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地理课印度说课稿汇聚【实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实用地理课印度说课稿汇聚【实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最新地理课印度说课稿【第一篇】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我们老师不要吝啬你的表场,学生的心灵是纯洁透明的,天真烂漫的,十分在乎老师那本来就不多的表扬,而伤心于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努力作学生智能的催化剂。
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近一个月的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做到四个基本点:
设情景激发点,让学生都想学。
设思维展开点,让学生都会学。
最新地理课印度说课稿【第二篇】
课件注意的问题:
形象有趣的`课件,使得课堂不再枯燥无味。虽然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课件只是起辅助教学的作用,但并不代表可以轻视,制作课件需要注意的问题。
1.课件要具有可教性。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制作的课件要与课堂内容有密切联系,具有教导积极向上意义。
2.课件要具有易用性。课堂时间有限,决定了制作的课件必须简单易用。因此,课件要提供一目了然的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及操作方法。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课件安装方便,可以自由拷贝到硬盘上运行,像亿博智能教育云平台就提供了备课一键上传的功能;操作界面简单明了。在课件的操作界面上有含义明确的按钮和图标,易操作;运行要稳定。防止老师因为课件问题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
3.课件要具有仿真性。课件在理科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利用相应的软件在计算机上建立虚拟实验室。这样的软件有虚拟化学实验室、数理平台、几何画板等。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使用这些软件,让学生充分利用软件的功能来进行做实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最新地理课印度说课稿【第三篇】
4、通过讲述印度独立前后的经济概况,使学生认识到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了解印度工业的发展状况及主要的工业区。记住印度的主要城市。
5、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教学建议。
关于“印度”的教材分析。
印度是南亚面积和人口第一位的国家,所以其自然条件与南亚的差不多,为了避免重复,本节重点突出了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征。
印度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古代印度的疆域与现在的印度疆域不同。为避免将地理课上成历史课,重点从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城市建筑、物产、宗教与语言等方面阐述。
在“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部分,主要侧重农产品的分布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分析印度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人口过度增长对农业生产的压力,辩证的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对于“发展中的民族工业”,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印度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同时明确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也是密不可分的。进而了解印度主要的城市。
印度农业历史悠久,矿产资源丰富,有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但是只有在独立后经济才有较快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中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
关于“印度”的教法建议。
印度是世界地理中接触到的第一个世界文明古国,首先应使同学了解文明古国的含义,了解印度灿烂的文化与悠久的历史,可布置学生提前查找资料进行演讲,或通过媒体资料介绍印度的文化、艺术、建筑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了解印度的近代历史状况,为后面经济发展打基础。
对于印度的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部分,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1、分析印度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2、读图分析印度农业生产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归纳表格。
4、世界第二大人口国,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得出人口增长过快对农业生产压力大。
对于工业生产与主要的城市,可以采用谈话讨论法,重点培养观察、分析“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图”的能力:
1、印度有哪些工业部门?
2、印度工业区主要分布何处?为什么?
3、主要的工业城市有哪些?
4、归纳表格。
关于“印度”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教学难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用具印度景观图片;印度地形与降水图;印度农作物分布图;人口增长曲线图。
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印度景观图片(也可为相应的投影片),这是哪个国家的?
(板书)第二节印度。
(提问)谈谈你对印度的了解。
(学生自由回答)。
(总结板书)。
一、世界文明古国。
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民族与宗教。
(引申提问)世界上的文明古国除了印度外,还有哪几个?大家知道这四个国家位置上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课外知识—紧邻大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注意总结)农业—生活—交通。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光热(位于热带,光热充足)、水(降水适宜较好,多就涝灾少就旱灾)、土(土地肥沃,广阔的冲积平原,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提问,出示印度农业分布图)。
印度主要农作物有什么?
根据地图及所学内容分析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等因素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发展农业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种植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二、农业生产与人口压力。
1、农业发展的条件:有利、不利。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提问)印度是个农业大国,但是粮食出口较少,请分析原因?
