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分析3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关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分析3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分析1
摘要:当下,小学语文改革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养成的教育目标指导下,以小学生的语文学情和心智发展规律为依据,将语文教学的各环节尝试性的进行了创新改进。其中,阅读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学习动作之一,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语文教学创新的试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培养分析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20-0085-01
阅读,是学生认识和了解世界的望远镜,也是连接心与心的桥梁。学生通过阅读,不仅可以对自己的认字学习成果进行巩固以及提高,还可以为发散性思维的萌生提供培养皿。学生高效阅读能力的具备,无疑就是让学生拥有了一双“火眼金睛”,使学生能够在广泛繁杂的阅读文本内容中准确地获取有效信息,让学生在求取“语文核心素养真经”的道路上能够更加顺利。
1.在阅读教学中丰富语言的积累
小学语文是学生系统性学习语文知识的起始学段,由于学生语文學习经验的不足,所以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的环节上是薄弱的。而阅读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教学内容之一,既是学生语言锻炼的场地,同时也是学生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把学生的“读”放在首位。但是,学生“读”,并不是指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读阅读文本的字音,而是需要在读的过程中,将单个的字串联起来,去感悟连词成句之后所表达的内容以及情感。教师通过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内容的“思”,来实现学生语言素材的积累,让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成长可以获得更多语言知识的支撑,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够在阅读学习中得到培养。例如在《桂花雨》中,作者对桂花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通过将桂花与梅花的对比,写出了桂花的特点,并从中流露出了作者对于桂花的感情。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这段话进行反复朗读感受,让学生在了解写法特点的前提下换一种植物进行仿写,使学生能够在阅读学习中积累到更为丰富的语言,去填充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宝库。
学生除了能够在阅读仿写的过程中积累语言,还可以在阅读背诵中积累语感。语感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抽象的语文能力,但是语文语感的获得能够带给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更大的助力。小学语文课本中不乏优秀的诗歌篇章,教师通过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对其进行背诵记忆,不仅能够加深多样化的语言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在《望洞庭》中,针对诗中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将君山比作小巧玲珑的青螺的大胆想象进行形象化化的诵读记忆,对诗句的韵律、词语字面的意思进行关联,会让学生对短小精悍的词语使用的更加的顺畅,以实现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语感增强的助力下得到提升。当学生的表达能力上去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2.在阅读教学中掌握更多的技能
阅读是一项对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考查较为全面的内容。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不仅语文基础的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接受着检验,学生的思维也同样在被关注。小学学段的学生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依据去对事物进行判别,思维方式较为感性,这种思维方式是片面的,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对阅读文本的内容进行延伸,让学生抽象思维能够在教师的引导带动下得到有效的锻炼。教师通过对学生在阅读后的书写与感悟,能够帮助学生把思维放飞到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除了在阅读教学中掌握基础的字、词、句以外,还可以掌握更多的技能,以此来实现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在《人类的“老师”》中,结合课文人们根据动物特征进行的发明创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根据动植物的特征而创造的发明,通过对被仿照的特征的事物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辩证理性的看待身边的事物。当学生看待问题的思维更加理性的时候,学生的思维线路也就得到了有效的延伸,语文核心素养也由此得到巩固。
3.在阅读教学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值得被学生珍藏一生的宝贵财富,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具备语文自信。语文应该是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的,而不是单纯的因为学校设置了语文课程,所以才开展教学活动的“为了教而教”。阅读,作为考察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自然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对阅读导入形式以及阅读教学方法进行多元化的创新,以此来实现对学生学习关注力的吸引,让学生能够在趣味性的带动下主动的参与阅读学习,并逐步的形成习惯。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微课等创设与阅读内容相契合的阅读情境,让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加的浓厚,使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坚持能够得到更多乐趣感受的支撑,从而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巩固中得到增强。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生活对于学生阅读能力面的考察是随机性的,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更具体的引导学生懂得积累、懂的阅读、懂得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够实现真实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邓迎礼,买志红.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观一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中),2017(09):18.
[2]朱娟.“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建构路径[J].语文知识,2017(18):83-84.
