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论文(精编5篇)
【导言】此例“设计学论文(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设计概论论文1
一、创意生成阶段
该阶段包含了两个基本活动环节:组内创意互动和组间创意交流。
1、组内创意互动,指就给定的某个主题(本项目中如“中国消费者喜欢的形状、外观等”)进行快速创意表现,并将自己所画的表现图贴在每个房间墙壁上;接着,每人从所有其他人的表现图中挑选自己喜欢的图进行“提升和完善”;然后,将这些经过自己改善过的别人的创意表现图和自己最初的创意想法结合,并做出满意的组合;最后,所有人以小组形式从这些组合创意图中提炼出创意点,并以便贴备注形式贴于创意表现图四周。
2、组间创意交流,指各小组从所有的创意表现图及创意点中挑选出感兴趣的,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意发散;接着,对二次创意点进行故事板表现;然后,依据表现的场景进行产品概念设计;最后,小组合作进行创意概念的展示。
二、目标对象的初识
在该阶段对目标对象有了初步认识,参与学生被重新分成小组,就给定的主题(本阶段如“家居风格的趋势”、“奢侈品或服务购买/体验经历”“、休闲时光”“、私家车”等)进行两个小时的讨论,最终形成展示文稿;然后,根据各小组的展示详情,挑选出趣点,再重新分配小组成员,形成最终的小组分配;最后,经过多次“采访者—被访者”循环模拟入户调研情况,实施入户调研(包括目标消费者家中和奢侈品销售/体验店两种类型)。
三、理解被访者
首先,在入户调研得到的影音资料基础上,构建角色模型,并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信息互换;接着,从墙上找出与角色匹配的创意想法;然后,提炼出直接和间接的需求点;最后,形成报告文稿。
四、创意表现和甄选
首先,每组挑选出三个感兴趣的概念,进行深化,并按照以下核心问题展示给其他队员和导师:
1、它能提供给消费者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2、市场上类似的产品是什么?
3、它的独特性何在?
4、它如何传递品牌的理念?然后,通过所有人讨论评估,每组决定出最后两个可以作为最终产品开发的概念,并作快速的sketch和storyboard表现;最后,根据既定的限制范围,做出需求和创意间的平衡。
五、设计概念的深化
就每组的两个最终概念做行业预估找出市场中的竞争点和消费的核心价值,以此做快速表现,并为此概念命名。
六、设计概念展示与设计活动的展开
将概念产品进行讲解展示。探讨概念如何实现的问题,选择那些尚未有成熟产品问世,且未被以往产品使用过的新技术;概念的制造和成本问题;概念产品的材质和色彩;产品的销售方式等。此外,还要考虑其体验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展示。
七、物理/交互模拟模型
电子工程、设计学、心理学和机械工程专业的同学就共同探讨过的展示概念进行模型制作。
八、模型的完成、展台和视觉传达方面的设计
对所有模型的完善,并完成如何在短时间内进行有效信息的最大化传达。
九、最终展示和评选
每组进行二十分钟的最终结果汇报和讨论答辩。由设计总监和市场经理对每组概念产品进行评价,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汇总,通过远程视频汇总给丹麦创新中心。
此外,对每组的概念产品进行产品家族系列的定位和市场预估,从而做出客观的评价,而非主观的优先级排名。项目中用到的一种LoopUX用户调研方法,指根据调研目的对目标对象的调研任务(主要指入户调研)进行循环模拟练习,以达到调研效果的最优化。主要用到了录音—标注法、情感相片记录法、关键点访谈法和结构分析法。
得益于优秀的时间管理和优质的任务执行力,本项目最终成果颇丰,除完成主要的研究目的之外,有很多偶然的收获也得到了认可。对于新产品开发而言,设计师作为管理者的作用很受重视,设计作为核心技术,并辅以设计调研进行验证和完善的方法成为了公司规范。
设计论文2
在皮具箱包标志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皮革的材质特征,尤其是人对皮革材料的心理认知。首先皮革能给人带来亲切感。日本设计大师黑川雅之在《素材与身体》中提到,“同样作为动物的人类,对动物的皮革,有一种没有理由的亲切感。这是一种人对材料的重要身体感觉。”人们对皮革材质的亲切感是藏在人类共同的感知记忆里的。皮革材料的第二大特征是独特性。由于自身性质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触感和色泽。即便是同一种皮革,也会由于个体的差别形成多种多样的肌理。这些细小的不同为皮革产品带来与生俱来独特性。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没有相同的两块皮革。正是因为皮革材质的独特性,皮革产品才有独一无二的高贵魅力。皮革材质的第三个特征就是和用户有一种时间上的互动。由于皮革产品使用环境的差异,在与使用者日积月累的互动中,皮革表面因日晒光照、摩擦触碰会产生颜色和触感上的变化。在油脂和光照的潜移默化下,随着时间的推移,皮革表面渐渐产生变色变光的现象,而这种细腻变化源自于皮革制品与使用者之间的“交流”,这就是皮革材质的互动性特征。皮革材质的亲切感、独特性和互动性决定了皮革产品品牌标志在设计上要体现出柔美、精致而富于变化的形象特点。
2箱包的品牌定位
皮具箱包品牌的自身定位是影响箱包标志设计第二大因素。这里的品牌定位更重要的是指产品的功能定位和目标市场定位。“区区方寸间,容纳百器通”,汉朝李冕在《贺西楼》中这样描述箱包的功能。箱包即为装纳物品的箱子和包袋。从实用功能上看皮革箱包主要有行李箱、女士手提包、商务包、钱包这四大类。箱包发展到今天,已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实用功能上,它更大的意义在于它的装饰功能上。不同的人对待其装饰功能也是各有不同。从箱包角度看,行李箱和商务包需要更多的考虑箱包的功能性,内部结构的合理性;手提包和钱包的价值更多是在于其审美装饰功能上。从使用者角度看,年轻人喜欢造型时尚、色彩靓丽的箱包;中年人更偏爱箱包所传达出的大气、稳重的感觉。如果标志的设计只考虑形式上的审美而忽略了功能和目标市场的定位一定会适得其反。比如一个品牌主打的产品是男士商务包,但是其标志设计的过于柔美,即便它具有形式美感也不可能打开市场。所以箱包品牌的标志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品牌定位。只有标志形象充分符合品牌定位时,品牌产品才能被目标市场的消费者接受,进而帮助品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开辟一方沃土。
