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婚礼文化特色 中国婚礼文化发展史5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中国婚礼文化特色 中国婚礼文化发展史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中国婚礼文化特色 中国婚礼文化发展史篇1
中国婚礼习俗
发布:2012-1-17 14:07:48 来源:转载 浏览
195次 编辑:佚名
中国婚礼习俗 中国婚礼文化 中国婚礼习俗有哪些,婚礼中国!
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属于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基于此原因,夫传统中式婚服(明制)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
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後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後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亚洲婚礼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代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和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 学思想.传统中式婚礼习俗
1.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祥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 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六礼:是指由求亲到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隐含不尽之意。“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4.闹洞房:早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讯,婚后如意吉祥。
5.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和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险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蝴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语和讲究都不样。
6.上头:男女双方都要旱灾行的婚前仪式。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7.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姐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姐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中国婚礼习俗 中国婚礼文化 传统中式婚礼流程
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婚嫁习俗。如今已有些被人淡忘或忽略,但其最传统的婚礼流程依然呈现在美满幸福的吉祥状态,无论在中国举办何种形式的婚礼,中式婚礼流程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们。
基本流程:
亮轿:花轿停在新郎家门口。向四邻昭示。发轿:新郎来到新娘家,迎娶新娘上轿。
起轿:轿夫起轿,两面开道锣鼓喧天,前往新郎家。中途颠轿:意在挡煞。
娘下轿:地铺红毡,新娘鞋不能沾地。
三箭定乾坤: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向远方,祝愿末来和生活 美满幸福。
过火盆: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跨马鞍:马鞍上放苹果,寓意平平安安。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
喝交杯酒: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敬茶改口:怍称对方父母为“爸妈”。进入洞房:上枣和栗子,寓意“早立子”
中国婚礼习俗 中国婚礼文化 传统中式婚礼用品
我国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喜悦的寓典礼,所以称为庆典。结婚典礼全部使用体现吉祥的婚礼物品来装饰。如张贴大红喜字,给新娘遮上红盖头,穿上大红袄,新郎胸前佩上大红绸等等。这些红钯的吉祥物品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同时也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汉民族传统婚礼
《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得名于先民的亲迎礼于黄昏时进行,此时,日月渐替,含有“阳往阴来”之意,讲究天人合一的华夏先民选择了这么一个微妙的时刻,巧妙地诠释了婚义,同时也给这个仪式带上了神圣虔敬的情愫。后来,当“昏”字加上了“女 ”字偏旁写作“婚礼”的时候,亲迎便不再限于静谧的黄昏了,当然这一仪式的神圣意识也逐渐淡去。
昏礼属于嘉礼之一,嘉礼以亲万民。周制昏礼是后世婚礼的范本,后世的婚礼在各种异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发展,也融合了不少新的习俗,不过从纳采至亲迎、合卺而入洞房,即使内涵风韵数易其容,但基本仪制的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 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 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传统婚俗仪式
传统婚俗之看亲篇
