鳟”

三、建鲤

四、中国对虾 “黄海1号” 第四章杂交育种

杂交:在遗传学上将只要有一对基因不同的两个个体进行交配的过程称为杂交。

杂交育种:通过不同品种间杂交创造新变异,并对杂种后代培育、选择以育成新品种的方法叫杂交育种。其理论基础是基因的分离和重组。

杂交育种分类方法多种多样。依据杂交亲本亲缘关系远近的不同,可分为近缘杂交进而远缘杂交;依据育种目标的不同,可分为育成杂交和经济杂交;依据杂交时通过性器官与否,分为有性杂交和无性杂交;依据杂交时参加亲本数目的多少,分为单交和复交。第一节 育成杂交

一、育成杂交的概念

所谓育成杂交,就是指将分属不同品种(品系或自然种)、控制不容性状的基因随机结合,形成各种不同的基因组合,再通过定向选择定向选择育成集双亲优良性状于一体的新品种的育种方法。其遗传机理是基因重组和互作。根据杂交的方式,育成杂交分为4类: 多品种综合育成杂交

二、简单育成杂交

又称增殖杂交,是根据当地、当时的自然条件、生产需要以及原地方品种品质等条件的限制,从客观上来确定育种目标,应用相应的两个或多个品种,使它们各参加杂交一次,并结合定向选育,将不同品种的优点综合到新品种中的一种杂交育种方法。

根据引入杂交品种的多少和所用的技术条件,各品种的生物学特性等,又可分为二品种简单育成杂交和多品种简单育成杂交。

三、级进育成杂交

又称吸收杂交、改造杂交、渐渗杂交,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生产需要以及原有地方品种品质等所客观确定的育种目标,将一个品种的基因逐渐引进到令一个品种的基因库种的过程。

四、引入育成杂交

又称导入杂交,改良杂交,是为获得更高经济效益或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生产需要以及原有地方品种品质等多客观确定的育种目标,通过引入品种对原有地方品种的某些缺点加以改良二使用的杂交方式。

五、综合育成杂交

此法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生产需要和原有地方品种的品质等客观条件二确定的改造某一地方品种或品系而进行的育种活动。根据参加杂交的品种数目的不同,又分为二品种综合育成杂交育种法和多品种综合育成杂交育种法。

六、育成杂交的步骤

(一)确定目标和育种方案

(二)杂交组合的选择

1、选择亲本 (1)精编亲本(2)明确目标

(3)重视选用当地推广品种(4)明确亲本性状的遗传规律

2、亲本的选配

(1)双亲性优良,优缺点互补(2)双亲遗传差异性要大(3)双亲配合力要高(4)亲本目标性状要突出

(三)对杂种后代的选择

(四)理想个体的子群繁育与理想性状的固定

(五)扩群提高

七、杂种后代的处理

此阶段 的主要目标是固定优良性状,稳定遗传特性,其实质是有杂交繁育向纯种繁育过度。主要方法是:

(一)近交选育

遗传学上将有亲缘关系个体间的交配称为近亲交配,简称近交。

1、近交的遗传效应

近交的遗传效应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杂合体通过近交可导致后代基因的分离,并使后代群体的遗传组成迅速趋于纯合化;近交后代纯合体增加的速度决定于近交系数、等位基因的对数和近交的代数。

二是导致杂合体等位基因的纯合使隐性有害的性状表现出来,也就是常说的近交衰退。

三是杂合体通过近交可使遗传性状重组和稳定,使同一群体出现多个不同组合的纯合基因型,而且逐代趋于稳定。

2、近交的作用

(一)揭露有害基因

(二)可以保持个体血统的纯正

(三)可以提高种群的同质性

(四)可使基因纯合,因此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来固定优良性状

3、近亲交配衰退

近亲交配虽有需对用途和优点,但也存在不利之处,即有可能产生近亲交配衰退。

(二)回交选育

1、回交育种的概念和意义

回交是指杂种后代与亲本之一再行杂交。回交育种是指两品种(品系)杂交后,通过用杂种与亲本之一连续多代重复杂交,把亲本的某些特定性状导入另一亲本的育种方法。

回交育种是杂交育种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处理杂种后代的特殊方法之一。它为育种提供了一种较为精确的控制杂种群体、选育改良的方法。

2、回交育种的特点 (1)优点: ⏹ 遗传变异易控制 ⏹ 目标性状选择易操作 基因重组频率易增加 所育品种易推广(2)缺点

回交育种只改进原品种的个别缺点,不能选育具有多种新性状的品种,因此回交对品种的改良不可能获得多方面的重大改进,除非育杂交育种相结合,这是回交育种法的最大弱点;

回交改良品种的目标性状多局限于少数主要基因控制的性状,其遗传力高,又便于鉴别,易取得成功。若用来改良的是数量性状,则难以奏效。

从非轮回亲本转移某一目标性状的同时,由于与不利基因连锁或一因多效的缘故,可能将某些不利的非目标性状基因也一并带给轮回亲本。为此,必须进行多次回交,才能打破连锁。

回交的每一世代都需要进行较大数量的杂交和选择,工作量较大。

3、回交育种的基本遗传规律

回交的遗传效应有两个方面:首先,连续回交可使后代的基因型逐代增加轮回亲本的基因成分,逐代减少非轮回亲本的基因成分,从而使轮回亲本的遗传组成替换非轮回亲本的遗传组成,导致后代群体的性状逐渐趋向轮回亲本。其次,回交可以导致基因型纯合。在应用回交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应该选择好的轮回亲本;

二是非轮回亲本的选择也十分重要,它是被改良性状的唯一来源。

4、回交次数

理论上回交4次后,其后代的经济性状将与轮回亲本极为相似。但在实际工作中,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杂种后代的培育和管理

在杂种后代的培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保证杂种后代正常发育以供选择; 培育条件要均匀一致; 大水面饲养杂交种要慎重。

第二节 杂种优势利用

一、杂种优势的概念及特点

(一)杂种优势的概念

所谓杂种优势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遗传类型的个体杂交所产生的杂种第一代,往往在生活力、生长势和生产性能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由于两个亲本种群平均值的现象。

(二)杂种优势的特点

杂种优势不是某一两个性状变现突出,二是许多性状综合地表现突出; 杂种优势的大小,大多取决于双亲性状间的相对差异和互补程度; 亲本基因型的纯合程度不同,杂种优势强弱也不同; ⏹ 杂种优势在杂种第一代表现最为明显,之后就显著降低。

二、杂种优势的理论基础 解释杂种优势的三个论点

(一)显性学说

显性学说也叫显性基因互补或显性连锁基因说,是由bruce(1910)提出,经jones(1917)和其后一些人的补充发展而成。该学说认为显性基因多为有利基因,有害、致病以及致死呼吁大多是隐性基因;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有抑制和掩盖作用,从而使隐性基因的不利作用难以表现。显性基因在杂种群中产生累

加效应。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会使一个性状受到抑制或增强,这种促进作用可因杂交二表现出杂种优势。

(二)超显性学说

该学说又称则和假说,是hull和east于1908年分别提出的。这个假说热为杂种优势是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具有不同作用的一对等位基因在生理上互相刺激,使杂合子比任何一种纯合子在生活力和适应性上都更优越。

(三)遗传平衡学说

该学说认为,杂种优势是各种遗传过程相似作用的总效应,所以根据遗传因子相互影响的任何一种方式而提出的假说均不能作为杂种优势的一般理论。

三、杂种优势的度量

现在通常所用的度量法根据衡量优势强度所用的技术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杂种优势率

所谓杂种优势率(又称杂种效果),就是指在某性状上,f1的计量平均值与双亲平均值之差,而杂种优势的大小通常以杂种优势率表示。杂种优势率(又称超中优势率)就是指在某性状上,f1的计量值与双亲平均值差数的比率。

(二)超亲优势率

所谓超亲优势率(又称真杂种优势率),就是指在某种性状上,f1的计量平均值与高值亲本平均指差数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三)超标优势率

所谓超标优势率,就是指在某种性状上,f1的计量平均值与当地推广品种平均值差数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四)杂种优势指数

所谓杂种优势指数(hi),就是指在某种性状上,f1的剂量平均值与双亲平均值的比之。计算公式为:

四、杂交亲本的选择

杂交亲本种群的选择需要注意类别,初选以及选育三个问题。

(一)亲本群的类别

1、品系——杂交组合多由品系配置;

2、品种——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可用品种替代品系。

(二)亲本群的初选

在进行试验前,需要对亲本群进行初步估计,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常用的初选方法有遗传差距法和配合力法两种。

(三)亲本群的选育

亲本群的选育主要包括选优、提纯两个方面。选优就是通过选择,选出性能优良、合乎理想的个体。提纯则是通过选配,使亲本群在主要性状上纯合子的基因频率尽可能增加,个体间差异减少。

五、杂交组合方式

六、鲤的纯种优势利用

1、丰鲤

兴国红鲤♀×散鳞镜鲤♂杂交得f1

2、建鲤

荷包红鲤♀×元江鲤♂杂交后采用家系选育,f1经三代自交和一代系间杂交得f4,用两个雌核发育系与的f4杂交得f5-f6代,然后选育成性状稳定的鲤鱼优良品种

第三节 远缘杂交

远缘杂交:是指亲缘关系比较远的生物类型之间的杂交,即起码是种与种之间的杂交。从分类学角度来说,不仅有中间杂交、属间杂交,和亚科间杂交,甚至有科间和目间的杂交,以区别种内的不同地理种群间的杂交。

一、远缘杂交育种概况

二、水产动物远缘杂交的特点

(一)远缘杂交的可孕性

水产动物远缘杂交较易进行,主要原因可能是多数为体外排放精卵,体外受精易进行操作。

实际应用中的主要问题:杂交不孕和杂种不育。

杂交不孕:是指不可交配性,即由于亲缘关系远,使两个物种的生殖细胞产生配子各类而不能正常受精、胚胎不能正常发育,因而不能获得有生活力的后代。

杂种不育:是指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彼此能够获得杂种但因其胜利功能不协调,生殖系统遭受干扰而杂种不能繁殖后代或繁殖力很低的现象。

生殖隔离(杂交不育)是物种育物种之间的分界线,是鉴定物种的最基本的依据。造成生殖隔离的原因一般可大致分为地理隔离、季节隔离和生理隔离3种。

地理隔离:由于地理因素造成的隔离,长期的隔离阻断了两物种之间的基因流动,进而导致生殖隔离。

季节隔离:由于动物繁殖季节不同,即使在同一地区也无法交配,因而你造成的隔离。

生理隔离:动物存在性选择,只选择或接受同种的异性个体交配,而拒绝一种的异性个体。

(二)远缘杂种的可育性

1、种间杂种:同一属内的不同种间杂交,比属间杂交的可育性大,有许多完全可育(全育型)的种类。

2、属间杂种:不同属间的远缘杂交,则出现杂种能育性较为复杂的情况——完全可育、完全不育、单性可育。

3、亚科间杂种:不同亚科间的远缘杂交,至今未见报道能育的杂种,一般认为是不育的。

(三)远缘杂交不相容性的主要原因

引起杂交不相容性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3个方面:

1、核型差异

2、基因位点及基因表达的差异

3、核质不相容

(四)杂种的生活力

不同杂交组合间的生长和生产性能差异显著。两个物种杂交,大多数情况下,杂种生活力提高,产生杂种优势。有些远缘杂交的杂种生活力无明显改变。第三种情况是杂种生活力降低,产生杂种劣势。

