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性精彩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性精彩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性【第一篇】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即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加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语文老师共同面临的艰巨任务。从实践来看,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着眼点还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下面,我就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谈谈自己的几点肤浅认识。
一、出发点是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阅读兴趣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前提,兴趣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让枯燥的阅读变成有趣的阅读,让学生真心地热爱阅读。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所要阅读的篇章,明确阅读的目的和任务,并进行引导,选取有趣或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某一方面,例如作者经历、写作背景、主人公遭遇、相关文化知识以及作品反响等加以详细介绍,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让学生带着思考和趣味去读。渐渐地,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加了,能力提高了,好奇心满足了,兴趣也就培养出来了。
二、落脚点是课本。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阅读习惯地培养要从阅读课本开始。
语文课本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和最好凭借,是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学法指导的重要依托。“课本无非是个例子。”文质兼美的课本,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而且还可以通过对课本的学习,直接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
新编初中语文课本图文并茂,知识丰富,体系完整,包罗万象。每册教材前有“编者的话”,每个单元前有“单元提示”,每个单元后有“诵读欣赏”、“口语交际”、“社会实践”等。课文中有精美的'插图,课文下有详细的注释。此外,课本后还有“附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每1篇课文都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有很强的典范性、可读性。因此,我们必须充分用好课本,有序地、科学地引导学生咀嚼课本,以“用教材”的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能力点是方法。
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力保证,围绕这一点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坚持立足课内,辐射课外的原则,精读和略读相结合。其次,要教会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认真做好摘录,及时写出随感。许多学生阅读时只动口眼不动手脑,以致收效甚微。因此,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圈点勾画,摘录批注、仿写改写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再次,要教会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学生在阅读时能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进行讨论探究、感悟发现,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真正用自己的心灵去解读作品,获得乐趣,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和保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挖掘生活中的“美”。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性【第二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应从激发兴趣开始。
一是故事激趣法。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老师可选择益智、有趣、充满幻想等符合少儿年龄、心理等的故事作生动形象的讲述,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引导他们自己去看看。
二是课文引趣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名作家及其代表作、有关的奇闻逸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去更多地了解有关知识。在上《赤壁之战》课时,通过向学生介绍三国形成、对峙、衰败过程以及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历史人物性格特点,引导他们去探究原著。
三是榜样激励法。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心理。平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讲述名人阅读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如向学生介绍名人们热爱阅读的一些故事。在习作训练中,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写作进步较大的同学,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非常迅速,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低年级学生喜欢阅读一些带图画的形象生动的图画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中年级比较喜欢读一些短小的科普类图书,如历史故事、科幻小说、人物传记及《十万个为什么》等。高年级学生则喜欢思辩性较强的文章,像名人成长录、名人名言等,因此,不同年级所选的书也应有所不同。
小学生有着模仿的共性。他们往往对课文中出现的文章类型或老师介绍过的文章表现出异常的热情,并且就老师曾经指导过的阅读方式实施于相似文章,会显得轻车熟路。为此,适当关注文体类型,以配合课内教学也显得非常重要。一本好书,会带领学生遨游瑰丽多姿的知识海洋;一本好书,会引导学生探索古今中外的无数奥秘;一本好书,会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美丑。给学生图书、给学生时间、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与好书交上朋友。
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也是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部分。在小学阶段,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训练:首先要革除唇读、喉诵和心诵等不良习惯。其次要精读、略读、快读相结合。精读、略读、快读三大技巧分别反映了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是现代阅读必须谙熟兼备的综合技巧。阅读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和速度,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效率。
