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论驳论文800优质4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读书无用论驳论文800优质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读书无用论驳论文1
读书无用论,这个理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被众多人宣传,有些人认为这个说法不无道理,有些人则认为这个理论大错特错,下面我就来说说我的看法。 读书无用论大概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年轻的时候辛辛苦苦的读书,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换句话说就是上了这么多年学,才挣那么点钱,所以说最后就觉得读书无用。 第二个方面就是,读书读了这么多年,最后长大了书中大部分的知识都给忘了,那么我读书干嘛呢? 我认为读书无用论只是一种片面的、短视的视角,它只看到了某一个时刻,一个人的能力和所拥有的资源不匹配,或者说是文凭和他现在的收入不匹配,就认为这个理论是对的,但是这背后更复杂的原因,读书无用论并没有看到。 首先,人生本就复杂难言,没有哪条路是完全安全,可以确保成功的。在过去的历史里,读书几乎只是贵族们的特权,到后来封建科举制,老百姓们才有机会通过读书考取功名,封妻荫子。那么些个寒窗苦读的日子,最后才有金榜题名的那一刻。因为历史上教育资源来之不易,所以大多数人比较珍惜,另外读书与晋升的途径联系密切,所以读书无用论这个观点很少出现。 现代社会的教育跟过去相比是井喷之势,有更多的人有机会去读书,也就有更多的人有机会去接受高等教育,但是不得不说这些人也有着千差万别。 有的孩子,父母是农民,他们常常告诉孩子,我们苦点无所谓,你好好念书,将来会有本事的,相信这句话很多孩子都听说过。然而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农村出身的孩子,或许很能吃苦,但是因为视野受局限,他们并不知道,这些知识,该怎么用来赚钱。他们看到的倒是老家邻居开挖掘机,已经给家里买了辆面包车。对比自己,仍然在大学里念着不知所以然的书,花着父母的钱。 有的孩子,父母是研究生学历,早早就让孩子看书看电影,学英语练舞蹈。这样家庭出身的孩子,一旦选择努力,那么他们拥有的视野和从小养成的习惯,会帮助他们看得很远很远。 其次,在这么大的世界中,每个人都走着不同的道路。高考早已成为千军万马的搏杀,最后的胜利者走进好的大学,而失败者则走进社会的滚滚红尘中,留下失败的叹息,然后就用消极的语气告诉你,读书无用,你看我读过书,最后不还是混成这个样子。还有的人可能没读过书,但是在社会上饱受挫折,那些挫折你可能都无法想象,最终他们成为成功的人士,而那些不愿意努力的人就以他们为榜样,不去读书,然后这些人就会说,你看他们不是也没上过学,最后不也是成功了。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读了很多书,最后年纪大了都忘了,以前初高中学的各种东西等到大了根本就用不到,这样看,好像读书也的确没什么用。但是我建议你不要这么想,因为即使这些东西你以后可能用不到,但是人生的终点已定,每个人的寿命都只有那么久,你有为何不趁这些时间内多体会一下这个世界的美好呢? 读书,或许不能让我们直接赚到钱,但是我们还是要读书,为什么这样做,是因为我们知道这些知识是正确的,我们确实是要这么做的,而且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世界很大,不读书,你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读书无用论驳论文8002
广州、深圳一带城中村的“包租婆”经常是这样教育他们的小孩:“你整天想着读书这些没用的东西,再这样下去,将来就像租我们房子的大学生一样。”社会习惯于将“读了书的小职员”与“没读书的大老板”相比较,来论证“读书无用论”。
“没读书的大老板”在当下中国无非是以下几类人:一是城乡经商者,包括做商业流通、开商店饭店、做小生意;二是在城乡办厂者,包括企业和家庭作坊;三是包工头;四是包租婆和拆二代;五是乡村混混。这些人有靠能力赚钱的,也有靠拳头吃饭的,还有靠土地增值进项的,但就是没有靠技术成功的。即便是像靠办企业、经商这样创业发家致富的,包括江浙沿海大量的五金加工企业、纺织行业等,技术含量都不高。技术含量不高的行业,主要特点是市场准入门槛低,一般人都能进入这个行业,如五金加工,不需要多少资金,不需要雇工,不需要高深技术,只要有个空间便可开办家庭作坊。这样谁都能够进入这个行业,就容易造成这个行业的高度竞争性,使其利润较低,也使这个行业容易饱和。只有率先进入这个行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才会最终生存下去,从而垄断这个行业,形成对其他要进入这个行业的人的机会排斥。也就是说,行业的技术含量越低,市场准入门槛就越低,而竞争性则越强,最终发展的结果是垄断性就越高,排斥性就越强,致使后来者越难进入这个领域。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很多技术性较弱、市场准入门槛很低的行业造就了一大批“没读书的大老板”,这些大老板垄断着这些行业的资源与市场,排斥其他人的进入。逐渐地,其他人进入这些行业的机会越来越少。即便进来了,要赚钱也越来越难。也就是说,不需要科技含量的小五金创业时代即将成为过去,“没有读书”的人要想再创业成功,已近痴人说梦。