3大众审美的时代性
艺术设计论文3
关键词:宗教艺术宗教崇拜艺术
在艺术史发展过程中宗教元素一直伴随而来。我们把宗教与艺术,放到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上公正地看,就不难发现,宗教和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内在的联系。有人认为原始人对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了解宗教和艺术的关系,可以让我们更加认识宗教艺术遗产和现今的宗教艺术,对认识宗教和艺术这两种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什么是宗教艺术
宗教艺术是以表现宗教观念,宣扬宗教教理,跟宗教仪式结合在一起或者以宗教崇拜为目的的艺术。它是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精神、宗教仪式与艺术形式的结合。
宗教经典与宗教仪式中文学色彩较浓的神话传说、故事。如《圣经》中的洪水神话与伊甸园的故事,佛经中的太子成道故事等等。这些故事的结尾往往要点明其所包含的宗教意义,或劝人改恶从善,或告诫人严守教规,或宣扬神佛的神明与智慧。虽然在宗教经典中许多故事来自民间,但是由于他们自身融入了浓郁的宗教色彩,而且是用来宣传宗教教义,为宗教服务的,就应属于宗教艺术。另外借用艺术形式宣传宗教教义、以宗教崇拜为目的的小说、诗歌、绘画、戏剧、舞蹈等。如音乐,《吕氏春秋·古乐》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葛天氏是传说中的氏族首领,这段配以舞蹈的音乐分为八段:第一段“载民”是歌颂土地恩德的;第二段“玄鸟”歌颂葛天氏部族的图腾;第三段“遂草木”则祈求草木茂盛;第四段“奋五谷”祝愿五谷丰登;第五段“敬天常”崇奉上天;第六段“建帝功”则赞扬天帝的公德无量;第七段“依地德”酬谢土地神祗;第八段“总禽兽之极”祝愿飞禽走兽大量繁衍生殖。这段音乐表明当时的艺术是宗教祭祀仪式、生产活动混融一体的。还有与宗教教义、宗教仪式紧密结合的宗教建筑(包括神坛、祭台、教堂寺庙、佛塔等)、宗教音乐、宗教绘画和宗教雕刻等。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物是最典型的宗教艺术建筑。在清真寺里既能找到浓浓的宗教气氛又能找到宏伟的建筑艺术。伊斯兰伟大先知说:很关爱其仆人,他将大地作为仆人崇拜他的地方。因此,每一位穆斯林当进入任何一座清真寺时都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他认为,在清真寺他是与真主相会,因此他就首先洗净,先涤除人身体外部的污垢,然后诵读古兰经和通过与交言洗涤和纯洁内心世界。因此,所有的穆斯林建筑家和工程师尽其所能将清真寺建得既肃穆又壮观,使仆人与交言时保持更多的精神气氛。
二、宗教艺术的产生
艺术与宗教,在起源时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今天看来属于艺术活动的许多东西,如歌舞、绘画、雕塑、建筑等,在当时却主要是一种宗教活动,而不是单纯审美活动。原始人对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洪野荒蛮的时代,面对那不可理解又不可抗拒的大自然,已经与动物分手而能运用工具、使用火的原始人,便在原始的自意识中萌发出宗教的意识以及原始艺术的意识。当旧石器时代尼安德特人埋葬死者时,在尸骨的周围安放几只羚羊的角,或黄鹿的角,或几件燧石器,它便已具有了宗教的意识与宗教的仪式,这种仪式在当时也便有了宗教艺术的萌芽;当山顶洞人在尸体的周围撒上铁矿粉末,以及用这种赤铁矿粉末去染抹各种穿孔的骨坠、兽齿等装饰物时,它也同样具有了宗教艺术的雏形。
原始宗教对原始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催化和推动作用,成为艺术起源直接的、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动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宗教和艺术之所以从诞生之时起,就如孪生兄弟手拉着手地来到人间,其主要原因在于,宗教和艺术都是原始人为了“掌握”世界和“掌握”自己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它们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与宗教都起源于原始人的社会实践与混沌意识。在原始时代,原始宗教、原始艺术本身又是原始生产活动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生产、宗教、艺术往往是三位一体混融在一起的,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本身既是原始人社会实践的一部分。这种实践行为的混融性便决定了思维意识的混沌性。艺术正是这种混融性实践与混沌性思维的产物。
三、宗教艺术的审美价值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艺术的本质在于审美,没有美,就没有艺术。
艺术设计论文4
“……我们正迅速接近有理性的和有意识的构图的时代,到了那时,画家将自豪的宣称他的作品是构成的①。
设计和艺术从历史的溯源看本是同源,都是造物文化的分合离散所致。因此,他们之间存在着亲密关系是不言而喻的②
关键词
艺术设计设计艺术
一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概念反映
艺术—名词,可以作宾语
设计—动词,可以作主语
