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学本学期的总结精编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3年大学本学期的总结精编”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学本学期的总结篇1

光阴流转,2015年已经悄然降临,来到人大读书的第一个学期也接近了尾声。这个学期修了五门课,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国学院开的国学方法课了。它的授课形式很特别,由国学院的博导们依次谈自己的治学体会,相当于由一次次的小型讲座组合而成。老师们都是各个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所攻领域各异,治学门径也各有不同,让我们这些刚刚迈入学术门槛的博士生们大开眼界,不断更新着我们的想法和观念。早在开学之初,诸葛老师就国学研究方法陈述过自己的见解:做学问只有一个方法——刻苦用功。他在许多场合都反反复复强调这样一句话,大意是:如果一个人只读五十本书,再怎么谈方法都没有用,如果他读了五万本书,他自然而然会有自己的方法。这句话一直回响在我的脑海里,在平时的读书

学习

中间我会用它来自我督促,在上方法课中间我会用它来和

其他

老师的说法作比较。

其中梁涛老师说的似乎不大一样,他说在不同的治学阶段都必须找到一本对你影响很大的书,无论是古代典籍还是现代学人的学术著作,如果没有这本书,你就不会有进步。他说自己在本科阶段、读硕阶段、读博阶段、在社科院工作阶段都找到了那样一本书,反复读来,拨云见日,事半功倍。而来到人大国学院的这些年来,学术进步始终不大,就是因为没能找到这样一本书。他还要我们抓住学术热点,举例说当年的

同学

中间,最有成就和影响的不是那些最勤奋的人,而是那些敏锐地感知并把握住了学术前沿、甚至引领了学术潮流的人。他说自己当年就是准确预见到出土简帛的研究前景,才有现在的一番成就。这和诸葛老师所说似乎有别,其实正可以互相发明。诸葛老师说的闭门读书是读原典,是针对当前学术界普遍的浮躁风气而言的,是一个基本的大前提。试问在原典尚且生疏,一切只靠二手材料、靠脱离系统和语境的断章取义、靠人云亦云,如何能揭开事实的本来面目?又遑论把握前沿和热点?古代文学与文化的学问存在于浩如烟海的典籍当中,如果没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功夫,是不可能有

什么

作为的。梁老师无论是在谈自己的读书历程、治学历程、海内外交流历程,无不在深刻演绎着“勤奋”、“博览”的必要性。

沈卫荣老师也在谈“一本书”的重要性。他说曾经在台湾书店买到一本全藏文的

关于

藏传佛教的典籍——《大乘要道密集》,乃帝师八思巴所写,据说可以破解《元史》中根据藏语音译的宫廷密法虚实,扫除关于蒙古人宗教

信仰

的一大疑云。但当时沈老师对藏文一窍不通,只能束之高阁,经过多年磨砺,他渐渐学会了藏文,并从这本书中提取到了相当多的宝贵信息,解决了很多悬而未决的关键性难题。沈老师提到这本秘籍,着重在于说明掌握原典语言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十年磨一剑”的重要性。一本书尚且如此,对于相对可以顺利阅读的典籍,“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更不言而喻。

当初在入学考试时,按要求要写一份攻博的研究计划,我不知道要写什么好,就把自己在阅读文学史时灵机一动想出来的题目写上去,临时设想了一些研究步骤和方法。复试之前,我又在短时间内查阅了一些论文和专著,连天加夜地赶制出了一份较为周详的研究计划。开学之后,诸葛老师提到了这份计划,说根本不具有操作性,属于严重的主题先行,并给我一份学报,上面刊有他对于古代文学研究的思考与总结。我回去仔细将这篇文章看了又看,对自己拍脑袋拟定研究计划的作法无比汗颜。我最终确定的研究范围是单个作家及其作品,老师叫我认真通读再确定具体的研究角度。我以前以为既然读了博士,就应该研究宏大的主题,或者一个时代的创作风貌,或者一个群体的创作情况,而不能像硕士学位论文那样只局限于某一个作家。老师给出的理由,是要我精读,详悉作品并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

心得体会

,而不是一眼扫去、浮光掠影、似懂非懂,否则便会让研究失去价值和意义。在选题大小的问题上,老师提倡选小题目,小题目做深做透比大题目泛泛而谈要有价值。小题目往往也是大题目的切入口,比如当年老师在李贺词的个案研究和周邦彦任职大晟府时间的考证上,就找到了《徽宗词坛研究》的诸多切入口。无论是在那次谈话还是在方法课上,诸葛老师都举出了一些失败的博士论文,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什么叫大而无当,什么叫眼高手低,更重要的是叫我认识到了主题先行的危害。