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雅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 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在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双方都 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很多地方都是 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妇方父母通过察看男家并与男方父母交谈,如果对婚事认可,就将香茶喝尽,男方父母立即以“亲家”相称,并盛情款 待客人。否则,女方父母应起身告辞,男方不要勉强留客。传统婚俗之过礼篇
“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
“ 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 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
“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 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些,少收聘礼。传统婚俗之说媒篇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这种说合,就叫“说媒”。建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做介绍”,做这种说合工作的人,被人们雅称为“月老”,俗称为“媒人”,后来改称为“介绍人 ”。
“月老”即“月下老人”的简称。据《唐人小说》记载,有个叫韦固的读书人夜行经过宋城,碰上一位老人靠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在月光下翻阅一本大书。韦固好厅地问他翻检的是什么书。老人回答说,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韦固又问老人那大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老人回答说:“装着红绳,用 它去系男女的脚,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脚系在一根红绳上,即使他们是不共戴天的仇家,或者是相隔万里的异乡人,也一定会结成夫妇。”所以,人们便说“千里姻缘一线牵”。“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可见人们对媒人的敬畏。
媒人还被称为“红娘”。唐代的才子元稹写过1篇《莺莺传》,其中塑造了一个聪明活泼的婢女红娘的形象。她一再巧设机谋,终于撮合成了张生与莺莺小姐的婚事。元代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写成了《西厢记》,其中红娘的形象更加聪明可爱。人们以“红娘”代称媒人,显出了对媒人的重视和友好。
说媒不是一件轻松事,这从媒人被人雅称为“冰人”、“冰斧”就可以知道。据《晋书》记载,孝廉令狐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丫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索解释这个梦说:“你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这象征着你在调和阴阳,调和阴阳就是做媒介,你将会给别人做媒。但这媒不容易做,要用你的热情把冰融化了,男女双方才能成婚。”看来,做媒是需要热情和毅力的。
旧式婚礼中,媒人还称为“伐柯人”,说媒则是“执柯”,这就肯定了媒人是必不可少的角色。《诗经》咏叹道:“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它的意思是:“怎样才能砍下大的树枝?不用斧头砍不断它;怎样才能取到妻子?没有媒人成不了婚。”
说媒是一种技巧,媒人不仅要熟悉男妇双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力求门当户对地提亲,而且必须做到既基本上准确地向男妇双方及其父母反映对方的情况,又要尽可 能隐恶扬善,使双方充分认识对方的长处,从而乐于达成嫁娶的协议。就是说,要生就一张“媒婆嘴”。做媒人要勤于跑腿,从开始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之日起,要经常往来于男女两家之间,交流情况,传达彼此的愿望和要求,防止发生意外的变故。习惯上男女两家都有义务招待媒人,乡下人说“媒百餐”并不是夸张。可见其奔走撮合之勤。
媒人在旧式婚礼中是一个重要角色。在男女两家对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之后,他要引导男方去相亲,代双方送换庚贴,带领男方过礼订婚,选择成亲吉日,引导男方接亲,协办拜堂成亲事宜,一直到“新人进了房”,才把“媒人抛过墙”。媒说得好,双方都满意,以后常来常往,成为故旧;媒说得不好,双方不满意,往往归咎于媒人,从此视为路人。
说成一桩媒,媒人可以得到一些钱财,称之为“谢媒礼”。这笔钱一般由男方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则由女方支付),在成亲的前一天,连同送给媒人的鸡、肘子、鞋袜、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导接亲,称之为“ 圆媒”或“启媒”、“发媒”。谢媒钱的多少,视主家经济状况自行决定,但无论多少,均需用红纸封好,称为“红包”或“包封”。红包上习惯写上“包封签子
本文地址:http:///zuowen/
中国婚礼文化特色 中国婚礼文化发展史篇2
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婚礼文化!
对于中国人来说,婚礼是人一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大礼,历来人们都十分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婚礼再演进变异,当今的婚礼花样更是层出不穷。
自行车婚礼的一呼百应,新郎骑着自行车,载着新娘,飞奔在风中,身后众多接亲和送亲的车友一路高声欢呼,经过之地,路人无不侧目。热气球婚礼的激情夺目,新郎幸福的把新娘抱上热气球,飞在40m的高空并将花瓣撒向地面,热气球体积庞大色彩艳丽,极具视觉冲击力,吸引了人们无数惊讶而羡慕的目光。地铁婚礼的独具匠心,新郎挽着新娘的手一起乘地铁,接受乘客们的祝福,亲友们守候在各个站点,依次把祝福送给新人。水下婚礼的独树一帜,现场观礼的嘉宾是游客,水中的伴郎伴娘是海龟鲨鱼,新人身穿潜水服装在水中要完成拥抱、亲吻、宣誓、互换戒指等动作,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婚姻大事。此外还有冰上婚礼、公交婚礼、步行婚礼、花轿婚礼、游艇婚礼、童话婚礼、蹦极婚礼、烛光婚礼、草坪婚礼等等名目各异的婚礼方式。