(五)促使远缘杂交可孕和克服远缘杂种不育的方法

1、亲本的选择和配组

选择杂交亲本时首先要考虑它们的血缘关系的远近,正确选择远缘杂交亲本并进行合理的配组,是远缘杂交的关键。

2、混合受精

混合受精优势可以克服远缘杂交的不孕性。

3、诱发多倍体和单性发育

远缘杂交即”异种受精“,在亲和力较强的配组中杂种可育,但当核型存在差异时可能产生两种结果:诱发多倍体和单性发育

三、远缘杂交的实例及应用前景

(一)鲤科鱼类的远缘杂交

(二)鲟科鱼类的属间杂交

(三)鳟鱼类的远缘杂交

(四)罗非鱼类的种间杂交

(五)贝类的远缘杂交

(六)虾蟹类的远缘杂交

第五章 雌核发育与雄核发育

第一节 雌核发育

一、雌核发育现象

雌核发育:指卵子在精子的刺激下,依靠自身的细胞和发育成个体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

与一般两性生殖物种的单倍体卵子不同,雌核发育种类产生卵子的染色体数目仍与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同,称为非减数卵子。当精子进入卵子后,仅起激

活作用,不发生原核化,不与雌性原核融合,因而是一种无融合的繁殖方式,所产生的后代完全与木本相似。

在自然界中,营天然雌核发育的动物种类很少,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银鲫。人工雌核发育是指用遗传是活的精子激活卵子的发育,精子不参与合子核的形成,卵子仅靠西河发育成胚胎的现象。1911年hertwig首次发现了人工雌核发育的可能性。

雌核发育二倍体的人工诱导有多种方法,但都要通过两个步骤实现,即精子染色体的遗传失活以及卵子染色体的二倍体化。

二、精子染色体的遗传失活与雌核发育的诱导

精子染色体的遗传失活是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的关键技术。目前,失活精子所采用的方法一般包括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化学试剂,杂交诱导等。

三、雌核发育二倍体的诱导

用遗传失活的精子与卵子受精,发育出来的胚胎通常为单倍体。这样的个体通常不能正常的生存。要获得具有生存能力的雌核发育个体,除遗传失活精子之外,还必须通过抑制第一、第二极体的释放或早期卵裂恢复乱则染色体的二倍性。

(一)诱导原理

鱼类只能通过抑制第二极体或第一次卵裂两种方法产生雌核发育二倍体。贝类雌核发育二倍体的人工诱导可以通过抑制第一极体、第二极体释放或第一卵裂3种方法获得。

(二)诱导方法

人工诱导雌核发育二倍体,也就是是雌核发育的单倍体加倍的过程,主要有物理学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物理学方法有温度休克法,静水压力法;

化学方法有cb处理法,6-dmap处理法,秋水仙素、聚乙烯乙二醇、三氯甲烷和氯化钙等化学试剂处理法。

(三)雌核发育二倍体实例

在20世纪80年代依赖,人们对鱼类雌核发育二倍体的诱导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迄今已获得人工雌核发育二倍体鱼类30多种。然而,在海产经济贝类方面,人工西河发育研究开展较晚,至今还没有培育到成体的报道。

四、雌核二倍体的鉴别

采用理化方法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由于人工失活精子的处理并非百分之百成功,倍化率也因处理条件和诱导方法不同又很大差异,因而当雌核发育二倍体产生的时候,必须又充分的证据证明染色体数目的二倍性,且精子dna确实没有参与胚胎发育,因此雌核发育个体的倍性检测和鉴定是雌核发育二倍体诱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常用的鉴定方法有:流式细胞仪检测法,荧光显微分析法,染色体分析法,同工酶电泳方法,分子标记鉴定等。

五、雌核发育二倍体的受精细胞学机制

在鱼类的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研究中,一般认为入卵后的精核始终受到抑制,而不形成雄性原核,保持固缩状态,不育雌性原核融合,精核仅起激活卵子启动发育的作用。

六、雌核发育二倍体的生物学特性

(一)性别

自然界大部分鱼类是雄性异型(xy型),因此这类鱼的雌核发育后代应该全部是雌性(xx型)。若是雌性异型的鱼类(zw型),西河发育后代的性别结果则是雄性(zz型)和雌性(xx型)各占一半。因此,通过分析雌核发育后代的性别比例就可以了解该动物的性别决定机制。

(二)繁殖力

吴清江等(1999)认为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加倍的鱼类雌核发育个体,大约有80%的性腺不能正常发育,而染色不完整是人工雌核发育鱼类不育的主要原因。

(三)生长与发育

总的来说,雌核发育所产生的后代与正常受精所得到的胚胎相比发育速度变慢,成活率低。

七、雌核发育二倍体的遗传学特性

根据卵子染色体加倍的时期不同,雌核发育二倍体划分为3种类型:第一极体抑制型,又称为减数分裂i型雌核发育;第二极体抑制型,又称为减数分裂ii型雌核发育;第一卵裂抑制型,又称卵裂型雌核发育。

谷口(1989)使用x[基因(g)-着丝粒(c)重组率]、y(第二次分裂分离频率)和f(近交系数)3个参数描述了这3种类型雌核发育二倍体的遗传学特性。

⏹ 抑制第一极体释放诱导雌核发育二倍体时,如果不发生重组,子代都将成为母本的拷贝。但由于现实中往往发生重组,因而距离着丝粒近的基因位点保持着母本的杂合性,距离着丝粒远的基因位点则出现同组结合2型、异祖结合2型,共4种类型的卵子,第二次分裂分离(杂合体)的频率y=1-x。依染色体上基因位点的不同位置,y值为~因此,近交系数f也随基因位点变化而变化,其值为0~、⏹ 抑制第二极体释放诱导雌核发育二倍体时,如果不发生重组,子代都应成为瓦健全的纯合体。由于鱼类的染色体一般都发生一次交叉,因此距离着丝粒近的基因位点为纯合体,距离着丝粒远的基因位点,g-c重组率为x时2x的卵成为杂合体,即y=2x。这个比例根据基因位点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而变化,y为0~因此,近交系数f也随基因位点变化,介于~0之间。

⏹ 抑制第一卵裂诱导雌核发育二倍体时,由于是抑制了有丝分裂,不存在基因重组,因而在所有的基因位点都是纯合体(y=0),近交系数f=1-y=1。

八、雌核发育二倍体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在遗传学基础理论和水产养殖应用研究中,雌核发育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如生产利用异育银鲫,快速建立纯系,并通过纯系间杂交选育个体大、生长快,和抗逆性强的优良新品种;用于基因定位,基因-着丝点作图;用于性别决定机制及其他基础遗传学研究。

(一)异育银鲫;

(二)快速建立纯系;

(三)性别控制和单性种群利用;

(四)确定性被遗传机制;

(五)基因-着丝点作图。

第二节 雄核发育

一、卵子染色体的遗传失活与雄核发育的诱导

雄核发育是指通过用放射线照射等方法完全破坏卵核,仅把卵子作为营养源,依靠精子又来的精核发育成胚胎的现象。

卵子遗传失活常用γ射线和x射线的辐射处理,照射剂量与发生率之间,与雌核发育同样可以看到hertwig效应。

二、雄核发育二倍体的诱导

雄核发育二倍体的偶到可以通过抑制第一次卵裂的方法获得。此外,还可以通过双精子融合,或利用四倍体得到的二倍体精子或遗传失活卵受精的方法获得雄核发育二倍体。

三、雄核发育后代的性比

雄性异型鱼类的雄核发育二倍体,理论上应该产生xx雌性和xy雄性(超雄),并以1:1的比例分离。雌性异型配子的雄核发育二倍体,理论上应该全是zz雄性,与正常雌性交配性比正常。

四、雄核发育的应用

(一)濒危物种保护

(二)全雄生产

(三)克隆

(四)有害隐性基因的排除

(五)核质杂种

第六章 多倍体育种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的载体,是细胞中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不同种生物的遗传物质、遗传性状互不相同,其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也不尽相同;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则完全相同,所以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特征是物种的标志。各种生物在世代交替中,染色体数目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每种生物体细胞都有相对恒定的染色体数目。

第一节 生物染色体的多倍性

一、多倍体概念和种类

(一)多倍体最早是有德国学者温克勒诱发植物多倍体成功后提出来的。它指生物体体细胞中含有3个或3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相对与二倍体,多倍体的体细胞中含有3个、4个、6个或更多的染色体组,而依次贝称为三倍体,四倍体,六倍体等。

(二)多倍体的种类

同源多倍体:从来源上分析,如果加倍的染色体来自于同一物种或在原有染色体组的基础上加倍而成,则称为同源多倍体(homologous polyploid)。异源多倍体:如果加倍的染色体来源不同的物种,则称为异源多倍体(heterologous ployploid)。

二、多倍体现象

多倍体在植物界很普遍。被子植物中大约有一半的物种是多倍体。但动物中的多倍体现象较少。在水产动物中,多倍体现象比较普遍,许多多倍体种类是重要的经济鱼类或重要的经济鱼类或重要的养殖对象。

三、天然多倍体形成的原因

(一)体细胞染色体加倍

由于生物自身或外界的原因,体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期发生分分裂异常现象(核内有丝分裂、核内复制或分裂后两个子细胞的融合)导致染色体加倍分裂失败,形成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多倍体细胞,进而形成一定的多倍体组织或器官。这种多倍体的组织或器官在动物和植物都可能出现,但植物比动物更容易流传下去。

有体细胞的核内有丝分裂(核内复制)和细胞融合导致的多倍体均为偶倍性。核内有丝分裂:是体细胞在正常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复制一次,但至分裂中期,核膜没有破裂、消失,也无纺锤丝的形成,当然也不会发生细胞分裂中后期的细胞质分裂,因此每个染色体形成4条染色体,称为双倍染色体,这时染色体两两平行排列在一起,结果形成的细胞是四倍体。其后经过正常的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均为四倍体。

细胞融合:指两个细胞之间由于某种物质作用,细胞膜之间融合,形成一个双细胞核细胞,由于细胞有丝分裂时的核膜崩解,两个细胞核融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这一过程发生在第一次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的作用【第二篇】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

课程名称: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

授课教师:洪一江,彭扣

所在单位: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

教 案

一、水产动物育种学研究的对象

(一)水产动物的范畴

水产动物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动物.种类十分广泛,有多种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如轮虫、甲壳类、鱼类及水生哺乳类等。

(二)水产动物的繁殖特征 1、群体大小 2、生殖方式

(1)水产动物的生殖策略几乎包含了动物界已知的各种形式,根据其生殖细胞的有无及作用氛围以下两种:有性生殖、无性生殖;(2)生殖方式:根据生殖中胚胎发育的场所和营养来源,水产动物的生殖方式可以分为:卵生、卵胎生、胎生。3、遗传特点及育种的关系

由于异质性的存在,大群体的各种生长性能具有杂和体的典型特征,一旦群体变小,异质性降低,群体就会表现出来某种程度的遗传衰退和生长速度降低,在生产中这种现象成为衰退或退化。在水产动物的育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异质性的特点,采用适合这种群体的育种方法才能提高育种效率。

(三)水产动物育种的对象

养殖对象种类繁多,是水产动物育种区别于畜、禽育种的显著特点。

育种对象的选择要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应该考虑土著种类而且时常上对新品种需求比较迫切的重要水产动物作为主要育种对象。

其次,有些种类虽非土著种类,但因如时间较长,有一定的资源基础,在生产和消费上都有较大的比重,经过努力可以解决国内时常需求,培育出适合时常需求的新品种。

合适的与措施对于所有水产动物都是必需的,但不同育种对象的育种任务往往也有过不同:

(1)池塘和网箱养殖对象育种的主要任务在于提高品种的生产性能;

(2)海洋牧场几海水工厂化养殖的养殖对象育种的首要任务是使水产动物适应于海水养殖的特殊条件,特别是在限制活动的条件下,要求适应于高密度和有效地利用天然饵料资源几人工配合饲料;(3)水产观赏动物育种的目的是培育出体色鲜艳及体形变异的新品种,培育出具有特殊形态的观赏水产动物家系;(4)水产实验动物育种的目的是培育用语现代科学研究,在遗传上具有同质性、对各种实验反应具有一致性的水产动物(5)野生淡水和回游性水产动物的任务也有其具体要求