偶然在《苏大艺苑》报上阅读了1篇“艺术是我,设计是他”的文章②,其中所表示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艺术与设计两个概念的区别和含义。从而也使我部分的明确了作为艺术和设计的模糊认识。早在几年前(或者说一直延续到现在),我国的艺术工作者已经针对这两者之间关系有所争执,到底设计是不是艺术,设计和艺术能否同一而论的观点一直也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美术观察》也曾经围绕这一问题作了的讨论。综观几十年来,国内工艺美术界对“装饰”、“装饰艺术”、“工艺美术”、“实用美术”、“艺术设计”等概念的逐步过渡和划分,体现了时代的变革和社会对艺术与设计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有人说设计本身就是问题,而艺术不需要解决问题。这个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分歧,与“艺术是我,设计是他”有同工之妙。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在何方呢?又该如何深入认识和重新定位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呢?在这篇文章中,本人斗胆谈一下自己的认识,虽然有兔子谈论死亡的嫌疑,但还是要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本人就三个概念:“艺术设计”、“设计艺术”和“艺术与设计”谈一谈看法。在英文中我们很难看到“ArtDesign”或“DesignArt”,而“ArtandDesign”倒是用得很多,如芬兰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UniversityofArtandDesign),美国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学院(ColumbusCollegeofArtandDesign)等。如果照国外的说法应该是“艺术与设计”较为准确。由此看来国际上将艺术与设计并列而立,体现了两个学科领域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特点。在这里,艺术涵盖了美术、建筑、戏曲、影视和音乐等等的大艺术范围,设计则包括了从手工艺到工业设计的所有设计范围。这样的名称涵盖较广,也比较合理。而且在英文中“Art与“Arts”也有微妙的解释,西方院校名称中采用的大都是“ArtandDesign”,而不是“ArtsandDesign”,实际上在英文里“Arts”体现的是手工艺而不是艺术的多种类。当然,中国自有中国的国情,也不必一切都要以直接翻译过来为准。(参考:《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思考》,蔡军)
对目前我国对“艺术设计”的说法,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对“艺术与设计”的简称或模糊化思维,省略了其中的“and”,这种方式比较概括,但对于艺术和设计的关系表达不明确。一种则是在当前中国特定阶段,设计教育者们对设计的“国情化”解释。所谓“国情化”解释,是在人们还停留在“工艺美术”的概念上,对“设计”的定义缺乏全面理解的情况下,在“设计”前面加注“艺术”二字,使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一概念。然而在“艺术设计”一词中,“艺术”只是定语,它本身成了对“设计”的装饰。同时“艺术设计”还是对过去“装饰”概念的最好演绎,比如过去的室内装饰系就改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系。从更深层看,这一概念反映了中国当代一批工艺美术界学者们对设计的认识。过去一些学者认为只有工艺美术,没有设计,所谓设计只不过是“现代工艺美术”。虽然这一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变化,但认为工艺美术是艺术的一部分,要将其纳入“设计”范围还不如称其为“设计艺术”为好。
这只是从单独层面上划分,对直截了当的采用“设计”这一概念具有严重的妥协态度。忽略了设计艺术基因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催化和促进作用。设计艺术与艺术设计,虽然常常被当作同义术语即使在一些正式的学术讨论中也常被交互使用,但要研究设计艺术,首先要追寻即成事实的真相,但在我国的文化含义中,设计艺术有相对的界限,那界限可以涵概精神的艺术和物化的艺术的领域。从文化发展的观点来看,设计艺术是艺术发展过程中一个从原料加工程序到成品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现实的存在方式,他同人的视觉思维、审美观点、生理需求一样,贯穿于艺术作品创造的始终。从古到今,从原始到成熟,在发展形式上,属于时间维的纵向状态,趋向于潜伏期。与设计艺术相区别,艺术设计更多属于现状的研究范畴。属于空间维的横向状态。趋向于爆发期。可以说当设计艺术处于空间维的横向发展机会中关注的越多,受重视的程度就越大,那么潜伏期也就相应的爆发,其实目前我们所处于的中西文化的碰撞,正是设计艺术的发展爆发期,也正是为什么会产生艺术与设计的争论的原因之一。二从早期的设计与艺术的关联性来看二者今天所承载的任务
艺术为我——十分个性的自我表达行为。
设计为他——立足于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③
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也体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状况,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原始时代大多数人工制品既是工艺品又是艺术品。这一时期的人工制品大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的,着重考虑的是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可用性。而后者是主要的,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的欲望而已。中世纪文艺复兴前的艺术可以说大都体现在建筑上,而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是教堂建筑,它综合了诸类艺术。教堂建筑中所使用的彩绘玻璃、祭坛画、壁画、复制画及佛像、雕刻、曼陀罗等,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同时也被当作一种符咒、信仰的对象。此时的艺术和工艺与生活之间始终是不可分离的一体。