可见,当今中国的年轻人已经把婚礼演变成张显个性的平台,然而“个性化婚礼”不只是一种婚礼形式的变化,更多的是体现当事人对婚姻内涵的一种理解和把握,也是对婚姻文化一种个人参透。
中国古代婚礼
周朝时制定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婚姻六礼”,几千年来成为现代新人结婚时遵行的参考准则,虽然随着时代的改变,六礼中不少繁文缛节都被省略,不过老祖宗对婚姻的重视,还是可以从中窥知一二。
纳采是指男方家中请媒人带上礼物到女方家中提亲的礼仪。问名是指在提亲得到女方家长的允许后,男方家中便以书信的形式正式地询问女方的年龄、品貌、家产、健康等有关事情。女方家中也是以书面形式告知男方女方的有关事宜。后来由单方面的询问发展为男女双方交换龙凤帖。纳吉是在纳采、问名顺利通过之后,由媒人将卜婚的吉兆告诉女方的礼仪,婚姻关系从此确定。相当于后世的订婚。民间又俗称为“过小定”、“定聘”。纳征又称“纳币”、“过大定”。指在婚姻关系确定之后,男方家中正式将聘礼(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彩礼)送到女方家中的礼仪。请期是指男方家中选定婚期后,备了礼物,请媒人告诉女方家中并征得其同意。一般是查皇历或是请算命先生掐算,选一黄道吉日。“六礼”中的前五礼都是准备工作。“亲迎”是最后一礼。到了黄道吉日这一天,新郎要亲自到新娘家登门迎娶。
中国现代婚礼的变迁
五十年代的婚礼:那个年代的婚礼正赶上了新中国初期物质匮乏、一穷二白的局面,婚礼也简单如白纸。结婚时,男方家里不可能拿出太多的东西来操办婚事,大多是东筹西借最后勉强摆
几桌饭菜宴请血缘最近的本家亲戚,大家聚集在一起热热闹闹喝喜酒。那个时期的粮食是用粮票定量供应的,根本不够吃。于是在操办婚事的前几天,全家都得省吃俭用很长时间。当然,在婚礼那天还是能看到米饭和猪肉,只是“限量配发”而已。那天新郎和新娘大都能如愿地穿上了不含“旧气”的婚礼服,虽说是土布料子,但也足足令他们兴奋好几个日夜。
六十年代的婚礼:当时的结婚证明就是两张分别贴有个人一寸小照片如手掌大小的普通硬纸,最具有时代烙印的是硬纸上印制得非常清晰的毛主席头像和“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备战”的最高指示。新郎新娘在照相馆,非常虔诚和神圣地手持《毛主席语录》,照几张庄重大方的结婚照,两人肩膀间至少还留有一个拳头的距离。
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夫妻”没有婚假,两床被子合一块儿就算是一家。那时的婚宴特别简朴,一般老百姓结婚就是发一点水果糖和花生给亲友。领导也不过是在食堂加两个菜、包顿饺子。七十年代的婚礼:新郎新娘平日里要好的伙伴,个个都穿着绿色或蓝色的军装,口里唱着“东方红、太阳升……”出于对工人阶级力量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歌颂,据说婚礼上新郎一般身着灰黑色的工人装,新娘则穿着红卫兵式的绿色军装。
七十年代的“豪华婚车”是三轮,婚宴虽“俗”但亲朋好友的祝福真挚。那时的婚礼主要内容是新娘点烟、当众“啃苹果”、亲戚朋友一起哄闹新房。
八十年代的婚礼:八十年代的婚礼,刚好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于是操办起婚事来便比较隆重。虽然那个时候的生活水平不高,但结婚必备的“三转一响”都是按“高标准、严要求”采办的,缝纫机、自行车、电风扇是那个年代人们追求的“高科技”“嫁妆”。80年代初年轻人结婚攀比成风,谁家的东西少一点都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
结婚那天,新郎穿件“保养”得不错的蓝色中山装,新娘是红颜色的棉袄罩衫,夫妻二人去照相馆,花几块钱拍一张黑白的大头合影贴在结婚证上,再请亲朋好友到家里来吃顿饭,就算结了人生的一桩大事。男方特别把邻里邻居都叫过来庆祝,还有近处的亲戚、远方的朋友,能通知到的尽量通知,宴请的规模空前盛大。宴席里吃的品种也比较齐全,猪肉、鸡肉、鸭肉等菜都摆到了桌上,盛的也是白米饭。出席婚礼的亲朋好友也注重起情面来,多是送些棉被、毛毯、水桶之类的贵重生活用品。当时黑白电视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大伙儿在宴席里觥筹交错的同时,仍不忘盯紧了电视屏幕上的画面。
改革开放了,所以闹洞房的节目是少不了的,客人吃过饭便都挤到洞房里抢糖果、饼干、瓜子之类的小食品。八十年代后期,才出现以亲朋好友中普通话说得好的、能活跃气氛的人担当司仪的
中国婚礼文化特色 中国婚礼文化发展史篇3
首先,是在传统结婚仪式上面。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而“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谋,谓之纳采,今称「提亲」。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 「择日」。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而在这之间更有换庚谱、过文定、过大礼、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有着大量的禁忌和礼俗,比如新娘嫁妆中要有剪刀(蝴蝶双飞)、痰盂(子孙桶)、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银包皮带(腰缠万贯)、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及利是伴着(丰衣足食)等物,每样物品都有其不同的含义。同时,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掷扇(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掷扇后必须哭几声,且在礼车之后盖「竹筛」以象征繁荣。)、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摸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或苹果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盘。)、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三朝回门(在婚后第三天,新妇由夫婿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 祭祖,甚至小住一段日子,然后再随夫婿回家。)。有此可以见到我国文化的繁琐,但不要以为繁琐是我国婚礼的特有特征,其实,不同国家虽然有不同的婚俗,但从繁复的细节与用品的喻意,都可见对婚姻的尊重和期许无分国界。在西方国家中,婚礼时有旧(something old)、新(something new)、借(something borrowed)、蓝(something blue)等习俗。旧是指母亲传下来之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而在进行婚礼时,西方