二、水产动物育种学的任务和方法

(一)水产动物育种学的任务与内容

水产动物育种:指应用各种遗传学方法,改造水产动物的遗传结构,培育出适合人类养殖生产活动需要的品种的过程。

其根本任务是:在研究和掌握水产动物形状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的育种目标和原有品种的基础,发掘、研究和利用各种动物资源,采用适当的育种途径和方法,选育出适宜于该地区生态环境、生产条件,符合生产发展需要的高产、优质、抗逆和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种,或者创造出新的动物;并通过行之有效的繁育措施,在反之、遗传性能的维护和推广过程中保持和提高品种的特性,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产动物育种学的内容

野生种类驯化,优良物种引进,水产动物品质改良,繁育群体生产性能保护,杂种优势利用以及优良新品种培育的理论和实践

(二)育种方法

 选择——育种实践中最基础,最原始,最常用的方法。分为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  引种和驯化——育种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手段;

 生物技术——常用的生物技术有: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诱导,细胞核移植,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等。

三、

水产动物的育种目标

 育种目标:是对育种工作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的定性或定量的描述,也是所要培育的新品种在一定自然、生产、经济及技术条件下养殖时,应具备的一系列优良形状的指标,是育种方案的基本内容之一。

(一)水产动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

1、生长特性和饲料转化率

2、繁殖特性

3、抗病能力

4、适应特性

5、体色与体形

6、产品品质

(二)制订育种目标的主要根据和原则

1、制订育种目标的 主要根据:客观需要、主观条件、最佳效益和竞争优势;

2、制订育种目标的主要原则

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目标性状和非目标性状,育种目标和组成性状的具体指标。

四、品种与杂交的吧、概念及特点

(一)品种的概念

1、品种与品系

种是生物学分类单位;

品种是人类根据滋生需要创造出的一种生产资料,一般是指经多代人工选择育成的,具有遗传稳定,并有别于原种或同种内其他群体模具有有两经济性状及其他表形性状的水声动物群体。它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产物,其产生是养殖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

品系是指来源于一个亲本对(或共同祖先)形成的群体,它具有突出的特点和性状,相对稳定的遗传性和一定数量的个体。

一个品系的性状必须独特但不一定符合生产需求;育种过程种首先得到若干个性状独特的品系,具备优良性状的品系经过鉴定,即可作为品种推广使用。

 几个概念:

家系:一般是指由一对系祖繁育而来的群体。

近亲交配系(自交系):在品种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动物群体的不断扩大,分布区域 也会逐步扩大由于各地的自然田间不同,饲养管理水平和方式的区别,在品种内会出现差异。具有这样差异的类群可以称为地方品系。

单系:由一个系祖发展而来的群体。

群系:一个品系的系祖是一个群体。

种群:水产动物中种群的概念类似于家畜育种的单系或群系,是指同一五种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个体所组成的群集。

2、品种应具备的条件

凡能称为品种的水产动物,除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以外,还应具有一下特征:(1)性状及适应性相似;(2)稳定遗传;(3)生产性能;(4)数量。

(二)品种的分类

根据养殖对象遗传基础的不同,养殖的对象可以分为:

 育成品种——品种种有许多人工雕刻的合计,是人类有意识选择的结果,因此又称为育成品种。

 自然品种——指未经任何人工选择或育种活动,经过简单的驯化过程或不经过驯化直接为人类的养殖活动所利用的自然种。

 原种——指取自模式种采集水域或取自其他天然水域并用于养(增)殖生产的野生水产生物五种以及用于选育种的原始亲本。

 杂交种——指不同品系、不同品种甚至中间个体交配得到的具有一定生产性能的群体。

另外,在鱼类中还有多倍体品种及其他类型的养殖群体

(三)杂交种

杂交种指不同品系、不同品种甚至中间个体交配得到的具有一定生产性能的群体。它是经过杂交试验选择出的配对组合,其杂种一代具有生长优势或其他方面的优势。

(四)品种的审定

全国水产原、良审定委员会是主观全国水产原种、良种(包括品种、杂交种和引进种)审定的权威机构。

经过试验需要推广的品种有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核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公告种品种命名登记好说明:g为“国”的第一个拼音字母,以示国家级品种;s为“审”的第一个拼音字母,以示审定通过的品种;为了命名上的方便,将品种、引进种统称为品种,0

1、0

2、03分别表示品种和引进品种程序好;00

1、002为品种顺序号;年代为审定通过的时间。如gs01001-2000为团头鲂浦江1号的命名登记号。

五、水产动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一)育种学基础与生物技术研究

(二)鱼类品种培育

(三)鱼类的引种工作

(四)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引种的成就;

2、品种选育;

3、育种理论;

4、生物技术;

5、繁育群体的保护

第一章 水产动物种质资源

第一节 种质资源的概念、重要性和类型

(一)种质资源的概念

1、种质:由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1892在建立其“种质学说”过程提出的概念,即决定遗传性状,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的遗传物质(或遗传材料)。

2、资源:是指资财的来源,是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利用价值的材料,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作为人类声场和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给物质的要素。

3、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在我国习惯称为品种资源。《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将其定义为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材料。

4、水产动物种质资源:是指对水产养殖和水产动物的遗传改良有实际或潜在利用价值的遗传材料,包括水产动物的家养种(品种、品系)和野生种(变种。)

(二)研究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 现代的育种成就,从根本上来说决定于对种植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如果育种工作者掌握的种质资源越丰富,对它们的研究越深透,则利用它们选育成新品种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国际遗传育种学界流行的一句话是:“谁掌握种质,谁就掌握未来”。

(三)种质资源的类型

第二节 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一)种质资源问题的提出

自1980年1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天然鱼类种质资源保护——鱼类基因库的国际学术会议之后,有关鱼类种质资源问题已正式提出。

(二)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的特殊性

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在种质资源的研究和保护上存在各方面的差异:(1)国家所有权不明确;(2)环境更具连续性;(3)观察、研究更难;(4)亲昵感较低;(5)生物多样性的量更高;(6)表型的变异性较大;(7)释放时间较多,影响较大;(8)杂交能力较强;

(9)野生群体的重要性更突出;(10)人工控制繁殖应用较少;(11)重视程度较低。

(三)研究概况

 我国水产动物种质资源方面研究相对较早,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做了大量工作。

(四)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方向

 查明海洋和内陆水域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分布、数量及变化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水生动物种质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的中长期规划;

对我国水产动物和新近开打的野生养殖种类及引进品种开展综合研究,建立种质资档案,掌握基因知识产权;

建立功能齐全、数据相似,功能强大的数据库,建立便捷使用的网络,以达到资源共享;

研究精、卵和胚胎的低温保存技术,建立水生动物种质资源胚胎库、细胞库和基因库;

研究濒危五种繁殖和养殖技术,建立人工养殖群体,进行大规格鱼种的标志放流; 研究和选择野生水生动物种质资源中有价值的种类,进而开发利用;

研究恢复和重建水生动物栖息地的途径和方法,修复水域生态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资源增殖放流,恢复衰退中的种质资源,保持水体中水生动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以利于水生动物种质资源持续利用。

第三节 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 

  

一、物种多样性

物种:指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和生殖繁衍(或潜在地具有这种能力)的一组自然种群,通过某种隔离机制,使得它们在遗传上同其他类似的一组种群相互隔离着。从种质资源角度来看,物种就是拥有自然闭锁机制的相对独立的基因库。

基因库:是指一个物种所含有的总的遗传信息。

物种多样性,实质上是关于生物物种的生物学多样性,物种数量是物种多样性最直接也是最终的度量指标。

(一)中国特有物种

目前,已调查并记录的我国水生生物达20200余种,其中鱼类3862种,占世界鱼类物种数量的20%左右。

受独特的气候、地理及地质历史等因素的萦系那个,我国水生生物具有特有程度高,孑遗物种数量达、生态系统类型齐全等特点,在世界生物多样性种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有许多是特有物种。中国特有鱼类有440余种,如青、草、鲢、鳙等,占已知种数%;特有两栖动物30余种,占已知种数的%;特有爬行动物26种,占已知种数的%。

(二)经济物种

在我国内陆水域鱼类资源种,主要经济鱼类约有140种。

我国为养殖目的引入我国大陆的鱼类有30多种,如罗非鱼,白鲫和白鳟等。

中国经济甲壳动物主要种类有中华绒螯蟹,日本沼虾,秀丽白虾,克氏原螯虾等;

现今世界上龟鳖目动物约有240种,我国正式记载的有31种,其中乌龟、山瑞鳖和中华鳖是主要养殖对象;

扬子鳄、大鲵是我国重点保护的爬行类水产动物。

(三)濒危物种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根据各种指标,将物种受环境胁迫的程度分为灭绝、自然灭绝、受危和低危4级。

具体如下图所示: 濒危的判断依据:

第一,群体数量减少,在过去10年或3 个世代的时间内减少了50%以上,估计在今后10年或3 个世代的时间内将继续减少50%以上;

第二,分布区严重分割,或已知栖息点不到5个,栖居范围不断减少,栖居范围波动剧烈,出现范围不到5000km2,或估计世纪栖居范围不到500km2;

第三,估算性成熟个体不到2500个;

第四,估计在今后20年或5个世代时间里,在自然界灭绝的概率至少为20%。

目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濒危鱼类物种数量92种,包括仅分布于台湾的4个物种和香港的林氏细鲫,占全国淡水鱼类的%,其中中国特有鱼类60种。

濒危两栖类有3目8科13属31种,占全国已知两栖动物总数的%,其中包括17种我国特有两栖动物

濒危爬行动物有20科54属96种,占全国已知爬行动物总数的%,其中30种为中国特有。

二、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也称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三大层次之一,也是种质资源多样性的核心。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指种内或种间表现在分子,细胞,个体三个水平的遗传变异度。下一的遗传多样性指种内不同群体和个体间的遗传变异度。

(一)多样性和杂合性

多样性表现在从形态特征到dna的核苷酸及它们所编码的酶与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一个基因或一个表型特征若在群体内有多于一种的形式,它就是多态的基因或多态的表型。为了量化描述遗传变异,以群体种多态基因的比例来表示多样性的大小。

例如:用电泳法观测了虹鳟的30个基因座,其中12个基因座上为发现变异,其余18个基因座上检出了变异,可以计算有18/30=基因座在群体中是多态的,或者说群体多态性程度是60%。

杂合性(度)是遗传变异的另一个量度,是指基因座上是杂合的个体的平均频率,或称为群体的平均杂合性。其计算公式为:

h=每个基因座为杂合子的频率总和/基因座总数

例如:在某一群体中研究了4个基因座,每个基因座上杂合子的频率分别为、0.