举一个例子,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在全国百强镇中排名很靠前,现有上万家大大小小的工业企业。该镇的发家靠的是改革开放后当地兴起的小五金加工,在20世纪**十年代很快占领全国市场,在当地也涌现出许多农民企业家、亿万富翁。对于这些没读过书的农民企业家来说,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首先是技术。只有少数企业突破技术瓶颈使自己的产品升级换代,而更多的企业则继续做着低端产品,但是他们进入该行业较早,拥有较丰厚的资金,因此能够联合起来垄断该镇的五金市场。其结果是,如果当地农民早年没有通过创业发家致富,之后就不可能再有机会成为一个新的富翁了。
同样,在其他如建筑、饭店、服装、商场等低技术行业,也已形成了市场垄断,市场机会不再对外开放,在这些领域很难再有零起点创业成功者。也就是说,中国以后的发展,很难再出现新的“没读书的大老板”。
未来中国更多的将是“读了书的大老板”,他们出现在科技含量较高的领域。在该领域,市场准入门槛高,能够进来的人较少,饱和程度较低,且技术突破性和创新性强,领域的拓展性强,但垄断性不高。换言之,新进来者可以率先成为“大老板”,后进来者则可以通过领域拓展和技术创新同样成为“大老板”。
所以,如果你现在不读书,未来就不可能通过创业成为“大老板”。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并非所有人都认可“读书无用论”。
大家什么时候听到过知识分子、官宦、资本家等大谈特谈“读书无用论”?什么时候看到过这些家庭不送自己的子女读书而让他们更早地赚钱?你看到的更可能的是,这些家庭会创造一切机会让自己的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在浙江农村,当地成功的农民企业家无不将自己的子女送到国内外名牌大学深造,再不济也要送到国外野鸡大学混一圈,而不是过早地子承父业。
“读书无用论”在中国的市场,主要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和城市中下层家庭,也就是常说的底层社会。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乘着中国发展的东风先富了起来,而更多的人也通过打工、经商赚了钱,他们示范的是“不读书也能赚钱”的效应,也就使得底层社会越来越功利地看待读书,越来越不读书。这些家庭的子女过早地辍学,过早地感受到赚钱的快意,于是嘲笑起还在读书的、读了更多书的同伴来。
但是他们不知道,上层社会不会功利地看待读书。在他们那里,读书是自我提升、自我成长、自我认同、自我归类的过程,是精英自我复制、自我循环的一种机制——通过读书、接受教育,永远留在上层社会。所以,上层社会的家庭会让他们的子女多读书、读好书。
也就是说,中国上层社会没有“读书无用论”,而底层社会却盛行“读书无用论”。有了这个认识,诸君就清楚了:“读书无用论”具有极其浓厚的阶级阶层的隐喻。阶级阶层地位从来不独由经济决定,它是权力、文化和经济的有机统一体,且三者会相互转化。“读书无用论”的出现,既是中国底层社会尝到了中国发展、自己赚钱的甜头后的幻象,也使得他们停止了向上层流动的脚步,走向了自我边缘、自愿底层化。
“读书无用论”无疑是底层社会的一剂毒药。若不及时去除这种思想,中国底层社会便无希望。中国在未来如果还保持在当前的发展速度,社会继续充满活力,底层社会尚可继续做着“不读书也能赚钱”的美梦;反之,社会也快速固化,那么目前处在底层社会的家庭将何去何从?唯一的出路是,丢掉“读书无用论”,趁着还有机会赚钱,用赚来的钱让子女读更多的书。
读书无用论驳论文8003
越来越多农村寒门子弟放弃高考。2010年946万高考考生中,弃考人数近100万,除%的考生选择出国,另外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农村的考生,他们多数选择读职校学技术或打工。资源不均衡,竞争不公平,农村寒门子弟,向上攀爬改变命运真不容易。读书改变命运遭现实挑战,有的大学生说:“花了五六万元,上了四年学,到头来找工作还要拼爹。”)8月28日《人民日报》)
事实的确如此,城市资源的分配体系都在向有钱有权者倾斜。那些成绩优秀者的农家子弟,在未来的道路选择上,都显得异常狭窄。因背后无当官的、或有钱的爹可拼,那么,不仅上行的路难见曙光,就是找到一份稍微稳定,能暂时抵挡一下虚高物价的攻势,也是自己“烧了高香”了。更何况那群并不那么优秀的广大农村寒门学子,他们几乎是靠父母一背太阳一背雨的在田垄上坚守四年,东挪西凑,才勉强让他们大学毕业。可如今,毕业就失业,这对他们及他们家人来说,打击造成的落差无疑是巨大的。
在这一点上,一些法制体系较为健全、就业公平机制较为成熟的'经济发达国家,始终能把社会中最优秀的人用到最关键的岗位上,并设置了有正常的、成熟的、公平的优胜劣汰机制。只要学子能干,选拔机制便不问出身,才华高低决定人才上行的梯度高低;而学子能力平平,不管其爹妈是谁,要谋取高职几乎是不可能的。之前温州交通系统违规招进多名领导干部的子女,被追问后,有关领导以“人之常情”作为挡箭牌。恰是这个“人之常情”,曝露了我们与一些发达国家间的用人观隔阂。
在这种被一些人不怀好意地美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情社会”的长期影响下,在大学生连年扩招致就业压力日渐加剧的情形下,不断有精英人士劝服大学生要将自己当作“普通劳动者”,甚至有人要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去当城市的流动小商贩,不要对现成的岗位“挑肥捡瘦”。显然,这种劝说看似和善,实则不怀好意。他们不外乎还是想掩蔽当前“就业不公”的社会现实,继续让“拼爹”游戏玩下去。众所周知,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全民免费教育不同的是,一个孩子通过10多年的寒窗苦读最终成为一名持有大学文凭的“普通劳动者”,家长需付出20万至40万的与他们的低收入严重背离的高额费用。这对广大农村娃来说,可以说全家人已到“砸锅卖铁”的地步了。
