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范例最新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范例最新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第一篇】

论文摘要:高校成人美术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延续和拓展,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贯穿于高校成人美术教育中的主线。成人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美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成人的审美能力。首先,通过绘画实践可以促进审美感受力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它可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诱导出对物质世界探索与创造的欲望;其次,审美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形象思维,它可以激发学员对客观世界的直觉把握力,领悟事物的客观本质。

审美教育重在以美育人、寓育于美。高校成人美术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艺术教育的延续和拓展。其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贯穿于整个高校成人美术教育中的一条主线。作为一个社会人,只有具备了审美能力,才能具备创造美、传播美的能力,才能使人在赏心悦目中自愿接受美的熏陶,实现美术的传播、精神的愉悦、心灵的满足。

1.高校成人美术教育对象是具备一定美术基础并爱好绘画的成年人,具有相对成熟的思维和相对不成熟的技艺、审美。学员来自各行各业,大都有固定职业和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对事物的认识较注重实际,对外界变化多不敏感,而且多数学员的专业水平起点较低。

来自

2.学员学习具有相对较强的功利性和相对不强的艺术性。成人大多是在职的业余学习,脱产学习的比例、时间较少,这就决定了成人学员没有有充裕、完整的时间听课练习。正如加拿大著名的成人教育理论家基德认为的那样:“对于成年人来说,时间与金钱和力气一样宝贵。”成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观念也越来越强化,对时间也越来越珍惜,因此强烈追求快速提升自我,迅速学以致用、学后即用的学习效果。他们总是希望通过学习能够直接有效地解决自身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并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成人学员中,一部分人希望通过学习更多的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出于职称晋升、职务升迁或工种调换等需要的学历文凭要求来学习的。因此,他们的目的都非常明确,抱着尽快掌握一门技能,以便适应工作之需而学习。同时,由于成人美术教育相对时间短、内容多、任务急,因此,学员们往往更多地提出多学习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列素质的提升、审美能力等内容缺乏兴趣和学习动力,由此,教师也侧重于技术、技能的传授,重视培养提高学员的描摹和制作基本能力。短期内重视技术和技能的美术教育显示出十分明显的效果,让学员似乎感受到专业技能的突飞猛进,但他们的感情、个性表现和能动的创造精神却受到了极大扼制,影响了自身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的提高。

成人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美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成人的审美能力,提高其审美素质,其对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的生命感受、综合提高人文素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美的事物能震撼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使人不断走向高尚,走向完美;美的事物也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其知识更丰富,思维更敏捷,智慧更聪颖;美的事物还能增强人的注意力,美好的东西铭刻在心头,记忆到永远。美能够感染人的情绪,提升人的境界,它依靠形象的力量向人们揭示真善美、假恶丑,主要诉之于感性。因此,具备一定的审美修养,经常进行审美活动,可以更好地调节思维方式,有效地提高人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审美能力是人把握美或发现美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素质。它有优劣之别和强弱之分,而这种差别则主要取决于不同个人的经验、智力、教养和生活态度。通过美术教育可以逐步提高学员的审美能力,培养学员的形式美感,使其领略到自然的审美价值,进而提高学员的道德、人格、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品质。

审美能力是人在审美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学员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是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帮助学员调整人生的理想、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趣味。对于高校成人美术教育来说,只教会学员技艺是远远不够的,也背离了美术教育的初衷,应该在注重技术传授的同时,更加注重审美培养。这样,经过高校成人美术教育学员才能真正成为善于发现美、懂得欣赏美、能够创造美、致力于传播美的新时期美术人才。

要从学员客观心理结构出发,充分利用教育和环境对审美活动产生的影响,使他们能够按照美的标准和规律欣赏美、创造美,并避免影响其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尊重、培养、发展学员独特的审美个性,提高其审美能力。成人学员来自不同的地区,从事不同的职业,艺术素质和意识极具个性差异,同一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显然不利于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尽可能地照顾各层次学员的知识特点和审美喜好,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体现出一定弹性,充分体现出对不同审美个性的宽容度。