老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学生练笔、写读后感的形式很多,可以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可以写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能长则长,不长也不要勉强,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是没有好的效果。要教育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多少做多少,不断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教师还要以身作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们知道,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中学教学大纲里去。因此,在现代的学校里,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一、培养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时总会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果不会边读边思考,那也不会有良好的.阅读效果。实践证明,如果学生能做到边读边思考,那么不但会解决课文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而且会出人意料地显示出他的独到见解。
二、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的习惯。
课本中有许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单独把它们抽出来理解,学生往往会有困难,但如果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来思考,理解起来就容易的多了,而且印象更深刻,记忆更持久。
三、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习惯。
中小学教材中所采用的素材大多来自社会生活实际,教师和家庭应经常带领学生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或者是秋高气爽的天气里到户外去活动,引领他们在享受大自然的美好风光的同时,仔细地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发现自然规律,加强对生活的感受性,从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习惯。
四、养成阅读后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1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所感悟,把这些点滴体会记录下来,便会成为我们以后写作的素材。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习惯。学生练笔、写读后感的形式很多,可以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可以写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能长则长,不长也不要勉强,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
总之,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的,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是没有好的效果的。要教育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积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就形成了;另外,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科学训练,教师的身教作用非常重要,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的榜样,所以教师要有周密的考虑和科学的安排,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性【第三篇】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了解各种朗读、背诵的形式,训练正确的朗读、背诵的姿势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及背诵习惯。
2.了解课外阅读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健康的课外书报的习惯。
3.使学生逐步了解查字典的意义,逐步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背书姿势及方法,并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投影。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
1.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图上的小朋友是怎样朗读的?
二.小结要领。
身正肩平 双手拿书。
左右两臂 自然平放。
目光课本 保持距离。
眼睛课本 距离一尺。
三.模仿评判。
1.请几个学生模仿练习,并由大家给予评判。
2.评判中指出一些错误姿势的危害。
四.集体训练。
1.观察下图。让学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地方,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2.让学生说说图上的小朋友朗读时身子怎样,两臂怎样,怎样拿书,眼睛和课本的距离怎样。
3.复习要领,全体学生参与姿势训练。
4.指名几个学生摆正姿势,朗读1篇短文。
5.集体评判。
6.学生齐读已学过的课文,看学生是否达到要求。
7.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图画。
1.指导观察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2.简说图意。
二.指导学生观察集体背诵图(一、二幅)。
1.提问:背诵时课本和文具盒怎么摆放?
2.这些同学怎样坐的,他的双肩和双臂怎样?眼睛向着什么地方,态度神情怎样?
小结:身正肩平 交臂平放。
眼向前方 态度认真。
3.背诵时还要注意什么/。
声音响亮 边背边想。
正确流利 富有感情。
4.全班学生模仿图上的学生,集体背诵一段已学过的课文,教师检查评判。
5.图上的小朋友背诵的是哪篇课文,你是怎么知道的?看图背诵有什么好处?要注意什么?(图中有文,文中有图,按序背诵)。
三.观察三幅小图,按图模仿训练。
1.观察左下方小图。
让学生说说:图上的同学是怎样站立的?态度怎样?老师要他干什么?老师表情怎样,为什么高兴?指名学生模仿表演。
2.观察中间小图。
让学生说说:这是在什么地方?家长要孩子干什么?孩子表情怎样,是怎么做的?
3.观察右边小图。
让学生弄清:学生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态度怎样,姿势怎样?选取一段课文片段,然后交换检查同桌的背诵。
四.小结。
第三课时。
一.观察上边三幅图。
1.从第一幅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2.图上的一位小朋友借到一本心爱的课外书,他笑的多开心啊!阅读课外书的好处真多,意义真大啊!
学习两条格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观察第二幅图。
让学生先演示朗读时正确的姿势、态度、表情,然后告诉学生读课外书报与朗读的姿势一样,态度认真,神情专一,但是为了保护阅览室的安静,阅读时要做到眼看、心记、不出声。
4.观察第三幅图。
5.图上的几个同学在干什么?他们的表情则怎样?
6.小结三幅图: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
二.观察下边三幅图。
1.从第一幅上可以看出这是在什么地方?同学们在干什么?