(出示印度人口增长曲线图)。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人口增长太快,数量巨大,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对农业生产构成很大的压力。
(引导讨论)如何解决人口与粮食的矛盾?(开放性问题)。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科技种田;提高单产;培育良种;修水库等等。
最新地理课印度说课稿【第四篇】
知识与技能: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和水旱灾害频繁多发的原因;继续培养和强化学生用图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资料、图表等方法,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并以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活动对信息加以整合,探究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认同,提升审美情趣;深刻认识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养成关注世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印度地形、气候、人口压力;如何应对水旱灾害。
教学难点。
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
对印度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采取读图分析法。
对印度人口问题及如何抗御旱涝灾害采取讨论法。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西南的邻国—————印度,它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要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我们首先来了解它的地理位置,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2页,地图册16页完成学案中的自主学习一。
四、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1、地理位置:半球位置:
经纬度位置:指出穿过印度的重要纬线:北回归线指出所在的温度带。
海陆位置:
2、首都:新德里。
邻国:北邻中国,尼泊尔,不丹。东北与孟加拉国、缅甸接壤,西北与巴基斯坦毗邻,东南、西南分别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
3、印度的地形分布:北部山地(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平原(恒河平原),南部高原(德干高原)。
地势特点:南北高,中间低。
4、印度的人口特点:
一、人口众多,居世界第二位。
二、目前增长速度较快。
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印度政府推行控制生育计划,阅读材料。
五、那众多的人口是好还是不好呢?有它的优势也有缺点。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案中合作探究一的两个问题。
第一题:
优势1: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
优势2:消费群体庞大,消费市场广阔。
第二题:说明人口众多,不仅人均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较少,影响粮食供给,而且还导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严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影响经济的发展。
六、印度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一个国家农业的发展。
对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地形和气候两方面。
那印度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呢?它对农业的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二。
七、我们一起来交流总结一下:
1、印度的气候类型,特点。
2、印度夏季(7月)的风向,西南季风,从印度洋上带来了丰富的水汽,降水丰沛。印度冬季(1月)的风向,东北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气流干燥,降水稀少。
3、印度的自然灾害是水旱灾害。
展示图片。
原因:西南季风的不稳定,有的年份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盛就会出现洪灾;有的年份来得晚,退得早,风力不足,就会出现旱灾。
4、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麦。
二者产量均居世界前列,众多的人口,使得印度成为粮食消费大国。频繁的水旱灾害使印度的粮食生产很不稳定,在很长时间印度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在20世纪60年代,先后实行了两次“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粮食供应状况得到改善。阅读“两次绿色革命”
八、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印度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请同学们完成合作探究三。
交流归纳。
总结: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发展农业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种植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才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九:结合知识结构体系,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内容。
十、最后我们来检测一下本节课的内容。
最新地理课印度说课稿【第五篇】
印度和中国的国情相近,具有可比性,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以中印国情的相似为主线,层层深入,贯穿全课,以便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线索。在学习印度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时,注意和中国的比较,加强了学生对我国国情的了解,如由印度人口对资源、环境产生的压力反思我国的人口问题,由印度的水旱灾害联系到我国的三峡工程,由印度的农业改革联系到我国的水稻专家袁隆平,由印度的工业联系到我国软件业的差距。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现象和特征,在相似国情的基础上了解印度的独特性。我认为学生学习地理,不仅仅是为了识记地理基础知识,更要学会地理思维及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有所判断、解释和运用,以便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扬己之长、补己之短,对别人一些成功的经验善于学习和借鉴。
为了比较的完整性,列举了文明古国、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发展中国家等基本相似点,从而导致本节课容量比较大,加上计算机故障,有些重点、难点(如气候、农业)分析得较为仓促些,原来设计的小组讨论竞答未得以充分施展。开放式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更需要教师把握突出重点,给学生清晰的思路、鲜明的主题。