42、和对于这4个基因座而言,其h=+++/4=

(二)形态变异

陆地蜗牛是一种普通的欧洲蜗牛,在欧洲有广泛的分布,几乎所有曾经研究国的群体都发现有多样性,其主要表形在蜗壳五彩缤纷的颜色和条文特征上。蜗牛形态变异的多态性涉及许多对基因。其中最重要的是决定蜗壳底色和决定有、无条纹的基因。

(三)染色体多态性

核型是一个物种的显著特征,然而也并非一成不变,许多物种再染色体数目与形态上有很高的多态性。

如马口鱼的不同种群除臂数外,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均不相同;泥鳅的不同种群再染色体数目、核型和臂数也不相同。

(四)蛋白质多态性

以凝胶电泳方法对大量物种的蛋白质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有1/3的结构基因是多态的,群体种所有被测基因座的平均杂合度约为10%。这就是说在几乎所有的物种中,对基因组进行扫描分析,将会发现每10个座位中就有1个是处于杂合状态的。

我国学者对长江、珠江、黑龙江的鲢、鳙和草鱼的8个种群的酯酶等16个同工酶位点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群体间还是群体内,都存在着明显的蛋白质多态性。

(五)dna序列多态性

alec jeffrey采用限制性内切酶检测核苷酸序列核苷酸序列多态性的方法,测量了60个没有任何亲缘关系的个体,用以估计人类种dna全序列的差异,结果显示,在β珠蛋白基因家族中,每100个碱基中就有1个是多态的。

另一种形式的dna序列差异是从多重复dna序列中发展出来的限制性片段方法。

(六)数量性状的变异

大部分重要经济性状都是数量性状,数量性状可遗传变异的存在是经济性状改良的前提。变异系数是衡量数量性状变异程度的指标之一[变异系数=标准差(sd)/平均值×100]。水产动物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往往比陆生动物的更大。

第四节 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的保护

一、我国水产动物种质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水域污染

我国近海和内陆水域污染严重,水生动物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威胁到水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

(二)过度捕捞导致的资源衰退

我国有激动渔船48万多艘,其捕捞强度大大超过了渔业资源的良性再生能力。

(三)珍稀濒危物种数量增加,濒危程度加剧

二、濒危物种资源的保护

今年来,我国通过采取一下综合保护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保护水域自然环境

1、减小水工建设影响

2、加强水体资源调查管理

3、流域环境的保护

4、水产动物产卵场所环境保护

(二)合理捕捞

1、制止酷捕

2、实行禁渔区(期)

(三)开展濒危水生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

(四)建立自然保护区

(五)坚持合理引种

(六)开展人工繁殖和放流

(七)完善法制

(八)加强国际合作

三、养殖种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保护和利用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二)应用先进技术

(三)建立天然生态库和原种场

(四)维持发育亲本群体的大小和质量

(五)合理应用遗传育种技术

(六)建立优异种质的配子、胚胎库

第二章 引种和驯化

第一节 引种

一、概述

(一)引种的概念和内容

概念:引种是指从外地或国外引进优良品种或物种使之在本地区繁衍后代并形成一定生物量的工作。

对水生生物而言,引种则是认为进行的不同水域(包括人工水体)之间品种或物种的交流,其结果是引进的物种或品种适应新的水域环境,形成生殖群体的工作。引种主要是利用生物的适应性和遗传、变异性来进行的引种和移植的区别:

移植是向新的水域引进原来没有的物种,引种则是利用生物现有的适应性区扩大养殖范围和分布区域。有些引种对新的环境不一定适应,因此需要一定乘务的驯化,驯化成功的生物必须改变现有的某些适应性和遗传性,形成变种或品种,而有些引种则仅仅是扩大某一物种或品种的分布区,增加养殖对象而已。有时人们将移植和引种统称为引种。

内容:

引种除了向不同的水体引进经济动物进行养殖生产外,还包括基础饵料的引进。

(二)引种的条件

1、水域的自然资源或生态系统未被充分利用

2、现有水域中的生物群落或神态关系需要改善或改变

3、原有的水产资源遭受毁灭性皮坏后需要恢复

4、外地或国外有适合于本地区水域增养殖的优良品种

(三)引种的目的1、增加养殖品种

2、改善原有生物群落

3、充分利用水域的自然资源

4、提供饵料生物

5、重新建立鱼类区系

6、提高养殖效益

7、充实现有育种资源

二、影响引种的因素

(一)引种对象的特性

(二)非生物因子对引种的影响

1、温度

2、盐度

3、离子浓度

4、溶解氧

5、营养

6、产卵基质和水文条件

(三)生物因子于引种的关系

1、饵料基础

2、病原生物

3、竞争者

4、敌害生物

三、引种的步骤

(一)确定引种对象

(二)了解引进对象的生物学背景

1、水域生态条件

2、引进种的生物学及其适应能力

(三)引进生物对引进水体的生物学影响

(四)引种材料的选择及放养量

(五)试点及推广

1、引进观察(一点试养)

2、区域试验(多点试养)

3、繁殖推广

(六)引种对象的检疫

(七)引种群体遗传性能的保护

(八)引种的组织和实施

四、我国鱼类引种研究概况

(一)本国野生资源的发掘

(二)外国鱼类的引进

我国陆续由国外引进数十种水生动物,主要有一下几大类:冷水性鱼类,鲤科鱼类,鲇形目鱼类,罗非鱼类及淡水白鲳等。

第二节 驯化

一、驯化的意义

(一)驯化的概念和意义

人类按照自身的意志,将野生动、植物培育成家养动物或栽培植物的过程称为驯化。

(二)驯化的分类

因目的和方法不同,驯化可分为:

1、养殖驯化

2、引种驯化

3、移植驯化

二、驯化的途径

动物引入新的生态环境后对新环境的适应有两个途径:

(一)直接适应

(二)定向改变遗传基础

三、驯化的方式

(一)自发驯化

(二)定向驯化

1、极端驯化

2、渐进式驯化

四、影响驯化速度的因素

驯化的实质是驯化对象通过自身的改变适应新环境的过程。

人工驯化事在人为条件下发生的生物进化,进化是可逆的,影响进化进程的因素有3个,即:

1、自身的遗传因素

2、所处的环境因素

3、选择作用

五、驯化过程的分期

移植对象在新的水域中的驯化会经历以下几个典型的变化时期:

(一)驯化对象成活期

(二)形成群体期

(三)最大数量期

(四)新旧物种矛盾尖锐化期

(五)新旧物种动态平衡期

六、驯化结果的评鉴

通常是用下列三家系统评鉴驯化结果:(1)引进对象成活与否(2)形成繁殖群体与否(3)生态平衡

第三节 引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生物入侵的预防

一、引种逃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运输过程种以及在以后的养殖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引进的水产动物均有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发生逃逸,而有些逃逸可能造成的危害不科估量。

(一)已有物种的逃逸

自然水体已有的物种逃逸的话对环境种原有的生物群落影响不大,这是因为水体中原来就有这些物种,只是这种逃逸而来的个体一旦进入交配群体,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野生群体的基因频率。

(二)人工育成品种的逃逸

育成品种的遗传的遗传基础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自然界的原种,因此育成品种逃逸进入自然水体的自然种群之中参与繁殖会对原种的基因库造成污染,除了严重的改变其基因频率,还可能使原种丧失一些重要的遗传性状。

(三)外来物种的逃逸

外来物种的逃逸虽然不回对土著生物造成基因污染,但如果适应了逃逸以后的新环境,无疑会成为生物入侵,会破坏进入水体的生物区系,甚至成为敌害生物。

二、对生物入侵的预防

(一)生物入侵的概念

生物入侵: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从其原生地,经自然或人为途径,传播到另一个环境定居、繁殖和扩散,最终明显影响或改变迁居地的生态环境的事件。

(二)生物入侵的途径

生物入侵途径分为有意引进和无意引进两种。

(三)生物入侵的危害

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的生态,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敌害生物以及敌害病原生物的入侵导致农、林、牧、渔业生产严重受损,甚至人类健康也受到威胁。

1、物种水平上的影响

生物入侵者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威胁。

2、生态环境

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入侵已经成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3、经济上的影响

首先是潜在的经济损失;然后是入侵的直接损失;第三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损失。

(四)生物入侵的控制

1、目标敌害生物的确定

2、目标物种的控制

第三章 选择育种

第一节 选择的意义和作用

(一)选择与选择育种

选择就是选优去劣,是指从自然的或人工创造的群体中淘汰不良变异,积累和巩固优良变异的有效手段。

选择育种,简称选种,是根据育种目标,在现有品种或育种材料内出现的自然变异类型中,经比较鉴定,通过多种选择方法,选优去劣,选出优良的变异个体,培育新品种的方法。

生物的可遗传变异是选择育种基础。

(二)选择育种简史

 选择育种是一种最古老的育种方法,我国在西周时期对品种就有所认识,并却已经形成选种留种技术。 in,他于1856年提出了对所选单株进行后裔测定的原则,这个原则正式现代育种工作者公认的选择知道思想。选择的意义和作用

选择的意义就在于其创造性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控制变异的积累方向

2、促进变异的积累和增加

3、创造新的品质

第二节 选择育种的原理

一、达尔文的选择学说

自然选择:达尔文吧有力变异的保存和有害或不利变异的毁灭叫做自然选择。

达尔文的人工选择分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人工选择两种方式。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区别:

首先,人工选择进行挑选的是人,发生左右的主题是人为所选择的对象所提供的条件。而在自然选择中,进行挑选作用的是客观自然条件,是受大自然平衡控制的,这与人工选择所定的条件大不相同。

其次,人工选择只能控制少数个体的定向发展,不能形成种群或大群体的定向控制,而自然选择一般则在较大群体种随机交配,交配机会,交配频率只受大自然条件的限制,与人无关。

最后,由于人工选择控制了交配对象,通过人工选择创造出一个品种只需几年到几十年时间,而自然选择却由于它交配的随机性,形成一个新物种则需要50万到100万年时间,这样的选择效果是与远远不及人工选择的。

二、纯系学说

sen在1903年提出来的,是纯系育种方法的理论基础之一。纯系学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原理:意识在自花授粉植物原始品种群体内,如果通过单株选择,可以分离一些不同的纯系,这表明原始品种是纯系的混合物。二是同一纯系内继续选择是无效的,因为同一纯系内各个体的基因型是相同的,他们出现的变异是受外界各种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这种变异只影响了当代个体的表现型。所以是不可遗传的。

第三节 育种性状的选择

水产动物的育种性状分为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两大类。

质量性状是指品种的一系列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呈间断变异的性状。

数量性状是指那些占多数、呈连续变异的、个体间表现的差异只能用数量来区别的客观指标如体长,体重,生长量和声场两的一系列的变异性状。

一、质量性状选择

(一)质量性状选择的遗传效应

对质量性状选择的基本哦年工作是对特定基因型的判别。选择并不产生新的基因,但它可增加一个群体种某些理想基因额的频率,同时降低不理想基因的频率。

质量性状选择的遗传效应在于提高被选择基因的频率,并减少被淘汰的基因的频率。随着合意基因频率的提高,有利基因的纯合个体的频率也提高。

(二)对隐形基因的选择

对隐性基因的选择实际上是对线性基因的淘汰过程。根据育种目标,如果受选的是有隐形基因控制的,就必须对隐性进行选择,保留显露出隐性性状的个体,也就是培育所选中的隐性纯合基因型个体。

(三)对显性基因的选择

根据育种目标,如果受选的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则对该性状选择实际上是对显性基因的选择。

对表形型相同的个体,就存在两种可能的基因型:一是显性纯合子,二是隐性杂合子,这样,在选择显性基因时不仅要淘汰隐性基因纯合体,还要在显性表形种区分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淘汰杂合子。淘汰需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根据表现型淘汰掉隐性纯合体,并将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作为亲本繁殖;

第二步,将选作亲本的显性个体测交或自交,然后根据测交或自交结果,吧杂合体淘汰掉,只留下全部显性纯合体。

(四)对杂合子的选择

如果受选性状的变现型是受杂合基因型(aa)控制,其等位基因是共显性、不完全显性或镶嵌显性,就非常容易根据表现型区分纯合子和杂合子。纯合子(aa、aa)的表型与杂合子(aa)的表型区别极大,只需要通过直观观察即可选出。

(五)对半性基因的选择

 在一些水产动物中,性别受性染色体控制。在性染色体上,除了有决定性别的基因外,还有控制其他一些性状的基因。凡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总是伴随着性别而遗传的,所以叫伴性遗传,也叫性连锁遗传。

二、数量性状选择

(一)表型方差分析的数学模型

数量性状变异中,从观测值 难以推算其基因型。遗传学理论认为,基因型值(g)和表现型值(p)之间存在数量相关关系:

p=g+e+ige

其中,g是由某个体的一数量性状基因型所决定的部分,e是由某个体的性状受到环境作用而产生的偏差,ige是基因型和环境的互作偏差效应值。

对大多数的数量性状而言,基因型效应和环境效应之间没有互作,或互作很小,为简化对数量性状遗传规律的探讨,一般假设ige=0,则上述模型简化为:p=g+e

这一模型的意义正如孟德尔理论那样,将表型值与基因型值加以明确区分。表型值是由遗传效应和环境效应共同决定的,遗传效应是产生表型变异的内在原因,环境效应是表型变异的外部原因。