亦有大量的习俗。比如,在结婚时新娘总要带着一方手帕,西方人认为白手帕象征好运。根据民俗说法,农夫认为新娘在磨擦婚当天所流下的泪能使天降甘露,滋润家作物。后来,新娘在新婚汉天流泪,就变成她将有幸福婚姻的好兆头。而在婚礼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据说,古时候,盎格鲁撒克逊的新郎必须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站在自己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挥出配带于右边的剑,吓退敌人。在进行结婚晚宴时,要特别定制结婚蛋糕,根据历史记载,自罗马时代开始,婚礼结束时,人们会在新娘头上折断一条面包的材料----小麦象征生育能力,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新人必须以糖霜,就形成今天的结婚蛋糕了。由此可见,西方的婚俗并不比中方简洁。
其次是在服装方面。在进行婚礼不只是有仪式习俗需要遵守,在穿着方面也有讲究。中国传统婚礼进行时新郎和新娘具着红色的礼服,象征的吉祥如意,预示在结婚后日子红红火火。而西方的新娘则穿白色的礼服。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1850年到1900年之间,白色亦是富贵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所代表的纯洁意义更远超其他。西方认为白色与童贞有关。古罗马的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蒙着鲜橙黄色的面纱,象征着激情的火焰。在西方的天主教传统里,白色代表着快乐;其他一些地区,白色在他们的婚礼和葬礼里指示各种各样的通路典礼和意义。例如,在安达曼群岛(andaman islanders),白色代表一种地位的变化。“传统”的白色结婚礼服,在早期是贵族的特权。在多利亚女王时代,大多数的新娘只能穿传统的国家服装,只有上层阶级才能穿代表权力和身份的白色婚纱。一直到近代,贵族阶级的特权消失以后,白色的婚纱才成为普通新娘的礼服。而相对于西方白色婚纱的历史,中国婚礼中的大红色的凤袍的历史则较简单。龙凤在中国的神话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龙主阳凤主阴,而阳则代表男子,阴就表示女子。因此新娘就用凤表示。所以在红色的礼服上绣着凤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还有就是在一些小的习惯上面,中西方的婚俗有相似的地方。例如,中国古代有抛绣球迎亲的习俗;而西方的新郎新娘在教堂举行婚礼后,会把手中的鲜花抛向空中,如果有人接到的话就预示着他将很快结婚。
中西方在婚俗上面有以上种种的差异,这和中西方人在思想思维的差异有直接的联系。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思维较古板,所以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时间里整个婚礼的习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直到近代西方的文化传入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开始向西方转化,但在很大的程度上任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礼仪。而中国人爱热闹的性格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除了中西方都有的结婚晚宴以外,在中国的传统婚俗中,还有一个为新娘饯行的结婚午宴。其次在婚宴结束以后,新人的亲朋好友会去新房中闹洞房。认为在新房中越热闹,新人在婚后的生活越幸福。因此闹新房的成员们无不用所其极,用种种方法刁难新郎新娘。西方人的思想则比较开放,对于婚礼的要求也比较低,他们婚礼的高潮则是在教堂中: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步入鲜红的地毯,娇美的新娘手挽着父亲捧玫瑰慢慢向新郎走去,新娘的父亲将女儿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将女儿的一生托付给你,所有人的目光注视着这对新人,幸福洋溢在他们的脸上。她是今天最美的新娘。在神圣的教堂上空,他们的誓言在回荡,带上永结同心的婚戒,只到神父说:“你可以亲吻你的新娘了„„ 结婚是一生的盟约,你是要为之坚守一辈子的誓言。主耶稣说:上帝所配合的人便不可分开。这一生一世的爱情,因为今天而完美。”然后新郎新娘或是去晚宴地点或是去渡蜜月,并没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种种礼节。另一个造成中西方差异的原因是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中国是以佛教
为主,而西方则是基督教为主的。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而主婚人则是神甫。中方的传统婚俗中的最重要环节就是拜天地,拜了天地以后就算是礼成了。