1.要坚持用绘画实践培养学员审美能力。绘画实践是最利于人的审美创造力的形式,也是促进了人审美感受力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有效方法。绘画实践能更自由地表现人的情感与心绪,更大胆地展现人的幻想和意象,人们可以通过对艺术形象的表现,肯定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诱导出对物质世界探索与创造的欲望,同时也获得了精神解放。但一个审美素质不高的人,即使有着熟练的技艺,也不可能创造出富有生命活力的作品来,这是因为技艺的运用过程始终是和审美活动密切联系的,它可以反映出绘画者的审美层次、审美素质和审美表现技能。成人学员往往绘画功底薄弱,审美能力不高,同时又存在学习时间短、课程任务重的问题。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应更多地强调在自然物象中融人绘画者的情思与想象,强调人与自然物象的内在精神相结合。教师在上课时,应引导学生在审美意识的'作用下,把强烈的表现欲望和丰富的审美情趣结合起来,运用所学的技巧、技法对物象进行提炼、取舍,将物象的本质特征和蕴涵的精神内涵展示出来,创作出鲜活生动的作品,进而不断培养学员敏锐的感受力和强烈的体现自然、社会生活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解力。同时,艺术表现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其本身具有开放性,没有约定俗成的明确意义。而对艺术的理解和理解者的年龄、经历、境遇等各种因素也密切相关。成人学员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成熟的个性和独特的观念认识,必然导致审美趋向和审美理解的无限多样性。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影响或干预学员独特的审美习惯,应该为他们创造愉悦宽松的氛围,使学员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质,不断发展完善审美的独特性,而不是趋同于教师或其他学员的审美感受,最终丧失他们自我与众不同的魅力。在指导绘画训练时,不应要求每个学员都按教师本人的方法感受去完成作品,应该允许学员在表现手法和工具材料上享有一定的自由度,应鼓励学员勇于采取独特风格表达自己对事物的审美感受。

2.要坚持用形象思维培养学员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形象思维,由形象思维激发的对客观世界的直觉把握力,能使人们更全面、直接、迅速地领悟事物的客观本质,并对其产生兴趣,投人情感从而提高人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对周围事物美的感受力。成人学员社会实践经验较多,理解力较强,思维具很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能对美术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能较客观地感受和评价。柏拉图曾说:“我们看见那些图像所以感到快感,就因为我们一面在看,一面在求知,断定每一事物是某一事物。”一般来说,学员对绘画作品地欣赏并不是简单地还原客观物象本身,而是带有自己的思想情感、生活经验和审美趣味,用自己的主观标准去评判作品价值。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视觉化工具,合理选择有代表性的艺术品,全面、形象、直观地对学员呈现信息。从学员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帮助学员感受各类作品的不同审美形态,引发学员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使学员对美术的体验、感受和表现得到充分发挥。如把历代美术名家、古今中外美术流派的作品作为艺术鉴赏和审美对象,使学员从中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达到韵味无穷的审美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绘画作品的鉴赏应该作为提高学员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在讲课时欣赏分析艺术大师作品,如莫奈《睡莲》、《教堂》系列中光影的扑朔迷离;凡・高的《向日葵》、《自画像》充满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心理因素;蒙克的《呐喊》、《生命之舞》传达的苦难、恐惧等,并让学员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把学员的思绪和情感带入画中,由此调动和发挥学员的审美追求,使学员在快速欣赏和感受艺术之美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引导学员以审美的眼光发现美、研究美、表现美。

综上所述,高校成人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使成人学员迅速增强美术技能、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体现美育在人的精神实质与人性内容方面的影响。通过让学员接触了解大量美术作品,促使学员的情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通过让学员绘画和实践专业技术,促使学员的审美个性、意识得到展现和张扬,进而使成人学员加入到社会的审美大循环中,在提高学历、增强专业水平的同时,促进自身心智行为的完善,不断创造更多的审美客体。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第二篇】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心理发展规律,把开发智力、发展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有机结合引入到教与学的全过程。那么在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总结出几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体会,借此与同行交流。