(二)遗传力分析

 数量性状的变异的遗传程度可用遗传力()指标来评定,h =vg /vp是广义遗传

2力。在基因型方差的3个因素中,仅使用相加性遗传方差va的遗传力,称为狭义遗传力,h2 =va /vp。在育种时间中常使用狭义遗传力。

 遗传力也表示种群的性状特征。

 遗传力的推断基本上采用方差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具体可分为:

1、亲本与子代相关或回归分析;

2、完全同胞或半同胞的方差分析;

3、选择试验结果的分析;

4、求平行组的方差分析。

(三)选择参数估计

数量性状的选择效果受性状的变异程度、性状的遗传力和人工选择三方面因素影响。用以说明人工选择情况与效果的参数有选择差、选择强度、选择压力、选择反应和世代时间等。

1、选择差数(s),是指已选择个体性状的平均值与选择前整个群体改性状平均值间的差数。

2、选择强度(i)是标准话的选择差,在数值上等于选择差(s)除以背选择群体的表型值标准差(δ),即i=s/ δ。群体的表型值标准差δ是描述群体性状表型值变量离中程度的一个指标,反映群体性状表型值变异的大小。

3、选择压力(p)是指选作育种对象的个体数(n)占选择前群体总个体数(n)的百分比值。也称中选比率,即p(%)=n/n×100。

4、选择反应(r)是一种衡量选择效果的指标,指受选择性状经一世代的选择后,性状平均值变化情况,在数值上等于选择亲本所繁殖的子代表型平均(yf)减去选择前群体的表型平均值(y),即r=yf-y。

5、世代间隔(g)是指子代出生时其父母的平均年龄。

(四)数量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生物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所表现的各种性状之间必然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从数量遗传学这一角度,可以采用遗传相关来描述不同性状之间由于各种遗传原因造成的相关程度大小,应该与亲属个体间的亲缘相区别开。

表型相关就是两个数量性状表型变量的相关。另一类由于两个性状受个体所处相同环境造成的相关称之为环境相关。

第四节 选择育种的方法

(一)选择育种的程序

个体选择是根据个体性状的表现型进行选择的方法,又称之为混合选择或集体选择。对于以遗传力较高的性状采用改选择方法简单易行,且容易成功。选择的具体过程如下: 待选择个体的选择与建档 亲本复选与选择个体确定

多代选育与目标性状检测

目标性转品系 品系小试、中试

选择的具体过程 品种审定

大面积推广生产

(二)家系选择

在尽可能一致的环境条将虾,建立若干个家系,并对家系进行比较和观察,以家系为单位进行选择。将具有目标性状和优势性状的个体选出来作为亲本繁育,逐代选择表现良好的个体,这种选择育种方法称为家系选择。

1、家系选择工作内容

(1)原始群体优势性状的总和评估分析(2)近亲交配和严格选择(3)系谱档案的建立、记录与整理

2、家系选择的选择效应

3、家系选择的对比试验

对于不同家系的水产动物可以进行丹阳或者做标记后同池混养进行对照试验。

(三)后裔鉴定

1、后裔鉴定的遗传学基础

两性繁殖生物的受精过程表明,父本与母本为其后代个贡献一般的遗传物质,即每一后代从每一亲本得到一半的遗传物质。由于决定子代平均基因型值的是其亲本基因,因此对一个亲本个体的遗传评价就可以根据其子代的平均数值来进行。

2、鱼类测定亲鱼的选配实验

在鱼类育种时间中,目前仍沿用前苏联学者总结的亲鱼后裔鉴定的方案。

(1)成对亲鱼的后裔比较鉴定

(2)简单多系相互交配鉴定单一性别亲鱼

(3)完全多系相互交配亲鱼后裔鉴定

(四)综合选择法

所谓综合选择是将家系选择、混合选择和后裔鉴定等选择技术相结合进行的选育种。其特点是结合每一选择方法的优点,克服单一选择方法的一些技术难点。综合选择的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采用无亲缘关系的品种、种群等杂交建立若干家系,并通过养殖对比实验对这些家系做出生产性能鉴定,选出变现优良的家系

第二阶段,在2~3个较好的家系种进行个体选择,每个家系有几千尾鱼时,可以采用较大的选择强度和较高的选择压力

第三阶段,根据后代的表现评价每个家系的质量,进而确定每个家系的育种价值。

二、多性状的选择

(一)顺序选择法

顺序选择法又称一次选择法或单项选择法,是指针对计划选择的多个性状逐一选择,每个性状选择一代或几代,代得到满意的选择效果后,再选择第二个性状,然后在选择第三个性状等,顺序梯选。

(二)独立淘汰法

也称独立水平法或限值淘汰法,即将所要选择的个性状分别确定一个选择界限,凡是要留种的个体,必须同时超过各性状的选择标准。

(三)综合指数法

综合指数法是按照一个非独立的选择标准确定旋流个体的方法,将所涉及的各性状,根据其遗传基础和经济重要性,分别给予适当的加权,然后综合到一个指数中。

第五节 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和提高

选择效果的途径

一、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

(一)选择对象的内部因素

(二)人为因素

(三)生态环境

二、提高选择效果的途径

(一)把握育种目标

(二)合理地选择育种原始群体

(三)最适宜的选择时间

(四)选择的标准

(五)对优势个体进行选择的条件

(六)选择个体的数量和时期 第六节 水产动物选择育种实例

一、鲤的增重量选择实验

二、道纳尔逊“超级虹鳟”

三、建鲤

四、中国对虾 “黄海1号”

第四章 杂交育种

杂交:在遗传学上将只要有一对基因不同的两个个体进行交配的过程称为杂交。

杂交育种:通过不同品种间杂交创造新变异,并对杂种后代培育、选择以育成新品种的方法叫杂交育种。其理论基础是基因的分离和重组。

杂交育种分类方法多种多样。依据杂交亲本亲缘关系远近的不同,可分为近缘杂交进而远缘杂交;依据育种目标的不同,可分为育成杂交和经济杂交;依据杂交时通过性器官与否,分为有性杂交和无性杂交;依据杂交时参加亲本数目的多少,分为单交和复交。

第一节 育成杂交

一、育成杂交的概念

所谓育成杂交,就是指将分属不同品种(品系或自然种)、控制不容性状的基因随机结合,形成各种不同的基因组合,再通过定向选择定向选择育成集双亲优良性状于一体的新品种的育种方法。其遗传机理是基因重组和互作。根据杂交的方式,育成杂交分为4类:

二品种简单育成杂交

简单育成杂交 级进育成杂交

多品种简单育成杂交

引入育成杂交 综合育成杂交

二品种综合育成杂交

多品种综合育成杂交

二、简单育成杂交

又称增殖杂交,是根据当地、当时的自然条件、生产需要以及原地方品种品质等条件的限制,从客观上来确定育种目标,应用相应的两个或多个品种,使它们各参加杂交一次,并结合定向选育,将不同品种的优点综合到新品种中的一种杂交育种方法。

根据引入杂交品种的多少和所用的技术条件,各品种的生物学特性等,又可分为二品种简单育成杂交和多品种简单育成杂交。

三、级进育成杂交

又称吸收杂交、改造杂交、渐渗杂交,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生产需要以及原有地方品种品质等所客观确定的育种目标,将一个品种的基因逐渐引进到令一个品种的基因库种的过程。

四、引入育成杂交

又称导入杂交,改良杂交,是为获得更高经济效益或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生产需要以及原有地方品种品质等多客观确定的育种目标,通过引入品种对原有地方品种的某些缺点加以改良二使用的杂交方式。

五、综合育成杂交

此法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生产需要和原有地方品种的品质等客观条件二确定的改造某一地方品种或品系而进行的育种活动。

根据参加杂交的品种数目的不同,又分为二品种综合育成杂交育种法和多品种综合育成杂交育种法。

六、育成杂交的步骤

(一)确定目标和育种方案

(二)杂交组合的选择

1、选择亲本 (1)精编亲本(2)明确目标

(3)重视选用当地推广品种(4)明确亲本性状的遗传规律

2、亲本的选配

(1)双亲性优良,优缺点互补(2)双亲遗传差异性要大(3)双亲配合力要高(4)亲本目标性状要突出

(三)对杂种后代的选择

(四)理想个体的子群繁育与理想性状的固定

(五)扩群提高

七、杂种后代的处理

此阶段 的主要目标是固定优良性状,稳定遗传特性,其实质是有杂交繁育向纯种繁育过度。主要方法是:

(一)近交选育

遗传学上将有亲缘关系个体间的交配称为近亲交配,简称近交。

1、近交的遗传效应

近交的遗传效应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杂合体通过近交可导致后代基因的分离,并使后代群体的遗传组成迅速趋于纯合化;近交后代纯合体增加的速度决定于近交系数、等位基因的对数和近交的代数。

二是导致杂合体等位基因的纯合使隐性有害的性状表现出来,也就是常说的近交衰退。

三是杂合体通过近交可使遗传性状重组和稳定,使同一群体出现多个不同组合的纯合基因型,而且逐代趋于稳定。

2、近交的作用

(一)揭露有害基因

(二)可以保持个体血统的纯正

(三)可以提高种群的同质性

(四)可使基因纯合,因此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来固定优良性状

3、近亲交配衰退

近亲交配虽有需对用途和优点,但也存在不利之处,即有可能产生近亲交配衰退。

(二)回交选育

1、回交育种的概念和意义

回交是指杂种后代与亲本之一再行杂交。回交育种是指两品种(品系)杂交后,通过用杂种与亲本之一连续多代重复杂交,把亲本的某些特定性状导入另一亲本的育种方法。

回交育种是杂交育种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处理杂种后代的特殊方法之一。它为育种提供了一种较为精确的控制杂种群体、选育改良的方法。

2、回交育种的特点 (1)优点:  遗传变异易控制  目标性状选择易操作  基因重组频率易增加  所育品种易推广(2)缺点

 回交育种只改进原品种的个别缺点,不能选育具有多种新性状的品种,因此回交对品种的改良不可能获得多方面的重大改进,除非育杂交育种相结合,这是回交育种法的最大弱点;

 回交改良品种的目标性状多局限于少数主要基因控制的性状,其遗传力高,又便于鉴别,易取得成功。若用来改良的是数量性状,则难以奏效。

 从非轮回亲本转移某一目标性状的同时,由于与不利基因连锁或一因多效的缘故,可能将某些不利的非目标性状基因也一并带给轮回亲本。为此,必须进行多次回交,才能打破连锁。

 回交的每一世代都需要进行较大数量的杂交和选择,工作量较大。

3、回交育种的基本遗传规律

回交的遗传效应有两个方面:首先,连续回交可使后代的基因型逐代增加轮回亲本的基因成分,逐代减少非轮回亲本的基因成分,从而使轮回亲本的遗传组成替换非轮回亲本的遗传组成,导致后代群体的性状逐渐趋向轮回亲本。其次,回交可以导致基因型纯合。在应用回交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应该选择好的轮回亲本;

二是非轮回亲本的选择也十分重要,它是被改良性状的唯一来源。

4、回交次数

理论上回交4次后,其后代的经济性状将与轮回亲本极为相似。但在实际工作中,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杂种后代的培育和管理

在杂种后代的培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 保证杂种后代正常发育以供选择;  培育条件要均匀一致;  大水面饲养杂交种要慎重。

第二节 杂种优势利用

一、杂种优势的概念及特点

(一)杂种优势的概念

所谓杂种优势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遗传类型的个体杂交所产生的杂种第一代,往往在生活力、生长势和生产性能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由于两个亲本种群平均值的现象。

(二)杂种优势的特点

 杂种优势不是某一两个性状变现突出,二是许多性状综合地表现突出;  杂种优势的大小,大多取决于双亲性状间的相对差异和互补程度;  亲本基因型的纯合程度不同,杂种优势强弱也不同;  杂种优势在杂种第一代表现最为明显,之后就显著降低。