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到充满了浪漫气息。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新郎是黑色的礼服,使整个婚礼显的庄重严肃.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首先,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她的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作出一辈子的承诺,这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然后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一般的装饰用品.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中国的婚礼就不同于西方,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的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这也就使婚礼变的喜气洋洋.在传统婚礼中,新娘一般穿着红色罗衣,头戴凤冠,上面还有一块红色丝巾.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新娘乘着大红花轿在后,新郎骑着马在前,随着红娘和迎亲队伍到新郎家中拜堂.双方家长坐在上堂,而新郎新娘在下堂成婚.整个婚礼由司仪主持,在他的指挥下,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下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送入洞房.闹洞房是婚礼的高潮,新娘先回洞房等待新郎,而新郎就在外招待客人,酒足饭饱后,新郎在一大堆人的簇拥下来到洞房.众人就开始闹洞房了,新郎新娘在大家的起哄下做各种游戏„„这样整个婚礼就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
中国婚礼文化特色 中国婚礼文化发展史篇4
揭秘美国婚礼文化 不在乎门当户对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房子成为国人相聚时永恒的热点话题。中国人历来有存钱、盖房、置业和为儿孙积攒家产的文化传统,而房产就是家庭中最大的一项资产,买房置业的需求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
饭可以不吃,老婆不能不娶。现在,在中国各大城市娶个老婆的价钱都不低。看到一位准新郎朋友晒出的结婚清单,娶个老婆光办婚宴的开支就要十几万元。拍婚纱照 5000元;买钻戒金银首饰2万多元;30桌的四星级酒店酒席8万多元;度蜜月1万多元;还有购置婚纱、西装等新衣服2500元,已经13万元了,这还不算租用花车、买花等各种零散费用。
美国男人娶老婆、女人嫁老公不在乎是否门当户对,而且也不会造出个金窝再结婚。很多年轻人刚结婚时也就是租个房子,随着收入的提高再一步步改善生活环境。不过美国人倒是特别重视婚礼,所以在婚礼上花费就不薄。根据美国婚礼协会的统计报告,美国人在婚礼上的平均花费为万美元,每年全美国民众在婚礼上的花费是720亿美元。美国家庭的平均年收入是5万美元,婚礼花费2万美元,占收入的40%,还说得过去。即便如此,也有的美国人对婚礼花这么多钱认为不值得,一场婚礼的花费可以买一辆汽车,可以够买一幢房子的头款,干嘛不把钱花在实实在在的事上。中国一个家庭的平均年收入也就在5、6万元,如果一个婚礼就要花上十几万,那差不多是收入的一倍,这种开销不能不说比例不低
普通美国人举行婚礼的花费主要有,到教堂举行婚礼的场地费和主持人费 500美元,婚礼宴会场地租用费2500美元,100人参加婚礼的餐费4000美元,婚礼照相2000美元,请乐队花费1500美元,婚礼用鲜花750美元,婚礼蛋糕500美元,结婚戒指5000美元,结婚礼服500美元,各种酒水3500美元,合计万美元。当然婚礼场面有大有小,花费可多可少。而富人的婚礼费用就不一样了,花上百万、上千万美元的都有。
具体而言,美国人结婚的花费大头在婚礼仪式场地上,约占总费用的%。有一项花销占的比例也挺高,就是结婚的顾问费,约占婚礼费用的15%。结婚戒指的费用占%、婚礼摄影占%、新娘的婚纱礼服费用占%、新郎的服装费用占%、婚礼上的乐队演出费用占%、婚礼用花的费用占%、婚礼宴会的费用占%、婚礼用车的费用占%。
即使是婚礼这样的人生大事,美国人在吃上也是很简单。38%的婚礼的宴会是吃自助餐,34%的婚礼是比较正式的宴会,还有28%的婚礼只提供蛋糕、饼干和饮料。
年轻人结婚是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当然收入低要结婚也没问题,省着点吃、节约点用也能过日子。美国结婚的男女平均的年收入在6万美元,80%的新娘是有工作的。现在更多年轻人流行低消费婚礼,几百、几千美元就把婚礼办了。
婚礼文化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些不同,下面我们看一下美国婚礼文化中的一些特点。在传统婚礼仪式中,过去是新娘的父母为婚礼买单,而现在婚礼由新郎新娘自己出钱的占30%,新娘的父母为婚礼买单得占17%。
美国每年大约要举行240万个婚礼,婚礼产业每年的销售额是500亿美元。美国男性初次结婚的平均年龄是岁,女性初次结婚的平均年龄是岁。
美国人最喜欢在夏天结婚,35%的婚礼是在夏天举行,29%的婚礼是在春天举行,23%的婚礼是在秋天举行,13%的婚礼是在冬天举行,而在冬天举行婚礼的大多是选择在圣诞节。在一年12个月当中,美国人最喜欢在6月结婚,其次是8月、5月、7月、9月、10月和12月
“六月新娘”背后有什么巨大阴谋?
片中的这对好朋友emma和liv都争相成为“六月新娘”,因为在西方文化中,素来就有“六月新娘”最幸福的说法。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原来六月(june)出于朱诺神(juno)也就是希腊神话中的宙斯的尊号,他是古罗马人的婚姻神,人们认为在六月结婚自然能够受到神祝福。而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比较残酷,在当时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六月结婚的妇女倘若顺利怀孕,到了收割季节也不会挺个太大的肚子,可以帮忙农活;而孩子生下来之后,女性则又恢复到正常体态,正好又成为下一轮的收割劳动力!
听上去是不是觉得特阴暗?当然现代女性挺着大肚子进出办公楼的也多得是,所以要在几月结婚一切随你啦!
伴娘和女傧相的差别是什么?
emma最终成为liv的伴娘。我们会在美国的影视剧里看到新娘背后往往不止一个伴娘或者女傧相,其中又有什么差别呢?
原来在美国一个新娘可以请几个女性成为自己的女傧相,但其中只有一个首领的才是伴娘。伴娘可以是新娘的姐妹、闺蜜,关系特别亲密的母亲,或者男方的姐妹,或者要好的表姐妹、阿姨等等。女傧相只是在婚礼上站站,而伴娘却要在婚礼的筹备举行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职责包括确定婚礼场合、婚礼菜单、帮忙写并投递请柬、新娘服饰的挑选、婚礼现场的布置、单身派对的安排等等„„
感觉伴娘比新娘更辛苦呢!所以一定要选一个特别亲的女性朋友哦!
“新娘单身派对”是怎么回事儿?
emma搅浑了liv的单身派对,跑到舞台上大跳热舞,让本来应该是派队主角的liv颜面尽失。这一段大家都看得大跌眼镜,怎么美国人的新娘婚前派对这么疯狂?