2.说说去阅览室看书的过程。
3.在阅览室看书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4.观察第二、三幅图讲解。
三.小结。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性【第四篇】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并提出“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益”。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素养的培养,强调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生活的外延”与“语文学习的外延”相等),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重视课外阅读。课堂教学只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主的课外阅读等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这就需要每位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有效地取舍阅读材料,采用针对性的阅读方式,领悟文章的丰富内涵,品味享受阅读的乐趣。
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是在平时的摸索与阅读实践中养成的。一则需要学生反复“训练”,二则源于教师正确的引导。简言之,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除学生自身的努力外,离不开教师正确的引导与组织,每位语文教师,应重视并重新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有很多,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常读“课外书”的习惯。
社会的发展,使得学科之间知识的相互渗透越来越普遍,且素质教育所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仅着眼于45分钟的课堂教学,以吃透几篇重点课文,几个重点段落。语文教材内容因课时所限,涉及面不够广,不能完全跟上社会的发展变化,没有实际生活的丰富多彩,大量的语文阅读素材存在于课堂之外,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因而必须拓展教学空间,将阅读的触角伸向社会,伸向生活。教师则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既让读课外书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又能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能读、善读,读有所得。
(二)常用工具书的习惯。
查工具书,几乎人人都会,但极大部分学生并非形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在平时的阅读中碰到疑难字、词、知识点等,大多是一掠而过,并不深究。语文新课标提倡的是大语文教学观,强调开展“生活阅读”。大量的阅读素材来源于课外,很多是为学生所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这不仅使查阅工具书提供可能,更成为必要。针对学生实际,教师要有培养计划,从课内到课外,作好指导,提出要求,并有检查与督促,使学生从被动逐步走向自觉。只要养成了习惯,就会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各种阅读的开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强调阅读时动笔批注的重要性。对小学生来说这一点尚不尽人意。他们能在阅读时写上自己批注的只占少数,至多划上几条横线、划上几个圈。所以,当我问起他们“是否喜欢读书?”时,几乎众口一词“喜欢”,但当我问起他们“哪些书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等等问题时,又大多茫然无知。其原因学生的阅读习惯使然,走马观花,只阅其表,不思其里,“走过场”式的阅读习惯不在少数。阅读,其实是一种读者与作品的对话,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交互。批注,看似形式,其实它体现了读者阅读作品过程中,心思的深入程度,不走入作品,不联系读者自身或社会现实,不会激起读者的心灵感悟,自然也不会留下具有读者个性色彩的“批注”。学生经常关注的只是文章表面的趣味性,或纯知识性文字。如此,印象不深,收获了了也就在所难免。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要的指导与督促是不可少的。批注是什么?怎样写批注?教师要有指导。如引导学生在进行阅读的同时,将精采的词句勾划出来;有疑问的,作好记号;有不同看法的,写上自己观点;有共鸣的,写上感叹感想;对写作有启发的,重点标出、摘记等等。过一阶段,教师作好检查、总结、表扬、展示。从而保证在整个的阅读过程中,做到读思结合,提高阅读的效益。
我经常教育学生读书要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没有思考的阅读,知识不能内化,正所谓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要真正地培养起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必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强化反思感悟这一环。在我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不够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还经常用“参考答案”,来解决材料“既定的问题”,忽视了学生对阅读材料,阅读过程,阅读结果及联系自身的自主性反思感悟、深化提高。这使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得不到提高,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不到进一步培养,还需要在今后教学中注意。
概言之,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丰富多彩,因人而异的。适应新时代的阅读、生活需要来说,上述几种是应该必备,并予以改进突出的基本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性【第五篇】