2023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新课程标准四个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分析2
摘要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探索逆向教学设计,运用“七维度”教学策略,建立多元、开放、立体的“大学科”“大阅读”“大课堂”,让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的核心素养、个体素养融为一体,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让学生的生命自由舒展、多姿精彩,最终达成培养人、发展人和造就人即立德树人的目标。
国民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关系着我国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形象。核心素养离不开教育,而教育必然首先要把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和探索放在前面,发挥出应有的“头雁作用”。以下是我们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一些探索性的思考和做法,抛砖引玉,以期有所裨益。
一、对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景式思考
就语文这门学科来说,核心素养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而是在以往人们对语文教育价值理解的基础上,所做的进一步思考与更清晰的表达。由此,语文核心素养直接指向能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和语文学科本质特征的核心素养,重在其独特的结构性、基础性、融生性和发展性。
一是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部结构性来看,一般认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应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四项内容。实际上,这四个板块并非等量齐观的并列关系,最核心的内容当属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领军板块。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则是其三个实践性应用,都是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无一不是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二是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极端基础性来看,语言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须臾不可离也。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说的听说读写四大活动,实质上就是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方法、过程、结果和技能。所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就不得不依赖对语言知识的正确理解与有效运用。通过对语言文字甚至标点符号的建构和运用,来发展与提升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高度统一,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进而发展学生能力,塑造健康人格,形成文化的积淀,从而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是从语言与思维和审美的融生性关系来看,毫无疑问,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过程,必然要伴随并融入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建构和提升过程,它们相辅相成、融生共促,一起不可分割地构成了语文学科的关键性核心素养,最终奔向了文化理解与传承的“诗和远方”。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外化形式,是思想的直接显现,也是思维的工具。人的思维能力与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密不可分、如影随形。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字是富有内涵、富有生命、富有意蕴、富有情感、富有价值美感的结合体,因此,学生学习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过程,不但必须与思维同步,也自然地要求与审美的鉴赏与创造的同频共振。最终,在语文学习的整体过程中会自动地形成一种对于审美鉴赏的自觉意识和内生能力,水到渠成地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生活品位。
四是从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诗和远方”来看:从古至今,两千多年的丰厚底蕴积淀为我们保存了非常丰富优秀的传统文化。语文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有效设计和策略,引导学生根植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的丰厚土壤之中,舞动思维与审美“双剑合璧”,挺直腰杆,自信地感受和吸收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补足精神之“钙”,最终培育出具有鲜明中华特色、树立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觉的优秀学生,这当然是语文教育无法推卸的责任,更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一路追寻的“天命”。
基于以上观点,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是语文课程的本真和最终目标,是语文三维目标的综合与凝练,彰显语文课程对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独特贡献,而学生的发展情况则是衡量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准。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我校秉承“新教育实验”理念,坚持“创造适合每个孩子成长的七彩教育”办学思想,探索开展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教学设计和策略研究,通过建立多元、开放、立体的“大学科”“大阅读”“大课堂”,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的核心素养、个体素养融为一体,着力培养他们内在的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同时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使他们改进思维方法、提升思维品质,养成基于正确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让学生的生命自由舒展、多姿精彩。
二、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逆向教学设计
课堂是国家意志转化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沿阵地”,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与保障。聚焦合理性,我们认为,逆向教学设计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一种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设计模式。美国教育评估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其著作《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nderstandingbyDesign》)一书中提出了“逆”于常态教学设计的“逆向设计”方法,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更关注学习本质的设计方法。所谓的“逆向”,并不是指其逻辑逆向,而是强调与传统教学设计中的一般性习惯性做法相比,明确教学目标与学习内容、评价方案与教学计划的顺序恰好相反。具体来说,在习惯性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总是按照活动设计、安排结束之后,再制订相应的评价方式、标准,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并未明确指出评价标准,目的是掌握课本内容,没有考虑以学生为主体,只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实际造成了学生核心素养的低效培育。然而,逆向设计则坚持目标倒逼、效果倒追原则着眼于有目标的任务分析或有标准的指导,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是从学生的学习结果这个“终点”出发,以终为始,站在未来的角度,逆推到当下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字排,最终保证目标达到。逆向设计强调“以清晰的学习目标为起点,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指向促进目标的达成。”逆向教学设计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是:学习目标达成的预期学习结果究竟是什么?哪些评量证据(指标)能证明学生取得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设计哪些学习体验和活动能帮助学生取得预期的学习结果?