其实新娘单身派对是从新郎的单身汉派对演变而来,后者是为新郎举办,请来的朋友都是男士,娱乐项目包括喝酒啦请脱衣舞女郎前来表演之类,因为是步入婚姻坟墓之前最后的狂欢,所以自然会玩得很放肆。新娘单身派对也不例外,只是往往基于一顿晚餐的基础之上,但越来越独立自主强调男女平等的现代女性也想要享受和男士一样的待遇,因而我们也会在《老友记》里头看到莫妮卡的单身派对上请来了脱衣舞男这样的情节了~~
其实婚前与同性好友的小聚真的是比较温馨,不过人家的模式咱不用完全照搬哈。
什么是“蓝色的东西,借来的东西”?
片中一支蓝色的发夹穿插首尾,我们也听到他们说道婚礼上需要“something old, something blue, something borrowed”,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完整的说法是“旧东西,新东西,借来的东西,蓝色的东西,鞋里还要放个银币”,这是西方传统婚礼的习俗,认为新娘在婚礼中身上带着这些东西就会拥有好运,“旧东西”象征在娘家的过去,“新东西”则是婚后的新生活,“借来的东西”最好要从婚姻幸福的亲朋好友那里援助,传代一些好运给新嫁娘。而蓝色自古都是纯洁真挚爱情的象征,19世纪之前新娘的婚纱都是蓝色的,因为“穿蓝色结婚,爱人纯又真”。最后在新娘鞋里的银制六便士则代表着附有和经济的保障。
非常美好的愿望和祈福,尤其是最后那个六便士在当今的经济大环境下更加有必要哦~~
为什么婚礼上要撒大米?
还是孩提时代的两位女主角常过家家玩婚礼游戏,其中就有一个撒米粒的小桥段。可能大家也会注意到婚礼之后宾客会向新人撒米粒,这是为什么?
这一习俗同样是从罗马时代沿袭至今,人们会在婚礼上撒谷物,多数情况下会撒麦子。一种比较大众的观点认为谷物是富饶丰收的象征,表达了宾客对于新人婚后生活的祝福。此外,也有认为谷物是夫妻结婚后共进的食物,有祝其成为糟糠夫妻、白头偕老之意。也有的认为撒谷物是为了辟邪,喂饱那些在婚礼上游荡的恶灵,让它们抢食谷物,从而避免新人受到伤害。
总之都是对新人很好的祝福,而且世界日渐全球化之后,麦子也逐渐被大米替代了哦
抛掷新娘捧花的习俗从何而来?
瞧这俩女生抢捧花的表情!这个情节我们都很熟悉,现在也渐渐在我们这里流行起来了,据说抢到捧花的单生女子下一个就轮到她结婚。但这个习俗的来历是什么?
在中世纪的欧洲,新娘的婚纱当然是不指望再穿第二次的,但它对于别的女子来说,又是好运的象征。因而在婚礼之后,单身女子们就会满世界追着新娘跑,扯她身上的婚纱下来。渐渐地婚纱越来越昂贵,保存自己的婚纱成为新的传统,更有母亲将自己的婚纱传给女儿。为了不让争抢婚纱的尴尬场面出现呢,新娘只好主动扔些身上别的东西出去,最经典的就是吊袜带了。再后来新娘捧花就成为了最为常用的抛掷物,反正花么,怎么着过两天也都谢了,想要就拿去呗。
原来最初的婚礼习俗这么俗的„„很难想像新娘后面一群结婚狂的猛追啊~~
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儿,婚礼自然得选在吉辰,美国婚礼也是一样。美国婚礼有没有什么讲究呢?很多美国人似乎将婚礼选择在刚刚过去的六月份里举办。说起来这跟罗马神话还有关系。6月英文里是june,这源自罗马神话中主管爱情和婚姻的女神朱诺(juno)的名字。另一方面,美国人不但从久远的过去和其他文化中借鉴了很多婚礼仪式,同时也创造了独特的美国婚礼习俗。
1、“我愿意。”这句话对美国人来说包含深远的意义。它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特别是如果你在自己的婚礼上说出这句话。发出结婚誓言就如同签订契约一般。虽然今天美国人并不真正认为婚姻是一宗商业交易,但婚姻确实是件严肃的事。
2、一切从订婚开始。在传统上,年轻男子先要请求女朋友的父亲允许自己娶她。如果女方的父亲答应,然后男方才能向女方求婚。男方时常尝试以罗曼蒂克的方式“蹦出这个问题”,想给女方一个惊喜。有时双方只是一起决定,该是结婚的时候了。男方通常会送给未婚妻一只钻石戒指作为订婚的象征。订婚期可以持续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当大喜的日子临近时,双方各自的好友在婚前派对上会赠送许多实用的礼物。今天,许多未婚夫妻在订婚期间还听取咨询意见,以此为应付婚姻生活的挑战作好准备。
3、最后就该举行婚礼了。虽然大多数的婚礼沿袭长期以来的传统,但是仍有发挥美国人的个性主义的余地。例如,通常举行婚礼的地点是在教堂,但是有些人却在户外的风景点举行婚礼,少数人甚至在跳伞或骑马时举办仪式!新人可以邀请几百个客人,也可以只邀请几个最要好的朋友。婚礼的色调风格、布置和音乐都由他们自己决定。但有些事情很少会变化。新娘通常都穿一件漂亮的长长的白色结婚礼服。按传统习惯,新娘的穿着要包括“一点旧的,一点新的,一点借来的和一点蓝色的东西”。新郎则穿着一套正式的西装或无尾晚礼服。几位亲密的朋友参与婚礼作为陪伴,包括伴郎和伴娘。
4、婚礼开始时,新郎和他的陪伴同牧师站在一起,面对着来宾。当音乐响起时,新娘的陪伴入场,后面就跟着美丽的新娘。一对新人紧张地跟着说出他们的誓言。按传统习惯,双方许诺要彼此相爱,“不论情况较好较坏,不论家境是富是穷,不论生病还是健康。”但有时两人也可以编一套自己的誓言。他们互赠金戒指象征婚姻的承诺。最后,牧师宣布重大时刻的到来:“我现在宣布你们成为夫妻。你可以亲吻你的新娘!”