一、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氛围,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为成为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其次,兴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

二、培养创新能力的措施——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精心谋划,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方向与教师不一致时,教师不要要求学生跟着教师走,而应服从于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充分尝试,并通过各种途径去思考、探索获得结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于学生通晓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在活动中如果学生的行动和思维发生障碍时,教师应及时启发和引导,保证活动顺利开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活动的乐趣,体会问题的发生和形成过程。每次数学活动都围绕一个或几个主题展开,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认真观察,不断探索、思考,从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证实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良好途径。归纳和类比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经常利用归纳、类比思维来解决观察到的现象,无异于给学生的创新能力插上了翅膀。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他是“站在巨人的肩上”,这说明牛顿的伟大成就是在学习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要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系统掌握数学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并知道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发展智力和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数学这门学科系统性很强,由很多概念和规律组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类比、抽象、概括、总结与归纳活动,把有关的知识纳入一定的知识体系中,把知识点连结成面,形成知识网络,这样学生在掌握了科学性和规律性的知识之后,智力就会得到相应发展,创新能力也会提高。

四、培养创新能力的素材——教材

仅从数学教学课本上看,其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页上的内容都可以成为创新教育的素材,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因为无论从概念的引入、规律的发展、公式的推导,还是解题方法的设计与改进,无不包含着“创新”这一思维过程。因为对数学问题的“思想化、抽象化、形象化”的处理,充满着创新;各种规律的发现、公式的推导均是创新的结果;对数学例题、习题的分析与解答是学生最佳也是最主要的创新实践。因此用好用全教材,从教材中挖掘创新教育的素材,不仅是现实的也是可行的。只要我们从主观上重视起来,充分利用好我们手中的传统武器——课本,那么创新教育将不再是令人生畏、高不可攀的“珠穆朗玛”。

五、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战场——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师生交往的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并且尽可能的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的发现学生的的个性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善于发问、思考,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习惯,学生自己能看到、能做到的,鼓励学生自己去看、去做、去创新,长期坚持,学生良好的习惯就会形成,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发展。

六、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设疑

科学创新,贵在置疑,创新往往是从“置疑”开始。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只是一个数学技巧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新的问题,都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善疑多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要精心设计各种形式的问题,创设各种问题情境,给学生造疑,使学生欲答不能,欲罢不能,促使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第三篇】

美国在1983-1993年中,视“创造”为教育改革的主题,把创造贯彻于教育的始终。创造性思维能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问题之中,最能适应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的心理。在能力的培养中,不能忽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把它视作思维能力的发展方向,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时应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从形象思维入手,通过感性材料,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创设带有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起关键作用。科学家都是富于创造性的,在课堂上适当介绍魏格纳、李四光等科学家科学发现的事例,能起到诱导学生积极创造的作用。如在学习“黄赤交角及其影响”之后,可提出“目前黄赤交角为23度26分,地球上五带如何?若黄赤交角增大为30度或减小为15度,五带又如何?”等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巩固了对黄赤交角存在意义的理解。

3.开展第二课堂教学,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为创造性思维提供充足的营养。

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教学中,但又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实践证明:学生参加丰富多采的地理课外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工业生产布局、环境污染等社会调查、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等,给学生补充营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第四篇】

论文摘要: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物理教学的灵魂,物理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而且是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主要是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因此,时代的要求促使我们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都师范大学的续佩君老师将物理实验能力分成10个基本层次:

(1)按实验步骤完成;

(2)设计实验记录的表格;

(3)基本量具及仪器的使用;

(4)基本工具的使用;

(5)运用误差理论分析物理实验;

(6)写出物理实验报告;

(7)分析物理实验现象和实验处理;

(8)设计简单的物理实验;

(9)排除简单故障;