在教学实践中要启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增强形成阅读习惯的心理动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上的困难,使他们坚持下去,获得成功;其次要增强学生的自制力,经常鼓励学生要勤奋努力,让他们克服懒惰的心理,逐步养成良好的自觉阅读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方法有许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会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让我的语文阅读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性【第六篇】
单位:濮阳县实验中学联系电话:***。
内容摘要:一位著名哲人说过:“一个人的命运就在他的性格中,一个人一生是否有所作为,是否幸福,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往往就是性格,而不是智力,但是一个人的习惯却塑造了命运。呵护孩子的成长,关爱孩子的健康,培养孩子的习惯,开发孩子的智力,健全孩子的人格,所有这一切都是从家庭出发的,都是与父母分不开的,孩子是从父母跟前学到第一句话,孩子是从父母面前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孩子是父母的第一个朋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人生最初的经验,养成人生最初的情绪。
关键词:家庭教育孩子健康性格。
作为一名教师,本人从事多年的义务教育工作,深感家庭教育的重要,因此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不断地吸取一些优秀学生家长教育孩子的经验,不断探索,坚持研究,寻求一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契合点,力求使两种教育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同时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大环境,培养他的健全人格,以及做人的基本素质,以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发展的人,做一个正直守信,意志顽强,开拓创新的人。
这个小环境里,同时又是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大环境里,他们那单纯的心灵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侵蚀,个个孩子都应该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可是如果在孩子的成长之初,我们没有注意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孩子的不良习惯就一个接一个养成。在培养儿子的最初阶段,我们缺少经验,对待孩子培养走了一些弯路,孩子养成一些不良习惯,比如吃饭时,不爱惜粮食,写作业时,爱吃东西,在人多的环境下,不能专心致志等。发现问题后我们作为父母及时反思,以便纠正孩子的错误,一边反省自己,发现原来我们做父母的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也是三心二意,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因此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给孩子树立榜样,言传身教,叫孩子做到的我们父母首先垂范,比如,对孩子讲的话“言必行,行必果”,不说做不到的事情,不说不能实现的目标。培养孩子诚实守信,做人正直、认真,不徇私舞弊,不讨好他人阿谀奉承。
在所有的习惯中,孩子最不好的习惯也就是吃饭的问题,这个原因我只能说在自己的身上找毛病,开始时就喂,结果就成了一种习惯,自己不愿意动手吃饭,而且一到吃饭的时候就会哼哼。最近通过鼓励,表扬正在努力地自己吃饭。因此说明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大,有不良习惯也容易纠正,如果再大一些,纠正起来就有些困难。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要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及时纠正孩子性情方面的偏差,才能够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了不起的男子汉。也因此我想习惯真的决定孩子的健康。
学习习惯养成是小学阶段最重要且最艰巨的任务,也是教师和家长实施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向。现在孩子在幼儿园大班,良好的习惯真的让我感到欣慰,从不带零食去学校,上课也从不去厕所,回来后还说:“小手背后,眼睛往前看。”很可爱的样子,经常和姥爷在一起,也是有一种习惯的引导,喜欢和姥爷一起看新闻或是动物世界。习惯虽小,却影响深远。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排除肤色、身高等因素,其实差距很小。如果人们在同样的环境下,接受同样的教育,后来的差距却越来越大,这往往就是由不同的习惯造成的。鲁迅说:“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拿来写作。”于是,他成为了作家。实际上,正是这种微小的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相信只要我持之以恒要求,儿子坚持不懈的努力,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会养成。
此外,我还引导孩子养成多种习惯,比如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习惯,有事向老师请假的习惯,好习惯是一个持续过程的最终产物,它开始于你一生的最初,在以后的十几年中乃至更长的时间都如此去做,健康的习惯需要几年的培养和呵护,因此如果一个人没有建立好的习惯,那么不健康的习惯就会形成而取代好习惯。总之,习惯是孩子成长的基石,是孩子发展的保证,习惯决定孩子的未来,习惯决定孩子的健康。
养孩子的责任感,社会意识,公民意识,主人翁精神。对于还是小学生的孩子,我们做父母的要从小处入手,比有的时候就会为宝宝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及时了解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有哪些朋友,在学校听到哪些有趣的故事和新闻,班级里有哪些新鲜事,是否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得到老师表扬没有等,通过孩子的回答了解孩子的精神面貌,以及他思想动态。观察孩子的判断能力,以及孩子的是非标准,等到孩子说完,视情况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孩子平等交流。尊重孩子的人格,为将来的教育铺平道路。交流是打开心灵之门的最好的钥匙。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要让孩子的心灵之门永远想我们敞开,让我们父母和孩子永远成为最好的朋友。