通过每周的读书报告,诸葛老师用极其简明的语言指导我如何做总结。一开始我以为读书报告就是读书笔记,就是把在书上作的眉批等支离破碎的感想挪到邮箱里。后来老师反复强调总结的重要性,我刚开始还疑惑不解,一周只读了那么一点东西有什么可总结的?不是小题大做吗?后来我渐渐明白了总结的必要性,想到了总结的几大好处:

一、总结前必须要有回顾、梳理、小结,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巩固读过的内容,还可以训练逻辑性和系统性。

二、总结必须要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读书笔记中的只言片语,在详略和取舍中锻炼眼光和感知能力。

三、读书笔记是对所读内容信息的回馈和提炼,而总结则是进一步对读书笔记的回馈和提炼,站在这个高度上可以有更多的新发现。

四、总结可以让人对阅读对象有一个宏观的眼光,帮助人在琐碎的阅读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

与此同时,诸葛老师在每月一次的读书会上也反复强调总结的重要性,包括论文评点人对自己发言的总结以及论文作者对诸人评点的总结。不断阅读、不断总结,是这学期我从诸葛老师那里得到的宝贵的真传。

然而,要读完“五万本书”何其难哉?

以前我读古诗文都要配合着大量的注释来读,一旦脱离今人的注释,就不自信起来,处处怀疑字面上的理解。古人写作喜欢用典,还喜欢用一些古雅的、生僻的辞藻,特别是在宋诗当中更是如此。一些表面看来稀松平常的字词,我都十分敏感地揣测它的来历,然后在网上或者是工具书中到处查询,当然大部分时候我还是验证到了它们背后藏着的“玄机”,有一种破解的快感和如释重负的轻松。但是一旦离开电脑和网络,我都不敢轻易地去读宋诗。这样就导致阅读的速度变得极为缓慢。一个学期下来,我搜寻汇集到的注释已经多达几百页。这就把书读得特别厚,表面上是一本书,实际上有着几本甚至十几本的厚度。长篇累幅、佶屈聱牙的古体诗已经破解完毕,律诗的破解快了许多,以后进入到文章的阅读阶段,由于典故没有那么密集,再除去与前面的重复用典,我想破解的速度自然会更加快。在这第一遍的艰难阅读和破解当中,我不断为每篇作品写着琐细的评点和体会,不断地在其中

寻找

研究的亮点和切入口。在第二次、第三次的阅读中,或者在写关于这个作家作品的单篇论文时,我应该就会有一条通坦的途径和一种深透的眼光。

面对蜗牛般的阅读速度,我有时对自己的谨小慎微也大为怀疑,也暗暗着急。时光催迫,再加上各种各样的课程、作业、考试占去的大量时间,一学期下来,我似乎没有读多少书。按照现行的制度,我又必须及早写出并发表几篇像样的论文。如此一来,认真读书的时间就被分割得支离破碎。我也想一目十行、大而化之地阅读,但是那种强迫症似的担心、疑虑迫使我不得不重回“老牛拉破车”的老路上。老师所说的“五万本书”,大概就像相当于唐僧取经或者红军长征,或者一步磕一个长头的漫漫朝圣之路,绝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然而,做学问性质的阅读又远非停留在字词典故的层面,更需要在此基础上永无止境地攀登。

程千帆先生在《漫谈古代文学的基本方法——两点论》的讲座中,说:“人类通过自己的物质

生活

使大脑发达起来,那么就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对客观事物观察以后总结出来的,我们一般称之为形象思维。……另外一种思维,是根据生活经验对客观事物做出判断,一般称为逻辑思维,产生于哲学、历史等需要推理的学问中。二者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互支撑。根据我国目前的学术风气,有一点没有认真考虑,就是多数时间是对客观事物的估量和研究,而忽略了文学本身是一种情感作用,从情感开始,然后回归到情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不同时进行,对你们来说是很吃亏的。……我希望头一点告诉你们的,就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并重,对古代文学的作品理解要用

心灵

的火花去撞击古人,而不是纯粹地运用逻辑思维。……现在我们南大有一个很好的学风,就是要求一定要同时注意两方面:一方面是文艺学,从美学的观点分析理解诗人的心理;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书面上和考古所得的各种材料,包括国外汉学家的材料。我们工作的目的,研究的最高希望就是文艺学和文献学两者的精密结合。这要求一方面要有比较深刻的美学艺术修养,其中包括创作经验在内;另一方面要有深厚的文献学知识,要懂得版本、目录,要懂得音韵训诂,还要懂风俗、制度等。如果你没有这些知识,你就会有很多东西不懂。……一方面是形象思维,另一方面又要注意逻辑思维;既注重文艺学基础,又注重文献学的基础,这就是我今天所要讲的两点论中主要的两个点。还有文与史,高与大等方面的关系,我们在这里也可以略略谈一谈。对文来说,史就是历史背景,如果你对于一个作品只知道他写得好,而不知道它是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什么人写的,那你只知道了一半,知文而不知史;相反,你也不能知史而不知文,把文学作品完全当成一个史料。高与大是有区别又相通的两点,做学问应该积累到很高的程度,但基础要非常好。一方面是广博,一方面是精深。”