人类生产和创造活动*山草香 *中,实用与美观相结合,赋予物品物质与精神双重作用,这是人类设计活动的一个基本持点。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设计与艺术开始分离走向互有区别的两个独立体系。但无论从设计或从艺术发展轨迹来看,设计与艺术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相互作用的。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达芬奇,他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雕刻家、建筑学家、气象学家、物理学家、工艺师等。同一时代的米开朗基罗、丢勒等都属于兴趣广泛知识渊博的全才。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工艺在分离的同时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时间维和能量态在共同的空间行为下,艺术逐渐转变为独立的意识形态,尤其在所谓多元化的今天,他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一种意识表现形式。(甚至不乏一些伪艺术打着艺术的旗号所作的一系列的艺术的艺术)既然是意识就需要表现形式的存在,这也就客观的要求受众群体的存在通过两者之间的交流过程产生艺术的共鸣。从而进一步的深掘人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把它释放出来。说的明确一点,就是这种声音就是感情,释放这种感情就是的解放思想。不管这种思想是中庸的、颓废的、条件的、压抑的、痛苦的还是激进的、进步的、偶然的、兴奋的。都是形成人类感情的一份子。使个性寓于其性之中。没有个性也没有其性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一提到“个性”人们也许就会直观的认为是艺术家应具有的天性,或天赋。没有个性的艺术家只被人称作行家,匠人,甚至难登大雅之堂之说,这样看来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盲目的追求个性,以怪异、有邪,有意识的人为的结果不能寓于共性之中的个性,不能算是艺术行为,这是生理上的问题,是医生要解决的,在艺术上是没有出路的。
记得我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著名画家史国良在一次聚会中其中有位风格怪异的女画家(听说还很有名气)带着她的女儿,她女儿当然长的很漂亮。于是她笑着问史,说:你看我女儿长的漂亮吗?史说:“就像你的画。”当时那画家便一脸不高兴。从这当中不难看出这位女画家所谓的绘画语言是什么了。她是在为别人而自己,是哗众取宠,是顾弄玄虚,其中不无炒作的嫌疑。艺术为我而他,为共性而个性,从而达到人类精神升华,这才是艺术的真正目的。
画面(或场面)效果空洞的追求视觉效果,受众者只是承担了一份凑热闹的角色,我想这种艺术家们的追求的个性也就很难与别人进行沟通,交流,更不必说艺术的共鸣了。
艺术是我为他,设计是他有我。任何有价值的事物都有其使用价值,在艺术上也同样如此,只是价值表现形式不同罢了,艺术作品的价值是通过使用价值来实现、完成。艺术的使用价值就是作品受众时产生的时代共鸣过程或认知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不能反映其价值。即无价值的存在物。艺术只为我,设计只为他。单方面的体现,很难做出对艺术和设计二者各自的独立概念。事物是矛盾的,在矛盾中寻求统一,方为万物发展根本。古来中国主张“阴阳互补”方可万物归一,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设计在我国是近二三十年来才出现的名词,以前,称之为“经营、布局、营造”。前面我曾提出了设计是解决问题,设计本身就是问题,说白了就是解决人类生活的问题,是为他,--为目标群体。因此要想做出设计就必须了解市场、了解科学、了解目的群体。单凭这些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加上设计者的个性思维和设计提炼,即为他而我,合二为一。否则,只为他没有我,那么,我想信市场上、生活中的一切设计只会产生一个模式,缺乏变化性。正因为艺术上的为我而他、设计上的为他而我的存在,才有人类精神的丰实。知识结构的多元,生活才尽可能的丰姿多彩。
三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进化论---西方思辩文化的十字架
循环论---东方中庸文化的太极图
艺术的发展苟合于文化的发展,众所周知,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于人们的认识论依据和行为的不同。中国的文化在大一统的中庸思想里面潜伏了几千年,道、儒两大思想主使着东方文化主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这种原始认识论在“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模糊逻辑方法中得到精确的认同。完成并履行着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循环论。这种生死轮回的思想,不正是古代乃至近代唯心主义艺术论的动力之源么?艺术发展随着时间维的运动循环向前发展。应和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古代朴素哲学思想、图形1中的第一阶段我们称之为草创期,接下来是成熟期、升华期,最后回到式微期。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轮回。这是丛剖面形式上来分析,但我们的古人更为馄沌,把这种言、象、意的结果--自然转接的的弧线组合成无始无终的太极图。如果说太极图是东方文化的徽标,那么西方进化论文化的徽标可以用十字架表示,这种象限式的思维方式恐怕很难说明新老历史交替再轨迹上的决定论,对于习惯于东方“球体说”的人来说是难以适应的。