接着说上两句,“儿子这么懂事,长大以后一定有一颗感恩的心,一定会孝顺爸爸妈妈的,是不是呀?”“那当然”他很高兴地说。这是我们总会会心的拥抱。
在培养儿子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今年四川的大地震,对儿子的触动很大,经常时不时的问姥爷,什么最厉害?因为在孩子幼小的心里,似乎知道地震对人们的伤害,就在那静静地默哀三分钟的时候,孩子竟真的一点也没有抬头。因此借机给孩子讲了那里的人很可怜,让儿子的心里有份感恩的心。
当然,培养健全的人格是一个长期教育目标,从点滴做起,从小做起,从父母的榜样做起。我们还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培养孩子独立做事能力,培养孩子活泼向上的情操,培养孩子的尊重别人,赢得别人尊重的品格。
至于如何去做,还真的需要好好琢磨三思而行呢。关键的一点还是要循循善诱,不能用简单粗暴的问题加以解决。我从切身体会中总结出了一些自觉较有益的方法:
首先做人父母的对待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要言出必行,赢得孩子的信任,从小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好品行。如果父母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的一拖再拖,或用假话唐塞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孩子的信任,使孩子办事敷衍不认真,遇事半途而废失去自信。
苛刻,要尽可能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孩子的任性不要动辄就采取责骂、怒吼或附之拳脚,要首先搞清楚孩子这样做的理由和原因,耐心的给以和风细雨式的诱导和疏通。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身心才能健康发展。
其次,在家庭里,对孩子我们更应该提倡情感式的教育方法,不搞一言堂,用强制的办法管制孩子。要学会经常用鼓励欣赏的目光和语言与孩子交流,使孩子更乐意把父母当作知心朋友向父母倾吐心里话,便于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适应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需要。对于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作父母的都应该用欣喜或亲吻等体态语言回报孩子。如果作父母的能对孩子每一个细微的情绪波动,不要想当然而做到及时沟通心中有数的话,那么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必定架起的是心心相印的桥梁,孩子在这样愉悦、自信、健康的环境下也必定会成长为一个宽容、大度有包容心,理解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的人。
是爱要有原则,不要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一切孩子说了算,不要让孩子的愿望都很轻而易举的实现,爱孩子是没有条件的,但是是有原则的,不要做一个无边无际地爱孩子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我对孩子的爱,首先是表现对孩子的尊重,没有尊重的教育是注定要失败的。由于我们对孩子总是充满信任,充满期望,充满理解,充满爱心,不会不问青红皂白的一顿批评,也不会一顿拳打脚踢。孩子和父母之间永远是平等的,虽很小的孩子,却很懂事,一直以来都是严格的要求自己,在幼儿园里,看见哪个小朋友比自己强,自己会着急的生哭,很有上进心,似乎孩子也在一点一点的意识到学习对孩子而言是一种乐趣。孩子虽然不是最棒,但是孩子坚持追求更棒。
老师。家长给与孩子的不仅是生命,家庭的一切,更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性格。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一切习惯都是从童年开始的。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诚如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三岁决定一生。”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从小就应该建立一种好习惯,通过教育,通过陶冶,直至让习惯成为自然,终生不忘。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性【第七篇】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倾向。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促人向上,而且具有提高效率和学习质量的功效。反之,一个人如果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有损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而坏习惯则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可见,克服坏的学习习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会使你的学习更有意义和价值,而且会使你终生受益。
所谓习惯是指由于不断重复而形成的比较固定化的行为方式。习惯的最大特点是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英国思想家洛克说得好:“习惯的力量比理智更加有恒,更加简便。”培根则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非智力因素有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占有重要位置。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我的生活过得像钟表的机器那样有规则,当我的生命告终时,我就会停在一处不动了。”达尔文所说的“规则”,便是指良好的习惯,当然,也包括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习惯是人在较长的时间内形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长期有规律地安排学习的人,便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通过生物钟,通过条件反射自动提醒你自觉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比如,每天晚上临睡前,自觉地整理好书包,为第二天上学做好准备;上课铃声一响自觉地进教室;放学回家,每到电视英语节目时间,就自觉地及时打开电视机。这些事情,对于一个有良好习惯的人来说几乎都是靠生物钟、靠条件反射来自动控制的。如果不是靠习惯,这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甚至丢三落四,以至于使你动辄被动,造成心烦意乱。