5、在结婚喜宴上,新娘和新郎向宾客表示欢迎。然后他们切开结婚蛋糕并互喂对方一口。来宾们一边享受蛋糕、混合饮料和其他食物,一边相互交谈。之后,新娘将她的花束投向一群单身女孩。相传抓到花束的女孩会成为下一个结婚的人。喜宴期间,爱闹的朋友用薄纸、锡罐和写着“新婚”的标牌来“装饰”新人的小汽车。宴会结束后,新婚的小俩口就跑向他们“被装饰好的”小汽车,迅速地驶走。许多新人会去度蜜月,即一两个星期的度假旅行,以庆祝他们的新婚。
6、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仪式来标志一个人生活的变化。婚姻对于各种文化的人而言都是最基本的生活变化之一。因此发现关于结婚有许多传统习俗,就不足为奇了„„在美国也不例外。然而每对新人都会以自己独持的方式来继承传统。
中国婚礼文化特色 中国婚礼文化发展史篇5
1为同牢:同牢就是单指成为夫妻的仪式 古有明训:男女7岁坐不同席 食不共器 因此同牢大概就是为此准备 新婿迎接来新妇的轿子后二人共入礼室 东西相向 同席隔案正座(跪坐)于帷帐里 开始人生第一次的同席而坐 同器而食(当然现在没有必要如此夸张 有个形式就行)因为古代婚礼都在傍晚举行 进行同牢就相当于共进晚餐了谓之合欢宴 然后交换酒杯而饮 谓之合卺酒(不是现在所谓的挎着胳膊的交杯酒)暗示着夫妻生活的和乐美满 同时交换酒杯 也表示中夫妻以后的信任相互信赖相互依存等 喝完酒后双双起立 站成一排 共拜天地 然后夫妻对拜(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拜堂 一拜天地 二拜高堂 夫妻交拜 这只不过是戏曲里简化了 并拜父母都挤在了一起 显然是不对的)最后交换而盥洗共入寝室 中国古代的结夫妻 其实这样看来 与其是说重情 到不如说是重义 同牢之礼 颇有兄弟结拜 义金兰 歃血为盟的那种感觉和气魄 因为 不管是兄弟也好 夫妻也好朋友也好 在古代 情都其次的 重要的是责任义务与义气 夫妻的拜堂 其实也是一种结义 共工手上捧着象征聘礼的五束丝帛和作为见面礼的木雁。纳征即现在所过大礼,为玄纁色丝帛。雁在周礼中是非常重要的礼物。它代表着有信,也代表了忠贞,通常作为见面礼,现在朝鲜民族的婚礼上还在用木雁。
a合欢宴(同牢之下 同席而坐 同器而食 东西向对坐)b 合卺酒(交换合卺杯 共饮入)
c 拜天地(八拜,拜,一定是举手齐眉,叩首,而非像现在电视剧的简单行礼就完事了)d 夫妻对拜(四拜)e 交换盥洗
2为拜父母:表现完了结义 接下来就是该表现孝道 父母养孩子一辈子 到了同牢之礼才算是真正的成人 因此第2天一早 便去父母各自房中行礼,八拜算表示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也向父母表示了自己的成年与独立
3为见庙:中国人到哪都不缺的就是对祖宗的信仰 如果说前两项仅仅代表的是个人的话 那么到宗祠里祭拜祖先 表明婚事已完成则代表的是对整个家族,整个家庭负责任态度的一种表现通常除了夫妻两口共祭祖先外 一般在古代 则是合家一起祭祀 祭拜过祖先之后 便正式完成了成妇成婿之礼 也表示着整个婚礼的结束
而现代所谓的汉族婚礼中 则参合渗透了很多外族小小的风俗 先说一下 有很多都是满族婚礼的风俗 尤其是在北方 比如满族婚俗第一步谓之“叩轿门”新郎用箭射轿门 独特的方式 请处新娘来 新娘蒙着红盖头 由年龄较大的女亲戚搀扶而下期间“过火盆”“跨马鞍” 满族婚礼中 没有拜天地 只有 “坐帐”“撒帐” 新郎新娘进入寝室后 男左女右坐在床上(需要说明一下座次的问题 满族的文化观念通常是男左女右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什么都是男左女右 完全是受满族的影响 而汉族正好相反 为男右女左 因为左右代表着阴阳 弄反了则完全是与古代文化观念相悖的)然后就是将花生 枣等撒在床上谓之“撒帐” 这也是满洲习俗 还有就是满族的交杯酒 现在完全是和汉族的合卺酒弄拧了 还有就是一些类似的昵戏“抢食”等 和汉族传统观念相差甚远 不提 需要说明一下现代人认为所谓的“汉族传统婚礼”将很多满族习俗错误的认为在里面 比如闹洞房 是受契丹影响(而有关“火”的很多议事 也都是受契丹影响 比如烧纸 放花火等)“挑盖头”也是受满族影响而闹洞房和挑盖头 现在却成了汉族婚礼的一部分 不得不说是这些年来汉文化的严重荒废 对自己传统认识的不足 造成的错误认识 将其他民族的习俗放入到自己中 而有些则完全是外族统治期间对民间无形态的一种渗透
现代版简化婚礼:
前面的纳吉纳征等免只保留男女双方交换信物 不醮戒 不亲迎 直接入礼堂即可 不举乐不请多亲 不多傧相 只一赞礼(主持)一伴娘,一伴郎即可