这个讲座是1996年10月9日程先生在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学科“素心会”第二次活动上做出的。十七年过去了,古代文学学术的现状肯定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程先生所说的两点论:形象、抽象思维结合,文艺学、文献学基础兼备,文与史并驱,高与大双修,始终是颠扑不破的法则。按照这样的标准衡量,在古代文学的漫漫征程上,我也许只相当于一个蹒跚学步的幼儿,整个古代文学的世界在我眼里只是一团迷雾。拿着按照这样的尺度做成的棒槌,敲敲我木鱼般的脑袋,只能得到这样的事实:空空如也。我有时在想,古代是一个世界,现代是另一个世界;古代人是一套话语,现代人是另一套话语。尽管其中有继承、有过渡,但我们始终是两个世界的人。上辈人和下辈人之间尚且有代沟,朋友和朋友之间尚且有隔阂,两个行业之间尚且“隔行如隔山”,何况是两个世界的人?就像是诸葛老师曾经说过,如果现代人穿越到古代任何一个朝代,都将发现那是地狱。所以诸葛老师让我们阅读《续资治通鉴长编》之类的大部头史书,了解宋人的“祖宗家法”,并且说没有什么方法可言,真正的方法就在于“五万本书”的阅读当中。

这是就知识积累层面而言,而单就程先生说的形象、抽象思维相结合的层面而言,诸葛老师也说文学和历史的研究实际上就是一个“将心比心”的过程:“古人也是人,人所有的正常的生理现象,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古人也是有的。”(诸葛忆兵,陈丽丽《名师访谈:古代文学研究的思考与总结——访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生导师诸葛忆兵教授》《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也许这是最值得人欣慰的地方。

大学本学期学结 [篇2]

时光飞逝,转瞬间10年的这一学期就结束了,这个学期对我来说很充实,除了在

专业

知识上学会了很多以外,更重要的是在方方面面上我也有了很多新的领悟,尤其在做人方面。

这学期开始,从最初的交流练习,节奏练习,模拟动物等一系列的解放天性训练,再到模拟人物练习和观察人物练习,我个人在学习中总结了以下几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从拙劣的纯语言表演转变开始

在最初的练习中,我感觉自己的反应能力和的适应力还算不错,但是多数都是靠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从具体的肢体动作上感受,以自己的

想象

力来进行简单的表演动作练习。在表演上最好看的,演员发挥最好的,往往都是即兴创作出的,最自然最直观的反映,所以在每次表演课上的小练习中,常常会注意以下几点:不要刻意去规定自己和对方的行动;不要规定对方的言语(不是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是一样的);要给予对方强烈的刺激,这样才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交流到位才有助于表演继续下去)

;在构思练习的时候不要把情节规定太满。(这样容易模式化,不利于演员的想象力的发挥,阻碍了演员们的即兴创作的空间);要明确上场后的任务,不要过多的语言,要用心和形体动作感受自身所塑角色场上的微妙变化;不要用表演来解释规定场景,不要用称谓来解释彼此的人物关系。

宇宙万物都是一种自然的机制,表演的观念越强主观意识越强越容易阻碍这种机制,学会思想减负,化零,身心放开,机制自己会启动,空就是满。--这是表演笔记中老师对我说过的话,现在再看这句话我更能吃透其中的意思,因为通过这一学期的表演学习,从实践中我感受过这句话的实质意义。

二,台词和形体的统一性

肢体语言不丰富是我表演上的一大阻碍,由于没有协调的肢体语言从而使我的表演单一化,不准确,不自然。我觉得一个好的演员不仅要把台词准确的表达出来,更要和形体统一化,否则难以形象生动的体现台词的力度和目的性。

每个人每个阶段思想不同领悟也不同,现在回头看看我之前的表演笔记以及之前发现的问题,我又有了更深的体会,更进一步的领悟。

从解放天性练习到模拟人物和观察人物练习的训练,我从一个不知道如何工作的挂名组长变成一个懂得列计划列规矩的负责的组长,其中得到的锻炼是从任何书里或者教学上求不来的。

在表演练习中一些必要的无对象交流往往都要比有对象的双人交流难得多,因为注意力不能停留到一个人身上,要达到注意力集中且不散,节奏分明却不能乱,每个人都彼此要有交流,在观察人物片段的前一阶段我做过许无对象交流的练习,当时觉得是不好掌握但没觉得有多难,虽然许多点都还是比较不细致比较粗糙但一切还是靠即兴发挥自己的信念感又可以随机应变,所以一切都还算自然。