二、杂种优势的理论基础 解释杂种优势的三个论点

(一)显性学说

显性学说也叫显性基因互补或显性连锁基因说,是由bruce(1910)提出,经jones(1917)和其后一些人的补充发展而成。该学说认为显性基因多为有利基因,有害、致病以及致死呼吁大多是隐性基因;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有抑制和掩盖作用,从而使隐性基因的不利作用难以表现。显性基因在杂种群中产生累加效应。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会使一个性状受到抑制或增强,这种促进作用可因杂交二表现出杂种优势。

(二)超显性学说

该学说又称则和假说,是hull和east于1908年分别提出的。这个假说热为杂种优势是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具有不同作用的一对等位基因在生理上互相刺激,使杂合子比任何一种纯合子在生活力和适应性上都更优越。

(三)遗传平衡学说

该学说认为,杂种优势是各种遗传过程相似作用的总效应,所以根据遗传因子相互影响的任何一种方式而提出的假说均不能作为杂种优势的一般理论。

三、杂种优势的度量

现在通常所用的度量法根据衡量优势强度所用的技术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杂种优势率

所谓杂种优势率(又称杂种效果),就是指在某性状上,f1的计量平均值与双亲平均值之差,而杂种优势的大小通常以杂种优势率表示。杂种优势率(又称超中优势率)就是指在某性状上,f1的计量值与双亲平均值差数的比率。

(二)超亲优势率

所谓超亲优势率(又称真杂种优势率),就是指在某种性状上,f1的计量平均值与高值亲本平均指差数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三)超标优势率

所谓超标优势率,就是指在某种性状上,f1的计量平均值与当地推广品种平均值差数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四)杂种优势指数

所谓杂种优势指数(hi),就是指在某种性状上,f1的剂量平均值与双亲平均值的比之。计算公式为:

四、杂交亲本的选择

杂交亲本种群的选择需要注意类别,初选以及选育三个问题。

(一)亲本群的类别

1、品系——杂交组合多由品系配置;

2、品种——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可用品种替代品系。

(二)亲本群的初选

在进行试验前,需要对亲本群进行初步估计,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常用的初选方法有遗传差距法和配合力法两种。

(三)亲本群的选育

亲本群的选育主要包括选优、提纯两个方面。选优就是通过选择,选出性能优良、合乎理想的个体。提纯则是通过选配,使亲本群在主要性状上纯合子的基因频率尽可能增加,个体间差异减少。

五、杂交组合方式

六、鲤的纯种优势利用

1、丰鲤

兴国红鲤♀×散鳞镜鲤♂杂交得f1

2、建鲤

荷包红鲤♀×元江鲤♂杂交后采用家系选育,f1经三代自交和一代系间杂交得f4,用两个雌核发育系与的f4杂交得f5-f6代,然后选育成性状稳定的鲤鱼优良品种

第三节

远缘杂交

远缘杂交:是指亲缘关系比较远的生物类型之间的杂交,即起码是种与种之间的杂交。从分类学角度来说,不仅有中间杂交、属间杂交,和亚科间杂交,甚至有科间和目间的杂交,以区别种内的不同地理种群间的杂交。

一、远缘杂交育种概况

二、水产动物远缘杂交的特点

(一)远缘杂交的可孕性

水产动物远缘杂交较易进行,主要原因可能是多数为体外排放精卵,体外受精易进行操作。

实际应用中的主要问题:杂交不孕和杂种不育。

杂交不孕:是指不可交配性,即由于亲缘关系远,使两个物种的生殖细胞产生配子各类而不能正常受精、胚胎不能正常发育,因而不能获得有生活力的后代。

杂种不育:是指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彼此能够获得杂种但因其胜利功能不协调,生殖系统遭受干扰而杂种不能繁殖后代或繁殖力很低的现象。

生殖隔离(杂交不育)是物种育物种之间的分界线,是鉴定物种的最基本的依据。造成生殖隔离的原因一般可大致分为地理隔离、季节隔离和生理隔离3种。

地理隔离:由于地理因素造成的隔离,长期的隔离阻断了两物种之间的基因流动,进而导致生殖隔离。

季节隔离:由于动物繁殖季节不同,即使在同一地区也无法交配,因而你造成的隔离。

生理隔离:动物存在性选择,只选择或接受同种的异性个体交配,而拒绝一种的异性个体。

(二)远缘杂种的可育性

1、种间杂种:同一属内的不同种间杂交,比属间杂交的可育性大,有许多完全可育(全育型)的种类。

2、属间杂种:不同属间的远缘杂交,则出现杂种能育性较为复杂的情况——完全可育、完全不育、单性可育。

3、亚科间杂种:不同亚科间的远缘杂交,至今未见报道能育的杂种,一般认为是不育的。

(三)远缘杂交不相容性的主要原因

引起杂交不相容性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3个方面:

1、核型差异

2、基因位点及基因表达的差异

3、核质不相容

(四)杂种的生活力

不同杂交组合间的生长和生产性能差异显著。两个物种杂交,大多数情况下,杂种生活力提高,产生杂种优势。有些远缘杂交的杂种生活力无明显改变。第三种情况是杂种生活力降低,产生杂种劣势。

(五)促使远缘杂交可孕和克服远缘杂种不育的方法

1、亲本的选择和配组

选择杂交亲本时首先要考虑它们的血缘关系的远近,正确选择远缘杂交亲本并进行合理的配组,是远缘杂交的关键。

2、混合受精

混合受精优势可以克服远缘杂交的不孕性。

3、诱发多倍体和单性发育

远缘杂交即”异种受精“,在亲和力较强的配组中杂种可育,但当核型存在差异时可能产生两种结果:诱发多倍体和单性发育

三、远缘杂交的实例及应用前景

(一)鲤科鱼类的远缘杂交

(二)鲟科鱼类的属间杂交

(三)鳟鱼类的远缘杂交

(四)罗非鱼类的种间杂交

(五)贝类的远缘杂交

(六)虾蟹类的远缘杂交

第五章 雌核发育与雄核发育

第一节 雌核发育

一、雌核发育现象

雌核发育:指卵子在精子的刺激下,依靠自身的细胞和发育成个体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

与一般两性生殖物种的单倍体卵子不同,雌核发育种类产生卵子的染色体数目仍与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同,称为非减数卵子。当精子进入卵子后,仅起激活作用,不发生原核化,不与雌性原核融合,因而是一种无融合的繁殖方式,所产生的后代完全与木本相似。

在自然界中,营天然雌核发育的动物种类很少,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银鲫。

人工雌核发育是指用遗传是活的精子激活卵子的发育,精子不参与合子核的形成,卵子仅靠西河发育成胚胎的现象。1911年hertwig首次发现了人工雌核发育的可能性。

雌核发育二倍体的人工诱导有多种方法,但都要通过两个步骤实现,即精子染色体的遗传失活以及卵子染色体的二倍体化。

二、精子染色体的遗传失活与雌核发育的诱导

精子染色体的遗传失活是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的关键技术。目前,失活精子所采用的方法一般包括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化学试剂,杂交诱导等。

三、雌核发育二倍体的诱导

用遗传失活的精子与卵子受精,发育出来的胚胎通常为单倍体。这样的个体通常不能正常的生存。要获得具有生存能力的雌核发育个体,除遗传失活精子之外,还必须通过抑制第一、第二极体的释放或早期卵裂恢复乱则染色体的二倍性。

(一)诱导原理

鱼类只能通过抑制第二极体或第一次卵裂两种方法产生雌核发育二倍体。

贝类雌核发育二倍体的人工诱导可以通过抑制第一极体、第二极体释放或第一卵裂3种方法获得。

(二)诱导方法

人工诱导雌核发育二倍体,也就是是雌核发育的单倍体加倍的过程,主要有物理学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物理学方法有温度休克法,静水压力法;

化学方法有cb处理法,6-dmap处理法,秋水仙素、聚乙烯乙二醇、三氯甲烷和氯化钙等化学试剂处理法。

(三)雌核发育二倍体实例

在20世纪80年代依赖,人们对鱼类雌核发育二倍体的诱导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迄今已获得人工雌核发育二倍体鱼类30多种。然而,在海产经济贝类方面,人工西河发育研究开展较晚,至今还没有培育到成体的报道。

四、雌核二倍体的鉴别

采用理化方法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由于人工失活精子的处理并非百分之百成功,倍化率也因处理条件和诱导方法不同又很大差异,因而当雌核发育二倍体产生的时候,必须又充分的证据证明染色体数目的二倍性,且精子dna确实没有参与胚胎发育,因此雌核发育个体的倍性检测和鉴定是雌核发育二倍体诱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常用的鉴定方法有:流式细胞仪检测法,荧光显微分析法,染色体分析法,同工酶电泳方法,分子标记鉴定等。

五、雌核发育二倍体的受精细胞学机制

在鱼类的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研究中,一般认为入卵后的精核始终受到抑制,而不形成雄性原核,保持固缩状态,不育雌性原核融合,精核仅起激活卵子启动发育的作用。

六、雌核发育二倍体的生物学特性

(一)性别

自然界大部分鱼类是雄性异型(xy型),因此这类鱼的雌核发育后代应该全部是雌性(xx型)。若是雌性异型的鱼类(zw型),西河发育后代的性别结果则是雄性(zz型)和雌性(xx型)各占一半。因此,通过分析雌核发育后代的性别比例就可以了解该动物的性别决定机制。

(二)繁殖力

吴清江等(1999)认为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加倍的鱼类雌核发育个体,大约有80%的性腺不能正常发育,而染色不完整是人工雌核发育鱼类不育的主要原因。

(三)生长与发育

总的来说,雌核发育所产生的后代与正常受精所得到的胚胎相比发育速度变慢,成活率低。

七、雌核发育二倍体的遗传学特性

根据卵子染色体加倍的时期不同,雌核发育二倍体划分为3种类型:第一极体抑制型,又称为减数分裂i型雌核发育;第二极体抑制型,又称为减数分裂ii型雌核发育;第一卵裂抑制型,又称卵裂型雌核发育。

谷口(1989)使用x[基因(g)-着丝粒(c)重组率]、y(第二次分裂分离频率)和f(近交系数)3个参数描述了这3种类型雌核发育二倍体的遗传学特性。 抑制第一极体释放诱导雌核发育二倍体时,如果不发生重组,子代都将成为母本的拷贝。但由于现实中往往发生重组,因而距离着丝粒近的基因位点保持着母本的杂合性,距离着丝粒远的基因位点则出现同组结合2型、异祖结合2型,共4种类型的卵子,第二次分裂分离(杂合体)的频率y=1-x。依染色体上基因位点的不同位置,y值为~因此,近交系数f也随基因位点变化而变化,其值为0~、 抑制第二极体释放诱导雌核发育二倍体时,如果不发生重组,子代都应成为瓦健全的纯合体。由于鱼类的染色体一般都发生一次交叉,因此距离着丝粒近的基因位点为纯合体,距离着丝粒远的基因位点,g-c重组率为x时2x的卵成为杂合体,即y=2x。这个比例根据基因位点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而变化,y为0~因此,近交系数f也随基因位点变化,介于~0之间。 抑制第一卵裂诱导雌核发育二倍体时,由于是抑制了有丝分裂,不存在基因重组,因而在所有的基因位点都是纯合体(y=0),近交系数f=1-y=1。

八、雌核发育二倍体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在遗传学基础理论和水产养殖应用研究中,雌核发育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如生产利用异育银鲫,快速建立纯系,并通过纯系间杂交选育个体大、生长快,和抗逆性强的优良新品种;用于基因定位,基因-着丝点作图;用于性别决定机制及其他基础遗传学研究。

(一)异育银鲫;

(二)快速建立纯系;

(三)性别控制和单性种群利用;

(四)确定性被遗传机制;