纵观本节课,我觉得比较满意。成功之处,课间利用风光片和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异域风情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选取日本地震海啸自然灾害照片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受灾害无情人有情,自然产生预测灾害,战胜灾害的决心和迫切学习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度---印度的热情;活动一通过学生课前搜集、整理印度相关信息主动到台前展示完成对印度的初步了解;活动二自主学习---找一找印度位置、范围及地形区,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及利用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学案指令读图查找、描图和填图,课上我利用多媒体辅助由学生上台指图、填图等验收自学成果的形式完成,任务型教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活动三合作探究与思考---为什么印度水旱灾害频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采取问题引领,学生合作探究、归纳填表及角色扮演的形式,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探究印度水旱灾害的形成原因及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活动四----算一算的预测题和图片让学生更清楚直观的认识到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
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读图用图能力,合作探究与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关注世界,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识。特别是合作探究训练的主要学习效果在于过程,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系列学法指导,有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与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使学生精于语言表达,善于倾听并接纳别人的意见。课后发现,本节课实施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教学内容设计较多,学生思考与练习时间显得有些紧张,知识点的掌握不够透彻;另外,我对新的多媒体设备功能了解不全面,使用不熟练也耽误了部分时间,在这两方面应不断完善。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尽早创建出丰润地理高效课堂模式。
一、成功之处。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学目标达到,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学生较为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2、整堂课结构比较清楚,分成三大结构:位置地形气候,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条理,思路清晰,最后再通过板书总结,巩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3、大量运用各种地图,通过先让学生自己在地图上找出相关信息,然后老师在多媒体上显示,及时纠正学生,并在此过程中适时提示相应读图方法,使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4、在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时,运用两幅图对比,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体会印度雨季和旱季;一方面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直观感受印度水旱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自然的引出印度水旱灾害频发主要是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很清晰的区别印度雨、旱季的形成原因和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二、失败之处。
1、运用与印度有关的图片配以解说的方式进行新课导入,本意是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由于文本设计过于冗长,精彩部分不够突出,使效果不如预想。
2、在介绍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时,就只让学生读课本了解,过于单调,没能很好的与我国进行联系和对比。
上完《印度》一节,有得有失,感触颇多&&。
印度和中国的国情相近,具有可比性,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以中印国情的相似为主线,层层深入,贯穿全课,以便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线索。在学习印度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时,注意和中国的比较,加强了学生对我国国情的了解,如由印度人口对资源、环境产生的压力反思我国的人口问题,由印度的水旱灾害联系到我国的三峡工程,由印度的农业改革联系到我国的水稻专家袁隆平,由印度的工业联系到我国软件业的差距。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现象和特征,在相似国情的基础上了解印度的独特性。我认为学生学习地理,不仅仅是为了识记地理基础知识,更要学会地理思维及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有所判断、解释和运用.
最新地理课印度说课稿【第六篇】
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知道印度地形和气候的发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知道印度的主要农产品以及粮食生产发展状况;知道印度的工业及其发布;知道印度的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及首都和主要城市。
通过对印度的历史资料展示和气候直观讲解,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通过印度实行“绿色革命”后初步扭转粮食不能自给状况的实例,懂得“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通过对印度的历史与文化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印度的自然地理、经济特点。
初步学会对印度的自然、经济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印度课件,世界地理图册,世界地理填充图。
读图法、讨论法、归纳法。
唐僧取经是到哪个国家?当时是学习哪种宗教呢?
图片上的荷花就是印度的国花,在许多有关佛教的场所我们能够看到,今天印度的佛教已经不再盛行,大多数印度人信奉印度教。这些也导致印度的政治版图的变化。
恒河沐浴。
印度同我国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是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由于开发较早和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印度的人口也很多。
人口问题严重。
提供参考网址:印度的人口,阅读印度人口、民族和语言。
欣赏印度的沙丽和泰姬陵印度世界建筑奇迹泰姬陵。
在“印度”图上,找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恒河、德干高原、印度洋。
恒河三角洲世界最大,灌溉和航运价值高。由于降水丰富,土壤肥沃,农业发达,主要种植水稻。是世界最大的黄麻产区。
为什么恒河没有印度河长,但流量远远超过印度河?
观看影片:热带季风气候。
绝大多数耕地种植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其次是小麦。
主要通过培育和引进高产的稻麦新品种为中心提高粮食产量,初步扭转粮食不能自给的局面。
看图分析印度的“绿色革命”前后粮食产量的变化。
棉花种植面积最大,但单位面积产量不高,黄麻种植发展迅速,茶树自我国引种,现茶叶产量巨世界第一位。
分析印度农业主要分布地区及与当地的地形气候的关系。
农作物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水稻东北部,半岛沿海地区水热条件好.沿海地带平原为主.