内容只保留同牢 祭父母 祭祖先就可以了 同牢我觉得不用简化 因为在古代本身就和沉稳安静 也不喧闹 这和我们现在的烛光晚餐是差不多的 只不过是有中国特色的晚餐 还很温馨:)至于后两步需要简化古代只是新妇拜舅姑 现在男女平等的今天 隔日双方父母都到齐 象征性的拜几下就可以 然后接下来可以直接拜祖先 在堂上悬挂祖谱 象征性的拜几下就行了 因为现在人家也没有古代的宗祠庙也不用像明朝一样合家去祭祖 只两个人完成就可以
婚礼程序
食汤圆:新郎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及闺中女友一起吃汤圆,表示离别,母亲喂女儿汤圆,新娘哭。
2.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这新娘,此时,新娘之女友要故意拦住新郎,可是条件要新郎答应,通常都以红包礼成交。
3.拜别:新娘应叩别父母道别,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4.出门:新娘应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长辈持竹匾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头顶不能见阳光,另一方希望像这位女性长辈一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注:准备竹匾,并在上面贴上喜字)
5.礼车:竹匾可置于礼车后盖。
6.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名吉祥之小男孩持扇给新娘(置于茶盘上)新娘则回赠红包答谢。(注:准备一把扎有两个小红包的扇子)
7.不说再见:当所有人离开女方家门时,决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
8.掷扇:礼车启动后,新娘应将扇子掷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小男孩将扇子捡起后交给女方家人,女方家人回赠红包答谢。
9.燃炮:礼车离开女方家燃放鞭炮。
10.摸桔子:礼车至男方家,由一位拿着两个桔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桔子,然后赠红包答谢。
11.牵新娘:新娘下车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匾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进入大厅。
12.忌踩门槛,要跨过门槛。
13.过火盆,踩瓦片: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
14.进洞房:新人一起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从此一心并求日后生男。不准有任何男人进入洞房。(进洞房要选订时辰)
15.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新娘更不能躺下以免一年到头病倒在床上。另外,安床后到新婚前夜,要找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
16.燃鞭炮,赴喜宴:礼车离开洞房,燃放鞭炮。
17.进入宾馆休息室(蜜月套房),好友来看新娘。:30结婚典礼开始(奏乐)来宾入席 主持人入席 介绍人入席 证婚人入席
男女宾相引新郎新娘缓步进场、入席(奏乐)。门口至主桌需铺红地毯,进场需四名花童拖起婚纱,创造气氛。专人向新人身上撒花芯、放礼炮,同时、投影、施放一氧化碳云雾。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
新郎、新娘交换饰物,新郎亲吻新娘。证婚人致词 介绍人致词 来宾致贺词 主婚人致贺词
新郎、新娘致谢词、向来宾一鞠躬
开香槟酒、新人切蛋糕,全体共饮一杯,举杯齐声响干杯!
19.新娘换礼服
20.向各桌敬酒
21.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门口送客,须端盛香烟喜糖之茶盘。
22.闹洞房:亲朋好友与新人一起去洞房,吵闹一番,令新人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