(五)基因-着丝点作图。

第二节 雄核发育

一、卵子染色体的遗传失活与雄核发育的诱导

雄核发育是指通过用放射线照射等方法完全破坏卵核,仅把卵子作为营养源,依靠精子又来的精核发育成胚胎的现象。

卵子遗传失活常用γ射线和x射线的辐射处理,照射剂量与发生率之间,与雌核发育同样可以看到hertwig效应。

二、雄核发育二倍体的诱导

雄核发育二倍体的偶到可以通过抑制第一次卵裂的方法获得。此外,还可以通过双精子融合,或利用四倍体得到的二倍体精子或遗传失活卵受精的方法获得雄核发育二倍体。

三、雄核发育后代的性比

雄性异型鱼类的雄核发育二倍体,理论上应该产生xx雌性和xy雄性(超雄),并以1:1的比例分离。雌性异型配子的雄核发育二倍体,理论上应该全是zz雄性,与正常雌性交配性比正常。

四、雄核发育的应用

(一)濒危物种保护

(二)全雄生产

(三)克隆

(四)有害隐性基因的排除

(五)核质杂种

第六章 多倍体育种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的载体,是细胞中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不同种生物的遗传物质、遗传性状互不相同,其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也不尽相同;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则完全相同,所以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特征是物种的标志。各种生物在世代交替中,染色体数目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每种生物体细胞都有相对恒定的染色体数目。

第一节 生物染色体的多倍性

一、多倍体概念和种类

(一)多倍体最早是有德国学者温克勒诱发植物多倍体成功后提出来的。它指生物体体细胞中含有3个或3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相对与二倍体,多倍体的体细胞中含有3个、4个、6个或更多的染色体组,而依次贝称为三倍体,四倍体,六倍体等。

(二)多倍体的种类

同源多倍体:从来源上分析,如果加倍的染色体来自于同一物种或在原有染色体组的基础上加倍而成,则称为同源多倍体(homologous polyploid)。

异源多倍体:如果加倍的染色体来源不同的物种,则称为异源多倍体(heterologous ployploid)。

二、多倍体现象

多倍体在植物界很普遍。被子植物中大约有一半的物种是多倍体。但动物中的多倍体现象较少。在水产动物中,多倍体现象比较普遍,许多多倍体种类是重要的经济鱼类或重要的经济鱼类或重要的养殖对象。

三、天然多倍体形成的原因

(一)体细胞染色体加倍

由于生物自身或外界的原因,体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期发生分分裂异常现象(核内有丝分裂、核内复制或分裂后两个子细胞的融合)导致染色体加倍分裂失败,形成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多倍体细胞,进而形成一定的多倍体组织或器官。这种多倍体的组织或器官在动物和植物都可能出现,但植物比动物更容易流传下去。

有体细胞的核内有丝分裂(核内复制)和细胞融合导致的多倍体均为偶倍性。

核内有丝分裂:是体细胞在正常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复制一次,但至分裂中期,核膜没有破裂、消失,也无纺锤丝的形成,当然也不会发生细胞分裂中后期的细胞质分裂,因此每个染色体形成4条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的作用【第三篇】

动物遗传原理与育种方法

1.畜禽性能测定的意义、基本形式与方法

意义:

1。为家畜个体遗传评定提供信息; 2。为估计群体遗传参数提供信息; 3。为评价畜群的生产水平提供信息; 4。为畜牧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 5。为评价不同的杂交组合提供信息。基本形式:

1.根据测定场地可分为测定站测定与场内测定;

2.根据测定个体和评估对象间的关系可分为个体测定、同胞测定和后裔测定;

3.根据测定对象的规模可分为大群测定和抽样测定。 方法:

① 所用测定方法要保证所得测定数据具有足够精确性; ② 所用的测定方法要有广泛适应性; ③ 尽可能地使用经济实用的测定方法。

2、论述畜禽数量性状的改良原理

数量性状是能用数值表示特征的连续变异的性状。畜牧生产中大多数经济性状是数量性状。数量性状是受多基因控制,易受环境影响,表型差异不能明显区分,表现为连续变异的性状。数量性状不符合孟德尔规律,需统计学方法进行变异的度量。但就一对基因的变化规律仍然符合孟德尔规律。

每代遗传进展是每代的遗传改进量,即 子代的离均差(r),是亲代离均差(s)遗传给子代的部分。遗传进展与性状的遗传力有关,h2 = r /s。实际中,离均差是消除了环境因素的基因型差异,亲代离均差不能稳定遗传给子代,使子代的离均差小于亲代。把子代离均差占亲代离均差称遗传力 h2 = r/s。

畜禽数量性状的改良是以通径分析为基础的,通径分析是把一个相关系数分成许多组成部分,每个组分是或大或小的通径系数,从而确定自变量对依变量的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比较多个自变量对依变量的相对重要性。

3、举例说明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现状、问题和建议。

我国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畜禽遗传资源约占世界总量的六分之一,有 20 个物种共 900 个品种(类群),其中地方品种 540 个。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大多具有独特的遗传性状,如繁殖力高、肉质鲜美、产绒性能好、抗逆性强、药用、观赏、竞技等。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现状:

1.我国已建立健全了资源保护法律法规。

实施的《畜牧法》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作了全面规定:建立资源保护基本制度; 建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制度、调查制度;定期发布制定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状况报告; 制定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规划和保护名录;确立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和评估制度;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资源保护中的责任是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资源保护,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对畜禽遗传资源出入境管理作了明确规定。2.成立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主要职能是鉴定、评估畜禽遗传资源,审定畜禽新品种、配套系,承担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论证及有关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咨询工作,协助完成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开展畜禽遗传多样性和种质特性评价工作。3.初步建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

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专项实施的良种工程项目建立了 120 多个重点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2008 年农业部公告确定了 119 个国家级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抢救了五指山猪、矮脚鸡、晋江马等一批濒临灭绝的畜禽品种,有效保护了100 多个重点资源。国家家禽基因库保存了 28 个地方鸡种。建立的两个国家地方水禽资源基因库(江苏泰州、福建石狮)保存了 16 个地方品种。4.开发利用取得初步成效

“九五”以来,国家审定通过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达 82 个,省级审定通过的达 56 个,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保护的良性循环机制正在形成。培育的鸭配套系有三水白鸭、仙湖肉鸭、南口1 号北京鸭、z 型北京鸭。培育了一个鹅品种———扬州鹅。这是我国首次利用国内鹅种资源育成的新品种。扬州鹅体型适中,肉用仔鹅早期生长快,耐粗饲,适应性强、肉质鲜美,含水量低,加工成品率高,适口性好。仔鹅在放牧补饲条件下,70 日龄平均活重 3。49 kg,舍饲条件下,70 日龄平均活重 4。02 kg。种鹅繁殖性能好,种鹅产蛋期平均产蛋 71。39 个,种蛋受精率、孵化率均在 90%以上。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1.保种体系不健全、保种投入不足、科学评价工作滞后

虽然我国确定了国家级畜禽保种场97个、保护区16个和基因库6个,但在138个国家级保护品种中,因为没有保种场或者保种场建设不达标等问题,还有50个品种没有国家级保种场、保护区。马、牛等大家畜的保护区建设数量偏少,就一个品种的保护工作而言,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三位一体的保护体系和遗传物质交换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虽然目前确定的119个单位达到了国家级场区库建设的基本条件,但多数单位的设施设备陈旧、手段落后、人员老化、人才流失严重。同时对保存品种的种质特性发掘和评估不全面,品种登记、性能测定等保种工作尚未有效开展。品种标准制定工作也滞后,在138个国家级保护品种中,只有23个品种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2. 发达国家对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的掠夺

我国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许多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珍贵资源,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如精液、胚胎、血样、dna样获取我国的畜禽资源。北京鸭、太湖猪、番禹猪、梅山猪、枫泾猪、金华猪、狼山鸡、丝毛乌骨鸡、狮头鹅、南阳牛、鲁西牛、同羊、内蒙古白绒山羊、关中驴等一批品种特性优良的地方品种通过贸易、国际合作、非法走私和窃夺等途径被外国攫取,带回国内进行品种培育和资源开发,新品种再输入我国,如烧制北京烤鸭的原料樱桃谷鸭就是英国以北京鸭为亲本育成的。因此,忽视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将在一定程度上危及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的安全与主权。

3. 部分地区的资源状况尚未阐明

迄今为止,我国进行了两次全国范围的畜禽资源系统调查,发现了一些独特的畜禽遗传资源,为进行系统保种和资源利用奠定了基础。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资料分享的“实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的作用优推4篇”,一些偏远地区的资源状况尚不清楚。例如,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畜禽遗传资源独特,在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过程中,地方虽上报了一些资源,但由于缺乏相关资料,部分物种的同名异种问题仍待解决。4.经济利益的驱使降低了遗传资源保护意识

由于长期以来在经济利益下单纯追求产品专一化和高产化,而忽视了其独特的生态意义和资源特性,以及对地方家畜品种遗传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刻,如某些地方品种的生产性能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导致我国许多传统的优良地方品种遗传资源的数量减少,甚至导致个别畜禽品种资源的灭绝,特别是对于那些目前数量稀少且缺乏商品价值的品种受到更大的威胁,如八眉猪、三江牛、帕里牦牛、伊吾马、金阳丝毛鸡等。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对策及建议

国家应该适当增加保种工作的资金投入,加强畜禽种质资源保存、鉴定、评价、筛选和利用等工作,改善保种设施、丰富保种手段、增大科技含量、提高保种效益;切实搞好科企合作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市场和科技的问题,离不开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的联姻。完善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保种工作,建立我国主要畜禽的优质遗传资源基因库,保存一批优良地方畜禽原始品种和种质的素材,加强对畜禽资源保护体系的建设,为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加强基础性科学技术研究,建立全国和地方家畜多样性信息网络监测中心,设立基础性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继续深入开展畜禽品种资源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研究。不断推进畜禽品种资源选育和开发利用要充分发挥现有品种资源的潜力,建立高效的畜禽资源开发与生产体系,开展畜禽品种资源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合作,畜禽品种资源多样性是全球的财富,受益于全人类。通过开展畜禽资源保护工作的国际合作,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畜禽品种多样性保护的研究和技术水平,同时也能够促使畜禽品种资源多样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专门化品系的培育与杂种优势利用的要点

专门化品系的培育

专门化品系的出现,是随配套系杂交应用而生的,它是现代化动物生产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概念

所谓专门化品系是指生产性能“专门化”的品系,是按照育种目标进行分化选择育成的,每个品系具有某方面的突出优点,不同的品系配置在完整繁育体系内不同层次的指定位置,承担着专门任务。

二、专门化品系的优点

1.有可能提高选择进展 生产性状和繁殖性状这两类性状分别在不同的系中进行选择,一般情况下比在一个系中同时选择两类性状其效率要高些,特别是当性状间呈负遗传相关时。

2.专门化品系用于杂交体系中有可能取得互补性 在作为杂交父本和母本的不同系中分别选择不同类的性状,然后通过杂交把各自的优点结合于商品代个体上,从理论和实践看,效果是比较好的。

三、专门化品系的培育

建立专门化品系的方法有多种,在不同的配套系中其建立方法有别,主要有三种,即系祖建系法、群体继代选育法和正反交反复选择法。

杂种优势利用

重要育种手段之一。即利用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生物体杂交后的杂种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优于亲本的表现,达到生产要求。它与培育纯品种为目的的杂交育种不同之处,在于选用亲本、配置组合时特别强调杂种一代的优势表现。

无论动物或植物,自花授粉或异花授粉植物,除亲缘关系较远的类型外,杂种一代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比其亲本生长旺盛、富有活力、抗病虫和不良环境条件的能力强、适应性好,因而产量较高。由于杂种具有细胞分裂快、活性强、生物代谢效率高等特点,它在形态、生态、器官、组织、生理、生化等一系列性状指标上都较优越。但优势表现的程度常因不同物种、不同杂交组合和不同性状而异。