(10)根据需要寻找实验仪器的待用品。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专门规定要开设实验“物理实验专题”板块,该模块注重从以下四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经历科学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的物理课程已经淡化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界限。传统的物理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验证某些物理规律、某些物理量的测量。同时,要求学生会进行观察、操作、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在科学的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认真观察老师在课堂上所做的演示实验,大概地了解实验要解决的事情,在大脑中搜集所学相关知识的内容,充分调动思维。在演示实验中应当把实验做得生动有趣,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观察验证性实验,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实验目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入的掌握,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并假设和预见实验结果,充分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强化实验方案的自我设计,增强学生的创造潜能。

传统的物理实验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观测能力、动手能力,妨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学生束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妨碍了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教师通过充分运用学生所学过的物理知识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让学生设计自己物理实验方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像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同样,爱因斯坦也意识到想象力的重要性,他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由此可见丰富的想象力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阿瑞提()对个人创造力的培养提出了十分独道的见解,他认为:与集体生活相补充的“单独性”,与紧张学习工作状态相对比的“闲散状态”,与理性思维相反的“幻想”,以及摆脱禁锢的“自由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创造这样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主动索取性、多向变通性、求异性、综合概括性等创造思维品质。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广泛的空间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三、深入对实验过程和实验误差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物理实验本身就是一个操作过程,以学生分组实验为主,使每个人都有实验操作机会,注重学生手与脑的完美结合去探索万物的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分组实验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相互“切磋”,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丰富和发展,并且还能积累团队工作的经验,这能为学生日后胜任工作岗位作好铺垫。分析实验过程所产生误差是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物理实验中数据的变化,只有科学地分析,才能得到想要的结论,因此对试验误差的分析,不仅能增强学生科学的分析方法能力,而且能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物理规律的本质,通过实验数据的变化来抽象概括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深化实验过程和分析试验误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能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动手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等良好习惯,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重视对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评估,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需要评估,没有评估与交流的物理实验是盲目的,评估与交流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操作中有没有什么不当或者错误?测量结果与真实结果有什么出入,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学会为自己的正确观点进行答辩,并且说出你在实验中是否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为什么,怎样去解决的。在评估与交流活动中达到知识互补的目的,实现创新思维的碰撞。评估与交流的过程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激烈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成功经验,通过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学习好的经验,提高认识,正确理解所获得的新知识。通过评估与交流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错误、弯路甚至失败,这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生还能从中得到良好的宝贵经验,为以后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物理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物理教学的永恒重点。实验是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灵魂,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索的态度,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从而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松岭.物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育理念和策略[j].

[2]吴永熙,张德启.试论物理教育中的课题探究教学.

[3]帅小红.中学物理微格教学教程.

文档为doc格式。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第五篇】

摘要:应用文写作和其它文种有明显的区别,在应用文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阅读文章,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规范地写作各类应用文。写作规范应用文的前提是培养良好的语感可从掌握事务语体的特色、多读文章、把握用语分寸、题旨情境和语气和谐统一、多读多练等方面培养学生语感,增强学生对应用文语言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写出规范的应用文。

应用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应用文独特的写作特色,熟练地写作应用文,除了让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的有关基础知识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即培养学生对应用文语言的理解力和感受力,能够准确把握这类语言的特征,明确它与其他类型文章语言的表达方式、用语技巧和习惯的区别。

培养学生应用文的语感,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应用文事务语体的特征。

事务语体是应用文在处理公私事务中形成的用语习惯,它的特点是语言平实、明确、简要。但由于应用文种类繁多,应用范围广,写作目的各不相同,作用各异,运用语言的差异也很大。如调查报告、广告、总结、普通书信等,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但有时也不排除必要的议论和抒情,属于一般事务语体。这类文章,单位和个人都常用,运用语言时,除少数文章讲求朴实、不尚文才外(这类文章大都用于比较郑重的场合,文本要求工整、严肃),大多格式灵活,比公文事务语体显得生动、活泼,富于感染力。行政公文、规章制度、经济合同等文种,用语则要求庄重、朴素、平实,只对客观事物作如实的说明,表明作者的意图,不追求语言表达的华丽,排斥想象和夸张,也无需激发感情,力求语言朴实无华、言尽意止,属于公文事务语体。