再联系到“父亲为供儿上大学每天工作18小时在中秋节猝死”,“劳作母亲为凑够女儿念大学的学费累死猪圈旁”,“为儿上大学55岁的人力车夫累死在闹市街头”,“两个娃儿同时考上大学,最后抽签决定谁去读”……一边是我国高校教育费用20多年上涨超过25倍,因上学贵无奈失学的现象和“新读书无用论思潮”的重新抬头;一边却是站着说话不腰痛的精英不厌其烦地劝学子乃至家长要正确面对上学贵和就业难形势。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社会的悲哀,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社会对寒门学子的极端冷漠。
读书无用论驳论文8004
书可以教会我们很多处世的方式,但他没有教我们什么时候应该怎样做。他只是机械地告诉我们,有几条路可以走,但做出最后决定的还是自己。但往往我们只会选择曾经走过的那一条,因为书告诉我们的其他路,有太多的未知和扭曲。比如说别人侮辱了你,你应该觉得愤怒,单数告诫你,你要平和,你要宽恕,如果你选择了树的`那条路,压抑了本意,积聚了愤怒,内心只会更加急躁。相反,或许你大骂一顿后,反倒是舒畅了,仰笑离去。 看不同的书,总会有不同的结论,这本书告诉你要学愚公移山坚守执着,那本书就提醒你学鲁迅三改其至懂得放弃。这边告诉你要孔融让梨内敛谦让,那边就告诉你要毛遂自荐自赏自信。这边告诉你欲速则不达,那边告诉你快刀斩乱麻。这边让你破釜沉舟一鼓作气,那边则叫你三思后行留条退路。这边让你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那边则告诉你忠言逆耳利于行。于是你晕头转向,选对了你就功成名就,光照历史,选错了,那不好意思,滚一边去吧。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面对五花八门的选项,你迷惘矛盾,而你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怎么办 所以往往我们的选择,不是前人之书所指引我们的,更多是通过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跌撞中所领悟的。当那些早已练就自我,达到非人高度的圣人,着书来告诉我们捷径,让我们少走点弯路时,他们往往忘记了,人在不断成长的道路中,没有所谓的捷径,我们始终会做错一些东西,也会做对一些东西,然后才会走出自己的路。你不可能把别人的人生复制到自己身上,就更不可能用别人的选择决定你的人生。所谓读书,不过是告诉我们是非善恶,告诉我们人生有多少种选项,但下决定的还是在于自己。你可以借鉴,切不可模仿。
读书无用论驳论文8005
中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民族,过去曾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说,据说连美国的教师节,都特意设在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诞辰日,可见这一点是名声在外的。现在天下太平,居然有这么多人认为读书无用,这的确是国之大事,不可不察。 大家认为读书无用,摆在桌面上的理由,就是大学生就业难。现在大学收费这么高,动不动就要农民几十年的收入,教育已经蜕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市场过程,没有多少人有能力为了“兴趣”或“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些奢侈的理由去读书。对教育机构来说,它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对学生及其家长来说,他们追求的则是效用最大化。这个“效用”就是毕业以后的好工作和高收入。如果无法就业,则相当于买了一台不会制冷的冰箱,效用等于零,又不能退货和保修,那当然就是“无用”。 现在我要追问的是:中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8%,大大低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24%的平均水平,更不用说美国的35%了,为什么竟会出现这么严重的就业难呢? 现在是“全球化”时代,一切都要从全球的眼光来看。在我看来,关键在于,由于盲目地开放以及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失误,中国在全球的产业分工中被锁定在了一个低端加工业的位置,需要的仅仅是一些受过中等教育的蓝领工人(有大学生顿悟:“读太多书没用,初中就够了”),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白领工作岗位提供给大学生。 排斥大学生的机制是这样发生作用的:为了尽快提高精英阶层的消费水平,中国的消费品产业往往采取了直接从国外进口生产线的方式,结果使中国自身的装备工业(即生产线的设计制造技术和成套装置技术)由于失去了市场而在整体上陷入困境,大量国企破产倒闭,大量的白领工作岗位也因此丧失。而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和国外商品的大量涌入,更是连大批民营的民族产业也挤垮了。虽然外资也会带来一些就业机会,但统计显示,外资在中国每提供一个就业机会,就同时“消灭”三到四个工作机会。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全球化”正是造成中国产业分工位居低端,从而间接导致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决定性原因。 