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主要趋向是:①继续探讨强优势杂交组合的选配规律;②寻求更简便有效的去雄机制,并改进制种技术;③利用单倍体培养和染色体加倍技术,加快自交系的选育进程;④培育由遗传控制的完全(或接近完全)无融合生殖系或利用其他机理固定杂种优势等。

5、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义、现状和具体措施。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义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提升畜禽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加快畜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点,也是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其目的就是动员畜牧兽医部门和广大养殖场(户)以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为抓手,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畜禽养殖水平。规范化、标准化有利于提高行业整体质量水平,推动行业健康发展;规模化、产业化有助于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现状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国已建立数个畜禽标准化示范场、畜禽规模养殖场。

(2)生产方式不断转变。畜禽养殖由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的小规模、粗放型传统养殖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养殖方式转变。

(3)治污能力不断增强。严格“六分离六配套”标准,从而实现人畜分离,雨污分离,粪尿分离,料水分离,大小分离,强弱分离。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新建了一大批低排放、低污染的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场,实施清净水源、清净家园、清净空气的“三净”工程,使粪便直接排放水源、露天堆置等现象得到进一步控制。

(4)技术应用不断推广。按照“及早规划、强化培训、打造样板、推行标准”的技术路线,生产中更多采用电脑自动配给料、自动饮水、自动清粪、自动控制光温等技术,推行沼气技术、发酵床养猪技术,全面实施种养结合、以肥还田等生态循环技术,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益。

(5)防疫手段不断改善。新建标准化养殖场大多采取多点生产技术,全进全出,建立了一套防疫、消毒、管理制度,修建隔离设施,硬化场区道路、改扩建消毒池,强化消毒室、兽医室等,严格控制疫病发生和传播。具体措施:

(1)从业人员资格化。了畜禽养殖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只有掌握畜牧兽医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本职工作。随着畜禽养殖业的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还要求畜禽养殖从业人员及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

(2)场舍建设科学化。首先,畜禽养殖场选址应遵循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禁止在一些与公众生产生活相关或受保护区域修建。其次,养殖场选址要较为干燥、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无污染、供电和交通方便。场区规划布局应本着“因地制宜”和“科学合理”的原则,统筹安排。

(3)生产经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场主要根据自身实力、饲料来源、土地资源、市场行情、产品销路以及卫生防疫等条件,结合畜禽头均效益和总体效益来综合考虑确定畜禽养殖场规模大小。对于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要有一个科学理性的态度,决不能贪大求洋,一味追求大规模超大规模,但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4)生产技术标准化。养殖企业可根据自己的饲养管理水平和需要,根据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内容和范围,制定出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养殖企业自己的核心技术体系。

(5)生产管理规范化。养殖企业有了制度、规范和标准,各项事务才可能在规矩中运行,使养殖企业在有序、合理、和谐中运作并发挥其应有的功效。管理应具有连续性,不能因生产管理者更换而变化,要变经验管理为规范管理,从而整合出效率和效益,明确员工职责与任务,真正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的良好管理环境。

(6)疫病防控制度化。要完善防疫设施,健全防疫制度。树立群体预防的观点,建立积极预防的意识,而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观点;要认识大多数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应多方协同来保障畜禽健康,而不是单用一种手段来控制疫病的发生。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改善饲养环境和保持畜禽内环境的平衡,以达到全面预防疾病的目的。重视对畜禽的健康监测和系统防制,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畜群的综合防制措施,严格落实卫生防疫制度,定期开展有效的消毒。

(7)生产环境生态化。遵循生态学规律,将生物安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物质循环、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发展健康养殖。控制和削减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总量,推广清洁生产和生态养殖,全面提升环境质量。根据周边环境的承载能力,确定合适的养殖规模,做到种植业和养殖业协调发展。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产业链条,解决养殖场的排污问题,顺应生态规律,维持生态平衡,降低环境污染,提供安全食品,使养殖业成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行业。(8)生产产品品牌化。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经济价值或经济功能主要集中在提升畜产品竞争力,推动畜产品经营企业创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优化重组资源和适应市场需求等方面。因此,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经济价值,不仅体现在给自身和整个行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体现在其带来的经营理念的变化。

(9)生产记录档案化。完整的畜禽养殖档案,一是实现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的重要依据;二是规范畜禽生产过程、严格质量安全控制的有效措施;三是落实畜产品生产标准化的有效途径;四是发展品牌畜牧业的重要的环节,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畜产品生产主体法律意识。畜禽养殖档案保持着原始性和系统性,通过记录档案可以查找饲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实践证明,用好畜禽养殖档案、用活畜禽养殖档案,可以推动畜禽养殖企业稳步、健康、协调、快速向前发展。

(10)监管常态化。应落实养殖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加强养殖环节监督,全面落实畜禽养殖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严把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质量关,建立健全执行兽药、饲料监督巡查制度,监督畜禽投入品等多个环节监督。强化畜禽疫病防治体系,达到无公害生产要求,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强化从生产源头到流通环节全过程无缝隙监管,严厉打击各环节违法违规行为,加强产地检疫,实行报检制度,保证饲养动物卫生安全。把好产品源头关,加强屠宰加工环节驻厂监管,对屠宰加工实行全程监管。加强市场畜产品监管,强化部门联动机制,开展联合执法,依照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以身试法、违反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危害群众安全的不法分子。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的作用【第四篇】

《动物遗传原理与育种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动物遗传育种学是高等农业院校生命科学专业的主要选修课程之一。该门课程是动物遗传学与育种学的综合,一方面研究动物生长发育中遗传与变异的现象和规律,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研究动物育种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应用,是后期动物生产各论课的铺垫。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获取遗传学及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和定律,掌握一些必备的动物遗传实验技术和育种实习技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遗传育种理论和措施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动物生产各论课的学习及从事相关的科研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正确理解基因、基因型、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遗传力、重复力、遗传相关、品种、品系、性能测定、选择差、选择反应、育种值、选配、近交、杂交、专门化品系、杂种优势、遗传多样性等动物遗传育种学基本概念;

2.深刻理解遗传学三大遗传定律,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遗传参数估计,品种标准,生产性能测定,选择反应及其影响因素,个体育种值估计,品种选配与亲缘选配,品种与品系的培育,杂种优势利用等基本理论和方法;

3.熟悉动物染色体核型、遗传定律验证及其实质,群体遗传结构分析,遗传参数计算,常见家畜品种的特征和生产力类型,熟练掌握系谱编制、综合选择指数制订、近交系数与亲缘系数制订、个体选配等必备的家畜育种措施;

4.能运用遗传学定律解释基本的生命现象,评估动物群体的遗传结构,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设计育种方案并确定相关的育种措施,并能利用新近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或分子生物学技术来解决动物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

绪论(1学时)

(1学时,了解)

1.动物遗传育种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2.动物遗传育种学的发展简史 3.动物遗传育种学与动物生产的关系

第1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6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基因、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之间关系,显性原理,复等位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连锁定律;难点是三大遗传定律的实质与验证,互换率计算与三点作图。

几个基本概念

(2学时,理解)

1 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 显性效应及原理 复等位基因

分离定律

(4学时,掌握)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分离现象的假说与验证 分离定律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自由组合定律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

自由组合定律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连锁定律 连锁与互换 互换值的测定

基因定位和遗传连锁图谱

第2章

群体遗传学基础(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计算,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的实质,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难点是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的实质及其影响因素。

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

(2学时,掌握) 群体基因频率的计算 影响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 第3章 数量遗传学基础(6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生产性能测定的内容和方法,性能测定的形式;难点是性能测定的方法。

数量遗传的遗传

(2学时,掌握)

数量性状的概念及特征 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假说 数量性状表型值与表型值方差的剖分

数量性状的遗传力

(2学时,掌握)

遗传力的概念 遗传力的估测方法 遗传力的主要用途

数量性状的重复力

(2学时,掌握)

重复力的概念 重复力的估测方法

2 重复力的主要用途

性状间的遗传相关

遗传相关的概念 遗传相关的估测方法 遗传相关的主要用途

第4章

家畜的起源、进化与品种(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家畜的驯养与驯化,家畜在驯化下的变异,品种的概念及标准,家畜品种的分类;难点是家畜品种的概念及标准。

家畜的遗传与进化

(2学时,理解)

家畜的祖先

家畜的驯化及其在驯化中的变异 家畜的品种

品种的概念及标准 品种形成的条件 品种的分类

第5章 家畜的生产性能测定(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生产性能测定的内容和方法,性能测定的形式;难点是性能测定的方法。

生产性能的测定

(1学时,理解)

性能测定的概念及重要性 性能测定的目的和内容

性能测定的形式

(2学时,掌握)

测定站测定与场内测定 大群测定与抽样测定 个体、同胞与后裔测定

第6章 选择的原理与方法(5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人工选择的实质与作用,质量性状的选择,数量性状的选择反应及选择效果的影响因素;难点是对显性基因的选择方法,选择反应及提高选择效果的措施,相关性状的选择反应。

选择的概述

(2学时,理解)

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 人工选择的实质与作用 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选择的区别

质量性状的选择

对隐性基因的选择

3 对显性基因的选择

数量性状的选择

(3学时,掌握)

选择差与选择反应

选择反应的影响因素 相关性状的选择反应

第7章

个体的遗传评定(5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育种值估计原理,单一亲属信息来源的育种值计算,综合选择指数制订,最佳线性无偏估计(blup)的基本原理及优势;难点是多种亲属信息来源的育种值计算,相关性状的选择指数制订,blup法估计育种值。

个体育种值的估计

(1学时,掌握)

育种值的概念及实质 育种值估计的基本原理

单性状的育种值计算

(2学时,掌握)

单一亲属信息来源的育种值计算 多种亲属信息来源的育种值计算

多性状的育种值计算

(2学时,理解)

综合选择指数与简化选择指数

不相关性状的综合选择指数制订 相关性状的综合选择指数制订

第8章

个体选配(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同质、异质选配的实质及用途,近交、杂交选配的实质及用途,近交系数与亲缘系数的计算。难点是各种类型选配的实质,近交系数与亲缘系数的计算。

选配的概念、作用及分类

(2学时,理解) 品质选配

同质选配的实质及用途 异质选配的实质及用途

亲缘选配

近交选配的实质及用途 杂交选配的实质及用途

近交系数的计算

(1学时,掌握)

个体近交系数的计算 群体近交系数的计算 亲缘系数的计算

第9章

家畜品系与品种的培育(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品系培育方法,专门化品系结构及培育,杂交育种的步骤,畜群杂

4 交改良方法;难点是群体继代选育法,专门化品系结构及培育方法,杂交育种与杂交改良。

品系培育的概念与发展

(2学时,掌握) 品系的培育

系祖建系法 近交建系法 群体继代选育法 专门化品系的培育

品种的培育

(2学时,掌握)

杂交育种方法分类 杂交育种步骤

畜群的杂交改良

引入杂交及其注意事项 级进杂交及其注意事项

第10章

杂种优势及其利用(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杂种优势的来源及度量方法,杂交方式,杂种优势利用的几个主要环节;难点是杂种优势的计算,杂种优势效果的预测,配合力测定。

杂种优势概述

(1学时,掌握)

杂种优势的概念 杂种优势学说 杂种优势的计算

杂交的方式

(2学时,掌握)

固定杂交方式 轮回杂交方式

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环节

亲本群的选择 杂交效果的预测 配合力测定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方式:专题讨论,课程考试。

课程成绩评定:专题讨论(40%),闭卷考试(60%)。

五、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网站

[1] 吴仲贤主编,《动物遗传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80 [2] 李宁主编,《动物遗传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 内蒙古农牧学院主编,《家畜育种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

5 [4] 张沅主编,《家畜育种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5] 张劳主编.动物遗传育种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6] 刘榜主编.家畜育种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待出版

[7] bourdon tanding animal ce hall, [8] spike d animal state [9] sharpiro uction to animal ce hall, [10] stufflebeam cs of domestic ce hall, [11] animal breeding and genetics group http:///

撰稿人:樊斌、刘榜

48 18157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