然而有得必有失,有失方有得,象限论通过形式演变和坐标式的直观框架。揭示了文化发展过程的历史象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又只能在人的自身活动中得到理性的答案。设计艺术在西方的最早形成与发展,正是这种理性答案的结果。人们在理性的基础上看待艺术创作,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的在这种历程、过程和活动中感应、寻找某种确定不变的终极因素。这种思维方式,在“球体说”的文化环境里,人们不会这样考虑,也不愿去考虑。这样,在一定历史意义上说,西方设计艺术早于我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把二者放在同一界面上比较,循环论看到的是运动的相对性,这种两维的运动反映在一维中是同向的,也可以是异向的,这种意识形态只能被人们的直觉感悟,主客观的关系是体验的,不规定的,带有唯心主义的成分。进化论看到的是运动的绝对性(物质是运动的),十字交叉的图形,就映象来说,对立面很明显的不可调和的出现,既有上升,又有下降,既前进,又后退。这种绝对永恒的运动属性,必须用理性的思辩来把握,主客体的关系是规定性的,肯定的。物质和意识之间,再这种进化论的驱动下,变的清晰,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色彩。唯物主义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种意识动态量的反作用,目的就是立足于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即设计,一种具象的,容易被逻辑感知的基因基因。
在古老的东方文明中,从未出现过物质与精神这两极对立的哲学。印度的梵的统一,中国的阴阳与道的对立统一,成为思辩的主力。对于梵与阴阳是无法用科学来解释的,也没有这种要求。通过进化论和循环论这两种文化现象,我们可以简单做出对文化本质的理解,一般来说,东方人重感性而西方人重理性,这也是近代科学都出自西方的原因之一,西方人喜欢用统计、计算、归纳、演绎或综合来分析事理,而中国人偏爱吟诗作赋思维无边联想,以求感性收获。但有一点我们要承认,虽然没有这种要求,不能说明就没有这种意识的存在,只不过是没有形成条文、形成体系记录罢了。以下部分的分析也许可以从中看到这种基因的存在。
四设计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纵横关系
艺术—--最初是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加工而成的“设计”。
设计---始终是由艺术审美做指导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形式”。
看了上面这两句话,你也许还不会感觉到艺术与设计之间的互补关系,要知道,不论是艺术还是设计,它都是为人的艺术和设计,贡布里希曾说过这样一句极端的话:“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有的只是艺术家而已。”(《艺术的历程》)毋庸置疑,艺术的主体只能是艺术家或者艺术作品,艺术史的规律只能是艺术家参与艺术、干预艺术的规律。不论是在洪荒时代的原始艺术,还是在现今文明时代的现代艺术,都是建立在人与人、时代与时代、人与时代的共通共融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没有哪一位艺术家能代表其所处时期的艺术风格,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受时代政治、经济以及艺术家自身的局限因素所制约,毕竟,艺术不是无目的的产物。从最初的艺术动机可窥一斑。从人类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开始,艺术审美性便随着第一件工具的创造体现出来。砍砸器、投枪、骨针、兽皮衣裙、陶器等等大多数人工制品既是工艺品又是艺术品(现在仍把人工制品和手工艺品统称为装饰工艺)。但这一时期的人工制品大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的,着重考虑的是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可用性。而后者是主要的,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的欲望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冶金、造纸、印刷、纺织、航海、机器工业直至现代的电子工业的逐步产生,同时反映在艺术上的也是轰轰烈烈的变革与创新。因此,在不同的时空态的质点上会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设计”的概念已经越来越多的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环境(室内)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设计”和“都市设计”的概念为人们所熟悉。因此,纵观工业设计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设计与艺术经历了最初的一体化,逐渐形成各自不同的专业领域,直至发展为当今设计与技术和艺术之间建立的新融合,设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渗透着艺术的存在,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强调功能主义,而忽略艺术对产品本身的影响,同时也不能过分为表现艺术而忽略功能性,艺术与设计必须完美地结合。
以上是从纵的方向来看,那么从横的方向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在现今的艺术时间维上剖一个截面来研究一下。