实践教学中,我们的逆向设计步骤一般为:锁定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形成评价标准—立足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研制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中,首先,依据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其次,确定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积累相关语句;通过了解小艇的特点与船夫的驾驶技术,感受威尼斯独特的风情;领会作者抓住特点,把人物的活动同景物、风景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再次,依据教学目标,明确评价标准,设计评价任务:默读课文第2段,把描写小艇特点的句子划下来,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句的作用,并能找出作者从哪几方面对小艇的特点进行了描写?(检测目标1)浏览第4自然段,勾画出本段的中心句。圈出描写船夫驾驶技术好的关键词,并通过对比、示范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指导。学习运用抓关键词的方式进行积累背诵(检测目标2)。小组合作学习第5段,完成小艇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的表格。对比学习小艇的特点与景物、风景相结合的表达特点(检测目标3)。最后,依据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制订教学计划。我们关注并尊重逆向教学设计中学习目标的主体差异性,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既为学生的体验创设真实情境与可行性任务,又为学生的发展预留空间,具有一定的生成性,避免评价实施“千人一面”。这种教学设计,把评价设计提到教学活动设计的前面,使评价嵌入教学过程,引领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的反思与内省提供依据,发挥其诊断与激励作用,实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一来,评价就不再只是教学结束后的终结性检测,而是系统性的建构出“教学—评价—教学”的螺旋式上升链环,有利于学生强化学科核心素养,符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要求。
总之,逆向教学设计,依据学生的能力发展阶梯来确定教学活动的优先次序,以评价任务催生学习信息,以学习信息研判学情,并基于学情提升学习质量,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是个关键性的转变,即遵循课程的基本原理,通过课程技术路径,将学生要达到的语文核心素养转化成了学生现实的学习目标,最终有利于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国家意志如何转化为“成了怎样的人”的问题。
三、探索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七维度”教学策略
着眼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实现路径,我们注重语文课程团队学科组的研究,构建以“语用”为核心的语文课堂、开发以“文化”为中心的大阅读课程、探索以“习作”为圆心的语文课改,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七维度”教学组合策略。
(一)提高“温度”
吉尔·哈德菲尔德在《课堂活力》一书中说:“班级里可能充满了欢乐、友谊、合作和渴望,也可能是沉默、不快、矛盾和敌意。”前者无疑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一堂有温度的语文课要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的安全感、被肯定的幸福感以及被教师所关爱的满足感。要想实现这个“春风化雨”的高线目标,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只有一颗润泽深厚的心灵,才能培育出万千颗七窍玲珑之心。如整本书共读《草房子》一课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觉得你最像这本书中的哪个人物形象?”在角色白居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书中的人物形象,也体验到被尊重,被关爱的幸福感。
(二)开阔“广度”
好的语文课倡导语文学习的丰富性、广谱性、趣味性,让生活成为教与学的内容,让社会成为广阔的课堂,让学生始终保持对新鲜事物和知识的求索状态。我们把“听、说、读、思、悟、写”有机结合,通过组织自主探索、操练、圈划、评注、利用资料、小组合作、对话等多种学习方式,灵活组合运用,为学生的思维发散创造一个宽广的空间,即增加“广度”,建立概念,发现关联,凸显“学科群”。我们积极建设与课堂教学融通整合的大阅读课程,如我校进行的“核心素养视野下的绘本课程建构与实施”“‘七彩1+A’群文课程”“基于单元主题的‘整本书’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等,都很好地促进了儿童阅读扎牢根基,不断提升阅读能力,潜移默化润泽心智拔节。开阔广度,还要看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自主、自觉地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
(三)探究“深度”
要想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深刻理解和深切体悟,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状态和思考层次,通过丰富和创新教学手段,开掘学生的精神空间,使其成为真正的受益者。以《天空在脚下》绘本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对梦想主题绘本热点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创作梦想主题的绘本奠定基础,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分别从读者角度、作者角度和社会角度去比较“天空在脚下”和“大脚丫跳芭蕾”有什么相同、不同之处,教会学生“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的学习之道。经过各小组讨论和交流,学生了解到绘本文字简单、图画内涵丰富的特点,明白了绘本作者的生活经历不同,创作风格也会不同,体会到人人都有梦想,而梦想的具体模样无不与所处的国家、社会、时代、身份有关。同时,荐读《牧羊少年奇遇记》等课外读本,探底深度感悟:无论前路多么漫漫、坎坷,只要我们不忘初心,追寻“天命”,执着地超越自己,“全世界都会集合整个宇宙的力量来帮你”,你就会超越困阻,梦想就会实现!这样就营造出适合学生深度思维生长的教学内容场和教学对话场,引导学生在语言的海洋里畅游,在阅读与实践中体验、思索,在深化对知识的解与运用中逐步提升思维力。
(四)拔升“高度”
美国课程学家拉尔夫·泰勒曾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好的语文课,强调让不同层级的学生能得到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关注,就能够发展每一个学生的高度,从而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至应有的高度。如通过巧妙引导和适度迁移,在学生的思维阻滞处,及时抛出一两则精当的资料,将学生启发式地引领到运用常识、富有逻辑的思维轨道上,使之逐渐有情怀和能力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站在未来的高度来进行语文教学,想一想我们今天所做的,有多少能经过时间的荡涤最终沉淀在孩子心田,以此倒推教学设计和行为,引导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五)拓展“宽度”
好的语文课,要求亲近文本、走进文本、超越文本、拓展文本,整体把握知识体系,覆盖知识盲点,启迪成长智慧。为此,我们特别注重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连面成体,寻求“大语境”载体,拓宽教材体系、拓宽教学形式、拓宽教学课型、拓宽教学方法、拓宽学习情感。以鲁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科学精神这一主题为例,课文讲授结束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蠢家伙’的胜利”“我站在巨人肩上”“对‘想当然’的惩罚”等,让学生在大量阅读和语言运用的“摄入”与“输出”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从在单层、平面的“二维”课程路上行走转向在多元、立体的“三维”课程空间遨游。
