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2024年和我有关的作文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600字]2024年和我有关的作文3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和我有关的作文600字篇1

军事理论课期末论文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部纺织g1101班

中国国防和我摘要:2011年,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我们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所以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有必要了解世界各国的军事动态以及我过军事实力的发展。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成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

关键词:国际格局 合作发展经济 竞争

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

面对各种挑战我们该何去何从

日本的存在如芒在背,让我们不得不时时警惕,鸠山由纪夫表现得再亲善,他也不会主动归还钓鱼岛;如果你对日本对我们犯下的罪行不以为然,请去看看大屠杀纪念馆;如果你还憧憬着中日友好的不远未来,请去看看靖国神社。我认为有的仇恨不应该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淡去,而会因为血脉的传承而越发浓烈。不是我们偏激,凡事必有其代价。当然,和谐是我们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只是现在看着日本打着“两栖登陆舰”“护卫舰”的幌子大肆建造微型航母,而我们却却喊着造航母的口号无动于衷时,感触颇多。中俄关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两国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双方高层交往密切并已实现机制化,各领域互利合作发展迅速不断深化,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密切沟通与配合。在中俄关系中,经济领域的合作一直滞后于政治和军事合作,这与其他大国双边关系的发展轨迹呈反向 1

形状。其中,能源合作进展不畅是重要原因。只有这方面加快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才能走向全面化。随着《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以及边界问题的解决,为双边关系的长远发展前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俄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经贸关系发展潜力巨大。双方已经商定,要努力使双边贸易额在2010年达到600亿至800亿美元。与历史上的两国关系不同,目前的中俄关系既没有强烈的针对性,也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既有现实的互利考量,也有缔造长久和平的长远打算。两国共同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理性国家关系,因此有理由相信,这种关系将得到长久的发展.。中俄应共同努力打造理性国家关系,中俄战略协作关系对于一级世界造成的重心倾斜具有重要的平衡作用,对于中俄两国来说,也具有巨大的安全和经济价值。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深化和发展,已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希望双方加倍努力,密切配合,推动中俄战略协作在今后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而后君子。中华毫无疑问是礼仪大邦,君子之国,但欲立国必先立威,欲立威必先立武。在这点我们不得不仔细审视台湾问题,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之所以把台湾问题归入国际形势,应为它的的确确还没有真正归入中国。尽管从个人来说我是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的,但它却明摆在那儿,而且牵一发动全身。最近日本又在钓鱼岛上蹦弹,菲律宾,马来西亚和越南也对南沙群岛蠢蠢欲动。如果台湾问题不早解决,国威难立,再大的国土也禁不起蚕食。屋后起火,我们就无法放手与其他大国竞争。始终

被牵制着挨打。

中菲历来是友好邻国,明朝时统治菲律宾的苏禄国国王甚至跟随郑和的船队到北京去朝见永乐皇帝,国王在中国待了很长时间最后在中国去世,现在山东德州还有苏禄国国王墓。菲律宾自宋朝以来就有华人移民,大部分时间都与当地人和平共处,曾经一起抗击西班牙,美国和日本侵略者。不过近期就不同了,70年代以后中国和菲律宾在南海诸岛问题上相持不下,中国虽然一再忍让,不断把国界向北迁移。但是菲律宾人心不足,经常趁中国需要和平之际不断非法占领南海诸岛。邓小平还曾经和菲律宾总统有直接冲突-菲律宾总统说争议岛屿离菲律宾更近,而邓小平却反击说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导致不欢而散。中国现今国力不足,邓小平死后一心专著经济发展。所以有许多岛屿都被菲律宾占领了,最近菲律宾有攻占了几个中国岛屿,两国关系比较紧张,还需要以后慢慢解决。利益使人熏心,果不其然。

而一直被外界称为中国友好邦联的朝鲜,走上了与世界对抗的局面。关闭的核设施又重新启动,并不断试射导弹。更放出狠话,不允许任何国家干涉其内政,明确的表示出“谁惹我就打谁”的备战状态。最近又进行了一次地下核爆。谁也不希望邻国具有威慑自己的核弹。中国极力反对朝鲜进行核活动。并劝其继续参加六方会谈。另外联合国安理会也采取了对朝鲜的强硬措施。战备充足的美国更是虎视眈眈。朝核问题产生的国际影响极其重大。

同样与朝鲜一个半岛,一个民族的韩国,却对中国抱有不小的敌

意,因为自古他就是中国的属国,所以说我们侵略他们;因为抗美援朝我们的正义之举,说我们居心叵测阻碍他统一。韩国人自尊心很强,因为老受欺负,别人碰不得;别人的东西,老说是自己的,因为他们没有;他们好多人都没见过世面。认为中国的不好 其实他们都是井里的蛤蟆。出于人道主义,我们暂且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吧。这样的一个存在,不知道是可悲还是可怜呢?