设计始终是由艺术审美做指导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形式”。是在人与物、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基础上着眼的,基因与媒介、观念与形式、感觉与表现、主体自由化与客体自由化等等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动态表现。屈指可数的八大艺术分类彼此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这些联系点,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犹如发酵粉一样,伴随引发着艺术动机的草创、成熟、升华。在时间维和能量态的共融交替下形成共通的意识形态,在这里暂且把这种意识形态叫做艺术的血缘关系,或基因关系。它是非物质的,以意识的形式存在,如果说的明确一点,这种基因感觉,就是设计因素的关系存在。他表现在艺术形态上就是设计艺术,表现在思维上就是设计理念。
图中独立的圆代表一门艺术门类(为方便识别起见,用三个表示),但是每一种艺术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这种环环相扣的存在形式暗示了艺术与艺术之间的暧昧关系。在认识、伦理、审美三种存在方式所构建的整个文化格式塔中,同样也可以解释这个暧昧关系。我们的认识角度要从组成艺术品的物质材料开始,这是表象的,直观的存在,如绘画中的颜料、纸张;建筑的石材、木材、钢材的结合;影视的声、光、电等等,所以在这一物质材料的角度上是独立存在的,是以具象的形式存在,是可以被视知觉的或听知觉的,但是看到这里,我们依然还不能说明设计始终是由艺术审美做指导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形式”。现在让我们继续望中间看那块最小、也最集中的部位---审美角度。
马克思说:“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型的”,④这一论点既包含了肯定美的客观存在,是熟悉的:又包含了人是按照美的客观法则和规律去创造这样一种即唯物又辨证的思想。是陌生的。这种即熟悉又陌生的体会,恰当的揭示了具有现代因素的艺术作品的重要特征。对于具有再现因素的优异作品可以产生某种审美经验的感召力。,所以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作为欣赏者,经常触及再现性以及典型化的艺术所带来的特殊的审美动情力。这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经验感知就是潜伏在内心深处的美的作用力表现。是属于人的自身因素。
这种是抽象的,是需要一定的文化层次和心理经验感知的,不同的人文层次产生不同的经验感知。但是,这个过程同样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他需要一种特殊的能够维系艺术形式成立的技术手段,这也就是我们主要所谈论的伦理角度。伦理角度上可以看出它包含很多方面,是最不稳定,也是最复杂的部分,它是一种能量态因素,对不同的艺术分类产生不同的能量,为艺术的再生输送新鲜的血源。它是无形的,但又指导着有形的存在,它是有形的,体现着一种无形得力量。每件艺术品或多或少所包含的这两种作用,起到一个传乘精神与物质的功能。一个立足于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功能。
下面,我们来看这种能量态是如何传乘精神性与物质性的功能。
首先,我们这里有一个黄色的圆和一块兰色的方形,单纯来看它只是一个有色的平面,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当我们把这两个图形并置,看看会发生什么可能。通过并置,你也许会感觉到这两个毫无意义的图形所产生的特殊的联想。这个圆可以是一轮明月,一只玉盘、或者一枚棋子等等。圆与兰色都属于客观物质材料,是造型的元素部分。但是,单纯的物质材料不能说明问题,它是具象的,是毫无意义的存在物,只有与其他物质技术手段产生关系,重新定位物质结构形态。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物质性转换过程。属于造型与非造型艺术形式。简称---形。
当重新定位的物质结构形态,与人们内心精神审美结合,产生的联想形象(明月,玉盘、棋子等)这个过程是经过经验感知的是抽象的精神存在物,简称---神。
原本无意义的色块在赋予了它形与神的手段后,才真正成为形神兼备的艺术品。可以说,没有哪一件艺术品不是建立在审美作用下经过解决物质与精神、形式与内涵、主观与客观的问题下产生的。认识因素、伦理因素、审美因素三者的有机结合,成为创造艺术品的必要条件和手段。通过以上分析,如果把三者独立,分离成三门学科,即:
认识因素------材料学
伦理因素------设计学
审美因素------美学
由于艺术特色的要求不同,以及制作工艺差异,最终呈现的是的艺术面貌也是不一样的,其中,物质材料和设计创作技巧是偶然的,变化的,只有精神审美因素是共通共融的。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这三门学科之间的独立性与交叉性,、把握彼此间的度与量,对多元化艺术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尤其要把握设计因素在艺术创造中的度与量的问题
(1)设计成分增大化,物质成分减小
后果:具象符号减少,抽象符号加大
作品形式:抽象画、分割主义
(2)设计成分减小,物质成分增大化
后果:具象符号加大,抽象符号减少
作品形式:具象画、超写实
(3)设计成分消失,物质成分增大化
后果:具象符号加大,抽象符号消失
作品形式:非艺术作品,无意义存在物
以上三个图形表示:外在物质形态决定内在意识形态,内在意识形态反作用外在物质形态的差异比较,形象的说明了设计因素的增减,制约着形式与精神的后期存在形式。以绘画为例,片面的注重抽象精神存在,也就相应的加大设计因素的介入,从而使多数观赏者感到迷茫或百思不得其解,其中还不算民族、地域、风俗等的影响。这种作品如分割主义、构成主义绘画等。就象现在人们开始对毕加索的怀疑一样,他的艺术到底是曲高和寡还是哗众取宠,还有待于历史的定位和批判。同样,片面的夸大具象形态,忽略了设计成分的介入,必定大大降低削弱精神审美的因子,给人感觉画面就是画面,枯燥而无生气,真实而无意义。这就好比猴子模仿人们翻书,动作和神态很象,但仍然毫无意义。很简单,没有设计因素的介入,空洞的物质因素是没有美感而言的,更没有成为艺术品的可能的。即便是杜尚的尿盆,也需要一个无意识的制造过程,和一个有意识的发现经过。