小麦德干高原西北部。
恒河上游地区地处德干高原背风坡,地面起伏平缓、降水较少、日照充足,土壤肥沃。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中部。
茶东北部雨水充足,有排水良好的低山坡。
黄麻恒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气候湿热。
阅读观看印度的牛。
是世界养牛最多的国家。
现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纺织工业基础最好,机械、化工发展快,原子能和电子等新兴工业有一定发展,空间技术、核能利用、电脑软件的研究和开发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加尔各答是世界最大的黄麻加工工业,孟买是著名的棉纺织城,两地分别是重要的海港,并为全国第一和第二大城市。
3.发达的电脑软件业。
印度的软件业。
完成地理填充图。
印度。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二、世界农业大国之一。
1.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
2.亚洲耕地最多的国家。
3.“绿色革命”
4.经济作物。
5.经济作物。
6.印度的牛。
三、发展中的科学技术。
1.发展中国家中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2.加尔各答和孟买两大工业中心。
3.发达的电脑软件业。
这节课的教学是从学生熟悉的印度的古代文明作为导入,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上我又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顺序的调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气候部分的知识采取观看教学录像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印度的气候,并且客观分析降水对印度的影响,理解降水与农作物生产的关系,将一节课的知识点精心组合,层层深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线索。
最新地理课印度说课稿【第七篇】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水旱灾害和印度农业》,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人地关系。
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为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首先是前提测评:复习印度人口特点及印度的地形特点?
接着请学生自读课文“水旱灾害频繁”,说说印度气候有何特点?板书。这一部分内容不多,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
下面师生共同总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
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利用图片与新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
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等。
但是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依然显得有些不足。是什么因素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那旱季与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频繁的水旱灾害呢?
请同学们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p38页的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总结:我国也是季风气候,我国也同样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请结合我国的国情,讨论该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灾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导从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借鉴经验。
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转承:印度的农业。
1.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人口众多,使得印度在20世纪上半叶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每年进口大量的粮食。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的粮食生产由不能自足到自给有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使粮食生产有这么大变化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我通过启发式提问,安排了如下一系列小组讨论活动。
1.读资料“绿色革命”,说说它有什么意义?它对我们的家乡农业生产有什么启发?
2.通过对比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图与地形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说水稻和小麦分布与地形、降水量有什么关系?(通过展示师生共同总结。)。
3.接着通过讨论棉花、黄麻、茶叶的分布与地形、降水量的关系。在此,我把全班分成五组,请每一组同学讨论一种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关系。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结果。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北方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东部和南方沿海地区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的副食分肉食和素食两类,但是印度人不吃牛肉。
印度菜的一大特点就是糊状菜居多,而且还加以各种色素,因此常有黄的汤,绿的糊,红的泥。如果没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是很难习惯的。此外,无论在家庭还是餐馆,印度人认为生水是最好的饮料(建议最好煮沸),餐桌上总会有一杯凉水。
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大,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是样样都落后的,大力发展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高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是发展中国家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最佳途径。请大家预习“发展中的工业”。
最新地理课印度说课稿【第八篇】
李老师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状况与区域开发》的中考复习课,将导学案与课件相结合,12个字概括整体效果:智者多谋,声色并茂,妙语连珠。我作为听课人,这个过程中心里是愉悦的,轻松的,被牵引着的,这足以说明课堂的魅力。
谋略一、声色并举轻松入题。阳春三月,是踏青赏景的好季节,李老师开篇利用《新疆是个好地方》这首歌曲的mv,让我们边听歌边赏景坐在室内感受了五彩的世界,轻松导入课题。
谋略二、提前预习分享成果。提前分配任务给一个小组,小组长自主分配预习的内容给组员,组员在课堂上将预习成果与全部同学分享,这样不会占用全体同学的太多其它科目的复习时间。
谋略三、方法技巧归纳巧妙。这是李老师智慧最集中的体现,无处不体现方法的引导,解题技巧的归纳。例如:关于气温和降水量的复习,根据图示的曲线和柱状图判断技巧归纳为两句话:“以线定半球”、“以雨定型”,关于山脉和盆地的复习,利用“疆”字右边的三横代表三座山脉,两个田子代表利于耕种的两个盆地,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汉字的魅力。讲到新疆特色产业时,利用名人语录方便学生记忆:“抓住黑白两不放”,白指的是棉花,黑指的是煤矿。
谋略四、深度挖掘广度拓展。贯穿于每个知识点复习之后,符合“浅入深挖”教学规律,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迁移和整合能力,恰恰在这一环节也看出了学生见多识广,生活实践丰富。例如:关于新疆地理位置的思维拓展:邻国众多的地理位置,对新疆的发展有哪些优势?其中一个同学回答到贸易,因为前不久aoi活动中他们班去到三一重工考查,了解到在新疆也设有三一重工的生产基地,进而通过讲解员的讲解了解到是为了促进新疆地区的开发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再如,补充讲解新疆的“坎儿井”,并与南方的水渠对比理解。
谋略五:先学后教环环相扣。整堂课的逻辑性很强,知识板块划分很明确,符合中考备考复习的高效率、大容量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