中国的处境已经难堪,但第三世界的千年老二,印度也是纠缠不清。中国不是一个暴力的国家,但不意味着不懂暴力;当初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国向从不存在的麦克马洪线那边推进了30万平方公里,初步显示了自己的武力,其中一些战役令人咂舌,竟有一个战士击溃印军一个炮连,缴获四门大炮;八个战士俘虏180印度士兵;半个紧急凑起来的连在邦迪拉外阻击了装备齐全的3000印军,我们的军队一直打到距离新德里只有数百里的地方。把印度人打得吓破了胆,留下了心理阴影,所以一直对中国畏之如虎,也许印度到目前都没有全国统一计划生育,是想以人数取胜,只是如果还是那种作战能力的话,就是把国土堆满人也是不够的。其实从本质上,中印都是从数百年压迫下解放出来的有着同样庞大国土与人口基数的发展中国家。可谓是难兄难弟,欧美资本国家更倾向支持印度只是想利用它牵制住中国的脚步。而同样的,中国的强大也为印度的发展提供了荫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成为众矢之的感觉可不怎么好。中国不存,印度焉附?这个道理并不是太难懂,所以中印之间和平发展将会是未来的主流趋向。当然,如果印度想搞非主流,后果自负。

对于邻邦小国巴基斯坦,中国在第二次印巴战争时除了为巴基斯坦提供了飞机,坦克大炮外,毛主席几乎决定派兵增援巴基斯坦,挽救了巴基斯坦,帮巴基斯坦保住了巴占克什米尔地区,第三次印巴战争发生于1971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之中,除了做外交和道义上的对巴基斯坦支持外,以无力对巴基斯坦做军事上的支持,导致巴基斯坦失败,失去东巴基斯坦也就是说,巴基斯坦能保住自己当前的领土完整和对巴占克什米尔地区的控制,是与中国的支持紧密联系的,巴基斯坦人民都知道着一点,绝大多数巴基斯坦人,从上到下对中国都心怀感激,对中国友好这是中巴友好的原因。再者,去年的奥运火炬传递,在巴基斯坦境内得到了十分严密的保护和极高的待遇,甚至国家元首级人物出席传递仪式,这就毋庸置疑的说明了一点:中巴友好。

中尼之间有着上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晋代高僧法显、唐代高僧玄奘曾到过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地兰毗尼(位于尼泊尔南部)。唐朝时,尼泊尔公主尺真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元朝时,尼著名工艺家阿尼哥曾来华监造北京白塔寺。在尼看来,中国一直是强大的,而且又相邻,对待中国要保持着足够的亲和力,但另一方面就得罪藏独分子,尼是个小国,面临着被其颠覆的危险,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彻底反藏独分子,中国也会考虑到利害关系,支持尼方,并与之加强联系。尼泊尔,缅甸,柬埔寨这些国家是中国可以信赖的伙伴。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亚洲的形势瞬息万变,短短几张纸是无法概述的21世纪发展是主题。历史的任务落到了新一代的肩膀上,世

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所缔造的国家绝对不容它人小觑,而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经济对军事的反哺越来越明显,我们将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为了有效应对大国地缘角逐,中国应加快制定“大周边战略”.通过积极、有效、妥善应对周边不稳,不仅为自身持续与完全崛起营造更加有利的周边环境,而且也为周边的和平稳定与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重要贡献。而作为新时期大学生的我们,我们应该积极学习有关军事理论的课程,具有随时应对危机的心里准备。同时应该明白我们的国防事业是与全名族全社会息息相关的,所以提高自身的军事素养,充分认识当前我国周边环境,是作为一个合格大学生所应尽的义务与必须承担的责任。