(六)达成“适度”
学科知识、能力、素养、思维等要素应该怎样组合、以怎样的长度、靠什么样的链接点来组合,才最适合学生年段特点,最适合学科特点?它时刻提醒着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握好教与学的“度”的“中庸之道”,不可“不及”或“过”,而要做到紧扣文本、适时适度,力求学生在本节课中得到最大的收获。
(七)追求“效度”
学习的本质,不仅在于“学得”,更在于“习得”。要提升学生有效的学习度,必须合理地进行作业设计。只有通过作业引导和任务设定,坚持反方式地收集、研判、理解和运用,才有可能以“教你在未来”的战略视角,有的放矢地引领学生起舞当下语文课堂,完成好国家课程标准赋予语文教学的目标任务。就终生学习而言,咬住语文核心素养这个“小切口”,就能推动拓展出多学科借势发力、贯通推进的整体性学习的战略“大纵深”,最终彰显出语文学习的基础性地位和决定性意义,成为学生一生自主学习,幸福进化的内在基因和发展基石。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分析3
一、 课题背景
(一)研究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评价是教育以人为本的必然趋势
教育,需要落实在人的培养上,即体现人本的需要与时代发展中社会之于人才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五大终身学习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学会改变。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终身的全面发展,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必然使命。而终身学习离不开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求知、做事、共处、生存、改变都是在语言的环境中进行的。所以研究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评价是教育以人为本的必然趋势。
(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因此,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信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和历史使命。***总书记多次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此背景下,进行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与评价研究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2015年3月30日,教育部正式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语文科,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其责任就是要为教育规划课程需要完成的总体目标而承担一部分任务。因此,基于学生未来发展,研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评价是语文学科改革进行到深水区后必然的选择。
(四)基于传统文化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预评价研究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六大学生核心素养共含18个要点: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这些要素在教育中如何落位,需要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育者进行思考和研究。我校有印刷学院支撑,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多年来阅读工程建设,又具备开展各项语文主题活动的软硬件要求。新的任务需要采用新的语文教学策略来完成,而“教学评价则是现代教学的决策手段”,研究、探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评价标准是我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关于素养的研究由来已久,心理学中能力模型可以看作是素养研究的前身。近年来,随着世界教育改革浪潮的推进,世界各国(地区)与国际组织相继在教育领域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以此推进教育目标的贯彻与落实,改革教育评价方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国外的诸多核心素养框架并不相同,有的走的是“全面路线”,几乎把学生的所有素养都包括在内;有的走的是“简约路线”,只涉及一些关键的、高层级的素养。核心素养框架的确定必须具有时代性与前瞻性。从全球范围来看,核心素养的选取都反映了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创新与创造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社会参与及社会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素养,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适应21世纪的挑战。
自1997年以来,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EU)等国际组织先后开展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受其影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芬兰、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等也积极开发核心素养框架。
语文是母语学科,语文教育不仅教语言文字与逻辑,还传递价值观与信仰,关乎每个学生的认知与审美、人格与心灵。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母语都是教育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母语教育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社会背景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云数据、自媒体等新兴技术与形式,使得智能创造的价值更加突显,海量的信息资源共享为人们提供了阅读写作的宝贵素材,且快速度、大容量、多品种的读写用具,也使人们的读写方式发生诸多变化:出现了诸如碎片化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数据图表阅读等阅读形式;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等电子媒介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更便捷、也更自由的表达交流平台,自然也对人们的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哪些关键性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育怎样才能让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才能够使他们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
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必须有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适用于评价的指标与检测标准,把核心素养指标真正落实到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评价机制之中。
下一篇:商业银行借款合同原件优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