奇怪的是,很多大学生对导致自己陷入困境的“全球化”程序却是持一种热情拥抱的态度。之所以会这样,除了一些主流经济学家的刻意误导之外,许多人可能会认为这有利于使自己的消费水平迅速与发达国家接轨。但大学生们陷入的一个最致命的误区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必须首先要成为一个“生产者”,也就是说要先就业,然后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在能够容纳自己就业的产业被挤垮,大学生成为“靠低保生活”的多余人口时,好莱坞电影中展示的那种有房有车的中产阶级生活,可能越发像是梦中的景象了。 理解了这些原因,我们就能够明白读书究竟为什么会“无用”了;我们也就能够明白说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他们“不能转变观念”,为什么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可耻言论了;我们也能够明白教育部门在专业设定、扩招与否上大做文章对解决就业难问题基本上是无济于事的了……
读书无用论驳论文8008006
中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民族,过去曾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说,据说连美国的教师节,都特意设在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诞辰日,可见这一点是名声在外的。现在天下太平,居然有这么多人认为读书无用,这的确是国之大事,不可不察。 大家认为读书无用,摆在桌面上的理由,就是大学生就业难。现在大学收费这么高,动不动就要农民几十年的收入,教育已经蜕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市场过程,没有多少人有能力为了“兴趣”或“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些奢侈的理由去读书。对教育机构来说,它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对学生及其家长来说,他们追求的则是效用最大化。这个“效用”就是毕业以后的好工作和高收入。如果无法就业,则相当于买了一台不会制冷的冰箱,效用等于零,又不能退货和保修,那当然就是“无用”。 现在我要追问的是:中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8%,大大低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24%的平均水平,更不用说美国的35%了,为什么竟会出现这么严重的就业难呢? 现在是“全球化”时代,一切都要从全球的眼光来看。在我看来,关键在于,由于盲目地开放以及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失误,中国在全球的产业分工中被锁定在了一个低端加工业的位置,需要的仅仅是一些受过中等教育的蓝领工人(有大学生顿悟:“读太多书没用,初中就够了”),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白领工作岗位提供给大学生。 排斥大学生的机制是这样发生作用的:为了尽快提高精英阶层的消费水平,中国的消费品产业往往采取了直接从国外进口生产线的方式,结果使中国自身的装备工业(即生产线的设计制造技术和成套设备技术)由于失去了市场而在整体上陷入困境,大量国企破产倒闭,大量的白领工作岗位也因此丧失。而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和国外商品的大量涌入,更是连大批民营的民族产业也挤垮了。虽然外资也会带来一些就业机会,但统计显示,外资在中国每提供一个就业机会,就同时“消灭”三到四个工作机会。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全球化”正是造成中国产业分工位居低端,从而间接导致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决定性原因。 奇怪的是,很多大学生对导致自己陷入困境的“全球化”进程却是持一种热情拥抱的态度。之所以会这样,除了一些主流经济学家的刻意误导之外,许多人可能会认为这有利于使自己的消费水平迅速与发达国家接轨。但大学生们陷入的一个最致命的误区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必须首先要成为一个“生产者”,也就是说要先就业,然后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在能够容纳自己就业的产业被挤垮,大学生成为“靠低保生活”的多余人口时,好莱坞电影中展示的那种有房有车的中产阶级生活,可能越发像是梦中的景象了。 理解了这些原因,我们就能够明白读书究竟为什么会“无用”了;我们也就能够明白说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他们“不能转变观念”,为什么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可耻言论了;我们也能够明白教育部门在专业设置、扩招与否上大做文章对解决就业难问题基本上是无济于事的了……
上一篇:沂蒙山导游词讲解(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