这类文章,有其更明确的语体特征:

(1)用语准确、规范,所用语言多有明确的单意性,为表意确切、避免歧义而形成了词语偏正化的特点;文章中不用语气词、感叹词、儿话词,不用富于描绘性、形象性的词语,同时也排斥方言和口语词汇。

(2)用词精当、简洁、扼要,根据不同文种需要大多采用专业词汇,并习惯使用一套常用的事务性词汇,如开端语:根据、为了、关于、按照等;表态用语:照办、同意、可行、不可、务必等;经办用语:兹经、业经、收悉等。掌握了应用文的这些语体特征,就可对应用文的语言有初步的了解,有助于语感的形成。

其次,要引导学生多读应用文。

通过学习,学生在理论上了解了应用文的理论知识和语体特点,但在具体写作实践中仍无法准确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常用的应用文入手,规范写作应用文,仔细阅读应用文,如从阅读请假条、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会计报表及各类通知等入手,逐步体会这些文章的.语言特点。在分析教材中的例文时,要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仔细分析不同文体的用语特色,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你司x物第128号请示收悉。经研究同意所拟定调整华侨携带进口尼龙鱼丝销售价格等意见,从今年5月1日起执行新的调整价格。”这是一则批复的正文,语言简洁,口气果断,“收悉”、“经研究同意”等词语明确地告诉了请示单位该如何处理所请示事务,文章透出的权威性也从字里行间表现了出来。行政公文用语格外讲究分寸,不同行文方向的文章语气不同,不同的语气则明确地表达出发文单位对发文对象的态度。如请示和报告是上行文,应体现下级机关对上级机关的尊重,言辞要恳切,用语庄重大方,事件表达要清楚,语言要简洁明了,多用祈请性语气,如“请研究”、“望批准”等词语,尾语多用征询用语,如“当否”、“可否”、“是否可行”等等。函件等平行文用语委婉平和,注重礼貌用语的使用,商洽或通报情况时口气要谦和,多使用“望”、“为荷”、“为盼”等征询语气的词语。通知、决定、通报等下行文则用语质朴、严肃,既明确决断,又要适当体恤下情。多用肯定、命令等刚性用语,如“务必”、“请于”、“不得”等;有时也用征询、期望等语气,如“即请查照”、“希即遵照”等。写作时应根据文件的性质、事件的内容、行文的方向而定。

刘勰《文心雕龙·定势》篇中指出:“因情立体,即体成时。”也就是说,语体风格要适应交际目的和内容的需要。因此,阅读和写作应用文时还要体会文章中的题旨情境和语气的和谐统一。如:颁布政令时语气要庄重、严肃,具有权威性;分析数字时的应缜密、精细,具有可信性;提出问题时应恳切、果断,具有逻辑性;下达通报时应明断,商洽问题时要诚挚等等。学生通过认真的阅读、反复的练习,体会不同作用文章的权威性和实用性,对各类应用文的用语要求、语言表达习惯等逐步了解,语感就会不断提高,写作应用文时就会更加规范,表意更加明确。

再次,多写多练也是提高应用文语感的一个途径。

初学者在练习写作时,应从最简单、最常用的文种练起,如各类条据、计划、总结、请示、报告、通知等文种,除注重各文种的固有程式外,还要严格注意不同行文方向的文章的语气、习惯用语、专业术语等的不同,仔细推敲用词、造句,力求用语规范、准确,用语和文章的题旨情境和谐统一。尤其应该注意介词(如根据、为了、关于、按照、鉴于等)、单音节的文言词语如(兹经、悉、拟、洽、系、尚等)以及表目的、原因、对象、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介宾短语(如通过、遵照、由于、对于、随着等)的正确使用。