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潜意识地特点是直接受人的情感和需要支配,受情景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的体验,心理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嘴上也在说:“贪玩不利于学习,今后不再贪玩了。可是鬼使神差不能自制地又贪玩了。为什么会这样?这实际是潜意识在支配他,是他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想玩的渴望。而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合心理,他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了第一需要,当成了乐趣,不学习便难受,甚至连睡眠做梦的内容也都与学习相关。其实这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潜意识的作用非常大,一些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之所以在休息时,甚至在睡眠时产生灵感,都是因为他的潜意识与外界刺激,与自己不懈寻觅、孜孜以求、长期探索的问题之间保持着必要的联系。例如: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梦中看见了他日思夜想的元素周期表。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发挥下意识的作用。下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习惯的支配。一个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的下意识会随时随地地支配他按照平时习惯了的套路做那些与学习相关的事,使之在不知不觉中,事情做得轻轻松松,有条有理。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
二、应该着重培养的学习习惯。
根据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及年龄特点,根据儿童学习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应着力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习惯。
(一)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
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是小学生必须养成的起码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s版教材上《小猫钓鱼》的故事,还有古代“一手画圆,一手画方”的说法,都旨在告诉人们学习时不可一心二用。
曾有人做过对比研究的实验:请来两组知识水平差不多的学生,让第一组的同学边听故事,边做简单的加法习题,而第二组也做同样的两件事,但是两项内容分开进行。同样的时间后,检查加法题的成绩,并请每个人复述听过的故事。结果是:第一组习题与复述的错误率都明显高于第二组。由此看来,一般人不可能同时高质量地做好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事情。如果硬要同时做,必然使每件事的质量都有所降低。比如:你左手右手各拿一支笔,一手画圆,一手画方,双管齐下,其结果必然是圆也不圆,方也不方。古语:“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专心致志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致力于主攻方向不分神。就是在一定时期内紧紧围绕主攻方向,安排学习内容,除学校组织和提倡的健康活动外,一切与主攻方向相悖的乃至不相关的劳神费时的事情都尽量不要涉足。比如迷恋电脑游戏,过多地看电视等等。二是全神贯注不开小差。上课时要全神贯注地听讲,做作业时聚精会神地思考。对于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能够做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有些学生上课时思想不集中,讲话或摆弄东西,做一些与学习毫不相干的事;课后做作业,一边听歌一边写字、算题,哪里说话就哪搭茬儿。这些做法都是与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背道而驰的,要坚决彻底地改正。
(二)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
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有利于培养人的能力,尤其是有利于增强人的发现、发明和创造力。养成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可以通过思考不断解开疑团,激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读书善于思考。在研究古书时,发现诸家说法不一,相互矛盾之处甚多。他决定“采其精华”。“正其谬谈”,使之“是非有归”。经过深入实际考证研究,为一千多种药物重新作出了科学结论。在《本草纲目》中还增辑了三百多种新药,八千多条新方。我国化学家温之凯,在大学一年级上无机化学课时,学到离子极化一节,老师,教材和所翻及的参考书都说这是个定性理论。这个理论可以解释大量的化学现象,但有局限性。他想,把这个理论从定性发展到定量该多好。后来,他下决心研究这个问题,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建立了一种定量模型。再如:同样是水壶,普通人烧出来的是开水,而瓦特却烧出了蒸气机;同样是手被草叶子拉破了,普通人只会想到埋怨草的无情和自己的粗心,而鲁班却想到了发明锯;同样是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果农见了只感到心疼,而牛顿却由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因为瓦特、鲁班、牛顿平时善于认真思考,所以这些自然界的微弱刺激便激起他们灵感的火花。
养成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对书本知识批判地吸收,可以防止“读死书”和“死读书”,不仅能鉴别和选择书籍,而且还能够死书活读。在读书时,不论是业务知识还是思想观点,都能批判地吸收,正确的予以肯定吸收,错误的加以否定扬弃。明代有一位医生给病人开了一服药,并关照说,在煎时加一块“锡”,一位叫戴之礼的医生听了后狐疑顿起,赶去寻问,那医生翻开书说:“书上是这样写的嘛!”戴仍疑云未消,找了很多书对照,发现“锡”乃“钖”字之误,前者为重金属,后者为糖。从而纠正了医学上的一大错误,可见,思考对于批判地吸收别人的东西是何等重要。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清代学者王夫之说:“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这都是在强调养成认真思考习惯的重要性。