综上所述,艺术创造---这一精神生产过程----中的主观与客观、精神性与物质性的交叉和多元、多层次的关系,物质因素、设计因素、美学因素的共同编织,也最终要求着意蕴美和形式美的高度统一。这种物化结构的自然结果,才构成了今天丰富的艺术门类。
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再次看来,是孪生关系,彼此间相互依存,设计可以是艺术,艺术包括设计,但不等同于设计。没有设计性的艺术,不是艺术。同样,没有艺术性的设计也不能算是好的设计。
对于艺术与设计的渊源、艺术与设计的争议出现、以及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暂时就谈到这里,这是一个大的问题,由于本人现在知之甚少,颇有个人一面之词,也许我会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研究这个话题。但这也是一个小的问题,上亿年的历史留下了久远的人类文化,残酷的自然选择创造了人类文化,对于艺术与设计的关系答案不在先哲的遗书上,也不在名人的脑袋里,对从事艺术和设计的同僚们应该在书的字眼以外做工夫,深入社会各阶层、各角落中去,从实际出发,这些答案就在大众碌碌起居中、在饮食男女形而下的活动中、在农民黝黑的田野上、在吵吵嚷嚷的菜场上等等等等。
①参见《论艺术里的精神》四川美术出版社,原著(俄)瓦西里。康定斯基,吕澎译
②来源:《苏大艺园》报2001年第十八期第2版作者李超德
③来源;《美术观察》
④来源:《艺术与设计的新联盟》作者:郭成宇河北理工学院机械系
⑤《艺术概论》作者孙美兰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第一版
现代设计论文5
材料语言的基本语汇包括形态、肌理、色彩等。形态指的是材料成型的状态,也就是存在的基本状态,例如,气态、液态、固态等,更细致的状态可以是钢性材料、柔性材料、流性材料等。肌理是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呈现的状态或凸、或凹,或轻,或软,或密,或松等。肌理的变化主要就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变化,虽然它是种自然存在的形态,但是,通过设计者的创造呈现出不同的视觉体验。色彩有三个特征:彩调、明暗、色强。带有不同色彩的材料,以及被赋予色彩的材料都能引起人对色彩的情绪体验,正如马克思所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化的形式”。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都是成功实现了材料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材料与艺术表现同时存在,任何一方都不能独立存在。艺术表现离不开材料,它要建立在材料之上,没有材料而谈艺术表现的做法是空洞的,缺乏物质基础的。人类多年来利用材料造物,选择材料一方面,是依据各种材质的物田昕李智超摘要材料是设计艺术创作的物质基础,材料自身被赋予着天然的审美属性,同时其物质形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性。就中国图形创意的材料研究现状来看,大部分著作和论文的内容多是材料在整个设计领域的探索与应用,尤其是在建筑、装饰及服装设计等领域。很少有单独针对图形创意材料进行深入探索的文献资料。本文从材料语言的角度分析和归纳材料语言在图形创意中的作用和意义,并且围绕材料的发展、材料的物理特性、心理美感和材质的构成等方面进行研究,用材料语言丰富图形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更好地服务于平面设计的相关领域。关键词:材料语言图形创意图形化形式语言理属性;另一方面,还依据这种材料在多年造物史中不断运用而被赋予的意义。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包括理解和掌握材料过程和展示艺术表现的过程。
二、现代图形设计中材料语言的特性
1艺术材料的自然性
我们用心观察可以发现,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的材料来源于自然界,自然界蕴含着丰富的材料资源,经过设计者的创意设计可将天然的材料运用到设计中,表现设计者的感情。例如,自然界的树木、石头等材质表现了朴实、自然、典雅的感觉,将这些天然的材料配上设计者的联想会产生美的艺术魅力。材料的自然属性创造了自然美,蓝色的天空、蜿蜒的小河、潺潺的泉水,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这些大自然赋予的天然属性和特征都是形成自然美的条件。艺术家将材料自然属性的这些作用和意义应用到作品设计中,会增添作品的魅力。
2艺术材料的科技性
材料的发展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必将产生新的材料,利用科技手段设计作品会给人以现代的气息。例如,在海报设计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时会让观众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器官同时被激发,去体会设计者的思想,使人充分体会设计的创造力。材料中科技的应用表现了设计的技术含量,激发观众的兴趣,给观众各个感官以美的享受。从现代设计的材料选择上看,现代材料具有科技性,新材料、制造应用技术、表面处理等方面不断随着科技进步而进步。设计者必须利用各种现代材料和科技把自己的想法以作品的形式展现给观众,例如,材料科学产业、媒体产业、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产业都可以成为设计的材料来源。
3艺术材料的审美性
艺术作品的目的是表现艺术美,也就是表现艺术的审美性,材料的合理运用可以体现审美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质的情感美。材料自身不带有任何情感因素,只有它被设计师所发现,所选用、创造并赋予联想时,材料才有了情感因素。例如,选择了青铜就是选择了历史,选择了神秘、诡异、朴拙和凝重;选择了钢铁就是选择了坚韧、冷酷,也是选择了科技、未来、太空。艺术家对不同材质的合理运用,增添了艺术品的情感美。(2)材料的肌理美。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材料表面都带有与生俱来的美感,材料表面的美与不美是受空间、环境、光线等因素影响的。相对于认识材料的人,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地域的人们对材料也有着不同的视觉感受,这就需要设计师充分地认识材料表面的肌理和质感,找到与其设计最为贴合,最具美感的状态,达到材料艺术性的最大化。