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注重应用文语言的生动性和活泼性,在一些非行政公文的通用文书中,要注重文章的可读性和通俗性。在调查报告、通报等文种写作中,可以用一些描述性的语言、如在叙述事件过程或场景时,可用适当地用描写和议论的文字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事件更真实、更具现场感。也可用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一些有助于表达涵义的消极的修辞手法,如吃大锅饭、一刀切、经济杠杆等词语,增加文章的可读性。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的词汇也广泛用于应用写作中,如:“愿景”“平台”“共识”等,为应用文写作提供了新的、更具时代性的词汇,增添了文章活力。

帮助学生了解应用文不同语体的语言特色,有助于学生了解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写出既规范、又具时代特色的应用文。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第六篇】

摘要:声乐作为一种艺术,属于一种审美意识形态领域,它的发展特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思想道德体系和大众精神文化内涵,并映射了特定时期社会整体审美文化的趋向,本文从声乐艺术的语言审美、情感审美、声腔美和表演审美几个方面入手,结合声乐艺术的发展进展及规律,立足声乐的审美价值,折射音乐的审判意识,培养声乐艺术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审美;声乐;艺术;培养。

声乐艺术的审美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审美特征是多方面的,审美认识、审美能力、审美感受,也不断与时俱进。每一位声乐表演者在表演中如何突出表演效果,让声乐情感更丰富,塑造的形象更丰满、更动人,并挖掘出声乐艺术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奇妙的审美感受,这是每一个歌唱者积极探寻和研究的重点。

一、声乐艺术与审美的关系。

我国古代儒家学派高度重视审美与艺术陶冶,在表演、聆听音乐艺术中追求审美与艺术的结合,从而实现儒家学派“礼乐”的美学宗旨。在正统雅乐的声乐实践过程中,戏曲艺术的美学精神,成为中国古典声乐艺术的典范。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以意境美为自己的最高境界,纵观我国的古代声乐艺术史,声乐传统审美在戏曲艺术成为我国民族传统艺术中的国粹。每个时代独特的审美文化,体现出这一时代的思维共性和审美时尚性。某一时期的声乐艺术抒发了当时审美主体的内在情感,并拍手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生活风尚。因此,声乐艺术反映并构成当时的人民大众社会审美取向,当然同时,大众审美体系又反作用于声乐艺术,使声乐艺术在当时的社会中不断与时俱进,因此,在探索不同时期声乐艺术的文化时,根据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来看待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结合这一时期的具体社会时代背景、客观环境因素,来分析我国审美理念的积淀所呈现出的不同的声乐艺术发展特征,可以为我们建立起开放的、时代的、科学的声乐艺术审美评定体系。

二、声乐艺术的审美角度分析。

声乐的审美是以乐表演艺术为中介,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思想和情感上共鸣,并达成共识的过程。它通过声乐艺术中的语言、音律、声腔和表演等方面来传播,它的审美角度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声乐艺术的语言审美。

声乐艺术是一种音乐语言的传播和表达,通过声乐艺术来表情达意,将声乐艺术作为情感艺术而言,从某种程度上讲,声乐艺术是一种声音化了的语言艺术,是一种全世界的语言,全人类的语言。在声乐审美过程中,文学语言转化为音乐语言,将语言和旋律完美地融合,达到真善美的审美需求。

(二)声腔的审美。

声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它需要通过声腔的音响效果传达。追求歌唱者如果能自如地控制音色,音量,就能使声乐的发声效果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并达到非常好的美感效果。音量和音色控制自如得当,强而不紧,轻而不松。例如:《黄河颂》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在声腔美学上的崇高和优美,给人以听觉上的豪迈,用声腔丰富的表现力,来塑造音乐形象,表达一种英雄的气魄,借声腔的气韵与歌词格调保持一致,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三)声乐的情感审美。