首先,我对所演人物角色感过度的重视,而不是放精力在表演上;其次,我没有深入了解和挖掘所演角色的灵魂,所以在表演上曾一度找不到正确的状态;再次就是我所演人物的性格不鲜明,在舞台上行动线索不明确以至于我说出的每句台词目的性不清晰。再加上节奏不鲜明,考虑得太少,使自己所塑造的人物角色没有了性格和特色感,这曾让我一度感到苦恼,但是每次回课后经过老师的认真耐心点评和调整我似乎又有了希望又找到了方向。

三,要随时随地的关注生活细节                                                                                                    大一第一学期结束后,我感觉除了有新学到的知识以及小小的进步外,更多的还是要自我总结找到下一步自己需要进步的方向和寻求的目标。在假期我需要更多的深入生活,锻炼台词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自己要坚持锻炼,可以练习独白,练习练习声乐,不要浪费漫长的寒假。假期充电迎接新学期的新任务。此外在老师的教导下,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自身的修养有明显进步,凡事忍让三分退三分,虽然有时候还是会有小冲动,小脾气但是我有信心会有完全改进的一天。还有就是做事的态度及纪律性,无规矩不成方圆。我觉得我为人处事方面改变了好多,从原来的急躁变得会心平气和,从不听别人讲话,到听取他人的信息与自己意见相结合,这些都有助于平时的工作和学习。

我相信下个学期我会有更好的表现,同时我也做好了迎接更难考验和挑战的准备。

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

2015级影视表演班 李建博

2011年1月25日

大学本学期学结 [篇3]

进入大学,第一学期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过了,在学业上,好像我并没有太大的收获。但在这个匆匆离去的大学第一学期中,有很多值得我回忆的事。通过这些事,我发现自己进步了,成长了,也学会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踏入大学的大门,第一件事当然是军训。那么多天的训练,真的把我累得够呛,在那个军训场地上,不知挥洒了多少的汗。虽然我皮肤晒得发黑,脚磨出泡,我也感到很快乐。因为通过军训,我学会了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军训,我结交了很多的新同学;通过军训,我开始适应大学的生活。军训,是我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必修课。

军训过后,就要开始大学的学习生活了。本以为大学的课程不会太多,可是我们一进来就有十一门课,吓得我们所有人都叫累,吃不消。可是叫累有什么用呢?课还是照常上,我也逐渐的适应了这样的学习生活。可是有些课开出来,我又学不懂,感觉就是白费了,对我没有多大的用处。比如说,社会学(双语),老师上课用

英语

讲课,普通的英语我也许听得懂,可是社会学上有很多的专用术语,我根本无法听懂。感觉这一学期的社会学,自己的英语水平没有因为它而提高,社会学知识也没有学到多少。有些课,对我来说就有很大的用处。我不仅学会了相关方面的知识,还培养了这方面的'兴趣。比如说,教育学和心理学,教育学的教授在教学上很注重我们是否能接受,讲起课来会很有趣;心理学本来就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所以上课一般听得津津有味。

另外,人体生理解剖学也不错,虽然这门课在开始对于文科生的我来说有点吃力,甚至我还放弃过,有一段时间上课根本不听讲;后来经过导师的提醒,我才知道这一门课对于我来说也很重要,这才从新开始认真学习;最后我发现老师考虑到我们大多是文科生,讲的本来比较浅显易懂;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我学会了很多生活方面应该注意的常识。

一学期的时间,每一门课就结束了,我心里还真有一点不舍,有些科目只掌握了一点皮毛就要叫停,这就是大学的学习生活。我感觉自己根本就没学到多少的知识,心里很空虚。这就是大学与于高中的区别,大学的学业没有高中的繁重,大学没有高中那样的充实感。但是大学有一个很好利用的资源——图书馆,在图书馆里,能找到各种需要的书。可惜在这一学期里,我从图书馆里借出的大多书都没有读完就还回去了,而且几乎没有借相关的专业书,在下一学期里,我一定会好好利用图书馆,帮助我的专业学习。

在期末,我才知道自习室的好处,它给我提供了一个安静的复习空间,但是这一学期已经过去了,平时有时间我不是逛街就是上网,从来没有到自习室去过,想想也觉得挺惭愧的。在下一学期,我不能再像这学期这样浪费时间了,我一定要充分利用自习室把精力多放一些到学业上去。自习室也是一个安静的学习空间。

大学本学期学结 [篇4]

大学本学期学结相关文章:

1.

本学期学结

2.

高中本学期学结

3.

大二本学期学结

4.

初一本学期学结

5.

大学假期学结

6.

大学暑假学结

7.

大学班级学结

8.

大学课程学结

48 13500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