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校共育为“双减”筑基赋能
浦城县官路中心小学 **
[摘要] 孩子的学习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无私奉献,亦离不开教师的谆谆教导。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作为孩子教育成长的两大主阵地,学校和家庭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让家校合作共育,为“双减”政策下,孩子的学习成长筑基赋能,也成为学界探讨的重要议题。小学家校共育合作中,教师又应如何把面临的困境转化为教育合力?如何通过合力,给“双减”筑基赋能,引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呢?
[关键词] 家校共育;双减政策;困境;策略;筑基赋能
随着20xx年“双减”教育政策的落地与20xx年《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我国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行渐近,家校共育也成为“双减”背景下的主旋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1]可见,家校共育是保证孩子全面成长不可或缺的条件。家校共育不仅可以有效整合更多的教育资源,共育水平更是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状况。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仿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影响着孩子的一生。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不仅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引路人,还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传授人,更是学生培养基本素养的关键人。所以,在孩子的教育成长中,家庭和学校这两位“教育者”,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孩子提出一致的要求,更要志同道合,抱着一样的信念。然而,随着家校共育合作的推进,却暴露出了许多在合作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如:教育观念存在冲突、主体界限责任不清、合作意识比较淡薄、共育形式相对单一等。[2]面对如此困境,我们又应如何构建良好的家校共育生态,为“双减”教育筑基赋能呢?
一、解决观念冲突,减少问题诘难
“双减”政策的实施是自上而下的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工作。减少家校之间的沟通距离,减轻家长对“双减”政策在校本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抵触心理和消极情绪,是家校协同共育的基础,亦是稳固家校协同育人的纽带。从国家颁布“双减”政策伊始,各种针对“双减”的教育教学活动,就在如火如荼的探索和实践中应运而生。这些丰富多彩的“双减”行动确实在减负提效上发挥了良好的效果。然而,突如其来的“双减”行动,在实施了一段时间后,也给部分家长的心理添上了顾虑与担忧。[3]担心“双减”后,作业少了,学习质量会受到影响;担心“双减”后,不能参加课外补习,孩子的成绩得不到提升;更担心“双减”会与当下的评价体系相抵触.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各种抵触心理、消极情绪为“双减”下的家校共育推进蒙上了一层阴影。
针对这些顾虑和担忧,我们迅速采取了行动。利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家访活动。一方面让家长全面了解“双减”政策的意义以及背后所传递的育人导向;另一方面,结合学校在“双减”政策下的所作所为,为家长全面剖析其给孩子成长道路和发展中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在平时的家校联系中,及时和家长沟通,交换孩子在校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既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学习的过程性痕迹,也让家长在比较中感受到“双减”为孩子所带来的正能量。
二、明确责任边界,培养合作意识
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们在社会生存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复杂的任务,社会对学校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如果没有具有教育素养的家长配合,无论学校付出多大的努力,都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1]现如今,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仍故步自封,教育观念不够科学合理,家校共育过程职责边界更是模糊不清。[4]许多家长把学校当做是培养孩子的唯一场所。或许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亦或是受工作等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把本应自己履行的家庭教育职责推脱给学校。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结构要素,家长教育管理者的缺位,必然导致孩子教育的缺失。在“双减”视域下,尤是如此。参与意识淡薄,合育意识匮乏,双方沟通低效,教育成效细微,无法形成教育合力!
想要在“双减”视域下,为孩子的教育成长筑基赋能、添砖加瓦。就要加强教师和家长的思想观念,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改变“剧场效应”,强化家校双方的合作意识,让家长主动且积极地参与到教育管理中来。[5]例如:针对家校合作匮乏的问题。学校会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校外相关专家的经验并开展关于家校合作的研讨会,提升教师们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学校举办开放周活动,让家长参观了解体验孩子的校园日常,唤醒家长教育主人翁精神;组织家长座谈会,丰富家长教育专业知识,强化家校共育意识等。
三、丰富共育形式,实现教育成效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传统家校合作的固有模式已无法联通家校合育的这座桥梁。例如传统家长会,基本就是班主任和各科老师汇报班级学生情况。即使有个别家长参与,也是优秀学生家长上台发言,分享育儿经验以供其他家长参考罢了。家长参与度低,活动形式亦过于单一。不仅没有真正发挥出家校共育的优势,还把教师和家长放在了不平等的地位上,从而致使家庭教育边缘化。科技在日新月异,教育亦应与时俱进。教育工作者应取传统之精华,去传统之糟粕,推陈出新,丰富共育形式,实现共育成效。
借着“双减”政策落地的东风,我们更应勇于突破家校合作的时空限制,丰富合作共育形式。不在只局限于传统共育模式。可以引人微信、钉钉、班级小助手等各类网络软件,利用各类网络软件来完成日常的家校合作交流。例如:打破传统家长会议模式,在家长会议召开前,班主任通过网络平台先向家长传达会议主题。并在征求家长意愿的基础上,分配一些家长会议任务,以便让家长真正地参与到会议中来。家长参与度高,家校共育互通有无,才能真正提出具有价值的建议和看法;才能真正形成家校共育合力,提升家校共育的效率与质量。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视域下,小学教育阶段的教学工作也有了全新的进展。其教学方向和教学重心也朝更加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化迈进。“双减”并非是一减了之,一减就万事大吉的。在“双减”的教育背景之下,家校合作共育显得尤为迫切,同时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教师与家长都身负着教育的使命,只有当两者之间共同协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真正使其踏上减负学习之旅!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世界教育经典丛书.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格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36
[2]张馨月.“双减“下家校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会科学前沿,20xx(11).
[3]靳宁宁.国内教育焦虑研究述评[J].北京: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xx(03):31-35.
[4]刘黎.浅谈家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串味”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5:73-75.
[5]杨雪梅.王维.基于家校社协同的“双减”推进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xx(02):104.
上一篇:那些感动我的事范文【精彩8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