声乐是情感的艺术,因此情感审美是声乐艺术的灵魂。成功的歌唱都表达着歌唱者的心灵感受,倾注着歌唱者的爱憎情感,这也是引起听众共鸣的真正原因所在。如:《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荷把锄头在肩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喔喔喔喔他们唱,还有一支短笛隐约在吹哼,……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衣裳笑意写在脸上,……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喔喔喔喔他们唱……还有一支短笛隐约在吹响,……牧童的歌声在荡漾……在情感审美时真实,听众如往事历历在目,歌唱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听众相互对应,把悠悠乐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曾撩拨起无数人对故乡的思念,那种饱含着浓浓乡情、散发着淡淡的乡愁,这种充满真实的声乐情感,艺术感染力强,唤起广大听众的情感共鸣。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

(四)声乐的表演审美。

在声乐作品的表演过程中,共包含了声乐技巧和表演效果两个方面,演唱者在表演时获得良好的演出效果,除了掌握声乐技巧外,其中对表演中的审美非常重要。《长相知》男女追求爱情场合中少女对唱的歌词。这种以对唱形式追求爱情的形式,在我国不少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早已成为一种古老的传统的表演方式,女主人公一连列举了自然界五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来表达自己追求爱情的心愿,情真意切,将声乐技巧和表演效果相互糅合,通过表演的推动来完成情节的发展。因此,在声乐的审美中,表演审美体验是不可或缺的,歌词与旋律的情景交融,词曲音韵规律的节奏尽可能通过旋律更好的表演和烘托歌词的思想和情感。声乐表演不仅为欣赏者提供审美,并且培养欣赏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声乐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表演者的再创作,它区别于绘画等非表演性艺术门类,声乐通过表演者将声乐作品与听众联系起来,从而最终实现审美价值。那些拥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的声乐作品都是通过精湛的声乐演唱技巧和表演能力赋予声乐艺术崇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声乐演唱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独唱、重唱、合唱三种。从听觉效果来看,声乐独唱的表演形式,常常是单旋律线条的展现,它的表现范围很广,而且是其他演唱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当然很多的声乐作品,其表演效果是通过重唱和合唱的演唱来表达效果,比如《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场面宏大,给人震撼的体验效果。她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的宏大场面,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创作史上的一个经典,她用交响大合唱的形式热情歌颂了祖国的壮美山河,悠久的历史,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斗争精神;痛斥了入侵者的残暴;描述了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展现了人民群众保卫祖国、反抗侵略的壮丽景象。当下的声乐演唱表演的因不同形式的组合来适应新时代审美群体的需求,很多的声乐合唱艺术由于自身的群众性、参与性等表演,突显出声乐审美有着与其他表演形式所不及的重要地位。此外,各种民间或官方组织的合唱比赛促进了大众合唱艺术的发展,很多民间合唱团也极大地鼓舞了群众对于声乐合唱的参与性,促进了民间合唱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他们的声乐表演完美体现了合唱艺术无与伦比的魅力。综上所述,在众多艺术表现形式中,声乐的表现力极其丰富,声乐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它不仅以语言、声腔、情感、表演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其审美功能与价值,还培养和引导了欣赏者的审美能力提升,只有主客体审美意识不断的融合并衍化发展,最终萌生了美的意识与概念,但我们才能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大家的审美能力。总之,声乐艺术的审美是一种综合和多维的审美,它本身存在的形式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而广阔,情感不断深远而富于变化,在声乐艺术的审美研究上,必须把握声乐艺术审美的本质和规律,发现声乐艺术之间存在的深刻的内在联系,才能进一步探索和发展声乐不同于其它艺术的真正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荩《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4.。

[2]田丁.论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j].中国音乐,2002(7).。

[3]李晋伟,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4]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第七篇】

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生的感情投入多少,可以成为评价一堂课的重要指标.课堂教学过程中,触发学生的情感,让师生的.感情在教学中互动,既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又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态度,使学生主动展开思考和判断,并在这过程中掌握各种技能,最后达到认识、理解和提高,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作者:陆克洋作者单位:滨海县刘f小学刊名:成才之路英文刊名:theroadtosuccess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42关键词: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第八篇】