4艺术材料的文化性
材料一直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而发展,材料是创造各种物品的基础,在具有创造性的设计活动中,艺术材料作为客观载体以其独有的身份在设计中起着物质基础的作用。艺术家对材料做各种形式的分析,在作品中注入美学和哲学观点,产生新的效果,其目的和结果是表现人在社会环境中的状态。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在经济、政治、哲学、宗教、审美观念等领域,材料具有历史和文化的内涵。设计者应站在文化的角度全面了解地域环境、人文情况、经济情况等方面,将材料的文化性体现在作品中。人们多年来用材料造物,选择材料首先依据的是其物理的性能,其次就是深层的含义,也就是依据这种材料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多次的运用而被赋予的意义。正如马克思在评价金银的美学属性时说:“它们的美学属性是它们成为满足奢侈、装饰、华丽、炫耀等需要的材料,总之,成为剩余和财富的积极形式。”如果能合理运用这些材料就可以丰富艺术作品的内涵,创造更高的艺术价值。
5艺术材料的观念性
上述谈到的材料的自然性、科技性、文化性、审美性都是从材料的物质属性上去谈,材料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属性,那就是材料的观念性。在现代艺术中,对材料观念性的认识、理解和应用非常重要,如果忽略了对材料观念性的理解,就很难对一些艺术品进行观赏,设计者也很难找到创作的灵感。材料的观念性在概念上理解就是材料的物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所形成的观念。人脑理解材料的不同特性,这些特性在人脑中形成了各种局部概念,将这些概念综合和统一,加以统筹的规划,使之形成完整并且丰富的整体概念。材料运用的好与坏对于设计者创作思想的表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现代图形设计中材料语言的应用与探索
在创作过程中,材料看似漫无秩序,但是在设计者主题的指引下,表现了艺术思想和艺术观念。材料语言在图形创意中的应用是本文探索的目的,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可应用于图形创意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也是非常丰富的。设计者如果用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可以得到很多创作的材料和灵感。在自然界,树木、河水、山川等这些材料都可以用于图形创意;在生活中,书籍、建筑物、饮料瓶等材料可以用于图形创意。当然任何艺术与设计对于材料的运用和把握都不是单一的、理性的固定一种材料的运用,大多设计者会综合利用几个材料去表现创意的主题。下面将分析材料在图形创意中的具体应用。
1天然材料在图形创意中的应用
材料在图形创意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我们会选择被剪断散落一地的头发作为图形创意的肌理,肌理层次丰富自然,同时画面中剪刀留下的负形与材料的选择相互呼应。这也是图形创意的巧妙之所在,就是肌理的选择一定要和所创意的主题具有相关联系。
2人工材料在图形创意中的应用
人工材料是按照人的用途和意愿通过自然材料改造而来,其材质和肌理与自然材料不同。例如,我们将纱网布做成肌理的鱼的图形创意,赋予鱼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并且也给鱼的性格增添了纱网布材质所特有的性格特性。当然人工材料带有创作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3不同材质的材料在图形创意中的应用
利用材料的不同材质,可以丰富图形创意。材质表现材料的一个特征,研究材质,发现材质的特征,例如,软硬、粗细、新旧等性质。不同材质的材料与图形创意协调和统一,表现多种可能性,通过设计创作出更具丰富情感的作品。例如,我们设计一块手表的图形,我们可以将图形创意点放在运用各种不同元素组成的肌理,从而构成的手表的外形,肌理不同所以赋予了手表不同的性格特质,有用晒干的柠檬切成的小段组成表的表盘、指针以及表带;也有用胶片组成的表带;还有全用棉线或者细铁丝和钉子组成的手表等,这些对于不同肌理的手表表现形式的探索,对于丰富图形的创意无疑是很好的试验。因为不同的肌理富有不同的意义,所以不同的肌理材质组成的图形创意(手表)是带有不同的色彩、肌理、质感和文化性。
4不同形态的材料在图形创意中的应用
各种材料可以具有不同的形态,不同形态的材料在画面中的比重及应用对画面语言中色彩、体量、层次、情感等一系列的表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可以选择材料应用中的线状材料作为图形创意的材料,图形由牛仔裤的原材料棉线构成了牛仔裤的形,肌理与主题巧妙地连在了一起,充分发挥的肌理的作用,也为丰富图形创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结语
每一位优秀的设计师都会对材料有着充分的理解和认识,正如瑞士著名建筑师赫尔佐格所言“:有些东西不太引人注意却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目前,材料的合理应用能增强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材料范围广泛,也就给艺术作品提供了广泛的发展方法和发展空间。实践表明,任何图形设计的最终视觉效果都要借助媒介载体来表现,因此,研究图形设计与媒介载体材料或是观念材料的关系,对设计师来讲是及其重要的环节。设计师已逐步从原有传统的设计思维中解脱出来,运用一些新的、独创性的方法来求得视觉和形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