姓名:孙宇辰

学号:1110140411

完成时间:2011/12/11

本文地址:http:///zuowen/

和我有关的作文600字篇2

和我有关

曾以为世界与我无关,可事实却让我明白这种想法的荒谬

我是如此热爱着这个世界,当春雨为大地送去绿裳,我感受着生命的力量,当夏日的酷热蒸腾着万物,我着迷于眼前的朦胧,当秋风尽扫落叶染红一霎风景,我心有所思亦有所悲,当冬雪弥漫净化一方水土,我便找寻到了最深处的纯净。花开花落,原来每一瓣花都是我内心的一缕牵挂。

曾以为脚下这片土地与我无关,可它的名字却让我无数次的为之牵动

中国申奥成功了,毫不关心体育的我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向前方挥去了右拳送去了微笑,汶川地震了,未受到一丝影响的我却犹如失去了至亲,感受到入骨般的疼痛,马航的失踪,让我这样一个对马来西亚毫无概念的学子,对其生出无尽的喷怒。这一切的反应如此迅速而又自然,原来它早已是我血液和灵魂中那最神圣的守护,心系中国,本不用言语,那早已是我们国人的一份责任。

曾以为身在的这个社会与我无关,但我却无数次的为那些温暖送去掌声,为那些世态炎凉心生寒意。

身处这个社会,早已融入其中,它的变化早已无形中改变了我们,只因其与我有关而且息息相关,我能感受到这种微妙的联系,这是一种改变。北京城市化的脚步如此之快,而人们的步履也是如此匆忙,时间都去哪儿了。内心深处的迷茫与困惑化为了泪水,笼罩着城市,何时还北京以蓝天,对安全与健康而焦虑着的认为将其化为一种责任。安静的站在桥头,望一望天空,它与我有关,这不是一种辽阔的心胸而是一个人立足于此的本心,一种责任,那种神圣只因你的驻足与凝望。

美丽的世界,伟大的祖国,和谐的社会,他们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当我心系着它的同时,它也在伸开双臂给我拥抱。它的美和我有关,我的心和它有关。

放下手中的笔,抬头望向星河的一缕璀璨,那是我对未来的无数憧憬和内心对美的追寻。无穷的远方让我的心为之闪烁光芒。

和我有关的作文600字篇3

[教学目标]:

1、体味文章中作者描写的童年趣事所带来的感受

2、结合自己的童年,反复朗读文章体现人的自由和天性的片段,并谈谈个人体会。

[辅助资料]:

一、对女作家萧红及其作品《呼兰河传》的介绍,提供给学生相关网址

http:///01-author/x/05-xiao_h/

二、1、[作家简介]:

萧红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l940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和九龙。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1942年1月22日终于在最后这所临时医院里逝世。这时,她只有三十一岁。

萧红,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中国才女作家萧红,她红颜薄命,被死神紧追不舍,年仅三十一岁便离开了苦难的人世。她的一生如同白雪一样美丽纯洁,在寒风中零落成了泥土。

[作品介绍]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

当然,最值得重视的是这部作品的独特的艺术个性。茅盾对此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堪称精当——

“但是我却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

“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1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论萧红的〈呼兰河传〉》)

2、提供部分田园景色的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课堂形式]

通过反复朗读,师生互动、探究、品味、感悟

检查预习

抽查文中的一些生字生词:谷穗、倭瓜、玩腻了、遮在脸上

课堂导入

同学们,你们刚从童年走过来,或许有很多有趣的事你们已经记的不太清晰了,但始终有些经历和感觉让我们记忆犹新。哪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讲述一下你记忆中最有趣最深刻的一件事?这些事都给你留下了怎么的印记?有什么感受?对你现在有影响么?

(回答,达成目标中的一部分,结合自己的童年谈谈感想)

提供资料,或者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提供给大家。

了解相关情况后开始进入课堂的主体阶段——阅读体味、欣赏感悟阶段

阅读体味

1、齐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读全文。分组交流读后感受,谈谈感想。(合作学习)

3、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童年的欢乐和情趣,写出了浓浓的亲情,更写出了我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让学生感悟出这一点后,从文章中找出集中反映人的自由和天性的段落再反复朗读,细细体味。

欣赏感悟

1、在进行完阅读体味后,大家展开探究性的互动探讨。

方式如下:

a、文章中非常有特色的句子拿出来探究。

a、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b、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地就和一个萧毛球似的不动了。(作者的观察是否和细致?从那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c、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作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d、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b、文章中或许有同学们不认同的地方,也可以在这一环节提出,大家讨论,毕竟我们和作者生活的年代相隔比较久远,虽然有过相似的经历,或许我们也有我们的不同的经历经验和感受。可以提出疑问或者疑义。