美术教学的改革不仅强调了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为基础,同样也强调了艺术审美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要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教师首先就要从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两方面着重入手。审美感受的能力就是学生在欣赏一项事物的时候可以通过自身的审美思维产生一种内心感受,当学生可以对一项事物产生一种内在和外在的情感认知就能逐渐转化为审美的感受能力。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去寻找身边一些美的事物,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去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其次,所谓的审美创造能力就是学生在进行审美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主观意识和行为,他们可以通过自身的思维模式和想象力去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美创造能力。可以说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能够让学生的艺术个性得到全面的释放,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对社会形成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1.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无论学生是处于初中还是高中的学习阶段,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会普遍忽略美术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这个学科只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课程,抱着玩玩的态度就可以了。而学校也会把重点考试科目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美术这样的学科也就只能作为主课程的陪衬,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主科目代替美术课的做法。但是美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要转变传统思想观念,要和美术教师一起去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审美意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主动了解学生的审美心理。由于学生还处在青春期的叛逆阶段,所以美术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初期阶段,就需要理解和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可根据他们的年龄增长趋势去带领他们接触一些心理上可以接受的艺术形式及艺术领域,比如一些抽象事物就能加强他们的体验感受。其次,在学生学习美术的整个过程中,每个人对绘画的喜好程度和感受程度也是有所不同的,有些喜欢画静物、有些喜欢画抽象,所以根据学生的这种喜好差异和感受差异教师就可以通过个性化教学模式去满足学生的美术需求。

3.通过艺术教学情境去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任何教学都离不开教学情境的设立,而美术教学也一样,如果教师只能按照传统授课方式照着教材去宣读,想必也就不会有多少学生愿意跟着教师去学习了。所以为了促进学生在美术课堂的积极性,教师就需要通过教学情境去营造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愿意参与到其中。例如在讲到《校园的春天》这个单元模块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关的艺术作品,像一些知名的影视作品和艺术家的优秀作品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主题去选择一些比较轻松、幽静的背景音乐,在这样的环境中去进行授课就能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愿意投入在其中去认真学习了。

三、通过不同课程的特点去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通过美术鉴赏课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欣赏课在整个教材当中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而教师就可以通过美术欣赏课去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以及学校的教学资源去带领学生去欣赏一些知名、优秀、容易产生共鸣的艺术作品,教师还可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与学生加强交流与互动。再次,教师也可以自己从网络收集一些更接近我们日常生活的美术作品,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也容易与学生的内心产生共鸣,为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通过设计课程去丰富学生的审美意识。随着近两年新课改的不断改革,美术教学中也呈现出了一些美术设计类的课程,这个课程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展开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向学生展示一些比较好的设计作品,并告诉他们设计作品当中所呈现的艺术价值,再告诉他们如何选择设计材料以及如何搭配不同的色彩,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可以去收集材料了。

3.在素描绘画课中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术教学当中,绘画课程是整个美术教学体系当中的重要核心,它是对学生的绘画技能所进行的一项重要训练,通过绘画课程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最适合不过的。教师在展开绘画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在学生进行绘画的时候对他们进行一些指导,可以是美术技能方面的指导,也可以是创新能力方面的指导。例如在讲临摹课的时候,教师首先就要对临摹作品的特点进行一个详细的讲解,像线条的粗细、事物的整体结构和艺术特点都是要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之后才能去创作的,例如梵高的作品特点就是色彩和线条表达的非常直观,学生不仅要去理解和分析画者的作品艺术表达特点,也要深刻体会绘画者在创作这个作品时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样一来,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会慢慢提高,且美术综合素养也会随之提高。

总结。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让学生可以透过美术的本质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审美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健全的人格,对社会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待生活也能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因此,教师需要在美术教学中去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培养,让学生可以发现身边更多的美好,并通过自身努力去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48 26593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