(三)知难而进的学习习惯。
目前的家庭独生子女多,家庭条件好,家长对孩子的任何事都想得很周到,如老师让学生课外查阅资料,布置调查或亲自考查的作业,尽管时间允许,家长还是包揽下来,帮忙到底。结果使他们养成了遇到困难绕着走的毛病,学习中每当遇到难题,他们总想依靠老师,依靠父母,缺乏钻研的精神。自然而然他们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就比那些遇困难知难而进的同学差些。长期下去,这样的学生就会被淘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我们干任何一件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学习也是如此,他们在实践中也会经常遇到困难,如:难题、难懂的概念等,遇困难是正常的,要树立迎难而上的精神,只有不断克服困难,逐步开拓自己的思维,才能提高破解难题的能力。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战胜困难的过程,只有不断的战胜困难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最终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知难而进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四)定时定量执行学习计划的学习习惯。
一般来说,目标比较容易确定,计划也比较容易制定,难的是定时定量地完成学习计划。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知易行难”。
定时学习是完成学习的前提。定时学习,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每天必须保证必要的学习时间,二是到了该学习的时候马上学习。人脑也像机器一样,功率是一定的,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大量的学习内容输入到大脑里去。因此,学习需要长流水不断线,需要安排足够的时间。一个人只要一日三餐,常年不断,虽粗茶淡饭,也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如果饥一顿饱一顿,虽吃山珍海味,也难有好体格。与此相似,知识必须日积月累,才能武装出聪明的头脑,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然事倍功半。俗话说:“不能一口吃个胖子,”“不能一锹挖个井”,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因此说,定时学习是完成学习计划的前提。
定量学习是完成学习计划的保证。学习计划是通向学习目标的道路,定量地完成学习计划,就等于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进,在计划的指导下,当知识的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便到达了目标。没有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飞跃。知识积累的总量是由每日、每时学习的份量累加起来的。
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许多学生学习缺乏应有的计划,既不定时,也不定量,从形式到内容全是被动式的,老师推一推,他就动一动。在学习的时间安排上,总是先松后紧;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喜欢搞临考突击。往往是老师留作业,就做一做,不留作业,不做要求的,就概不理睬。记忆内容欠帐,复习欠帐,导致知识的链条断档,老师讲课跟不上趟儿。这样学到的知识,不但数量少,而且质量差,往往是“水过地皮湿”,经不起严格的检验。也有的同学,在该记的没有记住、该懂的没有搞懂之前就忙于去做课外难题,题是勉强会做了,但没有掌握规律,没有抓住根本。因此,定时定量执行学习计划的学习习惯,是实现目标,获得知识的法宝。
(一)从小抓起,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易于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如有的学生有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即使在老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彻底改掉。很多人认为小学低年级要让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级习惯自然就养成了是极其错误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统统一下子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中学,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那种不遵循习惯形成规律,幻想一朝一夕就养成某种高级学习习惯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极其有害的。
(二)严格要求,偶有偏离,及时调整。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与班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作为学生,自己也要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比如,发现自己的字写得不端正了,发现上课时自己精神不集中了,发现自己没有执行或没有完成学习计划了…..立即作出调整。培养习惯,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及时调整到对的轨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条小路便踩出来了。
(三)树立榜样,启发自觉,互相促进。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给他们多讲一些名人持之以恒,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等方面的故事。引导他们多读一些课外书籍,从中感受良好习惯对一个人成材的重要影响,从而自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人生的确是太重要了,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再仔细分析一下,就会越发感到那些教育家的话确实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尤其是在学习问题上,几乎对于每一个人都适用。因此,要想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要想有效地利用时间,我们一定要重视从小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性【第八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加语言沉淀,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入手,主动养成七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认真的阅读习惯首先表现在阅读的时候能够专心致志,把注意力全部放在阅读的对象上。简而言之,就是要用心读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抵制干扰的能力,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其次要在激发兴趣上下工夫,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认真阅读的习惯。