拓展延伸

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空间和阅读空间,可以做比较阅读和拓展式的阅读,提供相关资料。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罗大佑的歌曲《童年》及其相关的诗选等。推荐作业(自主选择两道题目,带“★”号为必作题)

一、积累字词句(词语不少于5个、句子不少于2个)★

二、写一则日记,回忆你的童年并且探讨一下——童年对一个人的成长有什么影响,你觉得你的童年快乐吗?你是个快乐的人吗?

三、根据你了解的资料为萧红作传——《萧红小传》

四、阅读萧红的其他作品

五、摘抄精彩语段

教案《祖父和我》萧红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培养品味重点语句的意识。

2.了解“我”自由、快乐的生活源自于祖父的爱。

说明:预初学生刚刚开始初中的学习生活,必须要给他们以适应的时间,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我想对作者写作意图、结构特点等问题并不适于落实,于是我试图把对课文的理解化入学生的朗读中,在激发他们不断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会这么读”、“这样读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等,从而让他们自己感悟。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是本课重点。

2.作者把“我”对祖父的深情与祖父对“我”的爱融入大花园的生活再现中,“我”对事物的热爱、自由自在的成长与祖父的爱密不可分,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说明:第2点对于预初学生有一定难度,之所以想达成这样的共识,是因为在第一课时结束时,我发现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是把大花园和祖父分割开来看待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我”之所以喜欢大花园并不仅仅因为那里美丽、生机勃勃,更因为那里有“我”最为喜爱、怀念的祖父。因此我想在学生了解到“我”对大花园喜爱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这样美好的环境是疼爱“我”的祖父为“我”营造的,是因为祖父的爱才有了这片自由的天地。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学生大多有和祖辈生活的经历,导入课文《祖父和我》,看看文中的“我”和祖父的一段生活经历。

二、熟悉课文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散读课文,要求:

1.标上小节号

2.圈出读不出或读不准的生词,留待解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读音问题,教师协助(预初新生或许没有带字词典的习惯,需要教师协助解决)。读音上的共性问题板书重点落实,加强印象。

三、理解课文

1.师:你们在读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快乐、自由等

2.再读课文,要求:

有感情地朗读你觉得能够体现“我”快乐、自由情感的句子或段落(给予充分的朗读时间)

4.全班交流:请学生个体朗读,教师要追问“为什么选择这一句(段)?”或“这一句中什么词语最让你感受到她的快乐自由?”等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表述。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圈画出阅读过程中让你感到疑惑的部分,第二节课上共同商讨解决

3.圈画出文中的比喻句,找出本体、喻体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进一步明确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特点

2.质疑、答疑(课堂实践证明,预初学生还不太会质疑,他们提出的往往科学、生物方面的问题,而不是文学方面的问题,看来这是一个长期引导的过程)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

1.小结第一课时中学生对大花园的理解——生机勃勃、自由自在、美丽„„

2.师:这样美好的环境从何而来?请大家再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生朗读课文

教师引导他们把美好的大花园和慈爱的祖父联系起来,让他们领悟到:这样美好的环境都是祖父营造的啊(“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是祖父日复一日地维系着这个园子;我调皮、胡闹,祖父都不责备我;祖父对我并非放任自流,他也会适时教我知识等等)

3.小结全文

三、品味语言

1.教师要求学生们选择文中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朗读,谈谈喜欢的理由

2.全班交流:注重引导落实到具体的词语、修辞手法上去谈理由,而不是泛泛而谈

四、布置作业

可以落实一些基础练习(如抄写生词、造句、仿写等)再结合练习册中部分练习要求学生完成。

附板书设计

祖父和我萧红

我: 活泼、快乐、自由

祖父:慈祥仁厚

后花园:美丽、有生机

教后拾贝:

一种不同于普通家庭父母与孩子的亲情,而是体现一种祖孙之间的深情厚意。因此,对于作者生平资料要作一些介绍。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由于很多学生都来自于农村,对田园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对于文中环境描写,以及和祖父在后花园中的劳作场景表现很热烈。因此,也成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只是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仍然未能对作者的各种心理体悟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48 2129475
");