虽然读书多多益善,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加上近年来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目可谓浩如烟海。在大量书籍中,老师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和课标的要求,针对不同年段列出要阅读的书目清单,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为此,针对每年段的课标要求,我都会列出思想健康,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阅读清单,这样学生就不会毫无计划和目标地去阅读。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学生在早晨精力充沛、思想集中,充分利用早晨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书大有益处。在晨读中,学生品味着文章的语言,感悟着语言文字的美,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快乐地理解文章、读懂文章,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技巧,而且又提高了学生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充分利用好晨读尤为重要,老师切忌在晨读时间内处理班务。在晨读时,老师或与学生一起读,或辅导朗读能力差的学生,或组织学生进行晨读比赛,或让学生跟着录音读,学生在快乐的晨读氛围中度过,他们会自不而然地喜欢上晨读,期待每天的晨读。
除了每天的晨读外,老师还要每天布置学生在校外的读书时间和内容,要求学生要在大致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阅读内容。低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20分钟的阅读时间,中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30分钟以上的阅读时间,高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1小时左右的阅读时间。老师可根据当天教学的内容布置相关内容的阅读,如,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就读《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学习了《冬阳·童年·骆驼队》就读《城南旧事》一书,也可根据列出的清单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书,主要靠老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在教学新课时,第一次读是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第二次读要求理解一些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第三次读则是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四次读就是理解课文主旨。以上“四步曲”就是在阅读时做到了有的放矢。教师在让学生反复读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归纳方法,如如何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将理解的词语说出一句话,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并鼓励学生把读书“四步曲”及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中,日积月累就能形成有目的的读书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1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感悟,总会有触动心灵的地方,如果把这些点滴体会用读书卡的方式记录下来,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又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能力,真可谓“一箭双雕。”读书卡中可设置书名、作者、增识的字、好词好句、主要内容、我的感悟等。学生记录那些美好情愫的文字,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那些精彩的描写、精辟的议论、优美的抒情、名人名言、凡人妙语,可以帮助孩子们分清真善美、假恶丑。
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就是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勾画、一边品味,用一些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重要的字、词、句,划出层次,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读透文章,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真正有自己的见解,达到既忘我又有我的境界。圈点勾画可要求低年段的学生,作批注则是要求中高年段的学生,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是极好的。
“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勤于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才会因为会阅读而更加地爱语文!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服务承诺书投标样例(通用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